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第10章 第八章讚美與批評恰到好處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赵凡禹 11717 2018-03-18
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1000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1000個人,現在已送出了999頂,只剩下最後一頂了。”有個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道:“先生說的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拈鬍鬚,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一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你了。” 這只是一則笑話,但它卻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說客的機智外,更包含了人們無法拒絕讚美之辭的道理。 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別人的讚美,而實際上,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希望從他人那裡得到賞識,但是,周圍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人並不多,而我們自己也很少評論那些發生在周圍的、我們所喜歡的言行。這一點著實令人感到奇怪,因為表示讚賞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任何代價,而在讚美別人後自己得到的回報卻是多方面的。

人人都喜歡被讚美。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曾推出一條原則:“給人一個好名聲。”如果你能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實意的讚揚滿足他人的自我,那麼他人可能會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樂於協力合作。 讚美別人時如不審時度勢,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使你是真誠的,也會變好事為壞事。所以,開口前一定要遵循以下法則: 許多人在稱讚他人的時候都很容易犯一個嚴重的錯誤:把讚賞打了折扣再送出。不是給予百分之百的讚賞,而是畫蛇添足地加上幾句令人沮喪的評論或是一些能削弱讚賞的話語。 尤其那些對傑出成績的讚賞,總是和批評一起“搭賣”。成績越是突出,人們就越覺得自己有責任去“評論”而不僅是稱讚這一成績。他們無法忍受只唱讚歌,一定要多少挑出點缺憾才罷休。

還有人錯誤地把讚賞他人當成了自我表現的機會。他們以為能夠通過打了折扣的讚賞來證明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也出出風頭,顯出他們的理性和水平。比如,他們會說:“您這一生中不斷獲得成功。不過有一回,那次金融風暴時您的公司日子也不好過,可話又說回來,誰都不會十全十美嘛……” 任何讚賞打了折扣,也會有了瑕疵,從而產生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它就像雪白的桌布沾上一塊黑色的污跡,使人們偏離正題,求全責備。它破壞了讚賞的作用,使受讚賞的一方原有的喜歡之情一掃而空,反而是那麼幾句“額外搭配”的非議讓人難以忘懷。 稱讚他人的時候,請不要提及會讓讚賞打折扣的旁枝末節。請緊緊圍繞讚賞這一主旨,主要談論對方的成績。

不要多此一舉地指出,可能是某些外界因素讓這一成功輕而易舉。比如:“這的確是令人可喜可賀的成績,不過各方面的條件都這麼有利,怎麼也能取得好成績……” 還要小心另外一種錯誤的觀念,即以為打了折扣的讚賞會更真實可信,更有分量。 不要自作聰明地指點同伴,怎樣做會更好,哪怕是生活小事。比如:“您做的菜味道真好,哪一樣都不錯,就是湯裡的鹽多了一點……”這種折扣不僅破壞了讚揚的效果,還有可能成為引起激烈爭論的導火索。 有時你必須對某項工作做一次全面的總結和評論,這樣一來,讚賞和批評就不可避免地聯繫在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你也沒有必要把優秀成績打折,請把總結中的批評當作與讚賞相對立的獨立部分。 別讓對方的謙虛削弱了讚賞的作用。有些人很少受到表揚,所以聽到別人稱讚他時會不知所措;還有些人在收到稱讚的時候想要表明,取得優秀的成績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這兩種人面對讚賞的反應幾乎一模一樣:“這不算什麼特別的事,這是應該的,是我的分內事。”

