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第8章 第六章語言要有幽默感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赵凡禹 26863 2018-03-18
在社交中,談吐幽默的人往往容易取勝,沒有幽默感的人則往往容易失敗。在交際場合,幽默的語言極易迅速打開局面,使氣氛輕鬆、活躍、融洽。 幽默是一個人的學識、才華、智慧、靈感在語言表達中的閃現,是一種“善於捕捉笑料和詼諧想像的能力”,是對社會上的種種不協調及不合理的荒謬現象、偏頗、弊端、矛盾實質的揭示和對某些反常規言行的描述。 在通常情況下,真正精於談話藝術的人,其實就是那些既善於引導話題,同時又善於使無意義的談話轉變得風趣幽默者。這種人在社交場上往往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可算做社交談話中的幽默大師。單調的談話令人生厭,因此,善談者必善幽默。但這種幽默,並不意味著對一切事物都可以拿來打趣。例如關於宗教、政治、偉人以及關於某種令人同情的痛苦等,都是絕不能加以取笑的。在有的人看來,如果說話不夠幽默,便不足以顯示自己的聰明,這種想法又不免有些偏激。美國心理學家保爾·麥基認為,幽默感對於人的社交能力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和夫人在華盛頓舉行盛大國宴,歡迎鄧小平和夫人。與卡特夫婦和鄧小平夫婦同桌坐的,有哈佛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費正清問鄧小平:“貴庚?”鄧小平回答:“72歲。”費正清說:“我今年74歲。”鄧小平說:“但你仍滿頭烏髮,而我早已禿頭了。”費正清說:“這證明你腦筋用得太多了。”兩人機智地對答,幽默風趣,其樂融融。 幽默是一個人的學識、才華、智慧、靈感在語言表達中的閃現,是一種“能抓住可笑或詼諧想像的能力”,是對社會上的種種不協調、不合理的荒謬現象、偏頗、弊端、矛盾實質的揭示和對某些反常規言行的描述。幽默語言可以使我們內心的緊張和重壓釋放出來,化作輕鬆的一笑。在溝通中,幽默語言如同潤滑劑,可有效地降低人與人之間的“摩擦係數”,化解衝突和矛盾,並能使我們從容地擺脫溝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社交中,談吐幽默的人往往容易取勝,沒有幽默感的人則往往容易失敗。在交際場合,幽默的語言極易迅速打開交際局面,使氣氛輕鬆、活躍、融洽。在出現意見有分歧的難堪場面時,幽默、詼諧便可成為緊張情境中的緩沖劑,使朋友、同事擺脫窘境或消除敵意。此外,幽默、詼諧的語言還可以用來含蓄地拒絕對方的要求,或進行一種善意的批評。 幽默是美學上一個常見的概念。究竟什麼是幽默,幽默從哪裡來,以往爭論很多。 《辭海》中對幽默的定義是:“英文humour的音譯。通過影射、諷喻、雙關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訛和不通情理之處。”顯然,這是一個嚴肅的定義,與我們在生活中人們所認可並喜聞樂見的幽默,有很大的不同。在生活中,我們認為一個人談吐幽默,是同他的聰明才智緊密相連的,要求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如果一個人對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風土人情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再加上有較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那麼說話就容易生動、活潑和諧趣。遍觀古今中外著名的幽默大師,往往又都是語言大師。因此幽默不是矯揉造作,而是自然的流露。有人深有感觸地說:“我本來無心講笑話,笑語自然就從口裡出來了。”其中的道理正說明了這一點。

幽默是擁有智慧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情感表達。不信你看人之外的生物,有哪一個是懂得笑的。那麼幽默又是源自哪裡呢?幽默引人發笑,似乎是快樂的表示,但其實不然:幽默更多地源於痛苦——雖然痛苦這個詞從年輕人口裡說出來很有一些矯情。 王小波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基督徒被野蠻人抓住烤來吃,這個基督徒看到自己的下半身給烤得冒油,急忙說:“餵,下邊已經烤好了,該烤烤上面了。”王小波一生都在強調有趣。王朔還說過另外一個故事,講的是相聲大師侯寶林在“文革”中遭批鬥,紅衛兵喝令他跪下,侯寶林笑著說:“跪下太封建了,乾脆我趴下得了。”這就是對幽默最好的註解了,人的力量有大有小,如果你暫時無力改變自己的遭遇,何不先試著改變一下對待遭遇的態度呢?人雖然不能永遠快樂,但是可以永遠樂觀。這不是逃避現實的阿Q精神,而恰恰是對強權的蔑視,對不公正命運的反抗——笑著的反抗。那些真正有幽默感的人,無一不是生活的強者。

幽默感的內在構成,是悲感和樂感。悲感,是幽默者的現實感,就是對不協調的現實的正視。樂感,是幽默者對現實的超越感,是一種樂天感。悲感,讓幽默者可以勇於面對現實,正視人性的弱點。樂感讓幽默者在別人或者我們以前的弱點面前產生“突然的榮耀感”,給幽默者以信心和勇氣,在困境中豎起勝利的風帆。 由痛苦到快樂,一定要具備某種超越精神。只有超越了現實,才能俯視現實,對待困難採取樂觀的態度。 俄國著名語言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生活窮困。他租了一間房子,房東要他在房契上寫明,一旦失火,燒了房子,他就要賠償一萬五千盧布。克雷洛夫看了租約,不動聲色地在15000後面加了一個零。房東高興壞了:“什麼,一百五十萬盧布?”“是啊!反正一樣是賠不起。”克雷洛夫大笑。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有可能會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一般來說,這種情形是暫時的,一旦真相大白,含冤者就會昭雪。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能用幽默的態度對待這種委屈。如果我們學會幽默,就會在所謂的委屈之外發現令人無比快樂的東西。樂觀不僅可以放鬆幽默者本身,還可以幫助解救那些深陷困擾的其他人。 沒有幽默感的人不會積極地看待這個世界,不會樂觀地看待自己的生活。當然樂觀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所依附,是一種透徹之後的豁達。樂觀地看待你的生活,幽默自然而生。 幽默不是老老實實的文字,它是運用智慧、聰明與種種搞笑的技巧,使人讀了發笑、驚異或啼笑皆非,並從中受到教育。幽默不僅是智慧的迸發,善良的表達,它更是一種胸懷、一種境界。正如作家王蒙所說:“幽默是一種成人的智慧,一種穿透力,一兩句就把那畸形的、諱莫如深的東西端了出來。既包含著無可奈何,更包含著健康的希冀。”

