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華為狼道

第7章 第六章思想上要做“巨人”,行動上也要做“巨人”

華為狼道 刘文辉 8264 2018-03-18
研發和市場是華為最為業界稱道的兩大塊,但無論是研發上的突擊和大投入,還是市場上的圍剿和攻擊性,真正體現出來的都是讓人驚嘆的執行力。 任正非說:“企業就是要發展一批狼。”很顯然,華為人具備了狼的精神,而像狼一樣強大的執行力就是華為成功的第一基因。 當其他企業還在戰略上較勁的時候,華為人早就將戰略落到了地上,堅決做行動上的“巨人”,而不是“矮子”。 當前,隨著外資的入侵,媒體喜歡將跨國企業比成虎豹,而將本土企業喻為土狼。在這裡,輿論並不是在讚美本土企業的狼性,而是強調狼在虎豹面前的弱小。就此而言,將華為比成狼是不合適的,我們更應該強調狼性。 任正非經常對員工強調狼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他認為,企業要擴張,就必須具備這三大要素。

優秀的企業必須能夠洞察全球經濟態勢和所在產業的變遷,否則就會在風險來臨時不知所措,面對機會時反而無動於衷。 前文提到,在21世紀初的全球IT危機前夕,任正非曾因一篇《華為的冬天》為業界所推崇。無疑,正是這種對全球經濟的關注和對IT產業形勢的嗅覺,讓華為洞悉先機,當別的企業還在盲目擴張的時候,華為已經賣掉了安聖電氣,為過冬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二十餘年發展過程中,華為屢屢料敵先機,讓對手猝不及防,成為最終的贏家。 1995年,大部分國產廠商還在為國內市場絞盡腦汁的時候,華為已經開始謀劃國際市場,希望通過國際化分散經營風險,同時為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尋找新的支撐點。為此,華為在俄羅斯蟄伏了四年,雖然收入甚微,但加強了華為人國際化的雄心壯志。

當通信產業遭遇危機時,跨國巨頭們紛紛奔赴中國,希望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如此一來,在沒有技術、管理優勢的情況下,國產廠商的市場壓力倍增。而華為正是憑藉前期打下的國際化基礎,開始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沒有因為國內市場的壓力遭遇“滑鐵盧”。正是在此期間,華為奠定了自己國產廠商老大的地位,並在國際市場上造成了影響,逐漸成長為中國通信廠商在國際上的旗幟。 華為嗅覺的敏銳同樣體現在自主研發道路的抉擇上。當年,代理的利潤極為豐厚,利潤率幾乎達到了100%。在這種狀況下,華為還是察覺到了國家政策的變遷,意識到代理業務即將走下坡路,因此果斷地選擇了自主研發道路。果不其然,不久後代理業務遭到了國家政策打擊,數百家通信代理商被踢出了市場,而華為因為擁有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輕鬆地避開了危機。

對企業來說,並不是做好眼前的工作就能夠保證生存,更不要說發展了,要想做到基業長青,就必須時刻關注全球產業的變遷和國家政策的演變,盡量做到洞悉先機。 做企業和做人不同,做人可以獨善其身,做企業卻不能如此。企業不能無視競爭對手的存在,否則就會遭到對手的侵蝕。華為對客戶一團和氣,對競爭對手卻是寸步不讓,極具侵略性,有時甚至是赤裸裸的打擊。 有一次,一家經濟效益不太好的礦務局實施全網改造,邀請華為等三家企業競標。由於礦務局缺乏資金,因此要以煤易貨。華為很顯然是有備而來,經過調查發現,客戶沒有付款誠意,而且很可能大幅壓價。而且,由於煤炭系統一直被華為壟斷,競爭對手很可能會破釜沉舟、不惜代價地壓低價格。經過分析,華為決定退出競爭。

但是,不要以為華為就是簡單地放棄了。為了打擊競爭對手,華為繼續參加報價。當時,華為的目錄價格高達每線1300元,客戶經理卻報出了每線270元的超低價。競爭對手顯然沒有察覺華為的意圖,緊跟著報出了每線230元的價格。與此同時,還要接受客戶的以煤易貨和附加條款。 在市場競爭中,華為從來不屑於表達善意,能夠打擊競爭對手的時候絕不手軟,有時候甚至“不擇手段”。 還有一件小事更能體現華為狼一樣的攻擊性。 在一次大型通信展上,華為員工在展台前熱情地招攬每一位觀眾。其中一位觀眾被讓到展台前,華為的一位員工立即送上了說明書,並熱情地為對方講解。隨後,對方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原來是競爭對手的工作人員。

