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走出抑鬱

第14章 第十二章面對羞恥

走出抑鬱 保罗·吉尔伯特 11099 2018-03-18
羞恥感,是最能阻礙我們尋求他人幫助的一種情緒反應。它具有強烈的破壞力,能使我們喪失對自己的同情心。事實上,人們會因自己的抑鬱狀態感到羞恥,在人前竭力掩飾自己。但是,如果你能夠認識自己的羞恥感,並努力克服它,將會對你大有好處。 “羞恥”一詞來源於印歐語系skam一詞,是“隱藏”的意思。亞當和夏娃吃智慧樹上的果子後,便有了自我意識,發現自己全身赤裸,那時,他們便有了羞恥感,用無花果樹的葉子遮蓋自己(聖經中這樣記載)。他們之所以感到羞恥,部分原因是,他們害怕因違背上帝的旨意而受懲罰。一般而言,羞恥同尷尬、驕傲、聲望、地位一樣,與我們如何認識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與評價有密切的關係。潛在的羞恥感是普遍存在的,但有時,我們會完全喪失對羞恥感的控制。

羞恥感 羞恥感的成份非常複雜,包含:自卑感、敏感的自我意識、憤怒、被壓抑感以及恐懼感。強烈的羞恥體驗往往包含兩種感覺,其一是異常感,其二是自卑、自我缺陷感。我們常感到:“如果別人發現了我們的缺點,他們會譏笑我們,對我們感到憤怒並排斥我們。”從這一點上說,羞恥感是喪失認同感的極端表現。 有時,我們會感到自己完全被羞恥感擊垮了。我們能真實地感到,自己成了別人品評、判斷的對象。羞恥不僅會使我們感到自卑,軟弱、糟糕透頂,而且還會讓我們體驗到某種威脅感。如,我們感到某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人將離棄我們(如果羞恥被他人發現,人們將不會再幫助我們,不再做我們的朋友,更不會愛我們、尊敬我們)。典型的羞恥觀念是:“如果你了解我,你就不會再喜歡我。”羞恥感另一個主要成份是孤獨感。我們會感到自己很孤獨,從心理上遠離他人,像個局外人一樣被他人孤立。

羞恥的對象 根據心理學家吉爾·考夫曼的看法,至少有三種羞恥感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即所謂的軀體羞恥感,能力羞恥感以及人際羞恥感。此外,還有一種抑鬱狀態下經常出現的羞恥感,即為自己的情緒體驗感到羞恥。下面讓我們逐一進行討論。 軀體羞恥感 一些人出於羞恥不去看醫生,他們將很多疾病都看作是可恥的,如:痔瘡(出血性)、性無能、腸炎、泌屎系統疾病、食慾過剩等。羞恥感比其他情緒更能阻礙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尋求他人幫助。目前,社會普遍認為,醫生應更加敏感地對待這些病人。此外,一些身體有缺陷的人也會為自己感到羞恥,尤其是當他人嘲笑他們、拒絕他們或厭惡他們相貌的時候。 受性虐待的人通常有較強的軀體羞恥感。他們會感到自己的身體骯髒、有污點。在極端情況下,他們會憎惡自己的軀體,甚至對軀體的談論也能引起他們強烈的羞恥感。因此,這些人避免談及他們的感受。但是,若想治療這種羞恥感,我們必須重新看待自己的軀體,把軀體看作是自己的一個部分。

人們追求時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注重自己的外表。那些為自己的軀體感到羞恥、不安的人,會盡可能採取一切措施避免產生這種感覺。男人會花費心思去鍛煉肌肉,女人則拼命節食以使自己更加苗條。目前,很多人還通過化妝或外科手術來避免產生軀體羞恥感。 軀體羞恥感,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軀體感到不滿這麼簡單,它包含強烈的自責與焦慮。瓦萊爾幾乎不敢照鏡子。每次照鏡子,她都會對自己說:“你多麼難看,你為何長得如此醜陋?”軀體羞恥感的背後往往潛藏著這樣的觀念:我因相貌醜陋而不可愛。瓦萊爾甚至不相信丈夫任何積極的評價(例如“他這麼說只是為了讓我好受些”)。 能力羞恥感 梅蘭妮本來可能會喜歡上打網球,但她的手眼協調能力太差。上學的時候,她一想到打網球就會感到恐懼,因為每次她將球打出界(她經常打出界),都會體驗到強烈的羞恥感。這類羞恥感的產生,依賴於你如何看待他人對你的評價。

