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走出抑鬱

第13章 第十一章讚許、順從與折磨讚許

走出抑鬱 保罗·吉尔伯特 12557 2018-03-18
本章將從關於贊同的問題落筆,這樣做的原因在於,對被讚同、被認可、被需要、被欣賞、被尊敬、被重視的渴求,往往是許多抑鬱病患者人際衝突的核心問題。當我們討論諸如羞恥、憤怒、失望以及完美主義等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希望獲得別人的讚許,是這些問題最引人注意的特性,至少是這些問題的共同背景。 很多人對抑鬱具有易感性,是因為他們對讚許有著過分的追求,有時這些人幾乎可以被稱為有“讚許癖”。他們會認為讚許是好的、必要的,而不被讚許則是一場大災難。有些人需要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被他人認為很特別;另一些人認為被批評是令人沮喪的;還有一些人認為,如果不能經常得到讚賞就意味著自己不可愛、遭人厭煩。缺乏讚賞之所以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是因為我們將他人的話當成真理。如果他人認為我們不可愛、沒用或可笑,我們會感覺這是真的(儘管他們的判斷很極端,忽略了我們身上的積極品質)。或者我們會過分概括化地認為,如果某人認為我們很糟,別人也會這麼認為。

讚賞、羞恥和接納 一些人對讚賞的過分需求,是因為他們試圖通過他人的讚賞,彌補自身的無能感與羞恥感。例如,有些人有這樣的觀點:“如果他人讚賞我,就說明我不是那麼糟糕。”在討論如何減小對讚賞的敏感性之前,我們有必要認識到,追求讚賞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人關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沒有人在意是否能得到他人的讚賞,那麼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 許多競爭行為是與追求讚賞有關的——無論是通過考試,還是在體育比賽或選美競賽中獲勝,抑或是讓朋友恭維自己的廚藝,我們做這些事情經常是為求得他人的讚賞,證實自己的價值。我們希望他人將自己看作是有能力的人,以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同樣,我們還需要歸屬於某些群體、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以避免被視為弱者或者被排斥的人。事實上,人們為了獲得他人的讚賞(朋友、父母甚至是上帝),可能做出各種瘋狂的事情。如果時尚行業不關心同行的看法、不跟從最新流行趨勢的話,日子將很準過。通過獲得讚賞,我們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感到自己在團體成人際關係中被接納。

退伍兵凱斯曾告訴我,豪飲大醉常被他看作是獲得池人讚賞的萬式。如果被看作是懦弱的,將導致羞恥和不被接納,為此他寧願受酩酊大醉之苦,也不願意冒可能被視為“不是男子漢”的危險。 戴貝出身於富裕家庭,在家人眼裡,與某些人往來或持有左派觀點是令人羞恥的事情。治療中,經過努力,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觀,形成了讓自己滿意而不再是單純取悅於父母或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她以前經常陷入“我應當做”與“我想做”的衝突中。父母的讚賞對她很重要,她面臨的艱鉅任務是,如何才能擺脫對來自家庭的指責的恐懼,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很多人一想到與不同階層的人結婚可能遭致親人的反對,就會感到痛苦不堪。因此,遵照家庭傳統、接受群體的價值觀,在我們追求讚賞的行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人對不贊同都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我們尤其害怕那些有地位、可信賴的人反對我們。如果我們不看重某人,他贊同與否無足輕重,除非他是我們的上司——例如是老闆。

