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走出抑鬱

第17章 第十五章應付挫折感、失望感及理想的破滅

走出抑鬱 保罗·吉尔伯特 8895 2018-03-18
本章我們將探討引發憤怒的最重要的原因之——挫折感。挫折感,是指在對重要目標的追求過程中,因受阻礙而產生的情緒體驗。人類與動物對挫折都有特定的反應方式,憤怒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抑鬱症狀中常見的失望感,與挫折感相類似,它是理想目標無法達到而產生的主觀體驗。 挫折感與失望感的產生取決於事物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很顯然,我們不會因沒有得到那些我們不需要,或不在乎的東西而感到沮喪。但如果這些東西是我們非常想得到的,結果會完全兩樣。 許多事情會使我們感到挫折和失望,其中最常見的有: .事情沒有成功,或沒有像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當其他人對我們的感情或行為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如,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愛,沒有遵守諾言等。

.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做某事,或者沒有能力獲取某些東西。 .我們感覺到自己處於某種狀態(例如:感到自己抑鬱或沒精打采;感到自己不能像希望的那樣對人熱情;因缺乏愛或性愛的能力而對自己感到失望)。 “應當”和“必須” 如果我們對失敗抱有“應當”或“必須”的觀念,我們就會產生失望感。我們認為事情、自己或他人“應當這樣或不應當那樣”。問題是,生活總是按既定的模式展開,不會受我們的意誌所左右。一些人認為,我們不應當面臨死亡的結局。他們不願接受死亡的現實,而是大發脾氣,認為“生活不應當是這個樣子”。有時,我們專橫的“必須”阻止了我們接受現實,使我們無法處理好情緒問題,更無法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有時,我們對也會產生強烈的“應當”意識。例如“我應當更加努力的工作”,“我不應當犯錯誤”,“我不應當生氣”,“我應當愛我的父母”。當我們沒有滿足這些“應當”的要求時,我們就會感到失望。 “應當”常包含憤怒的成份,它迫使我們改變自己。當我們以專橫的“應當”要求自己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掉進自我攻擊的陷阱。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極限、面對自己的失敗,我們避免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美國心理學治療家凱瑞·霍尼稱這些應當為“暴君”。 當我們用“應當”要求別人時,別人一旦令我們失望,我們就會對他們產生憤怒。我們不接受事實,而是認為“他們應當這樣”或“他們應當那樣”。強硬的“應當”降低了我們的挫折耐受性。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應當”會導致失望,繼而會造成的嚴重問題。事實上,佛教徒早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人類的痛苦來源於我們的挫折感,是我們對自身或對他人的過高要求造成的。有時,我們會過分地追求某些理想,放棄它們讓我們感到很痛苦。

挫折耐受性 我們對挫折的耐受性受很多因素的製約。你或許已發現:有時候,你會毫不費力地處理困難。而另一些時候,幾乎任何阻礙都會令你大為惱火。 如果你急著駕車去某地,你會將路上其他人看作是“擋我的路”的人,並因此而惱怒。在極端情況下,我們甚至會橫衝直撞。這種情況被稱為是一種原始的奪權爭鬥。我們越是急迫,就越是認為他人不應當像現在這樣子。 疲勞,厭倦以及應激狀態,也是常見的能夠降低我們挫折耐受性的因素。抑鬱本身也能夠降低挫折耐受性。 一個人對挫折的感受性與其對羞恥的恐懼密切相關。例如傑瑞有一個重要的會議,偏偏他的車鑰匙丟了。他對自己及其家人發火,因為他找不到鑰匙。潛意識裡他在想:“如果我不能及時趕去開會,我就會遲到,那麼人人都會認為我是個不守時的人,他們會認為我是一個馬馬虎虎、不可信賴的人。”有時,我們會責備自己:“我如果認真點,就不會把東西丟了。”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因找不到東西而發怒的情況:“為什麼東西總是不在他們應該在的地方?”