每當彼得不能完成工作的時候,都會向自己大發脾氣。當生活出現問題時,他會責備自己沒有能力、缺乏男子氣。他的車壞了,他會想:如果自己是一個男子漢,就應當懂得機械常識,把車修好。他不願自己把車送到修車廠,以避免向修理工人顯示自己的無能,因此,他經常讓妻子替他送。 以我個人為例,較差的英文水平常成為我羞恥的根源。有閱讀障礙的兒童也經常體驗到羞恥感、自卑感和缺陷感。 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的努力失敗時,常會為此感到羞恥。如果我們以此來評價自己,並進行自我攻擊的話,情況會變得更加糟糕。理論上,如果我們不進行自我攻擊,輕度的羞恥感是可以克服的。因此,當你為自己的失敗感到局促不安時,你應查看自己是否在進行自我攻擊,同時調動你的理性/同情性思維,使其發揮作用。

人際羞恥感 一個具有人際羞恥感的人,會對他人的批評以及自己與他人的衝突過度敏感。具有人際羞恥感的人易於生氣、惱怒,也容易屈服。他們願意掌握人際交往中的控制權,不喜歡批評。他們常無法坦白承認自己的弱點,因為他們害怕,如果他人意識到他們的弱點,就會輕視他們,認為他們軟弱無能。 目前,一種現象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一些人(尤其是男人)羞於表達自己的情感。面對他人的溫柔、撫摸或擁抱,他們會感到尷尬和不安。他們周圍好像有一道無形的牆。在親密場合,他們身體僵硬,或乾脆敗下陣來。男人往往通過“成熟的男人不會那樣做”或“溫柔是缺乏男子氣的標誌”等觀點掩飾自己的羞恥感,這導致他們在扮演親密的朋友、情人、父親等角色時遇到困難。例如,孩子常喜歡尋求身體愛撫,如果當他們試圖接近父親時,卻被父親推開,這無疑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傷害。

情緒體驗羞恥感 有時,我們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我們害怕自己的感受被他人知曉。我們會為自己的焦慮、害怕或抑鬱情緒感到羞恥。同樣,我們也會因自己的憤怒情緒感到羞恥,好像擁有這些情緒會令我們不完善、不可愛一樣。許多年來,愛里克一直受嚴重的焦慮情緒所困擾,他不敢參加聚會,害怕別人會發現他的焦慮情緒,他為此深感羞恥,甚至不願向妻子提及。最後他崩潰了,陷入抑鬱狀態無法工作。直到此時,人們才發現他有著長期的患病史。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告訴他,真正的男人從不焦慮,他們是堅強無畏的。當愛里克為上學而感到焦慮時,他父親根本不考慮他的感受,逼迫他上學,還嘲笑他。因此,當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學會了不談及亦不顯露自己的焦慮。

蘇珊已經結婚了,她遇到了一位非常吸引她的男人,她和他調情,幻想能與之發生性關係,但同時,她為自己的這些想法深感羞恥,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女人。後來,她逐漸認識到,她的這種慾望是自然的。通過進一步探究是什麼如此吸引她,她發現自己只是渴望溫情,而她無法從丈夫那裡得到這種溫情,即美好的性關係。 珍妮的媽媽總告訴她性是骯髒的,是男人的一種享樂。因為男人比女人更原始、更膚淺。當珍妮有了性關係後,她有時會拋棄這種想法,但事後,她常有不潔之感,認為自己背叛了母親的價值觀。通過監控自己的思維,她注意到,每當產生性慾時,她總有這樣的觀念:這是些骯髒的念頭,一個好女人不應有這些想法,因此我是骯髒的。如果我媽媽知道了我的想法,她會為此感到噁心,對我感到失望。於是珍妮將注意力轉開,驅除了性慾念。然而,當珍妮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的觀念後,她對自己說:

性生活是屬於我個人的,不需要我媽媽來控制。如果我有性慾望,說明我需要它,這與骯髒無關。性慾帶給我能量,激發我生活的熱情。我無需在自己的生活中滿足我母親的願望。 安德魯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感到羞恥。他生長在宗教色彩濃郁的家庭.他認為同性戀是有罪的,並因之而認定自己一文不值、糟糕透頂。他費了很大力氣才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不再為同性戀感到羞恥。 蓋瑞為自己發怒感到羞恥。每當生氣的時候,他便感到自己變得可怕,不討人喜歡。他說他想做得像個體面人,他感覺牛氣使自己變得令人恐懼:事實上他的內部折磨者經常告訴他:你是——個可怕、忘恩負義、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人。結果,他無法識別對他造成傷害的事物,更無法弄清引發他憤怒的真正原因。

帕翠珊感到有時自己非常想哭,但她不允許自己流淚,因為她會為此感到羞恥。利未為自己的酒量感到羞恥。卓爾因羞恥而不願談及她被丈夫性虐待的事情。阿曼達不敢出遠門,因為她經常要上廁所,如果找不到廁所,她就會尿褲子……。我們可以看到:羞恥感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它是我們自我接納、健康痊癒的巨大的絆腳石:我們為自己所面臨的痛苦與困難感到羞恥,於是我們設法掩飾它們。 強烈的羞恥體驗是終生難忘的,它會深入我們的骨髓,隨時襲擊我們。而當我們感到羞恥時,我們往往會沉湎於其中一遍又一遍地思索。 羞恥感的起源 羞恥感既然如此威猛,它究竟從何而來呢?一種答案是,每個人都有潛在的感受羞恥的能力,即是說,羞恥是心理進化的結果。事實卜,羞恥感使我們對有害情境產生警覺,例如被貶低、被降服,被拒絕以及被驅逐等。這些情境對人和動物郡具有強烈的威脅性。百萬年來,人類逐漸在大腦中進化㈩警覺能力。以便採取相應的防禦行為。羞恥感的指導原則也是“安全勝於後悔”(見第三章)。換句話說.大腦的決策是:“掩飾或改變(自身的某些方面)勝於冒被厭棄之險。”

關於羞恥感的起源還有其他學說。 '—種觀點認為,進化使兒童具備—/進入社會的能力,產生對他人的需要。作為一'名社會成員.我們進入社會的標誌是,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繫。與他人交流;需要被愛、被認同。照料者對我們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是充滿信心(成長過程中不斷經歷積極體驗的結果)還是產生羞恥感、不完美感及無價值感。研究表明:照料者與嬰兒之間的互動關係,對嬰兒的神經系統,情緒系統以及自我意識都有深遠的影響。 認為不夠優秀、強迫順服,以及直接貶低或攻擊,是一些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對待處於生命初期的孩子的態度。羞恥感正是他們對這些態度的反應。 不被他人認可 想像如下場景:3歲的翠茜安靜地坐在那兒畫畫,她突然跳起來,奔向媽媽,驕傲地舉起手中的畫。她媽媽蹲下來說:“哇,真棒,是你畫的嗎?”翠茜驕傲地點了點頭。 “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以上的一幕中,翠茜不僅體驗了她媽媽為她產生的驕傲,而且也擁有了對自己的看法,即感覺自己很棒。翠茜受到了重視。現在,讓我們重新設想:當翠茜拿著她的畫跑向媽媽時,媽媽說:“噢,上帝,你不要再畫了。你瞧,我現在有多忙,你不能走開,自己玩一會兒嗎?”顯然,這一次翠茜對媽媽的感受、母女之間的互動,以及翠茜對自己的看法與前面完全不同。翠茜不可能有良好的感覺,她可能會感到失望或者羞恥。她會低著頭,悄悄地溜走。