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第25章 課外時間我們喜歡做什麼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凌志军 6482 2018-03-18
我們喜歡做什麼時間 李開復橋牌大學 張亞勤繪畫、圍棋從中學到現在 劉策繪畫從小學到現在 郭百寧繪畫小學和中學 王堅繪畫小學和中學 徐迎慶繪畫中學和大學 高劍峰長跑、繪畫從小學到現在 沈向洋足球、橋牌從大學到現在 凌小寧攝影、籃球、乒乓球從小學到現在 張崢寫詩從大學到現在 林斌乒乓球從小學到大學 初敏籃球大學 朱文武籃球從中學到現在 張黔四百米欄、排球從中學到大學 體育訓練不是增加了你的智商,但是它可以發揮你的潛在的能力。 ——朱文武 “用你的左手。”教練衝著他發瘋似的叫喊。 朱文武奔跑在籃球場上,這是他第一次試圖用左手運球。 這事發生在他剛剛上大學的時候,他記不清是哪一天了,但對自己當時那副笨拙的樣子還記憶猶新:“那隻手好像不是自己的,伸不出去,轉不回來,還抓不住球,甚至連腳下的動作也跟著扭曲起來。”

和他的大多數同學一樣,朱文武不是“左撇子”,左手的笨拙似乎是天生的。他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個頭兒。父親身高一米八,母親身高一米七。他進入大學那一年,身高一米八五。 “你這個頭兒不打籃球太可惜了。”所有人都這樣對他說。 他從小學到中學都很喜歡打籃球,當他進入大學籃球隊的時候,籃球的基本功已相當好。 可那畢竟都是業餘級別的,現在,球隊的教練是從專業運動隊出來的,一眼識破了他的左手問題: “人家用兩手打球,你只有一隻手。能贏嗎?” 教練參照專業運動員的訓練程序來訓練他的左手。第一個目標是,讓左手像右手一樣靈活自如,一樣強壯、細膩,而且富有彈性;第二個目標是,讓兩隻手互相配合,左右開弓,彼此貫通,就像一隻手一樣。

訓練每週三次,每次兩小時,非常正規,而且寄託如此高的期望,不知不覺中,全身血液都集中到左手。 即便你不是生理學家,也能知道人的左邊軀體是由右腦支配的。所以,訓練左手的過程也就是在開發右腦。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四年。文武每天上午聽課,下午訓練,晚上讀書,所以他形容那時的生活是“教室、圖書館和球場,三點一線”。有時候他會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他和隊友們取得的最好成績是全國大學生比賽中南賽區的冠軍。 他的左手真的成長起來了,越來越像右手。 “雖然沒有達到右手百分之百的能力,但至少有個百分之七八十了。”他如此估量自己。 這是意料之中的。沒有想到的是,大強度的訓練不僅沒有成為他的精神負擔,反而讓他覺得精力充沛,不再像過去那樣動不動就覺得很累。

無論聽課、讀書,還是寫論文,用功時間長了,腦子裡面總會有一種沉重疲倦的感覺,但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經過一場籃球,他感到整個身心都在放鬆。 他開始相信,籃球不僅鍛煉他的體力,而且也在鍛煉他的腦力。 同學們驚問他何以如此精力充沛。他說:“把大腦的疲勞釋放出去的最好途徑,就是運動。當然你可以聽聽音樂什麼的,也有同樣效果,然後你再來學習,就會覺得全身精力又回來了。” 人腦中的能量很像電池的能量,有一種再生的特徵。你連續不斷地使用它,也許只用10個小時就耗盡了,但你如果把兩個大腦交替使用,就可能使用20個小時還不覺得累。這也就是朱文武總是感到精力充沛的奧妙。 然而更加奇妙的是教練當初喊出的那句“用你的左手”。文武清晰地感覺到,左手日愈靈活的過程,也是右腦日愈靈活的過程。於是他開始把打籃球叫做“開發另外一半腦子”的教育,還在無意之中說出了所謂“左手理論”:

我們打籃球,左手右手對球的感覺,還有控制球的熟練程度,必須是一樣的。我本來是用右手的,左手很笨,現在要讓左手像右手一樣聰明。一天到晚用左手,我覺得多少訓練了我的右腦,所以人也聰明起來,回到課堂和圖書館的時候,也覺得越來越自信。原來上中學的時候,我的成績不是那麼出色,也許以前我的智力沒有那麼強吧。但是上了大學以後,我覺得自己的智力明顯提高,讀書越來越順。四年以後開始讀研究生,真有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我猜想這和打球有關。當然不是說你打球就能變得更聰明。人和人的智力是不會差太多的,體育訓練也不能增加你的智商,但是它可以發揮你的潛在的能力。 “海比山大,天比海大,比天空還要大的東西是什麼?” 讀過本章內容的人一定知道答案:“是你的大腦。”

讓我們來聽聽微軟亞洲研究院裡的那些人是怎麼談論大腦的。 張亞勤:習題做得越多,頭腦越是被禁錮 我覺得題是要做一點,但是絕對不要做多。題做多了,思維就被禁錮住了。只用一點點習題把你的概念清晰化,然後就不要再做了。學習應該是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不是相反。理解最根本的定義,就是把它簡單化。它本來是3個要點,可是你做了很多題,做題的時候又分分分,分出不知道多少點來。這是讓大腦變得更複雜的過程,到最後,把自己弄糊塗了。我發現很多學生都忽略了最簡單的東西。其實我們該把最簡單的事情做好,再乾別的。 張宏江:95分和85分都是A 中國的孩子也許只用50%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現在這些課程,達到現在這種水平,另外50%的時間實際上被浪費了。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都要求他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他必須掌握所有的細節,比如他用50%的時間就能掌握95%的細節,卻要用另外50%的時間去學習最後那5%的細節。這個“最後的5%”對99%的人來說一輩子都用不上,要論“投入產出比”的話,這個“5%”最不合算。但是他在考試中決定勝負的就是這個“5%”,成敗常常就在一分之差,甚至在0.1分上分高下。有多少孩子考大學差了一分就落榜!所以孩子們不得不花很多時間,只是為了提高一分兩分。而在美國的學校裡,95分和85分都是A,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水平。美國的孩子用不著拼盡全力去掙那幾分,所以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別的事情。

高劍峰:要有一些不符合邏輯的觀念 在大學裡聽了無數的課,只有一次課的印象最深。那一次是設計課,老師對我們說:“把你的思路全都打開。”他鼓勵我們用各種方法去完成設計,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是不准抄襲現成的東西。我在中學的時候,從來沒有聽老師說過這些,所以覺得既新鮮又有意思。我和同學們當時正在傳閱一本書,裡面有個故事正好是老師這個思想的佐證。那故事是以一個問題開始的:請你測量一座房子有多高。這本來是一個物理實驗,給一個學生一塊石頭和一個秒錶,你可以利用自由落體的原理測量出房子高度。所有的學生都知道這樣做,但是只有一個學生另闢蹊徑,他去找大樓的管理員詢問樓房的高度。 “這也是一個方法,做事情就要有這種觀念,”老師說,“不僅是符合邏輯的觀念,而且還要有一些不符合邏輯的觀念。”

王堅:想像天上的事情 那天沈向洋對我講,現在推導公式都把學生給推笨了。很多東西都想不出來了。我也有這種感覺,比如天上的事情就想不出來。怎麼把天上的事變成地上的事,那就更想不出來了。一個人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教育是有關係的。僅僅讓學生知道“對與錯”,那不是好的教育,至少不是富有想像力的教育,還應當讓學生學會在一種“不分是非”的狀態下想事情。如果你的想法肯定是對的,沒有人反對,但是很平庸,那有什麼意思呢?又有什麼必要想它呢? 劉策:你是知識的主人,還是知識的奴隸 沒有什麼知識是不應該學的。知識都是有用的。關鍵看你是它的奴隸還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是它的奴隸,那麼這些東西就沒有什麼用,它總是約束著你,讓你的思維受到限制。如果你是它的主人,你就可以駕御它,利用它,它就有用了。你是主人還是奴隸,其實只差一步:你是不是真的使用它。你使用它,馬上就是它的主人了,如果你僅僅學習它而不使用它,你就是它的奴隸,這個問題從小學到大學都存在的。人人都知道學英語如果只學不用,背單詞就會是一個包袱,如果你要使用它,它成了你和別人交流的工具,你就不會覺得背單詞是個包袱,其實所有的知識都是這樣的。