這位華為員工頓時警覺起來,伸手去搶對方手中的說明書,在他看來,華為的任何技術資料都不應該洩露給競爭對手。不過對方顯然不是善茬,對他的行為予以指責。因為怕造成更大的影響,他放棄了說明書,但滿臉警惕,絲毫沒有放鬆。 對華為人來說,競爭對手就是敵人,必須予以徹底的打擊。因為對敵人的善意,就是對自己的懲罰,華為絕對不會給競爭對手這樣的機會。 狼的嗅覺再敏銳,再富有攻擊精神,作為獨狼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狼最大的特性在於團隊合作,當狼以群的形態存在時,幾乎是無敵的。華為被業界以狼喻之,同樣是因為華為具有這樣的特性。 在華為的文化體系中,是這樣解釋團隊合作的: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團隊合作不僅是跨文化的群體協作精神,也是打破部門牆、提升流程效率的有力保障。

團隊合作是華為最為推崇的文化基因,華為人從進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會接受團隊精神的培訓。任正非在《致新員工書》中寫道:“華為公司是一個以高技術為起點,著眼於大市場、大系統、大結構的高科技企業。以它的歷史使命,它需要所有的員工必須堅持合作,走集體奮鬥的道路。” 這並不是任正非的個人要求,而是華為公司對員工的整體要求。 在新員工培訓過程中,為了培養大家的團隊精神,培訓班不僅按組計分,而且還會以位置相鄰的員工為單位,採取同獎同罰的管理方法。教員會讓每位員工記下自己前面和左右的同事,相互留下聯繫方式,以便在培訓過程中相互提醒和幫助。任何一人受到獎懲,其他人也會接受類似的獎勵或懲罰。 “勝則舉杯同慶,敗則生死相救”,強調的就是團隊合作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華為全球數万名員工才能做到如臂使指,團結一心地為打造華為帝國而奮鬥不止。

執行更應該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追求完美,雖然沒有忽略結果,但無疑影響了效果。尤其對高科技企業來說,如果太過執著於技術的完美而忽視市場的話,極可能被市場所淘汰。華為強大的執行力就體現在對結果的重視上,而不是追求過程和技術的完美。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效率成為考驗企業成敗的重要因素。對高科技企業來說,新產品上市稍晚一步,就會失去生存的空間。華為開發出C&C082000門交換機的時候,就比競爭對手晚了一點。華為顯然是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C&C08萬門機的面世就早了很多,超過了國內競爭對手。因此,C&C08萬門機成為了華為早期研發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

華為推出C&C08萬門機的時候,質量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開局也非常不順。然而,華為針對市場狀況和競爭對手情況,並沒有等萬門機完善後再推向市場,而是在基本功能齊備後就推向市場。這樣,華為的萬門機比競爭對手早了幾個月上市,並成功由農村市場向城市市場進發,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構想。 如果華為追求完美技術的話,萬門機上市很可能要推遲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話,即使華為開發出了功能更強大的產品,但市場如果被對手搶占,也就失去了從農村向城市進發的良機。 華為雖然以重視研發和技術聞名於世,但並不迷戀技術,而是重視效率、效果和市場的反應。只要產品迎合了市場的需求,技術含量不高、功能不夠完善,也不會影響華為的大力推廣。

華為就是憑藉這種拒絕完美、推崇實用的精神,始終跟隨市場潮流,保證了企業的執行效率,成為狼性的典型代表。 軍人出身的任正非,非常注重員工的守位。在他看來,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就不得謀其政。基於這樣的想法,他提出公司的高、中層幹部要做勢,也就是多從戰略和宏觀層面思考問題,而基層則要做實,要以執行為己任。他還強調,華為有務虛和務實兩套領導班子,只有少數高層才是務虛的班子,基層都是務實的,不能務虛。 華為之所以如此重視不同層次員工的分工,應該和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 眾所周知,中國人喜歡務虛,讓人一直不滿的“文山會海”就是明證。其實,文件多、會議多並非不可接受,但言之無物的文件和空洞乏味的會議則讓人無法忍受。任正非顯然深諳這種傳統,因此一刀切地劃分了高、中、基層的分工,保證員工能做到守位而不越位。

