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超過美國還要多少年

第14章 第九章以毒攻毒:赶超美國須有“心戰略”

中國金融業首先要和美國建國之後兩百年的美國金融那樣,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實際促進作用。這是我所謂的金融的實的一面。 陳志武先生在《金融的邏輯》一書中所鼓吹的金融的治國戰略,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中國的金融非但沒有上升為虛的國力(後面解釋這是什麼意思),就連金融最實在的功能我們都遠遠沒發揮好。 其一,我們的股市遠沒有像美國19、20世紀的股市那樣成為鼓勵科技創新的搖籃。 我們的股市是為國企服務的,國企這30年來有什麼科技創新嗎?能拿得出一兩件在國際上叫的響的成果和產品嗎?沒有。中國股市的發展方向必須是走向美國19、20世紀股市的方向。 2009年中國推出創業板,我覺得是個好事,儘管這遠沒有走出中國的體制弊病,但它至少是朝著當年美國股市那個方向發展了,開始鼓勵“創業”。 (中國的創業板的弊病仍然是:很明顯為國企服務,國企比重大;行政干預嚴重,許多地方政府把爭取本地企業進入創業板當做政府工作來攻堅)

其二,我們的借貸消費非常落後。 其實,除了印錢購物,借貸消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解決工業化之後的產能過剩經濟矛盾,前面我已經說了美國就是這麼幹的,當然他們最後演變成了跨出國門的印錢購物了,最終美國不是產能過剩,而是完全沒了產能了,跨出國門的印錢購物把美國的大部分產能都消滅了。 中國不指望對別國實施印錢購物,我們繼續搞自己的印錢購物來消化過剩產能,而藉貸消費也可以作為印錢購物的補充,一起來解決消費不足的問題。當然,中國唯一和美國干的一樣好的就是政府赤字財政刺激經濟增長,通過發行國債、和國有銀行“串通一氣”的辦法,施行凱恩斯主義很好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中國的金融首先要在上述這些實的層面做好。下一步,才能談虛的戰略。

中國金融要成為虛的國力,就是指它跨出國門所爆發的力量,是中國的人民幣與美元對抗的力量,是中國的金融產品與美國金融產品對抗的力量,是中國的世界金融中心與美國的世界金融中心對抗的力量。 那麼,中國的金融怎樣才算形成了與美國抗衡的虛的國力? 我想引用一下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先生的說法,他說中國金融的崛起需符合以下五項標準:第一,要有國際化的人民幣;第二,要有經營和管理幾種國際貨幣的大型金融企業;第三,在香港之後要有像上海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第四,在國際金融體係要有發言權;第五,會同有關新興經濟體,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研究和決定重大金融問題時有影響力。 戴相龍是在2010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說這番話的,他還指出這五點當中最核心的是人民幣國際化,這是中國金融崛起最根本的標誌,而當前正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時機。

面對雙順差形成巨額外匯儲備和人民幣長期穩定的外部條件,中國應不失時機地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但通過貨幣經常項目、資本項目的可兌換,也通過政府之間、央行之間的信任來推動。 在金融產品上,戴相龍還建議,中國可允許外國政府、中央銀行、大型企業等到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同時,也可和有關國家協商,通過特定安排,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我基本認同這樣的判斷和措施。 中國現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2009年初以來,中央政府不斷發布政策信號支持上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媒體和政府透露出來的都是信心滿滿。 有雄心壯志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認清這件事的真實困難,就不會辦成這件事。 上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難在哪?

