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

第6章 第四章張炳慧博士的新家庭教育論

孩子們上學的時候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當時,在我們家院子的一個角落裡,單獨建了一個書房用來學習。通常吃完飯後,如果沒有什麼事,我就會去我的書房寫論文,或準備第二天給學生們上課的講義。孩子們也經常在我旁邊看書或者做作業。 ☆媽媽的信任是靈丹妙藥 孩子們上學的時候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當時,在我們家院子的一個角落裡,單獨建了一個書房用來學習。通常吃完飯後,如果沒有什麼事,我就會去我的書房寫論文,或準備第二天給學生們上課的講義。孩子們也經常在我旁邊看書或者做作業。 有一天,學習了一會兒後我在院子裡散步,忽然發現在角落裡有什麼東西。走進一看,竟然放了滿滿一堆酒瓶子。 我的心一下子被提得老高,我和丈夫因為身體原因,一輩子也沒有沾過酒。這些酒瓶是誰喝完放到這裡的呢?這肯定是誰偷喝了酒,怕被人發現藏到這裡的。

美國的孩子們從小就接觸菸酒,我的孩子們哪一天出於好奇心去嘗試一下也是正常的。 我首先懷疑的是彼得,作為剛上高中的男孩子,肯定想去嘗試一下喝酒的感覺。當我問書房後面的酒瓶是不是他放的時,他露出很驚訝的表情,一個勁兒地搖頭。最後,我把孩子們都叫到了跟前,用平靜的語氣問他們酒瓶的事。 “我們都不知道。” 儘管我再三追問,孩子們還是這樣回答。我本來以為肯定會有一個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最終誰也沒有承認,我反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了。既然沒人承認,我也不能冤枉了孩子們。仔細考慮了一會兒後我對他們說:“媽媽相信你們。” 我是想用我的信任來對他們提出警告。如果他們中的一個人在媽媽面前撒了謊,他會因為我的信任,而產生負疚感,這將是最大的懲罰。

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對他說“我信任你,這次做錯了,下次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遠比大聲的責罵更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得到別人信任的人,在犯了錯誤的情況下,會更加自責。他會審視自己的錯誤,對自己進行反省,並決心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在這件事之後,孩子們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媽媽的“我信任你們”這句話,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三個孩子長大成人後,除了必要的場合,他們一點菸酒都不沾。 有時需要對孩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我的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出過什麼大的問題。他們沒有半夜和朋友們去閒逛,也沒有在學校裡惹是生非。有時我甚至擔心他們是否會對這樣的生活感到枯燥。我問他們對媽媽有什麼不滿,他們笑著說:“媽媽這樣信任我們,我們非常感謝您,我們不會有其他想法。比起媽媽的生活來,我們的生活要豐富多了。”

當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小時候的南希經常說謊,還會告姐姐和哥哥的狀。 我從沒有當面指責過她,即使知道她在說謊,我也是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孩子做什麼,有她自己的理由。了解了孩子做事的理由,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糾正孩子的錯誤,不要馬上去訓斥他們。最好過幾天再婉轉地向孩子表達,讓他們感覺不到壓力。 “我知道你們中有一個人總是說謊。不久前,她跑到我這裡說了很多事情,但都不是事實。說謊話是不對的,不過我不知道她為什麼那麼說。” 這樣婉轉的批評比嚴厲的訓斥更加有效果。犯了錯誤的孩子會改正自己的錯誤,沒有犯這樣錯誤的孩子,也會認真審視自己的行為。 當然,聰明的孩子們不會認為媽媽這麼說,是因為沒有察覺出他們的錯誤。他們明白媽媽沒有直接指出錯誤,是給予了自己充分的信任。他們會自覺地改正,保證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我將酒瓶事件一追到底,不管三七二十一責備說謊的孩子,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反會使我和孩子之間產生隔閡。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採取一些策略。有時候需要對孩子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沒看見。即使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也要給予孩子信任,孩子應該是在媽媽的信任中成長的。 ☆經常問孩子為什麼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每到發成績單的那天,家裡都要舉行一場家庭晚會。隨著孩子們的年級越來越高,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與其說晚會是因為他們取得了好成績,不如說是對他們一個學期中努力學習的獎勵。 所謂晚會,也就是大家一起吃吃零食,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放鬆一下。 孩子們最喜歡看電影,為了那天能看到自己喜歡的電影,孩子們準備了好多平時想看卻沒時間看的錄相帶。到了那天晚上,一下要連續播放好幾部。

