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走出抑鬱

第16章 第十四章從憤怒到自信到寬恕

走出抑鬱 保罗·吉尔伯特 7529 2018-03-18
本章中我們將討論,當我們感覺到憤怒時,我們應當怎麼做(既然抑鬱狀態下的憤怒常與受傷害相關聯)。這——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去表達憤怒(至少我們不應以一種怒氣沖天或衝動的方式來表達),而是要弄清楚,是什麼東西令我們沮喪,從而學會自信,而不是變得更具有攻擊性。 自信 什麼是自信? 在考慮如何自信以前,我們需要先弄懂什麼是自信。研究表明,自信與許多行為相關聯。威爾休·阿林德爾與其同事在尼德蘭對自信行為進行廠研究,歸納出以下四點: 1.表達消極情感:例如,敢於要求攪擾你的人改變他的行為,表達你的憤怒,爭取自己的權利,拒絕他人的請求。這就是自信首先讓人想到的內容。 2.接受並積極應付個人極限:敢於承認自己忽略了某事,犯了某種錯誤,敢於接受批評,能夠不恥下問。

3.敢於表達自己:敢於表達不同見解,接受自己與他人觀點上的差異。 4.積極的行為:能夠發現他人的天賦或成就,善於表揚他人,也能夠接受他人的讚揚。 本章主要討論“消極情感的表達”。第十二章的主題是羞恥感,在該章,我們主要討論如何正視自己的極限、不進行自我攻擊;第十一章的主題是讚同,主要討論了接受讚同及給予他人讚同的重要性。從某種角度而言,前幾章討論的內容,是幫助你如何自信,如何提高自尊水平。 不自信行為、攻擊性行為及自信行為 當人們缺乏自信時,他們在衝突面前要么過分屈服、恐懼,很快敗下陣來,要么支配欲過強、充滿攻擊性。下表列出了三種類型行為在非言語性行為、情感及觀念上的差異。儘管有些場合表達憤怒是有益的,但我並不贊成你大發雷霆。我建議你學會自信,對你的痛處及易感性做進一步的了解。

有趣的是,不自信的人同攻擊性的人具有某些相同的觀念。例如兩者都以勝敗論長短。在衝突情境中,他們都有這樣的觀念:“我不會讓他們贏”,“我不可能打贏”或“我總是失敗”。攻擊性個體不願服輸,不想被置於順從的地位。抑鬱的人經常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處於順從的地位。這似乎重演了他們儿時的經歷:父母是強大、有支配力的,他們(兒童)感到自己渺小、順從。抑鬱的人對服從於他們的人,同樣會表現出攻擊性。因此,你有必要提醒自己:兒時,你或許處於順從地位,但你現在可以不。你要愛自己,平等地對待他人。你現在是個成年人,你的座右銘應該是:“過去的已經過去,我要抓住現在。” 與他人平等相處的另—'條途徑是,消除你頭腦中的“全或無”觀念(如強大/弱小,強壯/懦弱、贏/輸),告訴自己:我和他們不是敵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看法。自信並不是像戰鬥一樣要比出輸贏,它只是讓你學會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去攻擊他人。憤怒——攻擊類型的人希望靠武力和威脅取勝,而自信的人則希望獲得某種特定的結果。他們刁;願強迫別人屈服,他們願意和解。

自信的另—個表現是對事不對人。用運動做比喻就是“打的是球,而不是打球的人”。因此,我們表達自己的願望或傷痛,但既不是警告他人,也不用消極的方式思考問題。以下是某人典型的憤怒、攻擊性行為: .你是一個愚蠢的人(全或無思維, 自我標識)。 .你經常是這樣沒有頭腦(過分概括化,折損積極方面)。 .我永遠不會信任你(全或無思維,折損積極方面)。 .你是個自私自利的傢伙(以上全部的評價方式)。 以上的話都是對他人的攻擊,當他人感覺自己受到攻擊時,他們會採取防禦行為。他們喪失了對你的興趣,轉而關注於如何防禦自己、攻擊對方。自信行為很少關注於威脅/攻擊他人,而是更關注於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因此,如果我們有引言,我們就會這樣表達某個行為或態度對我們的傷害:

.你這樣做使我感到深受傷害,因為我由此認為你不在乎我。 .如果你那樣說,我認為你沒有考慮我的見解。 .如果你這樣對我,我會感到更愉快。 .我理解你的觀點,你也有權提出你的觀點,但我無法苟同。 你看出其中的步驟了嗎? (1)聲明你自己的憤怒; (2)弄清你為何感到受傷害(當然,要查看自己是否誇大了受傷害的程度); (3)關注於痛處本身,以及如何讓他人理解你的觀點和感受; (4)不要奢望他人必須同意你的觀點; 在自信狀態下,我們盡量尊重他人。得勝、認輸或擊敗對方, 都會產生消極的後果。事實上,即使你得勝了(成功),其他人仍會對你心懷怨恨,等待時機回擊你,得勝將製造敵對的失敗者。

避免使他人內疚 提醒你幾句:當你聲明自己受傷害時,你要盡量避免使他人感到內疚或羞恥。有時,人們的目的並不是想使對方轉變,而只是想讓對方感到不舒服。當說到問題時,他們往往表現出可憐兮兮的樣子,或許他們會說:“我要讓他們內疚,為所做的事後悔。” 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沒有什麼益處。靠使對方內疚而得勝,並不是自信的表現。他人或許會對你讓步,但靠使他人內疚的方式取得讓步,往往會引起他人的不滿。 有時,我們還會通過自傷的方式迫使他人感到內疚。與母親吵架後,希拉里回家服藥自殺。事後,她意識到當時的想法是:“她看到我的行為會感到內疚。”沒有人能迫使我們做任何事(除非嚴刑拷打),問題出現在希拉里的憤怒上。她母親批評了她,當時她沒說話,但她的內心已激起了憤怒,服藥是一種還擊的方式。經過一番努力,希拉里終於能夠自信地面對她的母親,並對她說:“媽媽,我不喜歡你責備我的方式,我邊帶孩子邊工作得很好,如果你能看重並關注我的成績而不是失敗,對你對我都會有幫助。”她的話使她母親做了讓步。從此,希拉里感到與母親的關係更加平等了。

有時,抑鬱可以用來攻擊他人。希拉里曾回憶到,有時她感到很快樂,但她不想讓他人知道,她希望自己看起來是個不快樂、飽受痛苦的人,並且,這一切都是他人的錯,他們應當為她感到遺憾和內疚。她這樣做的另一個目的是獲取他人的同情(儘管很少成功)。她的想法是,如果她表現出快樂的樣子,就等於為對她過去的痛苦所應付責的人開脫。 有時,我們靠抑鬱傳達一種信息,迫使他人來照顧我們,或為我們感到難過。我們可能會逃避可能的快樂,沉溺於痛苦之中。因此,我們有必要反省一下:我們希望他人對我們的抑鬱狀態作何反應?這樣做並不容易,有時,你會發現你用抑鬱來逃避工作,但不要為此自我攻擊,因為這樣做的不止你一個。你面臨的選擇是:你繼續如此下去,還是找到其他方式表達自己。

避免給他人冷臉 不自信行為的另一個表現是給他人臉色看,或稱“消極攻擊”。我們不表達自己的沮喪,封閉自己,以沉默來影響他人。我們擺出一副“離我遠點”的憤怒架勢,或表現出的確受傷害的樣子,迫使他人內疚。儘管我們否認自己正在生氣,但憤怒明顯地寫在我們的瞼上。我們必須澄清:我們給他人冷臉是否是一種報復方式?我們的意圖是否是使他人內疚,並以此為手段來懲罰他人? 你或許覺得自己無力改變現狀,因為你認為自己不善於正面衝突,或認為表達憤怒不好。但是,給他人冷臉同樣也不會產生效果。試想,如果他人如此待你,你反應如何?給他人冷瞼帶來的問題是,你破壞了氣氛,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你的冷臉給人一種印象,即你不在乎他人的想法,這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冷臉引發的第一個問題是:它會導致你生悶氣,你越是這樣做,就越想懲罰他人。