幽默不是油腔滑調,也非嘲笑或諷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浮躁難以幽默,裝腔作勢難以幽默,鑽牛角尖難以幽默,捉襟見肘難以幽默,遲鈍笨拙難以幽默,只有從容,平等待人,超脫,游刃有餘,聰明透徹才能幽默。 著名作家林雨堂說:“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拿喝茶來說。在最好的茶的品類裡,無論是西湖龍井,還是鐵觀音、碧螺春,都是剛喝的時候好像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好味道,靜默幾分鐘後才品味出茶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若有人因為鐵觀音的味道不太強烈,先加牛奶再加白糖,那隻能說他不會喝鐵觀音。幽默也是雅俗不同,愈幽而愈雅,愈默而愈俗。幽默雖然不必都是幽雋典雅,然而從藝術的角度來說,自然是幽雋的比顯露的更好。幽默固然可以使人雋然而笑,失聲哈哈大笑,甚至於“噴飯”“捧腹”而笑,而最值得欣賞的幽默,卻是能夠使人嘴角輕輕上揚的微笑。

錢鍾書的中,他這樣描述過一個場景: “甲板上只看得見兩個中國女人,一個算不得人的小孩子——至少船公司沒當她是人,沒有讓她父母為她補買船票。” 在描寫這個場景的時候錢鍾書先生違背了人們正常的思維模式,造成了“人們心理期待的撲空”。 “算不得人的小孩子”,人們期待的是從年齡上說明,而作者卻從船公司沒讓她補票的角度揭示,這種揭示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幽默的意味溢於言表。 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它必須建立在豐富知識的基礎上。一個人只有有審時度勢的能力,廣博的知識,才能做到談資豐富,妙言成趣,從而做出恰當的比喻。因此,要培養幽默感必須廣泛涉獵,充實自我,不斷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從名人趣事的精華中擷取幽默的寶石。

這裡再列舉一個錢鍾書先生的例子。 他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 “晚清直刮到現在的出洋熱那股狂風並非一下子就猛得飛沙走石,開洋葷當初還是倒胃口的事……” 這裡把抽象的“社會風氣”的“風”比喻為自然現像中的“風”,只有這樣才能刮得飛沙走石,既形象又風趣,沒有大張旗鼓地幽默,但是幽默的味道早已從字裡行間顯露無遺。 培養機智、敏捷的洞察力,是提高幽默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質,以恰當的比喻、詼諧的語言,才能使人們產生輕鬆的感覺。當然在幽默的同時,還應注意,重大的原則總是不能馬虎,不同問題要不同對待,在處理問題時要極具靈活性,做到幽默而不俗套,使幽默能夠為人類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養料。

在通常情況下,真正精於談話藝術的人,其實就是那些既善於引導話題,同時又善於使無意義的談話轉變得風趣的幽默者。這種人在社交場上往往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可算做社交談話中的幽默大師。單調的談話令人生厭,因此,善談者必善幽默。但這種幽默,並不意味著對一切事物都可以拿來打趣。例如關於宗教、政治、偉人以及關於某種令人同情的痛苦等,都是絕不能加以取笑的。在有的人看來,如果說話不夠幽默,便不足以顯示自己的聰明,這種想法又不免有些偏激。 美國心理學家保爾·麥基認為,幽默感對於人的社交能力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幽默家在一起好比讀一本好書,受益無窮,得樂無限。 有一次,溫斯頓·邱吉爾的政敵阿斯特夫人對他說:“溫斯頓,如果你是我的丈夫,我會把毒藥放在你的咖啡裡。”

邱吉爾笑笑說:“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會把那杯咖啡喝下去。” 這裡,邱吉爾用巧妙的回答以牙還牙地諷刺了政敵的攻擊,沒有直面衝突,用溫婉而又有力的幽默給了對方教訓。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說話技巧,甚至是做人的技巧。 幽默語言可以使我們內心的緊張和重壓釋放出來,化作輕鬆的一笑。在溝通中,幽默語言如同潤滑劑,可有效地降低人與人之間的“摩擦係數”,化解衝突和矛盾,並能使我們從容地擺脫溝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社交中,談吐幽默的人往往取勝,沒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會失敗。在交際場合,幽默的語言極易迅速打開交際局面。 善於談話的人,有時候為了需要常拿自己開開玩笑。美國著名律師迪特是一位善於拿自己開玩笑的人。 有一次,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他登台演說時,先將迪特介紹給聽眾:“他算得上是我國第一位公民!”迪特似乎很可以立刻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大模大樣地開著玩笑說:“諸位靜聽,第一位公民要開始演講了。”但是他如果真那樣做,便是一個沒有人瞧得起的傻瓜。 那他該如何說呢?他不僅要利用這個介紹詞幽默一下,並且還要從中獲得聽眾的好感。他說:“剛才校長先生說的一個名詞,我起初有些聽不太懂。第一位公民——是指什麼呢?現在我才想到,大概他是指莎士比亞戲劇中常常提到的公民。校長先生一定是研究莎氏戲劇極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紹時,一定又在想到他的莎氏戲劇了。諸位聽眾一定知道莎士比亞是常常把許多公民穿插在他的戲劇中,這些配角每人所說的話大都只有一兩句,而且多半是毫無口才,沒有高明見識的人。但他們差不多都是好人,即使是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換一下,也根本不會顯示有何不同之處。” 話未說完,台下便響起潮水般的掌聲。 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多運用些幽默智慧的語言,真的能夠使我們身心健康、人際順暢,我們的人生則到處充滿了喜悅與新鮮! 事事都求“自然天成”為好,幽默也是如此。有準備的幽默當然能應付一些場合,但難免有人工斧鑿之嫌;臨場發揮的幽默才更為技巧,更見風致。 1975年,在巴黎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法國主考人向陸侃如先生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孔雀東南飛》這首詩中,為什麼不說'孔雀西北飛'?”陸侃如應聲答道:“西北有高樓。” 他巧妙地利用古詩十九首裡的句子“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作為孔雀東南飛的理由。面對刁問能機智作答,其才智令人驚嘆。 