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

第5章 第三章孩子應具備的品德

☆讓孩子認識自我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孩子們小的時候,我經常和他們一起玩一種提問遊戲。實際上提問並沒有正確答案,但孩子們非常喜歡玩這個遊戲。我們先假定一種情況,然後大家一起思考如果處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如何應對。例如,有時候我會問這樣的問題: “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急需錢用,於是向我借10美元,可是我只有5美元,而且這5美元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怎麼做?” 孩子們歪著頭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我也很需要錢,我不能藉給朋友。”有的說:“朋友比我急需用錢,應該借給朋友。”還有的說:“朋友比金錢重要,我應該想辦法幫朋友湊10美元。”最後,我並沒有說出自己的想法。

一個人應該怎樣做,要根據當時所處的環境來決定。不能簡單地說哪一種做法是正確的,哪一種做法是錯誤的。 我經常向孩子們提一些類似的問題。在這種“如果是我,該怎樣做的”假設中,孩子們對自己漸漸有了正確的認識。 當年,我離開了關愛我的父母,寵愛我的哥哥,隻身來到美國,在這個陌生的國度,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從鋪床睡覺到洗晾衣服,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我慢慢地摸索著。 無論什麼事情,一旦做習慣了,我們就會發現它其實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難。但是,在許多突如其來的情況下,人必須自己做出判斷,恐怕這一點是最困難的。在不能做出正確判斷的時候,我總在問自己:“我究竟應該怎樣做?”為了找到最正確的答案,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在上學期間,就有很多難題擺在我的面前,需要我去用心思考。有的時候,我甚至會考慮到,如果在美國生活我應該如何為孩子申請美國國籍;孩子在這裡生活將來可能遇到怎樣的機會,面臨怎樣的挑戰。這些事情都需要我自己思考。 每個人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每當這時候,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如果不相信自己,在面對岔路口需要做出抉擇的時候時,人很容易產生不安感,使自己陷入徬徨之中。 幸運的是,我的孩子們在我的提問遊戲中,漸漸地認識到了自我,明白了自己希望做什麼,怎樣做最好,並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所領悟。 發揮個人能力的時代 21世紀——發揮個人能力的時代 如今,我們每個人都能切身體會到全球化的步伐正在一天天地加快。每天的新聞,大部分內容都與國際形勢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將目光僅僅局限於韓國而要從全世界的高度去思考問題。

現在的孩子們,已經處於全球化的時代當中。從小學開始,英語已經成了孩子們的必修課。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顯著,互聯網發展更加迅猛。以前感覺很遙遠的外國,現在就像隔壁的鄰居一樣,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外國發生的大事要聞。因此,現在不能只把孩子關起來閉門讀書,應該讓他們放眼於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也讓父母們變得不平靜起來。因為,人們可以施展才華的舞台更加寬闊,選擇的方向更加多樣。 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樣,在機遇裡也暗藏著危機。隨著社會的發展,可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個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如果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謂的機會也就不能成為機會了。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面臨選擇時,就難以做出正確判斷。一旦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將會影響人的一生。