中歐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許小年部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香港不要擔心,國際金融中心不是GDP,不是你的港口、機場,不是你的電腦系統有多發達,不是你的辦公大樓有多少。造就國際金融中心的是什麼?是軟實力,是法律體系、是監管體系、是信用、國際化的信用,是和國際操作的接軌,是國際化的人才,是國際化的Business Process。” “OK,這些東西你數一數上海哪一項有?所以上海想追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一個美好的夢想。但是,這個美好夢想的實現,首先要改革法律體系,要改革監管體系。OK,要改革所有不適於國際金融操作的這些規章制度等等,也就是要提高上海的軟實力。造就金融中心的,不是硬件,是軟件。”

的確,法律體系、監管制度、國際化金融人才都是上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首先面臨的巨大難題。 暫且不提制度層面,單就語言環境這麼一個最基本的條件,試問世界有哪一個金融中心不是英語普及之地?一個老外跑到上海問路都沒人答得上來,這樣的城市怎樣成為為全世界提供金融服務的世界金融中心? 說到國際化金融人才,郎咸平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說中國一個國際金融操作高手都沒有。這或許有點誇張,但是我還真沒聽說過華人中有這樣的人才,如果有,各位不妨告訴我,姓甚名誰。 不過許小年先生說的這些雖然也是上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困難,但是並沒有搞明白最根本的困難,而且他還犯了一個重大錯誤,那就是把香港當成了國際金融中心。

我先來拷問一下,香港到底是不是國際金融中心? 答案是否定的,說香港是國際金融大鱷們的提款中心還差不多。 首先來看香港是怎麼變成表面的金融中心的。這得從1950年代說起,那時候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量資本家逃到香港,大量資本聚集在香港,同時東南亞的政局也動盪不堪,其大量資金也流向香港。 接下來,由於中國自己的自閉以及美國的封鎖,香港成為中國和世界進行貿易的要道,中國巨量的進出口貿易都要通過香港進行,有貨物交易就得有資金的結算,也就帶動香港銀行和整個金融業的發展,英國殖民當局不失時機對香港的金融進行規範的管理,使之得到迅速發展,逐漸成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請記住,它的金融中心地位來自於背後的無比巨大的港口貿易,主要就是中國大陸的進出口貿易。

然而當1978年以後,隨著中國的全方位開放,香港的這種作為大陸對外貿易窗口的地位已經逐步喪失。沒了貿易的金融中心還是金融中心嗎?完全成了空殼子嘛。你看看其他的世界金融中心,哪一個不是靠背後的產業支撐著的。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在歷史上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並在漫長的歲月中保持這種地位,都是以他們強大的科技力量和發達的工商業為支撐的。現在香港什麼也沒了,剩下一個空殼子,既沒有製造業,也沒有了以往的巨量港口貿易,它怎麼可能再是世界金融中心。 各位看到香港今天仍然匯集世界各地的很多錢是真的,這給各位造成它仍然是金融中心的幻覺,其實錢多並不等於就是金融中心。你得看看這些錢是來幹嘛的?你猜對了,這些錢是來香港撈錢的,投機香港房地產,“金融賭博”。