你應當認識到,如果你能夠學會自信,表達出是什麼傷害了你,你就不再會給人臉色看。這對他人以及你與他人的關係都會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建議你最好放棄。你要及時發現自己給他人冷臉的苗頭,弄清自己為什麼這麼做,努力學會自信。這可能要花費你一些時間;但一旦你下定決心不再如此,你的轉變就已經開始了,下面給出了一些更正性觀念: .我給人臉色是因為我受到了傷害,想懲罰他人。 .儘管有時有效,但一般而言,它對人際關係沒有益處。 .儘管我曾認為,他人應當滿足我的意願,但我應當改變這種觀念。 .我要學會認識到,他人的態度是我所不喜歡的,我要自信起來。 對自己缺乏自信而惱火 如果我們持有上文描述的觀念,我們就會缺乏自信。在抑鬱病人身上經常出現(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見)的現像是,我們因自己缺乏自信而惱火。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與他人發生衝突,但沒有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之後我們為沒有更好地自我防衛而感到惱火,我們感到他人佔了上風。之後我們會想到各種各樣當時沒有想到的說詞,然後開始為自己的失敗而生悶氣,內部折磨者又乘機興起。

一次聚會上,羅格受到了他人的指責,這令他感到有些羞愧。事實上,他當時處理得十分得體,但在他自己看來,他沒有很好地自我防衛。當晚及接下來的一些日子,他不斷默想當時想說卻沒說的話,以下是他對自己的看法: .你有時這樣任人擺佈。 .你永遠都不會站起來為自己說話。 .你又一次向人表明你是個草包。 .你又失敗了。 .你真懦弱。 羅格的理想是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當然,他從來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正如第十三章艾倫的例子一樣,事情過後,羅格激活了自身的戰鬥/逃避系統,每天都在默想當時該說而沒說的話。他開始幻想從肉體上傷害那苛責他的人。與艾倫相似,羅格的想法也導致了他脾氣暴躁。 其實羅格應當考慮一下其他觀念:

.我又開始自我苛責,跟自己慪氣了。 .我誇大了受傷害的程度。 .我輕視了我已經說出的話,並用全或無的方式看待它。 .雖然我被人指責(我認為不公平),但這與任人擺佈是兩回事。 .批評並不完全是不公正的。 .誠然,如果我當時想到這些話,我的反駁會更有力,但這表明我還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 .我對批評過度敏感,因為我總是把它看作是對我人格的攻擊,這表明我需要學會正確看待批評。 ·事後,其他人也認為對我的指責不公平,這表明他們沒有認為我軟弱。 ·事實上,我不想被人看作是個富於攻擊性的人,因此,我應當溫和地、理性地化解這次沖突,至少我可以因為這一點表揚自己。 到目前為止,你可能會注意到,羅格最致命的自我攻擊觀念是:我失敗了,我是個懦弱的人。這些觀念將其置於過度順從的地位,這與他的理想相去甚遠,因此激發了他的報復心。按照我們大腦的自然反應,當我們感到他人迫使我們順從時,我們很容易產生這種思維方式。因此,我們必須努力防止這種原始的反應在我們身上發生。以下是一些應付觀念,用以打破這種自動發生的思維模式。 . “嚅弱”的自我標識使我感覺很糟糕,這是全或無的思維方式,忽略了我生活中的積極方面。這使我感覺比過去更糟。 .當然,我需要學會自信,但如果我把每一次失敗都當作是懦弱的標誌,我將無法學會自信。在生活的許多方面,我都表現出了信心和勇氣。人際衝突是複雜的,不能用簡單的懦弱或強壯來評判。 .如果我不小心,我將不得不應付兩個問題:一是別人的苛責,二是由此導致的自責。 .如果我的朋友處於同樣的境地,我不可能像攻擊自己這樣攻擊他們。因為我知道,這只會使他們更難過。 .如果我感受到外界的威脅,最好是學會鼓勵自己,而不應該自怨自艾、使自己越發消沉。 以上給出的這些觀念,其作用在於防止你滑向抑鬱的深淵。如果我們感到自己沒有更好地站出來為自己辯解,我們的確會有些失望,但我們無需為此自我攻擊,以致產生報復的衝動。而且,如果我們能理智地面對這一問題,我們就會挖掘出自信的需要。我們可以列出我們當時想說而沒說的話,然後以平靜的心情把它們說出來。至於羅格,他從未嘗試過自信的行為,只一味地對自己感到失望進而惱火,他從不給自己機會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我們需要的是自己的觀點被聆聽,而不是被他人看作富於攻擊性,強壯、衝動的人,這一目標刁;易達到。但只要我們對困難有心理準備,把自信當作一種需要耗費時間學習的技巧,允許自己犯錯誤,我們就能夠避免落入內部折磨者給我們設置的陷阱,不再給自己貼上“懦弱”的標識。 親密關係中的憤怒與自信 在親密關係中,與抑鬱相關的憤怒,不是某件事或短期內造成的,而是某種問題長期存在的結果。你或許會感到,多年來,你從未被認真對待過。在某些人際關係中,一個人可能會感到自己長期附屬於另一個人,並因此積累了很多怒氣。他不斷地設想如何反擊,這是非常難以處理的局面。如果你面臨這種情況,我建議你去做家庭治療或關係治療。但是,學會自信,向你的伴侶或家人袒露心聲,對你們還是大有益處的。 親密關係中常出現利益或權利方面的衝突,這很正常,也很富有挑戰性。你最好將衝突看作挑戰接受下來,通過矛盾的解決達到個人成長的目的,而不應試圖迴避它。與生活中其他需要學習的東西一樣,我們應付的困難越多,我們會變得越好。無論是學習外語、學習駕駛或是學當一名醫生,你經歷的困難越多,你學習的效果就越好,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處理親密關係也是如此,我們經歷順境也經歷逆境才能成長。面對沖突,你應該提高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而不應使該能力降低。 寬恕 和解 任何人際關係中都存在分歧、爭吵以及矛盾衝突。我們不可能只是彼此橫眉冷對,也不可能永遠心情愉悅。事實上,有些家庭爭吵不斷,但卻完好無損,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衝突本身並不可怕。然而,一些抑鬱的人害怕衝突,他們認為爭吵會白熱化,其原因我們在第十三章中已討論過一些(例如“生氣會使我不可愛”、“生氣會使我遭排斥'),另外還有一些原因使他們害怕爭吵,其中之一就是,他們認為“爭吵會使關係變糟”。 一些抑鬱病人在衝突過後很難取得和解,而那些爭吵不斷的家庭,經過事後良好的和解,彼此越來越尊重對方,很少陷入抑鬱。當我們爭吵後彼此和解,我們的憤怒和激動情緒都會降低。我們的近親大猩猩似乎比我們更善於和解,研究表明,衝突過後,它們常聚在一處彼此擁抱,很少長時間地冷戰。 那麼,為什麼對於有些人,和解如此困難?其中一種原因是,他們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教會他們如何與人和解,因此,長大以後,他們會為和解而感到難為情。他們和他們的伴侶都不知道,當如何邁出和解的第一步。另一種原因是,雙方都是不佔上風不罷休:他們必須贏,保持他們的權威地位,提出和解被他們看作是自動投降的表示。 例如,安吉拉曾說:小時候,每當她與她母親發生衝突時,道歉的總是她。如果她不道歉,她們母女就會搞冷戰,這使她難以忍受,她母親會板起面孔。有時她不道歉,她母親會拒絕與她講話。而一旦安吉拉道歉,她就會舊事重提,訴說她當時如何淘氣。曾一度,一旦安吉拉主動尋求和解.她母親就會令她感到羞恥、內疚。