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企業家的思維盛宴

第26章 第二十五章憂患思維:解憂於端倪,防患於未然,消禍於初起

企業家的思維盛宴 杨健 6376 2018-03-18
在迪斯尼影片《冰河世紀2》中,地球上的冰河期就快要結束了,大大小小的動物們都在歡天喜地地慶祝水世界即將來臨,一片歌舞昇平。因為冰塊即將溶解,地球表面形態將進一步分化成海洋和陸地——新的紀元也即將誕生!所有冰河時期的動物都非常高興,歡呼雀躍地迎接水上世界的來臨,面對噴泉、清水、激流,以及冰雪融化的奇景,所有的動物都沉浸在水上樂園帶給它們的歡樂之中。 然而,影片中機警的猛獁象曼尼、樹獺希德及劍齒虎迭哥卻警覺到天氣正在劇烈變化,巨大的冰川正發生著大規模的崩解。它們察覺到周圍融化和崩塌的雪山將會形成洪水,它們賴以生存的樂土很快就會成為一片汪洋,因此,它們必須承擔起警醒所有無憂無慮的動物,並且帶領它們逃離即將化為汪洋的災難之地的重任……影片在最後安排了一隻船來拯救它們。最後,歷盡艱險,倖免於難的動物們終於登上方舟,躲過了災劫。

這部影片很有啟發性,它在幽默詼諧中為我們帶來了一絲沉重的擔憂——在貌似巍峨的冰山下,潛流暗湧,冰雪的消融隨時會讓冰山毀於一旦。如果你不去注意這些潛在的危險,並且不知道如何應付這些危機,那麼等待你的將是不可逆轉的滅頂之災。 企業也是如此,全球化競爭和微利時代的來臨也讓企業的腳下成為了隨時會融化和崩塌的冰山。每一個企業經營者都應當意識到,冰山在融化,企業危機時代已經來臨。 管理大師德魯克有一句名言:“企業的首要責任是活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對於本來已經危機四伏、凶險重重的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如今衡量企業成功的標尺已經不再是做大或者做強,而是生存!要生存,就必須有憂患意識,就必須有憂患思維。

一個人如果沒有憂患意識,遲早會遭殃;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憂患意識,遲早會消亡。 張瑞敏說海爾“永远战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這恰當地說明了憂患意識和思維的重要性。 因為有了憂患意識,張瑞敏反复抓管理、抓重點、抓提高。一旦發現了什麼失誤、漏洞,就抓住不放,認真解決。他給中層、基層管理者講“木桶理論”,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木板的高度。抓住了失誤,改正了缺點,就相當於將最短的木板替換成了最長的木板,這樣整個水桶裝的水就多了。 憂患思維,是一種危機情懷,是對企業乃至社會發展前途和命運的自覺關注。憂患思維的增強,能夠引導企業家正視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認清前進中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在順境中把握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

“天下事,成於懼、敗於忽。”企業家只有增強憂患意識,明察面臨的困難,明確自身的差距,才能做到解憂於端倪,防患於未然,消禍於初起。 王嘉廉先生是美國CA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著名的美籍華裔企業家。有一次,一名記者在採訪時問他,什麼是他最放在心上的事情時,王嘉廉說,最放心不下、惴惴不安的事情是能否為他的員工們全額發出下個月的薪水! 盛大集團的CEO陳天橋先生在回首盛大的創業歷程時說,自己每一年裡都承擔了別人十年的風險。危險,自從盛大創立以來,就一直伴隨著它。遭遇過投資方突然撤資,遭遇過與合作夥伴對簿公堂,遭遇過黑客的大規模襲擊,也遭遇過競爭對手“舉報”所謂的偷漏稅……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總裁任正非先生多次強調:“我現在想的不是如何去實現利潤最大化,而是考慮企業怎麼活下去,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問題。”這話看似低調保守,但仔細琢磨,卻正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家首先應該具備的智慧。電信是一個競爭殘酷的行業,世界上的眾多電信公司不是發展,就是滅亡,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任正非經常給所有的員工敲警鐘:“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大凡那些能夠常青發展的企業都有一種危機經營的意識,它們都不相信過往的成績,不相信已經佔有的市場地位,不相信已經積累下來的資產。它們唯一相信的是未來之路還會崎嶇不平,必須“如履薄冰”地面對未來,就像IBM的總裁郭士納先生所說的:“長期的成功只是在我們時時心懷恐懼時才可能。不要驕傲地回首過往成功的戰略,而是要明察什麼將導致我們未來的沒落。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於未來的挑戰。”

