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四海皆商機·溫州人的創富史(1978-2010)

第24章 第七篇陌生人(2006-2010)

過去的幾年,全世界的觀察家們不約而同地嘖嘖稱奇於中國經濟的雷霆萬鈞。儘管,我們知道,一件事過熱或過冷,都不是什麼好兆頭。 2006年前後,幾乎看不到任何論調暗示或明示“中國經濟即將崩塌”,而此種論調曾經屢見不鮮,雖然無一應驗。不經意,外國人轉換了態度,開始讚美中國。市面上出了一批頌揚中國變革的圖書,且非常暢銷: 詹姆斯·金奇的《中國震撼世界》進入全美暢銷書排行榜,一舉獲得這年英國《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獎;法國資深記者埃里克·伊茲拉萊維奇撰寫的《當中國改變世界》一書也迅速熱銷歐洲…… 據《參考消息》上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天新建房屋面積占到全球總量的一半左右。重慶10天的建築成果,相當於15個紐約曼哈頓的克萊斯勒大廈。

美國著名紅杉資本合夥人莫瑞茨飛到中國,尋求投資項目。這位因投資雅虎、Google而號稱伯樂的人對中國垂涎欲滴。據說,之前的紅杉資本投資半徑“不超出矽谷40英里”。現在莫瑞茨卻主動來到中國。 接著,中國工商銀行股票在上海和香港同時上市,IPO募得資金高達191億美元,刷新全球IPO的紀錄。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在港交所大廳激動地對記者說:“我非常非常的滿意,今天的上市非常非常的成功。”兩年後,中國股市無度狂升,工商銀行的市場資本總額變成了一個令人無法相信的數字——2540億美元,超越美國花旗銀行,獨占世界銀行鰲頭。 中國的經濟與企業是如此磅礴大氣,許許多多“第一”加諸其身。然而,有人不無悲觀地發現,大多數在國際上拋頭露面的中國企業均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則暗自神傷。

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行業重組盛宴中,民營企業無奈作為看客。 “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上,國有資本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8.4%,排行榜中的70餘家私營企業,資產合在一起竟然不到工商銀行的1/10。很明顯,進入全球化時代,世界上最賺錢的行業無外乎汽車、食品、電子電器、建材、貿易、銀行、製藥等競爭性行業;只是在中國,最賺錢的公司是電信、鋼鐵、石油、石化、電力等壟斷行業。 私營企業,在多數民眾眼裡,還是屬於野路子。當然,有意思的是,出現在國內富豪榜上的名字,民營經濟的帶頭人又佔據多數。 這種奇妙的對比,對於參與其中的溫州企業,彷彿在隱喻著什麼。 當然,更多的普通人都在為各自的生計奔忙。氤氳上升的奔流中,這就是2006年。

新年來臨前的幾天,溫州持續著一貫的低溫陰冷,天空中不時會有零星的雪花,落地後旋即不見,人們期盼著一場痛痛快快的大雪,浸潤乾渴已久的大地。 畢竟,新舊交替之際,一場瑞雪會讓人們精神抖擻。 元旦,《人民日報》評論員以慣常的語氣為新一年吶喊助威。 由於2006年是“十一五”時期第一年,社論以《偉大的開局之年》為題,強調“這將是一個深化改革之年、科學發展之年、促進和諧之年”,也將是“一個希望之年、奮鬥之年、前進之年”,還是“站在新起點、肩負新使命的開局之年”。 在一個無比重要的年份,“一個堅持改革開放的大國理當對世界有新貢獻”。文章提出四個“著力”: 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社論發表當天,溫州市民王毅誠創辦的“溫州市溫信電腦租賃公司”開張營業。整個公司只有他一個人,王毅減既當老闆,也做員工,名副其實的“一人公司”。