生活中的重大目標遭受挫折,經常會導致抑鬱。因此,我們有必要搞清楚,我們是如何感受到阻礙的?或說我們是如何感受到挫折和失意的?這種挫折和失意,與我們的期望、抱負和理想有密切的聯繫。 理想的喪失 生活中。我們要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承受失意。在阿瑟·米勒的劇作《一個推銷員之死》一書中,男主人公無法接受他生活的現實,他的美國夢破滅了,理想的破滅給他帶來的失望感,徹底地摧毀了他。 我們之所以會失望,是因為我們的理想和盼望超乎現實。我們不僅不能接受這個世界、其他人以及我們自己原本的樣子,而且將我們的理想和標準強力口給自己或他人。正是我們的理想和價值觀,造成了我們的挫折感。有時,生活會使我們跌倒。希臘神話中,伊卡路斯飛得太高,以致翅膀被太陽熔化了,最後跌回地上。與伊卡路斯相似,有時,我們的理想過於超乎現實。

認識到這一點會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們的目標與理想受到過於嚴重的挫折,就會引發抑鬱。尤其是當我們考慮到這種挫折對我們現在和未來的影響時(如, 社會地位的喪失,戀愛關係的喪失等)。因此要研究抑鬱,我們不得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我們的理想是什麼? .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我們是如何感受到挫折的? .當理想沒有實現時,我們是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望和憤怒的? .我們因此對自己、對他人、對未來都產生哪些看法? .我們頭腦中是否有許多專橫的“應當”? 為了更加清楚、直觀,你可以分別列出“理想”和“現實”的內容。然後考慮以下我所稱謂的“失望鴻溝”,這種鴻溝會導致四個方面的結果:自我攻擊與責備;攻擊與責備他人;放棄努力;接受現實,既不過分攻擊自己,也不攻擊他人。

攻擊,是我們遇到挫折時常見的反應。在此,我們能夠發現內部折磨者的真正來源,即,我們的挫折感。我們的挫折感越大,我們自我折磨的可能性越大。其實,內部折磨者根本不存在,它只是挫折引發的“自我攻擊”。 讓我們通過幾個例子做一探討: 布里恩一直期望有一個提升的機會。他兢兢業業地工:作,狀態很好。他的老闆曾指出,他大有希望被提升。於是,他開始設想新的職位可能帶來的變化:工作更加輕鬆、有趣,薪金也會增加,他能夠住進更好的房子。不幸的是,在預期提升前的兩個月,公司被接管了,提升一事被擱置。更糟糕的是,新公司啟用了他們原有的職工,布里恩發現,他一'直渴慕的職位被'個年輕人頂替了。他為此深感憤怒,繼而陷入抑鬱。與提升有關的所有計劃、期望和目標全都化為泡影。他告訴自己,事情從來都不會對他有利,再努力也是白費。他反复考慮這件事的不公平性,卻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其實他的思想正在進行一場永遠不會得勝的戰鬥,因此,他總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他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是這樣的:

理想 現實 獲得提升 末獲提升 事業的進展 事業受阻 搬遷 被困於老房子裡 ——失望鴻溝—— .自我攻擊:我早應料到這一點。我應當有信心去找另一份工作,但我沒有。如果我更加自信,我能夠迫使他們提升我,我太懦弱了。 .攻擊他人:他們只是在利用我,這不公平。他們應當意識到,原公司已經答應提升我了,他們在最後關頭奪走了我的機會。 .放棄:我無法面對這一切,什麼也改變不了,我的前途給毀了。 其實布里恩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憤怒,自我攻擊、攻擊他人使他的境況變得更加糟糕。對他而言,要想接受現實(四種可能的結果),他必須認識到:他正在為這件事難過(而不是憤怒);他有許多專橫的“應當”;他必須放棄自我攻擊。很快,他意識到:這並不是他缺乏自信造成的,自己不能“坐以待斃”。漸漸地,他開始想辦法。恢復了一段時間後,他找了一份新的工作。接受現實並想辦法解決問題,是他康復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切都給毀了”

