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高難度談話

第10章 第六章為你的自我認知做鋪墊:問問你自己,什麼受到了威脅

高難度談話 道格拉斯·斯通 12597 2018-03-18
從外界的角度來看,本似乎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畢竟,在這件事上,他佔盡先機。儘管如此,本仍舊夜不能寐。 為此,他解釋說我的父親在一家公司里幹了一輩子,他對公司的忠誠讓我極為敬佩。我也很想像他那樣,一生只效忠於一家公司,對我而言,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想忠實於身邊的每一個人——我的父母,妻子,孩子以及我的同事。要向老闆提出辭職,我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忠誠問題。一直以來,作為我事業上的'導師',老闆對我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正是因為這一切,我感到有些疑惑:我真的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名忠實的士兵嗎?還是只是一個為了個好價錢就不惜出賣任何人的貪婪的混蛋? ” 為什麼有些談話會變得如此舉步維艱?本的困境似乎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奧妙。導致我們如此焦慮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他人,而是因為我們必鬚麵對自己。即將進行的談話很可能會顛覆我們之前對自己的認識,或者說,它會照亮我們心中對自己的期望,但同時也會讓我們憂心忡忡:如果我們辜負了自己的期望,那該怎麼辦?談話就好比唇槍舌劍,而受到威脅的對象就是我們的自我認知——從自己那兒聽來的關於自己的故事——而自我認知受到威脅,這的確是一件讓人煩不勝煩的事情。

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自我認知。不過,有三種認知似乎最常見,而且絕大多數高難度談話都與它們有關:我稱職嗎?我是一個好人嗎?我值得他人的關愛嗎? “我一直都在為是否應該向上司要求升職而苦惱。最後,在同事的慫恿下,我說了。結果,我還沒開始陳述自己的理由,我的上司就開口了,'你竟然會要求升職,這的確讓我感到很驚訝。事實上,我對你今年的表現感到很失望。'這樣的結果讓我倍感失落。也許,我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個聰明能幹的藥劑師。” “那晚,我本來打算和桑德拉分手。最初,我很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可儘管如此,當她明白過來之後,立刻哭了起來。看到她如此傷心,我很難受。對我而言,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傷害那些我關心的人。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從感情上來說,眼前的一切都顛覆了我以往對自己的認識。我實在無法承受因為傷害他人而帶來的種種痛苦。於是,不一會兒,我就放棄了原來的打算。我告訴她,我很愛她,我們之間的所有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我和哥哥就他對待妻子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對話。他和她說話時,總是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模樣,為此,嫂子感到很煩惱。談話時,我極其緊張,緊張到連話都說不好。結果,他聽完我的話以後立刻衝著我嚷了起來,'你以為你是誰,竟敢來教訓我該怎麼做?到現在為止,你都還沒有談過一次真正的戀愛!'聽到這兒,我有一種窒息的感覺,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當時,我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馬上離開這裡。” 突然之間,在談話當中,我們之前對自己的認識就受到了質疑。 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裡,自我認知對話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也許是我太普通了。”“我怎麼會成為那個傷害別人的人?”或“哥哥是對的。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女人愛上過我。”每一次談話,我們的內心世界彷彿都遭遇了一場大地震,腳下的土地瞬間分崩離析,而引發地震的就是這些看似和我們有關的談話。

