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美國·從激烈對抗到超級融合

第54章 中國面臨的挑戰

這是對“中美國”的考驗。中國也面臨著挑戰,即中國要意識到,其大小和規模意味著它已經不能夠只作為國際貿易的接收者,中國已經不能再把注意力重點集中在國內和周邊國家,而是要在全球範圍內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已經開始扮演這樣的角色。過去幾年當中,胡錦濤和其他一些領導人訪問了很多國家,其出訪次數超過了以往的中國領導人。但是,他們出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與受訪國家的雙邊關係。國際經濟體系的存在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中國,中國必須要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國際經濟體系的發展。與美國一樣,中國也面臨著權力的削弱,其單邊行為要受到更多限制。但與美國不同,中國對這個世界表現出了更強的適應性。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奧巴馬政府表現出了成熟與鎮定。與以往相比,這是美國的一個積極變化。然而,還是有各種信號表明,很多美國人既不接受中國的崛起,也不接受中美兩國的互惠共生。作為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的官方政府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繼續把中國當做對手,認為中國會損害美國的利益,削弱美國的安全。在2008年末提交的報告中,該委員會認為:“中國憑藉政府對經濟的強力管制來保持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出口優勢,結果是中國積累了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並以此來操縱貨幣貿易及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事實是無可爭辯的:中國政府確實對經濟有很強的控制力,並且也在尋求保持中國出口的優勢;中國的外匯儲備確實達到了2萬億美元。但是,該委員會的表述容易造成人們對事實的誤解,造成美國人的憂慮。

該委員會在報告中還指出了一些實際問題,包括中國隱藏關稅,在損害外國企業利益的同時使中國的產品和企業受益。但是,共同規則的不斷制定和貿易壁壘的不斷削減並不意味著所有國家都能達成並做到完全一致,即使是以色列這樣的忠實盟友也會對美國開展“諜報活動”,試圖獲取美國的軍事機密;日本、韓國和很多歐洲盟友也在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維持食品補貼和關稅;美國在特定時期內也會在不同領域實施保護主義,例如對棉花、大豆和某些工業產品實施保護。貿易可能會日趨自由,但完全公平只能是一個神話。 很多美國人也認為,對中國依賴的增強是美國一個關鍵且危險的弱點。他們看到的是美國製造業基礎的嚴重削弱和工人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看到的是美國企業為了削減職工醫療和養老支出而將業務轉移到全球(包括中國)市場。很多工會強烈反對那種認為中國給美國工人的就業、購買力和收入水平造成了積極影響的看法,相反,他們認為從中國獲益的只有美國的大企業,受到損害的不只是大多數美國人的生活,還有美國的長期繁榮。在圍繞中海油公司競購優尼科公司等問題而展開的辯論中,上述看法成了主流。

很多中國人也感到不安。有些人公開譴責市場資本主義,認為這是一條沒有活力的道路,還有些人認為,世界仍然輕視中國,並且尋求機會從中國獲取利益。他們認為中國國有資金投資美國金融機構所蒙受的損失就是一個證明,證明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仍然把中國當傻子。 但是,這些觀點沒有認清既成的事實已無法改變。不管“中美國”好還是不好,它都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不遵照這樣的事實行事會造成巨大的破壞性後果。中國需要美國,美國也需要中國。在過去的20年中,中美兩國經濟已經融為一體,遠遠超出了中國製造和美國消費。實際上,現在和未來,中美融合的突出特點都將是,中國消費美國產品並向美國政府提供財政支持,為美國企業提供發展機會。中美融合的發展無法阻擋,除非兩國政府都採取遏制措施,而一旦中美融合被阻止,後果將不堪設想。

是的,如果未來幾年美國經濟進一步惡化,美國國內可能會掀起新一輪的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浪潮。如果美國人的自我觀念不能適應變化了的世界,如果美國人還固守過時的觀念、強調自我的實力和重要性,那麼這也將會成為全球商業特別是“中美國”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如果“中美國”的發展所帶來的利益只為少數人所享有,那麼很多人就會反對並阻止其發展。 “中美國”發展的障礙更多可能會來自美國,原因很簡單。美國現在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了其弱點,並且仍然在尋求新的力量。儘管美國人正在從高貸款投機中漸漸抽身,但他們看到了無監管資本主義模式的瀕臨崩潰。大量刺激性支出起到了幫助作用,但很多美國人仍然懷有期待,期待在經濟恢復平衡之後美國能夠重獲支配世界的地位。那些主張對不太友好的國家實行對抗政策的聲音雖然有所減弱,但是並沒有消失。