養成觀察與思考的習慣 每看完一部電影,我總要對孩子們提出一些問題。 “孩子們,剛才的電影有意思嗎?” 在他們各自說完自己的感受後,我又接著問: “人物演得好嗎?” “情節不夠緊湊是嗎?” “導演為什麼會選那個場景?” 我不只問他們看電影的感覺,還要問他們電影中具體的場面。就像讀完一本書後寫讀後感一樣,我讓孩子們在看完電影后自己對電影情節進行分析。 最初,孩子們只是單純地去看電影,對媽媽的提問隨便地回答一下就完了。後來因為每次看完電影后我都要提問,孩子們的態度也開始認真起來。他們為了能夠回答我的問題,已經不是單純地看看熱鬧而已了,而是對每一個場景、每一個情節都在腦海裡進行一番思考。

孩子們沒有任何負擔,享受著看電影、分析電影的樂趣。他們也逐漸明白即使是看電影,也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 這種提問不只在看電影,每次電視中插播廣告時,我也引導孩子們進行一些思考。 “這個商品這樣做廣告,廠商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宣傳效果呢?” “那個商品含有什麼成分?” 無論什麼樣的提問,只要孩子能說出自己對廣告的看法就足夠了。 家長們請嘗試著培養孩子觀察事物的習慣吧。這種思考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買東西時,也不是走馬觀花似的轉轉就完了,可以讓孩子思考一下貨架是怎樣的構造、為什麼這樣做,來這裡顧客的年齡層,類似的問題無窮無盡。 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思考習慣。但是,小小的提問所帶來的效果著實令我大吃一驚。具備了思考與觀察能力的孩子們,在學校解決問題時的思路也發生了變化。

這個問題的意圖是什麼?應該怎樣最快、最準確地解決? ……孩子們總能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這種能力不僅僅停留在解決學習難題的方面,當孩子們因為小事打架,事情過後,他們也會思考一下打架的原因,審視一下自身有沒有錯誤。 在看事物的時候不應該只看它的表面,而且要看透事物的本質。在平時的觀察思考中,就可以培養出孩子這樣的才能。具備了這種才能,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大的問題時,才可以正確把握情況,想出好的對策。 讓孩子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彼得在耶魯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公司上班。有一天,他忽然面色沉重地對我說:“媽媽,現在公司的工作不錯,但是為了將來能有更好的發展,我想有必要再去進修一下,我想辭去現在的工作。”

我支持他的想法,於是,彼得辭掉了工作,為自己更高的目標去奮鬥。不久,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哈佛大學商學院。經過2年的刻苦學習,彼得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現在,彼得在曼哈頓開創他的事業。大學時期所學的會計學和在商學院所學的經濟管理學使他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在經濟不景氣,許多公司倒閉的情況下,他的公司依然屹立在曼哈頓的市中心。如果當時他沒有選擇辭職再進修的話,恐怕現在還在那家公司過著平庸的日子。他辭職進修的決定是非常明智的,而他當時的判斷完全得益於從小養成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不能讓孩子在回答問題時總是一味地說:“是”或者“不是”,應該多問他們一些“為什麼”,在想問題的時候,培養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的習慣。腦子裡存的疑問越多,思考的問題也就越多。因此,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在自己沒有完全理解的時候,不要輕易地說“是”或者“不是”。

孩子們如果能夠問出大人們出乎意料的問題,或者做出出乎意料的行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時候不要對孩子說:“你才多大,問這個乾嘛?”經常問“為什麼”的孩子,自己首先會尋找答案。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多角度觀察新事物的能力。因為經常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而被早早趕出了學校的愛迪生,以及從小就與眾不同甚至被別人看成傻瓜的愛因斯坦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平時只知道按照父母的話去做,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習慣的孩子最後會受到思維的限制。孩子年幼的時候,一切按照媽媽的意思去做,也許還不會顯現出什麼問題,一切看起來似乎還挺順利。但是隨著學習越來越需要思考能力和應用力時,孩子的思維就逐漸跟不上了。不只是學習成績,在生活中也會出現各種問題。

