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第5章 如果回到5歲以前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凌志军 2725 2018-03-18
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歲以前就形成了,我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 ——張亞勤 1999年3月的一天,本來是個挺平常的日子,可是它對中國科技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們來說,就像是一個節日。 20年前在這裡讀書的一個學生今天回來了,所有人都希望一睹他的風采。 這一天傍晚時分,人們湧進校園裡的演講大廳,佔據了每一個座位,又擁擠在走廊上,然後向前台伸展,一直排列到距離講台不到一米的地方。大廳外面,還有更多的老師和學生朝這邊走來。 他來了,在眾目睽睽之下站在講台前,個頭不高,寬肩膀上托著一張圓臉盤,面容略黑,全是憨態,完全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種明星風範,可是學生們還是朝他湧過去,就像潮水一樣,把門上的玻璃也擠破了。他還沒有來得及說什麼,掌聲響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所尊敬的老師們現在已經兩鬢蒼蒼,也淹沒在年輕人的海洋中,不無感慨地望著他們今生今世最大的“驕傲”。

為他驕傲的並不僅僅是他的母校、他的中國老師和他的校友們,還有比爾·克林頓。克林頓在美國總統的任上曾給他寫信,說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還有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的導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瑞曼德·比克赫爾茨,後者曾由衷地讚歎:“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財富。”還有他的同事和同行。這些同事和同行數以十萬計,分佈在亞洲、美洲和歐洲的幾十個國家。他們在談起他的時候,全都不住地感嘆:“咳,咳,那是個了不起的人。” 他在12歲那一年成為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學生;17歲為自己選擇了終生的事業;23歲獲得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25歲成為美國桑納福研究院的部門主管。 1996年他30歲,已經擁有幾十項專利,發表幾百篇論文。到了31歲,他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100年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又兩年之後,也即1999年,他成為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副院長和首席科學家,與此同時還獲得美國“傑出青年電子工程師獎”。他是獲得該獎的唯一華人。他所達到的成就,大多數人窮其一輩子也難能完成,可是他這一年才33歲。

“每過一段時間要看看自己的簡歷,”張亞勤對那些如飢似渴的學生說,“是不是學了東西?是不是更強了一點?是不是做了更有價值的工作?” 張亞勤的“起跑線”不是在中國科技大學,而是在山西的一個小城。 這是張亞勤今天所能想起來的第一幕:“我在媽媽跟前撒嬌的時光結束得特別早,我在兩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晉南一個小城的外婆家裡度過的。我上的第一所學校就像農村小學一樣。” 聽眾為之深深著迷,就听他繼續說:“我從小就沒有什麼優越感,現在也一樣。” 亞勤出生在山西太原,由太原到運城的轉移,在他來說是一段雖然慘烈但卻輕描淡寫的經歷。 “文革”開始的第二年,他才兩歲,父親莫名其妙地不見了。亞勤過了幾年沒有父親又渴望父親的日子。有一天,家裡忽然一團糟,在一片悲愴的氣氛中,他知道父親死了。那一年他5歲,以這樣的年齡,還不能完全洞悉死的含義,但他知道一個夢永遠不能實現了,父親從此再也不會回來。他的未來只能自己一個人去走。

母親在父親去世之後重新結婚,也許是不希望將往日的陰影帶進這個新的家庭,所以很少對他說到父親。他很想念父親,可是連父親的長相也不記得了。他的記憶中從來就沒有過父愛,也不能體會什麼叫做“父愛”。 “因為從來沒有過,”他說。 “所以沒有對比。”多年以後,他自己也有了一個女兒。看著女兒在新澤西州溫暖的陽光下歡呼雀躍的樣子,張亞勤終於意識到久久積蘊在心中的那種“父親情懷”。 “我的女兒如果沒有我,肯定不行,”他說,“直到那時我才想到,假如當初父親在的話,我的童年可能會不一樣。” 在張亞勤的記憶中,5歲是一個很深的烙印。他曾這樣敘述他對5歲的理解: 如果能回到5歲以前,我會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歲以前就形成了,有三分之一是在小學和中學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後面的一些經歷,上大學之後對於人的性格就不是很重要了。我看到很多人在完全同樣的環境,比如兄弟姐妹,甚至雙胞胎,長大以後性格卻完全不同。

如果把人的身體比做計算機,那麼大腦是芯片,身體是其他的硬件,你的性格好比操作系統。電腦買來,裝上操作系統,差不多就定型了。人也是一樣,出生以後先是基礎教育,然後是高等教育,就好比在操作系統上不斷加入新的應用軟件。應用軟件就是大學的教育,大學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的操作系統很差,那麼應用軟件的潛力也發揮不出來。 6歲那年,亞勤離開太原來到山西省最南端的一座小城,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是亞勤的第一個老師。 “我的初級教育是外婆給的。”他有一次說。 外婆有些文化,不太多,認識字,會算賬,這在那一代中國婦女中已經少有。但是最重要的是,外婆知道好多有意思的故事,還有一個很堅定的信念,“她經常告訴我要獨立,不要依賴別人。”像大多數孩子一樣,亞勤小時候也愛看連環畫。看不懂就要外婆講,外婆卻說:“你要認字,認了字就不用求別人講了。”

外婆很開明,年紀雖大,想法卻很年輕,說出來的話也最中聽。即使到了現在,亞勤還是覺得那些話很有道理。外婆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只要是知識,什麼都可以去學。”有一次外婆還特別地鼓勵他:“不要跟著學校的教材走,要跟著自己的需要走。學了加減,覺得不夠了,就學乘除,不用管它是幾年級的課程。” 亞勤就這樣度過了他的童年,其間還有無數次的獨自旅行。媽媽和繼父住在太原,外婆 住在運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這孩子從記事的時候起就在這些城市之間跑來跑去。從來都是獨往獨來。 “我印象裡小時候就是到處跑。”他在多年以後回憶說,“我從小就很獨立。”他還記得7歲那年坐著火車走了一千多里,去西安尋找奶奶家。到達西安的時候天色漆黑,還下著雨,卻沒有人到車站來接他。他獨自一人摸到奶奶家,也不害怕,還覺得本來就應當如此。他也記得那一年他第一次見到北京:“可算是長了見識了。我突然就感到世界是那麼大。我住的太原比起北京,真是個很小的地方。”

每次走進一座陌生的城市,總是住在別人家裡,雖然都是親戚,可畢竟不是媽媽。這孩子小小年紀,就能體會寄人籬下的感覺,知道克制自己的慾望,不敢任性,還有意地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現出來,甚至盡力去理解別人的想法。 “寄人籬下,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但這對人的性格培養是有好處的。”他這樣敘述自己的童年,停了一下,接著說: “我小時候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上。那些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學不到這一課,長大了還是要學的。因為他們不可能一輩子都得到別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處在眾星捧月的位置上。”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E學生”的起跑線上,應當確立的第一個觀念是:你不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獨自去尋找奶奶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