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我的人學

第20章 第四節吉田松陰

我的人學 池田大作 11064 2018-03-18
第四節吉田松陰 人的真正價值是在逆境中放射光輝 我認為人所能完成的最高事業是培養人,造就人才。世間沒有勝過人才的財產。 我一直為培養能承擔時代重任的接班青年而全力以赴。 社會、國家以及團體,其未來均決定於人才。在這個意義上,吉田松陰的一生經常引起我反复思考。培養出完成明治維新,打開新日本黎明的眾多傑出人物的關鍵是什麼?我對這個問題懷著濃厚的興趣。 人具有無限的多樣性。正因為如此,培養人才不能使用一般辦法。如果硬是按照某一模式對人進行教育,"教"勢必破壞"育",每個人的才能將被抹殺掉。 我覺得松陰作為教育者的最理想之外,是把"教"和"育"不偏不倚地巧妙地結合起來。

吉田松陰,幼名虎之助,文政十三年(一八四○)八月四日,出生於長州(山口縣)萩市東郊的松本村。他是經營山鹿流兵學①師範的叔父吉田大助的養子,因而繼承了兵學師範教育事業。他虛歲11歲時,就已能給藩主講課。安政元年(一八五四),因策劃搭乘培利率領的美國軍艦偷渡美國而被捕。出獄後,創辦松下村塾,專事培育人才工作。由於反對幕府簽訂通商條約,唱導尊皇攘夷,再次被捕入獄。後來又由於安政年間的大案,在江戶傳馬監牢的刑場被處死。那是一八五九年,時年三十虛歲。 ①兵學——即軍事學。主要研究中國及日本古代兵法。江戶時代的兵學主要有山鹿流與甲州流兩大流派。 關於松陰的思想,今天受到不少批評。特別有關他對鄰國的看法,有各種意見,也有人指出從他所持的日本觀看,產生侵略思想並不奇怪。他的思想中存在如此眾多的問題,從鄰國的立場看,以日本為中心的色彩過於濃厚,這是不能否認的。

不過,松明雖有上述思想局限性,但他一生在那種劇烈動蕩的時代,如同奔馬一般積極活躍,這點是無一疑問的,而且他早就做好遭受迫害的精神準備,不怕掉腦袋,一心貫徹自己的信念,培養出很多人才,這方面有不少東西值得學習。 其一是他在逆境中發放出人的光彩。 松陰策劃搭乘第二次來到下田海面的美艦,偷渡美國,遭到失敗,被關進江戶傳馬町監牢,後來被押回萩市,關入野山監獄。當時他二十五虛歲。 野山監獄是專門關押武士的,獄中生活比較自由。然而那是一座照明條件極差,遭受嚴寒酷暑折磨的牢房,這一點與其他監牢沒有什麼兩樣。 松陰把此處視為用功的好場所,一心一意勤奮讀書。他從入獄到出獄的十四個月中,共讀了約六百冊書。從史書開始,廣泛閱讀了有關政治、經濟、時事、小說、詩歌等方面的書籍。還寫了相當多的著作,如:《幽囚錄》、《野山監獄文稿》、《回想錄》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除和獄中囚犯們討論時事,把自願者召集起來講授《孟子》之外,還召開俳句會,甚至動員善長毛筆字的人做教師,舉行書法講座。連看守也參加俳句會。他講課時,監獄長也前去靜聽。他還寫了改革監獄的建議,說服獄方給犯人明確刑期,進行"教育",甚至還推進了釋放犯人的運動。 松陰身居苦境,並沒有隻是唉聲嘆氣,空度時光。他總能尋找出自己必須做的事情,專心致意地去做。這正是他作為一個人的偉大之處。胸怀大志者很多,欲為實現理想而生活的人也很多。然而當身處逆境,為困難所阻時,則悲嘆不幸,舍志而去者卻也不少。或者雖未丟棄志向,卻漫不經心地等待時運,徒費時光。 而鬆陰面對那一刻不停地流逝的"時光",拼命加以利用。

