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第17章 不要小看自己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凌志军 6251 2018-03-18
從那天起,我發現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 ——周明 一天刷了108個瓶子,這是一個10歲的孩子為自己贏得的第一個“第一”。他那天早上就 打定主意一定要得到這個“第一”,結果他真的得到了。這讓他開心極了,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想到,這件事對他未來的一生會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他就是周明,是我們在前邊提到的那個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兩個姐姐的男孩子。如今,他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擁有無數重大發明,其中最奇特的一項是,他在根本不懂日語的情況下發明了中日語翻譯軟件。這些成就讓他成為計算機自然語言領域中公認的最有才華的科學家之一。儘管如此,他心裡最珍惜的“第一”不是這個,而是那“108個瓶子”。

在那之前他一直非常自卑,因為家裡很窮,父母又沒地位,在學校裡見到有錢有勢人家的孩子就躲開,見到不三不四的人趕緊繞著走,可還是常常被人欺負,有時候還會無緣無故地挨一頓打。 好多年來,這孩子就是生活在一種自卑的感覺中,似乎永遠直不起腰。但是他的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要衝破壓抑湧到表面上來:“我什麼時候才能比別人強一點呢?” 這一天是“學工勞動日”,老師帶著周明和全班同學來到食品廠,就是現在的孩子們都知道的那個生產“露露”杏仁露的工廠。不過,那時候這裡不做這個,只做一種水果罐頭,而且設備簡陋,每天依靠人的雙手刷洗成千上萬個罐頭瓶子。這些孩子來了,也是做這件事。瓶子都是回收來的,很髒,一不小心就會把手劃破。但老師認定這是讓孩子們學習工人階級高尚品質的機會,於是宣布開展競賽,看誰刷得最多。

周明站在孩子中間,聽到老師號召,心裡一陣激動。他還從來沒有得過“第一”,此刻下定決心,一定要得到它。 就像自信和堅毅一樣,興奮而急切地想要表現自己的能力,也是通向“E學生”的轉折點。這情形有些像一座沉睡的活火山,雖然還沒有沖天爆發,但你如果能看到這孩子興奮得滿臉放光的樣子,就能聽到火山爆發之前的那種隆隆作響。 他很快學會了所有刷瓶程序,刷得非常認真,一個又一個,一整天都沒有停下來,一雙小手被水泡得泛起一層白皮,結果他刷了108個,在所有小孩裡面,是最多的。 現在這件事情過去整整30年了,周明還是記憶猶新: 我原來一直是沒有自信心的,但是這件事給了我自信。就是從那天起,我知道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我肯幹,就一定可以乾好。我發現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那一瞬間,值得我一輩子記憶。我知道我的生活完全不同了。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散發著一種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續到今天。

你能學會你想學會的任何東西,這不是你能不能學會的問題,而是你是不是想學的問題。如果你對自己手裡的東西有足夠強烈的慾望,你就會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尤其當你是普通人的時候。 我是那種特別努力、而且持之以恆的人。我做什麼事情,都會特別玩命地去幹。剛開始的時候,我可能不太有把握,但我知道只要我堅持,就能得到我想要的。對,就是當初刷108個瓶子的那股勁,直到現在都是這樣。 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 ——張亞勤 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羅傑斯大學的古魯伯博士說,很多研究都在顯示,天才兒童身上那種神奇的自信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來培養出來的。這個結論的潛在邏

輯是,所謂“神童”,並不是遺傳變異的結果,而是環境刺激的產物。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樣一來,每個孩子都成了潛在的“神童”。關於這一點,張亞勤也有過類似的表述。他說:“人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智商。”他的故事證明,他是有感而發的。 1977年冬天的某個早上,亞勤像往常一樣收拾書包去上學。 就在打開家門的一剎那,他的語文老師衝進來,興奮得滿臉紅光,話都說不利落了: “快……快……快看。” 老師的手上搖著一張報紙。直到多年以後,亞勤還能記得,那是一張《光明日報》。他只看了第一眼,便如五雷轟頂。 陽光從窗戶鑽進來,照在報紙上,又折射到亞勤的臉上,那張臉顯出一種奇異的神采。他後來承認,那一刻改變了他的一生。