不要因發現自己是個追求讚賞的人而自責——坦白地說,人人都是如此。如果你過分追求讚賞,為失去讚賞而難過、自責,就會出問題。你需要平衡對讚賞的需求,不要用全或無的眼光看問題(例如,我必須被讚賞,或我一點也不在乎)。 讚許和自我評價 不幸的是,如果我們過分追求別人的讚許,便可能誤入陷阱。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麻煩並非是擔心自己被他人拒絕,或者害怕身體不適,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整體感覺發生了變化。我們將別人的讚許或否定當作對整個自我的評價。如果事情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或是受到了他人的批評,我們就會非常自責。成長於良好環境中的人,也許會更容易應付別人的反對,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你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然而,即便你所處的背景不是很好,仿;電應當學會面對別人的不滿,減少對讚賞的過度追求。你應當認識到,過分信奉別人的評價對你毫無益處。這不是說任何具體的評論都不正確,但他人給你的標識(如笨、蠢)或類似的評價,往往在說他們自己而並非在說你。即使我們最親近的人有時也不贊同我們,或者忽視我們需要他們特別關注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因此而譴責自己或我們所愛的人,那麼,我們僅會產生—點點失望,而不會出現嚴重問題。

例如,麗茲做了個新髮型,她趕回家讓卡爾看,而他喜歡她原先的髮型,對新髮型不置可否。麗茲感到很洩氣,並想:“我本想他一定會喜歡的,沒想到他會這樣。也許我犯了個錯誤,其實,可能其他人也不喜歡這種髮型,可我為什麼總是做錯事?”麗茲感到不滿,並開始生卡爾的氣。下列是麗茲的觀念: . “全”或“無”思維方式:“他不喜歡它”,而不是“他拿不准”或“他有點喜歡”或“他習慣了也許就會喜歡”。 .過分概括化:“其他人不會喜歡它”,而不是“我喜歡它,店員也說看起來不錯,卡爾一個人拿不准,並不說明其他人不會喜歡它”。 .自責和自貶:“為什麼我老做錯事?”而非“髮型是髮型,與我做事情對和錯無關”。 麗茲曾幻想新髮型會打動卡爾,所以卡爾的無動於衷使她非常失望。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請參考一下第十二章和第十五章,有關應付羞恥感與挫折感的方法。

有些人如果不能經常從他人處獲得讚許,就會感到內部空虛。一巳他人不同意自己的看法,他們的需要、願望以及一向看好的想法似乎一下子都消失了。如果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你的身上,設想一下,你是否能通過挖掘自己的偏好,找到真正的自我?你應向內尋求而非向外尋求。請回顧一下本書第九章關於空虛自我的論述,反問自己:如果不依賴他人的讚同,我會在乎哪些事?即使他人不贊同,我也不能用“全”或“無”的方式思考(比如他們正確而我的想法是錯的)。 主觀猜測 抑鬱的時候,我們對他人的反對意見愈加敏感(他們或許在欺騙我),我們會出現主觀猜測現象。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將任何有關不贊同的線索,都看作是厭棄和羞辱的證據。某人從街上匆匆而過,似乎不想與你講話,如果你正處於抑鬱狀態,你或許會猜測“我的朋友並不真的喜歡我,他正試圖躲避我”,而不是“他今天看起來很匆忙”。如果你不滿意某人對你的態度(因為他們苛責你或忽視你),那麼你應該對事實進行反思,反問你自己:

.苛責的話或表情真的代表蔑視嗎? .如果我現在不抑鬱,我會怎麼看這個問題? .我是否在主觀猜測?我是否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看得很消極,而事實並非如此? .我是否將任何小的爭論都看作是關係破裂的標誌呢? .我是否正在用“全”或“無”或過分概括化的方式思維? 例如,我是否認為“如果一個人在乎我,他必須永不苛責或忽略我”? .一周或一個月以後我合:如何看待這件事——我還會記得它嗎? .我是否認為他人永遠沒有悲傷、難過、愛發脾氣的時候?順從的自我順從贊同的陷阱 當你自我價值感降低,並且認為獲得他人的讚許,會使自己感覺好些的時候,你便掉入了順從贊同的陷阱。你給自己制定的生活目標就是:獲取他人的讚同。表面上看起來,這是個好主意,但在尋求讚許的道路上,你會遇到各種的不愉快。例如,你會試圖成為別人希望你成為的樣式、你會避免面對自己的需要、你會掩飾自己的憤怒,你會過分包容以期獲得他人的認可。遺憾的是,他人很可能習慣了你的曲意逢迎,如果你有一點不滿的表示,他們都會迫使你重新開始討好他們。最後你感到自己像個擦鞋墊,毫無價值。然而,你認為自己知道如何應付這種無價值感(即贏得別人的讚許)。於是惡性循環登場了:

感到無價值像擦鞋墊般被對待他人的讚許令我們感覺好些於是: 努力討好他人成為他人喜歡的樣式不發怒避免滿足自己的要求 想擺脫惡性循環,首先你應該意識到,你正處於惡性循環之中,並且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你讓自己深陷其中。其次,要挑戰你的無價值感。請記住:無價值感是你的自我標識,由你的內部折磨者掌權造成的。或許你可以翻到前幾章,回憶一下如何挑戰你的內部折磨者,提醒自己“無價值感是自我標識,毫無益處', 盡量避免忽視生活中的積極方面,將注意力集中在你能做而非不能做的事上。你要經常想像,你的朋友將對你說什麼,提醒自己經常尋求讚許可能會出現的弊端,以及學會接納別人的反對意見叮能會有的好處。 讚許雖然會令人感覺良好.但卻不能成為建立自尊的基石。嘗試更多地表揚自己,並且在表揚自己時避免不真實感。像對待朋友那樣對待自己,提醒你自己不必成為任何人的奴隸,要對自己的需要有自信(參見第十四章)。

過分追求他人的讚許會導致的重要問題是:它會使我們產生一種順服感,好像不得到他人的讚同,我們就無法憑主見做什麼事情。我們感到必須確信自己所做的都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這種順從感提高了我們對抑鬱的易感性。 木偶 眾所周知,木偶是靠操縱者通過線繩控制的玩具。上下扭動線繩,木偶就會跳舞,放鬆線繩,木偶頭會癱倒。有時,如果我們過分依賴他人的讚許,就會使自己成為木偶人:如果他人讚同,我們就感覺良好;如果他人反對,我們就會癱倒。 當然,讚許在找工作或處理某些關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如果我們因為未得到讚許,而對自我產生消極的判斷,那麼我們會面臨嚴重的問題。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成為木偶的傾向,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一次發生的,因他人不贊同或責備而感到沮喪的情況。寫下你的觀念,查看一下不贊同是否引發了你的消極觀念。如果的確如此,設想你的理性/同情性思維將如何對你說。

舉例說明:你認為你給面臨困難的人提供了—'個很好的建議,但他們卻無動於衷,並認為你的想法很糟糕。那麼你可能產生如下的消極思維: .噢!不!他們一定會認為我不夠聰明。 .真可怕,我破壞了自己的聲譽。 .我再深思熟慮些就好了。 .我真愚蠢,使自己面對這些責備。 .我為什麼總要插上一腳呢? 你應當按如下方式挑戰你的消極觀念: .我的觀點未被採納真令人失望,但我的聲譽不會因這種小事而受損。或許我會沮喪,畢竟我的驕傲受到了傷害,不過我能應付。 .別人也會受到批評,不僅僅是我。 .不冒險就不會有收益。 .如果我能學會應付這種批評,不再責備自己愚蠢,那麼我以後會應付得更好,更加有信心。

.我的自尊不需要依靠他人的想法來支持,除非我告訴自己我需要這樣。 .即使我失敗了,也不會使我成為一個愚蠢的人。在任何情況下,失敗都不是全或無的。我有的想法還是好的——只是還需要進一步加工。 .我讓失望的面具掩蓋了我的觀點中的積極方面。討好他人 有時,你可以考慮一下,你是否經常刻意地討好他人,以贏得他人的讚同。如果是這樣,你最終將成為一個喪失自我認同感的順從者(參見下文)。如果你過分依賴他人的讚同,你就會做那些事實上並不想做的事,這會使你的憤怒逐漸積累。學會避免因缺乏讚許而產生的不良情緒,會使我們變得更加獨立。這樣做,並不代表我們自私、不關心他人,讚許會令我們高興,但缺乏讚許也不會使我們崩潰。 研究表明,在輕度抑鬱狀態下,人們變得更加容易討好別人,但隨著抑鬱狀況的惡化,人們便放棄了討好他人的努力。個中原因目前尚無人知道,可能是憤怒積累的結果,也可能是他們不再相信討好能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結果,還可能是他們為此感到精疲力竭。 自我認同感的喪失 與需要讚許相類似的是需要被欣賞、不受欺壓或不受他人恩賜。這些需要包括,努力使他人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個體,而不是——個附庸——我們需要被當作一位擁有自己的權利、地位以及自控範圍的個體來尊重。受人尊重和讚賞,有助於這種自我認同感的形成。