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小趨勢

第7章 工作生活

小趨勢 马克·佩恩 8416 2018-03-18
退而不休的老人 在美國公民的個人生活中,只有幾個數字是不用懷疑的。你可以在18歲的時候投票(也可以被徵兵入伍);你可以在21歲的時候喝酒;你可以在35歲的時候成為總統;你可以在65歲的時候退休。 但是最後一個數字——美國人真的要在65歲退休嗎?現在活到85歲還很健康的美國人這麼多,有誰還願意在65歲退休呢?今天,在美國有500萬名65歲或超過65歲的勞動力,幾乎是1980年代初的兩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膨脹。 一些人過了65歲還工作,是因為他們不得不工作:醫療保險的費用不斷上升,而社會保險支付——平均每月1000美元——不足以支付他們的花費。但年紀大了還工作的更大原因是這樣一個事實,即美國人熱愛工作——我們不僅要繼續活著,我們還要繼續工作,我們還沒有乾夠。我的朋友和顧問、全球人力資源公司伯森—馬斯特勒公司(BursonMarsteller)(我是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的創辦人之一哈羅德•伯森(HaroldBurson)馬上就到86歲了,可仍然每天來上班,而且還會時不時地冒出一些主意來。

平均來說,美國人一年工作超過1800個小時,可以說,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大部分工人的工作時間都要長。儘管同其他西方國家的工人相比,我們每年休假時間比較短(英國是28天,法國是37天,而我們是13天),但就是這樣短的假期,我們至少還有一半沒有休。實際上對我們來說,不帶黑莓手機(Black-Berrys)外出的日子才算休假。在2006年,我們當中有幾乎四分之一的人(23%)在不在公司的時候查看與工作有關的電子郵件和留言——而在2005年,這樣的人只有17%。我們很多人都熱愛工作。 事實上,工作的衝動是人類基本的衝動,所以摩西十戒中的第四戒(對天主教來說是第三戒)規定一周要放一天假,這一條戒律是一天不做工。其他戒律還有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竊。我們往往認為大多數人都想早點回家——一個星期都在等待著星期五的那個下午,所以時間一到,他們就會扔下工作,離開公司。確實,在過去,很多工作是可怕的——甚至威脅到生命——而且從道理上講,人們不能不干工作,等著回家。但當工作完全成為管理性的、諮詢性的和用軟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時——在製造業的工作不斷減少時——很多人改變了他們對工作的態度,工作狂的數目像火箭一樣在上升。你不是多次聽過這樣一句老話嗎? “沒人希望在辦公室幹到死”,但現在很多人正在這麼幹。吃三明治長大的一代人在給他們在辦公室工作的70歲的父母打電話時都感到吃驚,他們發現父母們太忙,沒有時間照看孫子。

美國人一般都喜歡工作,但事實是,在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一代人現在正在接近65歲,而且明顯的是,“退休”的傳統概念——戴著金表,坐著安樂椅,學打高爾夫——就是為退休的人準備的。 在嬰兒潮時期出生的美國人在1960年代,以及1980年代的經濟成功中煥發了青春,他們不想按照其他人的公式來安排他們的老年生活。根據美林公司(MerrillLynch)2005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每4個嬰兒潮時期出生的美國人就有3個說他們不想過那種傳統的退休生活。相反,他們是向前看,一直看到20多年以後的將來(社會保險制度是在1935年建立的,當時一個65歲的人只能預見到以後的13年)——而且他們說,他們還要向前看,看到更遠的將來。一些人要繼續繳納他們的醫療保險費,或者要有足夠的錢來支付更長時間的醫療保險費——但更多接受調查的嬰兒潮時期出生的美國人說,他們繼續工作,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精神愉快,是為了繼續與人保持交往。

工作環境的現代化使這些願望成為可能。在更多的工作需要體力的時候,受過傷痛的老年人或許不佔優勢。但在信息時代,還是老傢伙們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信息。不管怎麼說,像希樂葆(Celebrex)這樣的藥能使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繼續工作,儘管他們有傷痛。而且如果上了年紀的工人最後在身體上受到了損傷,依照美國傷殘法,他們還可以得到公司更優厚的待遇。 退休還工作的老人對美國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單純從數字上說,他們是比任何人所想像的都要龐大的勞動大軍。每年大約有200多萬美國人達到65歲。如果他們當中只有一半決定繼續工作,那麼就有100多萬人——幾乎是現有勞動力的1%——進入勞動力市場,而這些人是原來沒有想到的。