當時他11歲,還不能完全領悟成人的世界,但卻已經可以感受到,那個春天的中國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氣氛,到處都是激情,都是笑語。每天早晨打開家門,都可能有讓他高興的消息撲面而來:父親的平反給他帶來第一份喜悅,也讓這個家庭終於告別了沉重的過去。恢復高考是第二份喜悅,它給這個家庭開闢了未來之路。而現在,亞勤看著手上這張報紙,覺得未來之路離自己是如此之近。 吸引他的那篇文章很長,裡面說,合肥有個中國科技大學,大學裡有個少年班。文章作者是個名氣很大的報告文學作家,亞勤當時並不知道這個人,但他把另外一個名字深深地刻在心裡了。那就是寧鉑,也是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個孩子。報紙上都把他叫“神童”。 “那天晚上我興奮得都沒睡覺,”亞勤後來回憶:“我已經把上少年班當作自己的目標了。”這個高中一年級學生當即決定,第二天早上就跳到高中二年級去,還決定四個月後去參加夏季高考。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 “莫非他是個天才兒童?”有人問道。 生理學家早就有個結論:人的腦容量並無明顯差別,這意味著每個人的天賦智商也無明顯差別。可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成了凡夫俗子,而天才只是少數?在種種複雜的原因中,亞勤認定,有一個原因最重要,接著他就說了那句話:“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 關於聰明,亞勤還有一些話,值得回味: “聰明人有很多,聰明也有很多種。有些人的聰明,是很能顯示出來的那種。有的人是大智若愚。有些人的聰明很緩慢,但在某些方面可能鑽得很深。有些人反應很快,但不能達到很深的程度。有一種聰明很有擴張性,可以影響到周圍的人,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還有一種聰明,就好像酒一樣,是靠時間去慢慢品味的,時間越長,你就越是感覺強烈。還有的人就是小聰明了,時間一長,你就覺得淡而無味。在我遇到的所有人裡面,也包括我自己,我沒有覺得哪個人的聰明超過別人很多很多,沒有碰到過一個聰明得像神一樣的人。大家其實都是不同方式的聰明。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自己就是聰明人。”

不過,這都是後來的話,在當時,他可沒有想這麼多,只想著怎麼跳到高年級去。老師還是用那句話鼓勵這個孩子:“只要能通過考試,你就跳吧。沒人攔著你。” 亞勤於是開始實現他的計劃。他進了高二的尖子班,廢寢忘食。 “那是我一輩子最用功的一段日子,真的是為了那個目標。”他這樣說。 “一個人要是有了自己的目標,就會有一種再苦再累也心甘的感覺。” 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看上去一切順利,卻不料災難突然降臨:他得了肝炎,不得不停止上學,住進醫院,飽受病痛折磨,發熱,虛弱,滿臉黃疸色,無法開動他的大腦,想要看看書也非常艱難。但是,對少年班的渴望支持著他,他不肯放棄。 母親本來並不指望自己家裡也出個“神童”,只是看到兒子躍躍欲試,而且態度堅決,又跳級又熬夜,就不阻攔。現在望著兒子那張發黃的臉,只有心疼:“今年算了吧,明年再說。”

亞勤不聽:“我就是想試試,失敗了也是一次練習。要是不考,不就等於是考了0分嗎?” 很多年以後,他用更加成熟更加富有邏輯性的語言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你若奮力去爭取成功,也許不會成功,但你若不去爭取,那就一定不會成功。” 他在醫院治療一個月,又在家裡休息了一個月。等到能上學的時候,高考已經開始了。 考試結果比中國科技大學的分數線差10分,儘管如此,還是超過所有人的想像,他可以上山西大學。那也是一所重點大學,而且是太原人心中的聖殿。 周圍一片祝賀聲,但亞勤很不開心。這孩子心中的聖殿在合肥。 媽媽說:“能上山西大學已經很了不起啦。” 亞勤說:“不。” 媽媽又說:“如果你不喜歡去,就在家呆一年也好。”