在某種情況下,當我們感到不得不取悅於他人、變得過分順從時,問題就出現了。我們覺得自己不再是自己,而是成/別人的僕人。最極端的例子是各種形式的虐待(尤其是性虐待)。受虐者感到他們沒有自己真正的個性,現有的特性是施虐者給於的。 —旦我們認識到自己成了別人的附庸,別人正以我們不喜歡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就會產生某些變化。柏絲和馬丁性生活很和諧,馬丁的慾望總是很強烈。起初,柏絲認為馬丁的表現說明他的確為自己著迷,所以她一直對他“開綠燈”,這使她感覺很好。然而她逐漸認識到,馬丁在其他方面並不像對性那麼熱心,於是她想:“我對他而言只是一個身體。”柏絲的這種想法對她的生活產生丁深刻的影響。她喪失了性慾,對馬丁開始反感,總想躲避他,最後她認為:是馬丁奪去了她原有的自我。男人有時也會有相似的情緒,但通常表現在賺錢的方面——例如,男人習慣於認為:“我妻子之所以沒有離開我,是因為我能滿足她對金錢的慾望。”無論這種受人剝削、成為他人僕人的想法的源頭是什麼,總之它們會導致個體產生敵意和自我喪失感。 然而,隨著抑鬱症狀的加重,柏絲的想法越來越偏激。後來她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觀念: .馬丁還是迷戀我的,我不應該忽視我們關係中的積極方面。 .我應該與馬丁談談,告訴他我對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不滿意。 .我能夠增加對婚姻的控制感。我感到自己被利用,或許是因為我對自己的需要缺乏自信。 .馬丁不是一個缺乏熱情的人,但有時他的確粗心大意,我應當幫助他學會細心。 .或許是我的敵意和壓抑的憤怒造成了這些麻煩。 柏絲關於自己被人利用、不被欣賞的觀念引發了她的消極惰緒。但當時她沒有反思這些觀念,也沒有向它的極端性提出質疑,更沒有提高自己對婚姻的控制感。而當她真的這樣做時,她發現:她的婚姻的確存在某些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她一個人就能解決的。她認為自己對馬丁的粗心大意容忍得太久了,而且,除了性以外,她和馬丁還應當從事一些共同感興趣的活動。 是為自己活,還是為他人活?這一問題造成的矛盾衝突,也會使我們喪失自我認同感。我們常常用全或無的觀念看待這種衝突,沒有將其視為需要權衡雙方的需要加以解決的困難。尼爾為了孩子和丈夫放棄了自己的工作,但她發現自己對生活越來越感到不滿:意。許多年來,兩人達成了這樣的默契:為了艾里克的事業,兩丸都要做可能的犧牲。起初,這聽起來似乎很明智,但當艾里克有了一個好的提昇機會而必須搬家的時候,尼爾陷入了抑鬱狀態。 尼爾感到她喪失了自我認同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她想逃離目前的狀況。她不想搬到另一座城市,但她認為這樣做太自私,拖了艾里克的後腿。儘管許多年來,她一直自願屈從於丈夫的事業,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越來越感到自己像一顆行星圍繞丈夫旋轉, 永遠只能按照丈夫的計劃行事。漸漸地,她不再願意順服。然而, 她感到強調自己的需要是錯誤的。她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因為她害怕會遭致艾里克的反對。尼爾的父母也認為,尼爾應該全力支持艾里克的事業,這又使她擔心父母會對她有看法。隨著她對家庭生活滿意感的下降,她越來越發現自己很難改變現狀。她認為自己的想法很自私,她本應做一名負責的主婦,如果自己阻礙了丈夫事業的發展,她就會變得不再可愛。但搬家離開原來的朋友又使她難以接受。至於艾里克,他為尼爾的抑鬱感到吃驚,他一直簡單地認為她會跟隨他、支持他。他從未想過尼爾會有這種反應。 為幫助自己,尼爾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是識別自己所體驗的複雜情感和強烈衝突。我建議她看電影《舍麗·瓦倫丁》。該劇描述了一位家庭主婦離開丈夫與女友到希臘度假,最後決定留在那裡的故事。我指導她:要把抑鬱看作是反抗的表示,而不能當作是自己的軟弱或失敗(正如她開始所做的那樣)。抑鬱的目的在於迫使她停下來弄清楚自己是誰,將走向何方。它要求她給自己定位,這雖然痛苦,卻是產生轉變的驅動力。後來,尼爾不再責備自己,她告訴自己,不想搬家並不說明她自私。她的抑鬱因此而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有時,人們感到自己不得不順從,因為他們對生活的某些方面喪失了信心,尼爾就是這樣。