現在的世界是思考者的世界。只知道按照別人的話去做,沒有自己思想的人遲早會被淘汰。當今世界是一個沒有規律、時時充滿變數的世界。 我希望那些只會培養孩子說“是”或者“不是”的媽媽,多問孩子一些“為什麼”。 “為什麼那樣做?”、“為什麼那麼想?”…… 媽媽在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孩子們可以盡情地思考,自己找出答案,樹立起解決問題的信心。 ☆和孩子們一起制定的五個法則 一個人只有具備誠信的品格才能獲得成功。當然,也有人依靠權術和旁門左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是這樣的人一般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俗話說:“玩火者必自焚。”玩弄權術和旁門左道的人,最後還是會掉進了自己挖的陷坑之中。從最近幾年的新聞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貪污腐敗的官員受到了應有的製裁,我想這就是自作自受的結果。 在21世紀的共同體社會中,具備領導能力的人才會成功。沒有領導能力,只靠陰謀權術欺騙他人的人,遲早會遭到社會的淘汰、眾人的唾棄。 培養孩子用陰謀權術周旋於這個世界,還是培養孩子的基本素質?這完全取決於父母的選擇。想培養孩子的基本素質,就應當同孩子們約法五章。 第一,制定規矩 結婚後沒有幾天時間,我就開始感到很為難,因為孩子們在家裡沒有一點規矩。孩子們的爸爸不是去參加學術會,就是去參加討論會。孩子們以前都是分別寄養在別人家裡,心裡只有自己,沒有兄弟姐妹的感情,更不懂得關心別人。我們在一起生活後,就像幾個陌生人住在一起的感覺。我是為了撫育這三個孩子才決定結婚的,但是,究竟該怎樣做,我一點頭緒也沒有。 於是我開始尋找辦法,計劃制定一些“規矩”。冷不防就向孩子們宣布“規矩”,肯定會招致孩子們的反感。在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後,我決定在必要的時候,一點一點地提出來。 首先,我從吃飯的問題上開始。以前,在準備飯菜的時候,孩子們什麼都不管,於是我要求他們一起來準備,並規定了吃飯的規矩。在吃飯的規矩之後,又宣布了就寢和起床的規矩。在給了孩子們足夠的適應時間後,規矩又擴展到自己清掃房間、整理衣物、打掃廁所等日常生活起居的各個方面。 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我讓孩子們逐漸明白了製定規矩的重要意義,教他們慢慢去適應,這比一下子宣布好多規矩,更容易讓孩子們接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孩子們接受這些規矩後也會自覺去遵守。當他們不遵守規矩的時候,我也會採取一些適當的懲罰措施。 通過制定規矩,可以讓孩子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他們的自律能力。 媽媽總是想讓孩子們自由地生活,因此在各個方面對孩子都加以袒護。如果看到別人批評自己的孩子,有的媽媽甚至會大聲喊:“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你在孩子麵前耍什麼威風呀!” 有些媽媽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無論孩子要什麼都會滿足他們的要求,她們以為這樣做就是給了孩子自由。在媽媽的庇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以為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當別人超過自己的時候,只會充滿嫉妒。 不對孩子進行任何約束,就是給他們真正的自由嗎?事實上,自由是相對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有節制的生活中才能體現出來。 想一想,在一個社會中沒有任何規範和法規,還有自由可言嗎?犯罪率會急劇上升,普通人在晚上都不敢出門,沒有了規則反而失去了自由。我們生存的社會正是有了某種程度的約束,才能維持現在的自由。 一個家庭也是同樣的道理,家庭就像一個濃縮的社會,也有自己的規範和規矩。如果沒有規矩,孩子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會使孩子們的思想和行為變得散漫。 想給孩子真正的自由,那麼就要製定適當的規矩。在這一系列規矩中,讓孩子自由地生活。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時,孩子也必須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媽媽在製定家庭規矩的時候,要區別於一般的規矩,應當在孩子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製定,如果孩子們接受不了,強迫孩子們遵守,就會給孩子們帶上無形的鐐銬,令孩子們無所適從。 第二,不要輕易改變規矩 孩子們上學期間,不管發生什麼事,晚上9點必須上床睡覺,這是我對孩子們就寢所做的規定。