亞勤還是說:“不。” 夏天轉眼就要過去了,亞勤還在為他的失敗懊惱。 這一天,老師又來了,再次給他帶來希望:“上一次考試是全國統一高考。你不是想去少年班嗎?那是另外一次考試,馬上也要開始。” 亞勤大喜。 新一輪考試的結果是“一面倒”:語文和政治都很差,但數學卻是滿分再加20分。他不僅把所有考題完成得滴水不漏,還把加試的一道題也做出來了。那是一個平面幾何題,而他是全國考生中唯一解出這道題的人。閱卷的老師們被驚呆了,都說太原出了一個“數學神童”。 “其實這是過高地估計我了。”亞勤後來回憶這件事情的時候笑著說,“這個題正好是我做過的。” 那是考試的前幾天,媽媽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一本書。書裡有一道競賽題,特別難。亞勤平時總覺得“平面幾何”特別對他的路子,什麼題也難不住他,可這題竟把他難住了。他苦苦想了兩天才找到答案,不料竟在這次考試卷上看到了同樣的題。

“我不比別人聰明,”他後來說,“那個題,如果我沒做過,我在考場上肯定做不出來。沒有人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做出那個題。” 可是考官不管這個,只管結果。亞勤後來如願以償,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和他在數學考試中的傑出表現有著直接關係。 每次我得意的時候,這個聲音就讓我平靜下來。 ——張亞勤 12歲那一年,亞勤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 對1978年保有記憶的億萬中國人,一定都記得中國科大少年班。那一年無數轟動全國的大事件中,這是最深入人心的一個故事。少年班裡有30多個學生,從12歲到15歲,來自全國各地。人們把那些孩子叫做“神童”。 亞勤是這群孩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這讓他更多了幾分得意。母親也很高興,但她從來沒有在兒子麵前流露過。有幾天,他成為記者追逐的對象,但是他把大部分記者都拒絕了。因為母親不許他接受采訪,說他和別的孩子沒有什麼兩樣,不讓記者把他的名字登到報紙上,還對他說:“名聲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迄今為止母親的教導無數,不知為什麼只有這句話最符合亞勤的心思。他就悄悄地躲在那些“少年神童”身後,玩著他自己喜歡的遊戲。他覺得這日子和他在太原上中學的情形差不多。直到有一天,一件小事讓他發生了重大變化。 事情是從一個作家的出現開始的。這作家從北京來到合肥,想要採訪這一群“神童”。看到亞勤不願意談自己的生活,於是對他說:“我們一塊散散步吧。” 那個下午,這一大一小在校園周圍走著,一邊走一邊聊,談啊談,不知不覺中,兩個人已經走得很遠,走出了校園,走進鄉下的田野。夕陽西下,天邊一輪紅日,彩霞漫捲,把亞勤的臉都映紅了。 那作家說:“知道嗎?比起你的同伴,你的基礎還很差。” “這人怎麼不說好話?”亞勤心裡不高興,不禁爭辯道,“我是憑自己的本事考進來的。” “不錯,”作家點點頭,似乎被這個孩子的自信打動了。他忽然站住,轉過身來,眼睛正視著亞勤:“可是,你才剛剛開始,究竟能不能成功,還要看你以後的路怎麼走。” 說完,他把手從亞勤的肩膀上拿開,轉身離去。 亞勤一個人留在那裡很久。 “以後的路怎麼走?”他一再問自己這個問題。 “這次改變在於我的內心。”很多年以後亞勤回憶起這個故事的時候說,“我越來越感覺到他是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勸告。現在我想想看,他真是很有智慧的一個人。那一年他差不多40歲,他當時很真誠。從那以後,每次遇到問題,我腦海裡就浮現出他那雙眼睛,好像電影一樣。每次我得意的時候,就會有一個聲音讓我平靜下來:'你才剛剛開始,以後的路怎麼走?'” 媽媽一聲驚叫,爸爸一聲不吭,只是抓著那張紙,左看右看,等到終於相信眼前發生的事情全是真的,就一個勁說:“喝酒。喝酒。” ——張宏江 張宏江現在年過四十,瘦臉寬肩,有些謝頂,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還要大。他已經是 兩個男孩兒的父親了,有時候閒下來,就把自己的“自信人生”講給兒子聽:“我從小學到中學,唯一的好處就是沒什麼作業。” 同兒子相比,宏江那一代人受的教育的確不一樣:“那時候我們沒有資源。