但是,對中國幾乎所有20歲以上的人來說,今天的世界所提供的機遇和自由在20年前都是無法想像的。這種機遇和自由並不是指能夠吃到肯德基,能夠用雅芳唇膏和玉蘭油洗面奶,而是指能夠自由旅行,購買房屋,從一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能夠找到新工作,能夠看到通過努力工作來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希望,不用擔心這一切會因為國家突然採取什麼難以預料的行動而落空。 環境惡化是一個嚴重的負面困擾,但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雖然改善環境的進展緩慢,但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些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並不穩固,國家干預過多,在大項目上支出過大,企業行為過少,創新與個人消費不足。而實際上,沒有人知道經濟成功的秘密方程式到底是什麼。長期以來,美國政府所倡導的開放市場和減少國家干預被普遍接受,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的體制也有重大缺陷。如果真的有通往繁榮的清晰路線圖,那麼所有人都會沿著它標明的道路前進。如果有人能夠斷言中國獨特道路的發展結果,那也只能是自欺欺人。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中美國”的發展會遇到其他的障礙。國家權力的讓渡到底有多大的空間?即使歐盟各國是自願聯合在一起的,各國公眾和政府在向歐盟總部讓渡權力時也都是小心翼翼的。歐洲公眾支持歐盟,願意為了換取更大的好處而放棄一些自主權。但即使是這樣,他們也一直抵制國家認同的喪失。中美兩國公眾從來都沒有對兩國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的融合表示過贊同,中美融合的未來道路將會更加複雜。 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中國(更不用說印度和“新興世界”的數十億人口了)是否還將繼續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快速消耗自然資源,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很難看出這種發展的可持續前景。如果中國、印度和巴西的每個家庭都想要有一輛汽車,有各種電器,希望住上大房子,體驗各種奢侈的享受,那這個世界將會怎樣?資源將會從何而來?西方資本主義迫切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大,但這種需求是否有個限度?技術和創新的發展是否能夠再一次解決問題?一代人面臨的似乎無法解決的問題在下一代人那裡是否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19世紀初,很少有人能夠想像這個世界將能夠養活10億人,更別說60億、70億、80億甚至更多了。但是,隨著蒸汽時代的到來,隨著化肥的使用和新作物品種的出現,生產出足夠多的食物來養活這些人口已經不再是問題。

這些都是美國、中國和全世界都要面臨的更長期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已經崛起,並且開始關注中美兩國的獨特融合,這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體之間的融合。美國世紀持續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國的崛起既不出人意料也不異乎尋常。世界的變化、國家的興衰、權力地位的更迭是歷史發展的永恆旋律,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才會有人產生疑問:為什麼中國的崛起會受到眾多懷疑?不管未來世界的面貌如何,中國都將是其核心的一部分,想要阻止、改變或是限制這一軌跡發展的做法都是徒勞的。儘管總是有人試圖阻擋變化的腳步,但任何人都不可能阻礙歷史的發展與變化。 眼下,儘管經歷了21世紀前10年的痛苦與反思,我們身處的仍然是一個比公眾感知更加穩定與安全的時代。物質生活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富足,由飢餓和戰爭所帶來的疾病或死亡的風險比過去大多數時間裡都要小。中國今天的穩定與繁榮已大大超越了歷史。誠然,世界某些地方還在遭受著暴力與貧窮的折磨,但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都是前所未有得好。

總之,即使美國和發達國家陷入了經濟增長放緩或是停滯的困境,它們現在的狀況也要比100年前好得多。現在的美國缺少的是一種意識,一種未來將由我們創造的意識。而這種精神在中國體現得非常明顯。這種意識對社會繁榮發展最為重要,是它使中美融合成為可能的;是它促使鄧小平帶領中國放棄舊道路,選擇新道路的;是它促使美國企業冒著失敗的風險到中國來尋找機遇的;是它促使一代又一代美國人從錯誤中重新站起來的。 “中美國”是一個概念,一種對未來的設想,與其他關於這個世界的設想一樣充滿著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它也是一個關於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設想,正如維克多·雨果所說,這些設想的力量超過了強大的軍隊。我們可以嘗試逆轉潮流,或者,我們也可以接納這個世界,為了世界未來的和平與繁榮而努力,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