聽到對方這種回答的時候,你不要一聲不響,此時的沉默表示你同意他的話,就好像對他說:“是啊,你說得對,我為什麼要表揚你呢,我收回剛才的話。” 你應該再次稱讚他,強調你認為這是值得讚賞的事,請你重複一次對他哪些方面的成績特別看重,以及你為什麼認為他表現出眾。 即使是因為相同的事由,我們也不應該用同樣的方式來稱讚所有的人。不要去找任何時間、場合下對任何人都適用的“讚美萬金油”,它不存在。避免給對方留下“這個人對誰都講那麼一套”的壞印象。 在聚會中,你千萬不要搬出不久前剛稱讚過其中某一位的話,再次恭維其他人。還是仔細想一想,每位同伴與其他人相比,到底有什麼突出之處,這樣就能因人制宜,恰到好處地讚美別人。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不要突然大肆讚美。你對別人的讚美應該是和你們眼下談的話題有所聯繫的,請留意你在何時用什麼事當作引子開始稱讚對方。對方提及的一個話題、他講述的一個經歷,或是他所列舉的某個數字,或是他向你解釋的一種原因,都可以用來當作引子。 要是他沒有給你這樣的機會,你就自己“譜”一段適合的“讚賞前奏”,不致使對方感覺這讚揚來得太突然。不妨用一句謙恭有禮的話來開頭: “恕我冒昧,我想告訴您……” “我常常在想,我是不是可以說說我對您的一些看法……” 這種“前奏”還有兩個功用:一是喚起聽話者的注意力,二是使你的稱讚顯得更加誠懇親切。 沒有人不喜歡接受讚美,但比較有效果的讚美方式之一應是間接讚美,因為直接的讚美聽起來好像是“拍馬屁”,而間接的稱讚會令人覺得比較實在。

所謂間接讚美就是藉第三者的話來讚美對方,這樣比直接讚美的效果往往要好得多。比如你見到某人,對他說:“前兩天我和某人談起你,他對你推崇極了。”無論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但他對你的感激肯定會超乎你的想像,如果碰巧該人又是他平素很敬重的人,他對你的感激就會更深。 間接讚美的另一種方式就是當事人不在場時對其讚美,這種方式有時比當面讚美所起的作用更大。如果背後的讚美傳達到本人,除了能起到激勵作用外,更能讓被讚美者感到你對他的讚美是誠摯的,更能增強讚美的效果。 恰當地讚美別人,會給人以舒適感,也會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在溝通中,必須掌握讚美他人的技巧,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才會讓他人喜歡你。 人總是喜歡別人奉承的。有時,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一個人受到別人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

在這個社會上,會說奉承話的人,似乎比較吃香。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的奉承話時,心中總是非常高興,臉上堆滿笑容,口裡連說:“哪裡,我沒那麼好”,“你真是很會講話”!即使事後冷靜地回想,明知對方所講的是奉承話,卻還是抹不去心中的那份喜悅。因此,說奉承話是與人交際所必備的技巧,奉承話說得得體,會使你更討人喜歡。奉承別人首要的條件,是要有一份誠摯認真的態度。言詞會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因而有口無心,或是輕率的說話態度,很容易被對方識破,而產生不快的感覺。奉承別人時也不可講出與事實相差十萬八千里的話。例如,你看到一位表情呆滯的孩子,卻對他的母親說:“你的小孩看起來很聰明!”對方的感受會如何呢?本來是奉承話,卻變成很大的諷刺,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若你說:“哦!你的小孩子好像很健康。”效果就會好些。

所以,奉承別人要坦誠,這樣,你所說的奉承話,會成為真正誇讚別人的話,對方聽在耳中,感受自然和聽一般奉承話不同。 生活中,讚美不僅能改善人際關係,而且能改變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讚美的過程,是一個溝通的過程。通過讚美,得到了對方的欣賞和尊重,自己享受了自尊,成功和愉快,精神面貌猶如芝麻開花,充滿著盎然的生機。 另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這個“過”怎樣指出來,也是一門藝術。批評他人時,一定要講究策略。一時衝動就口無遮攔,是十分愚蠢的做法。我們需要真誠地讚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評。 曾有一種說法一度頗為流行,那就是“讚揚能使贏弱的軀體變得強壯,能給恐懼的內心以平靜和信賴,能讓受傷的神經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務求成功的決心。”實驗心理學對酬謝和懲罰所做的研究也表明,受到讚揚後的行為,要比換了訓斥後的行為更為合理,更為有效。關於讚揚為何能促使動物和人類獲得提高,這在科學上尚未完全搞清楚。不過,讚揚確實能釋放出動物和人類的某種能量來。