企業必須有宏大的遠景藍圖和明確的戰略目標,這樣才能給予員工動力和方向,激發大家團結一心地為實現遠景目標而努力。一家缺乏追求的企業,員工就不可能具有值得追求的理想,也就不可能產生行動的激情;而企業如果僅有宏大的理想卻沒有明確的目標,員工即便有激情,也會因失去方向而倍感茫然。鑑於此,企業高層必須集中精力做好企業的藍圖規劃和戰略制定工作,為員工提供行動的動力和指南。 任正非強調,企業上層要做勢,要從宏觀層面思考企業發展問題,而不要拘囿於具體的業務層面。這些人主要負責四件事:一是製定企業戰略目標,二是確定戰略措施,三是評議和挑選幹部,四是監督控制。 (1)制定戰略目標 如果說願景是企業的藍圖的話,那麼戰略目標則是對藍圖的具體化。任正非曾說全球通信業將三分天下,而華為則將佔其一。這可以說是華為早期的願景,但要實現這樣的願景,就必須進行細化和具體化,讓員工通過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目標最終實現這樣的願景。 戰略目標起的就是這樣的作用。當前,華為的願景是,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戰略目標則是,幫助運營商改善收益、提升帶寬競爭力和降低總擁有成本,實現商業成功。華為正是通過幫助運營商實現商業成功,從而達到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的願景的。 (2)確定戰略措施 要想實現戰略目標,必須制定戰略規劃和戰略措施。簡而言之,戰略措施就是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的手段。對華為來說,要想幫助運營商實現商業成功,就必須以客戶為中心,基於客戶需求,逐步建立在電信網絡、全球服務和終端三大業務領域的綜合優勢,為客戶提供雲、管、端產品和解決方案。 顯然,華為只有首先增強自己的綜合技術實力,才能真正為運營商提供實質性的幫助。鑑於此,華為明確地將電信網絡、全球服務和終端作為自己的三大核心業務領域,並將雲、管、端產品和解決方案作為自己的主要產品。 (3)評議和挑選幹部 真正偉大的企業家不僅要做好企業,而且還要為企業基業長青奠定基礎。寶潔前CEO約翰·斯梅爾在寶潔慶祝150週年大會上強調:“我們必須以維繫公司的活力為己任,以公司的實際成長和發揚光大這種制度為己任,以便這家公司、這種制度再延續150年,以便它延續千秋萬代。” 對於企業家來說,確保企業基業長青的最佳做法是傳遞企業的價值觀,而能將價值觀傳遞下去的合適人選無疑是接班人。因此,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將挑選接班人作為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為此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據說,傑克·韋爾奇挑選伊梅爾特作為接班人,前後歷時七年。傑克·韋爾奇表示,對領導能力最後的考驗就是看企業能否獲得持久的成功,而這需要不斷地培養接班人才能完成。 傑克·韋爾奇是任正非最敬佩的企業家之一,任正非顯然很認可他的這種說法,因此將評議和挑選幹部作為企業領導班子的重要工作。當然,略顯諷刺的是,華為雖然培養了不少優秀的高中層幹部,卻始終沒有合適的接班人。這成了任正非從優秀走向偉大的一大障礙。 (4)監督控制 培養人才需要給予寬廣的舞台,但又不能放任不管。企業高層在製定戰略規劃後,不僅要進行授權,還要保持監控,保證企業經營能夠按照戰略規劃的步驟有條不紊地開展。 企業領導層要做好這四件事,還要注意不能輕易越位,干涉下屬的管理和工作。 企業既要有人做勢,也要有人做實。戰略規劃制定好後,如果沒有人執行的話,就失去了意義。在任正非看來,務實的人首先要貫徹執行目標,調動利用資源,考核評定乾部,將人力資源變成物質財富。 任正非非常看重實干家,他說:“我們要讓那些只做原則管理、宏觀管理,不深入實際,不對監管負責的干部下崗。要讓那些做實的、認真負責的干部上來。” 任正非這麼說並不是走過場,而是實實在在地貫徹到了企業管理中。 有一位年輕的員工剛剛加入華為,就從宏觀層面提了一些建議,寫了一份“萬言書”,並提出了很多經營策略方面的建議。任正非看了後很不以為然,立即作了批示: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在不少人看來,任正非這一做法可能有點大題小做。年輕員工寫這樣的“萬言書”,可能真的是在工作中有所感觸,而不是胡言亂語,更不是為了吸引別人的關注。任正非如此行事,無疑是打擊了很多員工的積極性。 當然,我們沒有看到萬言書的內容,或許那名員工寫得太過誇張,或者真的是胡扯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華為也應該在內部公開建議書的內容,讓員工了解緣由。否則,單憑任正非的一句話,而不是企業的規章制度就把員工辭退了,顯然是不合適的。往大了說,那可是違反勞動法的事。 