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超過美國還要多少年

第9章 第五章美國剝削中國的四駕馬車

金融無疑是這四駕馬車中最厲害的一駕,是排頭兵。我可以說一句話,金融霸權和美元的霸主地位,是美國經濟的生命線,如果沒有了這條生命線,美國會一夜之間變成僅能維持溫飽的窮國(這一點到後文具體再談)。美國靠金融的忽悠,在全世界白白獲得了太多太多的物質財富,供養他們的國民豐衣足食,飽食終日。 美國是怎樣通過金融來剝削中國的呢?先來看大家比較熟悉的幾種方式。 第一,忽悠中國購買美國的金融產品。 我告訴各位,今天美國的金融產品,已經沒有好壞之分,全都是虛的,全都是龐氏騙局,它就是靠全世界的資金不斷去接盤才具有了表面的價格和“穩定”價值表現。美國已經是一個空殼經濟,它生產的真正的財富已經佔不到“GDP”的20%,根本就沒有支撐這麼龐大的金融產品的現實財富基礎。各位已經知道,龐氏騙局是一定要破產的,以美國之大,可以讓這樣的龐氏騙局維持的相當持久,因為它面對的是全世界的傻瓜市場,美國的金融龐氏騙局基本上都可以維持幾十年,但終究還是破滅,2007年的次貸危機就是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龐氏騙局的破滅。

美國金融產品從根上說,是空手套中國財富的工具,所謂的具有長期穩定的投資價值是龐氏騙局的假象(第六章將全面分析美國經濟和金融的龐氏騙局)。中國也是世界上陷入美國金融龐氏騙局的眾多傻子之一,就拿次貸來說,中國到底買了多少次貸?有人說中國買的很少,事實是怎麼樣的還真難以考證。不過,2008年7月14日,有報導稱,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可能會宣布破產,而中國用外匯儲備購買的這兩家公司的約3760億美元的債券14日公開市場沒有買家出價。中國外匯儲備中約有1萬億美元的美國證券,其中包括2000億~3000億美元的ABS債券,如果再加上這次兩家房貸公司的3760億美元公司債券,外匯儲備有至少超過5000億美元的次級債,占到了中國購買的美國債券總值的一半。我們已經知道陷入龐氏騙局是相當危險的,如果你是最後一批接盤者,前面所有的贏利者都是你買單(他們賺的錢就是你虧的)。這一次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我們不幸就是充當了最後一批接盤者,事實上我們一直深陷其中,從來沒退出。

我們買美國債券是一種長期戰略,也壓根沒想到要賺一把就退出。 第二,給中國挖金融陷阱,席捲中國財富。 在這一方面,郎咸平有一些比較精妙的分析,當然,很多是他的揣測,並不是全都站得住腳,郎咸平是堅持美國金融陰謀論的學者。美國金融到底有沒有陰謀,肯定是有的;他們有沒有到處挖金融陷阱讓中國往下跳,我想肯定也是有的。我只想舉一些事實和數據: 1、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資約30億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價格購買黑石集團近10%的股票。隨後,黑石集團股價連續下跌導致中投公司投資大幅縮水。 2007年年底,就在人們以為中投公司應該“學聰明的時候”,中投公司購買了摩根士丹利56億美元面值的到期強制轉股債券,佔摩根士丹利當時股本的約9.86%。隨後,這筆投資因金融危機的爆發而大幅縮水。

2、中國平安2007年年底和2008年年初在二級市場購入約1.13億股富通集團股票,2008年6月26日又參加閃電配售增持750萬股,共計持有1.21億股,合計成本為人民幣238.38億元。 由於比利時富通集團爆發財務危機導致股價暴跌,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國平安投資浮虧超過157億元。 3、2007年9月中旬,中國首個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選火爆發行,當天被搶購一空,此後華夏、嘉實和上投摩根分別發行的QDII均受到內地投資者的追捧。