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四海皆商機·溫州人的創富史(1978-2010)

第26章 第二十五章涅槃

時間奔騰不息,把前一年的喧鬧與悲歡,一併帶入下一個年份。 先引發轟動的是升空的“嫦娥一號”。新年到來前的幾個小時,繞月飛行的“嫦娥一號”在太空中傳來遙遠的祝福: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從東北到西南,從草原到雪域,讓我們同聲歌唱美好生活。衛星傳回的,還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和《青藏高原》兩首歌曲。電波迴盪、激人遐想,曾幾何時,唱著《東方紅》長大的一代,而今已過不惑之年,反觀今日之中國,與3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幾個小時後,借助廣播和電視,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向十幾億國民祝賀新年,並再次強調要“改善民生”: 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和諧。 話是對中國老百姓講的,但並不妨礙外國人聽見,因為講話中,胡錦濤“歡迎各國體育健兒來中國參加奧運會和殘奧會”,“歡迎各國朋友來中國觀看奧運會和殘奧會”。不用說,這是在為北京奧運會做鋪墊。

新年賀詞還提醒人們,“2008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們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與奧運會一樣,這也是可預見的大事之一。 政治人物在媒體上拋頭露面向來被賦予更多意義,公眾對此也習以為常。相比之下,大學校長在新年晚會上演唱流行歌曲的新聞更能引起世人的興趣,後者暗示著社會風氣的開明與開化。所有的變化,皆因改革而生,由開放而起。 新年鐘聲轟然作響,告慰歷史,也宣告未來。 與此呼應,《人民日報》在開年社論中充滿激情地寫道: 這是13億中華兒女熱切期盼的年份,是世界向中國投來更多目光的年份,是必定鐫刻在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年份。 2008年,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南方一份改革中成長起來的報紙在卷首寫道,“毫無疑問,沒有30年來的思想解放、觀念嬗變,就沒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兩件大事的不期而遇讓所有中國人精神大振,受此鼓舞,民族復興的氣氛異乎尋常地強烈。

元旦當日,10萬四川人抖擻精神,用跑步的方式迎接新年,加油奧運。是夜,幾千里外的浙江溫州,人們走進劇場,在充滿法蘭西風韻的新年音樂會中恭候新年。如報紙上所寫,“一個大時代的派對年,一個大中國的狂歡夜”。 放眼全國,類似的活動數不勝數,一派歌舞昇平。前一年的好形勢點燃了國人的夢想,人們希望以這樣的開端延續未來輝煌。 然而,上蒼有意要考驗國家的意志,前景無上光明時,災害不期而至。 2008年1月12日,冷空氣南下,長江以南地區氣溫驟降,十數日,罕見暴風雪席捲南中國,低溫酷寒堪稱百年一遇。 異常惡劣的天氣摧垮了缺乏足夠設計遠見的電力系統。城市到鄉村,大面積爆發“電荒”,湖南省8000餘名電力人員臥冰爬雪,仍杯水車薪,北方各省不得不緊急增援。

更嚴重的問題還在後面。冰雪導致的交通癱瘓“阻斷了數千輛運送煤炭、糧食和旅客的貨車及客運列車的運行”,凍結了數百萬人回家過年的慾望,物價飛漲激發小範圍的恐慌。幾毛錢一斤的白菜暴漲到3元一斤,小道消息流傳,有人囤積居奇,通貨膨脹雪上加霜,上海股市因此一天下跌7.19%。 時值臘月,年關在即,全國上下無絲毫過年氛圍。 大自然的災害倘若無可避免,人為的災難則叫人心生惋惜。持續惡化的美國經濟沒有絲毫迴轉的跡象。就業、製造業和零售銷售等經濟領域的疲軟數據表明,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的增長正在下滑。壞的消息接踵而至。 美林證券、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相繼宣布巨額虧損。雷曼兄弟瘋狂裁員。美國股市一落千丈,美元持續走軟。華爾街噩耗頻傳,布什政府緊急出台刺激方案,美聯儲不得不輸血救市。起始於房地產領域的次貸危機其實剛剛開始。