你如果通過真誠的讚揚來激勵對方,來給對方打氣鼓勵的話,那麼對方——無論是孩子、妻子、丈夫,還是下屬、上司、職工等都會自然地顯示出友好和合作的態度來。讚揚之於人心,如陽光之於萬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人人需要讚揚。這是出於人的自尊需要。經常聽到真誠的讚美;感到自身的價值獲得了社會的肯定,有助於增強自尊心,自信心。 最有效的讚揚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最需要讚揚的不是早已美名天下揚的人,而是那些自卑感很強、被錯當成“醜小鴨”的“白天鵝”。他們平時很難聽到一聲讚揚,一旦被人當眾真誠地讚美,就有可能尊嚴復蘇,自尊心、自信心倍增,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對於任何一個最值得讚揚的,不應是他身上早已眾所周知的明顯長處,而應是那些蘊藏在他身上,尚未引起重視的優美。這種讚揚,為進一步開發他潛在的智慧與力量開闢了一個新領域,有助於他在攀登事業高峰的征途上更上一層樓。

讚揚的效果還在於見機行事、適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飲到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 作為丈夫,當你下班後走進家門,看見嬌妻已經為你備好晚餐,你只要深情地望她一眼,說一句“看到桌上的菜我就餓了”,她一定會心花怒放的。倘若你酒足飯飽之後才說一句“你今天回來得真早”,這時的效果,已經是雨後送傘了,她還能感受到你當時就有的那份親情麼? 恰到好處的讚美其中奧妙無窮,“懂行”是一個重要法則。 “懂行”的實質是抓住讚美的事和物的實質,不說外行話,讓別人聽起來在行、老練。許多人常犯外行的錯誤,見了什麼都說好,見了誰都說高,有的是不懂裝懂,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語言不到位,說不到點子上,切不中要害,缺乏力度。 做一個內行的讚美者,要懂專業知識。常言道:“隔行如隔山。”現代社會中,專業分工很細,各專業相對獨立,自成相對封閉的系統。如果知識面狹窄,無疑就成了“門外漢”,找不到讚美的話題。如何令自己像個內行人呢? 首先,對某一行要有一定造詣,你的讚美才能令內行的人接受,並視你為知已。運用專業術語是一種技巧。俗語說,各行都有各行的行話。曲藝中有吹、拉、彈、唱,其中又有豐富的內涵;相聲中有說、學、逗、唱;圍棋中有邊、角、星、目等;書法中有筋、骨、神、鋒,這些都是某一領域中的“行話”。在一定的場合,你用專業術語予人以讚美,讓人覺得你是“圈內人”,你的讚美才會讓人覺得可信。 再者,內行的讚美還表現為獨具慧眼。獨具慧眼的讚美者善於發現別人發現不到的優點、長處。比如,面對一幅油畫作品,幾乎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嘆道:“真是太絕了!”“我再練十年恐怕也趕不上!”油畫家對這樣的恭維早就習以為常了。獨有一位幽默說道:“常言說,畫如其人。您的畫運筆沉穩,是和您剛正不阿的秉性、對人生與社會的深刻思考分不開的。”談畫論人,在行在理,獨闢蹊徑,巧妙換了個新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讚美與眾不同,技高一籌。 膚淺的讚美讓人感到乏味與空洞,受到你讚美的人也絲毫引不起一種榮耀,並會在你的言語中產生一種不安與困惑;而見解深刻的讚美讓人覺得你看到了問題的實質,你確確實實對被讚美者產生了認同感,而被讚美者也對你的一雙慧眼抱以信賴,產生了與你積極溝通與交流的願望。 誇獎讚揚要適度、如實,不可浮誇。尤其在團隊當中,管理者表揚下屬要恰如其分,要掌握表揚用語的分寸,不能任意誇大情節,評價失實,隨意拔高。 表揚不是搞文藝創作,不能像文藝作品那樣虛構、誇張,必須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對那些確實值得誇獎的人和事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揚能起到鼓勵他人的作用。相反,如果你誇獎時隨意把事實誇大,把人家的七分成績說成十分,把人家本來很樸素的想法拔高到理想化的境界,評價失實,只能產生消極作用。 比如,採礦工人在大年夜堅守崗位,僅一個大夜班采了260噸礦石,雖與平常非節日的大夜班車數相比不差上下,但在大年夜能采出那麼多的礦石,說明職工們工作熱情高漲,放棄了與親人在大年夜與家人團圓的大好日子而辛勤工作,也確實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值得領導表揚的。 可有個礦業公司經理為表彰工人們的成績,提高其他崗位工人的積極性,便張貼了一張《喜報》,上面說到“昨晚,採礦工人以礦為家,發揚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大夜班出礦320噸,創我公司大夜班出礦歷史最高紀錄。” 像這樣的浮誇,只會造成被表揚者產生盲目自滿情緒,誤以為自己真有誇大的那麼好,也會造成人們的逆反心理。因為人們崇敬的是真楷模,而不是人為拔高了的典型。對於名實不副的樣板,人們會由不服氣到反感而生厭。另外此種浮誇還容易助長人們不務實、圖虛名的不良風氣。 由此看來,誇獎讚揚別人要實事求是。在職場中,領導對下屬的誇獎是對其工作的肯定和認可,對於激勵下屬、樹立領導威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是調節上下級關係的“潤滑劑”,但要收其靈驗之效,領導者首先要明辯是非,善別良莠,將自己的誇獎建立在事實根據的基礎上。