然而,受美國次貸危機衝擊和美國經濟降溫等因素的衝擊,一年後的QDII卻出現巨額虧損,其中,淨值最低的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單位淨值已跌至0.52元,全國已發行的9只QDII基金均全線虧損,僅前四隻先發行的基金QDII持有人虧損幅度就高達700億元。而銀行系QDII也出現逾95%虧損。基金QDII產品近期也隨著全球股市的暴跌,而連續大幅下挫,10月8日新淨值更是在前期大跌的基礎上再遭重創。華夏全球當日淨值為0.531元,跌幅達6.68%;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淨值為0.411元,跌幅達7.22%;嘉實海外淨值為0.428元,下挫7.56%。此外工銀瑞信淨值也由10月6日的0.636元驟降至10月9日的0.586元。 0.411元已經與最低的A股基金份額淨值接近。全球的金融海嘯讓基金QDII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根據最新的國內基金QDII淨值顯示,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嘉實海外基金已經跌破5毛,南方全球也已跌破6毛,其餘後出海的QDII基金面值也全都徘徊在1元以下。國慶長假過後,國內基金QDII淨值變化尤其明顯,上投亞太優勢、南方全球、工銀全球的跌幅均超過10%,創出新低,其餘產品也是大幅下跌超過5%。以上三個例子,就是所謂的中國海外投資三大敗筆。敗是必然的,因為這些本身就是美國人挖的坑讓你跳。當初美國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陷入危機的那些金融公司、投行和商業銀行都在尋找買家,中國當時高達1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成了他們的主要忽悠對象。我說過,當代美國的金融公司都是龐氏騙局,龐氏騙局在結束之前都是賺錢的,到了危機爆發的時候,其實就是到了騙局破滅的尾聲了,這時候他們是在忽悠最後一批傻子呢。中國的資金想法是好的,是想低成本收購點國外的金融公司。這結果就是很傻很天真。龐氏騙局都是“成長”期間才能賺錢,它本身就是個騙局,本身沒有任何價值,你到最後的時候去收購它,一則買了個毫無價值的空殼子,二則騙局破滅會進一步讓虛的“價格”暴跌,價值湮滅,產生瞬間的巨虧。

面對這些慘烈的悲劇,2008年12月3日,中國2000億美元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在香港表示,在投資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團而損失60億美元之後,海外金融機構已經不敢再投,而非金融產業公司還可以投資。這算是初步長了點腦子。美國金融還有很多坑等著中國跳,坑你一次就是幾十億幾百億美元。 第三,通過中國的金融漏洞進行投機炒作而套利。 各位都知道,美國資本運作大師、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是學哲學出身,他從他的老師那裡學到一條偉大的智慧:任何事物都存在漏洞。他投身金融領域,就是用漏洞哲學來指導,專門尋找某個國家的金融漏洞,進而去攻擊,為了贏利,不惜毀掉這個國家的金融和經濟(比如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搞垮泰國)。美國金融投機家們也在利用中國的金融漏洞投機炒作,當然,由於中國有比較嚴格的金融管制,他們想要搞垮中國金融和經濟是不太可能的。不過,相對於中國大陸而言,作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的香港,由於金融比較自由,比較容易受到美國金融大鱷們的攻擊,經常成為他們的提款機。