危機不可避免地浸入實體經濟領域,只是早晚問題。金融危機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倒下: 冰島國家面臨破產,比利時全國陷入癱瘓狀態,傲慢的英國人也不能倖免,西方世界引以為豪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遭受質疑。 “與他國相比,中國固若金湯”,德國之聲的播音員電波中不無期待地評論,“中國不是金融危機的救世主,但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流砥柱”。說法充滿緊迫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但與中國實情相差甚遠。 政體不同導致的隔閡增加了了解的難度,一些西方媒體常常把中國視作獨善其身的事外人。實際上,嚴重依賴出口拉動的中國經濟並非想像的不可動搖。經濟世界的連鎖反應在第一時間就跨越國界,漂洋過海。 遭受重擊最直接的是股市。 2008年元旦起,一路高歌的中國股市狂跌。人們的注意力恰好被大眾媒體連篇累牘的冰雪災情吸引,回過神來,股市早已傷痕累累。 22萬億元財富灰飛煙滅,數千萬股民血本無歸。

3月,危機傳染至企業界,製造業不斷告急。 浙江台州,5371家上規模企業中,虧損1111家,虧損面達20%。縫紉機廠起家的飛躍資金鍊斷裂引發財務危機,邱繼寶忍痛割讓69%股權,造成民營企業界巨大惶恐。 100多公里外的溫州,200餘家企業破產,小作坊倒閉無數。形勢急轉,上萬家中小企業驚恐萬分,紛紛開源節流,有甚者乾脆停工停產。當地政府頻頻出招,為企業排憂解難。比如,啟動高校畢業生民營企業“紅領”招選工作。重重考核, 44名黨員身份的畢業生,集中培訓後,推介到30多家民營企業,目的是要把黨員的先進性帶進民營企業。派遣到康奈工作的王蓓蕾設計的“尋找康奈10大浪費現象”活動, 收到員工幾百條合理化建議,其中一條建議每月為企業節約成本7萬元。

值得一提的還有“溫州名購”計劃。 地產商胡時俊主動找到相關部門,願低價出租自己開發的天津麥購時代廣場半個樓層,集中展示溫州品牌。幾經輾轉,此事被新任市長趙一德得知。 2008年,經濟危機當下,趙一德被任命為溫州市長,統籌全局,被寄予厚望。 出任市長前,趙一德在溫州任職多年,口碑極佳。他是位開明而富有遠見的技術型官員,有學歷,有想法,精力旺盛,思維敏捷,且據說仕途前景極為光亮。 趙一德對胡時俊的意見相當重視。他認為,溫州商人歷來有抱團傳統,如政府加以引導,以遍布全國的營銷網絡為依托,召集企業開拓市場,定能形成強大衝擊。 因此,他順勢提出“溫州名購”策略,“爭取兩年內在國內重點城市創建百家'溫州名品購物中心'”。計劃的精髓是強強聯合,以大帶小,把溫州強勢品牌集聚一起,形成效應,帶動弱小企業共生共榮。

為推廣“溫州名購”,趙一德提出“政企聯動、克難攻堅”,以政府名義獎勵企業,給予補貼,組織參加有影響力的商品交易會,並派幹部深入基層,調查企業實情。為了解企業心聲,他與網友在線交流,還親自前往北京推銷溫州商品和旅游資源。 2008年年底,他帶隊飛往溫商聚集的西班牙,勉勵危機風暴下的海外溫商,鼓勵他們回鄉創業。 在政府的推動下,分散各地的溫州商人影從而入,“溫州名購”成為寒冬中難得的一個閃亮片段。 然而,危機蔓延,那些沒來得及加入的企業終於感受到陣陣寒意。 各行業中,損失最大的當屬鞋業。外匯持續走高,出口退稅減少,訂單驟減,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依存度過大的傳統製鞋業利潤單薄。危機中,大多數小企業處於半停產狀態,規模較大的鞋企思考轉型。