久居太平世界的軍隊必定鬆鬆垮垮,沒有戰鬥力,而面臨強敵的軍隊反而會因為緊張而厲兵秣馬,從而提高戰鬥力。企業家經營企業也要運用這個道理,讓危機感來激發出團隊的潛能,甚至在真正的危機中來鍛煉隊伍。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運的。 “未雨綢繆,善養天機”,一個企業,只有領導者帶頭與整個團隊常居安思危,使得整個團隊具有危機意識、憂患思維,然後苦練內功,夯實基礎,才能從容面對危機,輕鬆應對危機,進而把企業做強、做大。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的微軟公司的總裁,有一句話也許能更準確地表達出蓋茨心中的想法。這句話也是蓋茨非常喜歡的微軟公司文化中的一條內容:“每天早晨醒來,想想王安電腦,想想數字設備公司,想想康柏,它們都曾經是叱吒風雲的大公司,而如今它們也煙消雲散了。一旦被收購,你就知道它們的路已經走完了。有了這些教訓,我們就應常常告誡自己——我們必須要創新,必須要突破自我。我們必須開發出那種你認為值得出門花錢購買的Windows或Office。”

蓋茨歷來以悲觀的論調談論微軟,即使是在微軟最鼎盛的時期,他也一再強調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的時間。當微軟利潤超過20%的時候,他強調利潤可能會下降;當利潤達到22%時,他還是說會下降;到了今天,他仍然說會下降。他認為這種危機意識是微軟發展的原動力。微軟著名的口號“不論你的產品多棒,你距離失敗永遠只有18個月”,正是這種危機意識的體現。 微軟的危機感使得它找到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持續創新。事實上,蓋茨一直也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無論在什麼場合,只要是軟件能發揮其效益的地方,他都會讓微軟顧及到。因此微軟為手錶開發軟件,為電話開發軟件,電視機、汽車上也有微軟的產品。不過這些東西有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被大眾接受。例如微軟為有線電視網絡開發的軟件直到最近幾年開始才贏得了大量的客戶,而相應的開發工作歷時已超過了十年。

在蓋茨的眼中,每一項新技術的發展對於微軟來說都是福音。因為利用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微軟可以通過研發新軟件的方式快速進入這些新的領域。蓋茨說:“微軟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速,走到別人的前面去。” 2004年5月底,當病毒和信息安全問題一再困擾電腦用戶時,微軟宣布開始出售一種可由電腦製造商預裝在服務器內的網絡安全軟件,從而正式拉開了自己進入網絡安全軟件市場的帷幕。出於對科技進步的關注,微軟從來都不缺乏市場敏感。微軟從2002年初開始不斷提升操作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並在2003年收購了一家羅馬尼亞軟件公司的反病毒技術,從此走上了開發殺毒軟件的道路。 開發殺毒軟件並不是微軟的強項,但蓋茨更清楚地知道,技術是主導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作為企業,技術創新永遠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追逐潮流的結果就是促進企業不斷設計、生產出市場需求的各種新產品。一個企業能否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開發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成為決定該企業能否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產品生命週期大大縮短的新經濟時代,企業產品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不及時更新產品,就可能導致企業的滅亡。