地震使你失去了失衡;面對失衡,你的身體必然會做出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然而,讓你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你的這些本能的反應竟會讓本來就舉步維艱的談話徹底崩潰。自我形象和未來就好比你內心世界裡的兩根擎天柱,動搖它們將會對你的內心認知造成致命性的打擊,而這必然也會讓你憤怒,焦慮萬分,或者,會讓你在逃跑心理的驅使下慌不擇路。內心的平靜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混亂;希望變得渺茫,絕望卻在不知不覺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你的力量逐漸消失殆盡,恐懼的心理油然而生。就在你的內心世界發生巨變的同時,你正在試圖完成一項極其棘手的任務——清楚有效地與對方進行溝通——自始至終,從未放棄。你的上司說出了你沒能升職的原因;而你卻無暇顧及,因為你正疲於應付內心世界裡的那場危及自我認知的大地震。

面對內心世界的大地震,你的自我認知束手無策,因為你沒有為它配備任何防震設備。認知一旦動搖,我們的生活和成長經歷也必然會隨之受到致命的牽連。面對這一挑戰,任何愛、成就以及技巧都只能望洋興嘆。因此,當你告訴丈夫不想再要第二個孩子的時候,你只能默默地看著他哭泣;當你和教練談論訓練隊里區別對待學員問題時,你只能默默地接受教練的教訓:“成熟一點!”每當這時,你都將面臨嚴峻的考驗,而考驗的對象就是你對自我的認識和定位——在這些關係當中,以及在這個世界上。 並非所有面向認知的挑戰都會讓你的內心世界山崩地裂,可是,有的卻的確威力無窮。一次高難度談話結束之後,你可能會被迫放棄自我認知當中最寶貴的一部分內容,而這一損失將會讓你真切地體會到一種切膚之痛,宛如失去了親人或愛人一般。對此,你也許會安慰自己:很快,一切都會變好;或是給自己打氣:經此一役,你的心理絕不會再度失衡;只要掌握了一些關鍵技巧,即使面對的挑戰再艱鉅,你也一樣能夠戰勝它們!然而,事與願違,這種做法不過是自欺欺人,白費力氣。

不過,世事無絕對,好消息總還是有的。當自我認知遇到攻擊時,你完全可以通過提高認知能力來化險為夷。你應當對自己做出明確而誠實的評估,在談話當中,這一認知將會幫助你降低焦慮程度,並且為你後來的“絕地大反攻”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想提高管理自我認知對話的能力,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自身的弱點——我們的心理為何,或者說,是如何失衡的。導致自我認知易受攻擊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思考方式過於極端:我要么很稱職,要么就根本不稱職;我不是好人就是壞人;我要么值得人關心,要么就死不足惜。 極端的思考方式的最主要的危險就在於,它會讓我們的認知時刻處於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對任何反饋都表現得極其敏感面對關於自身的否定信息,極端的思考方式只會為我們提供兩種處理信息的方式:要么完全否定這些與自我認知相悖的信息,要么全盤接受,並將它們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奉若神明。誰都能看得出,採用這兩種方式的任一種,都無異於自找麻煩。極端的認知就好比兩條腿的凳子,看似無比穩固,可是如若只有一條腿,瞬間便會倒塌。

在極端的認知觀念當中,積極認知和消極認知就好比一對冤家,根本無法共存。如果我認為自己能力超群,絕不會犯錯,那麼,一旦有反饋信息暗示我犯了錯,問題也就隨之應運而生。為了維護我的自我認知,惟一的方法就是否定反饋信息——挖掘一切信息和證據,證明為何它是錯的,為何它無關緊要,為何我的行為不能算是錯誤。 就拿那個要求升職的藥劑師來說吧。她的老闆回應說你竟然會要求加薪,這讓我感到很驚訝。而事實就是,我對你今年的表現感到很失望。 ”對此,藥劑師必須當機立斷,確認這對她的自我認知意味著什麼,並且決定該如何消化和吸收這些信息。如果她選擇了否定,她的回應可能是:“老闆對經商的確很在行,可是他卻並不了解化學。他並不知道我的工作究竟有多麼重要。我真希望能找到一個懂得欣賞我這種好員工的伯樂老闆。 ”在高難度談話中,努力排除否定或消極信息的做法是不現實的,這就好比既想游泳又不想讓身體被打濕。當我們打算進行高難度談話,或是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我們就必須做好準備,迎接那些和我們有關卻讓我們感到不悅的信息。否定這些信息需要投入極大的精力,但遲早有一天,正在疲於應付否定信息的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故事已經岌岌可危了。面對這一切,我們希望自己的故事是真的,可與此同時,我們也很害怕那些信息是真的。隨著希望與憂慮之間的差距逐漸加深,我們內心的平衡開始失守。