他那不滿三十年的生涯,所以成為歷史上永不消失的光彩,永遠放著光輝,是因為他一生,即便瞬間也不曾停滯、浪費過,他的一生是非常緊湊的一生。 根據記錄,當時野山監獄關押了11個囚犯,其中年齡最大的七十五歲左右,平均年齡約四十五歲,關押時間平均超過十年。松陰是年齡最小的。按牢房生活的傳統,很多雜務必須由他來承擔。 可是松陰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能成為獄中的領導者、受到周圍的尊敬和信任呢? 無須贅言,因為他擁有足以教人的豐富知識。既有在兵學師範時期積累的學業功底,又有旅遊九州、東北、江戶等地時直接耳聞目睹的知識,而且還通曉許多國家的歷史、形勢等。 但是,與其說來自其豐富的學識,不如說主要是由於他的為人和品德。有這樣一個故事,他入獄後不久,知道了曾和他一起密謀偷渡而被捉進岩倉監獄的門弟金子重輔,病死在獄中。這時,"他連續數天,吃飯時不吃湯和菜,省下錢,湊足百疋(一千文),送給死者遺族。"(《吉田松陰》,古川薰著,創元社版)。伙食本來就很糟糕,而從這樣的伙食中又一連數日省出一部分,以悼念其故去的門弟。不難想像,周圍所有人都會為他這種正直、誠實所打動。

獄中的松陰為每個囚犯操碎了心。有人得病,他就自己研究治病方法,盡心治療,他還建議大家為互相幫助,設立零存整取的儲蓄。他為使囚犯們不自暴自棄,有時徵求他們對自己所持見解的看法,有時勸他們傳閱書籍。 松陰,對獄中的人們來說,一定是第一次接觸到的具有真正人的寬容和溫暖的偉大人物。和他交談,使囚犯們陷入孤獨苦悶的心得到寬慰,甚至使他們忘記自己是在可憎的牢房裡。囚犯們那時一定也胸懷希望,進而感到生存的意義。 囚犯們逐漸為松陰那種能體諒人的真心實意所吸引,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素質,願意聽他講話,遵從他的學說,主動要求他講課。 勵志養精,為信念奮鬥 松陰所以身陷囹圄卻不悲觀失望,並且充分發揚自己的特長和本領,這與他的信念有深刻的聯繫。

他撰寫的《講孟餘話》中有這樣一段話: "……事君而不逢時,相諫以死可矣,身遭囚禁亦可矣,忍飢挨餓亦在所不辭!身遭此境,功名幾如全無,然仍不失人臣之道,永為世之模範,終必有感念其德風,而奮起振興者。最終其國風必走向統一,賢愚貴賤必皆崇尚節義。" (《吉田松陰全集第三卷》,山口縣教育會編,岩波書店版) 對鬆陰來說,釀成下獄之罪的偷渡計劃是出自他的信念,為此他早已做好砍頭、坐牢、忍受飢寒的精神準備。他堅信只有採取這樣的行動,才能廣開人臣之道,成為後世的模範,並且不久將來就能改變全國。他把過去的一系列行動,視為自己必須完成的使命的一個開端。人一旦樹立了堅定不移的信念,就會變得堅強有力。

松陰為表示自己的決心,取號為"二十一回猛士"。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經常喜歡使用這個名號。目的是提醒自己負有完成二十一回拼搏行動的使命。他在獄中寫下的《二十一回猛士之說》中闡明了其來由: "我於庚寅年(文政十三年)誕生於杉家,長大之後過房到吉田家為嗣。甲寅之年(安政元年)因罪下獄。一日夢見神人,賜我名刺,其上曰:二十一回猛士。旋即醒來。" (《吉田松陰》,吉川薰著,創元社版) 事後,他自釋其義——我生於杉家,"杉"字,表示二十一("木"為十和八,"彡"為三,合計為二十一),養父吉田家的"吉田"也表示二十一("吉"字的"士"為十和一,是十一,"田"字中包含著十,合計為二十一),而把"吉"字的"口"和"田"字的"口"重合起來便成為"回"。另外,他當時的名字叫寅次郎,"寅屬虎,虎之德是猛",以此自稱"二十一回猛士"。松陰說,迄今他已完成三次拼搏。即指:脫離藩屬,遊學東北;向藩主呈遞意見書;策劃偷渡等。他說還要進行十八次這類行動,擔子很重。並說為此要"勵志養精"。他從家族名稱取義,要完成二十一次拼搏行動。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解釋有點"牽強附會"。但這是他希望徹底完成使命的一種心願的表露。他甚至從家族名稱中尋找出相應的意義,作為奮鬥的"憑依",如此堅定的決心,不能不令人驚嘆。

