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重燃中國夢想

第21章 第一節中國夢想3.0

重燃中國夢想 姚余栋 7168 2018-03-18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製定經濟發展戰略時,既需要務實主義,又需要理想主義。夢想是一種特殊的概念,它有自身的創造性,也有實踐性。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從沒有聽到英國人談起“英國夢想”,而更多的則是感覺到他們依然懷有當年“日不落帝國”的榮耀。我後來到美國工作的時候,發現美國媒體經常談論“美國夢想”,其中一條就是人人擁有自己的房子。中國經濟巨人在近代跌倒不是因為技術落後,而是因為缺乏戰略眼光,也可以說是敗在缺乏想像力上。明朝1433年之後的“禁海”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戰略失誤,其原因就是沒有想像到工業創造的財富會遠遠超過農業。所以,中國經濟的複興一定要汲取歷史教訓,不能沒有想像力。我在這裡談論對“中國夢想”的想像力,並不是在“中國大變局”的深遠影響上畫蛇添足,而是有經濟內涵的。深圳在20世紀80年代做城市規劃時,確定為城市人口100萬,而現在是1400萬,超過當年設想的14倍!

2003~2005年,我在美國華盛頓周邊居住時,每天早上上班需要開車到地鐵站,最擔心的是去晚了沒有停車位。等我回到北京,我驚訝地發現北京地鐵13號線的許多站點沒有停車場,公路沿線停滿了家用汽車。這說明當年設計13號線的人,沒有想到中國的汽車會普及得這麼快。在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000億美元時,誰也想不到幾年之內就會衝破2萬億美元大關。有一次一個外國友人問我:“中國滿街的自行車都到哪裡去了?”我瞠目結舌,竟沒注意到這個社會現象。 自1949年以來,中國製定的發展目標既反映了追求自身經濟復興的雄心壯志,其永恆不變的主題是富國裕民,也反映了對人類經濟發展的責任感。 1949年,中國實現了生產力的第一次大解放,經濟發展目標就是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爭取在短期內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工業化目標是中國近代救亡和圖強願望的集中體現,具有濃厚的歷史情結。毛澤東在1949年建國前說過:“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在較為單一的工業化目標實現之後,中國提出更為全面的現代化新夢想。現代化是中國與世界在近代形成差距的自我認知,是強國夢想的延續。中國不僅只考慮到自己的人民富裕,還時刻惦記著對世界的貢獻。 1956年,毛澤東指出:“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宣布:從1966年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劃,提出要實現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四個現代化”。這是中國第一次鄭重地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我稱之為“中國夢想1.0”。然而,“中國夢想1.0”由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發而被迫中斷。 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新提出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中國夢想1.0”極大地鼓舞了當時處在“文革”後期的中國人民,向世界發出了中國要重回經濟發展軌道的強烈信號。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對“四個現代化”作了一個精闢的解釋。他說:“四個現代化這個目標是毛主席、週總理在世時確定的。所謂四個現代化,就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夠恢復符合自己情況的地位,對人類作出比較多一點的貢獻”。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從關起門來搞建設到對世界開放,從在計劃經濟的體制內作繭自縛到全面開始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在短期內完成了氣勢磅礴的經濟政策和戰略大轉變,實現了生產力的第二次大解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開創性地提出了“小康社會”這一新的“中國夢想”,我稱之為“中國夢想2.0”。 鄧小平不僅描繪了小康社會——“中國夢想2.0”,還構想了“兩步走”發展戰略。鄧小平20世紀70年代末在提出用20年時間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時,稱這是雄心壯志。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與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大平首相向他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根據自己獨自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劃,要把中國建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大平正芳的這個問題,使鄧小平提出了一個宏大設想。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即使到本世紀末,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已經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平均收入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平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我們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就算是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我只能說,中國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鄧小平當時立足中國人均收入僅僅300美元左右的國情,想像20年後的中國人民豐衣足食的生活,可謂既有遠大理想又不失務實穩健。對鄧小平提出的目標,當時國際經濟學界基本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這個目標意味著中國人均收入必須在20年內連續保持7%的年增長速度。也就是“日本奇蹟”或者“東亞奇蹟”在有13億人口的中國複製,這是難以想像的。鄧小平自己後來說:“這個回答當時是不准確的,但也不是隨意說的。”事實上,他的回答很準確。