香港的所謂金融中心,頂多是存貸款中心,也是國際洗錢中心和金融賭博中心。歐美金融機構是經常到香港來洗錢的,所謂金融賭博,就是諸如對賭合同、保證金交易之類的東西。沒有了實際工商業為基礎的香港金融中心,更成為國際金融大鱷們的取錢中心。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香港是歐美金融機構開設賭場騙取整個東南亞各地人民錢財的中心,是國際金融巨頭的巨大提款機。金融風暴之後,更是有數不清的歐美金融機構以香港為基地,誘導中國大陸的各種大額資金到香港玩各種對賭項目,香港在事實上成為了一個比澳門更厲害的賭場。 可見,以目前這種模式發展下去,香港不會是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之下,上海是有條件成為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因為它有長三角的廣闊工商業腹地,並且上海從清末到今天一直都是中國的科技中心和工業中心,上海的港口貿易也日益發達。

當然,許小年先生講的那些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難點,也是事實。事實上,最難、最根本的地方還不是許小年先生說的那些,最難的是什麼呢? 是中國沒有那種傲視全球的魄力,是中國人在國際上說話沒底氣,像個腎虧陽痿的人。 很少有人認清玩國際金融的根本在於說話,在於影響和控制世界範圍的輿論。這一點我在本書的第一章的結語中就說明了,金融這種東西,話語權相當重要,別把國際金融操縱想得太高深,你控制了國際輿論,你就玩轉了國際金融。 一個跑到國外說話都沒有底氣的中國,怎麼可能搞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來? 我們如果還這樣對洋人唯唯諾諾,一切聽他們忽悠,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建立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除了我們自己缺乏自信的原因外,從客觀上看,還在於外資在中國本土經濟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你看看我前文中提到的中國的汽車行業被外資控制的程度就可見一斑了。這些外資怎麼可能為中國說話呢?這些外資顯然要雇用無數的人為他們在中國國內外的媒體上放炮,為他們在中國的利益說話。

中國太缺乏自信了,不自信到連黃金儲備都要存在美國,我們這樣怎麼可能搞出國際金融中心,你自己都不自信,怎麼讓世界人民信任你? 事實上,目前影視娛樂業並沒有讓美國等發達國家從中國剝削到像品牌剝削那樣多的財富,我前面說它是美國剝削中國的四駕馬車只是從這種東西的潛力上說的。為什麼呢? 首先,中國人還沒有真正掀起去影院看電影的熱潮,你看看我前文中說的中國人均擁有的銀幕數量就知道了,看看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總額與美國的票房對比就知道了。 其次,盜版的氾濫導緻美國收不到本來應得的很多影視業的版權費。 但是你得知道,從潛力上講,美國影視娛樂業在中國的剝削翻100倍都不成問題,目前這種翻番成長的苗頭已經呈現出來了,《阿凡達》是首部在大陸超過10億人民幣票房收入的電影,這就是標誌。 我把改革開放以來所有票房過億的好萊塢電影按年份先後羅列出來,你就清楚地看到這種趨勢: 在2006年之前,很少有在大陸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票房過億,二十多年才冒出了四部。但是從2006年就開始逐漸增多,直至開始扎堆出現,2007年和2008年都有五部,2009年更是有7部之多,顯然,它是在以加速度增長。照這樣的加速度,未來十年扎堆出現大量票房過10億的好萊塢電影都不是難事,這意味著好萊塢電影年總票房在中國要比現在翻十倍乃至幾十倍,20年之後呢,可能就是百倍。 電影業的趨勢反映的是整個娛樂業的趨勢,隨著中國去影院看電影的人逐漸翻倍上漲,隨著中國打擊盜版、維護知識產權的力度不斷加大,美國人在中國收到的票房收入、娛樂產品版權費也將翻著倍增長,一二十年內翻100倍都極有可能。 這是一種多大的剝削呢? 單單電影這一行業,20年後很可能每年就要被美國人捲走上千億人民幣的票房。到了這種地步,美國娛樂業的對中國的剝削效率就會接近美國品牌的對中國剝削效率了。這是一種比當年帝國主義武力搶劫還厲害的掠奪啊。現在所有人都把金融較量比作戰爭,誰又能看到不久的將來娛樂業的競爭也會成為巨大的戰爭呢? 中國從現在開始,必須著手準備打一場娛樂業的“衛國戰爭”。 怎麼打,就是用國家的力量支撐以電影業為核心的娛樂業,把它上升為國家戰略去發展,一定要不惜用舉國力量打造能夠和美國好萊塢匹敵的中國電影生產基地。 