面對不利信息,如果你覺得否定它們太累且效果不佳,那不妨考慮它的對立面——帶著放大鏡看信息。在極端認知思想裡,接受否定信息意味著你不僅需要不斷地調整自我形象,而且還需要有技巧地超越它。在能力超群和完全沒能力之間,我只能二選也許,我並不像我所認為的那麼富有創造力,那麼特殊。很有可能,我將一事無成。我甚至極有可能被解僱。 ” 當我們選擇了放大信息,我們就會把他人的反饋意見當成有關自己的惟一信息。我們把一切都想得很簡單,並且任由他人的意見來左右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前100次,你也許都準時地完成了備忘錄,但是在第101次,你沒能及時完成,面對他人的批評,你會對自己說“我總是會把事情辦砸”,於是,這條信息便主宰了你的自我認知。

這個例子看起來似乎有些荒謬,可是有時候,即使面對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又或者我們並沒有受到傷害,我們也依然會這樣認為。當女服務員在收小費時流露出一種異樣的表情時,你會想,自己是不是太過吝嗇了?當你沒有幫助朋友粉刷房子時,你會認為自己太自私。當你的哥哥說你不常去探望他的孩子時,你會覺得自己是個不關心侄子的姑姑。不難看出,選擇接受並放大關於自己的不利信息只會進一步削弱你的心理抵抗能力。 要想提升管理自我認知對話的能力,你可以分兩步走。首先,你需要熟知那些對你很重要的認知問題,只有這樣,你才能在談話中迅速發現它們。其次,你需要學會用一種健康的方式吸納新信息,並將它們融入到你的自我認知當中——在這一步當中,你必須放棄之前的極端的思考方式。

很多時候,在高難度談話中,我們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談話已經涉及到了我們的認知問題。我們能夠清楚地感受到種種情緒——焦慮、害怕或試探他人;也能夠察覺到我們的溝通能力尚有待加強,然而,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口齒伶俐的自己突然就變成了結巴;在本應該及時轉移話題的時候,我們卻突然失控,不僅總是打斷對方,而且還據理力爭,咄咄逼人;明明知道應該保持冷靜,但是我們就是無法抑制住心中的熊熊怒火。面對這一切,我們自己都感到很納悶,為什麼會這樣?話題與自我認知之間的聯繫通常都很隱蔽,不易察覺。因此,我們往往都會這樣認為我和哥哥談論的是他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妻子。這和我自己有什麼關係? ” 同一件事,對你而言,它可能會徹底動搖你的自我認知,但是,對他人而言,它也許不過是件芝麻小事。我們每個人的敏感度不同,敏感的對像也不同。為了更加熟悉自我認知,你不妨仔細觀察,是否有某種方式或某件事會讓你在高難度談話中認知失衡,而後再問問你自己,這是為什麼。什麼樣的行為會讓你覺得認知受到了威脅?這對你又意味著什麼?如果你的擔憂成為了現實,你的感受又會如何呢?

這的確需要一定的“鑽研”精神。就拿吉米來說。在成長的過程中,吉米逐漸形成了一種冷漠的性格。得益於這一性格的幫助,面對家庭生活中的諸多情緒炸彈,吉米總是能夠全身而退。任何讓其他人都“聞風喪膽”的難題,在吉米看來不過都是小菜一碟。面對問題,他總是能夠保持理性的思考。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吉米變了。他開始注意到認可和分享情緒的重要性,並且意識到,了解朋友和同事的感受,和他們分享情緒會讓他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他很想將自己的這一變化告知家人,但是他卻不敢說。長期以來,他和他們之間早已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相處模式,這種模式雖然不夠完美,但是卻能讓大家和諧相處。他超然於一切的漠然雖然會讓雙方都有所損失,但是雙方也都已經接受並習慣了他的漠然。 於是,他將這些擔憂告訴了一位朋友,結果,朋友向他提出了幾個讓他很難回答的問題你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它的不利因素是什麼? ”對此,吉米的第一反應是,他擔心他將不能再履行自己在家中的義務我們家需要一個理智的人。