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第11章 第九章提問和回答自有妙招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赵凡禹 22774 2018-03-18
發問的基本目的,是解除疑點,探求信息。發問能促使對方思索,規範對方言路,決定交談的方向。恰當的提問往往能駕馭整個交際的進程,就像水龍頭控制水的流量一樣,正確而恰當的提問能決定你在這次談話中所獲信息量的大小。因此,在交際中我們必須審慎地、恰當地運用提問這一工具。 回答對方的提問,從信息論的觀點上看,是對提問的一種反饋。在人際交往中,一問一答是常見的交談形式,沒有問和答,交談就成為一句空話。但並不是說應該對方問什麼就答什麼,對方怎樣問就怎樣答,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回答,力求答得好,答得妙。 在日常交談中,交際雙方都應遵循同一律的要求,不得暗中轉換話題。但有時候在某些場合,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又不得不有意識地轉換話題。

這是為什麼呢?有三個原因:一、對方的問題太敏感,不便回答;二、原話題達不到交談目的,需要轉移話題;三、原話題已充分展開,興趣消退。由於這些原因,不轉換話題就不能順利地交談下去,只有巧妙地轉換話題,才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使交談順利地進行。 譬如你所領導的三個人都完不成你佈置的任務,你想對此事加以證實並問清原因。你有兩個辦法:一是把他們一起找來問:“是你們的一致看法嗎?為什麼?”一是把他們一個個找來問:“你的看法和他倆一致嗎?為什麼?”前一問就不如後一問。因為前者三人在一起,人類固有的從眾心理會不讓他們說出實話來。因此,場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對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問:“您多大啦?”就不如問:“您有三十多歲吧?”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裡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如果這樣來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私事的不禮貌行為。另外,被問人的性格也影響你的提問效果,必須要注意。如,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審慎多疑;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你運用提問的方式當然也要隨之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迴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

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鬚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位記者採訪鄉下一位老大娘,一見面寒暄幾句,就句:“聽口音,大娘是山東人,好像是魯中的吧?” 大娘一听就笑了:“你這耳朵真靈。是山東陽谷縣人。” 記者又問:“陽谷縣?那不是好漢武松打虎的地方嗎?景陽崗還有沒有呀?” 大娘談起家鄉來,話就更多了。她也不拘謹了,不把記者當外人,什麼話都嘮,甚至把村里的“內部新聞”也毫無保留地倒了出來。記者十分順利地完成了採訪任務。 身居異鄉的人是最愛談故鄉的。記者的提問正把“興奮點”選在談故鄉上,一下子就問到了“點”上,抓住了大娘的心理,真是“鑰匙投簧鎖自開”啊。這樣的提問使原本陌生的人之間迅速地達到了心理相容和心理共鳴,也就搭起了溝通彼此心靈的橋樑。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一個“問”提出來,就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麼,怎麼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問”具有一種控制能力,提問藝術也包括了這種控制技巧。 回答問題本來是被問人的事,但有時問話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對方的回答。如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在海軍裡擔任要職。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委婉含蓄的拒絕,輕鬆幽默的情趣,既表達了自己不能洩密的原則立場,又沒使朋友尷尬難堪,這種控制對方回答的提問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這種效果的取得,關鍵在於羅斯福接過對方的話頭說“我也能”,但對方的話語卻是羅斯福誘導出來的,羅斯福選擇“能保密嗎?”的是非之問,也就決定了對方必然會說“能”,而這恰好就進了羅斯福的“圈套”。

兩人問答時,氣氛是緊張還是融洽,對交際效果很有影響。交際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制。如審訊犯人:“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去過。”“一個人還是幾個人?”“一個人。”“去幹什麼?”“偷錢。”“偷沒偷?”“偷了。”運用選擇問句的句式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對罪犯心理產生壓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有時人們提問不是要對方解疑,而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有兩種方法可控制這個過程。 一種是誘導提問法,即用一個問句誘導對方說出自己要他說的話,然後接過話頭,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如:電車上,一位先生給一位太太讓座。這太太一聲不吭就坐下了。先生問:“嗯,您說什麼?”“我沒說什麼呀?”“哦,對不起。我以為您說了'謝謝'呢。”這位先生的提問是為了引出自己後面對女方的批評,顯得含蓄而不失分寸。