有一天,到了該睡覺的時間,愛麗絲怯生生地對我說:“媽媽,明天有一個重要的考試,今天晚睡一會行嗎?” 我很堅決地回答:“既然知道明天有考試,今天白天就應該好好地複習功課。為什麼要佔用睡覺的時間複習呢?快點關燈睡覺去吧!” 愛麗絲的眼淚都快落下來了,但是我還是堅決地搖了搖頭。第二天,愛麗絲沒有復習完功課就去參加考試了。 我堅持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是因為我很了解孩子們,如果沒有休息好的話,第二天上課就會打瞌睡,不注意聽課,還會降低免疫力,容易得感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也許有人會說孩子是要學習,有必要這樣小題大作嗎?我卻不這麼認為。在美國,學生除了上課的時間之外,還有很多自由時間可以自己支配,學生們有很多的複習時間。我問愛麗絲在自由時間幹什麼了,她卻回答不出來。 “愛麗絲,如果明天考試沒有考好,不是因為晚上沒讓你複習,而是你今天白天沒有復習。我們在很早以前就約定好了睡覺的時間。沒有時間複習是你自己的責任。” 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愛麗絲那次考試的成績了。一直以來作為優等生的愛麗絲,在沒有充分複習的情況下去考試,還是第一次,這給她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當然,如果我讓愛麗絲佔用睡眠時間去複習也未嘗不可。不過,這樣做就等於給了愛麗絲一個心理上的藉口,沒準下次考試之前她還會在課餘時間和朋友們去玩,而耽誤了複習。 幸運的是愛麗絲在這之後再也沒有因為要復習功課而要求晚睡過。 有些媽媽在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只簡單地警告他一句:“下次不要再犯錯了。”而當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卻大發雷霆,甚至體罰孩子,這樣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因為這會使孩子感到十分困惑,他們會在心裡想:為什麼媽媽兩次的態度截然不同呢?為什麼我犯相同的錯誤,第一次可以幸運地躲過去,第二次卻要受到訓斥。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發現規定之外還可以法外施恩。媽媽的心情不同,規矩也不同,這樣的規矩還不如沒有。在孩子心裡,就會沒有了規矩的概念,只會去揣摩媽媽的心情,也就是說要看媽媽的眼色行事。因此,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規矩,一定要堅持遵守下去。 要讓孩子明白規矩的重要性,就一定要堅決地執行規矩。堅決地遵守規定是幫孩子打好根基的基礎。 第三,必須遵守約定 在夏威夷生活的時候,愛麗絲、彼得和南希放學的時間不一樣,我們總是約一個時間,然後由我開車把他們一起接回家。 有一天,我等了很長時間,他們也沒有出現。透過車窗,我看見他們正在和各自的朋友聊天。一時聊得高興,都忘記了媽媽還在等著他們。 當時的通訊不像現在這樣發達,還沒有移動電話,也沒有網絡聊天,孩子們在一起總是聊個沒夠。但是,每天在約定的時間大家一起回家是我們制定的規矩。 我從車上下來,走到孩子們的跟前用平靜的語調說:“我先回家了,你們和朋友們盡情地聊吧,聊完了自己回家。” 於是我拋下三個孩子自己一個人開車回家了。從學校到我們家,如果走路的話,足足需要2個小時。我雖然對孩子們自己走這麼長的路也很擔心,但是我想這是他們違反了約定而應該受到的懲罰,不能因為個人的原因而破壞了約定。 幾天后,孩子們對我說:“媽媽為我們做出了那麼多的犧牲,我們卻只想到自己,真對不起!” “約定最重要!即使是家里人的約定,也一定要遵守。因為家人之間更需要信任。” 有人也許會認為家人之間,不必這麼小題大作。但是,我認為越是家人之間,越需要信守約定。因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需要用彼此的信任來連接,彼此間的信任正是通過信守承諾來實現的。 父母要履行對孩子許下的諾言,這樣孩子才會信賴父母。孩子遵守向父母的承諾,父母才會相信孩子。如果不遵守承諾,也就沒有信賴可言,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出現裂痕,破壞家庭的穩定。 第四,學會關懷別人 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我外出的時候一般都乘坐地鐵,因為既快捷又省錢。 在乘坐地鐵的時候,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小孩子穿著鞋在椅子上跳來跳去,媽媽卻不管不問,有時候弄髒了旁邊人的衣服連抱歉都不說一聲。我常想,如果這樣教育孩子的話,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不只是在地鐵裡,在飯店裡也經常發生類似的情況。孩子們大呼小叫、跑來跑去地妨礙他人,父母們沒有一點制止孩子的意思,只顧忙著自己吃飯。 可以看出,這些父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這樣會給別人帶來多少不便呢?孩子長大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需要和別人建立各種關係,撫養孩子的媽媽也是,在媽媽懷抱中長大的孩子也是。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以後很難再融入社會。