不然,一切就會陷入混亂。這就是我們家人間的相處之道,至少,這可以讓一切都正常運轉。” 吉米說的沒錯,不過,他並沒有停下來,反而決定更進一步,繼續深入地思考朋友提出的問題。最後,他發現了真正讓自己感到害怕的原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從一開始,他就已經意識到了它:“如果他們拒絕我呢?如果他們付之一笑呢?如果他們想,'他究竟是怎麼了?'我該怎麼辦?”吉米知道,如果他的父母對此做出不好的回應,他的自我認知將會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而他卻並不確定自己是否願意冒此風險。 吉米對自我認知的了解加深了,可是故事卻沒有因此而結束。他決心在家人面前表達強烈的情緒。最初,事情的進展並不是很順利。有時候,他的這種行為會讓自己和家人都覺得很尷尬,而他的一些家人也對他的“怪異”表現感到很疑惑。不過,吉米堅持了下來,並最終用一種更加真誠的關係取代了之前他和家人相處的舊模式。 當你知道自我認知當中的哪一部分更加重要,或哪一部分更容易受到攻擊之後,你就可以開始者手修改你的自我形象了。這一次,你不再需要在“我很完美”和“我毫無價值”之間二選一,你需要做的就是畫一幅自我肖像,當然,越細緻的肖像畫才越逼真。對每個人而言,真實的自我其實都是一個複雜的混合體:好行為與壞行為並存,高雅與低俗同在,時而明智,時而愚蠢。 即使針對的是十惡不赦的壞人,抑或是心如菩薩的聖人,極端的認知觀也無法幫助我們準確而真切地認識他/她。 “我總是守在孩子身邊。”“每逢約會,我的判斷力就會下降。”“我一直都是一個善於聆聽的人。”沒有誰能夠始終如一地保持一種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是各種品質和性格的綜合體——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一面對生活所呈現出來的各種複雜情況,我們需要不斷地做出回應,而誰都無法保證自己能夠按照所設想的那樣,“總是”表現得很稱職,很有能力,又或是“一直”富有同情心,充滿激情。 本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卻不敢將此事告知現在的老闆,他的恐懼心理就是最好的例證。本究竟是忠臣還是叛徒呢?事實上,本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和互動,僅用這兩種結論來歸納他的生活無疑過於單一化,而且也沒有把握住這些互動的複雜特質。他為自己的家庭和老闆都做出了犧牲。他週末加班,拒絕了許多其他的工作邀請,同時,為了幫助公司吸納更多精英,他一直兢兢業業。的確,能夠體現本忠心的業績真的有很多很多。 現在,為了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本馬上就要離開了。對於他的老闆而言,被拋棄的感覺難免會油然而生。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本就是一個壞人;也不意味著本是因為貪欲而做出了這個決定。畢竟,他也想讓自己的孩子讀大學;而這麼多年來,他的辛勤付出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可是他卻從沒有抱怨過。 那麼,本的底線究竟在哪裡呢?對本而言,他的底線就是沒有底線。一方面,對於自己的很多決定和行為,本自我感覺很良好,另一方面,他會也為自己的某些選擇和行為感到矛盾和懊惱。除此以外,在任何一個理智的人看來,生活實在是太複雜了。的確,面對如此復雜的生活,只有健康而精力充沛的自我才能游刃有餘,因為只有這樣的自我形象才是認知的最佳立足之地。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對自己有所不滿,於是,終其一生,許多人都在與自己所不滿意的那一部分自我作鬥爭。當我們審視自己的內心時,見到的並不都是讓我們喜聞樂見的“自我”,而且很快,我們就發現,接受那一部分我絕對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大工程。不過,隨著我們的自我認知從極端轉向一種更加複雜的角度,我們逐漸發現,接受之前曾給我們帶來無盡麻煩的那部分自我似乎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困難。 在高難度談話中,有三個尤為重要的觀點,只要接受了它們,你就能接受自我。