記者們翻看歷史記錄,發現這個“一人公司”是全國首家,於是大聲驚呼: 溫州人又開創了一項“中國第一”。聯想到幾十年前的全國第一張營業執照、第一家股份合作企業,還有第一條股份製鐵路,一貫苛刻的評論員也放低姿態,認為“創新的溫州在繼續發展”。 不久,國家實施農村電影改革發展“2131”工程,作為試點,溫州吸收民營資本,組建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再次讓人眼前一亮。 中國熱繼續流行。在美國,人們關心的東西有四件: 小布什、伊拉克、橄欖球和中國。 所有的商店不可避免地出售中國產品,介紹中國的書籍和文章受到歡迎;學術風氣濃郁的伯克利校園,有關中國的講座海報是學生們關注的焦點。校方開設中文課,膚色各異的外國學生在課堂內操著不太熟練的漢語,樂此不疲。有人會磕磕絆絆地問“毛澤東和江青是怎麼認識的?”等稀奇古怪的問題。

美國經濟學家說: 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正在改變世界格局。社會學家躲在厚厚的眼鏡片後面,語氣嚴肅: 美國將被中國取代。學生們沒這麼高深,他們想的問題無非是就業和掙錢,中國已是他們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一部分,或許要不了多久,他們便可以親身體驗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一部名為的紀錄片在美國極為盛行。攝影師的鏡頭記錄了中國東南部某些“血汗工廠”的震撼場景: 昏暗的廠房裡,年輕的打工女夜以繼日地生產那些“俗氣的珠子”,一串又一串。她們恪守本分,卻不明白“誰會買這些難看的東西”。 全球經濟一體化最終使打工女們成為產業鏈條上的一環。記者把一組美國男女狂歡的照片展示給她們看,瘋狂的人們脖子上帶著顏色鮮亮的珠子,正是她們的產品。只不過,原本不值錢的一串珠子,到了美國居然賣到100美元,足夠令一個熟練工操勞兩月。儘管這樣,鋒芒畢露的“中國製造”仍舊遭受指責。為爭奪市場沖得頭破血流的溫州小商品自然是重點打壓的對象。

日本《朝日新聞》強調,“對正在崛起的中國,是參與還是抑制,如何採取對策,是日本中長期最重要戰略判斷的課題”。不久後的2006年3月末,中國的外匯存底達到8751億美元,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旋即引發各國恐慌,中國產品面臨封殺圍堵。 2006年4月,溫州鞋再次遭遇歐盟的反傾銷。 多家鞋商轉戰俄羅斯市場,旋即引起俄羅斯不滿,俄方單方面調高進口稅,溫州輕工業品受到巨大波及。大批溫州鞋在葉卡傑琳堡被查封,溫州商人損失慘重。 2006年5月,溫州眼鏡企業在米蘭眼鏡展上拿下4000萬美元訂單,引起一片恐慌。僅隔1天,4家中國打火機企業就在美國遭遇調查,其中包括兩家溫州企業。 接著,溫州企業在巴西接受反傾銷調查……

春天,溫州老闆攜帶上百億元資本,組團進京。據說,他們這次不是為“炒房”,而是要“大規模投資”,“開發國有企業”。靠“種樹”出名的餘常豐是團中代表。 幾年前,時任商務部部長的薄熙來說:“種樹永遠正確,不會因企業破產而給國家造成損失,老百姓也不會罵。對一些投資沒把握、看不准的項目上的資金,不如放到發展林業上去。” 此話傳到溫州,感覺“做生意難,風險大”的餘常豐決定種樹。他跑到湖北,承包一片商業林,種了數万棵意大利楊樹,收穫不菲。 而在湖北,20多個溫州老闆成立“湖北浙商投資公司”,組建“湖北浙商集團”,從高科技機械加工方面尋求突破。 但最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陳道荣,一個靠推銷柳市電器起家的樂清農民,盯上了新能源領域。他在新疆投入巨資,開發風能。即使投資前景被大部分人否定,陳道荣依然我行我素。在他的身上,溫州老闆的精悍與韌性展露無疑。

