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隱性權力調查

第53章 第五十一章高校“老闆”淪為新生腐敗群體

中國隱性權力調查 李松 3133 2018-03-18
“老闆”稱呼的流行僅是一個表徵,令人痛心的是它所反映的是教師職業的異化和師生關係的功利化趨勢。 “博士生導師”“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目前,很多高校教授的頭銜十分顯赫,但其中有些教授在學生眼裡,最主要的身份是“老闆”。 在我國高校,研究生把自己的導師稱為“老闆”,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這些導師帶著研究生做科研項目,並付給一定的報酬。 不少人認為,目前高校的一些科研項目,已異化為一些人的賺錢“門路”。由於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規約束與規範,大學內的校園生態與學術生態發生了變化。 2006年6月,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小雁就要畢業了。提起三年的讀研經歷,小雁不禁感慨萬分:“大部分時間在給'老闆'打工,專業知識學得一塌糊塗……”

“一直為'老闆'做著與專業沒有關係的項目,每月得到450元的報酬!”小雁一談到她的導師就來氣,“即使在外面一些公司兼職,掙的錢也遠比這個多。可為了完成論文,順利拿到學位,還是不得不跟著'老闆'做。” 在採訪中,有的研究生透露,他們的導師只管申報課題,查資料、做調查或實驗、寫書稿,都交給研究生完成。一些研究生表示,他們很願意在能鍛煉自己能力的前提下,主動幫助導師做事,也可以不計較報酬,只是不希望導師以“搞研究”的名義把自己當做賺錢或獲取名利的工具。 “在學術上,極少得到'老闆'必要的關心與指導。”北京某師範大學研究生小張坦言,“現在的'老闆'都帶好幾個研究生,'老闆'又整天在各地飛來飛去,參加國內大大小小的會議,有時還要出國,除通過電子郵件與'老闆'進行溝通外,'面授'的機會很少……”

記者採訪的部分研究生說,要畢業就得發表論文,要發表論文就得參加導師的項目,畢業論文的題目一般也從項目中出。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老闆'叫你幹活反而是看得起你,哪兒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呢?”北京某大學研究生小芳告訴記者,做每個項目之前,“老闆”都會規定完成時間,快到期時,他會問進度,要是沒完成,“老闆”的臉色便難看了。 “為何把導師叫做'老闆'?”聽到這個問題,小芳驚訝地反問記者:“難道不能叫'老闆'嗎?他付我工資,我給他幹活!” “平時我想請個假去外地看看女朋友,很難得到'老闆'的批准。”北京某大學研究生張成向記者抱怨,“他恨不得我把所有時間都用在項目上。”

有的研究生認為,導師對他們要求如此“嚴格”,目的是為自己賺錢。北京某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小麗告訴記者:“只要有項目,'老闆'就能賺錢。我的'老闆'神通廣大,一年可以弄到三四個項目。” 據了解,研究生們所說的項目主要有兩種:第一,由政府長期設立的各類研究基金支持的項目,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社科基金項目、863計劃、各部委或各級政府設立的研究基金資助的項目。第二,由政府或企業就某項目研究課題委託的項目。有的學校把前者稱為縱向項目,後者稱為橫向項目。 “做縱向項目沒多少錢可賺,國家對這些項目的每一項開支,都管得很嚴。”據知情人士介紹,做縱向項目,導師一般都能從項目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自由支配;可是,一個項目做下來,往往也會所剩無幾。 “當然,有極少數導師打著項目的幌子撈錢也不難,比如購買科研設備時,從中獲取回扣。”

“很多導師都希望既有縱向項目又有橫向項目,這樣可名利雙收。”北京某理工大學一位教授坦言,“能拿到一些863計劃、963計劃等高級別的縱向項目,可以提高在這個領域的學術地位。至於做橫向項目,純粹就是為賺錢了。” 那麼,一個橫向項目導師能賺多少錢呢?據知情人介紹,主要是因領域而異,比如有些50萬元的項目,扣掉學校收取的管理費和其他費用,導師至少能賺到25萬元。 “導師從外面拿來項目,就交給學生做,至於給學生多少報酬,完全憑良心而定。”北京某大學一位教授告訴記者,少數導師還不錯,不但每月給研究生1000多元生活費,到年底還會給研究生分紅,可不給研究生錢的導師也有。 記者了解到,高校導師的工作主要是三部分:搞科研、指導研究生和為本科生上課。但很多研究生抱怨,有些導師整天只顧挖空心思搞項目賺錢,不但沒精力指導研究生,即使本科生的課,也是讓自己的研究生去上。