事實上,你承認自己有錯的態度越爽快,表明自己複雜的意圖的決心越堅定,以及認可己方責任的姿態越高,在談話中,你內心的平衡感就會越好,而談話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機率就越大。 在談話中,如果你無法接受自己有時也會犯錯的事實,你就很難理解和接受對方觀點中的合理部分。 讓我們來看看麗塔和以賽亞之間發生的故事吧。 “對我而言,我是否值得信賴——我是否是一個朋友願意與之傾訴的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耐塔解釋說,“而這也是好朋友關係的構成要素之一。以賽亞是我的同事,他向我吐露了他酗酒的秘密,並且告訴我,他正在努力地戒酒。對此,我向他保證絕不會告訴任何人。不過,我有一個朋友曾經有過和以賽亞同樣的遭遇,於是,我就把以賽亞的事情告訴了她,希望能夠從她那兒獲得一些述議來幫助以賽亞。” “結果,這件事被以賽亞知道了,他十分生氣。起初,我不斷地向他解釋,希望他能明白我這樣做是為了幫助他,而我的朋友將會為他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可我的解釋無濟於事。最後,我終於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會如此費力地辯解,完全是因為一個簡單而直白的原因:我無法承認自己做錯了。我沒有信守諾言。當我接受了自己做錯了的事實後,我和以賽亞的談話立刻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當你用極端的認知作為衡量標準時,即使是一個小錯誤,在你看來,都是災難性的,因此,你幾乎不可能會主動承認錯誤。如果你一心只想證明自己“無錯,無瑕疵”的認知觀是正確的,你就永遠無法真正投入到有意義的學習型談話中。而這樣做的結果只有一個,你很可能會再次犯同樣的錯誤。 人們不願承認錯誤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害怕會因此而背上“意志薄弱”或“沒能力”的惡名。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人們往往會給那些主動承擔錯誤責任的“能人”們冠以自信,可靠的美名,並美其名曰:“人無完人”;至於那些死不認錯的人,在人們看來,他們一點都不可靠,並且缺乏信心。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才是雪亮的。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為即將到來的談話感到緊張,完全是因為我們“心裡有數”:我們過去的有些行為並不都是出於好意。 薩利和她的男朋友埃文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薩利想和埃文分手,可是她卻擔心,埃文會指責她利用自己來度過心理上的孤獨期。在此之前,薩利一直都說,自己完全是出於感情才和埃文在一起的,而她也應該誠實地考慮他們倆現在的狀態和將來。儘管薩利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傷害埃文,並且也從來沒有過任何這方面的行為,但是,薩利很清楚,她的行為動機里至少存在著些許的自私。 在行為動機的複雜性這個問題上,薩利決心誠實以對,於是,在雙方的談話中,她便佔據了一個更加有利的位置,即使對方指責她意圖不良,她也能夠從容應對。她完全可以用一種真誠的方式來面對來自對方的指責:“當我想到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你說的有些話的確很有道理。我的確感到孤單,不過在你的引導下,我發現,那並不是我選擇和你在一起的惟一原因。我真的希望能夠和你在一起,結束孤單。我會做出這樣的抉擇,真的是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為了捍衛自己的認知,你需要完成的第三個關鍵的步驟就是評估並承擔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應負的責任。 這並不是件容易的差事。最近,沃克得知女兒安妮·梅的飲食出現了失調。學院的老師給沃克打電話,告訴他安妮·梅已經住進了校醫院。於是,沃克給女兒打電話,想了解她的病情,並示以關心,然而,談話的最終結果卻並沒能突破日常問候的界限,雙方在說了些“你最近怎樣啊?”“我會好的,爸爸。”之類的話後,談話便草草結束了。 沃克想要的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加真摯的談話,可同時他也感到有些心虛。他懷疑,在安妮·梅正在處理的一些事情當中,至少有部分是與他們的關係有關的。