這不是什麼難事,因為娛樂業的“生產技術”還沒有像高科技那樣被限制“出口”,只要肯投錢,就能把全世界最好的導演、道具師、化妝師、劇本作家、演員、3D畫面製作大師……全部挖到中國來,中國政府甚至可以動用一切國家力量為中國的電影拍攝服務,包括調集荷槍實彈的軍隊為電影充當道具,飛機、坦克、軍艦全部可以為拍電影免費服務。這與在國慶展示具有同樣深刻的意義。 各位以為我瘋了嗎? 沒有,這些事情美國政府早就做了,好萊塢與五角大樓一直保持著無比曖昧的關係,美國軍隊從來都是任憑好萊塢調遣,免費為他們服務的,包括美國的航空母艦,都要為好萊塢拍電影免費服務,頂多像徵性的給軍人發點報酬。 你不信嗎? 那我舉例來說明:剛跨入21世紀的某一天,美國上空突然出現了兩架B2戰略轟炸機、兩架F16戰鬥機、三架海軍陸戰隊CH53E直升機、一架UH60陸軍直升機以及一架由波音747改裝的負責通信指揮的飛機,這架名為“全國空中行動中心”的飛機本來是供總統在發生核戰時使用的;地面上,有四輛特種車、50多名士兵;海上,一艘排水量9.7萬噸的核動力航空母艦,載著80多架飛機和5000名水手。 各位,這是美軍準備出動陸海空軍去阿富汗打擊恐怖主義嗎,或者是美軍的一次大規模軍事演習嗎? 都不是,這是為好萊塢電影《恐懼的總和》的拍攝而上演的一出大規模“銀幕軍事行動”。說白了就是幫這部電影佈景。各位可以去查,這部電影已在2002年6月份開始全球上映了。 事實上美國政府和軍隊對好萊塢電影的支持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1915年《一個國家的誕生》拍攝,西點軍校的工程師便親臨片場幫助他們重演美國內戰的細節,並出借古董軍火做道具;1924年電影《美國》得到了陸軍1000多名騎兵和一個軍樂隊的協助……美國國防部為好萊塢調兵遣將成為了家常便飯。 美國政府為什麼和好萊塢穿同一條褲子,僅僅是為了讓好萊塢宣傳美軍形象,吸引美國年輕人參軍,以解決招兵難的困境嗎? 這樣的理由顯然是不夠充分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好萊塢事實上已經是美國綜合國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為美國在全球謀取的利益已經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之一,不僅僅是直接的票房收入,還有推廣美國文化、美國價值帶來的無形收益,有多少人是因為受了美國影視劇的影響而熱衷購買美國的各種品牌、逛美國的各種連鎖店?世界各地有多少人從小懷著對美國的憧憬、奮發努力成為高端人才而投奔了美國?難以估量。 都說美國是一小撮聰明人統治著大部分傻瓜,作為高智商高情商的這些美國政客,當然能算清楚這些賬,全力扶持好萊塢,就等同於維持美國的核心利益! 所以,你會再為我的提議感到可笑嗎?一點都不好笑,你再笑說明你是傻子。 我講中國要把娛樂業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首先不是基於娛樂業本身有多大價值,也不是基於娛樂業能創造財富,我前面說了,它不創造財富,而只是導致財富的轉移。 當然,我們發展強大的娛樂業的第一步目標也不是為了用這個從其他國家轉移財富到我國,我們第一步的目標是防禦性的,就是防禦即將到來的美國娛樂業在中國每年捲走數千億元人民幣財富的可怕剝削。 也就是說,第一步是反抗美國的娛樂剝削,保衛我們的財富,這就是一場娛樂業的“衛國戰爭”。 怎麼才能遏制美國的剝削,我們不能靠行政手段限制美國電影在中國上映,就只能用市場的手段把美國電影擠出去,這就需要我們拍出比好萊塢更吸引中國人的電影來。讓中國人用腳投票去看國產電影,當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無利可圖時,它自己就撤軍了。 中國能做到這點嗎? 你可能又要說這是天大的笑話,國產電影怎麼可能打敗好萊塢電影。我要告訴你,沒有什麼是我們黨做不成的。她基本上乾什麼都乾成了世界第一。 遠的不說,就說近30年來,1978年開始搞市場經濟,連續30年的高速增長,舉世無雙、亙古未有;搞奧運獎牌,從零開始,一直搞到2008年奧運會金牌榜第一的位置,又是世界第一;搞奧運會,那開幕式的宏大規模和壯觀也是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屆奧運會。