抑鬱的人經常感到一切都完了。蘇珊精心地策劃r自己的婚禮,但她的新娘妝不太合適,並且那天一直在下雨,她非常失望。地想:“婚禮是多麼不順利,我的衣服和糟糕的天氣把一切都毀了。我從來都沒有順利過,為什麼不能有一天讓我一切都順順利利的呢?”她只顧對她的服裝和天氣感到失望和憤怒,全然沒有考慮婚禮當天的美好。她無法掩飾自己的失望,以致沒辦法享受她的蜜月。她總在想:事情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後來,當她能夠考慮生活中的積極方面時,她放棄了這種全或無的思維方式。她並意識到,自己把服裝和天氣看作是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同樣, 她也意識到,憤怒影響了她的快樂。她生活中許多的挫折和失意都來源於這種“一切都給毀了”的觀念。她費了很大氣力,才接受了婚禮的現實,但這卻使她的情緒明顯好轉起來。

“一切都給毀了”的感受背後,是一種認為事情無可挽回的觀念。這種情況下,最好是想出彌補的辦法,而不是沉溺於“徹底失敗”的觀念中。當然,我們需要時間來體驗痛苦和失望,我並不贊成一個人用理智來壓抑失望感,因為,這只會使失望感更加強烈。 抑鬱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自己誤了別人的事、令他人感到失望。我們還會認為,如果沒有我們,他們會過得更好。有些孩子認為自己令父母失望,因此充滿內疚感。他們認為自己不應當是現在的樣子,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們過分關注於自己的缺點,低估丁自己的優點;也可能是他們對父母感到失望,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足夠的讚揚與關注。在個別案例中,人們會認為自己破壞了他人的好事,從而成了他人的負擔,以至於想到自殺。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事被搞得一塌糊塗,或毀了他人的好事,你應當說出伯:的感受,不要猜想。因為這一切都是抑鬱造成的,不能怪你自己。你要查看自己是否有全或無、過分概括化或折損事物積極方面的思維方式。是“一切”都給毀了嗎?難道沒有好的地方了嗎?你是否太消極了呢?你是否在自我攻擊?你對未來的預測是否過於消極?你否定了未來生活的哪些可能性?美好關係的喪失 我們常希望我們的伴侶漂亮、瀟灑、溫柔、善解人意。談到性,我們總希望我們的性生活像充電電池,永不耗盡。當我們談到理想情人的時候,我們從不把他們與疾病、易怒,壓力或理所當然地對待我們相聯繫,我們也沒想過他們會愛上別人。 漢娜在年輕的時候對愛情做過各種幻想,她設想兩個人很親密,有心電感應,沒有任何衝突,她相信“愛能勝於一切”。她的理想並非罕見,但當她的戀愛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她感到無法應付,因為她的理想如此輕易地受到了打擊。 戀愛初期她與瓦倫關係很好,性生活也很和諧。漢娜確信他們婚後會很幸福,對此,她有很多美好的夢想。然而,婚後六個月,他們就遭受了嚴重的挫折。他們的購房談判沒有成功,不得不另覓住處。此時,房價上漲,同樣面積的房屋要多付很多錢。瓦倫感到生活欺騙了他,他變得情緒低落、行為退縮,甚至有些抑鬱。漢娜雖然也為房子的事感到沮喪,但她更關心的是她與瓦倫之間關係的變化。她的理想愛情與現實愛情的鴻溝越來越大。下面列出她理想和現實間的差異: 理想 現實 一起娛樂。 不能出去,沒有錢。 沒有衝突。 衝突增多。 彼此互相理解。 互不理解。 彼此感到親密。 彼此感覺疏遠。 ——失望鴻溝—— .自我攻擊:或許我做錯了什麼事情,如果瓦倫愛我,他應當更多地與我交流,或許他不再愛我了。我想他發怒或許是我的錯,他對性不再感興趣,說明我對他不再有性吸引力。我本應做得更好,也許我選錯了對象。 .攻擊他人:這是他的另一面,他應當處理好這件事,他應當懂得我的需要,他太自私,太情緒化。 .放棄:跟他談這件事沒有什麼意義,我無法改變現狀,我失敗了。 