一生要完成二十一次拼搏,這意味著他在人生道路上要不間斷地進行戰鬥。儘管偷渡失敗,關進監獄,他不僅未一蹶不振,反而更大膽地宣布了新的挑戰。人生是會有失敗的,也會有長期痛苦的時候。但是遠大的目標或理想,靠一、二次行動是不可能實現的。失敗不足懼,也沒有必要畏懼。要確信:在百折不撓的意志面前,任何障礙總有一天會被粉碎,最後的勝利在等待著我們。 另外,請注意:他說為完成餘下的十八次拼搏,要"厲志養精",志氣是一切的根本。它包含鍛練、努力、研究等等。 所謂厲志,就是要鍛練思想,堅定意志,培養力量,不輕舉妄動,作好萬無一失的準備。 光是心情急躁,沒有充分積蓄力量,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松陰關在野山監獄,埋頭用功,好像和書本進行格鬥似的,那也是為磨煉意志。 不管怎樣說,他心中有堅如磐石的信念,並燃燒著使命的火焰。因而他沒有悲哀,也沒有傷感。他那照亮黑暗牢房的智慧之光,以及使人們那冰冷的心得到溫暖的熱源,正是他心中不斷燃燒著的信念和使命的篝火。欣慰和鼓勵全來自此處。 以行動為榜樣 松陰於安政二年(一八五五)十二月,從野山監獄獲釋後,創辦了松下村塾。那麼他在塾中實行的是什麼教育呢? 松下村塾,本來是他叔父玉木文之進利用松本村新道一帶自家房屋而開辦的村塾,因此他便以鬆本(下)村村名為塾名。松陰自己也曾在此學習過。後來,文之進晉升官職,此塾停辦。這時,其舅父久保五郎左衛門開辦的久保私塾繼承了這名字。松陰的松下村塾,就是以此為基礎開辦起來的。

松陰在安政三年(一八五六)撰寫的《松下村塾記》說: 萩鎮的未來將從松本村開始,這所私塾將使全村震動奮發,進而為天下輸送有為之才,書中充滿這種雄心壯志。他在書中還說做學問之目的,就是學習如何為人,也即學習為人之道。 松下村塾最初設在杉家的一個房間裡,不久,改造了院內一個小棚,建起一間八鋪席大的教室作為私塾校舍。後來學生人數增加到幾十人,於是又增建了四鋪半席和三鋪席大小的兩個教室以及一個沒有地板的房間。 學生的出身五花八門。既有藩士子弟,又有下級走卒的孩子,也允許農民、商人的小孩入塾。就連被稱為不良青年的人也來此就學。 當時作為藩辦學校有個明倫館。那兒只准藩士子弟入學。 因此,下級走卒以及身分更低賤的青少年子弟連做學問的路也被堵死。這給青年帶來多麼大的消極沮喪心理是無法估計的。而鬆下村塾對這類廣大青年敞開了做學問的大門。 在私塾裡,各種身分的人一律平等。藩士之子和農民之子也平等往來,結為朋友。這是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組織的一個超越制度的嶄新的小社會。他肯定深知這種多階層人的廣泛團結,正是變革時代的力量。 當你描繪出一個明確的理想藍圖時,為了予以實現,很重要一點是首先要從眼前著手,將其具體化。有的人到遙遠的彼岸尋求理想,並把它描畫得天花亂墜,可是現實卻絲毫沒有為之改變。因此,洋洋萬言的理想論,不如一個具體事實更加重要。應從自己腳下挖起,讓清泉從此處湧出來。要點點滴滴地從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做起,隨著它的累積和擴大,理想也將隨之而實現。 