所以,問題不在於能不能超越好萊塢,而在於黨願不願意搞。只要能拿出搞奧運會的架勢來,一定能搞過好萊塢電影。 決定願不願意搞的是值不值得搞。我掐指算了一下認為是非常值得的。 首先是把好萊塢電影趕出去,就可以免遭將來美國電影每年千億的剝削,並且如果中國政府不主動出擊,每年的剝削量一定會不斷攀升。 2005—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增長趨勢每年千億你覺得不可能嗎?的確,2009年中國內地電影總票房才62億人民幣,但是你必須看增長趨勢和總的潛力。 上圖是藝恩諮詢公司繪製的2005—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趨勢圖。其中2005—2009這五年是已經發生的真實數據,你可以看到,這五年每年都是以大於27%的高速增長的,2007年比2006年增長了27%,2008年比2007年增長了30.5%,2009年則比2008年增長了43%之高,這是在以加速度增長啊!短短五年時間,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翻了兩倍(變成了原來的三倍):從20.46億元增長到62.06億元。 2010—2012這三年則是預測的數據,我認為這種預測是過於保守的,他們可能認為2009年是因為阿凡達等多部好片的上映才導致票房那麼高,2010年要開始減速增長。即便是按照這種保守估計,三年之後的2012年年底,中國的年票房總收入又比2009年年底翻了一倍多,達到了145億多元。我們就以五年翻兩倍的速度計算好不好,也就是五年之後票房就變成五年前的三倍。那麼你算算20年後的2029年中國電影業票房是多少?我還是列一個表吧,為簡化計算,2009年的票房就取整數60億好了。 各位看清楚了,按照保守估計,也就是按照2005—2009年的每五年變為三倍的速度,中國到2029年的票房收入可以達到1.45萬億元!按照現在美國片佔據中國票房一半的比例計算,2029年美國將從中國捲走7000多億人民幣。可怕嗎?很可怕。事實沒這麼可怕,1.45萬億元早超出了中國票房的增長極限。和今天的北美對比一下看看就知道,2009年美國電影在本國和加拿大總票房收入是106億美元,我也沒查到其他電影在這兩個國家的票房,乾脆假設這兩個國家的人只看美國電影算了。北美一共多少人口呢? 3.3億。這是兩個發達國家的票房收入,到2029年中國也是個發達國家了,那時的人口是接近15億(預計中國人口在2033年達到15億的峰值),差不多是北美的5倍,那中國也應該有500億美元的票房,也就是3000億人民幣。 打個折扣吧,2000億元作為中國票房的極限好不好? 從這個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在2022年左右就會達到2000億票房,以後就穩定在這個數據,波動不會太大了。這樣,從2022年開始,美國每年用電影從中國搜刮1000億元的財富。事實上,現實比我們的想像和預測來得更殘酷更猛烈,2010年的中國票房並沒有像藝恩諮詢公司預計的那樣減速增長,反而發生了劇增。最新的數據已經出來,據專業機構數據統計,2010年前5月的票房已突破40億,而截至6月20日,內地票房已高達44億,預計整個上半年票房將達46億元,這個數字比去年上半年的25.53億元總票房激增80%。業界保守估計2010年全年總票房將突破100億大關,遠遠大於我們上圖預計的83.91億。這意味著什麼呢?這表明,中國的電影市場正在爆發式的增長,正式形成了加速度增長,一年比一年的增長速度加快。 各位,這難道不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消息?以這樣的速度,五年內中國的電影總票房就會超過一千億,七年內就達到兩千億。中國電影業迅速成為美國的超級提款機,以美國電影票房佔據50%的估計(實際上要大於這個比例,比如2010年上半年進口片票房26億元,佔59%,國產片票房僅18億元,只佔41%。),五年後美國一年從中國提取500億,7年後提取1000個億……這只是美國娛樂業的一部分,綜合起來更多。 中國政府有沒有必要保衛這每年千億乃至數千億的財富? 當然有必要。