只顧自己的孩子,很難處理好同別人的關係。 家庭也是一個濃縮的社會,實際上,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以及如何同別人和諧相處並不難。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知道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很多人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這樣,當孩子在同別人打交道時,就不難建立良好的關係了。 第五,養成好的語言習慣 通過一個人的言談,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素質和地位。在美國有高級英語和低級英語之分。高級英語是指有知識的人用的語言,低級英語則是在曼哈頓黑人聚居的哈林區最常用的。低級語言裡充滿了低俗的俚語和罵人的髒話。 在美國,高級語言和低級語言的區分很明顯,通常情況下,通過使用的語言可以評價一個人。即使知識淵博的學者,如果說一口低級的英語,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會一落千丈。無論你有什麼樣的才能,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語言習慣,就會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沒有素質的人。語言習慣的重要性不僅在美國,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 可是,現在韓國人的語言習慣如何呢?近些年來,韓國人在說話的時候,髒話滿天飛。在大街上,人們的對話基本上都是以髒話開頭,以髒話結束。 不只男女老少,甚至幼兒園的孩子們也是滿口髒話。我一直很擔心孩子們會學到這些難以啟齒的髒話,但是,大人們整天髒話連篇,怎麼能保證孩子不去學呢? 自古以來,就有“字如其人”之說,一個人的書法好,往往能反應出一個人的素質高。而語言也有同樣的功能,因此也有“言如其人”之說。 一個人的言語,不但能反映出他的知識水平,還能反映出他的修養與為人。再漂亮的女孩,如果滿口粗話,人們也會認為她是一個低素質的人。一個人學問再高,如果一口粗話,人們也會說他有能力沒修養。有很多人已經認識到自己不良的語言習慣,並試圖去改正。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語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 俗話說“三歲看老”,小時候的語言習慣將決定一生的語言習慣。孩子在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所聽到的話將決定他的語言習慣。培養孩子的修養,要從語言習慣開始,而且最好在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開始。 ☆對父母自己的要求 通過孩子可以看出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從孩子的行為舉止可以看出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品、怎樣教育孩子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通過模仿,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學習和積累人生經驗的。模仿的對象主要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醫生世家,會出很多醫生,學者家會出很多學者。孩子從小學到的東西對今後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這就意味著家庭教育,佔據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在學校或幼兒園接受多麼好的教育,如果父母沒有一個好的表率,那麼孩子就會在現實與所學到的東西之間徘徊,最後很可能選擇現實中所看到的、聽到的。 但是,韓國的媽媽們不注意自身的行為,而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卻很敏感。 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媽媽首先應當起到正確的表率作用。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身文化程度的高低並不是最關鍵的問題,因為媽媽不是教孩子知識的老師,而是中孩子行動的榜樣。通過媽媽的行為,孩子可以學習到在學校和幼兒園學不到的東西。 第一,小事也要盡心 韓國人十分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丈夫對妻子連“我愛你”都羞於啟齒,媽媽和孩子也是這樣。媽媽對孩子的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孩子可不一定這麼認為。如果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會使孩子錯誤地認為媽媽是一個只知道督促學習、訓斥自己的人了。 但是,也不要以為只說一句“孩子,我愛你!”就可以讓孩子理解媽媽的苦心。