松陰不僅不問學生們的出身、地位,連年齡也不加限制。 多數在十幾歲和二十五歲之間,平均年齡為十七、八歲。其中也有九歲和三十五歲前後的。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同桌並肩而學。實在是一幅令人好笑的情景。他們也不收取學費之類。還常為沒帶飯的學生提供午飯。 那裡的教學具有獨特風格。完全尊重個性和自主性。 它和其它漢學私塾一樣,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但這並不是特別規定,讀什麼基本上聽從個人意願。有的人讀《日本外史》,也有學中國史書的。既有熱衷於國學的,又有專門搞詩文的。學習時間也非固定不變。似乎沒什麼時間分配表之類。還有的學生白天去明倫館,晚上來私塾。 在教室裡,松陰經常在學生中走動,和每個人對話,進行細心輔導。他的座處不固定,也沒有專設授課用的放書架。 每個人如其面貌各不相同一樣,生長環境相異,其性格也不同。不能做千篇一律要求。因此,輔導教師要因人施教,一對一的指導,發揚其個性。這是培養人材的真諦。 以組織或團體為對象進行教學,容易發生的錯誤是忽略個性發展。即便講話也如此,向全體人講的話很難深入每個人的心,也難於取得所有人的理解。教育宗旨既然始終是堅持因人施教,那麼拿出幾倍於花費在全班的時間,進行個別指導,就變得非常必要了。同時,正因有針對個人的個別指導和鼓勵,集體指導和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松陰還起居於教室,和學生一起活動,與此同時教給他們什麼是人類和社會的理想狀態等。有時還和學生一起,一邊拔草、搗米,一邊講解讀書方法和歷史。 安政五年(一八五八)三月,又增建了校舍。這是松陰和學生們齊心協力,自力更生建起的。他就是這樣通過一件件具體的勞作,告訴學生們相互扶持、團結協力的重要性。 人並非先從語言文字來學習,而是在共同活動中學習更多的東西。松陰平等地和青年們接觸交談,同樂同悲,他的這種行動和做法本身,就是在進行人類平等和睦的教育,是"人學"的生動教材。行動是思想的反映,思想變成行動而表現出來。松陰在和學生接觸中,可以說是把親自示範作為自己應盡的義務。 松下村塾,作為一個私塾應具備的環境條件一樣也沒有,這樣說並不過分。但是它有一位難得的老師。這是唯一的,也是最大最好的條件。對人進行教育的最佳環境條件,是教師本身,是人本身,難道一切不是從此開始,並在此結束嗎。 讓每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歌德說:"青年人不願聽說教,而喜歡接受刺激。"(《歌德格言集》,高橋健二編譯,新潮文庫版)松陰的教學,就是不折不扣地從人格比較方面,來刺激、啟發青年,從而使他們學得著迷入神。 松下村塾的學生們最大的樂趣是聽松陰在晚間開設的自由談這門課。他上這門課時,不使用教科書之類的課本,而是以周遊全國所獲得的豐富知識為基礎,進行自由暢快的論說。講時事,論世界形勢,慨嘆幕府面對形勢發展無能為力,尖銳抨擊對外國文化的完全無知,依舊保持鎖國狀態。有時講到深夜,甚至議論到天明。 學生們學到的全是活生生的知識,在這裡未來世界和個人應抱的態度完全融合在一起,學習也就是生存。 同明倫館那種擺權威架子、沒有發展進步的教學相比,松陰那熱烈而又有氣魄的講授,對青年人來說,該是多麼新鮮,多麼具有魅力啊! 教育必須具有感召性。如果單純教知識,那就只有"教"而沒有"育",無法培養人。但是實行感召、激發,最重要的條件是教者要有滿腔熾烈的熱情。教者自己不熱烈燃燒,便不可能使別人燃燒起來。 