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美國·從激烈對抗到超級融合
戰爭結束了,敵人被打敗了。這場戰爭歷時6年,奪去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在戰爭面前,人們從未屈服。 1945年,納粹德國已經無法再威脅其他國家的領空,不能再威脅發動入侵,日本天皇也已經向美國人投降。中國香港和新加坡成了大英帝國的前哨,帝國完好無損。英國贏得了戰爭,但國家卻破產了。 為了支持這場戰爭,英國花費了國民收入的25%,並且借了近150億美元的外債,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全球收入支撐了英國的戰爭開銷。大蕭條期間,英國仍然維持著債權國的地位。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一切發生了永久的改變。戰爭期間,英國全球出口嚴重受挫,國家收入銳減。為了支持軍隊繼續作戰,英國依賴著其最親密的盟友、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償債能力的國家之一——美國。美國不僅向英國提供資金,還向其提供人員和物資,兩個盟國聯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戰爭使英國財政崩潰,倫敦和利物浦等城市的基礎設施在轟炸中損毀嚴重。戰後的英國需要現金,它向美國伸出了求援之手。英國希望美國為其提供為期50年的50億美元無息貸款。當時,英國確信他們的朋友和盟友——美國會答應這個要求。但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美國拒絕了這個要求。英國很快作出了明確反應,除非能夠得到貸款,否則,它將沒有能力償還債務,也沒有能力進口足夠的糧食來養活其國人。英國政府已經接近破產,帝國面臨著無力償還債務的危機。 經過激烈磋商之後,美國同意以2%的利率向英國提供37億美元貸款。不得不向美國伸手借錢,並且還要支付利息,這已經足以使英國難堪,然而當時的情況更加糟糕。根據協議,英國不得不終止對其殖民地的關稅優惠政策。英國還要遵守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根據這一協定,全球匯率將以美元而不是英鎊作為浮動參考,英國還要同意英鎊對美元自由兌換。這些在實際上意味著英國整個帝國大廈的坍塌。

大英帝國有兩個支柱:一是海軍,二是封閉的貿易和商業體系。英國可以向印度出口商品,它知道自己的商品在印度有市場,因為它不允許印度自由進口其他國家的商品。通過要求英國向美國開放殖民地貿易,強迫英國同意美元和英鎊的兌換,美國有效迫使英國結束了其帝國統治。這種結束並沒有立即發生,但也非常迅速。 1947年,印度獨立,接下來的10年當中,英國其他殖民地也紛紛獨立。在談到英美平衡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時,一位英國官員直截了當地說:“我們不可能意識不到,我們正在退居次要地位。” 這也正是美國政府想要看到的。儘管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之間的關係已經友好到不能再友好,但無論戰時還是戰後,美國政府內部都有強勢人物想要看到帝國主義的終結和大英帝國大廈的坍塌。有些人是出於原則立場,有些人是出於權力考慮。儘管兩國之間存在友好感情,美國還是想要在原本被英國主導的國際舞台上獲得自己的地位。戰爭增強了美國的地位,英國受到嚴重削弱,美國有能力迫使英國退居次要地位了。

到2030年甚至更早,儘管從人均水平上看中國可能仍然沒有美國富裕,但中國將會成為比美國更大的經濟體。現在試圖去猜測30多年後的美國到底是債權國還是債務國是很愚蠢的,但是在此之前,美國對外國資本的需求完全有可能大到讓美國不得不去遵守某些規則,美國可能也要遭受英國在1946年時曾經遭受的艱難和恥辱。就像英國曾經維持的帝國體系最終緩慢導致了其增長停滯一樣,美國所堅持的市場資本主義可能也會導致收益的遞減,或許這樣的狀況已經發生。那就會將中國置於一個令人羨慕的位置,使中國有能力按照中國而不是美國的想法去改造世界。 中國和美國並非不能並存。中國可能會發現,對全球特別是美國原料和市場等的需求能夠滿足其作為民族國家的國家利益,以爭取在付出同等代價後能比其他國家擁有更多的權力。即使出現某些意料之外的轉折,未來30年中國能夠在不讓渡更多權力的情況下在開放的市場上不斷發展繁榮,這也並不意味著中國就會成為美國的對手,不意味著中美關係就會走向對抗。而中國超越美國也不一定就意味著美國發展繁榮的終結。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裡,在戰爭中遭到嚴重削弱的英國仍然保持了繁榮,即使不再是全球霸主,也在世界上享有相當高的地位。