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孩子們應該怎樣去做呢? 從認識自己的處境開始 和丈夫結婚前,我總和三個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樣。渴望母愛的孩子們對我十分依戀,總是緊緊拉著我的裙擺纏著我和他們一起玩。 在與孩子們共同生活的第一天,我把孩子們叫到跟前問他們:“你們覺得自己可憐嗎?” 對突如其來的問題,他們似乎有些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後,三個孩子都點了點頭。我又平靜地問他們:“你們覺得爸爸呢?” “爸爸也很可憐,媽媽那麼早就去世了,只留下我們。” 聽完愛麗絲坦率的回答後,最後我又問他們:“那麼我呢?” 孩子們含著淚水,哽咽著說:“和爸爸結婚後,要照顧爸爸和我們三個,媽媽也是可憐的人。我們家全都是可憐的人。”

我一邊流著淚一邊拉起孩子們的手說:“對,我們都是可憐的人。可憐的人在一起就要更加珍惜生活,對嗎?我們在一起就要努力好好地生活,變成幸福的人。” 孩子們在遇到我之前,足足有3年時間是生活在別人的家裡。和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人生活在一起,孩子們所經歷的痛苦簡直無法用言語形容。收養彼得的那家人,連給孩子吃一粒阿司匹林也要孩子的爸爸先簽字同意,他們不想負任何責任。 我在有著痛苦回憶的孩子麵前,殘忍地說出了“我們都是可憐人”這句話。這是我們成為一家人的第一天。 我是一個感情細膩的人,一般情況下我不會輕易說這種讓孩子心裡難過的話。不過,我在心裡斟酌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說出來,因為說出這句話雖然會勾起孩子們痛苦的記憶,但這種痛苦只是瞬間的,而這句話對孩子們的成長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們應當忘記過去,暢想未來的生活。但是對孩子們來說,應當對現實生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明白自己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雖然這未免有些痛苦,但是正確的認識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這種認識,今後的計劃、目標不過是空中閣樓罷了。 我們現在的家庭就是這樣一種狀況:孩子們還沒有斷奶就被分別寄養在陌生人家,彼此之間感受不到兄弟姐妹的感情;我的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爸爸,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時間要在外參加各種學術會而不能回家;而我,作為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親,卻是一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外國人。 共同生活之前,我和孩子們相處得很好,但是成為一家人後,每天都生活在一起,發生矛盾、摩擦也就在所難免了。我希望孩子們能夠正確地面對這個現實。如果不能正確面對現實,那麼今後一旦出現問題,矛盾很可能進一步激化。

我很了解自己的處境,之所以要求孩子們也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處境,是因為我們的家庭和其他普通家庭不一樣。如前所述,在充滿機遇的美國,為了有一個安穩的生活,我必須這麼做。 孩子們考上大學離開家的時候,我都要給他們一雙毛襪,那不是一般的毛襪而是他們小時候穿過的毛襪,而且這些毛襪都是曾經補了又補的。 “在穿這雙襪子的時候,要仔細體會腳底粗糙的感覺,這樣,無論你身在何方、處境怎樣都會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我想讓孩子們去體會自己所處的環境,意識到自己在美國還非常弱小的現實。然後讓他們做出一個計劃,怎樣超越這個現實,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最終,我的孩子們都考上了美國一流大學,並以優秀的成績完成學業,這一切都來源於他們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之上,冷靜地把握機遇,人就能夠開拓出一條超越實現、實現夢想的光輝之路。

如今,我的孩子們已經長大成人,而且都有了自己的兒女,但我依然經常告誡他們:“對現實沒有認知的人是無法描繪未來的,因為未來是以現實為基礎的。”如果希望孩子能夠成功地開創未來,那首先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認識現實。 幫孩子樹立國家觀念 2002年的6月份,整個韓國變成了歡樂的海洋,舉國上下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在群星薈萃、舉世矚目的世界杯足球賽上,韓國國家足球隊神奇地打入了四強,創造了一個不朽的神話。在世界杯期間,大街上掀起了紅色的浪潮。就連還不知太極旗是何含義的小學生也脫口而出:“作為韓國人我而感到非常自豪。”所有國民對自己的祖國有了重新的認識。 但是,當世界杯留下的興奮漸漸冷卻後,面對韓國目前困難的經濟狀況,金融危機給人們造成的恐懼再次悄無聲息地襲上國民心頭。如果再問:“作為韓國人,你會感到驕傲嗎?”此時又有幾個人還能點頭呢?也許,有人會嘲笑我的看法,在這個已經趨於全球化的世界上,還分什麼國家?