因此安吉拉形成一種觀念:如果她道歉,他人就會利用這一點,從而使她的自我感覺變得更糟。而且,他人不會輕易接受她的和解努力。因此,她開始害怕衝突,因為,如果認為自己有錯,她就無法取得和解。 傑克認為說“對不起”意味著承認他自己錯了。每當他向孩子發怒的時候,他都非常想道歉,但在他的觀念中,道歉象徵著軟弱。 因此,有許多東西影響了我們取得和平: 如果道歉並試圖和解,這意味著 .我做錯了。 .我屈服了。 .我輸了。 .我軟弱,強壯的人從不道歉。 .別人會認為這次沖突都是我的責任。 .我處於順從的地位。 對以上觀念,可做以下各種更正,例如: .如果我認為我傷害了他人,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道歉,但 這並不意味著衝突都是我的錯。事實上,這只是觀點上的 分歧,而不是誰該受責備的問題。 .自信並不是要分清勝負,而是要弄清衝突的原因,然後努 力解決它。 .能夠道歉,並為關係的修復付出努力是積極的,並不代表 軟弱。 .道歉的時候,我無需奴顏卑膝,而是與他人和好,因為我 在意彼此的關係。 .我關心的是如何和解,而不是消除自己的內疚感。 和解同自信行為一樣,是一門需要學習的技巧。開始可能很困難,但只要你下決心做,你一定會有所提高?學會在衝突過後做出“補償”,會使衝突顯得不那麼令人恐懼。你會發現你能做到,並會從中獲益。你要告訴你自己,補償只不過是一種謙卑的姿態。 你要盡力避免用“冷臉''來懲罰他人。親密關係的和解,可以包含擁抱等身體接觸的方式,但你不能強加於人。如果他們沒有準備和解,你最好還是保持原狀,即:你仍願意做出補償,保持真誠的態度,在需要的時候道個歉,等待他人回心轉意。如果他們仍餘怒未息,你也不要對他們發火,因為他們可能不希望與你步調一致。 作為男人,特別要小心的是,不要迫使對方同意與自己發生性關係,以作為他們願意和解的表示。如果你這樣做,你的和解努力就會被視為缺乏誠意,被認為是一種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如果你的配偶不同意你的要求,你就會認為:他/她並不真的在乎我,否則他/她會答應。 ”這種念頭會導致新一輪的憤怒和不滿。 如果你認為你的性需要得不到滿足,最好的方式是換一個時間、 心平氣和地談論,不要威脅對方:“如果你愛我,你就應當答應我。 ” 阻礙寬恕的典型觀念包括: .我要他們為傷害我付出代價(使其內疚)。 .如果我寬恕他們(自己),我就會對他們(或自己)失去控 制。 .如果我寬恕他們,我就不能表達我的不滿了。 .我不得不表現得更好。 .寬恕是軟弱的標誌。 .對他們的益處大於對我的好處。 不滿與報復 寬恕並不意味著過去發生的事情不再重要,而是表示自己放棄了懲罰他人或報復他人的動機。寬恕不是短期能實現的,寬恕的前提是,彼此能認識到對方的傷害。一些人在沒有弄清自己的憤怒和痛苦之前,就試圖寬恕他人,結果他的不滿仍然存在。因此, 寬恕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學會寬恕,就是學會讓痛苦成為過去。而報復。無論對於自己,還是對於我們所擁有的人際關係都是有害的。我們常常含著怒氣,卻沒有理解自己的憤怒。我們常常告訴自己我們是多麼應該生氣,卻沒有反問自己,生氣到底有什麼用。 朱迪對父母的冷淡態度深感憤怒,她將自己的不幸都歸罪於他們。她這樣做的原因是,她認為:“我不可能過得比現在更好, 因為我的父母造成了我今天的下場。因此,我永遠是他們的附屬品,他們掌握著我的幸福。我對自己的生活無能為力。” 漸漸地,朱迪意識到,是憤怒(報復的動機)使她與父母的關係變得如此糟糕。如果她想寬恕他們,就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改變:首先,她需要弄清她的痛處在哪兒,即找出她憤怒的根源。其次,她需要意識到,她認為她父母的冷淡態度使她受到了傷害,令她不幸福,即是說,她自己放棄改變生活的努力。她意識到,她以前—直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她沒能化解這種情緒,卻被它牢牢地控制著。誠然,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最好,但長大後,我們仍然可以創造我們理想的生活。當朱迪寬恕了她父母后,她不再生氣,感覺到自己獲得了自由。 如果我們對某人或某事深懷不滿,我們也會感到自己是—個“受害者”。這種附屬地位會嚴重地影響了我們對生活的控制感。我們會形成對他人的不信任感,這使我們無法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寬恕(放棄報復動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寬恕他人時,我們對自己說:讓—切成為過去,我不再是這事件的受害者。我的—位病人曾這樣告誡自己,給自己寬恕的勇氣。她給了自己一次掌管生活的機會。寬恕不是軟弱,一些人體驗到:“讓往事成為過去”會給人如釋重負之感。 寬恕我們自己,意味著用同情的心對待自己。你不應要求門己完美無缺,永遠不犯大錯誤。許多宗教都強調了寬恕的重要,例如,佛教有一種被認為“慈悲”的修行,用來幫助人們學習如何同情自己、寬恕他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