美國仍然擁有豐富的資本和文化資源。中國要想擁有與美國相當的財富和自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兩國融合的力量比任何一方單獨的力量都要強大。長期以來世界在美國經濟拉動下實現的繁榮,也不是2008年和2009年這樣的經濟危機所能夠終結的。 當然,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可能也會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如果說過去幾十年的歷史發展教會了我們什麼,那就是要準備好隨時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例如蘇聯解體和“9·11”恐怖襲擊事件,它們都在突然間震驚了世界。儘管從現在來看,中國的崛起是一個較為確定的事實,但未來仍然有可能發生一些巨大的轉折。儘管中美兩國經濟的融合對當今世界極為重要,但面對未來發展道路上的各種壓力,這種融合也可能會遭到削弱甚至被終結。環境或地緣政治因素同樣也可能改變中美融合的發展軌跡,其改變方式難以預料,但至少我們應該考慮到這種可能。

為了維護中美融合的發展,促進未來世界的穩定與繁榮,中美兩國都需要考慮作出一些根本性的改變。目前,美國第七艦隊部分部署在太平洋地區,藉口保衛中國的台灣,維持和平。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即中國的台灣是否需要美國的保護,特別是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經濟聯繫不斷深入、兩岸關係日趨緊密的情況下。儘管密切的金融關係並不能阻止武裝衝突的發生,但無論對於中國大陸還是對於台灣來說,武裝衝突一旦爆發,其所付出的代價都要比以往大得多。關於中日關係,儘管兩國歷史上曾經有過敵對,但現在日本財富的增長日益依賴於中國對其高端設備的需求。兩國相互之間雖然沒有多深的感情,但聯繫還是日趨緊密。在上述背景下,美國艦隊在這一地區的繼續存在就可能被中方視為敵對甚至是不必要的挑釁行為,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所面臨的形勢。

中美兩國政府都繼續制定自己國內的經濟政策。雙方在談到利率、幣值和預算等問題時,都認為各自在這些問題上享有不容侵犯的主權。但是,中國外匯儲備中持有大量的美國資產,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也有利於美國經濟的發展,兩國之間的資本流動關係到各自的國內平衡,在此背景下,如果雙方能夠共同製定經濟政策,結果可能會更有利。好在現在雙方正在進行對話,但是,美聯儲的官員和中國人民銀行的官員坐在一起討論利率問題與雙方共同製定經濟政策是不同的。也許共同製定經濟政策現在對雙方來說都是難以置信的,但這可能很快成為中美經濟融合的需求。 其他可能的轉變也同樣重要。美國企業和政府與其把注意力放在保護知識產權上,倒不如集中精力抓創新,進入中國市場;美國人與其總是試圖保護自己的技術秘密,倒不如接受技術幾乎不可能被壟斷的事實,明白創新才是唯一的優勢,搶占中國市場,這對雙方都有利。其中包括允許中國在具備購買力的情況下收購境況不佳的美國公司。當然,中國也應該採取類似的做法,不要為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收購中國企業製造障礙。

最後,還有一個迫切的問題,即環境問題。中美兩國目前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意味著近期內環境問題還將繼續加劇。中美兩國需要的不是相互指責,不是在誰應該為環境問題負主要責任、誰應該採取最大的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上說出個究竟,兩國需要的是共同行動,特別是考慮到中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部分是由於外資企業生產供美國人消費的產品所造成的。現在,在未來環境政策的製定上,兩國合作已經顯現出了一些振奮人心的跡象,但是,就兩國經濟的融合程度而言,雙方還需要進行更為全面的合作。 中美雙方是否樂於作出改變?上述各種問題是否會阻礙兩國融合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還需拭目以待。然而,對於美國來說,大英帝國終結的歷史是非常清楚的。結束大英帝國的並不是它的敵人,而是它所謂的朋友。一切發生得悄無聲息,卻造成了持久的結果。這使我們想到,未來美國面臨的挑戰可能不是來自海外的敵人,不是來自傳統的敵對國家,也不是來自非傳統的恐怖主義威脅,而是來自美國準備不足的問題。氣候和全球商業的變化都是這樣的挑戰。這兩種變化可能都與中國有關。美國政府可以應對多種多樣的突發事件,但面對無法壓制的外部經濟競爭,美國政府就無能為力了。

如果想要避免英國曾經的命運,美國就必須重新定位,把注意力從應對20世紀的軍事與安全挑戰轉移到應對21世紀的經濟挑戰上。這需要美國人改變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改變自己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而這又需要美國人從根本上對政府及國家安全的狀況進行反思。 “冷戰”時期為了應對蘇聯的威脅而實行的戰略在蘇聯解體、中國開始穩步崛起的今天已經不適用了。 過去20年,中國進行了經濟和政治改革。而在這20年裡,美國政府卻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只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才開始對經濟進行干預。上一次同樣規模的干預已經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了。但在此次金融援助當中,美國政府使用的仍然是過去的舊手段,這些手段並非為了應對今天的問題而設計的。所以,現在美國人面臨的選擇是:要么嘗試依靠幾十年前過時的手段、觀念和政府機構去重振經濟,要么憑藉創新與才智重塑體制與思想來適應現在這個世界,不然,美國人就只能準備等待日落西山後的漫漫長夜到來,靠著回憶過日子了。希望美國人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