頗有名氣的老牌企業新豐,董事長繆存良製鞋起家,經十載創業,打下半壁江山。不過,新豐染上家族企業人浮於事和“懶散鬆垮”的通病,讓留洋歸來的兒子繆新穎頗為“看不慣”。廖新穎一己之力當然未能改變現狀。兩年前,徵得繆存良同意,繆新穎前往上海,開闢和家族生意完全不同的期貨領域。他收羅人才,廣結好友,一面佈局,一面等待機會。 2008年,危機襲來,溫州企業界湧現轉型熱潮。電氣企業轉向新能源,汽摩配件企業向整車產品發展,泵閥行業進入煉油、石化、核電。龍頭企業,乘危機中其他企業裁員,積極招攬人才,準備產業升級。繆新穎敏感地意識到,機會來了。他看得很清楚,純粹做製鞋加工,能賺的錢微乎其微,不如另闢蹊徑,選擇證券期貨經紀公司。他悄悄在上海轉型。這一年,忙白頭髮的他說的最頻繁的一句話是:“產業轉型,公司裡沒有其他人會考慮,只有我來考慮。”話說出口,他彷彿為新豐找到了奮鬥的新方向。

與此同時,先行一步的胡金林已經在打理他的柬埔寨森林。相比出口貿易,這個行當風險小。按照胡金林規劃,15萬畝的森林一面伐售,一面種植橡膠,不出五年可割膠,“一割就長達40年”。媒體充滿驚訝的語氣猜測說,“不出意外,胡金林極有可能成為橡膠大王”。 20多年前,他的身份是“五金大王”。今天,其他“大王”們泯然眾人。 比胡金林還要風光的是林東。他從傳統行業向互聯網轉型的事蹟被《福布斯》雜誌記者寫進文章,刊登了三個正版。記性好點的人說,“這是溫商首次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 2008年4月30日,奧運會倒計時100天。各地舉行了豐富多彩的誓師、健身、文藝活動。 北京太廟敲響了古老的鐘聲,天安門廣場上豎起倒計時牌;青島萬民歡唱奧帆;拉薩街頭打出迎接奧運標語,大學生們準備用跑步的形式來慶賀;90歲的河北老人打出“愛和平、愛奧運”的橫幅;內地和港澳台的歌手合唱《北京歡迎你》。