另一種是步步設問法,即不立刻說出自己的觀點,而是連續設問,讓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做出肯定的答复,最後服從自己的思想。如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孟子問:“假若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呢?”王答:“和他絕交。”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該怎麼辦?”王答:“撤掉他!”孟子又問:“假若一個國家治理不好,那又該怎麼辦?”王這時只好“顧左右而言他”了。這裡,如果孟子首先就問第三個問題,那必然引起齊宣王的憤怒。孟子先設兩問,誘導齊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後才提出“應該怎樣處置不會管理國家的國君”這個他最終要提問的問題,這當然使齊宣王無以答對了。

在提問中問什麼?怎麼問?話題的選擇是一大關鍵。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曾經說過,要使對方樂於答話,莫如挑揀他的擅長來說。其實,提問也是如此。比如一個人乒乓球打得好,你就可首先問:“聽說你打乒乓球很拿手,是嗎?”和人交談正像和人打乒乓球一樣,問話人的提問正像打乒乓球時的發球,你以對方的擅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他當然樂意還擊,一來一往,談笑風生,暢談不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提問可稱為“談話的發球”。 如飲食店的服務員問顧客:“您今天要些什麼?”而不問:“您要些什麼?”這個提問中加了“今天”兩個字,雖看似無意,其實大有奧妙:因為他的提問就好像把顧客看成了老主顧,使顧客心裡熱乎乎的。 提問句按句式分有是非問、選擇問、一般問、特殊問等幾種,什麼時候用哪種,這就有個選擇問題。如有家咖啡店賣的可可里可以加雞蛋。售貨員就常問顧客:“要加雞蛋嗎?”這樣一問,就有的顧客選擇了不加雞蛋。後來在一位人際關係專家的建議下,提問就變成了:“先生,您是要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通過這樣的提問,就使顧客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是選擇了“加雞蛋”,從而使銷售額大增。

提問時的順序也對對方的心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誘導作用。同樣一個提問,如果順序一變,就會意思大變,所得到的結果自然也大不一樣了。如日本戰後許多商店因人手奇缺,想減少送貨任務,又不想影響原先承諾的送貨到家等商業信譽。於是有的商店就將“是您自己拿回去呢,還是給您送回去呢?”的問話改為“是給您送回去呢,還是您自己帶回去呢?”結果大奏奇效:顧客聽到後一種問法,大都這樣回答說:“還是我自己帶回去吧。”這是因為,人們一般在聽人談話時往往注意後面的話,甚至多數人將一段話或一句話的最後一句當做結論性的話來看,所以,許多人在聽到這種問話後就選擇了後面的做法。這樣,商店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不違背文明服務的原則。 所謂變答,是應答者面對別人不懷好意或咄咄逼人的問話,不答不妥,直接回答又非常為難時所採取的一種機智巧妙地改變答話內涵的答話方式。這種答話可以以攻為守,化害為利。

1950年代,由於台灣當局頻頻活動,一度造成海峽兩岸局勢緊張。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名外國記者有意發難:“請問,對台灣問題,貴國政府所採取的最後措施是什麼?” 我外交人員冷靜地回答:“請閣下相信,我們最終會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倒真有點擔心,如果貴國反政府運動繼續發展下去,貴政府是否能具有維持現狀的能力。” 我外交人員的回答有意地改變了話題,避免了正面作答,又引出使對方最頭痛的問題,使對方不好再行追問,顯得有禮有節有利。同時,答話中帶著強烈的譏諷:自家政府連現狀都難以維持,還是應該回去關心關心本國政府的措施吧!這樣以進攻來作為防守的變答,既不失尊嚴,又能從氣勢上壓垮對方,讓自己把握主動權。

“文革”期間,一位農民在傍晚行船,一個乾部模樣的人從橋上經過,向下警覺地而不客氣地問道:“什麼船?”農民不動聲色地答道:“水泥船。”那個乾部又問:“幹什麼的?”農民仍從容地答道:“行船的。”旁邊的人聽罷,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這段對話中,問者帶有責問甚至審問口氣的兩句問話,被答話者巧妙地岔開,使問話的人非常尷尬。 按理講,行船的農民是了解問話的用意的,所謂“什麼船”,是問裝的是什麼東西,絕不是問船的質地。而他卻有意岔開去,使問的人不好再問。所謂“幹什麼的”,是問行船去做什麼事的,而不是明知故問行船與否。農民又以沒有提供任何話語信息的“行船的”岔開去,這就讓幹部的兩次問話兩次落空,等於白問。這其實反映了當時農民對某些幹部和政策的一種不滿與排斥情緒。

所謂拈答,就是運用修辭學中的拈連手法,將對方話中的中心內容(語言)進行另外的一種解釋,以此作為自己回答問題的主體內容。王蒙新時期的小說與他當年的成名作《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在風格上有很大的變化。有一位讀者在一次座談會上直截了當地向他提出,你能不能再保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風格時,他說:“不論有多少好心的讀者希望我保持'組織部'的'年輕人'的風格,但是,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來,我當然早就被迫離開了'組織部',也再不是'年輕人'……” 這段話,巧妙地運用了拈連手法,語意雙關,把讀者的關心、自己的因素、事情發展的必然性等問題全部作了回答。特別是“被迫離開了'組織部'”這句話,將蒙冤受屈二十多年的流離生活之痛皆蘊藉其中,同時也表明:自己文學道路是發展的、變化的,不可能原地踏步,一成不變。後一句“再不是'年輕人'”,與前句結為一體,含蓄地說明:因為時間的推移、年齡上的懸殊、文學道路的艱辛、思想上的成熟、語言運用的老練,以及時代需要創新等因素,自己不應該也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風格,變是自然,而不變卻意味著倒退。 說話作文,引用名人名言、哲人睿語、方言俗語、民間歌謠等,以佐證自己的答話,增加其可信度,這樣更能顯得新鮮生動、活潑有趣,增強感染力。 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去丈夫後,看中了朝中品貌兼優的宋弘。一次,劉秀召來宋弘,以言相探:“俗話說'人地位高了,就改換自己結交的朋友;人富有了,就改換自己的妻子',這是人之常情嗎?”宋弘回答說:“我聽說'人在生活窮困、地位低下時候的朋友不能忘記,最初的結髮妻子不能讓她離開身邊'。” 劉秀運用俗語來試探宋弘,以期得到宋弘的共鳴,讓他來娶湖陽公主。而宋弘是個品德高尚的人,不為所動;但是既不能含糊其辭,留下後患;又不能直來直去,冒犯皇上。宋弘巧妙地引用古語,言辭委婉而又毫不閃避地表示了自己的決絕態度。 錯答,就是故意將回答的內容向錯誤的方向來解釋的一種答話方法。錯答不是科學論辯中的應答方式,但作為一種語言技巧,它卻能非常高明地擺脫不必要的麻煩與糾纏。 