幽默不是深思熟慮的產物,而是機趣自然的結晶,往往與快捷、奇巧相連。 開往日內瓦的列車上,列車員正在檢票。一位先生手忙腳亂地尋找自己的車票,他翻遍所有的口袋,終於找到了。他自言自語地說:“感謝上帝,總算找到了。” “找不到也不要緊!”旁邊一位紳士說,“我到日內瓦去過二十次都沒買車票。” 他的話正巧被站在一旁的列車員聽到,於是列車到日內瓦車站後,這位紳士被帶到了拘留所,受到審問。 “您說過,您曾二十次無票乘車來到日內瓦。” “是的,我說過。” “您不知道,這是違法行為?” “我不這麼認為。” “那麼,無票乘車怎麼解釋?” “很簡單,我是開著汽車來的。” 這位先生真是有“把稻草說成金條”的本事。無可非議,他是無票乘車者,但他能巧妙地運用幽默為自己開脫,列車員能拿他怎麼辦? 臨場發揮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心智,它需要我們有冷靜的頭腦,保持從容鎮定,不慌不忙。在各種晚會、文藝演出中,許多主持人、演員臨場應變,妙語驚人,給晚會歡樂氣氛推波助瀾,也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和喜愛。 臨場幽默貴在及時發現並抓住“觸媒”,由此巧妙聯想,得體發揮。 一個演員唱樂亭大鼓時,鼓板沒打幾下,那鼓砰然落地,觀眾嘩然。主持人利用演員彎腰撿鼓的時機親切地說:“諸位,今兒個節目是臨時加的,這位演員沒來得及帶自己的鼓,用的是別人的,看來這鼓有點認生。” 一句話緩解了緊張的氣氛,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位主持人心生佩服。 接下來,一位雜技演員表演《踩蛋》時,不小心腳下的雞蛋被踩壞了一個,觀眾全然看見,演員很不好意思地又換了一個雞蛋,主持人連忙打圓場:“為了增加藝術效果,證實雞蛋是真的,所以演員故意踩碎了一個給大家看。”不巧的是,主持人話音剛落,演員腳下又一個雞蛋被踩碎了。觀眾馬上轉向主持人,這回看你怎麼說。只見主持人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說:“唉,社會上的偽劣產品屢禁不絕,看來不抓不行了——連母雞都生產劣質產品!” 這幽默風趣,這不用回家現取的機智,令人欽佩,一時滿座粲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來到華盛頓會見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美國與他們共同抗擊德國法西斯,並給予英國物資援助。丘吉爾受到熱情接待,被安排在白宮居住。一天早晨,丘吉爾正躺在浴盆裡,抽著他那特大號的雪茄煙。門開了,進來的正是羅斯福。丘吉爾大腹便便,肚皮露出水面……這兩個首腦人物此刻相見,不免有些尷尬。此刻丘吉爾靈機一動,把煙頭一扔,說:“總統先生,我這個英國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是開誠佈公,一點隱瞞也沒有啊。”說完後,兩個人哈哈大笑起來。隨後,雙方的會談獲得成功。 在這裡我們不能說丘吉爾的幽默對會談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他那“一點隱瞞也沒有”,不僅緩解了當時個人和國家的窘境,而且含有坦誠求助、彼此信任的含義。羅斯福又怎能感受不到呢? 幽默能使人發笑,但卻是啟人心智的笑,是智慧的閃現。幽默能表達說話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態度,能反映出說話者的溫和與寬容,是說話者表情達意的一種技巧。 侯寶林的相聲《買佛龕》講了這樣一個笑話: 小甲:“大娘,出門兒啦?哈……買佛龕啦?” 大娘:“年輕人說話一點規矩沒有,這是佛龕,能說'買'嗎?這得說請。” 小甲:“啊?噢,大娘,是我不懂,您這佛龕多少錢請的?” 大娘:“哎,就這麼個玩意兒,八毛!” 老太太敬神敬佛,還嫌年輕人不懂規矩,可她因為心疼錢,又出口不敬,耐人尋味,寓意深刻。 一次和幾個朋友聊天,其中一個朋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懶漢什麼都不肯幹,誰都不願僱他。時間一長,他的生活過不下去,只好求親告友替他介紹一份最輕鬆的工作。有人介紹他去看墳地。說實在的,沒有什麼比干這活更輕鬆的了。懶漢愉快地去了,但沒過多久就回來了,並憤憤不平地對介紹人說:“我不干了。”“為什麼?”“這活兒太不公平了,他們都躺著,卻讓我一個人站著!”朋友們聽後都放聲大笑,是因為懶漢的話完全出人意料。 幽默中也包含著諷刺,但是總有一種含笑的啟示和智慧的火花。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譜夫說:“幽默在歡笑的背後隱藏著對事物的嚴肅態度,而諷刺卻在嚴肅的形式背後隱藏著開玩笑。” 夫妻倆在一起聊天,丈夫對妻子說:“為什麼上帝把女人造得那麼美麗卻又那麼愚蠢呢?”妻子回答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把我們造得美麗,你們才會愛我們,把我們造得愚蠢,我們才會愛你們。” 幽默的特點是尖銳而刻薄,俏皮而不直露,蘊藏著說話者溫厚善良的氣度和高超的語言藝術。有人甚至這樣區分人的層次:聽了別人的話能笑,這個人是正常人;自己能講笑話讓別人笑,此人有幽默感;能夠自己拿自己開玩笑,此人有希望成為幽默大師,因為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品位。 創造幽默最重要的因素是有限的語言,可利用荒謬對比、設置懸念、反轉突變、認同認識造成一種包含複雜感情、充滿情趣而又耐人尋味的幽默意境。 類比幽默法是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互不相干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彼此之間沒有歷史的或約定俗成的聯繫的事物放在一起對照比較,顯得不倫不類,以揭示其差異之處,即不諧調因素。 在類比幽默中,對比雙方的差異越明顯,對比的時機和媒介選擇越恰當,所造成的不諧調程度就越強烈,對方對類比雙方差異性的領會就越深刻,所造成的幽默意境也就越耐人尋味。 甘羅的爺爺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羅看見爺爺在後花園走來走去,不停地唉聲嘆氣。 “爺爺,您碰到什麼難事了?”甘羅問。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聽了誰的挑唆,硬要找個母雞打鳴,命令滿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內的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罰。” “秦王太不講理了。”甘羅氣呼呼地說。他眼睛一眨,想了個主意,說:“不過,爺爺您別急,我有辦法,明天我替你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羅真的替爺爺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進宮殿,向秦王施禮。 