我認為越是在國家困難的情況下,越是在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的時候,國家的概念越重要。我屬於哪裡,我流著哪個民族的血,這是一個人幸福和情結所在。當所有的人團結在一起時,國家才能富強。 深諳此道的美國,正在外國市場暗暗地實行著它的新殖民政策。他們宣揚全球化,“地球村”的提法正是為了讓人們在腦海中淡化國家的概念。而孩子們受這種影響,也漸漸地不知道國家為何物。孩子們從小就喝著可樂,吃著漢堡,穿著國外名牌,這樣下去怎麼會愛自己的國家呢? 當然,我所說的國家觀念決不是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所提倡的那種國家觀念。我希望韓國的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裡都為自己是個韓國人而感到自豪。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讓所有韓國人都陷入水深火熱的金融危機。當時國家無力償還外債,可是很多韓國孩子卻依然在街上吃著麥當勞漢堡包、喝著可口可樂、穿著耐克運動鞋。在那段經濟生活相當艱苦的時期,以特許經銷方式進入韓國的每一個外國名牌,不知道捲走了我們多少外匯。

我們不能單純去指責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嚴酷的現實面前,重新樹立國家觀念,可以堅定我們的信心。 我的孩子還很幼小的時候,當時美國人很歧視在美國生活的東方人。在這種氛圍中,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東方人對自己的血統很模糊,造成了很多內心上的矛盾。 為了讓我的孩子在美國能夠健康地成長,不失去作為中國人的根本和自豪,我傾注了很多心血。 我找到了一張可以一目了然的世界史圖表,讓孩子首先了解中國在世界史中所處的位置。我還把學校中被美國歪曲的中國歷史部分一一加以指正和說明。 當然,我也讓他們了解了韓國的歷史,使他們對韓國也有了新的認識。他們知道了自己的根在中國,了解了養育媽媽的韓國是個什麼樣子。 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真正地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裡。在高中畢業時,他們在畢業證上的名字分別寫的是南希?張楊、彼得?張楊、愛麗絲?張楊,這是他們自己提出這麼做的。 雖然他們起的是美國的名字,但是他們知道他們是屬於中國和韓國的,所以他們決心把爸爸和媽媽的姓氏都加在名字上。實際上,他們同韓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是他們表示,從媽媽那裡學到東西,就相當於是韓國所饋贈的,在他們身上同樣有著韓國的烙印。 孩子們的國家觀念,一直伴隨著他們長大成人,他們始終堅持著這一原則。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保持著這樣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成為他們肯定自我、發展自我的動力。 在數十年前,國家觀念等同於愛國主義。近年來,儘管隨著國家間界線的逐漸模糊,現在連民族的區分都已經不是很明確了,但是國家觀念是一個人在這個世上必須擁有的要素。越是全球化,國家觀念就越重要。 隨著發達國家推行新殖民政策,現在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吃的穿的都幾乎相同。在中國,肯德基的牌子隨處可見,去俄羅斯你也可以吃到麥當勞的漢堡包。這種現象使人們淡忘了自己的國家,忽視了自己的血統。這樣一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甚至每個人的多樣性都被埋沒了。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都在走向一致。 明確樹立自己的國家觀念,明白自己的歸屬地,有了國家做後盾,你才會建立起自信。在某種角度講,這也是一個人能否取得發展、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媽媽們不要總是通過教科書和偉人傳記去幫助孩子們建立國家觀念。應該讓您的孩子行動起來,讓他們對著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大聲說出:“我是××國人!”這樣有助於使國家觀念深深地植根於他們的腦海裡。即使孩子們長大成人後,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樣的景況下,都不會動搖他們的國家觀念。 有一個童話是這麼講的: 小象非常羨慕爸爸的長鼻子和粗壯的象牙。 “我為什麼這樣難看呢?沒有爸爸那樣漂亮的象牙,也沒有媽媽的高個頭。我為什麼這樣矮?吃不到野果,也不能在瀑布下戲水……” 小象向過往的其他動物詢問:“我怎麼樣才能和爸爸一樣呢?” 過往的動物這樣回答它:“不要到處徘徊,好好想一想你現在所擁有的東西,仔細去體會這其中的價值吧。” 對自己的認識是教不來也學不會的,只有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和創造。