因此,接下來要做的是找到失去自信的地方。尼爾想重新工作,但她感到自己力不從心。其實,這種信心缺乏的背後隱藏的是她的自我攻擊——例如:“我的能力不夠強”,“我無法應付工作”,“我會做錯事使自己丟人”,“任何人都比我更有能力”。尼爾甚至開始嫉妒她丈夫的獨立與成功,然而,她無法忍受自己的這種想法,認為嫉妒說明自己很自私。 自信心是與經驗密切相關的。以開車為例,你車開得越久,自信心就越強。如果你很少開車,就根本不可能有這方面的信心。社交也是一樣。為照顧孩子而放棄工作的婦女,一想到要重新工作就感到恐懼,這也是由於缺乏經驗造成的。如果你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請思考一下,你沒有信心是否由於缺乏經驗。不要責備自己,要逐步樹立信心,在沒有證據之前,不要假設自己沒有能力應付。如果你太早放棄,只能說明你是在自我攻擊。 尼爾還被一些抑鬱時經常出現的問題所困擾,其中包括為自己活還是為他人活的心理衝突。她從周圍環境中獲得了這樣的信息:如果她走自己的路就會被別人看作是自私。如果你也有類似的衝突,要盡量避免全或無的思維方式——例如“我或者完全按他人的需要做,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方式行”。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的確有一定難度,但綜合考慮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是大有益處的。尼爾對搬家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後,她的自信心大增,因為她感到自己的意見受到了重視。 有些衝突在習慣於順從的人身上很常見。有時,討好他人贏得讚許以及對被欣賞、被重視的需要,使人們沿著順從、自我犧牲的道路越走越遠。逐漸地,他們認為自己除了滿足他人需要之外,什麼都不是。這種被人利用,不被欣賞的感覺常常在抑鬱者身上大發淫威。 關於如何生活的心理衝突 你可以花一些時間,學習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習慣於缺乏讚許的生活,你將能在生活中找到更適合你的位置,而不會陷入抑鬱,因為他人的不贊同將不再使你感到恐懼。 有時,人們感到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是因為他們顧及別人的想法,害怕被別人看作是自私、不可愛或無能的人。凱思嫁給了一個富有的商人,來我這兒諮詢以前,她一直在服抗抑鬱藥物,先前的醫生告訴她,她的抑鬱是生理性的。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抑鬱——她比別人更有錢,丈夫也不粗暴,從不打她。她認為自己應該快樂,但她卻感到自己軟弱、抑鬱。 經過幾次治療,凱恩開始訴說:她感覺自己像一個玩偶,不得不與丈夫出入於重要場合,並且“惺惺作態”。她丈夫經常出差在外,回家後精疲力竭,她感到丈夫用她來使自己放鬆。她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想上大學,想穿牛仔褲),但她認為,她這些想法對於處於她這種地位的女人來講是愚蠢的。她覺得,丈夫提供給她各種物質滿足,她卻想過另一種生活,這是忘思負義、自私自利的表現。她說,“許多人如果是我都會很快樂”,她對自己想—L大學的念頭抱有許多自責、自我懷疑的觀念。例如:“我年紀太大了”,“我不適合讀書”,“別人會覺得我怪裡怪氣”,“我不夠聰明”,“我會考試不及格”。當然,以上這些觀念她並沒有找任何證據支持,卻將抑鬱看作是自己無法應付的明證。 後來凱思學會了幫助自己擺脫抑鬱: .學會認真看待自己的願望。 . “忘恩負義”、“有罪”等自我標識應更換為“我需要成長”。 .避免忽視目前生活中積極的方面(例如,“沒有人真正對我感興趣”,“我只不過是丈夫的一個玩偶”)。 .把抑鬱看作是生活需要改變的標誌,而非軟弱的標誌。 .要明白:她的想法只能使其更加抑鬱,而不可能幫助自己擺脫抑鬱。 .坦誠地與丈夫交流。 .弄清楚她是否能應付大學生活。 .避免自我攻擊(尤其在社會情境中)。 一些習慣順從的人感到自卑,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然而一旦他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轉變的大門就向他們敞開了。 順從於某種生活習慣 在某種程度上,凱恩感到自己順從於他人的生活方式。