他猜測,安妮可能認為他並不是一個好爸爸,而他擔心談話一旦深入,她很有可能會第一次向他挑明這一點。一想到這兒,心存顧慮的他就退縮了。 直到現在,沃克也沒能弄清楚女兒的確切想法,而他則繼續生活在自己的希望當中——他是一個好爸爸。此時此刻,他最想听到的就是女兒也如是認為。可是,理智也告訴他,事實可能會更加複雜。畢竟,他陪伴在女兒身邊的時間並不多,而他也沒有像一名好爸爸那樣隨時給予女兒支持,儘管他曾向女兒做出過承諾,可始終都沒有兌現。 擺在沃克面前的是兩種選擇。他可以小心翼翼地和女兒談話,並將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希望她不會提及他在處理父女關係上的失職,更不會告訴他,她的病其實也和他的失職有關。或者,他可以事先仔細思考一下自己的認知觀,然後從心底里接受自己在雙方矛盾關係中所應承擔的責任。 這其實很難。事實上,這很有可能會是沃克做過的最困難的事情。不過,如果他最終能夠如實地接受自己和自己的行為,並真心實意地承擔相應的責任,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他再和安妮談話時,他會發現一切都變簡單了,而更重要的是,沃克發現,他再也不用隱藏自己的想法。當他和安妮談話時,他不再會因為“自己究竟是或不是個好爸爸”而糾結不已。他可以對女兒說,“我真希望自己過去能多陪陪你。對不起,我沒能做到這一點,為此,我也感到很傷心,”然後坦然地接近女兒,向她表達自己的關愛之情,而無需再心虛,再心存憂慮了。 合氣道的創始人植芝盛平正在與一名技藝嫻熟的拳擊手進行搏擊。在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一名年輕的學生向這位大師請教您似乎從來都不會失去平衡。您永葆平衡的秘訣是什麼? ” “你錯了!” 植芝盛平回答說,“我會不斷地失去平衡,而我的技巧就在於我能夠不斷地重獲平衡。” 大師的這一道理也同樣適用於高難度談話。圍繞自我認知所展開的思考將會讓你受益匪淺。不過,談話總是充滿了意外,而與此同時,它還會以一種出乎你意料的方式來考驗你對自己的認知。因此,問題的關鍵並不是你是否會被這些考驗所擊倒,而在於你是否能夠像不倒翁那樣,迅速找回平衡,並引導談話繼續朝著有成效的方向發展。 在高難度談話開始之前以及進行中,你可以通過四件事來保持或重獲平衡:放棄想要控制對方反應的想法;做好準備迎接他們的回應;暢想未來從而獲得關鍵的視角;以及如果你失去了平衡,不妨稍作停頓。 在談話中,尤其是在那些涉及重要認知問題的談話當中,你很有可能會感到進退兩難或羞愧不已,於是,你便會很自然地生出一種逃避的慾望,想迴避由對方的不佳反應所造成的額外的壓力。 “無論發生了什麼,”你想,“我都不想讓他們為此而感到煩惱,更不想讓他們因為我而煩惱。”你的自我感覺已經糟糕透了,而此時,如果他們有任何不佳反應,那無疑是火上澆油,只會讓你徹底崩潰。於是,阻止對方在談話中做出任何不佳反應就成了你主要的談話目標之一。 你不想傷害他人,或在傳達了壞消息之後,你仍然希望對方能夠繼續喜歡你,這樣的想法本身並沒有錯(而且相當正確)。但是,在談話中,如果你將這一想法當成自己的目標,那麼,它只會給你帶來麻煩。就像你無法控制其他人一樣,你也無法控制他們的反應——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當你告訴孩子們,你和他們的媽媽正在辦理離婚,他們很可能會感到很傷心,並為此而煩惱不已。他們怎麼可能不傷心,不煩惱呢?你很關心他們,所以,你自然希望能夠將離婚給他們帶來的傷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是,即便如此,你的這一願望也難免會受到自我保護意識的影響:“我只是希望聽到消息後,他們不會哭,不會生氣,也不會逃避或爭吵。”你之所以會這樣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這些反應會影響你的自我感覺也許,我是一個很沒用的爸爸,同時也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似乎認為一旦控制了他人的反應,就可以無需面對並接受自己在這一問題上的責任——同時也就無需顧慮由此對自我認知所造成的衝擊及其所帶來的痛苦感受。 然而,試圖掩飾或壓制對方反應的做法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你希望給孩子們造成一種感覺:離婚也並不完全就是件壞事;你希望能夠說服員工,對她而言,解僱也當做是一種機會,她完全可以藉機找到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坦白說,你的這些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也能夠為人所接受。