1.大多數看上去不夠聰明的孩子,不是“沒有腦子”,而是讓自己的腦子閒置著。 2.把學校的全部課程和考試加在一起,其實只開發了學生的一個大腦,導致大多數學生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只會使用一個大腦。 3.大腦的成長與知識的積累不是一回事。以公認的標準來衡量的好學生,比如考試成績 優秀的學生,並不一定具有優秀的思維能力。 4.“E學生”幾乎全都擁有廣泛的興趣,並且有意無意地全方位地訓練自己的大腦。 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一輩子只使用了自己的一小部分智慧。即便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也是如此。 ——李開復 我們在前面提到,李開復的“精英哲學”過去幾年來一直是大學校園裡的話題。到了20 03年春天,他又一次談到這件事:“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一輩子只使用了自己的一小部分智慧。即便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也是如此。”那天晚上他坐在北京嘉里中心的西餐廳裡,手裡端著一杯礦泉水,眼睛看著窗外,若有所思。

他的這句話裡有一個秘密仍未被揭示。這就是“智力的折扣”。 我們已經知道一個驚人的事實:一般人一輩子可能只使用了大腦的10%-15%,另外85%以上的腦神經元,始終在沉睡的狀態中。我們還提到日本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稻田太作,他是一個對人類智能寄託崇高樂觀精神的人。他相信,那些總是說“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讓自己變得不行”。這些事實對於那些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聰明的人來說,一定是個福音。人的智力的差別不在於天賦的高下多寡,而在於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喚醒你的天賦。 在一番精心的研究之後,稻田太作提出“頭腦指數”的概念。這同“智商”的概念類似,所以大多數中國人並不生疏。事實上,關於智商的話題,是所有老師和家長津津樂道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們忽視了一個問題:大多數人本來擁有的智商和實際表現出來的智商並不一致。