例如,在亞洲金融危機中,1997年10月,國際炒家首次沖擊香港市場,造成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恆生指數和期貨指數下瀉1000多點,大獲而歸。 10月風暴過後,又多次小規模狙擊港元,利用匯率、股市和期市之間的互動規律大肆投機,將香港戲稱為他們的“超級提款機”。據統計,這些折騰導致當時的港人財富蒸發高達2.2萬億港元。美國金融投機家們在中國投機主要是大規模熱錢介入中國股市和樓市等,國際熱錢有多大能力在中國投機贏利?用郎咸平的話說,國際熱錢有三個“不可想像”,“第一,外匯操作手法之複雜是你不可想像的,而這是為什麼1400多億美元怎麼流進中國來,我們到現在不知道,因為這個操作太複雜,怎麼進來的我們都搞不清楚。第二,動用資金能力之龐大是你不可想像的。能夠在短短幾個月之內,擠垮英格蘭中央銀行。你會是對手嗎。第三,最重要的一點,國際炒家跟各國政府關係之曖昧是你所不可想像的。”2007年下半年之前,由於中國持續的大牛市,美國熱錢主要投機中國的股市,例如,僅僅在2007年上半年就有高達上千億美元的國際熱錢湧入大陸,這些錢最終大部分流入股市,股市大起大落之後,他們捲走的財富是你不可想像的。 2007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股市幾乎崩潰,外資大賺一筆後撤出。 2007年之後,國際熱錢(主要是美國)則進攻中國樓市,2009年是中國樓市的大牛市,這一年國際熱錢大規模圍堵中國樓市,例如,2009年3月到9月之間,中國無法解釋的外匯儲備增量分別為149億美元、362億美元、610億美元、250億美元、271億美元、130億美元和418億美元,七個月合計達到2190億美元。

伴隨著這些熱錢流入,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紛紛取消房地產投資的“限外令”,炒房客中出現了相當規模的香港和老外炒房團,甚至於一些外資與內地房地產大企業結盟,以項目合作、股權融資等支撐內地房企四處創造地王紀錄。眾多國內經濟觀察家在2009年6月份就指出,進入內地的2000億美元熱錢相當部分已經進入內地樓市。 為什麼國際熱錢可以那麼準確地判斷中國股市樓市的走勢?總是能在行情大牛之前進入,漲到最高時候撤出?我想只有郎咸平的三個“不可想像”能夠回答這樣的問題。你看看人家摩根士丹利是如何未卜先知的,英國路透社2009年6月17日報導:“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日前在接受采訪時稱,中國目前不存在全國性的房地產價格泡沫,眼下的房地產業復甦是可持續的。”結果如何,各位都看到了,2009年下半年中國樓市加速持續上漲,一直持續到了春節。

這倒告訴了我們,介入中國的股市樓市,最好跟著外資走,十有八九沒錯。 2010年2月份,國際知名房地產服務機構仲量聯行發布最新報告,報告顯示,國內投資者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份額的比重已經由2008年的36%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70%。這一方面是2009年國內放寬信貸導致內資劇增,另一方面也是由於2009年年末開始外資開始撤離了。這意味著什麼,請讀者自己判斷。 第四,為中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收取巨額服務費,比如美國的大投行幫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 就這個還算靠譜點,基本上屬於金融的最初的功能範疇,雖然收費高點,中國企業怎麼說還是得到了服務的。 以上四種方式,就是我們耳熟能詳,各類媒體整天宣揚的,包括許多經濟學家不厭其煩灌輸給我們的,彷彿這些就是美國金融席捲中國財富的主要手段。我要告訴各位,他們都錯了。

美國真正厲害的地方,席捲中國財富最多的手段不是這些,而是什麼呢?是印錢購物。上面四種方式捲走的是貨幣,而印錢購物直接捲走的就是我們的財富:商品和貨物本身(見第六章)。 我已經多次指出,今天美國的娛樂業是作為他們搜刮全球財富的工具而存在的,若是用實實在在的東西出賣賺錢還好,關鍵是娛樂產品這種東西是虛的,它得以在全球高價出賣,在於美國營造了一種好萊塢文化崇拜,這幾乎成了全世界的精神信仰。 美國娛樂業是靠著這種精神信仰來賺錢的,本質上說,這與中世紀的宗教上層利用人民的宗教信仰搜刮錢財沒什麼區別。我們說娛樂業是美國剝削全球和中國的工具,而這其中電影則是重頭戲。 我告訴各位,別以為世界各國都有電影,都有娛樂業,其實,只有美國才有真正的電影和真正的娛樂業。因為世界任何其他國家的娛樂業與美國比起來,都是被搜刮的對象,都是在瞎折騰,沒辦法在國門之外賺取巨額利潤,只有美國的娛樂業可以在全球獲取暴利。