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標,表明了國民富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質內涵,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上,把它確定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到20世紀末的奮鬥目標。 2001年,中國經濟正如鄧小平當年設想的那樣,達到了人均1000美元的歷史性目標,“中國夢想2.0”順利實現。 中國經濟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期幾年的高歌猛進,鄧小平敏銳地洞察到,20世紀末中國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目標這個雄心壯志即將變為現實。鄧小平進一步構思了中國21世紀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動人心弦、如夢如詩又氣勢恢宏的“中國夢想3.0”。古羅馬愷撒大帝馳騁疆場,所向披靡,他的名言是,“我看到了,我來到了,我征服了”。愷撒大帝的氣魄只在於地域的開拓,而鄧小平“中國夢想3.0”的氣魄是超越時空、震古爍今的。無怪乎美國《時代周刊》兩次把鄧小平評為年度“風雲人物”,並在1979年第1期的序言中這樣寫道:“一個嶄新中國的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央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

1984年10月6日,鄧小平提出:“我們確定了一個政治目標:發展經濟,到20世紀末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達到800美元,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個目標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雄心壯志,是一個宏偉的目標。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30年到50年,力爭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實現我們的目標,不是很容易的。”在後來多次的談話和講話中,他反复提到這個“中國夢想3.0”。 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指出,達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水平以後,“再過50年,翻兩番,達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中國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了。那時,15億人口,就是說國民生產總值是6萬億美元,這是以1980年美元與人民幣的比價算的,這個數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隨後,鄧小平在會見當時的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時,第一次提出了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設想。他是這樣表述的:“從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將近9年時間,算是第一步。第一步原定的目標,是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第三步是在21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

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認了鄧小平的設想,明確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1997年,黨的十五大再次確認到21世紀中葉、跨度長達50年的發展目標。 但是,三個戰略目標難度是不一樣的,最難的是第三步。鄧小平說:“現在我們可以說,第一步的原定目標可以提前在今年或者明年完成。這並不意味著第二步就很容易。看起來,第二步的目標也能完成,但第三步比前兩步要困難得多。已經過去的8年多證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但要證明社會主義真正優越於資本主義,要看第三步,現在還吹不起這個牛。我們還需要五六十年的艱苦努力。”

1997年是在平靜中開始的。大型紀錄片《鄧小平》在全國熱播。鄧小平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靜靜地在病床上看完了講述自己的《鄧小平》。中央電視台紀錄片《偉大歷程》中這樣描述道:“從鄧小平病重到逝世,中間有兩個多月。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鄧小平的思維依然清晰,但並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對鄧小平來說,南方談話就是他最後的囑託。”為什麼說南方談話是鄧小平的最後囑託呢?查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是以1992年南方談話為最後一篇結尾的。在這篇著名的南方談話中,最後一段是這樣說的:“資本主義發展幾百年了,我們幹社會主義才多長時間!何況我們自己還耽誤了20年。如果從建國起,用100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幹。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原來,鄧小平在辭世之時,心中掛念的是中國第三步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即“中國夢想3.0”。

1997年2月19日,世紀偉人溘然長逝,全世界為之震動。當時,我在英國讀書。英國BBC破例中斷所有正在播出的節目,播發鄧小平生平。第二天,幾乎英國所有重要報紙都在頭版刊登了鄧小平去世的消息,有外國同學告訴我,你們國家領導人去世的影響力不可思議。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發表談話,高度讚揚了鄧小平,同時也呼籲要關注“中國的意圖”。世界關注的不光是鄧小平在世時的中國,更關注鄧小平去世後中國的發展,那是終將改變人類經濟發展命運的中國經濟復興。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接力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率領中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地在逼近“中國夢想3.0”。

1989年6月,鄧小平同志就建議,“組織一個班子,研究下一個世紀前50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明顯增強,黨中央和國務院遠見和務實兼具,堅韌與果敢融合,對經濟發展階段的判斷非常準確,重大政策出台的時機把握也非常到位。 在第二步到第三步戰略目標之間,2002年黨的十六大巧妙地墊了一步,設計了“中國夢想2.5”。根據國際經驗,從人均收入1000美元到人均收入4000美元,中國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中等收入國家被低工資的窮國競爭者和技術先進的富裕國家擠壓在了中間,處於兩頭都不是的尷尬境地,成為“夾心餅乾”。中等收入國家過去擅長的低成本戰略,已經不適用了,必須通過技術進步和品牌塑造,建立新的競爭優勢。黨的十六大審時度勢,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不是沒有可能長期在一兩千美元之間徘徊的,不失時機地提出21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