1979年,陳道荣出道,23歲的他怀揣200塊錢,跟著朋友去陝西寶雞推銷柳市小家電。此後7年,他經常往返於隴海線上,就連列車乘務員也對他印象深刻。最艱難的一次,為了去一個銅礦推銷電器,陳道荣徒步行走10多個小時,差點葬身在風雪交加的唐古拉山口。 1986年,陳道荣拉來4位親友,每人出資8000元,在一家破祠堂創辦了“華儀開關廠”。兩年時間,“掙了一些錢”的創業夥伴見好就收,留下陳道荣一人堅守,他卻意外地大賺一筆,從此事業平步青雲。 陳道荣往北,24歲的史志文則向南,到廣州找工作。 沒有技術特長,幾天下來,史志文不僅沒有找到飯碗,反而屢屢受挫備受打擊。失望之餘,史志文回寄居的同學處百無聊賴看報紙,無意間竟從一張舊報紙上發現了命運的拐點。

在一份前一年的報紙上,史志文看到一條標題為“中國女褲看鄭州”的財經新聞。 陳舊的“新聞”讓史志文心生波瀾,2億多條褲子,每條需要鈕扣、拉鍊、吊牌,算下來是筆龐大需求。他立即動身,趕往鄭州調研。經過幾天的走訪,他發現當地服裝企業的輔料提供者以東莞和溫州商人居多。由於地理阻隔以及溝通不暢等原因,供求信息經過重重傳播後往往走樣,以至於服裝輔料廠家生產的產品與服裝企業的要求存在較大差別。即便如此,服裝廠商仍對輔料需求渴望,以致來者不拒。 史志文抓住了機會。一個炎熱的午後,他到鄭州街頭複印店打印了許多名片,上面印著輔料公司名稱和看起來冠冕堂皇的職務,雖然一切都是虛擬的。當他身穿白襯衫,手提著皮包,走過烈日暴晒的街道,去往曲梁鎮的時候,看起來簡直就是地道的個體戶。史志文一家家地叩響大門,恭敬謙虛地遞上自己的名片。令他喜出望外的是,他沒有被一家服裝企業拒之門外。等他訴說完來意,大多數企業表示出明顯的合作意向,唯一的條件是: 質量好、價格低。他既興奮又忐忑,在平復下情緒後,他才跑去工商局註冊了盛世傳美服裝輔料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後,史志文沒有急於去談客戶、拉業務,反而窩在辦公室里分析行業形勢。與多數下游產業類似,服裝輔料行業還是塊未經深入耕耘的市場,以至於沒有培育出任何叫得出名來的品牌,所有的競爭者都是低端生存。後來者的史志文不甘如此平庸。他想走品牌化路線,於是利用各種機會傳播“盛世傳美、輔料航母”的理念,在大大小小的媒體上宣傳“品牌輔料成就品牌服裝”的口號,把鄭州服裝市場搞得人心躁動。人人開始知道有個溫州年輕人打起輔料品牌化的主意,儘管沒人能看出這麼操作的未來在哪裡。 轉眼間到了10月份。這是服裝行業的旺季,可是只做品牌、不拉單的史志文尚未收到一張訂單。他重新進行定位與思考,找准突破口,推出“一站式採購”服務,把各種服裝輔料匯集起來,供客戶挑選。服裝企業無需東奔西走,即可找到所需服裝輔料,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加上之前苦心打造的聲名,大批客戶終於聞風而至。 初涉輔料行業的史志文畢竟不知道江湖深淺。短暫風光後,就是一場危機。 服裝輔料行業存在潛規則: 欠款、拖款。許多服裝企業客大欺店,對於大額訂單,不會一次性付清貨款,而是盡量拖欠貨款。訂單越多,形勢對史志文反而越不利。資金本來就緊張,客戶提貨不全額付款,使得財務捉襟見肘。 多方求助,在專業人士的建議下,史志文采取“寧可不接單,也不能欠款,必須一次付清”的策略,以保證基本利益。然而,更大的危機不期而至。作為中間商,盛世傳美在採購的同時,過分看重輔料種類,有所忽略價格。隨著業務深入,上游供貨方單方面提高出貨價格,導致盛世傳美的出貨價格水漲船高,客戶流失。 史志文親自跑到溫州專門生產服裝輔料的小鎮,選擇幾家規模較小、質量有保證的輔料廠家。他提出的優惠是,保證其一年的銷售額,作為交換條件,對方必須保證最低供貨價。史志文所選廠家本身規模較小,無議價能力,面對自動找上門來的生意,雖然條件苛刻,但還是有錢賺,大都爽快達成協議。