我想有必要細說一下電影業的歷史,我們知道電影是從法國和美國幾乎同時興起的,最初是無聲黑白電影。 那麼美國是怎麼打敗了法國成為世界電影業的壟斷者呢?很簡單,法國把電影當成了藝術,而美國則是把電影純粹當成商品,就是這個區別,導致了法國和整個歐洲電影成了好萊塢的手下敗將。 說白了,這是兩種電影史觀對立,最後決出了勝負。法國的是藝術電影史觀,它的要點是: 1、電影是一門藝術,藝術發展的規律在於藝術家的獨特創新。它們構成了電影史上一個個節點,一塊塊里程碑。 2、藝術家的先鋒思潮及藝術團體、流派的先鋒運動帶動下,在電影形式的革新性創造下,電影不斷的發展著。所以,形式創新是電影發展的原動力。 3、好萊塢電影雖然霸占著全世界電影的市場份額,然而,它屬於商業電影,支撐它的是“類型”“明星制”這些工業化的商業要素,而非藝術規律,因此它雖是銀幕主流,卻是“電影藝術”中的另類。法國的藝術電影史觀注定了它的慘敗,你可以從歷史中看到他們是多麼荒唐可笑。當有聲片出現時,他們大呼默片(無聲)藝術消失,電影不復存在;當彩色片出現時,他們又大呼黑白片藝術消失,電影不復存在……然而這麼多新手段、新科技出現時,電影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日益繁榮。 當初反對有聲片的學者們,也在轉過身去反對彩色片的時候忘記了目前他們所堅持的“黑白有聲片”;而美國電影則毫無疑問地緊緊跟隨著科技的步伐,每一樣新發明出現,永遠是美國人首先將它運用起來,將科學的柴火不遺餘力地添加到電影的熊熊烈火當中。電影藝術觀將這種現象與美國式的功利主義聯繫在一起,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地說了100年,一直說到今天,並眼睜睜地看著好萊塢電影統治著全世界每個角落的每一塊銀幕。把電影當做商品,把電影的進步寄託於技術進步的態度,是好萊塢取勝的關鍵。事實也是如此,電影壓根不是什麼藝術,如果是藝術,它的進步就應該是來源於研究這門“藝術”的藝術家們的理論創新。而事實是,電影的進步來自於技術革命,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今天的3D電影,所有這些,都是在一出現的時候就被好萊塢應用到了極至。那些把電影當成藝術的國家,注定要毀掉電影。注定無法和美國在電影業競爭。我們將目光從過去轉向未來,好萊塢將繼續獨霸全球娛樂業。 從DV技術、U-tube網絡視頻等新鮮玩意開始盛行以來,我們不斷地看到這樣一種傾向,那就是非電影從業人員用家庭DV拍攝的短片也開始贏得觀眾,並在拍攝水平上呈現出越來越專業的傾向。可以想見,也許這樣的傾向將導致主流電影將來發展成為3分鐘的手機視頻短片,以電腦屏幕、手機為終端下載播放。到那個時候,歐洲電影人將會在“電影已死”的悲哀中,在空空如也的劇場中堅持著“長片藝術”,然後眼睜睜地看著好萊塢的商業電影美學繼續讓電影在手機裡好好的活著,並用無以倫比的商業策略,將影院轉化成像現在的歌劇院一樣的精英階層奢侈型消費的高雅藝術展示場所。 美國電影能給美國帶來天文數字的收入,原因是什麼呢?是勞動創造的這些價值嗎?是因為美國人拍片子耗費了比我們多得多的勞動嗎?實際上,這和勞動毫無關係,而是市場決定的,美國電影面向的是全球市場,很簡單的道理嘛,電影的票價乘以總銷售數量不就是它的收益嗎?美國電影面對的是六十億地球人,你算算這是多少。你中國的電影只能面對華人市場,同樣的票價,你的銷量只是美國電影的幾十分之一,你的收益也就只能是人家的幾十分之一。 不過最後我還要重複在第二章中說過的,電影本身根本不創造財富,而是帶來財富的淨損失。我在第二章打了個比方,好萊塢拍一部電影假定花費1億美元,然後在全球上映票房收入20億美元,從GDP核算的角度美國會增加19億美元。那麼,世界果真會因為這一部電影而增加了19億美元的財富嗎?