當我們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時候,如果得不到認可,反而被打發掉,我們就會感到羞恥。即使是最幸福的家庭也會出現上面一幕,兒童可以適應,但如果上述情景經常出現,整個家庭缺乏溫暖感與安全感,久而久之將出現破壞性結果。 當我母親讀到這一段時,她回憶起她兒時的情景:她經常被關在自己的屋子裡玩,大人讓她“不要礙手礙腳”。她一生都未體驗過被強烈需要的感覺,她總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人,礙手礙腳。 當人們無法獲得他人的讚許或表揚時,也會感到羞恥。還記得安妮把飯菜燒糊的例子嗎?她的體驗就是羞恥感——對自身強烈的憤怒,並試圖掩飾它。 唐納的父母成就動機很強,他們希望她盡一切努力做到最好。如果她在班上考第二或第三名,他們就會問第一名是誰,並指出,第二、第三也可以,但不是最好,如果再努點力,她一定會成為最好。唐納逐漸形成一種觀念:除非考第一名,否則她無法獲得父母的讚許。而她是多麼渴望這種讚許I你可以想像其結果會怎麼樣,她會形成一種潛在的觀念:除非她一切都做得完美無缺,否則她就會令自己、令他人失望。失敗會給她帶來深深的羞恥感。唐納很少去想自己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功,她只考慮自己還欠缺什麼。 認同的壓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與他人認同、被他人接納的強烈願望。我們需要歸屬感。我們追求時尚,表現出與他人相同的價值觀,以表明自己是團體中的一員。我們還盡力爭取他人的重視。例如,男人努力認同於社會對於男人的刻板印象:堅強、競爭、強壯、獨立、有涵養;女人則會為達不到別人為自己設定的標準而感到羞恥。社會期望她們不要性慾過剩、充滿攻擊性,相反,社會要求她們順從、體貼、美麗、敏感、可愛。如果我們不想產生羞恥感,就必須認同於社會為我們設定的價值標準。 有時,為了避免羞恥感,我們不得不與他人相處,向他人表明自己與其同類,儘管有時,我們內心深處感到自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退伍兵凱思告訴我,人們參戰與其說是願意或喜歡,不如說是為了避免產生羞恥感。然而,沒有人願意承認這一點。與社會價值標準認同,避免產生羞恥感,是一種強有力的社會約束。冒羞恥之險意味著冒不被接納、沒有歸屬感的危險。 當面攻擊 當然,我們都知道,兒童與成人都會因他人說我們愚蠢,糟糕、不合宜、不令人喜歡等口頭攻擊,或直接的身體攻擊而感到羞恥。事實上,許多人故意利用人類這種天生的厭惡羞恥的心理來控制他人。因此,羞恥不僅來源於自己的表現未得到認可,直接的言語或身體攻擊同樣也能造成羞恥感。 羞恥圈 在抑鬱狀態下,我們會陷入消極思維和消極行為的怪圈。同樣,羞恥感也會導致不同類型的惡性循環,尤其是青少年。同伴的讚同、容易害羞的天性,會對他們產生重要的影響。許多孩子容易被人戲弄,但不幸的是,一些孩子遠比另一些孩子更容易受人欺負。有時這會導致我所稱謂的怪圈。 學會習慣於被他人戲弄,對於青少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會使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確保自己不被人排斥。他們可以嘗試的一種方法是:尋找其他夥伴,或者學會對戲弄滿不在乎。西蒙曾對我說,他不得不從附近商店裡偷東西送給“朋友',以便能得到某種地位或聲望。可悲的是,他絕大多數時候都感到,他不得不給他人“籌碼”以求得接納。 因此,自卑不一定必然導致社會退縮,但卻可能導致社會退縮,尤其是當人們給自我貼標識,或者進行自我攻擊的時候。一旦這些觀念造成了社會退縮,這些個體就更容易被人排斥,因為他首先向他人表明了自己的自卑感。不幸的是,青少年,當然也包括成人,並不喜歡行為退縮的人。因此這些人希望避免的事情(被視為劣等或被排斥)往往真的發生了。