有時,人們的問題還出現在掙錢或某種生活習慣方面。一個家庭可能過度注重金錢,夫妻的全部生活都圍繞賺錢而展開,以至於二人的感情逐漸冷淡,夫妻雙方都感到被迫這樣生活。但是事實表明:超出一定限度,錢不能給人帶來快樂。如果夫妻關係順從於對錢的追求,那麼兩人的感情和雙方的幸福感都會降低。 目前,社會對這方面的問題越來越重視。對失業的恐懼使人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在這種情況下,幫助自己擺脫束縛感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與朋友談論你的困境,設法找到使自己擺脫束縛的方法。是否有一些積極的活動可以幫助你?你們的關係是否變成“家裡的”和“外面的”?最重要的,你們面臨的困境,是否是由於一方失去了自信造成的?是否將自己的正常需求,看作是自私的或是不可能的? 遺憾的是,有時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幾乎沒給自己留下個人發展的空間,他們感到無可奈何。他們可能過著貧困的生活,感到自己不得不照顧孩子,勉強度日。這些人的生活中缺乏積極有益的活動,這是首先需要改變的地方。然而,最重要的仍然是:不要把抑鬱看作是個人的軟弱,要將其視為體內可被引發的狀態。 贊同與人際關係 我們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以及同事關係。當我們過度順從時,我們就會認為,我們需要那些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的讚同。然而,或許我們沒有想過,我們也應主動向他人表示欣賞和讚同。例如,老闆懂得讚揚自己的下屬,但下屬卻很少懂得讚揚自己的老闆(他們更多的是抱怨)。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多數人認為讚揚只能是從上至下的,而不能是自下而上的呢? 或許我們認為上級不需要我們的讚同——他們有權有勢,根本不在乎我們讚許。我們常忙於得到他們的讚同,努力討好他們,而忘記了對他們的作為表示欣賞。例如,蘭妮對贊同有著過高的需求,當我問她如何表達對丈夫的重視時,她說:“幫他做事,理好家務。”我說:“讚許使你感到高興,但你是如何表達對他的讚許的呢?”她一時語塞,然後說:“羅伯不需要我讚揚,他身心健康,活得輕鬆快樂,抑鬱的人是我。” 當我把他們召在一起時,他們相互指責對方: 蘭妮:你很少有時間陪我。 羅伯:那是因為你總是很疲憊。 蘭妮:對,你總是責備我。 羅伯:這是事實,你總是不快樂。 他們一次又一次這樣爭吵,從來沒有相互讚揚。相反,他們經常關註生活中消極的東西,共同語言很少。他們很少對對方說,“你今天看起來真美”,或“你那樣真幫了我一個大忙”,或“我認為你處理得很好”,或“你真好”。蘭妮努力獲取讚揚,自己卻從不讚揚他人。蘭妮後來痛苦地發現,她把自己放在了順從他人讚同的角色上,認為別人應當贊同自己(她認為自己必須為此付出努力),而自己不需要贊同他人,她把別人都看作是比自己強、不在乎自己看法的人。 抑鬱常使我們變得以自我為中心。有時,抑鬱的人對自己的配偶充滿敵意,根本不想表達自己對他/她的欣賞和讚同。然而,認識到我們應當表達對周圍人的讚同是非常有益的。我們不能只是埋頭為他們做事,還要表達對他們的興趣,這樣你就會發現,任何入都需要被他人欣賞,而不是被視為理所當然。 親子關係也是如此,即使到了成年,我們仍在尋求父母的讚同。卻從未對父母表示過興趣。蘭妮想獲得母親的認同,卻很少讚揚自己的母親。 人際關係像花朵一樣,需要不斷地澆灌才能開放。同樣,培養人際關係,也需要雙方相互讚賞。有時,養家糊口使夫妻關係變得理所當然,兩人只有在精疲力竭的時候才能呆在一起。因此,夫妻應當制定一些共同活動的計劃,從事些積極有益的活動,在活動中彼此欣賞。要把關係建立在積極的情感上,不能用消極的言語彼此詆毀。 非語言交流 我曾說過,人類有對贊同的基本需求,這一需求起源於生命伊始。例如,嬰兒對父母的表情很敏感,如果嬰兒愉快地向父母微笑,父母也回應以笑容,那麼親子間的積極情感就會得到培養;相反,如果父母面無表情或充滿憤怒,嬰兒會情緒沮喪。如果母嬰感情一致,互相應和,則我們說他們“同一步調”或說出現“鏡像反映”。兒童時期,父母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形成被愛、被需要的感覺,這種感覺往往成為日後人際關係建立的基石。贊同無一例外會令人感到舒適(除非我們以某種方式折損它)。它使我們感到被接納、被需要,我們的努力得到了認可(見第三章)。 