顯然是扯淡,世界範圍內的財富沒有任何增加,而是拍電影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全世界人民的財富在觀看電影之後轉移了20億美元給美國,世界範圍內的財富其實是蒸發了1億美元,也就是好萊塢拍電影耗費的一億美元財富,拍電影炸毀的各種道具(汽車、飛機)等等是世界範圍內財富的損失。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的原因:一則它的商業定位讓它打敗了競爭對手歐洲,二則美國在全球灌輸美國文化,讓觀看好萊塢大片成為時髦和潮流,成為一種精神追求乃至於“身份象徵”。 對於中國來說,好萊塢也有除此之外的專門招數,那就是搞一些中國元素,弄幾個華人演員,拍些與中國相關的劇情,誇誇中國,拍拍中國人馬屁,這樣我們更加趨之如鶩,屁顛屁顛跑到電影院奉獻我們的財富。這就是好萊塢的吸星大法,用電影這種虛的東西捲走了我們巨額的財富。 電影之外,美國娛樂業在中國撈錢的方法還有:出口歌星音樂專輯到中國、出口電影光盤到中國、美國歌星到中國開演唱會、美國明星為中國企業的產品代言(收取高額代言費)等等。 當然,這些領域在中國的獲利比較難以統計,而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歷年票房是可以詳查的,我羅列一下自從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以來,所有票房超過2000萬元的片名及票房收入: 我已經在本書中多次強調,品牌已經是當代帝國主義剝削髮展中國家的重型武器,通過品牌來剝削,其“效率”遠遠超過了舊帝國主義的戰爭掠奪。我也多次闡明了,在品牌上當代發達國家的富國邏輯:100年前,發達國家用工業品交換我們的農業品和原料,所以他們富裕;10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也能生產工業品了,發達國家如何維持以往的“剪刀差”呢? 用品牌,他們對我們說,你們看啊,雖然你們造的工業品和我們的是一樣的,但是其實不一樣,我們的是品牌產品,是高檔品,用起來倍有面子,所以我們一個產品可以換你們的幾十個幾百個乃至於成千上萬個(同樣的產品,他們的價格是我們的x倍)。所謂的品牌,賣的是符號,值錢的是符號。物資層面的工序成本都差不多,比如熟悉皮鞋行業生產的讀者都知道,商場裡售價上萬元、幾萬元的皮鞋,其成本也就是幾十元人民幣。同理,售價上萬元、十萬元、數十萬元的路易威登的小皮包,成本也高不到哪裡去。現在的世界就是這麼神奇,一樣的“血”一樣的“種”,一樣的皮一樣的包,貼個世界品牌的標籤身價就百倍了。 發達國家擁有品牌,用同樣的東西可以交換我們百倍的東西,這樣的剝削你可曾在馬克思那裡讀到過? 沒有,因為還沒有人真正認識到這種殘酷的剝削,這種剝削率百分之一萬的剝削。你學過的剝削,都是不超過百分之百的(以往的剝削是指資本家從工人創造的財富中拿走的比例,總會給工人留點,不會達到百分之百,不然工人餓死了,誰給你幹活),所以品牌的剝削,是超乎你想像的剝削。美國的一個可以換我們一百個,淨賺了九十九個。我要告訴各位的是,美國對於中國(和世界)的品牌剝削髮展到今天又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新階段,那就是虛擬化的品牌經營。 美國人最初是怎麼搞出這種發明創造的呢? 很簡單,我前面說了,品牌商品的“價值”不在於商品物質實體本身,而在於其符號,我都能看明白的問題,美國無比奸詐的資本家怎麼會看不出來?既然如此,他們就想啊,乾脆老子只經營“品牌符號”算了,我沒必要再辛辛苦苦去造產品,產品的生產就讓那些窮國代勞吧,等他們生產好產品,我們低價收購過來,貼個標籤,價格翻一百倍出售。這就是虛擬化的世界品牌經營。 美國的品牌總部只負責做廣告和產品設計,在全球推廣品牌符號,不斷增加知名度和美譽度,而產品物質實體則全部由窮國(例如中國)代工。這種虛擬化的品牌經營是美國哪個哥們最先發明的呢?是耐克的創辦人PhilKnight。 耐克從20世紀70年代就完全不生產鞋子了,它全部的生產流程都交給了日本和西歐的廠商,80年代則進一步蔓延到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大陸和印度,90年代東南亞也逐漸有了耐克的代工者。