計算機領域有一個人所共知的“摩爾定律”,它是由著名的芯片製造廠商——英特爾(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力經過長期觀察後,於1965年4月19日提出的。 “摩爾定律”基本定理: 1.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 2.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倍。 3.用一美元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就翻兩番。 “摩爾定律”所闡述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且仍不同尋常地準確。它印證了英特爾公司高速成長的輝煌歷程,同時,也是微軟公司持續常青發展的秘訣之一。 在微軟發展的初期,蓋茨一直是靠給大公司提供軟件產品而生存。但是當時兩大電腦生產商蘋果公司和IBM公司也在試圖研發自己的軟件,試圖藉機擺脫微軟。這兩大公司的結盟,讓蓋茨感到了很大的壓力。他把新一輪競爭的目標確定在多媒體上。 “所以,我們要感到危險已經逼近,開發和研製工作必須爭分奪秒!誰控制了多媒體電腦,誰就可以通過全球上億台個人電腦實行軟件控制。”蓋茨強調,“我們的目標就是必須爭創多媒體產品的行業標準!這個目標我們志在必得!”在電腦世界,每一種產品的出現,都會經過一段激烈的競爭,然後由勝利者來頒布行業標準。在過去,IBM個人計算機確立了個人計算機標準,而微軟公司的MS-DOS確立了操作系統的標準。如果一家公司確立了行業標準,就意味著獲得了行業控制權和滾滾而來的巨大財富。蓋茨也正是基於落伍者將被淘汰的想法追求創新,追求創立行業標準。 “對於多媒體的競爭,我們和對方各具優勢,現在問題的關鍵是看誰能搶在前面。”

微軟和英特爾公司兩家計算機巨擘的成功經驗,可以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同時警示競爭時代瞬息萬變,任何一個企業稍稍疏忽就將面臨破產的可能,正如矽谷一家經營者說的:“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永遠休息。”不僅僅是微軟,對於所有處於科技革命時代的企業來說,對科技潮流的把握是它們制勝的前提,持續創新是它們必須擁有的能力,也是最實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會幫助它們打破持續發展的瓶頸。 作為企業家,必須充分地認識危機,準確地預測危機,鎮定地應對危機。優秀的企業家在危機到來後,絕不會手足無措,而是鎮定自若地解決危機。俗話說:“慌不擇路,飢不擇食,寒不擇衣。”領導者必須對危機作出應對準備並能立即行動,而不是坐等危機的到來。在這方面,三株集團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