松陰懷著滿腔熱情,圍繞為日本的未來應該做些什麼這一問題,思考、講解、宣傳。也就是說他的教學,不是為學問而學問,他是教給學生怎樣去行動、去實踐。 他對要求入塾的學生,一定要詢問"你為什麼要學習?"、"因為看不懂書,所以我要學會識字讀書",每當學生這樣作答時,他總要說:"不要做學者。對人來說,實踐最重要。書籍之類,只要用心,在實踐工作中,自然能逐漸讀懂。" (《吉田松陰全集第12卷》,山口縣教育會編,岩波書店版) 松下村塾有一本叫作《飛耳長目》的筆記錄。記載著從朋友處聽來的話,來自京都商人講述的見聞以及全國各地學生帶回的消息等。它傳遞那些時刻變化著的新鮮生動的信息,起著如同今天的報紙的作用。 他還鼓勵學生們積極出去遊學,以便能耳聞目睹各地實際情況。 松陰認為搞學問的意義在於能將其運用於社會實踐,所以他讓學生走上社會,學習新鮮有用的知識。這是個極為重要的觀點。不要從知識開始,而又以知識結束。要把知識變為智慧,在生活和社會中加以運用、擴展。所以鬆陰經常詢問並教育學生為什麼而學習。 如今在學校教育中,關於"怎樣學習"進行著多種研究和教育,然而我覺得關於"為什麼而學"的問題,似乎不那麼很清楚。搞清為什麼而學這一基本點,能直接轉化為勤奮好學的動力。 松陰還具有識別人的潛在才能的敏銳眼光,而且更有將其誘導出來的力量。 就連在野山監獄中,他也能發現每個囚犯所具有的值得高度評價的才能,他把有的人安排為俳諧的老師,讓性情古怪的富永有鄰擔任書法教員。松陰出獄之後,還開展了釋放有鄰的運動。在其獲釋後,松陰把他請到松下村塾當老師。據說後來國木田獨步先生所寫的《富岡先生》,就是以富永有鄰為典型的。 松陰向離開萩鎮走向社會的門生們,題贈充滿親切之情的送別辭,以資鼓勵。在這些包括贈別辭在內的書信中,充分反映出松陰善於識別人的眼力。 如關於久坂玄瑞,他寫道:"年紀雖輕,志高氣銳。而且他是個能以才能發揚志氣的人。我自以前就推崇他是我藩年輕人中最優秀的人才。" 關於性情如烈馬般放縱不羈的高杉晉作,他是這樣寫的: "我過去認為在年紀小的同誌中,當推久坂玄瑞為最優。 後來得到高杉晉作。晉作是有識之士,但學問尚不夠充分。然而他能自由奔放地進行思考和行動。於是我盡力推崇玄瑞,而抑制晉作,晉作似乎非常不滿。不久,他的學力大長,能言善辯,其他同志也不得不服從他的看法。 " 由此可以清楚知道,他對晉作的品行特點瞭如指掌,並進行了正確指導。 在年小的門生中,有個後來任過明治政府樞密顧問等官職的品川彌二郎,松陰對他曾評價道:"臨事而不慌,是少年中罕見的男子。"(同前書) 關於創立長崎造船廠的天野清三郎(渡邊嵩藏),他曾這樣評價:"天野具有奇才卓識,看人入深入細。"(同前書)說他知識出眾,觀察人敏銳,還說天野的話經常令他很欽佩。 松陰說: "人都多少帶著純金來到這個世上。聖人擁有的純金,和我們的純金沒什麼兩樣。"(《吉田松陰入門》,山口縣教育會編,大和書房版) 他接著還說道:"提高天賜黃金的純度,便是我們要修煉奮鬥的目標。我們的學問和職責均在此處。"他的意思是說讓每個人自覺認識自己的天分,為自己找到一個社會性的角色,並為完成這一使命而奮鬥,這就是教育的最重要之點。 不應當忘記,松陰那識別人才的眼光深處,有一種強烈的"自信",即認為"人人懷中肯定有金子"。正因這樣,他收留被稱作不良少年,受到村民疏遠的市之進、音三郎、溝三郎等人為門生,並對他們進行薰陶教育。 要有相信人能成才的思想。這才能養成發現別人長處的慧眼。相反,對人不信任,便封住自己的眼睛,觀察不到人家的優點。 沒有天生的優秀人才。通過教育使其才能得以增長、發揮,然後才成為優秀人物的。並不是突出的優秀人才全集中到松下村塾了。