秦王很不高興,說:“小娃娃到這裡搗什麼亂!你爺爺呢?” 甘羅說:“大王,我爺爺今天來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託我替他上朝來了。” 秦王聽了哈哈大笑:“你這孩子,怎麼胡言亂語!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羅說:“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母雞怎麼能打鳴呢?” 本來秦王的母雞打鳴已夠荒謬,就當時來講從理性上說服秦王是很難的,因此甘羅就以謬對謬,將兩個同樣荒謬的事並列一起,就揭示了秦王要求的不可行性,顯出極不諧調感,這樣幽默之趣油然而生。 論辯中,運用語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義關係,使字詞或句式同時涉及到兩件事,表面上說此實際上說彼,這是使用頻率很高的雙關法。雙關能使表達生動活潑,委婉含蓄,耐人咀嚼,餘味無窮。 西莫多·馮卡門是現代著名的航空大師,在他八旬高齡時,美國政府授予他美國第一枚“國家科學勳章”。 當授勳儀式結束後馮卡門走下台階時,他因患嚴重的關節炎,顯得步履艱難,美國總統急忙上去攙扶他。馮卡門在向他示意感激之後,輕輕地推開總統的手,說:“總統先生,下坡而行者,毋需攙扶,唯獨舉足攀登者,方求一臂之力。” 馮卡門在這裡借用語境,巧設雙關,表面上是說下坡、上坡之事,實則暗指希望總統平時多多關注在困難的條件下向科學高峰辛勤攀登的科研工作者,含意深刻,表達得體。巧用雙關語,必會使事物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一位縣官,帶著隨員騎馬到王莊處理公務,走到岔路口,不知該選哪條路,於是,便大聲地問一個過路的老人:“餵,老頭,到王莊怎麼走?”那農夫不睬不理,只是趕路。縣官大聲要他停下。農夫說:“我沒時間,我要去劉莊看一件古怪的事。”縣官問:“什麼古怪的事?”農夫一板一眼地說:“劉莊有匹馬下了一頭牛。” “真的?馬怎麼會下牛呢?應該下馬才對啊!”縣官感到莫名其妙,農夫煞有介事地回答:“世上的怪事多著哩,我怎麼知道那畜牲不下馬呢?” 面對無禮的縣官,農夫機智地運用語義雙關指著“畜牲”去斥責縣官,其罵法實在高明。 雙關是一種絕妙的論辯武器,運用時要堅持文明表達,以理服人的原則,格調高尚文雅,內容純淨正派,要以德勝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級,更不能像潑婦罵街。 俗話說:不比不知道。對比能使我們在平凡中發現特異,在正常中發現荒誕。對比還形成了差異,造就了矛盾,如果把人生比作舞台,對比使我們看到了不同人對自己角色的演繹,看到了同一個人在不同場景中的表演,我們在觀看演出時,常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一次應邀到廣播電台發表重要演講。途中車出故障,他從路邊招來一部計程車:對司機說: “載我去BBC廣播電台。” “抱歉,我不能去,我正要趕回家聽收音機,聽邱吉爾的演講呢!”司機說。 邱吉爾非常高興,馬上掏出一張英鎊給司機。 司機一見有那麼多的錢,也很高興,他叫道: “上車吧!去他媽的邱吉爾。” 這兩幕場景的對比或許會使邱吉爾尷尬,但我們卻覺得非常幽默。 愛因斯坦在未成名時衣著寒磣。一次,有一個熟人在紐約街頭見到他,便問: “你怎麼穿得這樣破舊?” 愛因斯坦回答說:“這裡反正也沒有人認識我。” 過了幾年,當愛因斯坦一舉成名以後,那個熟人在紐約街上碰到他,驚異地問: “你怎麼還穿得這樣破舊?” 愛因斯坦笑著回答:“反正這裡的人都已認識我。” 在這裡,對同一個問題,兩個相反的回答構成了對比。在對比中,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愛因斯坦的瀟灑風度與幽默感。 有一天,八仙之一鐵拐李從一座小橋上走過,這座橋是用兩根木頭拼成的,一根高一根低。鐵拐李走過,正好湊合他那一長一短的瘸腿,比走在平地上更平穩。於是,他滿口稱讚:“天下的橋,就算這座橋修得最好了!” 幾天以後,鐵拐李往回走。這一次走的方向恰好和上一次調轉過來,所以橋上那一高一低的木頭就不湊合他的腿了。長腿走在高木頭上,短腿走到低木頭上,比平常瘸得更加厲害了。他發火了,連聲罵道:“天下的橋,就算這座修得最壞了!” 對比總是在人們的心理中造成一種落差,而我們往往會在這種落差中感受到幽默。 所謂相關對比,是將兩個相近似的對象加以對照,從而發現其中的趣味性、荒謬性與哲理性。 “上星期,一粒沙子鑽進了我太太的眼睛,看醫生花了三塊錢。” “那算什麼!上早期,一件皮大衣站進我太太的眼睛,我花了三百塊錢。” 男人的抱怨在這種相關對比中得以“升級”。 一個婦女在宴會上炫耀自己家境富有,她說:“我常用溫水洗鑽石,用紅酒洗紅玉,用白蘭地洗翡翠,用牛奶洗藍寶石,你呢?”她問身旁的一位太太。 “哦,我根本不洗!”對方說:“只要這些東西沾上灰塵,我就把它們扔掉。” 兩位富太太對“富有”的炫耀的確有些誇張,而正是這種誇張的對比才能顯出幽默的意境。 美國軍隊有一條規定,軍人一律不得蓄長發。而黑格將軍擔任北約部隊總司令時,卻蓄著長長的頭髮。 有一名被禁止留長發的美國士兵,看到畫報上登載著長發的黑格將軍像,便把它撕下來,貼在不許他留長發的長官辦公室的門上。為了表示抗議,他還畫一個箭頭,指著總司令的頭髮,寫了一行字:請看他的頭髮! 少校看見了這份別出心裁的抗議書,沒有把這個憤憤不平的小兵喊來訓斥一通,而是將那箭頭延長,指向總司令的領章,也寫了一行字:請看他的官銜! 少校這樣答复小兵的抗議是很幽默的。 巧換詞序也可以造成對比,因為其方法的特殊性,我們把它獨列一節進行探討。 語言的次序,往往都是按照一定的習慣排列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常會有這種現象:說話人有時只要把原有的話語詞序調換一下,不另增添新的詞彙,就能產生出新的意義,在原有句子的映襯下,顯得造語新奇、意境深遠,從而給人留下幽默的印象。 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以小說及學術專著《管錐篇》飲譽海內外,一些青年作家向錢鍾書先生請教,他語重心長地說:“要想自己的作品能夠收列在圖書館裡,得先把圖書館安放在自己的作品裡。”這裡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想自己的學業有所成就,必須要博覽群書,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方能成一家之言。但錢先生沒有用那些套話,而是通過詞序的變換把這個意思很精練地表達出來,由於獨闢蹊徑,幽默風趣,令人過耳不忘。 鄒韜奮先生有一次出席公祭魯迅先生大會,輪到他演講,他說:“今天天色不早了,我只用一句話來紀念先生: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此語一出,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鄒先生深諳調換詞序的魅力。他要讚美魯迅先生“戰而不屈”的精神,但卻先提“不戰而屈”,造成詞序上的變換,從對比中更顯其意義上的截然對立,以賓襯主,有力地烘托出魯迅先生堅韌不拔地與黑暗勢力頑強抗爭的偉大人格。