三株集團曾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營企業的佼佼者,它創造了中國企業營銷史上的奇蹟。 1994年才進入市場的“三株口服液”,到1996年的銷售額就飆升至806億元。 1995年和1996年,它的發展速度分別高達2000%和400%,很快成長為橫跨全國十幾個省、擁有600多家子公司、2000多個辦事處、15萬員工的大集團公司,並在中國范圍內建起了最大的市場營銷網絡,被稱為“三株速度”。 然而誰也不曾料到,1998年的一場不期而至的危機,卻幾乎將這個明星企業推向破產的深淵,這就是“常德事件”。 事件的直接“肇事者”,僅是湖南常德一位已77歲高齡、身患多種嚴重疾病的“過世者”。其子聲稱他父親在1996年6月服用三株口服液後引起高蛋白反應而於兩個月後死亡,因此向三株索賠300萬元。當“常德命案”發生後,三株在常德的分公司將此事上報總部,總部派了一名副經理去死者家中探望。三株認為對方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卻堅持要求三株承擔死亡責任,這是他們難以接受的。他們放棄了“花錢消災”,而輕率地選擇法庭解決。 事後三株員工在反省時承認,事發伊始,公司對這件事的嚴重程度重視不夠。當與對方的調解陷入僵局時,三株沒有及時請公安部門介入,進行嚴格的司法調查,從而及時澄清事實消除後患,也能為日後可能的糾紛蒐集證據。等到後來出現法律糾紛而又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時,案情便出現了“誰都說不清”的複雜局面,而這對三株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即使事件演變為法律糾紛,三株的領導者對案情的複雜程度依然認識不足。他們堅信自己的產品,因而從來就沒想到過敗訴的可能。他們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根本沒有顧及媒體與大眾的態度,直到宣判當天。 1998年3月31日,當三株發現法庭裡擠得密密麻麻的全是媒體記者時,三株領導者才意識到形勢的嚴峻。很快,三株做夢都想不到的結果發生了:常德法院居然判三株敗訴!一紙判決就將自信的三株人徹底打入了深淵。 從此,形勢急轉直下,媒體對此大肆渲染,幾乎不可收拾。更不可思議的是,地方法院居然主動將判決結果寄送給媒體。而當滿腹委屈的三株,意欲通過“組織”討個清白時,一些權威部門的“鑑定結果”卻是雪上加霜! 這次事件使三株的銷售額從70多億元跌到10多億,直接經濟損失達40億元,損失7億元銀行存款。尤其致命的是企業社會形象的崩潰和整個營銷體系的瓦解。這兩方面直接導致了產品滯銷和大量退貨帶來的產品積壓,甚至經銷商這時也“趁火打劫”拒絕回款。於是工廠全面停產,15萬員工下崗了13萬!而留守骨幹也因為士氣低迷而流失嚴重。社會上關於三株的流言更使身心俱疲的三株董事長吳炳新有口難辯。 儘管在初審判決一年後,經過三株人的不懈努力,法律終於還給了三株應有的清白,但一切都晚了……雖然三株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但今日的三株與當年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和其他企業不同,三株陷入困境不是由於其自身的問題,而完全是領導者對危機誤判造成的。如果在事件一開始,三株就能主動進行經濟賠償,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那麼後來的危機就不可能發生;即使調節失敗,如果能及時介入司法調查,獲取證據,那麼情況也不會太糟糕;即使司法調查失敗,如果能有效地和媒體溝通並取得政府部門和公眾的諒解,那麼事情也不至於不可收拾。最終三株儘管贏了官司,卻輸了形象,輸了市場。整個事件的任何一個階段,如果三株的領導者能夠對事件本身的嚴重性有足夠的判斷,那麼這一事件就將是另一種結局。 然而,歷史不能重來,這一事件的教育意義非常重大,三株看起來是被偶然的一些因素打倒,實質是被必然因素推向深淵。企業家如果不能對危機進行充分估計和預測,就不能對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更談不上預防危機。卓有成效的企業家的作用,就是通過應對危機來表現,企業家應該建立憂患思維,認真面對企業可能遇到的危機與災難,並儘可能在危機發生前就解決,如果不能解決,至少也應該將危機的損失降低。 從華為的“冬天”到海爾“永远战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從微軟的“微軟永遠距離破產只有18個月”到英特爾“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生存理念,都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企業危機時代已經來臨,危機感是企業常青的基石。企業家只有樹立憂患思維,做到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才能夠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喪失了憂患思維,再強大的企業離破產也只有一步之遙。 企業應該建立危機預警機制 現在大多數企業都有專門的公關部門,來應對企業危機,但是企業家對危機預警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需要建立完整的機制來面對危機。 1.危機預警是戰略問題 其實任何危機都有預兆,如果企業上下信息傳導順暢,多數危機都能解決。關鍵是大多數管理者沒有危機意識,僅僅把危機當做是公關部門的事。 從根本上講,企業要把危機管理納入公司的戰略體系中,如果僅僅把危機預警當做工具,就會被忽視。有些企業已經建立預警體系,還要堅持必要的演練,以達到出現危機情況能夠從容應對。 2.危機預警能力體現企業的文化內涵 齊齊哈爾第二製藥廠出現假藥事件後,所有相關員工都說自己文化不高,而實際上他們都是醫藥科出身,之所以隱藏自己的學歷,是想將責任都推到領導者身上。員工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體現出企業沒有任何凝聚力。這充分說明危機預警涉及的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問題。 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企業一定是讓人尊敬的企業,企業重視危機預警,是為了預防危機的發生。一旦發生危機,絕不能將責任全部推給公關部門。利樂公司有個很形象的口頭禪叫“put the fish on the table”——趁早把魚放到桌上來,不要藏在桌子下面等它臭了大家才知道有這條魚。企業在文化建設中,要樹立危機意識,提高危機預警能力。 3.重視社會利益和顧客利益 一旦發生危機,無論任何原因,企業都要首先考慮將社會利益和顧客利益置於首位。一般,很多企業在遇到危機時,最容易先去分清責任,急於向公眾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或辯駁,結果反而給公眾很糟糕的印象,三株的倒下就是顯證。其實,公眾更在意的是企業負責任的態度而非事實本身。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