耐克總部都乾些什麼呢?就是品牌經營,做廣告,比如請喬丹做代言;產品設計,比如1994年設計了“雙重氣墊系統”的運動鞋,1998年又推出了“全掌氣墊鞋”。我在前面已經(多次)舉了一例美國如何通過製鞋業剝削中國,這裡再重複一下,各位可以加深印象:美國的耐克鞋有30%左右都是中國東莞一家叫做裕元工業的台商企業生產的,假定一雙耐克鞋最終售價1000元人民幣,裕元工業頂多能拿到100元,中間商(運輸、售賣)和品牌所有者(即耐克總公司)各拿450元左右。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人把中國人生產的鞋子,貼上一個商標之後又賣給了中國人,賺到的錢又可以回過頭來從中國進口五雙同質量的鞋子。這就是說中國的裕元工業每為耐克生產一雙鞋子(賣給中國人),最終還要再附送五雙同等質量的鞋子給美國人穿。這樣的空手套白狼的國家,物質能不極大豐富嗎?實際上,何止耐克是裕元工業生產的呢?中國人在大陸購買的幾乎所有國際知名運動服裝(包括鞋子)品牌的運動鞋都是裕元工業生產的:耐克、銳步、阿迪達斯、彪馬、新百倫、天木藍等,裕元工業生產了全世界知名品牌運動鞋的17%,這個產量不但足夠供應中國大陸市場,還遠銷全球,這就是你在國外買的名牌鞋經常是“中國製造”的原因。這其中最知名的耐克是在裕元工業生產最多的,例如,2002年,耐克鞋全球的總產量的25%都是裕元工業貢獻的。最後,別忘了,中國大陸還不止一家為耐克之類的品牌代工的工廠,中國大陸為耐克總共生產了多少,還無法統計,肯定遠大於25%。 事實上,美國虛擬化經營的品牌遠不止運動鞋,還包括了所有服裝品牌,所有其他類別的品牌,例如,汽車、電視機、冰箱、電腦,等等,只有那些不方便交給中國生產的,他們才會自己生產,比如涉及到保密的軍事工業、高技術產品,等等。美國通過虛擬化經營,讓中國人白白為他們幹活還倒貼數倍的財富,多年來從中國攫取了數不清的財富。 我們單拿汽車行業為例。美國的汽車品牌不算是完全的虛擬化經營,但與虛擬化經營也差不多了,我們都知道,美國的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品牌在美國本土的生產是長期虧損經營的,全靠中國市場的巨額利潤來彌補。 美國的福特、通用、克萊斯勒都在中國大陸有生產基地(與中國企業合資),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大部分都是被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公司拿走的,2008年,福特(美國車)、豐田、本田、日產、現代等企業的外國母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獲取的淨利超過2000億元,佔整個中國汽車行業利潤的60%左右。我們以通用為例說明美國汽車品牌在中國攫取的驚人財富。 ?通用汽車在中國建立了8家合資企業和2家全資子公司,擁有員工超過20000人。 通用汽車在中國進口、生產和銷售別克、凱迪拉克、雪佛蘭、歐寶、Saab薩博及五菱等品牌的系列產品,所提供的產品系列之豐富位居所有在華跨國汽車企業之首。 2007年,通用汽車及其合資公司在國內的總銷售量為1031974輛,同比增長了18.5%,連續第三年在華銷量位居國際汽車製造商之首。 2004年通用汽車在華利潤達到4.37億美元,2005年中國已經成為了通用公司利潤最高的市場,到了2007年,通用在中國的產量只佔它全球總產量的4%,但是在中國獲得的利潤占到了通用全球總利潤的25%。 2004年在中國的武漢大學珞珈山上,美國有一位奇怪的著名大經濟學家米歇爾·博俊(MicheleBoldrin)發表了一個奇怪的言論,其言論概括而言包含以下三點:(1)知識產權保護是美國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障礙物。 (2)知識產權保護阻礙全球經濟增長。 (3)美國經濟起飛時就是“偷”英國、德國和法國的先進科技成果和科學知識,它沒有資格在現在要求中國。 天下真有這等怪事,這位美國教授怎麼不為美國說話,而為中國說話呢? 在下感到有點得意的是,我與這位經濟學大師有共同看法。