這樣,“鐵證”如山,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自覺效仿,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關係也會保持和諧和團結。對於領導者來說,要做到實事求是,以功行賞,首先必須掌握公正這一原則。不管是誰,只要他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工作,甚至僅僅提供了一條有創意的思路,都應該受到表揚。相反,即使是“皇親國戚,無功也不行賞”。也就是說,誇獎一定要堅持表揚的無私性、真實性,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讚揚的效力。 恭維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它能在瞬間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任何人都希望能被人恭維或讚美,威廉·詹姆斯就說過:“人性深處最大的慾望,莫過於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美。” 恭維應恰到好處,才能使雙方的感情和友誼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增進,還會調動其交往合作的積極性。那麼我們如何恰到好處地恭維他人呢? 羅斯福的一個副官,名叫布德,他對頌揚和恭維,曾有過出色而有益的見解:背後頌揚別人的優點,比當面恭維更為有效。 這種馭人術。是一種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後讚揚人,這個方法,在各種恭維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興也最有效果的了。布雷本人正是通過這種技巧來取得信任的。 有一群和羅斯福交往的人,覺得羅斯福好像從來不會犯錯,布德稱他們為“瘋狂的搖尾者”。那種人嘴里永遠不斷地說著:“真令人敬佩”、“這還不值得驚訝嗎”、“多超凡出眾呀”這一類的話。 布德十分欽佩羅斯福,但是他絕不做這樣的“瘋狂的搖尾者”。然而卻沒有幾個人能比他更獲得羅斯福的信任。 對於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談。要等到你找出他所喜歡的是哪一種讚美,才可進一步交談。 最主要的是,不要隨便恭維別人,因為有的不吃這一套。 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某某人在我們背後說了關於我們的好話,我們會不高興嗎?這種讚語,如果當著我們的面說給我們聽,或許反而會使我們感到虛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誠心的。為什麼間接聽來的,便覺得非常悅耳呢?因為那是真誠的讚語。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要拉攏一個敵視他的僱員,他便有計劃地對別人讚揚這個部下,他知道那些人聽了以後,一定會把他所說的話傳給那個部下。 在生活和工作中,無論是孩子、朋友、下屬還是同事他們總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免不了要批評或者規勸他們,但是如果批評的時候說的話不到位不但起不到教育和規勸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增加他人的反感。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說話技巧。 很多父母都不願意當面稱讚孩子,恐怕會寵壞他。如果我們不是衷心稱讚孩子,只是胡亂稱讚一番,那麼就確實有寵壞的可能。很多家長常常說:“疼孩子疼在心裡,不要疼在嘴上。”這是怕造成孩子自滿和驕傲的心理,以後他就不再求上進。而事實上合理的稱讚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稱讚如土壤中的肥料、食物中的維他命,可以給孩子很大的鼓勵,使他們雄心勃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父母給孩子的讚揚比任何人的都重要,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切的人,所以一言一語都發生很大的作用。稱讚比責罵有效,父母們不妨慷慨地稱讚自己孩子。稱讚還有另一個作用,就是告訴孩子這是達到了期望中的水準。 當然,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指導孩子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有時批評孩子是必要的,只是要特別小心,在言語和態度上都要謹慎,千萬不可用諷刺或嘲笑的言語,免得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難堪,使之產生自衛和反抗的心理。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直接指出錯誤的地方,然後提出改正的方法,使孩子明白應該走的路和應該做的事。