有些抑鬱者的非語言交流非常不友好,多數時候他們看上去沉鬱、厭倦,很少去想他們這種表情是否會影響他人。當他人遠離自己的時候,他們的感覺愈發糟糕。除非抑鬱狀況非常嚴重,一般來說努力傳達友好的非語言信息(如微笑、體貼)是大有好處的。你或許會反對:“你這是在建改我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讓我戴上面俱生活!”回答既是“是”也是“不是”。說“是”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你應當意識到,抑鬱的表情不利於發展人際關係,它起了排斥他人的作用。並且,你的微笑和友好同樣能激發你自己的積極情緒。說“不是”是因為,如果你有些事情需要澄清的話,應當澄清它,不要掩飾自己的感受。但鬱鬱寡歡,不做任何友好的努力,並不能幫你澄清感受,它只能導致你與他人之間的敵意。受折磨 被批評並學會應付是一回事,而成為被折磨的對象又是另一回事。許多證據表明,成為被不斷批評或貶低的對像是與不健康心理密切相關的。這些批評,貶低可能是言語上的、非言語上的,還可能是身體攻擊。事實上,對於成年人而言,贊同不僅通過人們的言語來表達,還可以通過微笑、面部表情以及點頭來表示。有時,我們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缺少贊同卻不乏指責的環境中。 如前所述,對贊同的需要起源於生命的早期。親子之間通過面部表情來傳達彼此的讚同。即使到了成年,這種被讚同或被苛責的感覺仍可以通過非言語交流來傳達。一個微笑或皺一下眉頭都蘊含深意。一個抑鬱的人或許會說:“我丈夫/妻子不用說話,我就可以通過他/她的表情看出他/她不欣賞我。”這種現象並非異常,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這種非言語交流都是強有力的。如果你正嘗試成為一名演員,那麼你的天分不僅表現在你是否能記住台詞,而更表現在你如何表達台詞以及你的面部表情及身體語言如何。 許多抑鬱的人對非語言交流過度敏感,他們不斷地尋求鼓勵,對缺少鼓勵異常敏感,他們很容易因他人傳達的非語言信息而感到沮喪。抑鬱使我們過分關注他人的評價,而非言語信息被我們看作是識別他人評價的重要線索。我們常常誇大人際互動中的危險信息,並因此感到自己遭人貶低、被人折磨。 誠然,抑鬱的人經常誇大被苛責的程度,但有時,他們的感覺是真實的。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改變這種情況?我們是否有必要擺脫能給我們帶來折磨的人際關係? 折磨與親密關係 事實上,當我們因為人的“眼神”而感到不快時,他人已經控制了我們。因此,意識到自己對非言語信息的敏感性,並努力改變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與一位抑鬱患者生活在一起,你就會發現你的非言語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請記住,我們傳達信息不僅通過我們說什麼,而且通過我們怎麼說,讓我們通過極端事例對此進行分析。 馬可很少對吉爾進行積極的評價,從表面看起來,他似乎對吉爾很失望。在治療中,他很少看她,而是環顧四周,好像對正在進行的事毫無興趣。即便是對吉爾進行積極評價,他的口氣也充滿敵意,使你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吉爾不相信他。他們的問題不僅僅是吉爾的抑鬱,馬可不懂得如何表達溫情也是一個問題。他與她的交流充滿冷淡和敵視,他把抑鬱看作是一種軟弱,他因吉爾喪失性興趣而感到憤怒。吉爾開始害怕馬可的消極情緒以及他看她的眼神。 吉爾與馬可陷入這種充滿敵意的生活方式中。她認為他是個令人無法容忍的,有支配欲的男人。她生活的全部就是激發他對自己的讚同,以獲取溫情。當她失敗後,她開始責備自己,變得更加抑鬱,並產生強烈的慾望想逃離這種境地——這又使她感到內疚和恐懼。她抱定這樣的觀念:不惜一切代價維持二人的關係,以自己不是逃兵而感到驕傲。可遺憾的是,只有當她順服於馬可的—切慾望後,她才能獲得他的讚許。而且,她越來越相信:男人都是一樣的。 他們這種情況需要婚姻治療。但如果你為這種狀況感到羞恥、自責,你將無法尋求幫助。如果你感到害怕,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受到貶損(來自家人或工作中),這表明你正處於折磨性的人際關係中,你害怕的程度可以作為線索。我曾遇到過很多夫婦,他們吵得很兇,彼此敵對,但他們並不恐懼對方,因為恐懼是問題的關鍵。 首先,你必須誠實面對自己,思考一下,反省你的婚姻所面臨的難處是否會有益處。