恐怕江戶等大城市有很多具有更為出色的天資素質的人物。而鬆下村塾的學生們,只是由於松陰對其才能進行了啟發誘導,才得以發揮巨大力量。一個人的長處被人承認,並永遠受到重視,而且得到親切培養,沒有比這更能給人以勇氣和力量的了。 讓學生折斷煙袋管的人 松陰於安政四年(一八五七)寫的《丁己幽室文稿》中,有一篇題為"折煙斗記"的隨筆性文章。由於松陰第一次把高杉晉作寫進自己的文章中,故此文早已廣為人知。 一天夜裡,在松下村塾,教師富永有鄰和學生增野德民、吉田榮太郎,還有被稱作不良少年的市之進、溝三郎等聚集在一起,議論武士的風格。 大家談得很起勁,不久話題轉到當時不在場的學生岸田多門的吸煙問題上。大家對他批評得似乎相當嚴厲。這時在場的松陰現出憂心忡忡的神色。有鄰和學生們看到松陰的表情,便都默不作聲了。 長時間沉默之後,吉田榮太郎突然把手中的煙袋管折斷,並說道:"我從今以後不再吸煙。"他一定是產生了悔改之意,希望改變當時那種年紀輕輕就吸煙的氣氛。 於是增野德民、市之進、溝三郎等人也異口同聲地說: "我也戒菸!"接著一個接一個把煙管折斷。這時年紀大點的有鄰說:"既然大家都下了這麼大的決心,我怎能一人堅持抽下去呢?"說完把煙管遞給松陰,讓他折斷。 松陰既不飲酒,也不吸煙。他清楚知道吸煙的害處。但他從未硬性地讓別人戒掉。他非常冷靜地說道: "煙雖然不同於飲食,但抽上癮,成為習慣,是很難戒掉的。我很厭惡煙草,不過諸君憑一時激動,宣布戒掉,恐怕在今後的日子裡,直到終生,會感到寂寞無聊吧?" 這時,有鄰等人憤然說道: "老師,您懷疑我們的決心?岸田,還有在這兒的市之進、溝三郎,他們才十四歲,就毫不避諱地吸起煙來,和年紀大的人一樣……。如今社會上也是這樣。因此,我並不僅僅是為岸田才戒菸的。這樣說,老師還不相信我們的話嗎?" 松陰一再俯首表示歉意。 "諸君既然有此考慮,今後村里的風氣也會大為改觀。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這是多麼暖人心窩的師生交談呀! 松陰立即把這段經過記錄下來,並馬上講給岸田多門聽。 話沒說完,岸田感動得痛哭流涕,幾天后,他親自把煙具送回家中。打那以後,他徹底戒了煙,拼命鑽研學問。而且到後來,高杉晉作也聽到此事,並說:"這可是個好機會!"也和煙一刀兩斷了。 松陰總是尊重本人的主動性,等待其自覺。建立規章,依靠權威和地位進行壓制是最省事的。然而只要是其本人並非心裡願意,不是基於其自覺性而採取的行動,必將引起牢騷和不滿,暗地破壞規定。 相反,從思想上真正理解,並且是基於每個人自覺的行為,才穩固有力,不會半途而廢。教育的巨大意義就在於喚起這種自覺。為此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熱情。 看看松陰的言行就會知道:他是個極其熱心腸的人。自己相信是正確的事,立即付諸行動。但另一方面,他在等待學生們自覺這一點上也十分有耐性。他絕不遺棄人,而是耐心地給予鼓勵,沉著地等待時機。可見教育是一樁極為耐心的工作。 當學生們不僅是為自己,還考慮到其他很多青少年情況,而決心戒菸時,松陰似乎深有同感,因而將此寫成文章,以傳後世。我想他是為高度評價學生們的為人之心,並予以頌揚的吧。 他明白即便是全村的風氣,沒有每一個人的自覺,也是無法改變的。每個人的心都在創造社會風氣,同時也能改變社會風氣。禁煙不過是少數幾個人的一個小小決斷,卻使大家一直擔憂,談論的藩中武士的風氣問題有了成熟的結論。如果議論僅僅是以議論而結束,便毫無意義。重要的是付諸行動。 對人們心中萌生的自覺性,要予以精心培育。可以推想,松陰的讚揚定會使學生的自覺性變得更加深刻、牢固。 