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向群眾演講,他說:“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是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多年來,這句話成為美國公眾的座右銘,影響很大。究其原因,在於肯尼迪借助於巧換詞序,言簡意賅地闡明公民應為國家分憂解難、承擔責任和義務的道理。 在日常說話中,注意運用巧換詞序這一技巧,可以使我們的言語充滿幽默感。 主觀與客觀反差太大,或互相矛盾,容易產生幽默的效果。 一個男青年給他的女朋友寫信,信中寫道:“親愛的,為了你,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跳入深淵;為了見到你,我會克服任何困難……星期天我準備到你那兒去,如果天不下雨的話……” 信誓旦旦地說要克服任何困難,一場雨卻能使他止步,言行不一致造成的矛盾令人捧腹。 皮埃爾是巴黎的畫家之一。他以前衛派自居。 有一次,他在塞納河畔開了一個畫展,把自己的作品都張掛起來。有個五十多歲的婦人從旁邊走過,見了他的畫,說: “哎喲,這畫可真有意思。眼睛朝那邊,鼻孔沖向天,嘴是三角形的呢!” 皮埃爾對老婦人說: “歡迎你來參觀,太太。這就是我描繪的現代美。” “哦——那太好了。小伙子,你結婚了嗎?我把長得和這張畫一模一樣的女兒嫁給你好嗎?” 老婦人的一句問話,使皮埃爾陷入雙重標準的窘境。 這種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矛盾,造成一種強烈的反差,形成一種幽默的氛圍。 在夜總會,一位舞女問中士:“你們機場有多少飛機?” 中士嚴肅地說:“難道你不懂軍人應該保守軍事機密嗎?一個士兵怎麼可以隨便向陌生人透露我的機場有五十架轟炸機呢?” 口口聲聲要保守機密,卻仍然洩露了機密。 接過對方的話頭,好像是要向對方屈服,但又突然一個逆順勢而攻,把對方本不想接受的結論用演繹的邏輯硬塞給他。 幽默貴在收斂攻擊的鋒芒,這是指一般的情況而言,在特殊情況下,就不然了。尤其是在極其卑劣的事和人面前,或者對外來的攻擊忍無可忍之時,過分輕鬆的調笑,不但顯得軟弱無能,缺乏正義感,而且會導致對方更囂張地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再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會喪失人格了。這時的攻擊鋒芒,不但不可鈍化,而且應該銳化。越是銳化,越是淋漓盡致,越有現場效果。而現場效果最強的方法則是反戈一擊法。 蘇格蘭詩人彭斯,見到一個富翁被人從河裡救起來,而那個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富翁的窮人,他得到的只是一個銅元的報酬。圍觀者群情激憤,都想把這個富翁重新丟到河裡去。這時彭斯對眾人說: “放了他吧,他了解自己生命的價值!” 彭斯的幽默是很有戲劇性的,表面上他扭轉了眾人的憤激,實質上他比眾人更加蔑視這個為富不仁的傢伙。彭斯幽默的妙處在於對於富人的吝嗇作出了特殊的解釋,把給別人報酬之低轉化為對自己生命價值的低估。 幽默的攻擊性在這裡恰如其分,幽默感並未因攻擊性之強烈而遜色,這得力於彭斯的不動聲色,而且貌似溫和,實質上則是綿里藏針。 在這種情況下,針對這樣的不義之人,如果僅用調笑性幽默就嫌分量不夠了。 弱者對付強者之時,兇猛的反擊比溫良的微笑更能引起人們的同情。 孔融10歲時隨父親到洛陽一個名人家去;他應對自如,主人及來賓均甚驚奇。有一位姓陳的官員卻說: “小時候挺不錯的,長大了不見得有多好。”孔融說:“看來你小時大概是挺不錯的。” 孔融的反應這麼快,而且又這樣順理成章,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們在欣賞他以弱勝強之時,對他的鋒芒畢露就略而不計了。 在反戈一擊時,要善於抓住對方的一句話、一個比喻、一個結論,然後把它倒過來去針對對方,把他本不想說的荒謬的話、不願接受的結論用演繹的邏輯硬塞給他,叫他推辭不得,叫苦不迭,無可奈何。 德國19世紀詩人海涅是個猶太人,常常遭到無禮的攻擊。在一次晚會上,一個旅行家對他說:“我發現了一個島,這個島上居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動聲色地說:“看來,只有你我一起去那個島上,才會彌補這個缺陷。” 用幽默的語言、幽默的推理方式罵人,比直接罵人要含蓄得多。正因為含蓄,才可以把一些不便出口的、有傷大雅的字眼包含在其中。而這些字眼又是從對方口中接過來以邏輯的方法回敬過去的,對方要反擊,除了取消自己剛才所說的話以外,別無他法。可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有誰有這等本領呢? 反向求因幽默法就是要求在推理過程中善於鑽空子,特別是往反面去鑽空子,把極其微小的巧合的可能性當作立論的出發點。 在生活中有某種常態,在思維中有某種常理,人們的聯想都為這種習慣了的常態和常理反複訓練達到自動化的程度,以致一個結果出來,便會自動地聯想到通常的原因。 反向求因法的特點,就是把一個極其微小的可能性當成現實,雖並不能最後取消對方提出的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比這種類型的方法更具有喜劇性的是另一種完全否定了原來因果關係的幽默方法。 一位叫約翰的病人問醫生:“我能活到90歲嗎?” 醫生檢查了一下約翰的身體後,問道:“你今年多大啦?” 病人說:“40歲。” “你有什麼嗜好嗎?比如說,喜歡飲酒、吸煙、賭錢、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煙、喝酒,更討厭女人。” “天哪,那你還要活到90歲幹什麼?” 本來讀者的期待是:戒絕菸酒女人得到肯定的評價,其結果則不但相反,而且把這一切當成了生命意義。否定了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90歲的價值,那就是這一切的價值高出於長命的價值之上。 這種幽默方法可貴之處,不僅在於結論,而且在於推演的過程,要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幽默家在進行幽默思維時,常常把兩件表面上似乎毫無聯繫的事物牽扯在一起,從不協調中產生新的協調,從而產生幽默,我們不妨把它叫做“近遠聯想法”。可以說,近遠聯想法是幽默思維的基本要素,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 俄羅斯有一位著名的丑角演員杜羅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間休息時,一個很傲慢的觀眾走到他的身邊,譏諷地問道:“丑角先生,觀眾對你非常歡迎吧?” “還好。” “要想在馬戲班中受到歡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須具有一張愚蠢而又醜怪的臉蛋呢?” “確實如此。”