這種情況還具有一些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擠占了年輕僱員的機會,這些年輕僱員一直在等著輪到他們主事的機會。如果人們突然在40歲而不是35歲才能當上經理或副總裁,他們還願意留在公司等待嗎?如果他們願意留在公司等待,那不就是培養了比較消極的領導人嗎? ——因為那些比較有進取心的潛在領導人就會掙脫這種束縛,開創他們自己的事業。 對於某些行業來說,它甚至有更大的意義。低收入的老年工人往往干點零星的活,而且往往是乾些兼職的活;而高收入的老年僱員,不管是在他們熟悉的領域還是在他們所喜歡的愛好中,往往會成為顧問或者獨立的承包人。而且他們更喜歡幹由他們自己說了算的事情,所以老年僱員在獨立承包人中佔7%,而在傳統安排中卻只佔2.5%。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對家得寶公司(HomeDepot)和CVS公司以及很多技術領域的人力資源部門來說,安排這類老年人做這種工作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但在所有行業中,雇主都是需要調整的。美林公司的研究發現,沒有幾家公司關注那些上了年紀的僱員,它們優先關注的是比較年輕、比較健康的僱員,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福利費用。但在製定一攬子福利計劃的時候,就要既考慮年輕僱員的產假和育嬰假等這些優先關注的福利待遇,又要考慮年老僱員的“冬假”和處方藥報銷範圍等問題。和婦女運動面臨新的選擇——是外出做兼職工作還是在家裡做家務——一樣,老年人要在傳統的工作和其他非傳統的工作中進行新的選擇。 我不欣賞那些高爾夫俱樂部的發起人,也不欣賞那些設計高爾夫課程的人——讓退休的人整天圍著這些課程轉的想法可能達不到他們的目的,而且這些俱樂部和課程可能會出現過剩。與此同時,商業中心也許會成為為退休老人服務的最忙碌的地方。我們期待著出現越來越多的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市場,為他們配備適合他們使用的計算機、手機和其他移動設備,以及各式各樣的用於讀書看報的老花鏡。

退休後還工作的老人還會對政治前景產生影響。上了年紀的公民擁有投票權,而當退休後還工作的男男女女把工資支票帶回家的時候,他們在經濟中就保留著他們的某種利益。上了年紀的選民一直是有價值的選民——特別是那些脾氣不好的老男人。讓他們繼續工作,也許會使他們更多地根據什麼對工作和經濟更有利,而不是根據一些文化問題投出他們自己的選票。 另外,還需要有新的立法和判例,特別是需要新的年齡歧視法。從1978年以來,強迫一個人在70歲以前退休一直為非法,而且從1986年以來,還沒有發生過任何強迫退休的現象。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到70歲,如果你要把你的社會保險延續下去,你就沒有另外的優勢了。為什麼不是超過73歲呢?

對那些從表面上看不出來的年齡歧視,有什麼辦法嗎?如果與年輕僱員相比,年老的僱員幹同樣的工作多用了點時間,他們會得到原諒嗎?當大家都在YouTube網站競爭一個辦公室職位——就像籃球比賽,大家都在搶一個球——的時候,這種環境會成為“敵視老年人的環境”嗎? 退休還工作的老人在商業上的意義是不難想像的。在很大程度上說,“高級”產品生產商主要關注高爾夫俱樂部的會員和經常散步的人。辦公室裡的椅子怎麼能適應患有關節炎、背痛和動過膝蓋手術的老年人呢?對那些早上7點就上班,但在下午2點到2點半必須打一個盹的老人來說,需要給他們準備更適合於打盹的設備嗎?每個工作場所的走廊上都要備有除顫器嗎?辦公室裡的咖啡桌上備好無鈉食品了嗎?