瓦倫對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抱有同樣的理想和期望。他們的問題在於:當理想破滅時,他們都去責備自己或責備他人,結果使問題變得更加糟糕。其實,他們必須認識到:他們的理想不大現實。要認識到這一點是很痛苦的。 漸漸地,漢娜開始認識到:他們的問題不是關於愛情的,而是由於生活嚴峻的現實造成的。並且,瓦倫的沮喪既不是她的錯,也不表明他們之間的感情出了問題。他們必須說出自己的感受,相互鼓勵,共同面對所遇到的困難。漢娜在此之前不敢談論彼此的感受,因為她害怕瓦倫責備自己,說她是導致他不快的原因。 後來,她不再認為他們面臨的問題是缺乏愛造成的。瓦倫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憤怒破壞了他們夫妻的感情;他需要擺脫不公平感,以及“這是不公平的,事情不應當這樣''的觀念。同樣,他也認識到了他的情緒對漢娜的影響。最終,他們學會了積極的生活態度,不再因挫折而彼此相爭。 理想“他人” 我們頭腦中常存有關於“他人”的理想模式。 “他人”可能是朋友、性伴侶、孩子或者是父母。但理想終歸是理想,不會變成現實。如果我們的理想離現實太遠,就很可能會失望。 安娜認為,她母親從來不愛她。因此,她在頭腦中構建了一個理想母親的形象:慈愛、溫柔、良善。這種形象幫她度過了很多難關。治療中,我鼓動她想像理想中的母親將如何對她,以便幫她對抗消極的自我攻擊觀念。不幸的是,安娜總在想:“我母親為什麼不能像我期望的那樣?她應當對我更好些,或許我表現好些,她能對我好點。”然而遺憾的是,她母親從來不像安娜希望的那樣。 在頭腦中想像一個我們期望的形象,對我們挑戰消極的自我攻擊觀念大有幫助。但當我們認為“別人應當這樣”,混淆了理想和現實的界限時,我們就會遇到麻煩,並且最終會導致失望。 有時,儘管他人盡其所能對我們溫柔、體貼,我們仍感到失望。如果我們的理想太高,就變得很挑剔,不去欣賞他人為我們做的事,而是過分在意他人沒有做的事。如果我們誠實,我們會感到自己很自私。我們只關注於別人是否滿足了我們的要求。當他人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時,我們會感到不滿意。 因主觀體驗而失望 到目前為止,我們討論了我們如何對阻礙我們的目標,影響我們關係的人或事感到失望。導致失望產生的另一個源頭是主觀感覺。一些抑鬱病人睡覺前滿心希望第二天起來能感覺好些,然而,他們常會因自己依然故我而感到失望。如果他們能對自己說: “我是對此感到失望,但走出抑鬱需要時間。從今天開始,我每次走一小步,看結果會如何。”或許能減輕他們的痛苦。不幸的是, 抑鬱的人常因早晨起來無精打采而感到憤怒和失望。他們經常自我攻擊,預言這一天將過得很糟,並要求自己“應當”好起來,這使得他們的狀況更加糟糕。還有另外一些因素能導致失望,讓我們看一些例子。 丹患焦慮症很多年了,他感到自己沒有很好地享受生活。他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幻想:如果他的焦慮症治好了,他會像別人一樣,尤其像他在藝術領域頗有造詣的弟弟一樣生活。當我遇到他時,他害怕自己會因焦慮發作,無法呼吸而導致死亡。後來他逐漸認識到,焦慮發作是不會導致他死亡的。通過學習放鬆,他較好地控制了焦慮發作,症狀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他恢復得很快,甚至到歐洲旅遊了一圈。但回來後,他又病倒了。他患上了抑鬱症,感到憤怒,想自殺。 通過交談,我發現,這一切都是他不現實的理想所造成的。丹曾幻想:如果他的焦慮症狀痊癒了,他將能做許多事情,彌補過去許多年的生活。在他的想像中,他會像他人一樣,去旅遊,做一個成功的人。用他的話講“最終參與男人間的角逐”。他曾認為正常人永遠都不會焦慮,同時,他也希望有某種神奇妙方能治愈焦慮,一旦治愈,永不復發。然而,據他自己講,在他去歐洲旅遊的過程中,體驗了他未曾預料的焦慮。 在我的啟示下,他列出了當時“理想自我”(沒有焦慮)與“現實自我”(當下的感覺)的差異: 理想自我 現實自我 像他人一樣 與他人不同 能夠享受生活 生活是痛苦的 自信/成功 失敗 有探索精神 充滿恐懼感 我們談話的內容如下: 保羅:據我看,你為這次旅行做了不少準備,但你對自己感到失望。