不管怎樣,從這件有點極端的事情能夠看出,華為非常注重員工的實幹精神,希望大部分人應該做實,踏踏實實地做好手頭的工作。 為此,任正非在某次講話中表示:“公司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做實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造就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把精益生產落實到每一個員工、每一個環節與流程,落實到我們每一個思維、每一個動作。”他認為,只要能做到這一點,華為就能像以色列一樣在貧乏的資源上建立起輝煌。 所謂商業人格,就是以市場交換為基礎的獨立人格。具有商業人格的人,尊重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恪守商業原則,崇尚等價交換,並且信奉人格的獨立性。在企業中,一名具有商業人格的員工往往體現為富有責任心、職業化水平較高、重視結果,以及確立對事負責的工作原則等。 1996年,華為開始實施職業化建設。在當年的一次會議上,任正非表示華為正在進行二次創業,目的就是實現由企業家管理向職業化管理的過渡。在他看來,華為第一次創業的特點是依賴企業家行為,為了抓住難得的機會,往往不顧手中資源,強行推動企業發展。這種發展模式雖然取得了成功,但充滿了風險。因此,在二次創業期間,華為必須淡化企業家的個人色彩,強化職業化管理。 從組織和個體兩個角度來看,職業化存在組織職業化和個人職業化之分。前者強調企業組織管理的職業化,後者主要指員工工作態度的職業化。 (1)管理職業化 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說,一個企業要由創業企業走向真正有持續生存能力、成長型的企業,需要解決三方面問題。一是具有遠大的目標,二是創造持續的、可行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戰略並實施好,三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必須實行職業化管理。 就像任正非所說的,創業初期的華為實行的是企業家管理,人治色彩太濃。當企業做大後,就必須淡化企業家管理,由人治向法治過渡。中小企業員工數量少,業務規模不大,企業家憑藉個人能力就能實現全面管理,不會影響企業的發展。 但是,對於大企業來說,企業家不可能管理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必要的規章制度、流程體系的話,員工在工作中就會缺乏約束和控制,個人的工作效率和企業的運營效率都會極其低下。因此,由人治向法治過渡,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事實上,“華為基本法”就是華為在職業化建設上的努力。 “華為基本法”不是純粹的企業文化讀本,而是華為的管理大綱。基本法不僅包括公司宗旨、管理哲學等企業文化的內容,還覆蓋了人事政策、控制政策、組織政策、工作道德和紀律等內容。這從組織層面規範了公司的行為,是華為管理走向職業化的保證。 此後,華為相繼引入美國HAY公司的績效考核和人力資源架構、IBM的IPD和ISC流程,將職業化管理推向極致。 制度建設的加強和各項流程的引進,有力地推動了華為的法制化管理,人治色彩逐漸從管理中消失了。在此基礎上,華為管理實現了和國際接軌,為公司大規模國際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員工職業化 管理職業化聚焦於組織行為,而員工職業化則是從員工層面考察職業化問題。對於一名好員工來說,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必要的崗位技能,信奉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在工作中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行為準則。 在某種程度上,管理職業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員工的職業化,因為無論是規章制度還是流程體系,都是為了規範員工的行為。從這個層面來看,員工職業化是管理職業化的必然結果。當然,員工職業化水平的提高,也能夠推動管理職業化的加強。 為了讓員工盡快適應新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體系,華為非常重視員工的職業化培訓。 有一年,國家勞動部實施一項職業化技能培訓考核試點計劃,並安排一批國企和民企的人力資源幹部到英國學習。勞動部官員對當時流行的技能資格認證充滿興趣,要求隨團學習的企業將這項經驗帶回來,打算在全國推廣。 負責人事工作的張建國向任正非作了匯報,在任正非的支持下當即開始實施這項計劃。