但是,哪怕你的這些希望在不久之後真的成為了現實,此時此刻,你都必須顧及到對方的感受,不然,後果將會不堪設想。也許,你的本意是想讓對方明白“一切都會好的”,可是,這一信息到了對方那兒,很可能就變成了“我不明白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感受”,或更糟,“你決不能因此而感到沮喪”。 當你向他人傳遞壞消息時——的確,在任何高難度談話中都如此——你應當放棄控制對方反應的想法,轉而採納“和”姿態。你可以通過談話告訴孩子們離婚的消息,並讓他們知道你是多麼地愛他們,關心他們;用你的真誠讓他們明白為何你相信一切都會變好;同時,給他們以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感受整件事,並且比他們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感受並沒有任何不妥,而你也很重視他們的感受。如此一來,你就能控制好你所能控制的一切(你自己),同時也給對方留出了足夠的空間,使他們能夠誠實以對。 這一方式也同樣適用於在工作中宣布壞消息。當你解僱某人時,對方很有可能會表現得很沮喪,而且也很有可能會把怨氣撒在你身上。不要將對方是否沮喪當做衡量此次談話是否成功的標準。他們完全有權利沮喪,煩惱,這是他們的正常反應。這時,更好的談話方式是,轉變談話目的,由最初地告知壞消息,變為主動承擔你在這件事上的責任(僅此而已,無需更多),向對方表達你對他們感受的關切之情,以及願意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意願。 當你明白了自己無法控制他人的反應,以及這樣做的可怕後果之後,你將會感到如釋重負。這不僅為對方提供了做出反應所需的空間,而且也讓你的壓力大減。從對方的反應當中,你將會獲得許多關於自己的信息,不過,如果你真的做好了“學習”的準備,你就不會再迫不及待,千方百計地壓制他人的反應,也無需再煞費苦心地鑽牛角尖了。 我們不應該試圖控制他人的反應,相反,我們應該做好準備迎接他們的回應,在談話開始之前,你不妨花一點時間設想一下談話的情景。不過,想像的焦點應該是你能從對方的反應中獲得什麼信息,而不是專注於對方究竟會做出多麼壞的反應——當你在深夜思索這一問題,考慮是否應當將問題提出來的時候,這很有可能會成為你的“噩夢”。他們會哭嗎?還是會生氣,或退縮?我是不是該假裝一切正常呢?他們是會採取反擊,還是拒絕我呢? 在此之後,你應當思考,這些反應的影響是否會波及到你的自我認知呢?如果答案是皆定的,你可以為他們設想一種最極端的表達方式,然後問自己我會怎樣看待他們的話呢? ”如此一來,你就能事先為自我認知穿上一件防彈衣:“如果我把某人惹哭了,我能接受嗎?我會作何反應呢?如果他們就此攻擊我的性格或動機,我又該如何應對?”在面對他人可能做出的種種反應時,你的準備越充分,你就會越鎮定。如果在對方的反應波及到你的自我認知之前,你早已經考慮到並做好了準備,屆時,你就不會因為自我認知而失去平衡了。 當世界變得陰暗,而你又被困惑、沮喪、失戀,或失業所包圍時,審視自我也會隨之而變得困難起來。這時候,你不妨暢想未來,想像一下那時的你,當你發覺對於未來而言,今天所發生的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時候,原本灰暗的心情馬上就會被未來照亮,而你的自我感覺也將慢慢恢復。 此外,暢想未來——以一種未來的眼光回顧現在——還有指點迷津的作用。如果現在的你正身陷困境,痛不欲生,那麼,你不妨想像一下:30年後,當你回想現在的“慘景”時,你會作何感想呢?你能從這次經歷中汲取怎樣的教訓呢?你認為自己的處理方式合適,或者說正確嗎?如果可以的話,30年後的你能夠給現在正沉浸在痛苦中的你哪些建議和意見呢? 有時候,你可能會發現,當自己與問題的接觸過於頻繁,距離內心認知“麻中”太近時,強烈的震撼將會使你根本無法集中精力,繼續談話。由於所處位置的不利,你已經很難再收集信息,或表達思想。於是,你與對方的交流陷入停滯,而這樣的情景對任何一方而言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這時,你可以向對方要求,暫時停止交流,思考一下你剛剛聽到的話語:“你的反應著實讓我感到吃驚,我想我會花時間思考一下你的話。”哪怕只有十分鐘,短暫的停頓也會對你有莫大的幫助你可以站起來,四處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藉此機會,你可以反思自己剛才是否曲解了對方的意思,與此同時,你也可以充分利用這段安靜的時間,仔細權衡他們對你的觀點所進行的攻擊,以及在面對有關你的信息時所採取的傲慢而專橫的態度。回顧他們說過的每一句話,然後思考:換一個角度,也許他們的話也是正確的呢?此外,你不妨將事實放大,如果那樣,最壞的情況又會怎樣呢?