或者可以說,我們擁有的最大資源就是一個寬鬆的環境。” 那一年宏江離開縣中學,重新回到鄉下的學校。學制縮短了,課程精簡了,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東西,比如把英語學了好幾個月,還是只會26個字母和一句話:Lon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萬歲)。新來的班主任是一個寬鬆的老師,班上同學也少了,只有30個,老師可以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但從來不會說:“今天的家庭作業是……” 爸爸媽媽最大的好處就是放縱,從來不問兒子“作業做了沒有”,也不問“得了多少分”,還不讓兒子做家務事。那時候大多數人家的孩子是要承擔家務事的,但這對夫妻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說:“整天逼孩子做家務事,有可能讓孩子陷入那些瑣碎的小事當中,眼裡沒有大事。” 宏江的大事不是課本,而是課外書;不是大人們要他看的那些書,而是大人們禁止他看的那些書。有《青春之歌》,有,還有《白宮歲月》、蘇聯小說《你到底要什麼》。這些書要么被禁止出售,要么只供“內部參考”,在大城市裡的內部書店悄悄地出售。可是現在,那些被流放到這裡來的文人們,成了禁書的攜帶者和傳播者。宏江每天跑到他們那裡去,找這些書來看,把這當作躲避虛假道德世界和打開胸襟的辦法。老師眼看這孩子在課堂上不好好聽課,只是埋頭讀些不三不四“供批判用”的東西,竟不加干涉。只在心裡驚訝:“這小傢伙從哪裡弄來的這些書?” 所有這些情節,都為今天大多數孩子所嚮往,也讓宏江的兩個兒子羨慕不已。自由寬鬆,無憂無慮是所有人內心的追求,更是孩子們的天性。 但是,對孩子的教育是嚴格一些好?還是寬鬆一些好?給予孩子的壓力是大些好?還是小些好?一直是大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從迄今為止已經發生的事實來看,這兩種教育方法都有成功的例證,也都有失敗的例證。我們在“微軟小子”的身上發現,他們這些人的與眾不同,不在於沒有壓力,而在於他們的壓力不是來自父母來自老師,是來自他們的內心。 就像開復想要“足夠好”的成績、亞勤一心一意進入“少年班”、向洋不屈不撓跳出農村、劍峰“笨鳥先飛”、周明攥緊了拳頭要擺脫被欺侮被蔑視的境遇一樣,張宏江也有自己的壓力。 1977年宏江15歲,就要高中畢業。那時候最吃香的是工人、農民和士兵,社會風尚與今天大不一樣,人人都把毛澤東的一句話掛在嘴上:“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人人身在上山下鄉的潮流中,但是全都在心裡覺得這是浪費青春。宏江的哥哥已經在兩年以前到農村去了,現在又輪到他。爸爸媽媽開始憂慮。那年月的父母很難有什麼“望子成龍”的念頭,只希望大兒子能離開農村,回家來,找一份像鐵路工人那樣的工作,還希望二兒子別再到“廣闊天地”去了,就算沒有工作,在家閒逛都是好的。但是不行,宏江一畢業,城市戶口立即被取消,按照政府規定,他除了追隨哥哥,到農村去種地,別無他途。 但就在這時,高考制度恢復了,你可以想像這對宏江兄弟意味著什麼。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是這個家庭最幸福的時刻,而且也是歷史性的。第一份通知書是給哥哥的,左鄰右舍都來祝賀,爸爸媽媽既興奮又心焦:一個兒子解放了,但是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兒子啊! 宏江的學習一向比哥哥好,又自信。他對爸爸媽媽說,“哥哥能拿到,我也能拿到。” 但是父母不信,從心理上說,他們不是不相信宏江,而是實在不敢想像能擁有兩個兒子同時考上大學那樣的幸運。 一家人在興奮和焦慮中又過了四天。那天傍晚,有個人忽然跑進來,滿口說“祝賀”。父親以為又是祝賀大兒子的,就說:“都過了四天啦,還祝賀……”可就在這時候,他呆住了,眼睛直直地望著面前站著的那個郵遞員,望著那人手上的“錄取通知書”。它來自鄭州大學電子系,是宏江的。 媽媽一聲驚叫,爸爸一聲不吭,只抓著那張紙,左看右看,等到終於相信眼前發生的事情全是真的,就一個勁地說:“喝酒。喝酒。”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