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強迫孩子認識自己,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孩子自己去感覺,父母起到的是輔助作用。 ☆失敗和成功的意義 不要成為孩子生活的主角 在有孩子的家庭,媽媽的一天通常是這樣度過的:早晨,為全家人做早飯,送丈夫出門上班後回房把孩子們叫醒,準備送他們去幼兒園。孩子們早上總是貪睡賴床不起,連哄帶嚇地把孩子叫起來送去幼兒園後,又得回家收拾被孩子們弄得亂七八糟的被褥,然後打掃房間衛生。 不知不覺又到了下午,該去幼兒園接孩子了。如果稍微晚一點,這群調皮的孩子不知道會闖下什麼禍。 在幼兒園沒有媽媽的看管,孩子們通常會吃一大堆零食,而到了晚飯時間他們就不好好吃飯了。不管媽媽說什麼孩子們都聽不進去,最後只得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到處跑,對調皮的孩子們來說,吃飯就像吃藥一樣痛苦。 好不容易一口一口把晚飯餵到孩子嘴裡,接下來又要看著孩子們寫作業。然後,還得監督孩子們刷牙洗臉。所有這一切都結束後,又得逼著賴在電視前的孩子們回屋去睡覺。 媽媽撫養孩子就像上戰場一樣,媽媽不但要送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學校,在家還要看著孩子學習、打掃房間、整理被褥、洗衣做飯……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韓國一樣,媽媽整天圍著孩子團團轉。韓國的孩子只能按照媽媽的話老老實實地去做,否則就被視為“壞孩子”。孩子要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事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媽媽總會說:“這個你別管,你只管學習就行了,剩下的媽媽給你做。” 不要阻止孩子做事 我小的時候,在家裡必須遵守幾條原則:每天早晨起床必須自己整理房間,如果不整理,就不能去上學。我們每個房間都有一個鈴,是父親用來叫我們起床的。一聽到鈴聲,我們馬上就得起床整理被褥,簡單地打掃一下房間,然後在門口等待父親的檢查。 “炳慧吃完早飯去上學,你們繼續打掃房間。” 如果哥哥們偷懶,沒有把房間打掃乾淨的話,父親就會訓他們。如果整理不好房間,就不能按時上學了。 還有一條規定就是內衣等小的衣物要自己用手洗。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能找別人代洗。我的母親平時心腸很軟,但是在這一點上,不知道父親對她說了什麼,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時候,母親居然也沒有幫我們說過話。 還有一點就是,在家裡吃飯的時候,沒有人去叫你。一到吃飯的時間,不管你在幹什麼,都要趕緊去餐廳吃飯。如果過了吃飯的時間,就只有餓肚子了。父親的方針是:不能因為個人原因,而給別人帶來麻煩。 剛開始,父親還總是說:“如果晚了,就不給飯吃。”,但是,有了幾次挨餓的經歷後,不用別人叮囑,我們就都自覺地按時間自己盛飯吃了。 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我,更加明白孩子自立精神的可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來講是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 和父親一樣我也給自己的孩子們訂下了規矩。孩子們要自己打掃房間、洗內衣。晚飯時,愛麗絲和彼得負責端菜和洗碗,收拾餐桌,最小的南希負責在飯桌上擺筷子和勺子。 南希從小就喜歡撒嬌,直到現在還經常像個小孩子似的。記得有一天,南希從幼兒園回來後,悄悄地跟我說:“媽媽,幼兒園留給我們的作業太難了,您幫我完成行嗎?” 孩子尋求媽媽的幫助怎麼能拒絕呢?而且又是學習方面的問題。當我翻閱了南希幼兒園所發的課本之後,我又改變了主意。我完全可以幫助南希完成作業,不過,我認為老師不會留超出孩子們能力範圍的作業,老師留的作業有難度,肯定有老師的道理,所以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完成。 於是我對南希說:“媽媽也不太會。你一定能想出比媽媽更好的方法。而且,老師也希望你自己獨立完成。如果你實在做不出來,可以去問老師,老師比媽媽解釋得更好。” 南希立刻露出了不高興的表情,我則故意裝作無動於衷的樣子。 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南希不停地翻著厚厚的書,絞盡腦汁思考著老師留下的難題,看著她辛苦的樣子,我不禁心軟了起來。看著表針,我正在猶豫是不是幫她一次,孩子忽然長出了一口氣,說道:“終於做出來了。” “媽媽,我都做完了,不過還有幾個不明白的地方,我明天去問老師。” 南希一邊喝著從冰箱裡拿出來的水,一邊嘟囔著:“比我想像的容易嘛……” 從那之後,南希從來沒有因為作業向我求助過。她總是通過翻百科全書或者查閱相關的書籍自己解決問題。如果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題,她就會直接去問老師。她明白瞭如果盡了最大努力還沒有把問題解決,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通過這種方式的教育,孩子們自己的事從不拖累別人。