俄國有一個民間故事:一隻熊要找人較量一番,它先是遇到一個小孩,就問:“你是不是人?”小孩子說:“我現在不是人,我將來是人。”後來又碰到一個老頭兒,它問:“你是不是人?”老頭兒說:“我現在不是人,我從前是人。” 錯答不同於一般的謊答,因為它從某個特定角度,或從寬泛意義上講是對的。在小孩子看來,小孩非人;在老頭兒看來,老頭兒非人;合民俗,通情理。但從嚴格意義上講是錯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是人。老人與小孩的回答就這樣富有哲理情趣而又不合科學道理。在似錯非錯、似真似誤、癡人說夢、撲朔迷離的雲霧中,就讓老熊上了當。 人們經常遇到出言不遜或有意為難的問話或對話,這就需要應答者巧用心智,將計就計,“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順著對方的話將對方的話語推回去,使之作繭自縛,從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一次,我黨幹部同國民黨反動派辯論,在我方義正詞嚴的雄辯面前,對方理屈詞窮,進而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叫嚷說,同我方講理是“對牛彈琴”!我黨幹部當即靈機一動,利用對方拋下的話語,將計就計,隨即反駁過去:“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將原來的一個成語,通過巧妙地利用句讀,將四個字中的第一字截取下來,使介詞活用成肯定性動詞,自成一句,斬釘截鐵,不容置疑!並且巧妙地將亂說一通的反動派所做出的論辯,比喻為如同牛彈琴一樣。一個巧妙的推答,蘊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起到了痛擊敵方,使我方終於取得徹底的勝利。這種順手牽羊的推答,具有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一般地說,答話者都應讓問話者講清楚,再作回答。可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對方話一講完,就會揭開某種秘密,難以收拾;或順問作答,難以應付。因此,估計到對方所問內容,在對方未講完的情況下,截住話頭,迅速作答,一可遷移其他聽眾的注意力,二可使問話者有所領悟,改換話題,鋪好台階,便於圓場。 八場閩劇《洪武鞭侯》第七場,朱元璋與太子朱標兩人微服至民間察訪,不料在酒店中被不願為官、甘當布衣的陳君佐認出來了。 朱元璋:店家,取上好菜飯。 店小二:是! 陳君佐:(聞聲察覺)呵! 朱元璋:(見陳君佐)先生不是淮陽陳君佐嗎? 陳君佐:(急離座,欲跪)臣…… 朱元璋:(急阻)尋,尋什麼?莫非是尋酒尋肉! 陳君佐:這個…… 朱元璋:彼此原是布衣深交,今日正可重溫舊誼,何必多禮呢? 陳君佐:這位莫非是太…… 朱元璋:他是太不知禮了。標兒,這就是我常常提起的陳君佐先生。 陳君佐聽見朱元璋聲音之後,立即想行君臣之禮,剛按習慣稱臣時,朱元璋即截取話頭,利用“尋”與“臣”語音相似,又由於陳離座之舉動,語和境相隨,搶口問他“尋什麼”,自然地搪塞開。當陳君佐脫口想說“這位莫非是太子”時,朱元璋又截斷問話作答,說“標兒”“太不知禮”,“太”字恰巧成了引出答話的媒介。這一答,既巧妙地解答對方的疑問——是“標兒(即太子)”,又遮掩了別人的耳目。 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能化複雜為簡單,化艱深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遇到一些棘手的提問,或難以用通常語言表達的問話,如果用一個通俗形象的比喻來回答,就會勝過幾多話語——這就是喻答。 1936年11月,中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史良被捕後在法庭上與法官、檢察官進行了多次論辯。其中,針對七君子的電報與西安事變的所謂聯繫,有這樣一段對話: 檢察官問:你們給張學良的電報引起西安事變。 史良答:比方刀店賣刀,買了刀的人也許用來殺人。檢察官的意思,難道殺了人要刀店負責麼? 這件事如果就事論事,可能既費口舌而又說不清。史良只用了一個通俗的比喻,即刀店與買刀者殺人的關係,嚴正地指出自己的觀點:西安事變要由發電報的人負責與殺了人卻要刀店負責同樣是無比荒謬的。這樣,既指出檢察官“你們給張學良的電報引起西安事變”的推論不能成立,又諷刺了檢察官的愚蠢與蠻橫。 由此可見,巧妙的喻答既充滿睿智,以簡馭繁,又有深入淺出的功效。 即使一個最好的話題,也有興趣低落的時候,這時候,可以停止對原話題表示意見,自然而然地引出另一個話題。 某中學唐老師,悉心鑽研中國古典文學,出版了20萬字的《中國詩歌發展史》一書,該校的文學社小記者到唐老師家採訪。 小記者:唐老師,您的大作《中國詩歌發展史》與讀者見面了,我們想請您談談撰寫這本書的經驗,好嗎? 唐老師:(很為難地,沉默了片刻)只是一個專題學習,談不上什麼經驗。 小記者:(抬頭,望著牆上的隸書)唐老師,這隸書是您寫的吧! (轉換話題) 唐老師:是的。 小記者:那麼請您談談隸書的特點,好嗎? 這正是唐老師感興趣的和願意談的話題,於是唐老師便由“蠶頭雁尾”講起,講得非常細緻、非常認真,也很起勁。在講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雙方彼此增進了感情。這時小記者才不失時機地說:“唐老師,您對隸書很有研究,我們以後還要請您多加指導,不過,我們現在十分想听聽您是怎樣寫成《中國詩歌發展史》這本書的。”此刻,唐老師深感盛情難卻,也就只好加以介紹了。這樣既緩和了氣氛,又達到了談話的目的。 在交談中,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立即打斷,巧妙引開。例如:張三患胃癌住院,為了穩定病人情緒,需要瞞住病人。一天,張三的妻子正在給他吃藥的時候,兒子闖進來冒失地問:“爸爸,聽說你這病是胃……”妻子立即打斷兒子的話,說:“胃潰瘍,不要緊的。”這一打斷後的轉移話題,巧妙地利用兒子話中“胃”字,引開了關於“胃癌”的敏感話題,將病情輕鬆地引到了“胃潰瘍”上面。這就既防止了丈夫病情的洩露,也讓兒子知道了自己的冒失,可謂一箭雙雕。 把正在談論的話題向前引申一步,導致新話題的出現。例如:山東五音戲《王小趕腳》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二姑娘:你家都有什麼人? 王小:我家就有一個病懨懨的老娘。 二姑娘:有做飯的沒有? 王小:早先俺娘好好的,都是她老人家給我做飯;現如今她病了,我得自己生火做飯了。 二姑娘:唉!我是問你有了媳婦沒有? 王小:光個老娘還養不了哩,人家誰跟咱? 二姑娘:我給你保個媒吧? 上面的話題轉移過程是,由“家裡有什麼人”引申到“誰做飯”,進而引申到“有媳婦沒有”,再引申到“給你保個媒”。話題的轉換像一環連一環,自然連貫。 顧名思義,就是在交談時故意不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而是轉移到談別的無關的問題。這是因為在交談中,有些問題我們不便直接表態,想迴避這類問題可又不想因為中斷交談而使對方尷尬。