人力資源部門首先在秘書崗位進行試驗,設立了五級秘書資格考核標準,表現優秀的秘書將有機會成為部門經理。 項目推廣半年後,勞動部官員到全國各地考察,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堅持下來,堅持下來的也沒什麼成效,而華為的這項計劃已經全面展開,而且進展情況良好。 華為成了少有的成功者。華為的員工在這個過程中也受益匪淺,有效地提升了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在職業化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無論企業管理如何規範、制度如何健全,都不可能包括企業經營中的所有細節。對於規章制度沒有涉及的環節,崗位職責沒有提到的工作,只能依靠員工的責任心來調節和控制。曾有人拿打排球來解釋責任心的要求:球場上人人都有分工,但必定會有空白地帶,當球出現在空白地帶的時候,就需要球員依據責任心作出判斷,主動去救球。 聯想曾有三條執行規則:一是如果有規定,堅決按規定辦;二是如果規定有不合理之處,先按規定辦並及時提出修改意見;三是如果沒有規定,在請示的同時按照聯想文化的價值標準制定或建議制定相應的規定。顯然,第三條就屬於規章制度和崗位職責沒有覆蓋到的地方,這時就需要員工在企業價值觀的指導下,依賴個人的責任心作出判斷。 對企業來說,如果員工缺乏責任心,即使企業的管理制度再健全,也很難取得成功。面對越來越快的商業節奏,如果員工沒有責任心盡可能地迴避風險的話,就會失去大量的機會。比如一項新的技術極可能引領產業發展潮流,但開發這樣的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時,作為研發部門的負責人,當然會考慮開展項目可能遭遇的風險。如果是沒有責任心的負責人,很可能會選擇保守而不是冒險。這樣一來,企業就有可能失去高速發展的機會。 華為當初選擇自主研發道路時,也面臨著極大的風險。一方面,代理的利潤極為豐厚,放棄的話非常可惜;另一方面,自主研發並不能保證成功,以華為當年的經濟實力,一旦失敗極可能跌入萬劫不復之境。在這樣的形勢下,研發部門並沒有推託責任,而是選擇了面對挑戰。同樣,在開發C&C08系列交換機的時候,研發部門也遭遇了不小的風險和挫折,但在責任心的驅使下,最終堅持了下來。 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曾多次強調責任心的重要性,他表示:“沒有責任心,不善於合作,不能集體奮鬥的人,等於喪失了在華為進步的機會。”“公司讓最有責任心的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 在人才選拔的素質要求上,華為甚至將責任心排在了能力之前,可見責任心的重要性。 華為提倡對事負責而非對人負責的製度,對人負責與人治相應,而對事負責則與法制相應。任正非鼓勵在華為內部實施對事負責制度。他說,“華為由於短暫的成功,員工的待遇比較高,因此滋生了一批明哲保身的干部。這些幹部事事請示,生怕丟了烏紗帽,成為對事負責制的障礙。 對人負責制與對事負責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製度,前者是一種收斂的系統,後者則依據流程、授權、監控,使身處一線的人員具有處理問題的權力,是一種擴張的管理體系”。 對人負責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樂於對人負責的員工通常會逃避風險,遇到任何一點小事都要向上級請示,不僅會貽誤戰機,還會造成巨大的浪費。 2001年,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任正非談華為十大管理要點》中就指出這種浪費,“現在我們機關有相當的部門以及相當的編制,在製造垃圾,然後這些垃圾又進入分揀、清理,製造出一些人的工作機會。製造這些複雜的文件,搞了一些複雜的程序及不必要的報表、文件,來養活一些不必要養活的機關幹部,機關幹部是不能產生增值行為的”。 華為將權力下放給最了解業務、最有責任心的員工,讓他們對流程和業務進行例行管理。企業高層實行委員會制,把例外管理的權力下放給委員會。在崇尚無為而治的任正非看來,只有通過這樣的努力,才能把例外管理慢慢地轉化為例行管理,並通過在流程中設立監控點,最終實現公司的無為而治。 通過多年努力,華為已經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比較完善的流程體系,對事負責製成為華為人共同信奉的行事準則,初步實現了無為而治的管理水平。當前,接班人問題雖然依然困擾著華為,但任正非作為創始人,早就淡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他的低調和淡出無疑是華為對事負責制的最好體現。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