然而,如果你停止自我苛責,學會適應他人的批評,你便不會產生退縮行為,這樣,你被忽視、被排斥的可能也會減小,一個人無法避免被批評,但他可以學會不被批評絆倒。避免羞恥 既然羞恥感的影響力如此之大,那麼人們當如何應付它?方法之一就是要避免被他人看成是卑微、軟弱的人。但這種方法僅有短期效果,如果長期使用,就會面臨問題。 補償 所謂補償,就是盡一切努力證明自己是出色的,能幹的,並不惜代價避免被他人輕視。有時,我們與他人競爭,只是為了向自己或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有時,我們好像在拼命彌補或證明一些事情,其實,我們只是在努力證明自己並不那麼糟糕、無能, 以便能夠被他人接納。 掩飾 人們往往試圖掩飾或避免可能帶來羞恥感的事件。我們會採取各種形式來掩飾軀體羞恥感(包括對疾病的羞恥感)。當感到羞恥時,我們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我們將他人看作潛在的羞恥源, 不允許他們在身體或思想上與我們過度接近。當我們如此應付羞恥時,我們就會將我們大部分的生活隱藏起來,甚至想自己隱藏。我們會壓抑自己的記憶,以免回憶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羞恥。 有時,我們用大笑來掩飾羞恥感。當我們感到羞恥時,我們利用玩笑分散他人的注意。玩笑可以防止我們對事過分認真,從這個角度而言,它是非常有用的,但用於掩飾羞恥感的大笑常常顯得空洞乏味。 有時,隱藏會引起另一種形式的羞恥圈。例如,每當治療小組成員所講述的話題能引發珍妮的羞恥感時,她總是採取防禦機制,變得易怒,這導緻小組的其他成員也變得易激動。他們感到她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這無疑使珍妮越發感到羞恥,從而更女口掩飾自己。她的掩飾行為實際上造成了使其更加羞恥的局面。 暴力/攻擊 “如果你羞辱我,我就揍你。”這是一種報復性羞恥。暴力,尤其是男人之間的暴力,經常是一種避免羞恥感的策略,是保全面子的一種形式。 雷因在校行竊被抓獲,當父親知道後,狠狠地揍了他一頓。他父親採取這種行為,是因為他為兒子的行為感到羞恥,認為他兒子的行為使他及他的家人蒙羞。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羞恥感, 因此他只簡單地將憤怒髮洩在兒子身上,無疑這引發了雷的羞恥和憤怒。如果雷的父親不為雷感到羞恥,而是關心如何幫助他,那麼他或許會坐下來弄清楚雷為何偷東西。 娜塔莉和喬在公開場合發生了口角,娜塔莉頂撞了喬。回到家後,喬威脅娜塔莉說:“以後別在公開場合丟我的臉!” 通常而言,羞辱和對抗羞辱反應不會升級為暴力,但卻可能很強烈。每個人都努力避免被認為很糟糕。讓我們回憶一下上一章蘭妮與她丈夫羅伯之間的談話: 蘭妮:你很少花時間陪我。 羅伯:那是因為你總是很疲憊。 蘭妮:對,你總是責備我。 羅伯:這是事實,你總是不快樂。 這種羞恥和對抗羞恥是“傳遞羞恥感”的一種方式,好像其中一個不得不承認他/她錯了。要想打破羞恥圈,我們必須採取積極的解決辦法。例如,蘭妮可以說:“我很喜歡與你呆在一起,我們要更好地安排時間,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在一起。”羅伯應當說:“我理解你現在有多麼沮喪。”他們應當避免“全或無”的責備方式,而應看到生活中的積極方面,努力解決問題。 投射 投射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簡單地將你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因此,當你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感到失敗時,你相信別人也這麼想;當你認定自己不可愛時,你想他人也會這樣認為;你認為哭代表懦弱,你認為其他人也抱有同樣的想法。 