這時使用答非所問這個方法來轉移話題就非常合適。例如:張科長和李科長喝酒,張科長喝醉了,說:“老李,你說,昨天陳部長批評我對不對?我為什麼就不能長工資?他這是不是故意整我?”李科長說:“咱部裡又出了一件事你知道不?小黃寫農村黨員思想現狀的調查報告,在《內部思想通訊》上發表了,還加了編者按……”在這裡,李科長使用的就是“答非所問法”。 在交談中,想改變自己的被動局面,切不可一味地糾纏在原話題上,而應根據原話題的某一點,轉移到對自己有利的另一個話題上。例如:某劇場服務員懷疑一個男青年沒買票,說:“同志,請把票拿出來看一下。”男青年因服務員懷疑他而不滿,一邊拿出票,一邊吵鬧,訓斥服務員。服務員賠禮道歉仍然止不住男青年吵鬧。服務員嚴肅地說:“政府有明文規定,公共場所不得大聲喧嘩。你違犯了規定,請跟我出來一下。”話題一轉,青年軟了下來,乖乖地坐下看戲了。服務員也就坡下驢,教育他幾句,就離開了。 日常用語中的詞絕大多數是多義的,例如“老”字,僅《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就有17種含義,以“老”字打頭的詞條148個,這就給岔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經婚姻介紹所介紹,一對大齡青年男女初次相見,介紹所的同志當場悄聲地問男青年:“你看怎麼樣?”男青年冒失地大聲說:“老點!”一下子使在場的人都陷入了難堪之中。但那個女青年諳熟談話藝術,笑著說:“這位同志很坦率,第一次見面就說我老成,真難得!”難堪的局面打破了。這個女青年就是把年齡大的“老”改換為成熟有經驗的“老”,利用一詞多義,巧妙地岔開話題。 在農貿市場上,一個小伙子高聲叫賣:“又長又嫩的蠶豆,快來買啊!”一個大娘看了一眼說:“你的蠶豆老了。”小伙子機靈地說:“大娘,你說對了,我的蠶豆老多了,種了一畝多地,長得很好,能收好幾千斤,自家產的,你老要買,咱少算點錢,秤頭高一點。”於是,大娘留住腳步,其他人也湊了過來。這個聰明的小伙子就是把與“嫩”相對的“老”,改換成表示“極”“很”等意思的“老”,並與“多”連在一起,變成了表示數量“老多老多”的意思,岔開了原來的對自己不利的話題,做活了生意。 日常用語裡很多詞所表達的概念沒有明確的界限,常常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利用這種模糊性,就可以把話題中某些概念轉換為與它相近的另一個概念,岔開原來的話題。 1950年代,我國政府發表人在北京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介紹了我國經濟建設成就和對外方針之後,請記者們提問題。一位西方記者站起來說:“請問發言人先生,中國可有妓女?”對於這一不懷好意的問話,發言人坦然自若,雙目盯住這個記者,思索一下,正色回答:“有。在中國的台灣省。”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一陣掌聲。發言人的回答,是用“中國的台灣省”這一表示局部的下位概念置換了“中國”這一表示整體的上位概念,巧妙地岔開了西方記者不懷好意的提問,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在現代漢語裡,同音異義字很多,音同義不同或音相近而義不同,這在書面語言裡是界限分明的,不容混淆。由於談話用口語,以聲傳義,不見字的形體,這就有了相當的含混性。利用這種含混性,抓住同音異義的詞語,就可以巧妙地把話題岔開。請看下例: 魯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憑什麼打我的兒子? 曹禺:《雷雨》 魯侍萍利用“萍”與“憑”音同義不同,把話題從認周萍為自己的兒子岔到責問周萍為什麼打人上來。由於音相同義相異,僅一字之差,話題全改。 求新好奇是人們普遍的心理要求,在新與舊、平與奇這根槓桿上,人們的注意力總是願意往新與奇的一端傾斜。談話中的話題至少有一方是感興趣的,如果能再提出一個更新鮮更有趣的話題,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對方的談興吸引過來,自然地岔開原來的話題。例如孩子看到爸爸媽媽的結婚照片時,常常這樣問:“媽媽,這張照片上怎麼沒有我呀?”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就可以把話題岔開,說:“薇薇還沒長大呢,等長大了,也穿這樣漂亮的衣服,照彩色的照片,好嗎?”孩子聽了,一定會很高興。孩子看見火車,也常常問:“媽媽,火車為什麼跑得那麼快?”這個問題一句半句說不清楚,孩子也不一定對你的解釋感興趣,最好早杷話題岔開,說:“是呀,火車跑得可快了!過幾天帶薇薇去姥姥家時,咱們就坐這麼快的火車。”孩子一定會高興地拍著小手,述說起去姥姥家的事。這是因為孩子對穿漂亮衣服照彩色照片比照片上為什麼沒有她更感興趣,對去姥姥家比火車為什麼跑得快更感興趣。所以,注意力被吸引過來了,話題也就隨之改變了。 談話都是在特定的時境中進行的,眼前的景物、周圍的人物、室外的天氣、室內的陳設、身上的服飾、手中的物品、傳來的聲音……總之,凡能進入視覺、聽覺範圍內的一切,都能吸引談話人的注意力,隨時可以成為交談的話題,特別是當這些事物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候,在強烈的心理震動下,常常會下意識地中斷談話去關注正在發生的激變,這就為岔開原來的話題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機會和可供轉換的話題。第21回講了一個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 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筋,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大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筋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曰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筋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 劉備在驚慌落筋之後,機敏地利用眼前出現的天氣變化,從容地說了一句“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把誰是英雄的話題輕鬆地岔開,自然地引出畏不畏雷的一番談論,轉移了曹操的注意力,從而化險為夷。正如後人讚詩所言:“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說話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既然是藝術就不能忽視細節問題。在職場上說話有很多的講究,諸如有些話不能明說,有些話不能直說,需要拒絕別人時,要採取巧妙的方式,同時還要學會傾聽,話要說得委婉含蓄等等。