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嘗試去改過,就算不能立即生效,做父母的也不必氣餒,可以從旁鼓勵,告訴孩子他的努力不會白費。 但是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時候和地點。隨著長大,孩子越發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自尊。所以,在大庭廣眾或當著親友面批評孩子實在會讓孩子太難為情了,不論出發點是如何良善,所指出的地方如何合理,在這種情形下孩子也難以接受。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觀念,對朋友讚美就好了,批評會傷害了感情。而實際上,當你覺得朋友做事不恰當的時候,對他的批評,好朋友是不會見怪的。至少他知道你是善意的。當然,對於朋友的批評還是要掌握一些技巧,才能讓人家願意接受。這就要求我們在和朋友的相處中做一個善於批評的角色。 批評要與讚美相結合。適度的批評之後,對於其優點別忘了加上幾句稱讚的話,才不會損壞彼此的情誼。 “以理服人”是對的,但道理有時並不容易被直接接受,甚至會讓對方產生反感,儘管在反感時他內心並不一定認為道理錯了。 善於批評者還要爭取讓對方心服口服,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有時批評者往往認為自己是好心,但如果話中帶有了威脅,效果就難以達到,甚至會給雙方關係造成不良影響。如兩個情侶發生了點摩擦,一方大叫“你這樣誰還會願意和你在一起”,對方馬上回嘴“不在一起就不在一起,你有什麼了不起”,好心的批評也會起到逆反作用。 善於批評者會讓對方感到彷彿不是在批評自己,倒像自己勸說自己,就容易被對方接受。善於批評者語言中應避開“你應該”、“你必須”之類的詞,多用討論的口氣,避免對方的反感,在任何“強攻”都難奏效時,還不如暫停。 批評的目的是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光是理由充足不行,還要掌握對方的心理特點,對不同性格的人應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異。 看到朋友有缺點不指正是不真誠,而批評別人不講究方法就真會傷害感情了,只有講究技巧的批評才稱得上真正的好朋友。 上司對於下屬的批評可能挫傷下屬的自尊,但是若想保證工作質量,批評仍不可避免。有一種做法錯誤至極:問題初始時對他視若無睹,而待某日心血來潮才處處責難。這種首尾不一致的做法,很難令下屬心悅誠服地改過。況且,此時也多半到了忍無可忍、不得不糾正的時候,說話時難免會像連珠炮似地羅嗦沒完,似乎要將滿腔鬱積已久的數落之詞一吐而盡。 因此,只要下屬做出不當之行,就該刻不容緩地對他言明“此事不當,實不該為”,這才是對他親切的表示。另外,機巧地對他適時提出警告,也是可行的方法。 有許多上級主管,常是基於“順便代勞”的心態,代替下屬做他所應當完成之事。此種體恤下屬的作風,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長久如此,下屬們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感戴之心,甚至會反過來支使你。他們常會如此說:“你啊!你是否要到辦公室去呀?麻煩你順便將我把這份文件帶去好嗎?真謝謝你了!”他甚至還會說道:“麻煩你要去總公司之前預先通知我一聲,我想麻煩你帶一件東西過去,不然,讓我自己跑一趟,就得多費一道程序了!” 當然,這種觀點或許於公司業務推展上無大謬誤,卻往往會造成不良風氣。有鑑於此,主管不可使下屬有怠惰心態,應當用一些話語婉拒下屬所託,否則,爾後必接二連三地發生這種事情,給工作造成影響。 當同事或上司犯錯時,我們一般不會去干涉。為什麼呢?因為你可能曾經這樣做過,結果則是你做了努力卻引火燒身。接受幫助者可能變得非常生氣,也可能通過揭你的傷疤來回應你。於是你寧可維護這種緩和氣氛的關係,再也不提這種引起對方不快的話題。 也許你仍然認為最常見的推動力就是批評,但從過去的經驗中你可以知道,批評不是總能被很好地接受。於是你盡量去提一些“建設性的批評意見”,但是“建設性”與“破壞性”通常是沒有明確分界點的,或者說我們很難把握得當。但如果你不願意三緘其口,又不可能輕易放棄與你的同事、上司在一起工作,你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實現你的目的。 (1)鼓勵以提高他們士氣,對別人的努力表示感謝或贊同。因為你的目標是影響同事對工作的看法,使他們能更努力地工作。你希望能使他們對處理複雜的任務充滿自信,使他們充滿熱情地去迎接每天的工作,使他們能獲得成績而感到高興。這樣他們就會更努力地工作,更願意在這個團體中,也更想做好工作。 (2)幫助提高他們的技能,給他一些建議或指導,這些建議要關注於人的表現而不是評判這個人。在這裡,你的目標是幫助你的同事表現得更有能力。你希望他們從實踐中學到東西,以便以後乾得更好。你不應強迫你的同事去做這些事情。他們應自主自己的行為,你的目標只是為他們出主意和建議,以讓他們能夠從中選擇採納。 如果直接的批評不妥當,那麼不妨想一些婉轉的辦法,這樣更容易達成目標。 當然,老闆也有說錯話的時候,因為老闆畢竟也是人,不是神。