賬還沒有算完,防禦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開始進攻了。在把好萊塢電影趕出國門後,我們拍的大片也可以進軍全世界嘛。 我們拍出的是比好萊塢大片更好看的片子,難道就不能跟它在世界範圍內爭奪市場? 當然可以,就假定我們把好萊塢在全球的1/3的市場奪下來好不好。 2009年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是近300億美元,即便20年後世界票房市場保持不變,那也是100億美元。用20年的時間,打敗好萊塢電影,從一場娛樂業的“衛國戰爭”一直“打”出國門去,每年少被美國剝削1000億人民幣,每年還從世界收穫100億美元(其實算上增長的話應是好幾百億美元)。 這樣的事情中國不干嗎?賬仍然沒有算完,中國電影也可以成為宣傳中國文化的最有力武器,可以成為在全球建立中國軟實力最強措施。這種效益是無法計算的。 難道這不比花無數銀兩在全球建孔子學院有效得多?孔子學院到底花了多少錢,從他們總部自己披露的一個數據就嚇死人,他們建一個網站(所謂的網絡孔子學院,各位可以上網查新聞)招標都花了一個億。投資搞孔子學院絕對不如投資搞中國電影,孔子學院是只賠錢不見效或收效甚微的買賣,電影則一本萬利,賺錢的同時還推廣中國文化。 在所有虛的產業中,我認為就只有這一條中國政府有能力在可預見的時間內辦成,因為它的門檻很低,只要前期不顧一切地燒錢,把全球最好的設備、人才搞來,就一定能幹掉好萊塢。世界上也只有中國有可能幹掉好萊塢。美國導演和明星動則數千萬、上億美元的報酬可怕嗎,我們付不起嗎?美元是有點可怕,但是人民幣呢?不可怕了吧?現在中國的導演和演員都有達到這個價位的(片酬人民幣數千萬)。那不就好辦了,我前面不是說了嗎,印錢消費之後人民幣可以盡情升值,就升到和美元一比一算了,那麼1000萬美元也就是1000萬人民幣而已。 只要肯花錢,整個好萊塢都可以一鍋端過來。當然端過來之後我們不能搞成和美國好萊塢一樣,我們要有中國特色嘛。 品牌的重要性我不想再多說,品牌也同樣要上升為國家戰略,其理由和娛樂業類似。我們只有有了自己的國家品牌,才可以終止美國利用品牌對我們的掠奪。以我們的品牌對列強的品牌,我們就不吃虧。 第一步是守,把列強的品牌剝削趕出國門。 第二步才是攻,打造出中國的世界品牌賣到全世界,讓全世界的人都以擁有它為榮,到這一步,品牌就成為為中國謀取巨大財富的利器。 中國必須在品牌上殺出一條血路,我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詞彙和句式,因為這條路一定是充滿艱難險阻的,必須豁出去才有可能成功。在第四章中我說了海爾、聯想、TCL的國際化都是不成功的,現在我告訴各位為什麼這幾個企業根本不可能成為國際品牌,很簡單,它們不符合中國這樣的國家創造國際品牌的基本邏輯。 什麼是中國的國際品牌創造邏輯呢? 一句話,中國這樣的國家想要搞出國際品牌,必須靠革命性的技術,中國現階段只能創技術性的品牌。 海爾、聯想、TCL有什麼革命性的技術? 海爾集團在美國不過搞了些小冰箱而已,這有什麼創意呢?小冰箱又不是什麼不可取代的技術,沒了小冰箱我可以用大冰箱,並且也不止海爾能造小冰箱。 聯想和TCL知道自己沒什麼核心技術,不可能靠技術而成為國際品牌?他們想到的是併購路線,搞拿來主義,把列強既成的世界品牌拿過來,然後我來借殼生產產品,貼上標籤賣到全世界。這其實是一條好思路,一舉兩得,一方面解決了沒有核心技術的難題,另一方面解決了中國產品榮譽性(面子性)差的問題。 就面子問題而言,的確是中國產品的極大劣勢,品牌很大程度上是炫耀性的,中國的產品在歐美人眼裡簡直就是恥辱的象徵,買了中國的產品都不好意思跟人說。併購外國品牌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為什麼聯想和TCL的這種看起來很美好的國際化思路也同樣遭遇困境呢? 我想,很多人分析的不無道理,列強只會把衰敗的品牌賣給中國企業,好的也不會賣給你。你想去把麥當勞、肯德基、阿迪達斯、通用汽車的品牌買過來,門都沒有。既然聯想和TCL併購的只是列強不想要的品牌,那就是個破殼子,買來了也沒什麼用。所以併購的路線注定行不通。 中國的品牌創立邏輯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呢? 