這些都屬於職場上說話的細節問題,只有細節問題處理好了,工作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否則就會弄得一團糟。正所謂“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為難的事,有時別人有求於我們,可是我們又實在無能為力,這時,就要拒絕對方,但拒絕也是要講究技巧的。只有掌握了這些技巧,才會既不得罪人,又能讓別人欣然接受。 許多時候,人們在工作中要面對朋友、同事、客戶與主管的許多要求。有些要求可以滿足,但有些要求因礙於公司規定或其他原因必須拒絕。沒有人喜歡被拒絕。因此,你在拒絕別人時先不要急切、直接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因為直接拒絕別人,輕則影響雙方往後的合作與相處,重則讓人覺得你不夠大方。 為了最大化地降低拒絕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你需要掌握一些說話技巧,秉持理直氣“和”的原則,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又能婉轉地拒絕對方的要求。 (1)傾聽之後再說“不” 當你的同伴、客戶或朋友向你提出要求時,他們心中通常也會有某些困擾或擔憂。 拒絕對方之前先要認真地傾聽。首先,請對方把處境與需要講得更清楚一些,這樣自己才知道如何幫他。接下來,再向他表示你了解他的難處,若是你處於此境況之下,一定也會如此。 傾聽能讓對方先有被尊重的感覺,在你婉轉表明自己拒絕他的立場時,就能夠有效地避免傷害他的感情,不要讓人產生你是在應付的錯覺。 如果你拒絕對方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工作負荷過重,那麼,傾聽可以讓你清楚地界定對方的要求是不是你分內的工作。 有時候聽了對方的意見,你會發現協助他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能力並增加經驗。這時候在兼顧目前工作的前提下,犧牲一點自己的休閒時間來協助對方,對自己的職場生涯絕對有幫助。 (2)多一些彈性與關心 你在拒絕對方時,除了可以提出替代性建議,隔一段時間還要主動地去關心對方。 有時候,拒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方會不定時地提出同樣的要求。若能化被動為主動地關心對方,並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苦衷與立場,則可以減少拒絕帶來的尷尬與負面影響。當雙方的情況都得到改善時,就有可能滿足對方的要求。 對於業務人員,例如保險業者面對顧客要求自己卻無法滿足時,這種主動關心對方的技巧尤為重要。 (3)婉轉地表達拒絕 你在拒絕對方之前,可以首先傾聽對方的要求,以便針對他的情況,建議對方如何取得其他人或組織上適當的支持。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議或替代方案,對方一樣會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當你開始說“不”的時候,態度必須是溫和而堅定的。好比同樣是藥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藥就讓人容易入口。同樣,委婉地表達拒絕也比直接說“不”讓人更容易接受。 當對方的要求有悖於公司或部門規定時,可以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權限;在自己工作已經排滿而愛莫能助時,要讓對方清楚你的處境,說明如果耽誤工作會對公司與自己產生的不利影響。 若是對方因為你的拒絕而表現出憤怒或作出威脅時,你也不需要立刻響應,而要多用同情心來緩和他的不滿與挫折感。 在拒絕別人的過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外,更需要發自內心的熱情與關懷。若只是敷衍了事,就會讓人覺得你不是個誠懇的人,對人際關係傷害更大。 當上司委託你做某事時,你要認真加以考慮,看看這件事自己是否能勝任?是否違背自己的道德良心?然後再作決定。 如果只是為了一時的情面,即使是無法做到的事也接受下來,那就表示你的心太軟。即使是很照顧你的上司委託你辦事,但實在是做不到,你就應果斷明確地表明態度,說:“對不起!我不能接受。” 如果你認為這是上司拜託你的事不便拒絕,或因拒絕了會使上司不高興,從而接受下來,那麼,以後你的處境就會更加艱難。如果因畏懼上司報復而勉強答應,答應後又感到懊悔,那就自討苦吃了。 當上司所說的話有違道理時,你可以斷然地拒絕,這樣才能真正地保護自己。假若上司欲強迫你接受無理的難題,那麼這種上司便不可靠,你更不能接受。 儘管下屬隸屬於上司,但下屬也有他獨立的人格,不能什麼事都不分善惡是非地服從。倘若你的上司以往曾幫過你很多忙,而今他要委託你做無理或不恰當的事,你更應該毅然地拒絕,這對上司來說是負責的,對自己也是有益的。 此外,限於能力,無論如何努力都做不到的事,也應拒絕。但是有一個前提,即是否真的做不到,應該確實地衡量一下,切不可因懷有恐懼心理而不敢接受。經過多方考慮,提出各種方案後,是否再加上勇氣來突破它?認真考慮後,感到實在無法做到,才可拒絕。 當然,拒絕更要講究方法,如何才能讓上司接受你的拒絕呢?一般來說,拒絕上司的要求時,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觸類相喻,委婉拒絕 當上司提出一件讓你難以做到的事情時,如果你認為直言答复可能會讓上司損失顏面,那麼這時你不妨說出一件與此類似的事情,讓上司自己感覺到問題確實有難度,從而自動放棄這個要求。 (2)佯裝盡力,不了了之 當上司提出某種要求而你又無法滿足時,就應設法營造一種讓上司感到你已盡全力的感覺,從而讓上司自動放棄其要求。 通常情況下,上司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總是念念不忘。如果長時間得不到回音,他就會認為你不重視他的問題,而對你產生一種反感、不滿的情緒,這樣,對你以後的工作和發展是相當不利的。然而,如果你能讓上司看到你已盡到最大努力了,即使不能滿足上司的要求,他也不會抱怨,甚至會對你心存感激,主動放棄讓你為難的要求。 (3)利用他人的掩護說“不” 如果上司要求你做某一件事時,你很想拒絕,可是又說不出口,這時候,你邀請你的兩位同事,和你一起到上司那裡去,然後你再向上司提出拒絕。 當然,在私下里你們首先應商量好誰是讚成的那一方,誰是反對的那一方,然後在上司面前爭論。等到爭論過一會兒後,你再出面輕輕地說:“原來如此,那可能太牽強了。”而靠向反對的那一方。 這樣一來,你就可避免直接向上司說“不”,就能間接地表明自己的態度。這樣,就會給上司以“你們是經過激烈討論後,絞盡腦汁才下結論”的印象,雙方都不會有受到傷害的感覺,從而上司會很自然地自動放棄對你的要求。 如果最近幾天公司非常忙,某個員工要請假,或者別的經理想從你的部門暫時藉用一名員工,你很可能會不用考慮就回絕:“不行。” 在某些特定場合下,一些平常你可能同意的要求卻不得不回絕。 下面這些情況是你非堅持立場不可的例子: (1)不能批准員工休假 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沒有按照安排休假計劃的規定辦事;二是這段時間其他員工正在休假。