由此,史志文順利解決了兩個棘手難題,公司現金流日益充足。他繼續推行品牌化戰略,客戶不請自來。 2006年7月,颱風“桑美”在東南沿海肆虐。 颱風掠過溫州蒼南,460人被奪去生命,6萬幢房屋倒塌,損失高達238億元,刷新中國歷史上風災損失之最。 遭受颱風波及的還有福建漳州。不過,這時候的漳州被一則更大的新聞包圍。令其名聲大噪的是一則原本被“不以為然”的“政策優惠”。 當地政府規定:“納稅超過300萬元民營企業大戶的子女中考加20分”。一個學習不好的王全,因前一年其父納稅1000多萬元,進入了當地最好的中學就讀。他的同桌,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進入三流學校。 教育公平論甚囂塵上。在媒體的追問下,官員多用促進經濟發展之類的官話搪塞。推搡之間,很多人猛然發現,社會風氣已然發生大變。 另一個作為佐證的事情發生在溫州。這年,溫州市公開招錄449個公務員,引來近3萬人網上報名,最熱門的崗位引來400人角逐,其中不乏民營企業主子女。 看起來,溫州老闆們的觀念正在發生轉變。他們“不希望兒女再從商”,“最希望他們考公務員”,還有很多老闆“願意將女兒嫁給公務員”,甚至有人“不惜花錢為兒女謀求一個穩定的職位”。對此,溫州學者馬津龍的解釋是,溫州老闆開始謀求“政治地位”。 有意思的是,海南富豪孟克非因舉報貪官,反遭冤枉入獄4年。出獄後,“因為害怕黑”,睡覺時會把房間裡的燈悉數打開,否則“就睡不著”。 每天都有假像被戳穿、權威被解構、莊嚴被嘲弄。人的境遇就在不可預知的跌宕中起起伏伏。就如清貧了半輩子的歷史學教授易中天,哪裡知道一檔名叫《百家講壇》的電視節目會讓他一炮走紅,並迅速發家致富。 人們因此知道,知識能夠帶來財富,學者可以成為明星。即使,那些吹毛求疵的批評者對此指指點點,但並不妨礙市民階層的價值判斷,也無力阻止學術造星的潮流。 名利面前,在書齋沉寂已久的學者們蠢蠢欲動。文化與經濟,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發生著種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文人周榮憑此契機從一幫溫州商人中脫穎而出。他創辦的“路之遙”和1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合作。因與溫州政府提出的招商引資政策不謀而合,周榮成為政府特意推廣的典型,眾多場合被反复提及。 作為商人,周榮與不識丁卯的老闆不同,身上多了一份儒雅與堅持。他曾落魄潦倒,以致眾叛親離;韜光養晦兩年,東山再起。這或許和他的家庭出身有關。 周家祖籍樂清白象,世代讀書,家風醇厚。祖父是當地名氣響亮的文人,擅國學,通星相,治家嚴謹。周榮少時即能詩善文,被鄉親們視作“才子”。祖父對其下過如是論斷: 學好,必為一代宗師;做好,可成一方豪傑。與“一代宗師”相比,周榮更樂於做“一方豪傑”。 16歲,他棄筆從商,跟隨親戚做電子器件生意。 1986年,拿著父親資助的300塊錢,周榮辦起樂清蘭光無線電廠。其實,這只是一家不成熟的作坊: 面積不到40平方米,7名工人,年產值不到萬元。幾年折騰下來,小廠不但沒有發展壯大,反而由於周榮缺乏社會經驗,被惡意拖欠貨款,虧損嚴重,最終歇業。周榮欠下一屁股債。 為還債,他想過賣腎,直到被多家醫院拒絕,才善罷甘休。此後兩年,周榮置身書齋,研讀書籍。 1993年,下海經商蔚然成風。周榮二次創業。中秋夜,他寫下《發奮詩》求自勉:“世事茫茫難預防,是非成敗休究往。志士豈能等老死,英雄怎可失意亡。 ” 復出後,周榮銷售機場成套設備,賺了些錢再次進入老本行。生意時好時壞,直到1996年,才償還完債務。他開始由貿易向實業轉型,目光放在蘇州。後者聚集了眾多世界500強企業。