在門生身上培育起的這種改革時代的覺悟,不久轉為使命感這樣一棵大樹,聳立於世,並成為改變日本歷史的一個巨大力量。 松陰具有感召力的根本原因 松陰在松下村塾的執教時間非常短暫。自改建院內小棚,有了單獨的校舍起,算起來大約一年,即使從為近鄰子弟講解《武教全書》算起,也不過兩年多一點。除去兵學師範時代的門生不算,接受松陰教導的學生多數不滿二年。不到一年或不滿半載者也不少。然而時間不長,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巨大的感召力量呢? 如前所述,松陰所教的是和實踐、行動、生活方式直接相關的學問。同時他具有能發現每個人最大長處的"眼光"和對教育懷著高度熱情,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僅以此來說明松陰具有感召力的原因是絕對不夠的。 我想首先絕不能忽視他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松陰肯定學生的人格,儘管他們年少,也能以禮相待。這一點在說話的用詞上也表現出來。據說他稱呼學生時使用"您"字,翻閱他的信函,上面用的是"同志"。這意味著他把年長而又處於教育者立場的自己和門生們看作是平等的,以對等態度來對待。進行教育時也一樣,是從相互信賴開始的,如果以為自己是教育者就盛氣凌人,採取對待貼身武士或奴僕一般的態度,那麼人們就會把心扉緊緊關上。這樣一來,既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也不會結成心與心之間的紐帶。那就失去教育之所以成為教育的基礎了。相反,當尊重對方,把他視為和自己一樣的獨立的人時,他的心坎上的大門將完全敞開,並會產生信賴感。這是居於領導地位者必須注意之處。 還有一點請大家注意,即身為師表的松陰,總是不失進取、求道之心,堅持修煉,並面對眾人公開自己的主張,以求切磋琢磨。 松陰在塾裡,一方面擔任指導工作,另一方面和提倡"討幕"論的默霖進行深刻的爭論,同時還向主張"親幕"的儒學教官山縣太華徵求對《講孟餘話》的批評,同他展開勇敢的論戰。他還撰寫並上書批判藩閥政治的論文《狂夫之言》。 人一旦受到眾人尊敬,有了自己的門生,便往往不願傾聽別人的意見和想法,懶於鑽研,只想求助於權威。 但是松陰卻沒有躺在自己的學說上,覺得萬事大吉。他不停地進行論戰,當聽到對方的意見和主張正確時,便積極採納。他身上總是充滿著不斷探索、向前的精神。 由於他總是滿懷前進、向上的精神,所以感召力非常強。 一個領導者不可須臾忘記自我鍛煉成長。 另外,他沒有自私自利,追逐名位之心。他始終為開創新日本的黎明而奮鬥,做到了無私忘我。這恐怕是喚起門生共鳴的一個重要因素。 青年人單純、勇於批判、心地純潔。因此,他們能夠敏銳地嗅出領導者的私心。同時又能和純潔的志同道合者奏出共鳴音。那些自私自利,追逐名位者,即便能一時巧妙地矇騙青年,但騙局早晚將被戳穿。而鬆陰那種去私則天,為實現目標而奮鬥的生死觀,牢牢地抓住了門生的心。關於其生死觀本身,我們暫且不去議論,但生死觀是決定人生道路的最根本問題。人應如何生活,追究起來也要碰到人為什麼而死的問題。他在獄中給高杉晉作寫的信裡有這樣一句名言: "如果死而能不朽,就要隨時準備死,如果生而能成大業,就要永遠活下去。"(《吉田松陰全集第九卷》,山口縣教育會編,岩波書店版) 他是說如果你認為死能使自己的名字不朽,那你就在此戰鬥而死吧,你就永遠垂名青史。如果你覺得不生存就無法完成偉業,那你就要長生久存,永遠活下去。松陰是徹底按照這種生死觀要求自己的。他的門生從他那兒看到了人生的典範,因而一定在內心深處喚起強烈的共鳴。 