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就應該讓員工知道他沒有遵守規定。你應該明確地告訴他:“很抱歉,那個星期是我們盤點存貨的時間,一個人也不能缺。你知道,正因如此,咱們公司才規定每年的一月份安排休假。” 當員工的請假要求與別人預先計劃好的休假產生衝突時,你要讓他知道,在他之前已經有人提出請假的要求,並且你已經批准。按照“先申請先安排”的批假原則,你不能批准他的請求。 (2)要求加薪或升職 當那些特別盡職盡力的員工向你提出加薪或升職的請求時,上司是很難一口就加以拒絕的。尤其是請求者的職位、薪酬早該變了,但因公司現在生意清淡,預算緊縮,或還有其他不利的因素,要說“不行”更是難上加難。 這時,你最好向員工說清楚不能提職或加薪的真實原因,以便獲得他的理解。 (3)要求改變上下班時間 當有需要照顧子女、交通不便等客觀問題出現時,員工一般都會向上司提出能否改變自己上下班的時間,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這時能與員工配合,幫他們渡過暫時的困難當然很好,但現實情況並不一定總能行得通。 如果員工感到你對他的困難漠不關心,他會感到非常失望,甚至可能另謀高就。 如何拒絕員工的這種合乎情理但又不能兌現的請求呢?具體處理時要盡可能靈活,探討各種可能的辦法,這樣即便不得不否決員工的請求,你為此所作的努力也有助於消除員工的怨恨。 有些時候,可以准許員工偶爾稍許遲到或提前下班,對上下班時間作些靈活變通,往往可以解決問題。不然,你遲早會發現下屬自行其事確定上下班時間。 有時你可准許某個員工提前下班,而有時又不得不否決這類要求,這時一定要跟員工講清楚真實原因,否則,他們會認為你辦事沒有原則或偏袒某些人。 (4)要求調到另一部門 如果一個可有可無的人請求調動,那就盡快批准,這樣,你也就可以少費心力了。但是如果是你最得力的員工要求調動,而且正逢大忙時節,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頂替時,千萬不要斷然拒絕,因為那樣會打擊一個好員工的積極性。 你應該讓他好好談談請調的具體原因。你會發現促使他調動的原因可能與工作無關,可能是他與某位同事關係緊張,也可能是由於通過調整工作可以解決一些其他的問題,等等,通過交談,你才會發現問題具體出現在哪裡。 如果談話毫無結果,沒有什麼能使他改變調動的想法,你只有拒絕。但要盡可能減少由此給他造成的不利影響,盡量給他一線希望。比如,你可以說:“現在不能調,等過兩個月再看看有沒有機會吧。” 這樣做不僅為你贏得了考慮其他可能性的時間,而且在這段時間裡,員工請調的想法也可能發生改變。無論如何,要對員工的調動要求表現出關心,這樣就可以減輕拒絕對員工造成的傷害。 在交談中,一般應該遵循有問必答的原則,對對方的提問給予回答。但有時有一些問題確實是不便回答或不必回答的,對這種情況就應當採取適當的方式委婉地拒絕回答。 拒絕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的世界,拒絕別人不得法,可能失去交情,被人誤會,甚至遭人唾罵與仇視。要避免這種事情發生,不妨學幾招拒絕的方法,這樣就能做到拒絕得法情義在。 (1)默認不答 在交談中,有時對方提出的問題正中下懷,道出了心中之所想,但由於各種條件限制,不便於明朗地表示態度,說出具體看法,對這樣的問題,常常是默認不答,表面上拒絕,實際上是默許。比如: 甲方:閣下的聲明是否表示貴國政府對會議的成效有所懷疑? 乙方:我不這樣說,你可以隨便解釋。 在這一問答中,乙方對會議的成效確實是持懷疑態度,只是出於某種原因不方便說出來。一句“我不這樣說”,就是以表面上的拒絕掩蓋實際上的默許,無論甲方對問題怎樣解釋,正確與否,對乙方來說,都不留任何把柄。 (2)推諉搪塞 這種拒絕回答的方法是對提出的問題不作實際性的回答,而是用一些無關緊要的、說也可以不說也可以的話去搪塞。 《呂氏春秋·淫辭》裡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沒有鐘錶,只能以太陽的方位來確定時間的早晚。楚國的莊伯叫他父親去看看太陽在什麼位置上,他父親不願意去,就回答說:“太陽在天上。”莊伯又說:“去看看太陽怎麼樣了。”他父親回答說:“正圓著呢。”莊伯著急了,就明確地說:“是讓你看看是什麼時候了。”他父親回答:“就是現在這個時候。”這樣的回答就是推諉搪塞,對每個問題都作了回答,但都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就其實質而言,是拒絕回答。 (3)裝聾作啞 在對方提出問題時佯裝沒有聽見,當然就用不著回答了。 1945年7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波茨坦舉行會談。一次會議休息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斯大林說,美國研製成一種威力巨大的炸彈。這是用暗示的方式來試探斯大林對原子彈所持的態度。 斯大林卻像沒有聽見一樣,未露出絲毫的異常表情,也沒有做出任何回答。以至許多人回憶說,斯大林好像有點聾,沒有聽清楚。其實,斯大林聽得清清楚楚,會後他告訴莫洛托夫說:“應該加快我們工作的進展。”兩年後,蘇聯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 無獨有偶。 1953年6月,年已79歲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到百慕大參加英、美、法三國會談。他以自己年事已高為藉口,時常裝聾,在需要迴避的問題上就裝作沒有聽見,不予回答。而在他感興趣的問題上就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法國外長皮杜爾討價還價,使與會者頗感頭痛。艾森豪威爾幽默地說:“裝聾成了這位首相的一種新的防衛武器。” (4)詼諧幽默 這是在對方提出問題後,機智地以詼諧幽默、玩笑打諢的話語作為遮掩,避開對實質性問題的回答。 某縣要舉辦一次歌詠比賽,一個社會聲譽不太好又根本不懂藝術的個體戶找到大會主持人說:“我贊助10000元,你安排我當個評委怎樣?”大會主持人一拍對方的肩膀說:“老兄,你錢多得沒處花了嗎?這10000元扔在這個會上,不如扔到河裡,還能看到個水漂漂兒。”在一句玩笑打諢的話語掩蓋下,避開了對實質性問題的回答,巧妙地拒絕了對方提出的要求。 (5)自言自語 日本著名的社會學教授多湖輝總結出了一條拒絕他人要求的經驗:人們礙於面子,推拒話不好正面說出口。如果裝作自言自語說出心中所思所想,對方便會知趣而退。美國出版家赫斯特在舊金山辦第一張報紙時,著名漫畫大師納斯特為該報創作了一幅漫畫,內容是喚起公眾來迫使電車公司在電車前面裝上保險欄杆,防止意外傷人。然而,納斯特的這幅漫畫完全是失敗之作。發表這幅漫畫,有損報紙質量;不刊這幅漫畫,怎麼向納斯特開口呢? 當天晚上,赫斯特邀請納斯特共進晚餐,先對這幅漫畫大加讚賞,然後一邊喝酒,一邊嘮叨不休地自言自語:“唉,這裡的電車已經傷了好多孩子,多可憐的孩子,這些電車,這些司機簡直不像話……這些司機真像魔鬼,瞪著大眼睛,專門搜索著在街上玩的孩子,一見到孩子們就不顧一切地衝上去……”聽到這裡,納斯特從座椅上彈跳起來,大聲喊道:“我的上帝,赫斯特先生,這才是一幅出色的漫畫!