防禦性投射,是你害怕自己的某些方面不令人滿意,或這些方面已經不令人滿意了,但你卻對自己隱藏,反而從他人身上看到了這些不令人滿意的地方。因此,你把他人看作是懦弱、可恥的。比如,對同性戀的譴責,或許就是一種避免意識到自己懷有同樣慾望的方式。我們在他人身上發現的就可以去攻擊。有時,內部折磨者憎惡自身的軟弱,因此,他們從其他人身上發現了這種弱點並進行攻擊。如果他們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軟弱,他們也會給自己加上同樣的標識。這些人將從自己身上發現的弱點,投射到他人身上。種族或性別歧視就根源於此。 如果某人批評或攻擊你,很可能是他們在你身上,發現了他們不喜歡的屬於他們自身的東西。例如,桑德拉經常因孤獨而哭泣,她丈夫吉爾對此非常惱火。桑德拉認為這是對她哭泣的批評。後來她發現,吉爾小時候常因哭泣被父母批評,他不僅將桑德拉的哭泣看作是對自己的批評(他認為這意味著她與他在一起不幸福),而且,他厭惡導致他自己哭泣的軟弱。桑德拉的哭,喚醒了.其內心羞恥的東西。 因此,如果有人因某事貶損你,或羞辱你(例如,因哭泣、失敗或需要愛)。你可以問自己:他們自己會如何應付這些情緒?他們如何應付哭泣或失敗?如果你反思這些事情並且發現:他們不允許自己哭泣;他們會因失敗而憤怒;或者他們正面臨感情問題,那麼你就應該告訴自己:他們之所以批評你,是因為他們自己也無法應付這些問題。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要認為別人正確而你是錯誤的。羞恥、屈辱與報復 羞恥與屈辱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兩者都包含痛苦的感受: 如被貶低,受傷害或被排斥,我們感到他人(例如父母、同伴,老闆)認為我們能力不足,或某方面很糟糕等。產生羞恥感時,我們認為自己的確不好;然而受屈辱時,我們卻不這麼認為。舉一個極端的例子,酷刑使人受折磨,但卻不會使人感到羞恥,因為他們不會認為自己不好。 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是責備自己,還是責備他人。當然,這不是一個界限分明的問題。因為我們可能既責備自己又責備他人。我們會認為是他人對我們不仁,所以我們才變得不義。例如,那些受虐者會感到屈辱(及恐懼),並責備施虐者。但同時他們也感到,受虐損害了他們,使他們變成了弱者。 屈辱感使我們感到所受的批評或傷害是不公平的,因此,會引起我們強烈的報復動機。屈辱感的大小,取決於你對不公正程度的評價,以及你的報復動機的強度。對於一些人而言,報復的幻想是隱藏的,因此,他們必須首先認識到自己的憤怒;另一些人的報復願望是明顯的,他們應當想辦法釋放這種屈辱感。 弄清楚屈辱感是現實傷害所造成的,還是你對他人的批評過度敏感所致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這需要心理醫生幫助解決。我前面曾提到過:自我幫助手冊並不能代替心理醫生的幫助,儘管這些書能夠啟示你,給你帶來勇氣。所謂生活的智慧,就是弄清我們能為自己做什麼,我需要哪些幫助。 既往的經歷可能會使你產生對屈辱的敏感性。然而,心存報復卻對你沒有什麼好處。這並不是否認事情對你的傷害,而是說, 如果你不放棄這些想法,將導致你對他人缺乏信任,使你遠離眾人,最後陷入一種可怕的孤獨狀態。所以,要想改變現狀,首先,你必須認清自己的痛苦以及所受的傷害,然後尋求幫助。你可以為既往的損失與傷害感到悲痛。 如果說對一個我們不在意的人心存報復尚可原諒的話,那麼如果你對你的親人懷有同樣的念頭會怎麼樣呢?泰德的父親打了泰德,然而他認為自己仍然愛他,並想與之親近。在治療中,泰德經歷了很大困難,才認識到自己對父親的行為懷有屈辱感,並存有報復心理。當他認識到這一點後,他才真正開始原諒自己、原諒他父親。 羞恥與內疚 弄清楚羞恥與內疚的區別也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前面所說,羞恥包含了被認為低人一等、沒有價值或在某方面很糟糕,羞恥直接危及到人的自我感覺。