師傅是"針",弟子是"線" 松陰的遺作《留魂錄》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年至三十而結果,並與世長辭。我不曉得自己是一顆無實的稻殼,還是一粒成熟的稻米。如果同志們能繼承我的微衷,那就像播下的種子,年年能結實,到了收穫之年將無愧于心。同志請仔細想想我的話吧。"(《吉田松陰》,古川薰著,創元社版) 松陰在江戶傳馬町的牢房中被處極刑。可以說,他以死貫徹了自己的生死觀,並以自我犧牲的行動表現了生與死的意義。 當門生們知道松陰毫無道理地被處以極刑時,其憤恨之情不盡於筆端,這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來的。高杉晉作發誓說"我們既已結成師生之交,此仇不報誓不罷休。"(《高杉晉作全集(上)》,堀井三郎編,新人物往來社版)久坂玄瑞則說:"光為老師之死於非命而悲痛是無益的,牢記老師之志最為重要。"(《久坂玄瑞全集》,福本義亮編,松野書店版) 從這時起,松陰的門生很快繼承其遺志行動起來,大力推動時代走向明治維新,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實行"維新",這是冒死才能完成的大業。事實上,高杉、久坂均先後中途倒下。然而"維新"取得成功,終於迎來日本的新的黎明。 當我們分析、研究松明與其門生的關係時,雖然當時情況和現代相比有很大不同,卻使我深深感受到:當人們覺悟到自己的使命,並為之奮鬥、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時,師徒關係該是多麼重要!如今一提到師徒關係,似乎給人以非常陳舊,帶有封建性的印象。但我認為並非如此。 無論做學問或者搞體育,凡想學到東西,就必須有指導者。若有好指導者,則進步快速,提高明顯。如果單靠個人摸索,往往徒勞,並且很快會進展不下去。同樣,為使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也須有一位好的指導者,也即"人生的老師",來指導關於生活的基本價值觀和人生觀問題。 對鬆陰的門生來說,松陰固然是學問上的導師,但同時也是他們的"人生之師"。他們和松陰交往,並接觸其思想、生活以及人格,在這個過程中,憑著自己的認識和判斷,決定以鬆陰為師,因而決不是被迫的。 另一方面,松陰採取來者不拒的態度,為調動每個人的潛在力量而獻身,以自己的行動告訴門生什麼是人間正道。他們有相同的目標,即開創新日本黎明這個理想,並為它而共同奮鬥。 他們之間,既不是按身分高低劃分為上下級關係,又不是基於利益和報酬的契約關係,而是一種真正自發的純粹的精神結合,這種結合是因為有共同的奮鬥目標,並且以相互信賴為基礎。只有在這種"人"和"人"的關係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培養,並成良才。 這麼一想,那種幸遇良師和偉大導師的人生,可以說是最有意義的人生了。而且所謂偉大理想,只有師生共有,門生繼承先師遺志才有可能實現。 老師和門生之間,可以比作"針"和"線"的關係吧。老師開闢道路,闡明原理,留在後邊的弟子們則運用、發揮、實現這一原理。同時弟子必須超過老師,老師必須自覺為後生們犧牲一切,甘作奠基石。 我也經常在心中發誓:為給青年們開闢未來的光輝大道,建造能夠大顯身手的舞台,要不厭惡任何勞苦,勇於犧牲自己,這就是自己的職責。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