即使沒有人督促,他們也會主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事情,這是他們自立的關鍵。 美國的父母們讓他們剛會走路的孩子自己穿鞋系鞋帶。不管孩子需要多長時間,父母們從來不會去幫助孩子。只是默默地等孩子自己穿好。他們認為父母幫助孩子做事,是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權利。 “父母有什麼權利去剝奪孩子做事的機會呢?那是越權行為。” 經歷成功與失敗 一天,彼得手裡拿著一個小本子走到我身邊,這個本子是我讓他寫日記用的,用來鍛煉他的寫作能力。但是,拿著小本子的彼得表情十分低落。我悄悄地看了看本子,上面什麼也沒寫,還是一片空白。 “媽媽,我真的寫不出來。我實在無法把我的想法寫下來。” 一行也沒寫出來,我有些失望,孩子也嘆了口氣。我微笑著對彼得說:“沒關係,彼得,經過幾次失敗,也許比第一次就成功更好。等你能寫出來的時候,也許會更高興呢。” 彼得比愛麗絲和南希做事更容易失敗,他的心裡有一種自卑感,和優秀的愛麗絲比起來,他始終缺乏自信。 現在我的頭等大事就是幫助彼得找回自信心。如果害怕失敗,無論如何也不會找回自信心的。經歷失敗之後獲得的成功,才能使人夠獲得更強的自信。 在失敗與成功的交替中,彼得的寫作水平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而他露出的笑容則更令我欣慰。他現在已經具備了自信心,不再害怕失敗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基本的母性是必須的。如果一位母親連最基本的母愛都沒有,那麼她很難戰勝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但是,有時母性也會蒙蔽媽媽的眼睛。 有一個和同齡人比較起來格外遲鈍的孩子,從小時候起,他就經常遭到同齡人的戲弄,甚至連老師也瞧不起他。為此,孩子的媽媽非常痛苦,她想:怎樣才能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呢?於是,她不讓孩子接觸任何可能給孩子造成傷害或挫折的事情。她幫助孩子做作業;當孩子和同齡人在一起時,她不讓孩子和其他人去競爭;當孩子羨慕鄰居家的小朋友會騎自行車時,媽媽不是讓孩子也去學騎車,而是說“媽媽給你買更好的玩具。” 不久前,我見到了這位媽媽,她的眼裡含著淚水說:“我的孩子現在什麼事都不會做,等我死了之後,他可怎麼辦呀?” 這個媽媽就是從孩子那裡剝奪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權利。 對於那些生活在媽媽的懷抱裡,從未品嚐過失敗滋味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會缺乏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生活的能力。當今社會,青少年因為學習成績、異性或金錢等問題而自殺的案例不勝枚舉,而且案件數字有上升趨勢,恐怕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這些孩子的共同點就是,在碰到問題時不知道該如何解決,他們從小就一直處於父母的庇護之下,從沒有體驗過失敗的滋味。 問題總是會突然出現的,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會發生一些連父母也不便知道的問題。從未經歷過失敗和挫折的孩子,這時會很痛苦,而對突如其來的問題他們手足無措,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最終有可能選擇極端的方法。 想一想,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呢?不要事到臨頭時,再後悔當初對孩子過於寵愛。你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去經受失敗的磨煉吧,只有這樣,在今後遇到因難時,他們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成為孩子生活的配角 對孩子來說媽媽的幫助是必要的。但是,在孩子的生活裡,媽媽無論任何時候,都只應充當配角,讓孩子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媽媽應當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夠獨立生活。並不是說如果孩子沒有經歷過失敗就什麼都做不成,而是應當在失敗後,媽媽能夠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 孩子開始蹣跚學步的時候,媽媽總擔心孩子會跌倒、磕著、碰著,或者走到危險的地方去。但是,只有越過障礙,經過碰撞,孩子才能越走越快。不讓孩子經過磕磕碰碰的練習,孩子只會在原地打轉。 在撫養孩子時,要讓孩子自己去領悟生活的真諦。在孩子背後推著他前進,不讓孩子經歷風雨,孩子只知墨守成規。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再埋怨孩子說:“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那就為時太晚了。這說明媽媽沒明白作為一位配角的意義。 不要成為孩子生活的主角,媽媽只是一個配角。