如果可以用一個概念來說明這種情形,那就是“實用智商指數”。在天賦智能相同的情況下,“實用智能指數”越高的人,越聰明。這個規律導致了我們的第一個公式: 實用智能指數=天賦智商×大腦使用效率 一個人對於實際問題的適應能力和解決能力,通常取決於實用智商,而不是天賦智商。比如一個人雖然具有200的智商,但是只使用了其中50%,所以他的智能指數只能是“100”。另外一個人的智商只有150,卻利用了其中80%,那麼他的智能指數就達到了“120”,反而比那個天生聰明的人還要聰明。這就是稻田太作所謂“頭腦指數”的巨大價值。 然而是什麼東西在影響人的“大腦使用效率”?是態度。 “大腦使用效率”不僅建立在智力的基礎上,而且還建立在態度的基礎上。事實上,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的態度比你的天賦更重要,也比老師的強迫、父母的勸導、學校的牌子、分數、名次和其他一切更重要。你只要用心體會,就會發現,態度是你學習過程中最無價的財富、最偉大的力量。它能引導你走向“E學生”的階梯。 在“天賦智能”相等的情況下,提高“實用智能”的關鍵在於改變你的學習態度。這個規律導致了我們的第二個公式: 大腦使用效率=智力×態度 事實上,大多數人的智力問題都是因為心理問題引起的。這些人雖然有一個聰明的大腦,但就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它。 一旦擁有較高的“大腦使用效率”,你會驚喜地發現你比過去更聰明了,你的老師開始誇獎你的表現,你的父母開始相信你的能力,而且你還有更多的時間讓大腦放鬆,去做自己喜歡的遊戲,或者像張宏江說的,去“悟”。同學們也會驚訝地問:“你是怎麼回事?也沒見你怎麼用功,怎麼就超過我們啦?” 你可以這樣回答:“因為我比你們多使用了1%的腦細胞。” 現在我們就來探討提高“大腦使用效率”的幾個最重要的因素。包括: 大腦集中指數。 大腦開放指數。 大腦主動指數。 我在學習中之所以比別人用的時間要少,只因為我相信,與其心不在焉地學十小時,不如集中精神學一小時。 ——張亞勤 聚精會神,也可說是全神貫注,顯然可以作為提高大腦使用效率的最直接的因素。它不 僅僅是一種學習的習慣,也是一種學習的態度,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能力。你要讓自己更有效地使用自己的大腦,那就最大程度地把你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我們可以用“大腦集中指數”,來衡量一個人的聚精會神的能力有多大。它由兩個因素構成: 其一,集中精力的長度; 其二,集中精力的深度。 通常情形下,你集中精力的時間越長、程度越深,你的大腦集中指數也就越高,所以: 大腦集中指數=集中精力的長度×集中精力的深度 大多數孩子都會遇到下面這些情況:上課時不知不覺走神了,猛然醒悟過來,趕快聽老師講了什麼,但是沒有多長時間,又走神了。於是,課堂上的記憶成了一部斷斷續續不連貫的動畫片。到了晚上,在爸爸媽媽的督促聲中坐在桌前,擺開做作業的樣子,卻突然想起白天發生的一件事情,不知過了多久,忽然意識到走神了,強迫自己回到作業本上來,可不一會兒,腦子又跳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去了。他們的心裡總在擔心某一件事情:考試成績好不好?媽媽會不會批評?想要買一件東西能不能得到?學習的時候老是想到時間,抬眼去看表,發現坐在桌前還不到一個小時,於是就覺得時間過得真慢,不免伸個懶腰,哈欠連天。而父母們似乎並不在意這些,只要看到孩子的面前堆著作業本,他們就心滿意足。 其實,集中精力的深度和集中精力的長度,才是關鍵,這就是通常人們常說的,“別讓你的腦子走神”。但是培養這種能力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它是讓你開掘智慧的真正推動力,而且讓你的智慧看上去超越常人。 我們研究“E學生”的成長經歷,總有一種強烈感覺,他們的成功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聰明,而是因為能夠更多地使用他們的聰明。在他們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個人集中精力的深度和長度究竟能夠達到什麼狀態。 “如果你每天有6個小時不被打擾,連續做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沈向洋說,“那你一定可以做出一些了不起的事情來。”他顯然是在談論自己的集中精力的體會。事實上,當沈向洋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上的時候,常常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這是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讀書時養成的習慣:“那是我迄今為止最艱苦的一段時間,但是也很激動人心。每天從晚上9點到早上3點是黃金時間,我都在學習。我現在都很羨慕那段時間。” 但是要論“大腦集中指數”的最高紀錄,看來還是許峰雄和李開復在卡耐基梅隆大學創下的。許峰雄連續12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轟動全世界的“深藍”。李開復每天學習工作16個小時,一直持續了4年,這是“集中精力的長度”;連續下了4萬盤“奧賽羅”,比較了240萬種不同的走法,這是“集中精力的深度”。 我們已經敘述過,張亞勤在小學和中學期間是怎麼“跳來跳去”、用6年時間讀完12年的課程,由此被周圍的人看作“神童”。可是如果你讓他本人來解釋其中奧妙,你得到的答案是另外一個。 “我是有一點小聰明。可是我覺得僅僅從天賦來說,我不可能比別人強那麼多。”他說,“我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比別人用的時間要少,可能是因為我學習的效率相當高。” 要說他在童年時代養成了什麼過人的能力,那就是他的善於聚精會神: 我想我一般都是在腦子比較清楚的時候,就把該做的全都做完。我的大腦經常處於發散狀態。有時候太長時間的學習效果不好。我不會這麼傻,學不進去的時候還坐在那裡學。我就是在幾個小時之內,集中精力思考,把問題全弄明白,就可以了。實際你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越長,也就越累,一累精力就分散。腦子已經走神了,人還坐在那裡,當然就沒有效率。有時候雖然還沒有走神,可是已經鑽不進去了,只是在問題的表面或者外圍繞來繞去,這也不行。因為你集中精力的長度和深度都不夠,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心不在焉了。 亞勤中學和大學時代的同學,都說他不是那種刻苦用功的學生。上大學的時候老師還找他談話,問他為什麼老是不上課。 “有時候是我忘了,有時候是早上愛睡懶覺。”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解釋。他在生活方面很放縱,隨心所欲,像所有男孩子一樣貪玩淘氣。他和他們的不同之處不在這裡,而在於他有一種把精力迅速集中起來的能力,而且非常專注。 “我一旦坐下來做事,就很認真。”他說,這從他現在的工作狀況也可以看出。比如他打算寫一篇20頁的英文文章。旁人會看到他一會看電視,一會上網,似乎什麼也沒幹,實際上他的腦子裡一直在想這文章怎麼寫,想得連眼睛看什麼都不知道了。想好以後,他就坐在桌前,精力很集中,用一個晚上,從頭到尾,一氣呵成。 “與其心不在焉地學十小時,不如集中精神學一小時。”他總結道,“無論學習還是做事,大腦一定要連貫,就好像激光,放射出來之前一直是在集中,集中好了以後一下把它放出去,這個殺傷力是最強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