退休還工作的老人對家庭生活也有一種很大的影響。現在還不清楚,妻子在男人突然選擇工作,而不是和她們一起享受黃金時光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 (是看不起她們嗎?或者說,是一種很大的解脫嗎?)他們這樣做,對已經成人的孩子意味著什麼?他們不能再指望他們的父母照看他們的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和他們一樣在辛苦地工作——這表明托幼行業將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此外,還有對公共衛生的影響。每年增加100多萬工人,這意味著路上的公共交通更加擁擠。在所有交通事故中,有7%涉及到65歲或年紀更大的司機;在所有致命的交通事故中,有10%涉及到65歲或年紀更大的司機。 不過,退休還工作的老人對社會真正重要的影響是,從根本上說,我們在過去10年中所預測的一切,比如對社會保險的預測,都是錯誤的。事實上,每個工人並沒有養活10個退休的人,因為退休的人也在工作。就拿我們一直激烈討論的社會保險的巨額負擔問題來說吧,在某種程度上說,只要多工作幾年,這個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說,也不是要所有的人都多工作幾年,而只是讓那些願意這樣做的人多工作幾年。根據烏爾班研究所(UrbanInstitute)的經濟學家尤金•斯特尤勒(EugeneSteuerle)的計算,如果每個人只比預期退休年齡多工作一年,那麼我們就可以完全抵消社會保險在老年人福利和稅收之間的預期虧空。如果每個人都多工作5年,僅僅交給政府的額外稅收就大大超過了這個虧空。

除了這些,還有更大的意義嗎? 當然還有,也許,退休還工作的老人還能延長實際壽命。大量研究成果已經證明,活躍的身體和大腦是保持健康生活的關鍵。對於如何延長壽命,我們會不會知道得更多呢?不通過全新的飲食和鍛煉計劃,而是在65歲以後還讓鬧鐘吵醒,我們當中說不誰有越來越多的人活到100歲呢? 也許,退休還工作的老人還可以挽救家庭——這種說法乍聽起來,對那些斷然拒絕退休還工作的配偶和對此耿耿於懷的那些長大成人的孩子們來說,也許很難接受。如果一個人真能工作到90歲,那就可能在工作和家庭的兩難處境中有了一個全新的減壓閥。現在媽媽們(或者爸爸們)主要是在23歲到43歲之間撫養孩子,那以後還能再工作50年嗎?對現在大學新生的調查結果告訴我們,他們一生中最優先考慮的事情是賺很多錢和養活家人。如果“工作年限”突然比過去長了20年,他們——在經過很多苦惱之後——真的能實現這兩個願望嗎?