有時,常常是折磨一方會為此感到羞恥。他們不願意談論彼此的感情以及愛的表達方式。以馬可為例,他出生於一個冷淡、缺乏愛的家庭,對親密關係感到不舒服,他對吉爾的行為方式正是他父親對待他和他母親的方式。當吉爾意識到這一點後,她不再自責,儘管她的抑鬱並沒有因此好轉,但她終於邁出了一步。她認識到試圖從一個不可能給予讚許的人那裡尋求讚許是徒勞的。最後,他們的關係結束了。 我們從上例中得到的教訓是:不要為他人的冷漠苛責自己,否則的話,你會為此浪費太多的精力。研究表明,與折磨人的丈夫生活在一起的婦女常因丈夫的折磨而自責。而一旦她離開丈夫,就會發現,這根本不是她自己的錯。你可以通過“責任圈”(圖5)找出造成目前狀況的可能原因,查驗一下,他人的冷淡態度是否是原因之一。 你可以做的第一個步驟是,與你的配偶開誠佈公地談談。如果你們目前的關係非常糟糕,以至於你們無法彼此尊重,那麼,找個特殊的時間,做一次深入的交談,共同回顧一下你們二人的關係,看是否能找到癥結所在。你們一定要彼此真誠,誠實地說出彼此的不愉快感受,但要以和解為指導思想。要記住,你們此次談論的宗旨,是要恢復你們的親密關係,而不是找回你自己。同時檢查你自己是否有全或無的內疚想法:“我必須維持這種關係,無論發生什麼。” 最後,有必要認識到:如果你受折磨,很難擺脫抑鬱症狀,除非你脫離目前的關係。 工作中的折磨 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的觀點是:儘管我們對他人的觀點非常敏感,但我們必須小心,不能全盤接受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如今社會越來越關注出現在家庭、社會以及工作中的折磨現象。成為被折磨的對像是非常令人難過的事。就社會而言,我們需要學會接納別人,溫和待人。就個體而言,我們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以免成為被折磨的對象。 有時,你可以旁觀一名折磨者,因為不可能只有你一個人遭遇不幸,有時旁觀者的看法會對你有益——證明這一切對你不公平。例如,以吉爾與馬可為例,他們的許多朋友認為馬可是一個“難以相處的人”,朋友的評價對吉爾放棄自我責備起了很大的幫助。 科林自從他苛責的上司來到後就陷入了抑鬱。上司不斷攻擊、批評他的工作,漸漸地科林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了自信,後來,他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他人說我不好並不一定是事實。 .我過去的工作一向很出色,我的同事也認為如此。 .上司用全或無的方式思考,忽視了我工作中的積極方面。 .其他人也遇到了與我一樣的待遇。 .或許是我過分地追求他的讚許,並因得不到讚許而憤怒。 而科林過去的觀念卻曾使他抑鬱得更加厲害:“我應當設法應付,這一切都是我所造成的,如果我是'千真正的男人,我就要擺平他,我不應當讓他繼續這樣,我真是軟弱無能。”他把自己的無法應付看作是缺乏男子氣或軟弱無能, 有時,我們用他人的批評、指責來判斷我們自己。 ——旦科林不再將問題看作是對自己是否有男子氣的考驗後,便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接受了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實,凋到了其他部門工作。我同意科林的看法,他認為,在一個理想的世界中,任何折磨人的人都應當受到懲罰,但科林太過費心地對付他的老闆,他既沒有這樣的能力,也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科林對老闆猶有餘恨,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當他不再認為自己是弱者後,他的抑鬱症狀消失了。有時,對折磨者最佳的反應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如果這是可能的話),千萬不要將其視為對自己的考驗。 同樣,在性生活方面,有些人也會被折磨,而其他人或許從未經歷過類似的折磨。如果這些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應當獲取他人的幫助,盡可能保持自信。你要公開、坦白地面對這些問題,千萬別讓“只有我才遭遇這種不幸”的想法擋住你的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