可僅僅12天,所有的歡樂被擊得粉碎。 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擠壓形成的能量在川西北地底積聚。 5月12日下午2時28分,成都西北80公里的汶川縣映秀鎮不幸成為能量的突破口。 這一次的地震比以往任何一次要更為強烈。短短三分鐘,相當於252顆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從地底傾巢而出。剎那間,大地震顫,房屋坍塌,近7萬人瞬間喪生,8451億元財富灰飛煙滅。地震衝擊波一路延宕,大半個中國有明顯震感,即便一水之隔的日本也感應明顯。 災難後,恢復重建提上日程。重新打量這塊傷痕累累的土地,人們發現,重建難度簡直前所未有,僅保守估計費用便達1萬億元。而溫州政府部門統計,地震中遇難溫州人有7人,失踪15人,不包括震時在汶川進行隧道作業的某工程隊數十名溫州人,經濟損失9000餘萬元。 樂清老闆江維清和文成老闆薛曉燕,前者投資1000餘萬元興建的電碳廠剛投產一年便遭摧毀,後者的水電開發公司亦受重創,有6名員工遇難。德力西的光彩大市場牆體開裂,華峰集團的分公司被損,日泰、紅黃藍等品牌鋪設的銷售網絡受到不同程度破壞。 實際的損失尚待評估,“為富不仁”的輿論風暴又席捲而來。 震後,照捐款多少製作的企業慈善榜頻現網絡。網民們發現,知名企業捐款“並不能與其名聲和利潤相提並論”。失望之餘,許多人對“摳門者”口誅筆伐。摻雜著焦躁與憤懣的不滿情緒傾瀉而出,民營企業聚集的溫州成為被批駁的對象。 儘管溫州企業界慷慨解囊,三天內捐出超過1億元的款物,但並不能達到民眾的預期。網絡上不友好的言論,“沒有看見溫州人抱團捐贈的影子”;有人打聽到溫州商人販賣物品趁機發財的小道消息,批評溫州人“為富不仁”;還有人把海爾、聯想等國內企業拿來對比,對溫州企業界的捐款指手畫腳。 不明真相的溫州民眾也被洶湧而來的民意裹挾,自覺顏面無光。但當民意呼嘯而去、喧囂漸散時,汶川地震中因救人遇難的溫州女老闆金雪娥事蹟開始曝光,人們恍然發現,溫州人並非缺乏善意,而是不善張揚。 進入盛夏,地震帶來的傷痛逐漸平復,並消弭於奧運會的緊張與喜悅中。 8月8日晚8點,北京的夜空被煙火點亮,29個煙花組成的大腳印邁向鳥巢,煙花供應的公司來自溫州。運動場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歡迎遠方賓朋。 4小時的表演,中國人向全世界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古老元素與現代科技的大場面演繹出恢弘而別具一格的壯麗場景,讓挑剔的西方媒體讚譽有加。美國記者毫不保留地寫道,“北京奧運開幕式是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奧運開幕式”。英國《衛報》說,“新中國有意讓全世界感受到它的存在”。德國《世界報》認為,“完美的表演標示了中國對認可的瘋狂渴望”。 別出心裁的點火儀式,承擔任務的李寧——曾經是運動場上的“體操王子”,如今的身份則是民營企業家,以他名字命名的體育品牌在中國家喻戶曉。點火人選一度猜測甚廣,李寧的當選某種程度暗示了中國社會對民營經濟的認同。 整個8月,中國社會沉浸在奧運盛典的狂熱中,觀看奧運比賽是許多中國人每天的頭等大事,討論獎牌榜成為街頭巷尾最熱門的話題,時髦的年輕人則瘋狂追捧奧運紀念物品,“奧運經濟”火熱一時。溫州人不會放過這個賺錢的機會。一些商人以“燃放孔明燈,迎接奧運年”為賣點賺足了鈔票;工藝品生產商金牛公司不僅拿下奧運獎牌木製外包裝生產權,還趁機把奧運紀念品推向市場;農民出身的梁毅拿下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多功能演播塔等奧運會場館的照明系統。 奧運會未結束,溫州人又盯上“後奧運經濟”。有人買下“鳥巢”的剩鋼,也有人重金拿下“鳥巢”草地經營權。鬧出最大聲響的是鮑壽海。他以絕對優勢買斷“水立方”品牌特許經營權,還重金買斷“水立方” 的剩餘膜,應用到禮品設計。 手中握著“水立方”的經營權,他四處尋求合作。果然,茅台酒廠與他簽訂合作意向,籌備以“水立方”冠名的“特供茅台”贈送給中國奧運健兒;香港的一家公司決定與其合作生產“水立方”泳衣;“愛國者”生產“水立方”U盤;北京大寶公司籌備生產“水立方”沐浴露……限量版“水立方”文具、煙具早已接受預訂。 