至於這時你該怎麼辦,當然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處理模式,要看老闆的脾氣秉性、說錯話的場合、說的錯話可能造成的影響等諸方面的因素來決定你該採取的方法,當然,你在公司裡的地位及與老闆的關係也是你應該考慮的因素。 如果老闆說錯了話,而這些錯話並不影響你的利益以及你所負責的工作,你都可以採取“裝聾作啞”的方法,即裝作沒聽見或沒聽明白。這是一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辦法,它可以讓你避免一些是非,也避免讓老闆處於尷尬和困窘的地位。 但是如果你決定不再“裝聾作啞”了,那麼就有些原則必須遵守: 在批評老闆之前,先要從對方的角度想想,為什麼他要那樣做。有時候,對方可能是有難言的苦衷,沒有辦法,然而又不願向別人透露隱情。在此種情況下,就應該以關心代替批評。這樣會使對方更容易接受。 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而且如果這種話是當眾聽到的,就會更加覺得有面子。反之,有關批評的話要私下說,這樣除了能照顧到對方的面子外,對本身的形像也會產生好的影響。當眾讚美,私下批評,這看起來有點像搞“兩面三刀”,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樣做和那種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人,有本質上的不同。 與人共事,不可能那麼一帆風順,總會有別人出錯時需要你提出批評指示。這時,你若批評指正不當不僅會達不到目的,弄不好還會產生負作用。 有一個愛好攝影的人,拿了一疊他自己的攝影作品去拜訪一位攝影家,請他批評指正。攝影家把他的作品看了一遍,很熱心地告訴他哪一張曝光時間長了一些,哪一張光圈小了一些,哪一張取景需要變換角度……當這位攝影家正在指正的時候,來請教的人總是找一番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不是說當時天氣不佳,就是說取景時找不到合適的立足之地等等,如此,囉嗦了半天。 當那個攝影愛好者走了以後,攝影家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他說:“我真傻,何必說那麼多的話呢。”其實這種結果是完全能想像得到的,現在的有些青年人就不願意虛心接受批評。 幾年前,史密斯先生的侄女約瑟芬離開她在美國加州的家,到紐約去做史密斯先生的秘書,那時她才19歲,剛高中畢業,對於商業常識和生意上的事一點兒也不了解。然而,她待人做事,卻頗為老練。有一段時間,她經常犯一些錯誤。有一次,史密斯先生真想批評她幾句,但再一想,她年紀輕,閱歷淺,不可太苛求,於是改用和顏悅色的方法對她說:“現在你做錯了事,自然是難免的,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做的錯事比你多得多,所以我相信將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一定會增長才幹的,現在你照著這樣做不是好多了嗎?”先承認自己有錯,然後再指出別人的錯誤,令人易接受。 人們做錯了事,或做了件吃虧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動告訴你時,才會坦白地承認錯誤,但如果是你主動指出他的錯誤,那麼他一定找出種種理由加以辯解。你可以在周圍的朋友或家人中試試看,無論是小疏忽或大錯誤,沒有幾個人能在別人指出後立即坦率地、不為自己解釋地承認錯誤。所以,批評他人時,一定要講究方法,態度要誠懇。 不同的人由於經歷、文化程度、性格特徵、年齡等的不同,接受批評的承受力和方式有很大的區別,這就要求批評者根據不同批評對象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批評方式。 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的批評,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因為不同的人,性格與修養及對問題的看法都是有區別的。 我們可以根據人們受到批評時不同反應,將人分為遲鈍型反應者、敏感型反應者、理智型反應者和強個性型反應者。反應遲鈍的人即使受到批評了也滿不再乎;反應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臉皮薄,愛面子,受到斥責則難以承受,他們會臉色蒼白,神誌恍惚,甚至會從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具有理智的人在受到批評時會感到有很大的震動,能坦率的認錯,從中汲取教訓;具有較強個性的人,自尊心強,個性突出,“老虎屁股摸不得”,遇事好衝動,心胸狹窄,自我保護意識強,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錯,也死要面子,受不了當面批評,並且也不會輕易改正其缺點。 針對不同特點的人要採用不同的批評方式,對自覺性較高者,應採用啟發做自我批評的方法;對於思想比較敏感的人,要採用暗喻批評法;對於性格耿直的人,採取直接批評法;對問題嚴重、影響較大的人,應採取公開批評法;對思想麻痺的人應採取警示批評法。