周榮找到三星,要求供貨。對方對周榮提供的樣品不滿意,拒絕合作。但周榮並未死心,多次上門尋求合作,年關時仍然費盡周折遞交樣品。他不斷追加投資,改進設備、原料與技術,期間多個股東感到前途渺茫而中途退出。周榮背負巨大壓力,最艱難的時候,他在辦公室裡掛起“惟勤惟算”四個大字。 形勢終於好轉,研製的電子元件通過三星審核。三星在全球市場份額空前擴張,路之遙發展迅速。再往後,路之遙成功打入西門子、松下等知名企業的全球採購網。到2006年,經濟形勢呈現出“過剩”苗頭,其他企業急迫尋找新出路時,路之遙已經打入高端領域,年產值接近50億元。與20年前的小廠相比,斷然不可同日而語。期間,溫州企業新生無數,死亡無數,歷經同樣風雨,卻少有一路坎坷、不斷壯大者。 秋末冬初,幾場冷雨過後,北京街頭驟然冷清了許多。 風雨中,樹葉四處飄零,原本茂盛的法國梧桐變得稀稀落落,看上去滿目蕭索。寒冷絕非千篇一律的基調,長安街西側那幢白色電視大樓中,熱鬧盛大的評選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活動的官方稱謂叫“年度經濟人物評選”,有人把它叫做“中國經濟界的奧斯卡”。但這只是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主辦的一場嚴肅性節目,通過評選經濟領域的傑出人物,回顧該年度的重大經濟事件。活動的前面掛有“CCTV”,以便藉助國家媒體力量,吸引最大範圍的關注。 節目給人權威感的是衣冠楚楚的經濟大佬,與主持人口中宏大的解說詞。除了當觀眾,唯一能和普羅大眾產生關係的是“評選”,普通人只要會上網,都可通過網絡為支持的經濟人物投票。由此,中國社會那些身價最高的人和數量最多的平民,兩個差距甚大的階層間發生了互動。從富人的身上,部分不願泯然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風起雲湧的時代,人們急切地尋找榜樣,並試圖從參照對象身上獲得某種啟示。 每年11月份,評選會進入至關重要的第二輪淘汰環節。 2006年,按照“責任、創新、影響力、推動力”的標準,23人從眾多提名者中顯露出來。他們每人都在陳述“這一年中有標誌性的事件和突出的作為”。其中唯一的溫州人是王偉勝,入圍理由是: 新浙商代表,不是炒地炒房,而是瞄準媒體,邁向海外。 王偉勝最顯赫的身份是阿聯酋溫州商會會長。但這並不是一個能引起廣泛關注的角色,充其量只是一個民間組織的領導者而已。更長時間內,王偉勝的人生角色是一名商人,身上不可避免地帶有溫州商人的集體烙印: 長時間默默無聞,不經意間作出驚人之舉。 回顧王偉勝人生前半程,和一般溫州人並無二致: 輾轉經營著各種商品的進出口,無大富,但足以衣食無憂。在迪拜經商10多年,他令人刮目相看的事件是創辦中文網站。而2006年年初對阿聯酋國有電視台的收購,使他真正走進公眾視野。 收購中,王偉勝與合夥人完成對阿拉迪爾衛視的100%控股。國內外媒體競相報導,不惜動用“中國收購海外衛視第一人”的字眼把他的形象放大。 有人不失時機地評價,這是溫州企業家創新精神的表現,也是品牌意識的覺醒。這樣說有拔高的嫌疑。對於此種行為,究竟是好是壞,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不過,為數眾多的國內企業依托王偉勝的電視台走出國門。他也摘得風雲浙商的桂冠。然而,一切剛剛開始,和日後的大手筆相比,這些事情多少顯得微不足道,但溫州商人的形象正是在看似微末的變遷中完成蛻變的。 襯託於王偉勝的舉動,2006年的別樣的背景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其實前一年已然發力: TCL收購湯姆遜彩電,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海爾競購美泰,華為報價馬可尼,上汽跟南汽為競購羅孚明爭暗鬥,而事態的走向結局大相徑庭。