杜羅夫回答說,“如果我能生一張像先生您那樣的臉蛋的話,我準能拿到雙薪。” 這位傲慢觀眾的臉蛋,同杜羅夫能否拿雙薪,本無絲毫內在的聯繫,在這里杜羅夫卻巧妙地把它們牽扯在一起,從而產生了幽默,對這位傲慢的觀眾進行了諷刺。 著名的法國鋼琴家烏爾蒙年輕時,一天,他彈奏拉威爾的名曲《悼念公主的孔雀舞曲》,節奏太慢,正在聽他彈奉的拉威爾忍不住地對他說:“孩子,你要注意,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在這裡,拉威爾採用的也是近遠聯想法。他將公主與孔雀這兩種原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出人意料地聯繫起來,使人們產生驚奇,並在笑聲中意會到拉威爾話語的真正含義。 拉威爾對烏爾蒙的演奏“節奏太慢”,並不是採取直接批評的方式,而是採用巧妙的暗示:“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這樣,使演奏者首先得回味一下,拉威爾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弄清楚了,便意識到自己處理作品中的失誤。應該加快速度,快到什麼程度呢?拉威爾的話給了提示,是孔雀舞曲。演奏者的腦海中定會浮現出美麗的孔雀翩翩起舞的英姿。拉威爾的旁敲側擊,使烏爾蒙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所在。 要想學習近遠聯想法的幽默技巧,也是可以辦到的,你只要在腦子裡排除一般的常規的聯想和專業性的聯想,那麼剩下的聯想一般都可稱之為“近遠聯想”。你也不妨試一試。 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本意,從而使語言具有幽默的情趣,這種表達手法就叫作“反語法”。 “反語法”言事反說,形褒實貶,形貶實褒,形成大起大落的語音化,透出詼諧之樂趣。 一個朋友好久不見,突然見面,發現他長胖了。你可以這樣調侃:“你越來越有膘了!”這帶點戲謔性的幽默似乎不太雅觀,如果換成正話反說:“啊!你怎麼越來越苗條了!”幽默的表達會令你的朋友嗔怪地笑起來。 從字面上聽,這似乎荒誕不經,但從深層次上去理解,它傳達出另一層意思,雖不明言,卻了然於心。二者一對照,反差就強烈,諧趣就形成了。 還有一種是反話正說,表面是肯定,實際是否定,形褒實貶,形成大起大落的語言變化,透示出詼諧之樂趣。 這些方法被廣泛運用於生活之中。 有一次,一位朋友在說起“乘車難”時,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乘車的學問。 先說上車,車來時,上策為“搶位”——猶如球場上的搶點。精確計算位置,讓車門正好停在身邊,可首先據要津之利。當然,必須頂住!此中訣竅是:上身傾向來車方向。穩住下身,千萬莫被隨車湧來的人流沖走。 中策則“貼邊”。外行才正對車門,弄得擁來晃去,上不了車,枉費心力。最好的辦法是貼住車廂,裝出一付泰然自若的樣子,一點一點地把“無根基”者拱開。只要一抓住車門,你就贏了。 下策呢,是敢“搭掛”,將足尖嵌入車門(萬勿先進腦袋),而後靠緊車門,往裡“鼓擁”,只要司機關不上門,他就得讓你上車。 這裡反話正說,表面教你不守秩序,實際是諷刺不守秩序之士。由於這些以肯定語氣講的話是明顯荒謬的,因而才是可笑的。 生活中,很多人善用此法諷刺醜惡,鞭撻罪行。 形褒實貶的關鍵在於由褒轉貶時要十分奇特,出人意料。 “反語法”作為用來攻擊他人的工具時,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必須把握。那就是無論你的反語如何含蓄,必須能夠讓欣賞者接受,聽出真正的意思來,這樣才能達到幽默的目的;否則可能是泥牛入海,毫無反應,也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誤會來。 運用詞語的多義或同音現象,在特定的語境中,有意使詞句具有雙重意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延續的表達效果,即是“雙關法”。 其中,“借義雙關”是利用詞語的多義性,借用詞語的表面意義來表現更深一層的意思。 古時候,有個睜眼瞎子,被誣告,逮進了縣衙,審判時,他說:“我看不見東西,怎麼會作案呢?” 縣官大怒,說:“你一雙眼睛,黑是黑、白是白,怎麼還說看不見?這不是騙本老爺嗎?先打上二十大板!” 瞎子怎麼哀求也沒有用,只好笑著說:“老爺看我是明明白白的,小人看老爺可是糊糊塗塗的呀!” 在這則幽默中,“糊糊塗塗”用得實在是妙極了,瞎子本意是說自己看縣官時的真實感覺,但一下子卻讓旁觀者“雙關”到縣官的昏庸糊塗上去了,其幽默之處在於,這是一個孤苦無助、受人冤枉的盲人自我辯護中的一個用語,卻歪打正著地罵了昏官,令人不禁莞爾,又痛快淋漓。 巧用同音異義詞,充滿調笑又常含隱喻,可發人雅興,令人捧腹。這是一種典型的戲弄、調笑言辭。 指鹿為馬幽默法就是用雙方心照不宣的名實不符,把白的說成黑的,從而產生反差,傳達另外一層真正要表示的意思,達到幽默交流的目的。 人們之所以能心照不宣,原因是語言表層含義的不同。從字面上看,你是指鹿為馬,指白說黑;從深層意思是說你傳達了另外一層意思,這層意思雖不明白,但已了然於心,而其了然的程度比明白講出來更深,更能表現出幽默感。 幽默的生命常常在名實不符的判斷中產生。 指鹿為馬是不科學的,但是如果不是有意欺騙,雙方心照不宣地名實不符,則能產生幽默感。 英軍總司令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大敗拿破崙後,凱旋倫敦,當時舉辦了一個相當隆重而盛大的慶祝晚宴,參加這次宴會的有各界社會名流、貴族紳士,還有許多參戰的軍官和士兵。 晚宴的菜餚十分豐盛,末了,在每一個人面前都擺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竟大大方方地將這碗水端起來喝了一口,見此情形,在場的貴族都竊笑不已。 原來,這碗水是在吃點心之前用來洗手的,而這個農家出身的士兵哪裡會懂得這種宮廷裡的規矩,因而出了笑話,當時,那位士兵羞得滿臉通紅。 就在這個時候,威靈頓端起這碗洗手水站了起來。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共同舉杯為這位英勇的戰士乾一杯吧!”一陣熱烈的掌聲後,大家舉杯同飲。 那位士兵和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威靈頓公爵的人品和作風大為感動。 威靈頓公爵的指鹿為馬,不僅為那位士兵解脫了困境,也表現了他崇高的人品和幽默感。 幽默法就是利用對方預期轉化的心理,巧設懸念,解釋懸念,出奇制勝,但其解釋在真理與歪理之間。 由於幽默通常有這樣一個規律,它總有個對轉,總是讓你領悟到你原來期待不同的東西,笑是在期待失落以後產生的。久而久之,一旦進入幽默的情境,人們總是期待十分出乎意外的謎底,這就形成了一種心理習慣,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叫“心理定勢”。 這是幽默的正格,但是幽默不拘一格,像任何其他事物,有正格意味著必有破格,有預期的失落,必有預期失落的失落,故弄玄虛法就屬於這種破格。