回來後發生了什麼事? 丹:我開始回顧這一切,井想:“為何生活對我而言如此艱辛?為何我總要與焦慮抗爭?'我為這次旅行做了大量的努力,我認為我應玩得更開心,做更多的事。而它使我感到自己在掙扎。因此,我躺到床上,整日思考:這一切是多麼糟糕, 問題出在哪裡? 保羅:這麼說這次旅行沒有達到你的理想? 丹:哦,是的,差遠了。 保羅:當你發現這次旅行沒有達到你的理想後,你是怎麼想的? 丹:我當時想,我應當玩得更痛快,如果我的病真的好了,我應當玩得更好;如果我感覺自己比過去好了,我應當做更多的事。我永遠都不可能好了,一切都太晚、太費力了。 保羅:看來,這一切令你非常失望。 丹:是的, 非常令我失望, 回來後這種失望感更加強烈。 保羅:你是如何評價自己的? 丹:我失敗了,我只覺得自己是個廢人,儘管治療了這麼長時間,一切都沒有好轉。 保羅:讓我們回頭看看你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看我是否弄明白了。許多年了,你一直夢想,如果你病好了,情況將會怎麼樣。但你發現你做事仍感到吃力,這使你很失望。一旦感到失望,你便開始自我攻擊,認為你是個失敗者,這一切都太晚了,你的“現實”自我無法改變,是不是這樣? 丹:是的,就是這樣。 保羅:你是否發現理想沒有達到而產生的失望,導致了你的自我攻擊,你越是感到失敗,你的焦慮和抑鬱症狀就越嚴重? 丹:嗯,是的。 保羅:好,你為又一次患上了焦慮而感到失望。你是否一直都感到焦慮? 丹:不是的。 保羅:我明白了。好,讓我們說說別的,你給我講述一下這次旅行最有趣的事情是什麼? 丹:(想了會兒)這次旅行的確有一些有趣的事。我們曾爬到山頂上一座迷宮般的城堡……。 當丹開始談論旅行中積極的方面時,他的情緒開始好轉了。他不再過於關註消極方面,對這次旅行開始有了公正、客觀的評價。在此,我並不是說你應當“關注事情好的方面”,而是說,你應當認識到,你生活中可能有一些積極的事物,它們或許會成為你好轉的基石。人們很容易關注於自己的失望情緒,階段性治療結束後,丹開始為他去過歐洲而感到驕傲了,而這在一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他並沒有神奇般地治好了他的焦慮,而是正在大暗步地向這一目標邁進。 丹逐漸弄清了他的理想、他的失望以及他的自我攻擊三者之間的關係。正如丹在旅行中所表現的,他的理想沒有達到,他便容易忽視或過慮生活中的積極方面。他的“挫折感”和“憤怒”破壞了他所經歷的美好事物,這是一種充滿“應當”的全或無的思維模式。對於丹而言,這些“應當”是希望、願望和抱負。 當他接受了理想不可能實現這一事實後,他的抑鬱症狀開始好轉。他不再關注於他喪失的美好生活,以及焦慮帶給他的不公平,而是關注於他能做些什麼。他的抑鬱症狀和自我攻擊狀況都得到了明顯改善。 對自己失望 我們或許會失望,由於沒有達到自己的標准或理想,我們使自己感到沮喪。我們不是接受自己的極限與缺陷(即我們已經盡力,但事物仍未按我們的期望發展),而是轉向自我攻擊,我們似乎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出好的結果。我們責備自己好像主人責備奴隸沒有把事情做好一樣,這種對自我的失望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麗薩很希望自己能像她的好朋友一樣自信,她希望自己永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永不感到憤怒、焦慮或抑鬱。關於自我,她有兩方面認識(她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這兩方面彼此矛盾: 理想自我 現實自我 從容、自信 恐懼、焦慮 勤奮 懶惰 關心他人 對他人感到憤怒 ——失望鴻溝—— .自我攻擊:噢,上帝,我又使自己情緒低落,為何我總是焦慮不安?為什麼我不能安下心來做點事情?我是個可憐的廢物。 .攻擊他人:為什麼他們看上去總那麼自信?我恨他們,他們不知道這對我而言有多麼困難。 .退縮:我最好別費勁, 因為我是不會成功的。我注定會失敗,令自己失望,我不能信賴我自己。 