在主角盡力做自己的事情時,配角的作用就是助孩子一臂之力。孩子在自己親身經歷成功與失敗的過程中,會變得堅韌與自信,孩子在日後會明白這才是媽媽賜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一起享受生活的快樂 教會孩子“我”和“我們”的區別 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我在學校的餐廳裡打工,主要是負責收拾碗碟杯子,把食物的殘渣倒進桶裡,然後把碟子送到廚房。 有一天,我端著一大堆咖啡杯子走進廚房的時候,因為實在太重了我沒有拿住,結果一下子全部摔在了地上。我立刻絕望了,這下沒法再打工了,這時管理員走到了我的跟前,他擔心地問我:“你還好嗎?” 我連聲說道:“對不起!對不起!” 管理員接著對我說:“今天真是不走運的一天。”然後就走了。 當天晚上,我給媽媽寫了一封信。 “媽媽,我在家裡一不小心打碎了碗碟還要受到責備,但是在異國他鄉打碎了好幾個杯子卻受到別人的安慰。” 我接著寫道:“美國真是個不同尋常的國家。這個國家的潛力大概就在這裡吧!” 從那之後,我腦海裡總是浮現出那位管理員的身影,於是,我做事更加認真,因為管理員的安慰使我重新找回了自信。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來自哪裡,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 懷著這樣的記憶,在結婚後,我希望孩子們也明白這個道理。因為關懷與給予是生活中最好的武器。正是為了培養孩子的這種觀念,從他們很小的時候起我就讓他們分擔家務,兄弟姐妹之間互相幫助。 在日本的時候,為了減輕家務的負擔,我們雇了一個日本的女孩子。這個女孩叫彩子,她有著和年齡不相稱的仔細。 但是,在這個女孩來到我們家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所有家務都有人做的情況下,孩子們經常把自己應當做的事也交給了彩子。以前從學校回來後,自己清掃房間,一起準備晚飯。但是現在他們開始偷起懶來。起床後,連被褥都懶得整理了。幾天后,我覺得不能再讓他們這樣下去,於是把他們都叫到跟前。 “彩子來到我們家,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她就像我們的家人一樣,你們卻胡亂地使喚她。我非常感謝她,我想在她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前提下,送她去學校上學,你們要幫助她。” “那麼誰來打掃我們的屋子呢?”孩子們驚訝地追問我。我沒有回答他們,對不知所措的彩子說:“房間每天不用打掃那麼多遍,晚上放學回來打掃一次就行了。可能對你來說很辛苦,但這也是為了你好,你要堅持下去。” 按照我說的,我帶她去打字培訓學校報了名。從第二天起,早晨她和我們一起從家裡出發,在學校裡上完課後,下午回到家裡做家務。 出乎意料的是,彩子把房間打掃得更乾淨了。 2年後,彩子結束了在學校的學習,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打字員,不久她離開了我們家。一個小小的關懷,卻改變了她的一生。 已經步入中年的彩子,現在還常常給我打電話,問候我們全家。雖然她每次都向我說謝謝,但是,其實從內心裡我也很感謝她。如果沒有和她的相遇,我的孩子們怎麼能學會如何關心別人、為別人付出呢? 因為彩子的事,孩子們學會了關心別人,在他們今後的生活中,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兩個女兒成為維護委託人權益的律師,而彼得成為一名出色的CEO,在他的帶領下,職員們精誠團結,為了公司的理念努力奮鬥著。 沒有給予就不能生存 為他人付出並不像說的那麼容易,因為有的時候,給予和關懷會涉及到自己的直接利益。尤其是現在這個競爭的年代,為別人付出往往會被認為是傻瓜。這只是一些鼠目寸光之人的想法,實際上,沒有付出、給予和關懷,就很難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 21世紀是個人主義的時代。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能力。而在這個時代,更需要能夠協調人際關係的人。也就是說,需要專業技能的同時,也需要能夠同別人建立密切的關係,將個人意見綜合起來的能力。 最近,各個企業對21世紀的領導者提出了一個“servantleadership”的概念。 “servant”即僕人,“leadership”即領導能力。 “servantleadership”即“僕人領導力”的意思。這意味著,今後受人關注的領導者不一定是那些會下達指示,具有領袖氣質的人,更多的是可以為整個團隊的未來和個人的成長服務,維持相互間協作的人。 現在是強調個性的時代,但是能夠將個性和特性整合在一起的領導者才是未來領導者的發展方向。根據著名的時事雜誌《財富》調查,在世界排名前100強的企業中有1/3的企業把“僕人領導力”戰略,作為經營哲學。 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一下“我”與“我們”的關係,不能將目光只停留在個人的利益上,在索取的同時,也要學會給予別人。給予不是我們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但在當今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的世界中,給予別人是一個重要的生存武器。 