在進行批評時切忌一視同仁,方法單一,死搬硬套,應靈活掌握批評的方法。 正確的批評要求細密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問題可以當面進行批評,對於個別現象就應個別進行。另外,也可以事先與之溝通,幫他提高認識,啟發他進行自我對照,使他產生“矛頭不集中於'我'”的感覺,主動在“大環境”中認錯。 同時,批評不可全盤否定,別人犯的什麼錯誤就應對其錯誤加以批評,使其及時改正,不可一概而論。 幽默式批評就是在批評過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雙關語、形象的比喻等,緩解受批評者的緊張情緒,啟發受批評者思考,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能有一個輕鬆愉快的氣氛。幽默式批評在於啟發、調動被批評對象積極思考。它以幽默的方式點到批評對象的要害之處,含而不露,令人回味無窮。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評不要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否則,將適得其反,給人一種畫蛇添足之感。 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何謂幽默的批評。課堂上很亂,有的學生在說笑,有的學生睡覺,有的學生眼觀窗外。上課的老師突然停下了講課,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如果坐在中間談笑的那幾個同學能像那位觀看窗外景色的同學那樣安靜的話,也就會讓前面睡覺的那兩位女同學睡得更香甜了。”此言一出引起哄堂大笑,那幾位被點到的同學的笑容裡則帶有羞愧之色。 幽默能使人感到親切,使氣氛變得輕鬆,即便是批評,也沒有那麼難以接受。 幽默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的。再呆板的人,只要努力都可以逐漸變得幽默起來。美國前總統裡根以前也不是幽默的人,在競選總統時,別人給他提出了意見。於是他採用了最笨的辦法使自己幽默起來:每天背誦一篇幽默故事。 但是要注意,幽默的批評不是諷刺,諷刺別人會使人厭惡,甚至產生對抗心理。 鄧小平同志強調:“批評的武器一定不能丟。”可時下,批評在一些人特別是一些領導人中卻開展不起來,走過場,不願批評,不能批評、不敢批評的觀像較為普遍。造成批評難、難批評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批評的語言藝術不高,把握不住批評的事實根據,也可以說不善於批評。 一般說來,無論是批評還是被批評者,對批評都有一種戒備心理。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古人把“忠言”與“苦藥”等同,足見批評的話確實不中聽,通常是“逆耳”、“傷耳”、“刺耳”。批評者批評別人雖然是發自內心的,確實是出於“愛護、關心、保護”的目的,但因有時捕風捉影了,無事實根據,使被批評者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反戈一擊。因此開展批評時,一定要講究藝術,像藥師把“良藥”變成膠囊,外包糖衣,這樣既易進口,又能利病一樣。 批評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一定要抓住對方錯誤的實質,有針對性地進行,不能主觀臆斷、想當然,更不能聽信讒言,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無中生有。不痛不癢的批評,點不到痛處的批評,含糊其辭的批評,莫名其妙的批評,是不會令人心服口服的。 有四個小孩放學回家,走在路上。有一個小孩發現路旁一戶人家的桃樹結滿了紅彤彤的桃子,便提議大家一起去偷摘,其中有個叫張斌的小朋友當即勸阻他,說別人家的東西不要隨便拿,可另外三人執意要去摘,結果被戶主發現了,攆到了這四個小孩的家裡指責其家人沒有對小孩嚴加管教。 張斌的父母一聽戶主的指責,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張斌說:“我們幾乎天天都教育你,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你為什麼不聽話?”可此時,張斌縱有千張口也難以磨平父母的怨氣。 上例中,張斌的父母就犯下了一個錯誤,他們沒有了解情況,見人家說自己的小孩偷桃子,未經仔細詢問、調查就給孩子當頭一棒,這樣的批評無疑是錯誤的。因此,我們在實施批評之前,一定要做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弄清問題的癥結,並對產生問題的原因作具體的分析,分清哪些是主觀因素,哪些是客觀因素,然後再進行批評。 只有了解了事實,你才能清楚地判斷是否有必要提出批評,提出忠告的角度怎麼選擇;批評以後會有怎樣的效果。如果你是憑藉聽到的信息忠告別人,容易引起誤解。這時補救的辦法是與他溝通,聽聽他怎麼說,等了解清楚事實之後再想辦法消除誤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