在上了年紀的美國人的頭腦中,曾經的黃金時光現在成了黃金機會。是的,這種發展會導致更多的交通事故,會使年輕一代匆匆忙忙地去獨立創業——但仔細想想,這也可以避免美國隱約出現的社會保險危機,可以挽救美國人的家庭。 上班太遠的人 在美國,恐怕人人都有上下班的經驗。我們當中有1.5億人在工作,其中只有3%的人在家里工作。有這麼多的人——大約1.45億人——每天早上得離開家到上班的地方,晚上再順著原路回家。 幾年前,有一些研究報告說人們不能容忍超過45分鐘的上班路程。好,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現在平均是25分鐘,比1980年提高了幾乎20%。根據2005年《商業周刊》(BusinessWeek)的報告,1990年在全部工人中,只有24%離開他們的家鄉去上班。現在,50%的新工人這樣做。 工作崗位和家之間的距離擴大了,這是因為工作崗位都搬出城區,遷到了郊區,後來又搬到了“遠郊區”。所以人們先是在城裡上班,後來又跑到郊區上班,再後來又跑到遠郊區去上班,工人和工作崗位好像是在比賽,看誰跑得更遠。越來越多的人為上班付出了代價,結果在2000年,幾乎有1000萬美國人上班需要花一個小時以上——而在10年前還不到700萬人。 在2006年春天,上班路程太遠成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以至米達斯•穆菲勒(MidasMuffler)舉辦了一項賽事,對上班路程最遠者給予獎勵。這項賽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米達斯把這一獎項頒給了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馬里普薩(Mariposa)的戴維•吉文斯(DavidGivens),他每天往返開372英里的車到聖何塞(SanJose)的思科系統公司(CiscoSystems)去上班。 (每天早上4:30離開家,中間停一次喝咖啡,在7:45分到達他在思科公司的辦公室。下午5:00,他再返回,大約8:30到家。) 這340萬上班太遠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呢?他們為什麼要到離家那麼遠的地方去上班呢? 對大多數人來說,住得太遠的人是住不起公司附近的房子。從1980年中期以來,新房子的價格漲了將近3倍,現在平均差不多是30萬美元。根據統計局的數據,在2002年到2003年之間,上下班時間增加最多的州是西弗吉尼亞州(WestVirginia)——那裡的房價還是能夠承受的,但在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DC)、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和俄亥俄州(Ohio),能賺到更多錢的工作把工人從朝九晚五的狀態中吸引了出來,如果把他們路上的時間也算上,他們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4:30到晚上8:30。 其他一些上班太遠的人,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當地價下跌時,越遠離城市的土地,下跌的幅度就越大,所以人們決定忍受上班太遠的痛苦,以換取更大的房子、更大的草坪、更少一些交通堵塞、更少一些犯罪。更不要說,這樣做可以貼近自然了。大約有25000人每天從賓夕法尼亞州的波科諾山區(PoconoMountains)開幾個小時的車到紐約市(NewYorkCity)上班——但在周末,他們在家附近就可以徒步旅行、滑雪和享受山里清新的空氣。 一些夫妻都上班掙錢的人成為上班太遠的人,並不是因為經濟或生活方式方面的原因,而是因為邏輯上的原因。隨著夫妻都上班的家庭的增加,一方或雙方將需要跑很遠的路上班的機會也增加了。對於那些需要在紐約和費城(Philadelphia)兩頭跑的夫妻來說,普林斯頓(Princeton)和新澤西(NewJersey)這些因大學而聞名的地方也成了受歡迎的郊區。 確實,在這個國家,上下班交通最糟糕的地方是紐約和華盛頓特區,在這兩個大都市地區,上班平均需要的時間分別為34和33分鐘。正是因為上下班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而且還要加上昂貴的汽油,才使人們重新乘坐大眾交通工具。 但仍然有超過300萬的人——這正好是構成小趨勢的具有魔力的1%——伴著星星起床,然後跨過州界,甚至跨過氣候區去上班。所以公共政策的製定者、公共衛生官員和商界也許需要注意這些事情。 首先,這是一群對汽油價格非常關心的人。在所有開車上下班的人當中,有多達76%的人是一個人開車,而且據推測,這個數字在上班太遠的人中甚至更高。 (早上4:30就上班,確實很難有人拼你的車,而且也沒有幾個人跟你一樣,跑到125英里以外的地方去上班。)米達斯•穆菲勒上班路途最遠獎獲獎者吉文斯先生說,在獲得這個獎項的時候,他每個月花在汽油上的錢大約是800美元。當喬治•W.布什(GeorgeW.Bush)在2006年國情咨文中說美國人“依賴石油”的時候,北卡萊羅納州(NorthCarolina)的一名上班太遠的人頭髮都立了起來。她問道:“我們還要上班嗎?”住在城市的人也許不在乎汽油稅,但這300萬人不管什麼時候都是不會投主張征收汽油稅的候選人的票的。 上班太遠的人還要為開車狂躁等行為,以及健康問題冒更大的風險。緩解司機壓力方面的專家約翰•H.卡薩達博士(Dr.John.H.Casada)說,人們上下班的路途越遠,他們就越可能患上開車狂躁症——這不僅會導致暴力,而且會導致心髒病、中風和潰瘍病。 上班太遠還與肥胖有關。