我原來寄給你的那幅漫畫,請你將它扔入紙簍。” 這裡,如果赫斯特直接拒絕刊發納斯特那幅漫畫,一定會傷害納斯特的自尊,弄得不歡而散。而他利用自言自語方法,流露出內心思想,既使對方自己做出放棄的反應,又不傷和氣,保全了面子。 (6)先承後轉 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式的拒絕,猶如當頭一盆冷水,使人難堪,傷人面子。先承後轉法,是一種避免正面表述,採用間接地主動出擊的技巧,即首先進行誘導,引人入彀,當對方進入角色時,然後話鋒一轉,製造出“意外”的效果,讓對方自動放棄過分的要求。 俄國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有一次在巴黎舉行演奏會,獲得巨大成功。有一位貴婦人對他說:“偉大的鋼琴家,我真羨慕你的天才,可是票房的票已經賣光了。”魯賓斯坦手中也沒有票,又不願給演奏舉辦者增添麻煩,當然不想答應她的要求,但是,他沒有直接拒絕,因為直接拒絕攻擊性太強,鋒芒太露。因此,他採用先承後轉法,把拒絕間接化。他平靜地答道:“遺憾得很,我手上一張票也沒有。不過,在大廳裡我有一個座位,如果您高興……”貴婦人非常興奮地問道:“那麼,這個位置在哪裡?” 魯賓斯坦答道:“不難找——就在鋼琴後面。” 這樣的座位自然是屬於鋼琴家自己的。但是,由於這個拒絕是間接的,直接語義上的同意提供座位,讓對方心裡產生滿足感,然後間接暗示“反彈”出座位的虛幻性,使對方的心理預期落空,既風趣幽默,又使人從緊張中得到鬆弛,很自然地接受你的拒絕。 (7)略地攻心 這種方法的內涵是:了解對方問話的特性和目的,試探對方的心理,然後發動心理攻勢,使對方自我否定,放棄不合理的請求。一位語文教師,其弟因民事糾紛,別人要與之對簿公堂,這樁案子恰好由這位語文老師昔日的得意門生接手處理。一天晚上,這位老師前往學生家,希望他能念師生情誼,將手腕往他弟弟這邊扳一扳。法官左右為難,一不能枉法,二又不能得罪恩師。法官說:“老師,我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您是我最欽佩的一位語文老師。”老師謙虛地說:“哪裡哪裡,每個老師都有他的長處。”法官接著說:“您上課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尤其是上《葫蘆僧亂判葫蘆案》那一課,至今想起來記憶猶新。”語文老師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我不僅用嘴在講,簡直用心在講。薛蟠犯了人命案卻逍遙法外,反映了封建官僚官官相護、狼狽為奸的黑暗現實。”“是啊,'護官符'使馮家告了一年的狀,竟無人作主,兇犯薛蟠居然逍遙法外……賈雨村徇情枉法,胡亂判案。”法官感嘆地說:“記得當年老師您講授完這一課後,告誡學生們,以後誰做了法官,不要做'糊塗官',更不要判'糊塗案',學生一直以您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呢。”這位語文老師本來已設計好了一大套說辭,但聽了學生的一席話,再也不好意思開口了,自動放棄了不合理的請求。 (8)反口詰問 有些問話,不便於答复,這時你不妨順其話題反口詰問,誘引對方自己去說,從而達到拒絕的目的。 我國前足球教練高豐文,某年五月率隊南下,在與香港隊大戰前夕,香港記者想探聽“軍情”,便向高豐文提問:“你將怎樣對待香港隊慣用的打法?”拒絕回答這一問題,似乎不夠禮貌;要是回答,又近乎“洩密”。怎麼辦?高豐文采用了反口詰問法。他鎮靜地反問道:“你說香港隊的慣用打法是什麼呢?”這個記者冷不防被問住了,只得改口退守:“大概是防守反擊吧。”高豐文立刻補上一句:“我不是郭家明(香港隊教練),我不知道他如何布陣。但不管香港隊怎樣變化,我們都一樣準備。”答語坦率而自信,機靈而禮貌。 (9)巧妙閃避 有些問題,正面回答很難講清楚,那就不妨巧妙地避開話鋒,說說另一些相關內容,通過旁敲側擊,引導聽話人深思,在思考中自求答案。如有位青年問劉吉:“有人說留長發、蓄鬍子是精神污染,你也這樣看嗎?”劉答道:“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頭髮長,鬍子也長,可他們是共產黨的老祖宗(大笑,鼓掌)。毛主席和周總理頭髮不長,鬍子也沒留,他們同樣是我們尊敬和熱愛的導師。”劉吉講了兩種情況,讓提問者思考。巧妙的閃避,圓滿解決了幾句話很難解答清楚的問題。閃避成功的關鍵,是找准閃避的方向。一般是尋找可以類比的事例進行閃避。 (10)相反應對 在拒絕對方的問題時,採取撇開問題的策略,不從正面回答他人的提問,而是處處從問題的反面來應答。這樣可以避開不必要的正面闡述,出奇制勝,掌握主動,令對方的願望處處落空。 武寶信領導育青廠職工經過艱苦奮鬥,大膽創新,成功地研製出了“粉刺露”,於是,很多廠家要買他的配方,而且一開價就是五位數,但都被他拒絕了。 有一位外商死命纏住他不放,百般勸說和引誘他,並願出20萬美元買下配方。 武寶信嘴裡蹦出一個字:“不。”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呀。”外商勸誘道。 “可學者有他自己的祖國。” “美元不方便,我可以兌換成人民幣給您送來。”對方仍不死心。 “我的方子可不是那麼便宜。”武寶信說。 “武先生是嫌錢少?”外商眼裡閃出希望之光。 “不,我是說,世界上能用錢買到的東西都是便宜的。我的配方金錢買不走。我要留給我的國家。” 以上述兩人的對話來分析,外商說:“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呀。”武寶信若是沿著外商的思路正面作答,必然要談談自己對“科學到底有沒有國界”這一問題的看法。而外商說的這句話並沒有錯,有一定的道理,但若直接作答,不免入其彀中。於是他話鋒一轉,從反面作答:“可學者有他自己的祖國!”入情入理,簡單乾脆,一下就把對方的話頂回去了。 運用相反應對法,關鍵在於頭腦裡要多一些唯物辯證法,事事來個一分為二。因為任何問題都有它的兩面性,若局限於一點論,就只能看到問題的一面,不免失於偏頗。若能堅持兩點論,既看到問題的正面,又看到其反面,就能對問題把握得更全面,更準確。 因此,在應答時應盡量衝破思維的局限,避開問話人原有的思路,另闢蹊徑,多側面多角度地考慮問題,這樣就能找到回答問題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從邏輯學“同一律”的要求來看,相反應對法似乎沒有遵守同一律,離開了話題,但實際上卻是緊緊圍繞著話題作答的,只不過是別開生面而已。正是這種若即若離的策略才顯示出了它特有的藝術性和技巧性。 (11)以虛擊實 這種方法即是用虛幻、虛假或子虛烏有的事件去迎擊對方本來比較“實”的問話,這是拒絕辭令中常用的方法。它可分兩步完成:第一,先避開實質性的問題,不作直接回答,免得糾纏不清。第二,選擇一個純粹誇張了的事實去回答對方,這就是就虛,即虛答。因為這種答案顯然是虛假的,這就使問話者明顯感到不可信。由此而及彼,於是在問話者腦中便很快形成一種邏輯推理,順理成章地推出另一個事實也是假的結論。從而,無需多費口舌,原來那種“實”的結論也就被徹底否定了。這種戰術,不僅能有效地避其鋒芒,而且能有效地擊“實”,即先退後進,以退為進,反戈一擊,成功地實現完全否定對方論點的目的。 