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高層新智囊

第58章 附錄素質就是命運

中國高層新智囊 章晓明 3241 2018-03-18
命運,《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迷信的人認為是生來注定的)”。否認命運的存在,是不現實的;但把命運看作是宿命,是生來注定的,人對它無能為力,則是不科學的。 影響一個人命運的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內因,另一類是外因。外因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個人根本無法選擇、無法左右的,包括先天遺傳、成年之前尚無行為能力時的遭遇(如父母離異),以及成年之後與個人行為無關的遭遇(如隕石打擊)——這種外因對我們的討論沒有意義,且不去管它;另一類則是貌似無法選擇、無法左右,帶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卻與個人行為多少有著某種關聯(如彩票中獎)。 說到後一類外因對人的命運的影響,許多人都會聯想起這樣一句格言:“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句格言並非是說機遇專門去尋找那些有準備的頭腦,也不是說只要是有準備的頭腦都會得到機遇的垂青;而是說,只有有準備的頭腦,才有可能得到機遇的垂青。由此可見,機遇並非是完全無法選擇、無法左右的,如果不做相應的努力,機遇就不會來臨。由於機遇帶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就是做了努力,也不一定能捕捉得到;但與不做努力、守株待兔相比,努力無疑會使機遇來臨的概率增大。就以彩票為例,如果買得多,再加之必要的調查研究,中獎的概率無疑會增大。從這個意義上說,後一類外因也可以納入我們以下對內因的討論之中。

早在公元前500年前後,正當我們的先人身處東周列國之亂,信奉著孔夫子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時,一位名叫赫拉克利特的古希臘哲學家寫下了這樣一句格言:“性格就是命運”。 2500年來,這句格言一直被當作人生哲理去破譯人的命運。幾年前去世的作家張弦,生前就希望死後能在自己的墓地立一塊碑,正面寫“作家張弦之墓”,背面則寫“性格就是命運”——這句話既是他的人生體驗,也是他的創作信條。 性格,是一個人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如輕浮、沉穩、粗疏、細緻等。性格的確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但它絕不是決定命運的全部因素,而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因此,“性格就是命運”這句格言是不完整、不准確的。如果拋開那些根本無法選擇、無法左右,因而對我們的討論沒有意義的外因,用一個詞來概括影響一個人命運的因素,那就是“素質”,即人的質量。我們在強調產品質量時,往往說“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對於人這個“產品”來說,也同樣是如此。

素質,按形成階段分,可以分為先天素質與後天素質;按類別分,則可以分為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學、職業、健康和審美等八種素質,每種素質又可以分為若干項。性格,既得之於先天,又成之於後天,是一個人在先天氣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修養而形成的;在上述諸種素質中,主要表現為健康素質的心理方面(也可稱之為“心理素質”),並與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質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性格包含在素質之中,且僅僅與部分素質有關,所以,它非但決定不了命運,而且對命運的影響力也達不到舉足輕重的地步。 “性格就是命運”這句格言之所以能長期流傳,且深入人心,有其社會歷史原因。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即便是發展到封建社會,人們也是依靠與土地、森林、河流、陽光和雨水等自然條件交換而獲得有限的生活資料,並可憐地依附於神靈、酋長、奴隸主、封建主、族長和家長,被迫沿著大致相同的軌跡去生活。每個個體的人格、精神、文化、科學等得之於後天的素質也大致相同,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是由一些同名數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於是,在相當大程度上得之於先天的性格,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往往會凸現出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尤其是在當前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人的主觀能動性越來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學等得之於後天的素質對人的命運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強;與此同時,性格對人的命運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弱——這也可以理解為社會越進步,對人的先天、個性越寬容。所以,一個人要改善自己的命運,如果只著眼於去改變性格,尤其是改變性格中的先天氣質,往往是徒勞的;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包括通過自我修養去改變性格,才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命運。 近年來,美國學術界提出一種“智商決定論”的理論。美國學者C·爾茲@默里和R·理查德·赫恩斯坦將其表述為:“智商就是命運”。這種理論認為,智商決定著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決定著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同時也決定著一個人對社會的影響。智商,即智力商數,標誌著一個人聰明或愚蠢的程度,的確能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命運;但如同性格一樣,並不是唯一的因素。一個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一個處處碰壁的不得志者,甚至可能淪為一名罪犯。一群智商不相上下的人,其命運卻互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懸殊。而且,智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勤於學習和善於思考可以使智商提高,懶惰和浮躁可以使智商降低。

在提出“智商決定論”的同時,美國學術界又有人提出了“情商決定論”。這種理論認為,智商對人的成功只產生20%左右的作用,其餘的主要由情商決定。與智商相對應,情商這個新概念被解釋為“情緒商數”,它標誌著一個人控制情緒、把握自己的能力。其實,所謂的情商,與性格很相似,主要表現為人的心理素質,也與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質有著密切的關係。 智商也罷,情商也罷,都包含在一個人的素質之中。把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割裂開來,片面地只強調哪一方面的素質都是不科學的,應立足於整體素質的提高。有一個“木桶理論”:一隻木桶的盛水量,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要迅速、有效地增加木桶的盛水量,莫過於先去彌補最短的那塊木板。從這個理論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同時提高有關方面的素質;如果只提高某些方面的素質,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相關素質,就像只加高木桶的幾塊木板一樣,其結果只能是功虧一簣。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遇到這樣的例子——有的人許多方面都非常優秀,但就是一點小小的缺陷,不僅使得其它方面的長處難以充分發揮,而且害得他屢屢受挫,甚至於全盤皆輸。

在21世紀到來之前,人類對未來的許多事情眾說紛紜,爭論不休,但唯獨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未來的國際競爭,實質上是國民素質的競爭;沒有人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的現代化。對未來研究極富權威的羅馬俱樂部總裁雷列奧·佩西在他的報告《未來一百年》中也指出:“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提示未來,有一點必須首肯——未來是以個人素質全面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社會發展是這樣,個人的發展也是這樣。我們正面臨著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這個當代中國社會最劇烈、最深刻的變革;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每個人主動也罷,被動也罷,都將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體。我們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有立足之地。 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也是自我完善的過程。人類之所以能從茹毛飲血、四肢行走的動物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依靠的就是自我完善;要使人類繼續進化,而不是朝著動物的方向退化,只有依靠自我完善。我們所擁有的人生,充滿了陷阱與誘惑,稍一懈怠與放縱,就會墮落;要想實現一個理想、高尚、幸福的人生,只有依靠自我完善。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被現代化大潮推擁前進的時代;要想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而不被時代所淘汰,也只有依靠自我完善。因此,從任何意義上說,自我完善都應該是我們每個人,乃至整個人類思考探索的永恆主題。

當代雕塑家潘鶴於1989年完成了他的雕塑力作《自我完善》:一塊壁立的大理石上,一位少女上半身的精美雕像已被鑿出,下半身仍與未經雕鑿的大理石渾然一體;她正右手舉錘,左手持鑿,繼續在雕琢著自己的軀體……如果我們把自身也看作是一尊雕像,那麼,只要自我審視一下就會發現,它的缺陷實在是太多了,簡直就像是粗糙、甚至殘缺的毛坯;只有鍥而不捨地去雕琢它,才可以使之趨於完美。儘管古人有“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之說,但只要不斷地自我完善,就可以向自我實現的目標一步步地逼近;由於自我實現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所以,自我完善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