內疚則關注於他人,我們認為自己傷害了他人,希望有機會彌補。羞恥使我們隱藏某些東西,而內疚使我們想去彌補某些東西。 有時,羞恥與內疚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貝蒂打了自己的孩子,她為此深感內疚。然而,她無法主動修補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因為她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她沒有認真考慮自己打孩子的原因,只是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甚至不是一個好人。羞恥感阻礙了她認真地看待自己的行為,使她無法在今後做得更好。 當我們表現很差的時候(我們時不時會那樣),我們應當反思自己的行為。使用理性/同情性思維設想這件事是否能避免,並結合當時的場景進行思考。如果我們自我攻擊,認為自己內心罪惡,我們將喪失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也無法成長,改變、適應以及更好地處理問題。羞恥感與責任心 如果你認為自己對某些負性事件的發生負有責任,並感到羞恥的話,你應當參看“責任圈”圖(第八章),找到當時導致該事件發生的其他可能因素。即便是最令人不快的事件,諸如兒時被虐待過,你都會發現它根本不是你的過錯。例如,可能是施虐者年齡比你大,自控力比你差,或者威脅了你,而你沒有人可以求助或傾訴;或者你只是很迷惑,想盡力獲取他人的愛。 如果你傷害了他人,要誠實面對,不要自責。或許你是無意的;或許你當時的壓力太大;或許你先受到了傷害;或許你正面臨某種困難;或許你很迷惑、不知道該做什麼,或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傷害性;或許你是因為過去的創傷想去報復…… 有時,我們不得不承擔自己的責任,學會原諒自己、寬恕他人,並且立下不再傷害任何人的心志。在理想的世界中,我們或許會彼此永遠相愛,但很遺憾,我們沒有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中。你越是誠實地面對自己對他人的傷害,誠實地尋找原因,你就會越習慣於這種狀況並努力去改變它。治療羞恥感 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羞恥帶給我"1的重要問題之一,它對我們具有很大的傷害性。它能使我們敏銳地意識到自我,意識到我們如何為他人而生存。自我意識使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事實上,羞恥使我們好像成了自身的旁觀者,我們注意到自己的臉紅了,聲音正在發顫,談吐無聊。羞恥感使我們監視自己的外表和行為,並對應做出消極的評價。我們會認為:“噢,我沒有做好,別人會認為我很愚昧,我在自欺欺人,我真蠢。 ” 魯絲厭惡開車,這並非因為她車技差,而是她總是警覺其他司機。她擔心別的司機會認為她違規、開得不夠快或者看上去缺乏信心。她經常監控自己開車,同時從反光鏡觀看其他車輛。 有軀體羞恥感的人,經常會敏感地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態,認為自己的身體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過分強烈的自我意識使我們無法顯示自己,使我們缺乏創新意識,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他們只能等待他人的倡導,徵得他人的同意。例如,你發起倡導作某事,比如出去找女孩子,你會不時察看他人的反應,以確保他們喜歡這一建議,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壞主意。