李東生髮誓18個月讓湯姆遜盈利,事實上,18個月後TCL面臨全面虧損;明基掌門人李焜耀則宣告收購失敗;海爾與華為無功而返。中國企業心懷夢想欣然邁出國門,卻愴然碰壁。 回過頭來,一年後,王偉勝幫助同鄉胡賓以2800萬美元的天價購入迪拜“世界地圖島”中的上海島,則又是一樁熱談。 臨近2007年,賀歲片《瘋狂的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 瀕臨倒閉的國有企業、價值不菲的寶物、拆遷、房地產開發商、靠坑蒙拐騙生存的混混……無一例外地囊括了當下的紛繁複雜。借助充滿黑色幽默的剪輯,28歲的年輕導演在小成本製作中,抽了現實一個意味深長的耳光。 影片的走紅,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社會。娛樂大眾和解構權威成為流行文化的主流,顛覆與惡搞被市民階層喜好並接受。這,與互聯網的普及,以及草根階層的覺醒不無關係。 虛擬世界中,最流行的事物是博客。名人們大放異彩,草根們找到發言空間,企業家寫博客也成為熱點。他們都有了新的獨立話語平台。 2006年年內,凱雷收購徐工,半路殺出三一重工向文波。他的一篇博客,讓凱雷對徐工的收購從控股變成參股。 企業界,國外的管理思想舶來品“藍海戰略”席捲中國企業圈。大家見面必定言談“藍海”,否則可謂過時。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理解“藍海戰略”的精髓,但最善於抓細分市場,借助潮流發財的還是溫州人。韓流侵襲亞洲,韓國衣物、飾品大行其道。一個溫州老闆,既不會打字也不會用電腦,他瞅准時機,註冊了名叫“非主流”的商標,從韓國進來一批衣服,拿到淘寶網上銷售,大受歡迎。 2006年這一年,央行放鬆人民幣匯率管制。依賴出口的中國,乃至溫州製造,頭上升起第一片烏雲。雖然增速有所下滑,但是溫州經濟還是保持了活力。據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溫州上億規模企業達到5000多家,其中9家企業銷售產值超過10億元大關。納稅百強排行榜的入圍門檻比上一年提高了240萬元,排在最末位的企業也繳納了高達1024萬元的稅款,相當於一個中西部貧困縣半年的財政收入。 溫州人長志氣的事情還有,一家民營企業在深圳掛牌上市。至此,溫州民營企業有了上市公司。最讓人交口稱讚的是王振滔。他的企業銷售產值超過20億元,王振滔以個人名義成立一家慈善基金會,第一次就大方地捐出2000萬。 遺憾的事情同樣存在。 樂清一家電器公司被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曝光。記者攝像機下工廠裡不光彩的場景展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工人們用瓦楞紙代替金屬線圈生產電器。溫州人再次成為作假的主角。 但是,這畢竟只是少數的特例。經歷了市場經濟20多年的浸潤與陶冶,更多的溫州企業選擇自重,人們當然願見其成。就如,王忠強穿著自己生產的皮鞋走進攝影棚,自任形象代言人。廣告片在央視七套投放,為產品銷售帶來小高潮,這令他欣喜不已。另一個溫州人盛永盈則被誠信万裡行活動組委會選為“中國溫商領袖”。 作假事件被曝光一周後,32家溫州企業登上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稍晚不久,83家溫州企業生產的87類產品登上國家免檢產品目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