一位記者問某總統:“你很富有。據說你的財產達到30億美元!”表面上看來這一提問好像是對他家庭情況的一般性提問,實則用意很深,完全是針對總統是否廉潔而來的。這是一個極為敏感的政治問題,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若是矢口否認,別人不會相信;若是照實說來,顯然不妥。那麼,應該怎樣回答好呢? 總統聽後發出一陣長時間的哈哈大笑,反問道:“一位外國議員說我有60億美元!你聽到了吧?” 這裡,總統沒有就他是否擁有30億美元一事直接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列舉了一個更大的顯然是誇張了的數字,以嘲諷的口吻反問記者,這實際上就是間接否定了記者的提問。 (12)以少勝多 這種方法的靈魂是用最精練的語言回答最麻煩、最不好回答的問題,把拒絕用最少的話表達出來。但這種簡潔不是直白而乾脆的否定,而是在說話之前深思熟慮,捨去一切廢話,以少勝多。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後,美國新聞界一個突出的話題是猜測蘇聯有沒有原子彈以及有多少顆。當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率領代表團訪問美國時,在下榻的旅館門前被一群美國記者包圍。有記者問莫洛托夫:“蘇聯有多少原子彈?”顯然,就當時的情況而言,這還是國家的機密問題,若是照實回答,一是洩露了國家的機密,二是正好讓美國摸了底去。若不回答吧,又有失外交禮節。因此還真是個難題,但莫洛托夫不愧經驗豐富,他只用了兩個字,就巧妙地回答了這一難題。你能猜到是哪兩個字嗎? 莫洛托夫繃著臉吐出一個英語單詞——“足夠”。 “足夠”是個數理概念模糊的詞,沒有明說蘇聯當時有多少顆原子彈,很恰當地迴避了這個不便公開的秘密。但是,這個詞中又隱含著一種判斷:即蘇聯有原子彈,不僅有,而且足以對付美國。這樣又從另一個方面表達了蘇聯的自尊和力量。可謂言簡意賅,恰到好處。 (13)避難就易 對一些十分難以正面回答的難題,不去正面硬碰,而是知“難”而避,從比較容易突破的方面作答,這是避難就易法的精髓,也是拒絕辭令中比較簡單而機智的一種。 宋徽宗寫得一手好字,常為此詢問大臣:“我的字怎樣?”大臣們也無不誇獎說:“您的字好,天下第一。”有一天,宋徽宗問米芾:“米愛卿,我的字怎麼樣?”米芾是書法大家,書法勝過宋徽宗,如恭維皇帝第一,必然要委屈自己;如誇耀自己第一,又必然會使皇帝掃興,這還真是個不好回答的難題。聰明的米芾靈機一動,說:“臣以為在皇帝中,您的字天下第一;在大臣中,則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聽了心領神會,不得不打心底佩服米芾的機智。 米芾若是正面地直接回答徽宗的問題,就必然要將自己與徽宗進行直接的比較,這樣就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現在他另闢蹊徑,將人依照身份分為兩類,一類是帝王,一類是臣子。這麼一分,就避免了他與皇帝之間的直接衝突,既讚揚了皇帝,使之高興,也同時肯定了自己。 拒絕回答是語言交際中的一種逆勢狀態,必然在對方心理上造成失望與不快,大者令人暴跳如雷,小者令人微微顰眉。掌握拒絕回答的方法,就是要把由於拒絕回答而造成的失望與不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內,使自己能從無法回答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又使對方能夠接受拒絕而無可挑剔。 (14)圍魏救趙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田忌、孫臏帶兵救趙。孫臏沒有直接進兵邯鄲,而是以重兵圍攻魏國的都城大樑,使魏軍不得不回兵救大樑,趙國之圍自解。說話中的問答與軍事上的攻防也有相似之處,把圍魏救趙的方法用於拒絕回答上,就是不受對方提問的牽制,不跟在後面去回答問題,而是採取攻勢,提出最令對方頭痛的另一個問題,使其陷入自顧不暇的窘境,不得不放棄原來的計劃。 請看一次某外國記者與某國外交官的這樣一次答問: 記者:我想知道問題貴國所能採取的最後措施是什麼? 外交官:請閣下相信,我們最終是會解決這個問題的。而我倒真有點擔心,如果貴國的反政府運動繼續發展下去,貴國政府是否仍有維持現行統治的能力? 在答問中,外交官先把記者提出的問題擱置起來,卻另外提出一個最令某國記者頭痛的問題,使其陷入無法回答的困境。這樣,某記者提問所造成的攻勢自行瓦解,而他也就無須對原來的問題做出任何回答了。 (15)回以自解 俗話說,解鈴還需繫鈴人。在有些時候,對方的提問是明知故問,想藉你的口來證明一點什麼,這時你就可以用回以自解的方法來回答,以免授人以柄。一次,黃文歡在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一位西方記者問:“你在給你的同胞的信中說越南已經不再是獨立自主的國家,而是附屬於外國,你說的這個外國是誰?”顯然,那時的越南依附於哪個國家,並非什麼秘密,記者是明知故問,並想由黃文歡親口說出來予以證實。但黃文歡不想在此時此地對這個外國直呼其名,於是,機智地回答說:“你問這個外國是誰,我可以說。即使我不講這個外國是誰,所有的人都知道它是誰。”巧妙地將問題扔給他自己來回答。這種拒絕回答的方法就像彈球一樣,把對方拋過來的問題又順勢彈回去。既然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提出問題的人也一定知道,那就請他自己來做出正確的回答吧。 (16)模糊應答 這種方法的內容就是:努力尋找一些伸縮性較大、不甚精確的話語,來回答一時難以明講的問題。 1986年3月6日,在我國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一個外國記者提問:“戈爾巴喬夫在蘇共全會作了一次報告,你對其中的國際部分有何看法?”我國新聞發言人回答:“這個部分很重要,我們將注意研究。”這裡就是使用了模糊應答法。這部分內容重要到什麼程度,我們持什麼看法,將從哪些角度研究等等,都沒從正面作明確回答。告訴他的,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想法或意思。這種方法在外交、對敵鬥爭等場合使用較多。如在答復對方的邀請時,常常說:“將在適當的時候訪問貴國”。在涉及某些不便表態的問題時,就經常這樣說:“對此,我們已註意到了。”“很遺憾,我無可奉告”等等。 (17)先發製人 先發製人重在一個“先”字,貴在一個“制”字。當你了解別人將要說一些對你不利的話或讓你辦一些你不想辦的事時,你可搶先開口,或封、或堵、或圍、或壓、或勸(明確告之對方免於開口)、或截(打斷對方的話題,用其它話語岔開)。這樣就能牢牢掌握交際的主動權,達到自己拒絕的目的。 曹操準備攻打吳國。吳國主將周瑜足智多謀,精通兵法,是曹操滅吳的一大障礙。恰巧曹軍中有一個名叫蔣幹的人,與周瑜有些舊交,自告奮勇向曹操請求讓他去東吳說降周瑜。曹操大喜,命令蔣幹立即啟程。蔣幹風塵僕僕地到了江東,叫門人通報說,他要求見周瑜,周瑜聽說蔣幹來了,便知道他來幹什麼,不禁心中暗笑,我周瑜豈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