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一句話,不如一次行動更有效。說一句“媽媽很擔心你,有什麼問題跟媽媽說”不如採取一次可以表達這種心情的行動更能讓孩子理解媽媽。 結婚後,如何獲得孩子們的信賴,成為困擾我的最大難題。即使我無數次地表達:“我是多麼愛你們!我的孩子!”也不會得到孩子們的認可。特別是愛麗絲,她已經到了可以思考問題的年齡,對我充滿了戒備之心。 於是,我決心用行動代替語言,來獲得孩子們的信賴。有的媽媽處在我這樣的情形,很可能會通過給孩子們喜歡的東西來獲得他們的信任。而我採取的方法是,讓他們從最細微的環節能感受我的關心。 所謂關心,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做好,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著手,我經常和孩子們聊天,盡可能多地和他們待在一起,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首先消除孩子們對我的距離感。 在同孩子們聊天的時候,我自然地了解了孩子們最喜歡做什麼、有什麼不滿、有什麼煩惱……在孩子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不會直接替他們解決,而是幫助、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反復中,孩子們開始信任我。在獲得充分的信任之後,一旦遇到什麼問題,孩子們總是首先來尋求我的意見和幫助。 孩子信任媽媽,意味著孩子擁有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後盾。有了這樣的後盾,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害怕失敗。即使失敗了,還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戰勝失敗,重新站起來。 通過行動來贏得孩子們的信任,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效果。 第二,媽媽也要讀書 大概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韓國的學習氣氛更差吧,否則為什麼韓國電視台會有“讀書吧”這種號召國民讀書的節目呢? 對於媽媽們來說,似乎讀書是一件異常苦惱的事情。 “我們的孩子總是不能集中精力讀書,看不到10分鐘就開始走神了。” 在談到“如何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的問題時,媽媽們總是這樣抱怨,於是我問她們:“你們自己喜歡看書嗎?” 幾乎沒有哪個媽媽能夠很乾脆地回答我,10位媽媽中有9位會這樣回答: “我們得做家務事,還得照顧孩子,沒有時間看書。” 這些話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看起來沒有比韓國的媽媽們更忙碌的人了。全職家庭主婦一天累積起走路有5公里之多,而上班的媽媽則更加辛苦,她們簡直希望自己有分身術。但是,忙碌不能成為不讀書的藉口。 在家裡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在學校裡我是學生們的教授,工作生活十分緊張繁忙。儘管如此,每天僅有的一點休息時間我也從來不看電視。對於忙碌了一天的我來說,看一個有趣的電視節目,放鬆一下緊張的大腦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我看電視,孩子們也會去看電視。因此,我寧願把看一本有趣的書當作休息。 孩子們看到我的樣子,也會去看書學習,不知不覺中,這成了他們的習慣。我問他們看電視和看書哪個更有趣?他們總是回答:看書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 當然,這樣要求韓國的媽媽們未免有點強人所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愛好。但是,請想一想,在打發孩子去做作業或寫日記之後,媽媽們做些什麼呢?是不是靠看電視來消磨時光呢? 為了放鬆一下緊張了一天的神經,看電視休息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要明白一點,媽媽為了放鬆看電視,孩子也會產生一起看的念頭。結果,孩子和媽媽一樣,總是惦記著電視的內容,或者把看電視當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結果影響了學習。 如果真的想讓孩子讀書,媽媽首先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孩子們會學著媽媽的樣子去做,當讀書成為媽媽日常生活的習慣,孩子們也會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讓孩子看到媽媽是遵守秩序的表率 在道路上,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情況:媽媽和孩子準備一起過馬路,可是離人行橫道還很遠,媽媽看了看四周的車輛後,抓著孩子的手從機動車道上穿了過去。平時在學校或者幼兒園裡,老師們一直教孩子橫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而媽媽的舉動會使孩子產生疑問:“為什麼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呢?”