陳加樞也是奧運經濟的贏家。此人以生產徽章著稱,曾因為美國海軍陸戰隊製造軍徽而轟動業內,然而給他帶來最廣泛知名度的正是奧運會。北京奧運會,小小的徽章給陳加樞帶來了8億元的銷售收入。 鮑壽海、陳加樞無疑是溫商挖掘奧運經濟的佼佼者。但藉奧運會實現聲名鵲起的是瑞安青年徐驊。中國書法界“連小人物都算不上”的他,題寫了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溫州人收穫財富的另一個戰場是蘇州。這裡的溫州人並沒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尋求轉型,而是謀劃著怎樣守業。 1995年,葉海豐打聽到燈具行業利潤高,借債20餘萬元,前往蘇州創業。老百姓購物信任大商場,他便在名號響亮的八面風商廈租下一方櫃檯,經營單一的家庭用燈。 15年轉瞬即逝,如今從事燈具銷售,生意規模卻不可同日而語,多年經營積累的聲譽,葉海豐成為當地最有影響力的燈具銷售商。 比葉海豐晚到蘇州三年的吳學貴生意做得更大。夫妻聯手的陶瓷作坊發展成連鎖企業,吳學貴儼然為當地陶瓷業的大人物。為鞏固品牌,他轉變思路,召集下崗工人和失地農民,到陶瓷企業創業培訓,此事贏得無數聲譽。 在蘇州打拼的20多萬溫商中,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平常。他們把持經營著服裝、眼鏡、皮鞋、低壓電器、裝飾、燈具、物流、紡織、房地產,滲入蘇州經濟的所有角落。幾十年如一日地辛苦操勞,小商品拼出了大市場,守業越來越游刃有餘,創業層次也不斷提升。 還有謝衛國。他在高科技行業的成就大長溫州人風頭,賦予了溫州人的創業途徑與時俱進的色彩。 謝衛國創業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生畢業,他被分配到重慶一所大學教書。每月105元的收入並不能讓他安於現狀,不甘寂寞的心態促使他萌生出國深造的念頭。自費出國讀書所需的20萬元費用是最大的難題。為籌錢,他放棄一份令人艷羨的工作,回溫州接管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廠。 37歲,謝衛國終於漂洋過海,博士畢業後進入世界頂尖的芯片公司英特爾。 1999年,互聯網經濟風頭正盛,謝衛國甩下在美國的一切,在電子產業聚集的蘇州創辦華芯微電子。最困難的時候,他連員工的工資都沒有著落。民營企業的不穩定和缺乏保障令員工們紛紛離開。一個深得謝衛國信賴的員工甚至把公司的核心技術一併帶走,謝衛國不得不出讓股權,才免於公司破產。 公司境況一直不見起色。到2004年,謝衛國背水一戰,賣掉房產,包括美國的兩套別墅,向朋友拆借,湊齊1000萬元,贖回所有股權,重新創業。這成為他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謝衛國率領科研隊伍開發出10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C芯片,研發出集成式多功能電源信息管理芯片,扭轉了中國在國際芯片行業的被動地位,為企業帶來滾滾財源。 2008年,謝衛國個人聲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被評為蘇州驕傲,作為當地“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接二連三地登上領獎台。 冬天,金融危機持續加深。熱錢大撤離,中小民營企業大量倒閉,企業界風雨如晦。 為破解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局,國家在民間資本發達的浙江進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消息公佈,溫州企業聞風而動,不夠條件的企業甚至聯合起來“抱團”申請,搶奪“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殼資源”。 民營經濟發達的溫州總是新舊對撞、政策發酵的實驗場,頑強熾烈的奮鬥氣息也總能激發熱情。這樣看來,“2008民營企業對話世界500強”地點選在溫州尤為意味深長。 