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習慣於每天早上吃一個土豆,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餐廳的壁爐上晾一晾,可轉眼之間卻不翼而飛了。他不知道是誰拿走的。 於是,他大聲叫喊起來:“啊,我的上帝,請告訴我,是誰吃了我放在壁爐上的那個土豆?” 他的佣人匆匆走來說:“不是我。” “那就太好了!” “先生為什麼這樣說?”他的佣人問。 “因為我在土豆上放了砒霜,想用它毒老鼠。” “啊,上帝!我中毒了!”那個傭人焦急地喊道。 拉封丹笑了:“放心了,我不過想讓你說真話罷了。” 這裡,拉封丹用的正是故弄玄虛法,從心理預期來說是雙重的失落。第一次是僕人說自己沒有吃,而拉封丹說太好了,僕人有輕鬆的預期,結果卻轉化為非常嚴重的後果。接著又來了一個對轉,預期的危險完全消失:這是雙料的故弄玄虛幽默。 故弄玄虛法的全部奧秘就是利用對方預期轉化的心理。這種方法變化萬千,有時不是給人一種雙重轉化,而是相反,故意給他一個沒有轉化的謎底,讓他期待對轉的心理落空,恢復到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幽默的功力不僅在於構成懸念,而且在於解釋懸念。解釋懸念,要有一定的邏輯性,才能服人。 所以,在解釋懸念時,往往要講一點歪道理。歪道理從邏輯上來說,本來就是沒道理,明明沒道理,卻要講出道理來,就靠歪得巧妙,不給人武斷之感。這時的關鍵就在於抓住任何一點在概念上沾上邊的枝節來作為推理的支點,大加發揮。 因此可以說,幽默之妙就妙在“真理”與“歪理”之間。 所謂以正導反法是指一方用正面的前提作反面的解釋,向另一方發起突然的攻擊,使另一方來不及反應,在斗智的遊戲中失敗。 通常情況下,在斗智性的交談中,這種以正導反式的幽默最難防守,但作為進攻卻是比較容易使用的。在正常心理的順序上,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反面的動機、原因,造成了正面的行為、結果。而在幽默和程式中則相反,正面的結果在前,反面的動機在後,這樣才可能造成對方預期的失落和發現的驚異。 一位畫家到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去度假寫生,他和一個農夫住在一起,假期結束時,畫家想送給農夫一些錢,但農夫說:“不,我不要錢,你給我一張你畫的畫吧!錢有什麼用?一個星期之內就花完了,但你的畫將會永世長存。” 這對於畫家來說自然是好事,是一個積極的有利於己的要求,是很難不接受的。畫家非常高興,並感謝農夫稱讚他的畫。 農夫笑著答道:“我並非為了別的,我有個兒子在倫敦,他想成為一名畫家,他下個月來這裡的時候,我要把你的畫拿給他看,我想這樣一來,他就不會再想成為畫家了。” 幽默的奧秘都在出人意外似真而謬的解釋中,在這裡農夫的要求是正面的,而解釋卻是反面的。提出正面的要求是為了引導出反面動機。 以正導反式的幽默關鍵在於:導向反面時,其理由要十分奇特,它必須別出心裁,它必鬚髮人之所未發。在構思這種類型的幽默時,切忌拘泥,最要不得的是過分的實,放不開想像的翅膀,幽默感是一種情感的自由,是從現實的壓迫中獲得的一種解放,而解放的極致往往就進入了某種假定的境界,只有進入了這個境界,才夠味。 正話反說,有時表面是肯定,實際是否定,在大起大落的語言變化中,透示出詼諧的樂趣,因而達到言此就彼的言語張力。 古代莊宗愛好打獵。他率大批人馬外出打獵,踩倒了很多莊稼。當地縣官出面製止,惹莊宗大怒,縣官不服。這時,一個叫敬新磨的優伶站出來,捋袖摩拳地痛罵道: “你身為縣官,難道不知道我們天子喜歡打獵嗎?你為什麼要唆使老百姓種田而向皇上交租稅呢?你難道不會讓老百姓都餓死,而使這裡的田地都空出來,供給我們皇上馳騁打獵用嗎?”敬新磨說完,請求莊宗立即將縣官處死。莊宗明白其用意,放了縣官。 敬新磨正話反說,表面是訓縣官,實際是說莊宗,使莊宗認識錯誤,迷途知返。 蘊含的幽默,是種充滿情趣的正話反說。 一句幽默、風趣的反語,一句善意、巧妙的批評,化解了矛盾,增加了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護士小陳去某商場買布料,她選中了一塊灰色大方格布料。但她發現布口是斜的,不是沿方格走的,於是便要求售貨員把斜口裁正以後再扯。售貨員不耐煩地說:“你這人真自私,怎麼不替別人想想?” 小陳聽後很惱火,回答道:“我自私,我當然要自私。布是給我扯的,不是給你扯的,不是給別人扯的。你不自私,把好好的料子扯斜了,你多會替別人著想啊!”幾句話說得售貨員啞口無言。 小陳抓住對方的話把,運用正話反說,在“自私”和“替別人著想”這兩個詞上做文章,反駁非常有力。正話反說,使小陳的話具有很強的諷刺味道,比潑口罵人要體面得多。 正話反說,可提高論辯語言的戰鬥力,是反擊對手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場合,不可濫用,因為它具有很大的攻擊性。 故作愚蠢幽默術是通過故意裝傻的方式,以表面的愚蠢來掩飾自己的難堪或寄寓過人的智慧,讓人透過表象,曲折地品嚐出潛藏的幽默之趣。 通常,人們都十分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力求給人留下聰明絕倫的印象,稍稍做了一點“傻”事,都要想方設法地掩飾過去,很少有人願意將自己的“愚蠢”暴露給大家看。這幾乎成了一個思維定式。正是這個定式給我們提供了施展幽默才華的空間。偶爾故意地裝裝傻,煞有介事地暴露一下自己的缺陷,人們初看之下會吃上一驚,不免對你產生疑問,繼而加以思考,隨即完全領悟,發出會心的微笑,進而佩服你的機智和幽默。 有一個流浪漢闖進一個果園,他見到什麼摘什麼。蘋果、梨什麼的,摘了好多。一邊摘一邊塞進自己的懷里和口袋裡。 園主突然走過來,一把抓住他的衣襟,問道:“你怎麼跑進我的果園裡來了?” 流浪漢吃了一驚,只好答道:“對不起,老兄!這幾天刮大風,是風把我吹到這裡來的。” 園主問:“那你為什麼要摘我的蘋果和梨?” 流浪漢:“風太大了,把我吹得東倒西歪,所以我碰到什麼就抓什麼,要不風就把我刮跑啦!” 園主問:“那你為什麼把果子裝到你的口袋裡呢?” 流浪漢:“真對不起,你來的時候,我也正在想這個問題呢!” 流浪漢偷摘園主的蘋果和梨而被當場拿獲,當然十分難堪,卻又不得不找些理由為自己辯護。他厚著臉皮,東拉西扯,卻不能自圓其說,被園主抓住要害,逼得無路可走。忽然間,急中生智,來一個故意裝傻,把過人的機敏隱藏於癡呆木訥的表象之中。園主聽了他最後一句話,會不免一怔,隨即自然會哈哈大笑,佩服流浪漢的幽默,當然也會寬恕他。 故作愚蠢幽默術要求你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愚蠢”惟妙惟肖地展露,這樣人們才會因為意料不到而驚詫莫名:“這個人怎麼啦,他真的這麼傻嗎?”疑竇頓生,隨著疑問的渙然冰釋,你的真實意圖的暴露,就給人們帶來一種說不出的快意,幽默的春風就拂過人們心田。 在人際交往中,故作愚蠢有著很強的戲謔性。人們不會為了一個人的聰明而發笑,也不會留意那些刻意耍弄的小聰明。而愚蠢卻是人們的聚焦點,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人們都樂於為之開懷。何況故作愚蠢本是高度機智的產物,對方和自己都明白其中的“呆傻”的成分,雙方心照不宣,又抵制不住其俏皮味的誘惑,笑得也就更加地快意和自然。 