由於你過分關注這些事情,你就無法享受活動本身帶來的樂趣。這種對自己外表行為的監控,以及接下來的消極判斷極具破壞性。要克服這一點,首先要弄清楚,你是如何監控自己的。一旦發現自己正在這樣做,就馬上停下來。注意查看自己傳達貶損信息的頻率,你應學會識別並挑戰你的內部折磨者。 挑戰你的內部折磨者 羞恥感對人的壓制常常是通過內部折磨者進行的。它會向你傳遞諸如無能、無用、糟糕、軟弱等情緒和觀念。內部折磨者生存於抑鬱狀態下,靠抑鬱提供能量。這好比科幻電影中講述的一樣:魔鬼或獅子以恐懼為食,男女主人公意識到,如果他們不恐懼,這些邪惡的東西就不會生存。 讓我們看一些折磨性的羞恥性信息以及我們如何挑戰它們: 內部折磨者 理性/同情性思維 你的失敗表明你一個沒用的人 失敗令人失望,但是, 我不應該使用全或無是的思維方式。一次失敗, 並不能代表你作為一個人的整體性失敗。 你的問題是:你經常自我苛責,而且總是這樣過分片面、重複。 如果你如此渴望成功,為何使我情緒沮喪,以致我不再有能量作進一步努力? 幫助處於困境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鼓勵他們。 據我看,你只是在羞辱和責備你自己,那是毫無益處的。我要面對自己的短處及令我羞恥的地方,如果我聽命於你, 我只會跑開, 我將無法學習新經驗,無法成長、成熟。 內部折磨者 理性/同情性思維 哭是軟弱的象徵 我是失敗了,很慘痛。但生活中誰沒有失敗過?我也為此感到失望、沮喪。但失敗了重新站起來是心理健康的標誌,我不能為失敗而不斷地、片面地打擊自己。 哭是對痛苦或傷痛的表示,並不是軟弱的象徵,是人都具有哭的能力。 當我們喪失了哭的能力的時候,我們可能同時會喪失感受自我、幫助自我的能力。儘管有些人認為哭是軟弱的標誌,但這並不是事實,或許他為自己的哭泣感到羞恥。如果我們不應當哭泣,那為何我們具有哭的能力? 哭泣常常表明悲傷或孤獨的感覺,這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我越明白自己為何哭,我就會越了解自己的真實情感。 直接參與 若想克服羞恥感,你必須學會接受它、面對它,然後擺平它。許多案例表明:如果人們對自己的羞恥感做認真的探究,很可能會擺脫它。面對羞恥,治愈羞恥(而非迴避它、補償它)是個人成長的源泉。 治療羞恥的第一步是要放棄“全或無”的標識,諸如“弱者” 或“無能”。其次,我們需要挖掘那些令我們不快的東西,然後努力克服、改變。如果我們堅持使用消極標識,我們將會退縮以隱藏自己,無法使自己康復。 與他人交往 想克服羞恥感,我們就必須從躲藏之處走出來,學會與他人交往。你或許想求助於專業治療,但關鍵你耍弄清楚:你對你的幫助者感受如何?他或她是否能理解並幫助你克服羞恥感?其實,如果你願意,你身邊的親人也會對你有幫助。有時,我們阻礙自己與他人交往,因為我們不願揭示出令我們羞恥的東西,但是,你認為不好的東西別人未必這麼認為。 羞恥常與被傷害有關係,我們可以告訴他人是什麼傷害了我們,並向他們解釋自己的感受。當然,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不能抱定“他們將無法理解”的觀念,輕視他們的幫助。你可以這樣想:“或許他們無法理解,但我有什麼證據表明這一點?”當然,如果你有證據表明他人正在苛責、排斥你,說明他不是一個可信賴的人,但在你了解之前,不要輕易這樣假設。 如果某人願意幫助你,你應尊重他的努力,不要輕視他的幫助。你要避免使用全或無的方式思維——例如:必須完全理解我,或者是他的幫助毫無用處。或許一點的理解就會大有幫助,因為任何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如果某人並不像你希望的那樣理解你,千萬不要攻擊他,這只會導致他產生防禦反應。 走出羞恥是一個緩慢自我開放的過程。我們要逐漸學會與他人接觸,對自己、對他人增加同情心。一旦你下決心從藏身處走出來,各種可能都會向你敞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