有些無言以對的媽媽為了掩飾自己,只能閃爍其詞地說:“媽媽過馬路的時候可以這樣。” 媽媽的解釋真是太荒唐了,簡直令人發笑。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媽媽這樣一個小小的錯誤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價值觀。學校和幼兒園教育孩子們要遵守秩序,社會上在轟轟烈烈地開展遵守秩序的運動,而媽媽的一個行為,卻讓孩子失去了遵守秩序的意識。 不知道讀了這本書的媽媽們會不會審視一下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為呢?在一個大型的折扣超市,如果買東西的時候,爸爸媽媽推著購物車橫衝直撞,還總是把購物車推出規定的範圍,孩子看到這種情形,自然也不會養成遵守秩序的習慣。 我們要成為一個遵守秩序的發達國家。據調查,在加入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家中,韓國是遵守秩序意識最差的國家。看看下面這句話吧:“錯誤的秩序意識有可能奪去您孩子的生命。” 可以這麼說,父母們遵守秩序是為了孩子更平安地成長。 第四,不要經常使用“累、辛苦、生氣”這樣的詞彙 韓國人有兩種病,一種是“辛苦”病,一種是“抱怨”病。當然,人們整天忙得昏天黑地確實會很累,每天辛苦地工作還買不起一套房子,心情當然不會好。尤其是家庭主婦,每天重複著單調而繁重的家務勞動:打掃衛生、洗衣服、買菜、做飯……為數不多的收入還要給孩子準備名目眾多的培訓費。物價每天都在上漲,生活越來越艱苦,自己的生活入不敷出,還要給自己的父母、公婆買這買那,因此,年輕的媽媽們經常抱怨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現在,“累、辛苦、生氣”幾乎快成了她們的口頭禪。 但是,脫口而出的話對孩子的教育卻是致命的。父母的牢騷,會使孩子們以為世界就是一個生活艱辛、勞累、讓人充滿牢騷的地方。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對社會會產生一種畏懼感。 而事實上,抱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遠遠不止這些,如果孩子以為使媽媽又累又生氣的對像還包括爺爺、奶奶、爸爸、甚至自己時,他們就不會認為家庭是一個樂園,而是一個令人痛苦的地方。 第五,不要和別人比較 “鄰居家的孩子早就開始學英語了……” “姐姐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你是怎麼學的?” 這是在韓國家庭中經常聽到的話,韓國有很嚴重的語言暴力現象。所謂語言暴力,是指使用過分的語言或在和他人比較時所使用的過激語言。對孩子而言,語言暴力比體罰更容易造成傷害。 有人認為通過比較可以激發人更大的潛力,這是毫無根據的。在把孩子和別人做比較的時候,孩子不一定會產生競爭心理,反而會有失敗感和羞愧心。因為失敗感,孩子會失去自信,不只是成績,在生活中也會處處碰壁。 一般情況下媽媽們總是把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和別人比較的尺度。因為其他的才能(如繪畫或音樂等)不容易比較,因此父母總把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和排名同別人進行比較。如果學習成績好,就是能力出眾,成績不好,則被認為沒有能力。 這一點令人懷疑,學習成績好,真的就代表孩子能力出眾嗎?這只是大人們自己制定的標準,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這種能力。但是,單憑學習成績這個標準來衡量孩子們的能力是不正確的。 單純憑藉學習成績來評價孩子的能力存在一個巨大的誤區。對所有的孩子來說,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即使是雙胞胎兄弟,能力也各不相同。怎麼能僅憑學習成績來評價孩子的能力呢? 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的能力問題,而是父母是否善於發現孩子的能力。父母是為孩子的人生打基礎的人,而韓國的父母們總是拿鄰居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比,卻把自己的職責拋到了九霄雲外。把自家的孩子和鄰居家的孩子比較,就好像拿自己家的蘋果樹和鄰居家的梨樹做比較一樣沒有意義。 現在不要再把時間浪費在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上了,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和孩子在一起做一個有趣的遊戲,等待著孩子展現自己的才能。 在韓國,媽媽們十分辛苦,尤其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才,可以說不辭勞苦。但是,只有滿腔熱情、盲目地辛苦並不能保護孩子和正確培養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媽媽必須以身作則,讓孩子在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血汗。我也有這麼一句話:孩子的成功是1%的天性,加上媽媽99%的教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