應當注意的是,故作愚蠢背後所隱藏的真實意思,要讓對方稍加思考後就能明白。即要讓對方很容易明白你的“愚蠢”是假的,是你故意運用它來製造幽默。不然,對方對你的“愚蠢”百思不得其解,不僅領會不到你幽默的本意,反而會真的認為你是一個愚蠢的人,這可就糟了。 真痴真呆法的運用方式,一般是在講話或文章中以引用幽默故事的形式出現。如在即興發言或交談中穿插一二則,就能增強講話的幽默感,起到諷喻、啟迪的作用。 真痴真呆法以謬為真,實質愚蠢,其蠢言是愚行,雖一方甚至雙方均不知其謬,但是聽眾或讀者卻一眼就能看出其荒謬絕倫,有悖於常理,甚至不合常識。常理和常識是人際交往中不言自明的前提,而在故事或幽默中卻成了矛盾的焦點。 請看一個真痴真呆的實例: 有個蘇格蘭人佛·斯圖思在鑲牙後用偽鈔支付醫療費,因此被醫生告到了法院。在法庭審訊時,佛·斯圖思要申述說:“牙科醫生給我安裝的是假牙,我當然要付假鈔。” 此話顯然荒謬,假牙可以代替真牙咀嚼,而假鈔卻不能代替真鈔起流通作用。佛·斯圖思錢迷心竊,說出這翻痴言傻話,不過是自欺欺人,想蒙混過關。由於並非表裡不一,因此,屬真痴真呆一類。 某電站外掛著一塊告示牌,上面用紅色大字醒目地寫著:“嚴禁觸摸電線!5000伏高壓,一觸即死,違者法辦!” 告示的最後一句純屬畫蛇添足。既然“一觸就死”,何需“違者法辦”,人都死了,還能如何去“法辦”他呢?寥寥數言,尖銳地諷刺了那些思考問題不周密的人,揶揄之中包含詼諧,令人捧腹。 假痴假傻幽默法是表裡不一,表面上既痴又傻,內里高度機智,把過人的智慧隱藏於癡呆木訥的外表之中,讓對方透過表象,曲折地品味到濃濃的幽默之趣。 假痴假傻法既要你不動聲色,還要你煞有介事,假戲真做,令人大吃一驚,產生問號,繼而加以思考,隨之完全領情,發出會心的微笑。 作者:這篇小說如何? 編輯:很好,可以發表。但有個地方要改動一下。 作者:請你改吧! 編輯:只要把你的名字改成巴爾扎克就好了。 對方略加思考後即能明白。如果對方百思不得其解,那就不能透過傻相而領會到幽默之本意,幽默也就無法構成。 在人際交往中,故作“假痴假傻”是高度的機智的產物,儘管對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痴”和“傻”,但客觀上會因其“痴言傻語”中所含的俏皮味而引發幽默諧趣。 一位姓馬的工作人員騎自行車不小心騎到了道路的左邊,正巧和迎面馳來的一位青年所騎的自行車相撞。那青年大概被撞痛了,火冒三丈,張嘴就嚷:“你怎麼連一點交通規則都不懂?騎車為什麼不靠右邊走?” 面對青年的盛怒,小馬即藉用了韓復榘的一句話笑著答復對方:“如果所有的人都靠右行,那麼左邊的路不就全空著了!” 這句地地道道的“痴言傻語”引得對方“扑哧”一笑,滿肚子的火氣似乎都在笑聲中消散了。接著小馬又笑著向對方表示道歉,兩個人客客氣氣地分手了。一場衝突被小馬的“假痴假傻法”所造成的幽默感排解了。 再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巴魯赫在巷子裡遇上了一個送葬隊伍。他走過去,只見他以前的朋友法基爾在棺材旁垂頭行進。他問道:“給誰送葬啊?” 法基爾悲傷地說:“我的第二個妻子。” “真的?”巴魯赫驚奇地說,“我完全不知道你已經第二次結婚。現在我向你表示最心的祝賀!” 假痴假傻法以“奇痴”、“特傻”的言語使人產生新奇鮮明的印象,構成強烈的幽默感,迅速抓住人心,在笑聲中奉告某些意思,能使言談風趣,增強表達幽默效果。 假裝糊塗,以假痴來麻痺敵人,然後再反守為攻,戰胜對方。 美國第九屆總統威廉·哈里遜,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沉默寡言,人們甚至認為他是個傻孩子,他家鄉的人常常拿他開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銀幣放在他面前,然後告訴他只准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里遜都是拿那枚五分的,而不拿一角的。 一次,一位婦女看他那樣可憐,就問他:“孩子,你難道真的不知道哪個更值錢嗎?”哈里遜回答說:“當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一角的銀幣,他們就再不會把硬幣擺在我面前,那麼,我就連五分也拿不到。” 從哈里遜的“傻”中可以看得出來,“傻”有時是大智慧的高度呈現。 大智若愚運用在論辯中,是指對對方的謬論,假裝不明白,沒能發現他的本意,故作曲解,謬釋其意,諷言刺人。 在某機場售票廳裡,旅客們正在排隊買票。突然,一位紳士粗暴地擠到售票窗口指責售票員工作效率太慢,當人們要他排隊時,他又嚷道:“你們叫什麼?不知道我是誰?” 對此,售票員平靜地問旅客說:“各位,這位紳士有些健忘,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不然,我想他不會做出有失身份的舉動的。誰能幫助他回憶一下,他是誰呢?” 售票員的話引來了陣陣笑聲,紳士羞得滿臉通紅,悻悻地走了。 售票員面對紳士的不文明,假裝不知,實則機智幽默,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曲線型思維的結果,即採用拐彎抹角的進攻方式。因此,運用此法可以產生強大的嘲諷和幽默效果,是論辯家常用的雄辯技巧。 這裡同樣有一則故事: 一位小伙子在三叉路口迷路了,向一位老農漫不經心地問:“餵!到李家莊走哪條路,還有多遠?” 老農對小伙子粗聲大氣很不滿意,好久才說:“走大路一萬丈,走小路七八千。” 小伙子感到奇怪:“怎麼這兒論丈不論裡?” 老農笑著說:“小伙子,原來你也會講'裡'(禮)?” 小伙子感到自己失禮,立即向老農道歉。 老農故作愚昧,以“丈”論路程,而正是這種貌似愚蠢的話,表現了他過人的智慧和論辯天才。 特殊場合往往會碰到不同的問題,對於模糊不清的事物,如果運用精確的語言,是很難表達的,這時模糊的應對便可派上用場了。 南齊時,有個著名書法家王僧虔,是晉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孫,他的行書楷書繼承祖法,造詣頗深。 當時南齊太祖蕭道成也擅長書法,而且自命不凡,不樂意自己的書法遜於臣子。 一天,齊太祖提出要與王僧虔比試書法。寫畢,齊太祖傲然問王僧虔:“你說說,誰第一?誰第二?” 王僧虔既不願壓低自己,又不願得罪皇帝,他眉頭一皺,說:“臣的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書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聽了,只好笑笑了之。 面對皇上的刁問,王僧虔模糊應對,妙在其答所不能答,使自己脫離進退兩難之窘境。 模糊應對變通性強,收縮性大,攻擊力小,是一種常用的舌戰技巧,廣泛用於外交談判。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後,美國新聞界一個突出的話題是猜測蘇聯有沒有原子彈以及有多少顆。當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率一代表團訪問美國時,在下榻的旅館門前被一群美國記者所包圍,有記者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