其實、麗薩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都是不現實的,她的理想自我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能實現,而她的現實自我(她稱之為抑鬱的自我)否定了一切積極方面,是全或無以及過分概括化思維的產物。 的確,我們不能相信自己永不焦慮,永遠做得最好、永遠不犯錯誤。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應付我的錯誤與失望感?因挫折而感到憤怒是一種自我攻擊,不僅毫無益處,而且在極端情況下還會令我們陷入抑鬱。學會把自己看作一個容易犯錯誤的,充滿矛盾、迷惑的人,是我們邁向自我接納的第一步。 方娜三年來——直想生個孩子。她曾幻想孩子將給她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她曾沉浸在美好的想像中:嬰兒的笑臉和幸福的家庭。然而,生育是痛苦的,也是困難的。她的兒予不太健康, 總是哭,哄也沒有用。她發現自己很難與他生活在一起。一度她感到精疲力竭,真想擺脫他。她沒有想過,她的這些感覺是一個母親生完孩子後的自然反應。她只是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她想,自己如果是個好母親,就該不辭勞苦地愛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就不會生病。她為自己的感覺深感羞愧。她沒有告訴她的家庭醫生,甚至沒有向她丈夫提及她的疲憊以及想逃避的慾念。她認為她的感受使她成了一個壞人;生活的現實將她的理想擊得粉碎。 讓我們分析一下方娜對於母親身份的理想觀念: 理想自我 現實自我 幸福、從容 緊張、疲憊、許多無眠的夜晚 愛自己的孩子 想逃避、有攻擊慾望 能夠安撫孩子 他很難被安撫 ——失望鴻溝—— .自我攻擊:我認為我應當照顧他,但他哭的時候我感覺糟極了。我想離開他,關上門,不聽他哭叫。我無法應付,我是個軟弱、無能的壞母親。如果別人知道了我頭腦中的想法,他們會恨我,會把我關起來,或把我兒子抱走。或許我不配做母親,我恨自己的這些感受。 .攻擊他人:為什麼我兒子總是哭?他不喜歡我。如果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樣睡覺就好了。這不公平,為什麼別人有了孩子那麼快樂?我討厭他們,這不公平。 .放棄:我無能為力了。我只能被動地承受這一切或者逃走。沒有人會理解我。 產後的抑鬱與疲憊並非常見。如果你也面臨同樣的境遇,千萬別為此感到羞恥。遇到這樣問題的不止你一個人。向你的家庭醫生講述你現在的感受:你想逃走,想攻擊別人等等。你或許需要專業的幫助、諮詢或藥物以改善你的情緒狀態,或者你可以與其他有類似遭遇的母親交流。當你停止自我攻擊,發現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已在向康復邁進了。產後抑鬱是令人失望和難過的。你或許會經歷許多奇特感受,但不要為此羞愧,盡可能用你的理性/同情性思維安慰自己。 內部折磨者說 理性/同情性思維說 你無法應付,作為母親你是失敗的。你是個廢物/壞東西。 我的身體內發生了複雜的變化。 感到疲憊和厭倦是很自然的。生產過程中某些變化會導致一些奇特、怪異的感受。 如果我不能很好應付,或許我需要幫助,我要去找我的醫生,尋求他的建議與幫助。我不要聽自我苛責的聲音,它只能讓我情緒低落。我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努力找到解決的辦法。 如果我不再苛責自己,我就不會感到羞恥,他們或許會對我感到失望, 但這些感受經常出現在一些女人身上。因此我有這些感受並不表明我很糟糕, 只是說明我需要幫助。 當我們倍感失望之時,可能會有一些樂天派,或看起來無所不能的人命令我們振作起來。還可能有一些經常苛責我們的人,或經常告訴我們他們如何能幹的人,使我們感到,與他們相比,我們是失敗的。但記住,千萬不要受他們的影響!我們的感受就是我們的感受,我們不要因此而自我攻擊。我們要充滿信心地看待它,以最適合我們的方式解決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