中國領導人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已經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地區收入和城鄉收入差距仍然在拉大。 2007年,黨的十七大在繼續確認了十六大目標的同時,提出在新的經濟條件下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首次從個人收入水平角度上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個經濟體從人均1000美元到人均4000美元的過程中將面臨複雜的挑戰。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措施,積極應對“中等收入陷阱”階段的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有魄力地提出了“中國夢想2.5”,即“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顯示了中國向著千年追求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想社會的努力。 2008年,從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來源看,46.0%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其次是靠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養老金生活,分別佔25.9%和23.6%,這說明實現“老有所養”進入“中國夢想2.5”,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人均收入已達到4萬美元以上,但還有約40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醫療改革成了最棘手的難題。 2009年中國新醫改宣布了使全體國民“病有所醫”的宏偉目標。與“美國夢想”相比,在一個13億的人口大國實現“中國夢想2.5”,更顯示出雄心壯志和堅定的意志。 從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中國夢想2.5”到2049年完成第三步戰略目標“中國夢想3.0”,中間又相隔長達29年,其中要經歷“高水平製造業陷阱”以及新生產力革命和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競爭的挑戰。主導產業發展得太精緻,當新的生產力革命爆發,新興產業需要出現和成長時,會出現“贏者詛咒”,高收入國家會鎖定在傳統主導產業上無法自拔。中國近代遲遲不能走上工業經濟道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陷入農業經濟的“高水平動態均衡”中不能自拔。日本經濟自1991年以來的長期停滯,就是因為製造業太發達,陷入“高水平製造業陷阱”,信息產業發展不起來。 “中國製造”會引領世界製造業,但從2020年到2049年,中國經濟要警惕被鎖定在“中國製造”的道路上,對製造業衰退要有心理準備,必須及時發展起“中國新經濟”。 從國際經濟金融競爭大格局上看,中國經濟是“前有標兵,後有追兵”。 2008年以來,美國經濟雖受金融危機的重創,但從長期看仍會有年均2%~3%左右的增長,在信息經濟領域繼續獨領風騷,而且在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時代來臨之前的儲備也大大超前於世界其他國家。所以說,美國在新興產業上是中國經濟的“標兵”。印度1991年後靠“印度服務”實現了快速增長,2004年以來“印度製造”開始有起色,今後“印度製造”有可能會迅速崛起,增長速度可能超過中國,在製造業上是中國經濟的“追兵”。 想像力催生遠見,遠見決定成敗。美國底特律的三大汽車巨頭在20世紀90年代滿足於市場對其小卡車和吉普車的高需求,對日本汽車在小車型的競爭置若罔聞,也不對節能型汽車進行大規模研發。等到2007年世界油價大幅度飆升時,高耗油的小卡車和吉普車需求急劇下降,對三大汽車巨頭造成重創,瀕臨破產的邊緣。 2009年1月,中國汽車銷售量竟然超過美國。雖然這個數字不具有穩定性,但說明了中國現實和潛在市場的巨大規模。通用汽車沒有想像到“自行車王國”會在短短的30年裡變成為“汽車大國”,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和城市化進程,中國不遠的未來就會成為“汽車王國”。最早把合資概念介紹到中國的正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可是合資沒有成功。要是通用汽車公司在1980年就進入中國,當時處於二流汽車製造商的德國大眾就不會搶得先機了。那麼,今天在中國大街小巷跑的最多的將是通用汽車,而不是桑塔納和奧迪,通用公司可能也不會在金融危機下如此不堪一擊。 中國領導人不但務實地瞄準了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夢想2.5”,而且還為2049年的“中國夢想3.0”作出了有遠見的戰略性準備。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作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1995年,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006年1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他說:“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2007年,黨的十七大還把自主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因為中國經濟還會在“中國製造”的道路上繼續發展,現在還難以體會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遠見卓識,2029年之後“中國新經濟”才會逐漸顯露端倪。 2008年11月,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國情分析室主任胡鞍鋼在接受網易財經專訪時,鼓勵國人要勇於做夢。我認為,現在看來,雖然2008年開始的世界金融危機和其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使中國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但是中國經濟仍然會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黨的十七大確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達到4000美元的目標將會提前完成,中國將超越“中國夢想2.5”。中國經濟將可以如國內外許多學者所預期的那樣,在2029年重新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2029年之後,中國將進入追尋“中國夢想3.0”的激情時代。中國是一個夢想驅動的經濟。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