很顯然,博俊先生對於美國用知識產權牟取暴利感到義憤填膺,我同樣聲討美國利用知識產權和技術專利對中國進行無恥的剝削,無止境地捲走中國勞動者用血汗創造的巨額財富。 知識產權和技術專利與品牌有共同之處(有時候它們也重疊在一起,有的品牌就是以技術專利為基礎的,如微軟),都是虛的,不用生產就能不斷地收穫暴利,它與一般的品牌的區別是,它一般是實用性的(比如微軟的技術專利),不像一般的品牌那樣僅僅是個符號、提供“精神享受”。技術專利和知識產權同時還可以無限“複製”(比如微軟的正版軟件),同一個東西賣無數次(這一點又和娛樂業產品比較類似),你每使用一次就得支付一次專利費給我。 嗚呼哀哉,世上還有比這更無恥的買賣嗎?技術創新是值得鼓勵,應該鼓勵,但總得有個限度吧? 對於此問題,博俊這哥們比我還激進,他憤怒地講出來以下話語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 cn/GB/jingji/1045/2940473.html: “國家授予創新者的獨占權對自然生態或社會並無實質益處!”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由於根本沒有所謂的全球性知識產權存在,在科技方面較為落後的美國對來自歐洲的先進技術也是採取模仿和改造的方法加以學習”? “一張唱片賣得這麼貴是因為製作方和歌手都想牟取暴利”。 “中國在和美國就技術進口談判時,不要認為是自己在乞求對方降低價格,而要認為中國正在幫助美國縮短成本回收期”。 “即使設置專利,其有效期也不應該太長”。 “無數創新發明,都是在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下湧現的”。 “真正需要專利保護的應該是一些特殊的行業”。 “企業界也一直在嘗試各種毋須政府介入而自願解決問題的方案”。 “西方發達國家侵犯知識產權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不過我與這哥們還是有點區別,他是完全否定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正面作用,專挑不好的說。 我僅僅是反對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作為剝削手段而使用所體現的巨大的不正義,它讓發展中國家的人民被奴役為擁有這些專利的發達國家白白乾活,為他們創造物質財富,並且這是無止境的。發達國家、美國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 美國靠知識產權和技術專利剝削了中國和全世界多少財富呢?看看微軟的情況。 Windows、Office和服務器部門是微軟的主要贏利部門。微軟已發布的去年的財報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的第二財度,微軟Windows與WindowsLive部門營收為69.04億美元,上年同期為40.64億美元;運營利潤為53.94億美元,上年同期為40.64億美元。 微軟服務器和工具部門營收為38.44億美元,上年同期為37.55億美元;運營利潤為14.91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3.75億美元。 微軟娛樂和設備部門營收為29.02億美元,上年同期為32.56億美元;運營利潤為3.75億美元,上年同期運營利潤為1.30億美元。 微軟商務部門營收為47.45億美元,上年同期為48.81億美元;運營利潤為30.10億美元,上年同期為30.21億美元。 不過各位可能和我一樣感到比較欣慰的是,由於中國的盜版比較嚴重,很多人都不使用正版的微軟軟件,這極大地緩解了美國對中國的剝削。不過,軟件、電影和音樂光盤等可以盜版,很多在生產中實用的技術產品則無法“盜版”了。比如製造發動機的專利技術,你就非得從美國人(當然也可以從日本人)那裡買,這東西沒有盜版的。美國在軍工、航空、航天、發動機、汽車工業等都是世界一流的,擁有所有核心技術專利,隨便一個都夠你中國喝一壺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