12月的溫州,天氣溫和濕潤,讓遭遇經濟寒冬而心境不佳的中外企業家們感受到難得的暖意。而當數千名經濟學翹楚聚首溫州,商討金融危機下企業的生存之道時,以擔保、財務諮詢命名的創投公司在溫州街頭出現,達上百家之多。南存輝發起成立雲杉基金,林阿信建立溫州基金,黃偉建與溫州市委組建創業投資公司,引人注目。經濟寒冬中,正泰、德力西等知名企業拿出2000萬元“救急費用”,為困難企業提供無償幫助。溫州政府為企業提供信貸支持。而更廣闊的範圍下,14萬溫州草根企業自力更生,堅韌過冬。 2008年這年,溫州火災綿綿不斷,一共發生火災346起,日均損失4.8萬元。最大的損失出現在烏魯木齊,大火中溫州人損失逾10億元。 天災人禍,海外經商的溫州人也不太平。在捷克,12家溫州商舖在大火中化為灰燼,每戶損失上百萬美元。在泰國南部,溫州商人在向當地人兜售毛毯時被不明身份襲擊者槍擊身亡,成為暴亂犧牲品。在意大利,威尼斯水難給當地溫州人帶來滅頂之災。 曾經的溫州經濟雜蕪,如流水四溢,無序而瘋狂,注定遭受現實的極端回應。 歷經挫折之後,溫州人意識到,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指明出路。現實的重任落到市委書記邵佔維的肩上。邵佔維是工學碩士出身,在寧波等地為官多年,有豐富的工作經驗。 與趙一德同年,邵佔維擔任市委書記。上任伊始,他掀起產業轉型升級新熱潮。 溫州產業落後,發展乏力,邵佔維提出,“兩輪驅動”: 一方面,堅持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讓廣大中小企業參與其中,將轉型內化為自覺行為。 危機年,邵佔維更決定以此為契機,助推產業升級。因此,大環境的凋敝,溫州反而湧現一批“特靈輕工”、“聚光科技”、“優衣派”等科技企業。與此同時,他積極走訪民間,調查社會實情,從宏觀角度提出“五大戰略”,站在城市建設、產業升級、人才引進、生態優化、先進文化等角度,奠定溫州未來基調。 邵佔維應該感到欣慰,雖遭遇種種挫敗,但政商聯動下,溫州民營經濟蓬勃勢頭不滅。 2008年年底,相關部門發布數據稱,溫州新註冊企業超過8000家,全市生產總值達2424.3億元,比上年增長8.5%。 2008年這一年,中國經歷了太多的悲愴和喜悅。 從抗擊風雪、汶川地震,到北京奧運、索馬里護航與宇航員太空行走,震撼、驚喜、倉皇、興奮、喜悅與感動無以復加,歷史進程中的磨難帶來傷痛,逐漸讓人民理性成熟。 連接悲喜兩端的,是喧鬧與躁動,也是無可逃避的成長代價。 改革開放迎來30週年。中國GDP超30萬億元,人民幣升值,GDP人均超3000美元。新華社說,“30年與5000年的中國歷史相比雖短暫,其影響卻重大而深遠,它改變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前途未來”。 CNN則說,“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希望中國再出現一個令世人瞠目的30年”。 借助奧運會,30年改革得以集中體現。 世界面前的中國,“更自信,理性和開放”。西方媒體把運動員劉翔視作“中國代言人”,兩者的共同點是“崛起”,只是速度快得令西方人不安。 拋開那些充滿溢美之詞的言論,現實中國的背後赫然在目。 山西,襄汾垮壩死難者眾;河北,三鹿爆出三聚氰胺醜聞;貴州,瓮安事件令民怨沸騰;北京,三屆“中國首富”黃光裕被警方帶走,再度引發對民營經濟原罪的聲討聲。 富豪們的生活並不好過。這年,有200多位新人登榜,可胡潤的統計中,中國最富有的1000人平均財富縮水達22%,堪稱歷史之最。未隨時局大起大落的財富黑馬是溫州人周成建。他的服裝品牌在夏天上市,資產巨幅膨脹。排名溫州富豪榜第二、三位的黃偉與周慶治則沒有周成建那般幸運。 還有兩件值得提及的經濟事件是“匯源收購案”與百度競價排名。前者令民族品牌保護論者緊張一時,而後者把中國最具創新力的企業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莎士比亞在《辛白林》中喃喃而出:“我們命該遇到這樣的時代。”三十年一輪迴,如今打量來路,人們驚覺知道,下一個三十年,仍需“摸著石頭過河”。 下一塊石頭在哪裡?胡錦濤說:“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