我們的社會,現在只強調孩子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而事實上,強調自我、排斥別人的教育,將會把孩子推向一條不歸之路。 媽媽們現在的教育方式也脫離了社會的現實。好吃的東西都留給自己的孩子,從不會教育孩子和朋友一起分享;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往往會拉著孩子找到人家不依不饒地“討公道”,甚至會在別人家裡動手打架。 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會使孩子在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無法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不會謙讓與關懷別人,在步入社會後,只為自己不顧他人的自私心理,有可能會成為引發衝突和矛盾的導火索。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樑之才呢? 從小事中尋找教育方法 我是怎樣教育我的孩子們學會關懷他人、給予他人的呢? 孩子們小的時候,美國流行飼養寵物。孩子們纏著我給他們買一隻寵物荷蘭豬。最終,禁不住孩子們的央求給他們買了一隻。 “荷蘭豬是有生命的動物,和你們平時玩的玩具不一樣。你們要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它。”但是,儘管孩子們很喜歡這只荷蘭豬,卻沒有好好照顧它。他們把它關在髒髒的籠子裡,還總是忘了餵食,對荷蘭豬的死活也漠不關心。於是,有一天我對孩子們說:“今天沒有晚飯吃了。你們不好好照顧荷蘭豬,好幾天沒有餵牠了。你們也餓一頓,體會一下小荷蘭豬是多麼的痛苦吧。” 孩子們全都沉默了。他們很快給小荷蘭豬換了一個清潔的新“住處”,還給它的窩裡放上我們吃的野菜,水槽裡加滿了水。 從那之後,我開始注意培養他們幫助別人、關心別人的習慣。我讓他們明白自己小小的付出,會給別人帶來無限的快樂。 有一天,我對正在擦洗廚房水池的彼得笑著說:“彼得,謝謝你!媽媽可以休息一下了。你這樣幫媽媽,媽媽心裡很高興。”看著媽媽的笑臉,彼得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我想,在那一瞬間,彼得肯定也明白了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道理。從那以後,彼得不只是對我,連愛麗絲和南希的事也樂於效勞了。 關懷別人、給予別人並不一定非要做出多麼偉大、多麼了不起的舉動。帶領孩子們去養老院或者孤兒院做義務勞動當然是關懷別人的體現,但我們畢竟不可能每天都去這樣的地方獻愛心,所以,關懷別人、給予別人最基本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得以體現。 在釋迦牟尼軼事中有這樣一個“無財七施”的故事: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面前哭訴。 “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可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呀!” “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第一,和顏施,就是用微笑與別人相處;第二,言施,就是要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第三,心施,就是要敞開心扉,對別人誠懇;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動去幫助別人;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弱婦孺;第七,房施,就是將自己有空下來的房子提供出來,供別人來休息。如果你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會隨之而來的。” 讓孩子明白:不經意的稱讚、善意的目光、小小的犧牲和謙讓也可以給別人帶來快樂。 現在,你可以做出結論了:是讓孩子在激烈競爭中,扮演一個踩著別人向上爬的光桿司令,還是成為在充滿關懷與給予的生活中獲得力量的孩子呢? ☆勞動的價值 品嚐自己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有一天,從小就身體虛弱的彼得突然對我說:“媽媽,請您同意我從明天開始去送報紙。” 當時,彼得在夏威夷最有名的普納胡高中上學,在那裡聚集了大批優秀的學生,學校的功課相當繁重。 但是,彼得為什麼忽然想起要去送報紙呢?在這麼重要的時期,彼得提出這個要求讓我很為難。經不住彼得誠懇的請求,最後我同意了他的想法,不過我給他提出了一個要求。 “如果你真的喜歡,那就去做吧。但是,既然決定做了,你就要堅持到底不能中途退出。” 幾天后,彼得真的去送報紙了。其實,送報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每天凌晨3點別人還在熟睡的時候,他就要去報紙配送站領報紙,然後騎著自行車將報紙送到各個居民點。送完報紙後再去學校上學。 