是什麼原因導致導師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鑽進“錢眼”裡去呢? 據了解,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和科研經費大部分是通過課題立項的方式發放到教師名下,而在審批課題項目及經費中,申報者的職位、人際關係、公關本領等種種非學術的因素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作用。然後,高校也按照同樣的行政主導邏輯,以能否得到項目和所得到項目的級別為標準,來衡量導師的科研能力。 “很多高校每年會對導師的項目經費排名,靠後者會受到批評和警告,沒有科研項目的,甚至還會被取消導師資格。”北京某大學一位博導感嘆,“目前大學衡量科研的標準過於絕對化,且多以量化的形式進行考核。這種硬性規定不得不使導師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以外的拉項目、跑經費等事務上。”

“有些導師充分利用自己苦心經營的關係網到處申請項目,往往憑的不是科研能力,而是公關能力。”北京某大學教授無奈地對記者說,“這種機制下,有些導師沒什麼水平,卻因為能拉項目跑經費,照樣做導師,而有些踏踏實實做研究的導師,因為沒有太多的社會關係而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顯然,這樣一種機制所導致的結果是——競爭中的優勝者,為了保持其優勝地位,必須盡可能快速地完成所拿到的課題,以便投入下一輪的爭奪戰。快速完成課題的最現成辦法就是讓學生們去做,於是,導師成了“老闆”,學生成了“僱工”。 據了解,“老闆”一詞曾經出現在歐美國家的高校中,但導師僱學生做項目,都發給學生合理的報酬,並且會在其中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決不影響學生的學業”。

在我國高校,“老闆”一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對導師的經濟要求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 “老闆”稱呼的流行僅是一個表徵,令人痛心的是它所反映的是教師職業的異化和師生關係的功利化趨勢。 “大學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它除了要有學術和業務的氛圍,更要有人文和道德氛圍。”北京大學一位教授憂心忡忡地說,“高校'老闆'盛行,不但會導致學術泡沫氾濫,浮躁之風日盛,金錢利益至上,創新意識退化,而且也容易使教授群體淪為新的腐敗高發人群。” 很多人認為,真正要消除這一現象,就得對症下藥。首先,改革導師遴選制度。目前我國高校導師,是通過遴选和評審出來的,這種制度不僅剝奪了學生的選擇權,也滋生了學術腐敗。

長期以來,我們把“導師”看得過於神聖,並當成了一種榮譽和地位的象徵。而實際上,導師不過是一種教學崗位。由此,導師遴選制度必須改革,即不管是何種級別、年齡的教師,只要在某個方面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就,就可以申請招收研究生;招不到研究生,再著名的教授也不能做導師。如此一來,導師們的權力就會受到約束。 其次,建立合理的導師評價體系和監督管理制度體系。一方面對導師科研能力的評價體係要避免過於絕對量化和短期化。要保證研究生的獨立性和話語權,讓他們在接受導師指導的同時,也能夠對導師的指導進行客觀的評價,由此建立起完善的、合理的導師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受利益驅動,不能指望“跑錢”的導師自律,應當出台相關的措施,對導師的教學時間安排,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指導和研究時間,保證對研究生提供足夠的有效指導。

第三,加強項目經費的監督和管理。現在對於數十萬元、上百萬元的經費,上級部門只管審批下撥而缺乏強有力的監管,導致大量的科研經費被裝進個人腰包,這是很多導師醉心於做項目的“原動力”,而對此國家卻沒有一部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與規範。因此,有關人士建議,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對縱向項目經費嚴格審計,加以監控,以免大量的科研經費被裝進個人腰包。另一方面,對橫向項目,高校應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監督體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