你現在又可以做些什麼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呢?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種“中場暫停”的談話方式會讓雙方都感到尷尬。可是,如果不暫停談話,失去平衡的你很可能會需要面對更加糟糕的局面,假如此時的尷尬可以化解之後的困境,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當我們一心一意地為自己的自我認知對話穿上防彈衣的時候,很難會想到與此同時,對方其實也正在因為自我認知問題而糾結不已。當沃克一心只想和女兒談話,了解她的病況時,安妮也正在全神貫注地思考她的認知。住院接受治療本來只是因為身體有恙,可是,對安妮而言,她心中最大的恐懼卻因此而得到了證實——她總是不夠好,或者說,總是無法達到父親的要求。 對此,沃克能夠為女兒做的就是幫助她摒棄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他可以讓女儿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候,並以此幫助她重新找回自我平衡。同時,他還可以通過提醒的方式,幫助安妮意識到她的閃光點以及其對自己的重要意義:他完全可以對安妮說“你會向我求助,這讓我感到很自豪”。除此以外,他還可以告訴女兒,他之所以愛她,並不是因為她總是能在考試中拿“A”,而是因為她是他的女兒,而這是一個恆久不變的事實。 有時候,你認為很重要的認知問題其實與對方——或你們之間的關係——並無太大關聯。新來的一名同事讓你想起了你的前男友,以及你和他之間那段糟糕的性經歷,可是,你卻無需將這一切告之這位新同事。意識到認知問題的存在的確能夠助你一臂之力,可是,開誠佈公地將它說出來卻不一定會讓你們的談話走得更遠。從意識到認知問題的存在,到最後找到解決方法,你完全可以靜靜地在心裡完成這一思索過程。 有時候,揭開自我認知對話的面紗卻能夠幫助你們直接切入談話的核心問題:“在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問題的核心就在於我到底是不是一位合格的丈夫。你是不是也這樣認為?就是因為沒有在父親的葬禮上說點什麼,一直以來,我都很懊惱。這也是為何我堅持要在母親的葬禮上發言的原因,因為這對我真的很重要。”“對於批評我寫作風格的評論,我向來都很敏感。我知道我需要反饋,可是,在完成這些備忘錄的同時,我們雙方都必須意識到,這是我們共同的工作。” 巧談話涉及到自己時,人們往往會不遺餘力地反复地對談話內容進行包裝,盡可能不讓對方觸及到自己的軟肋。 有時候,生活也會給我們出難題,要想解決難題,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與此同時,每個人所面對的難題又都是不同的。也許,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同戰爭;又或是一件破壞力極大的事情,比如強奸案;也許,它是一場生理或心理疾病,譬如染上毒癮,或遭受巨大損失;也許,它只是一件小事,小到不會煩擾任何人,除了你。 我們常常會將勇士的稱號授予那些默默承受傷痛的人。但是,當傷痛延續,或阻礙了我們的生活目標時,面對這樣的傷痛,也許就連勇氣也只能望洋興嘆。無論是什麼傷痛,當你發覺自己費盡心力卻仍然無法戰勝時,我們的建議是:求助。求助對象可以是你的朋友,同事,家人,甚至於專業的諮詢人員總而言之,你可以向任何能夠幫助你的人求助。 對許多人而言,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自我認知對話中,“我”會大聲並清楚地告誡我們:不能求助——那隻會使我們蒙羞,只有弱者才會選擇求助,成為他人的負擔。這種想法無疑具備很強大的震懾力,可是捫心自問:如果某個你愛的人——你的叔叔或女兒,你最要好的同事——身陷困境,你難道覺得他們不應該求助嗎?為什麼你一定要選擇一套完全不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呢? 如果你的部分認知告訴你,你不需要幫助,對你而言,向他人求助就會變得無比困難。而當你真的向他人尋求幫助時,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向你伸出援手,於是,你便不得不面對這一痛苦的事實。可是,你也應當看到,仍然有很多人向你伸出了援手。基於信任,你向他人求助,與此同時,對方也得到了一個特別的機會,一個能為他們所關愛的人付出的機會。總有一天,你也會得到一個這樣的機會,一個去回報那份關愛的機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