創立品牌不外乎兩種邏輯,一是靠革命性的、無可取代的技術,造出的產品具有別人無可取代而又確實是世界人民大量需求的產品,你就自然而然成為了世界品牌,最原始的品牌都是這類品牌;二是靠概念,靠精神“信仰”,這就是符號化的現代國際品牌,這些品牌不需要什麼核心技術,就因為人家產在高貴的歐美,人家就成了世界品牌,你就是造出和他們一模一樣的東西,你也不構成對他們的任何一丁點威脅。比如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各種服裝品牌、各種奢侈品、星巴克咖啡連鎖店……這些都不是靠技術,而是靠文化勢能。歐美就是時尚的代表,就是高貴的象徵,你去體驗一下,那感覺就是飄飄欲仙啊。 顯然,在世界中處於非主流文化地位的中國,現階段(以及可預見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壓根不可能產生出後一種國際品牌。而併購它們也不可能,人家壓根不賣給你。所以中國祇能用第一種品牌打造邏輯,誰讓咱是一個東方國家呢,如果咱也是一個歐美國家,咱就可以雙管齊下同時打造兩類品牌。 現在只有一條路可走了,怎麼辦? 沒什麼大不了,人家日本和韓國也和我們一樣,也只能靠技術創品牌,日本擁有了那麼多的世界級品牌(索尼、松下、日立、夏普、東芝、豐田、本田、三菱、尼康、佳能、日產等),韓國也至少有三個(現代、三星、LG)。事實上,中國就是要走日本和韓國的道路。日本和韓國創立世界品牌的歷史也證明了併購思路行不通,你看看日本韓國現有的品牌無一不是靠核心技術自己打拼出來的,如果併購行得通,當年他們早就做了。好東西歐美人不賣給咱。 中國怎麼走這條路? 我還是那句話,要靠黨,只有靠舉國體制才有可能在科技創新上殺出一條血路,就是國家大力支持企業進行艱辛的科研創新。但我要說,看樣子共和國長子(國企)不是這塊料,乾脆不要再把科技創新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事實表明,國企要么只會靠壟斷地位牟取暴利,要么則極為短視不願意投入足夠的科研力量,因為這些老總幹幾年就走嘛,走了之後這個企業又不是他的,費那麼大力氣搞科技創新不是為別人(下任)做嫁衣嘛。 那麼,科技創新、創國際品牌的希望在誰身上呢? 當然是民企身上。 華為、中興、比亞迪、華旗就是中國開創國際品牌的希望所在!你不得不佩服這些可愛的民營企業,他們在極度缺乏資金的情況下,拿出來如此巨大的科技創新投入,他們是信奉技術為王的企業。 比亞迪:突破電動車核心技術,世界第一,無可取代,奔馳想讓它開放這一技術,被比亞迪拒絕。 華為:它是依靠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取得國際化成功的典範,其在全球設有7個研發中心,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佔總體銷售收入的10%左右,87000名員工中的43%從事研發工作,截至2009年12月底,華為累計申請專利42543件。在3GPP基礎專利中,華為佔7%,居全球第五。華為2007年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達到1365件,位居世界第4,前三名的企業分別是松下、飛利浦和西門子。 華旗資訊:華旗資訊信奉技術為王,長期儲備高素質的軟硬件產品專業研發和技術人員五百餘人,“成為令國人驕傲的國際性企業”是它的奮鬥目標。它的愛國者產品比華旗的名號更響。 需要對愛國者格外提出表揚的是,它竟然在現階段就打響並打贏在品牌上的“衛國戰爭”,愛國者MP3隨身聽入市僅一年即實現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並已連續三年銷量遙遙領先,將壟斷此領域長達四五年之久的眾多韓國品牌遠遠甩在後頭,成為IT消費類電子產品領域首個領先於眾多國際對手的民族品牌;愛國者顯示設備及其他外設產品一直穩居國內市場第一集團,其中電腦機箱市場佔有率連年第一。愛國者的這些成功的意義非同小可,它標誌著中國在便攜視聽電子產品領域內抵禦列強剝削的首次成功,在這些領域打得外國國際知名品牌毫無招架之力,並且這種打敗不是靠廉價,而是靠技術!好得很,中國以品牌對抗外國品牌的第一步目標(抵禦、防守)就這樣被愛國者(在它所在的領域內)實現了。可以說,愛國者已經在外國品牌重重包圍的中國本土殺出了一條血路,愛國者的下一步,就是要走出國門去和三星、LG這樣的國際品牌一決高下。 