那時候恰巧孩子們的奶奶住在我家,奶奶很擔心孫子,彼得起床後,她也一起起床,一定要為孩子準備早餐,否則她自己也睡不著覺。而且在孩子不在的時候,她還責備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指責我讓一個剛剛15歲的孩子做這麼辛苦的事情。我是這麼回答她的:“媽媽,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事情。彼得以前身體很虛弱,通過送報紙,他現在身體變結實了,精神也很好,這不是什麼壞事。” 我雖然對孩子的奶奶這麼說,其實自己心裡也非常擔心。愛麗絲和南希也非常擔心彼得,每次下大雨或者刮大風,他們都悄悄地跟在彼得後面,看著他離開家門。 在一邊學習,一邊送報紙的過程中,彼得從沒有說過放棄。在彼得送報紙的時期,我沒有開車送過他,也沒有勸他:“別乾了。”彼得送報紙一直到中學畢業,足足堅持了3年。 那段時間對我來說也是一個考驗,每次心裡實在忍受不下去的時候,我就安慰自己說:“這將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彼得就像了解我的心思似的,在高中時期,他的成績沒有一點退步,身體卻越來越強壯。送報紙也是一份需要講信用的工作,彼得在結束這份工作時,被評為“最優秀報紙配送員”。我現在還經常想起,彼得像演雜技似的握著車把,踩著腳蹬送報紙的樣子。 在彼得中學畢業後不久,我的病頻繁發作,不得已需要住院。正在我收拾東西時,彼得遞給了我一沓錢:“媽媽,用這個錢住最好的病房,不要用別的錢,一定要用這個錢。” 彼得遞給我的錢是他3年送報紙掙來的,我對他說:“這是你辛苦掙來的錢,你自己留著用吧。”彼得搖了搖頭,“如果只是想著這是3年送報紙掙來的錢,這錢沒有一點意義,媽媽用了的話,我才會高興。”聽到孩子的話,我的眼淚頓時奪眶而出。 在彼得的帶動下,放暑假的時候,南希也突然要求去夏威夷近郊的一個菠蘿農場去打工。 對於南希去菠蘿農場打工的事情,我沒有任何猶豫,通過彼得送報紙的事情我明白了,這絕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而是一種體驗、一筆財富。我只是叮囑她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要用心去做。 在陽光的暴晒下,在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菠蘿地里工作,對一個小女孩來說,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假期結束後,南希說:“比起辛苦的勞動來說,能在這種漫長而又令人厭煩的工作中堅持下去才是最難的。” 對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事情的南希來說,這是一份難以想像的工作。但是,南希最終堅持了下來。南希在工作中得到了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東西,我為她感到自豪。 不要擔心孩子會有危險 在外國人眼裡,韓國人有些法令他們很吃驚。第一是支配韓國社會的大男子主義,另外就是媽媽們為孩子的獻身精神。幾乎所有家庭中,孩子在結婚前都生活在父母家,還是由媽媽做飯,照顧生活起居。對美國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在美國,高中一畢業,孩子們就宣布獨立了。因此,他們對韓國的家族文化很難理解。 我倒是覺得韓國的家族文化更有人情味。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我的孩子們很早就離開家去獨立生活。但是,如果有機會,我很希望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一些。 但另一方面,我更為我們這種獨特文化感到擔心。如果把美國20歲的孩子和韓國20歲的孩子作比較,就會發現我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 美國20歲的孩子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即使身無分文,也絕不會令人擔心。他們會直接找附近的加油站或者飯店去打工,就算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他們也會向主人直接說明自己的情況,尋求幫助。 而韓國20歲的孩子呢,他們會馬上向家里人求助,要求趕快把他接回家。 我們的孩子有一個通病就是在困難面前,吝惜身體,缺乏冒險精神。媽媽應該明白,這看似不是什麼大事,卻可能使孩子成為一個時代的廢人。 在彼得和南希打工結束後不久,他們相繼離開了我的身邊。當時,愛麗絲正在上大學。彼得在高中畢業前接到了耶魯大學的入學通知書,之後不到一年,南希也去了耶魯大學。 現在,我一點也不擔心走上自己道路的三個孩子。他們有敢於冒險的精神,他們有堅持到底的毅力,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我完成了作為媽媽該做的事。 我相信我的孩子們在大大小小的問題面前,不會輕言放棄,也不會感到挫折,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可以面對一切困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