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Tech)的研究人員發現,每開30分鐘的車就會有增加3%體重的危險。在2005年,美國廣播公司和《華盛頓郵報》(ABC/WashingtonPost)共同進行的一項關於交通狀況的問卷調查中,在10個人中就有4個說他們在堵車時吃東西。 羅伯特•普特南(RobertPutnam)在2000年寫的《獨自玩保齡球》(BowlingAlone)一書中明顯地發現,你上下班的時間每增加10分鐘,你在家里和社區待的時間就少10%。 (我猜,除非你白天把小孩帶到工作場所來照看。)很多上班很遠的人買了郊區的低價房,以追求小城鎮生活,但在我看來,這是非常不幸的,也是非常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很多上班很遠的人這樣做是為了他們的家庭——為了給他們提供一種更好的生活、一個更好的學校。其他人等待著在周末歡聚,理由是他們開了一個星期的車上下班就是為了歡度週末。 很多上班很遠的群體還有重要的商業意義。根據《新聞周刊》(Newsweek)2006年的報告,快餐店推出了適合於放在杯子套裡的全套食品,一些車現在加裝上了比座位還多的杯座。加油站在油泵上裝上了觸摸式屏幕菜單,這樣人們就可以在加油時點上一份三明治,等到開走時準備好吃的東西。衛星導航系統現在也具有了實時交通選擇功能,以幫助司機避免堵車。下一個戰場,觀察家們說,就是舒適座椅。那些每天在方向盤後面坐3個多小時車的人可能會對像背部按摩器那樣的超舒適設備很感興趣。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開發出來一種衛生的、社會可以接受的、便攜式的車用坐便器。) 最後,上班太遠的人還是一個擁有很多可自己支配時間的群體。一些磁帶銷售公司宣稱,你只需聽16個小時它們的西班牙語教學磁帶,就能從零開始打下學習西班牙語的足夠基礎。不管怎麼說,上班太遠的人在車裡聽這種磁帶就可以在一個星期內學會說幾句西班牙語,而不用放棄其他的活動。而且在兩三個月後,他們可能會成為聯合會的譯員,如果他們保不住現在的工作的話。 上班太遠的人還可以聽灌成磁帶的書。他們在上下班的時候,就像是快速讀者。他們在12天之內就可以聽完(WarandPeace),在5天之內就可以聽完《達芬奇密碼》(TheDaVinciCode)。 林頓•約翰遜(LyndonJohnson)說,他正在向貧困宣戰,並開始大規模的城市重建,因為他預測95%的美國人想在城市生活。但事實上,人們已經以比任何人所預測的都要快的速度,把農村變成了郊區和遠郊。 (這僅僅證明對50年以後的美國到底是什麼樣做出預測有多麼的困難——在你關注那幾個大趨勢的時候,其他一些小趨勢也會加入進來,並打亂你的預期。)那些搬到郊區的雇主們確實離他們的一些工作場所近了。但對一大批其他工人來說,他們的雇主搬家所帶來的惟一結果就是鼓勵他們搬到更遠的地方去——對很多人來說,這表明最重要的事情是一所房子、一個院子和一種更安靜的生活,而不管在金錢或時間上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底線是,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在路上——但卻沒有多少人像傑克•凱魯亞克(JackKerouac)那樣在尋找著他們自己。更可能的是,他們正在尋找一杯咖啡和一個打包的丹麥酥餅,希望今天的堵車將可以忍受,而且他們知道明天還得走這條路。 國際圖畫 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成立時,它的任務是打破貿易壁壘,保證所有的歐洲人都能自由地在成員國家內旅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創始人讓•莫內(JeanMonnet)在當時並不知道這種“自由旅行”會出現今天上下班路途太遠,甚至乘噴氣式飛機上下班的歐洲人。 在歐洲內部,英國人可以憑平均上班時間最長——45分鐘,比美國平均上班時間多整整20分鐘——而獲獎。歐盟[EuropeanUnion](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繼承者)成員國平均上班的時間是38分鐘,意大利是23分鐘,德國是44分鐘。 但有趣的故事不僅涉及到單調的上下班時間,而且涉及到很多上班族自願長途跋涉的里程。跨海快速火車歐洲之星(Eurostar)往返於法國和英國之間,全程超過200英里,在搭乘這輛火車的乘客中,有整整一半是上下班的人——主要是在法國居住而在倫敦上班的人。 (在2007年,一位法國總統候選人第一次在法國以外的地方舉行了一次集會——試圖爭取將近50萬名在倫敦居住或工作的法國公民。) 更有戲劇性的是那些不是開車或坐火車,而是乘飛機上下班的人。一家歐洲旅行社預計,到2016年,在英國上班,但住在別的國家——不只是法國北部,而且還有巴塞羅納、帕爾瑪、多布羅尼克和維羅納——的人將達到150萬。低價航線將使這一點成為可能。在1994年,低價航空公司的數目為零;在2005年,就有了60家。像Ryanair、easyJet和SkyEurope這樣的低價航空公司僅僅在2003年一年就運送了大約2億名旅客。 乘飛機上下班的人在歐洲迅速增加的同時,這種現像在亞洲也處在早期階段。 Jetstar、Oasis、AirAsiaX等航空公司的機票正在打折,價格很低,但它們仍然不得不與主要由國家控制的航空公司競爭。不過,你可以預料,亞洲人也將盡快抓住這個趨勢。中國人開車上班已經平均用1小時或更長——同這相比,一天兩次在天上來回飛,是一筆多大的買賣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