中興:河北中興汽車是目前國內最具規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及整車研發能力的現代化皮卡、SUV生產企業,是中國第一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產品牌皮卡車的誕生地。中興公司是國內同行業中首批通過國家汽車產品3C認證企業,首家全線產品通過電噴發動機“三高”(高原、高溫、高寒)環境標定試驗企業,全線產品達到或超過歐洲Ⅱ排放標準。公司順利通過ISO9001:2000版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美國RAB認證和海灣認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評定為“中國對外貿易信用體係指定示範單位”。 中國政府就是要支持華為、比亞迪、華旗資訊、中興這樣的企業,這些民營企業取得的成就已經充分錶明他們完全有能力成為世界級品牌,像愛國者、華為可以說距離這個目標僅一步之遙,只要政府推他們一把,就一定能躋身國際品牌的寶座。 回顧當年日本同一歷程,他們何嘗不是靠著政府的力量支撐諸如索尼之類的企業去歐美市場上拼殺,最終殺出了一條血路。 索尼公司的創辦者盛田昭夫以新技術為公司生命線,而政府則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貸款支持其搞諸如顯像管這樣的科技攻關,終於打造出了獨一無二的產品,成功佔領美國市場。 最後,我想說中國要在虛的產業上全面超越美國,就必須讓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超越美國,也必須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中心。因為無論是品牌、娛樂業、金融業都與這兩者密切相關,這些產業要做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必須以文化和技術的世界第一為前提。只有技術,就只能成為日本,而只有同時有了全面的軟實力,才會有像今天美國那樣既有技術性品牌,也有精神符號性品牌,雙輪齊動席捲全球財富。文化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這才是真正厲害的國際影響力,必須有朝一日讓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都對中國品牌如同神靈一樣頂禮膜拜,讓他們發自肺腑地以擁有中國產品為最高榮譽、最大的面子。 此外,我還要提出,中國要真正成為像美國一樣的富強國家,還必須尋找下一家接棒者。世界上不存在哪個發達國家是靠自己的國民辛苦勞作而過著富足生活的,凡是發達國家,必須有能力讓別國的勞動者為本國生產物質產品,而本國人則大多數從事服務業的清閒工作。 中國實施印錢購物,就是開發出本國人的產品生產能力的極限,靠自己的勞作過上富足生活。但這樣的富足生活絕非真正的發達國家的人民所享受的那種富足生活,因為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還要去從事產品生產的勞苦工作。 要走向真正的富足生活,就必須進一步地把我們的大部分國民都從產品生產中解放出來,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 這只能靠我們在印錢購物實現初步富足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推廣我們的文化、創立我們的世界品牌、把我們的影視娛樂業推向全球,讓這些逐漸成為為我們獲取財富的強大手段。到了這一步,我們就可以找到一個X國,我們為這個國家提供品牌、娛樂、專利產品,我們收取天價的品牌費、票房、專利費,X國則靠巨量的製造業產品才能換來我們的這些東西,這種關係,就如同今天的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一樣。 我們做了那麼多年的美國打工仔,我們是該把自己也變成美國,同時也在全球尋找我們的打工仔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