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第59章 由於內疚而產生的焦慮:簡潔更加有效

父母會慢慢地、無意識地喚醒孩子心中的內疚感。內疚就像鹽,是使生活豐富多彩的有益調味劑,但是永遠不能讓它當主菜。當孩子違反社會行為規則或者道德行為規範時,就會產生內疚。但是,當孩子被禁止某些消極的情緒或者“卑鄙的”想法時,孩子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太多內疚和焦慮。 為了防止不必要的自責,父母對待孩子的犯規行為,應該像一個優秀的技工處理損壞的汽車那樣。他不會譴責車主,而是指出需要修理的地方。他不會譴責汽車的噪音,或者咔噠咔噠聲,或者吱吱聲,他利用這些聲音來進行診斷。他問自己:問題可能出在哪兒? 如果孩子們心裡知道他們可以隨自己高興地想像,而不必擔心失去父母的愛和支持,這對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安慰。當有不同意見時,這樣的表達會比較有用:“你這樣想,但是我的想法不一樣。我們對這件事的想法不同。”“你的看法好像對你而言是正確的,我的看法不一樣,我尊重你的看法,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父母嘮叨,給孩子不必要的解釋,可能無意識地導致孩子內疚。特別是這樣的父母,更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內疚:相信他們必須控制局面,孩子必須同意他們,即使談話的主題很複雜,孩子還不成熟。

五歲的紮伽利對幼兒園的老師很生氣,因為老師已經因病休息了兩個星期。老師回來的那天,扎伽利一把抓住她的帽子,跑到了院子裡。媽媽和老師都跟著他。 老師:帽子是我的,應該還給我。 媽媽:扎伽利,你很清楚那帽子不是你的,如果你拿著帽子,瑪塔小姐會感冒,又要生病了。她之前病了兩個星期,你知道的。現在,扎伽利,你不希望老師再次生病吧? 如此解釋的危險是紮伽利可能會覺得需要對老師的病負責任,並且感到內疚。這通冗長的解釋不量不切題而且有害。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拿回帽子。手中的一頂帽子比院子裡的兩個解釋要有效得多。 可能事後老師會跟扎伽利討論他對她沒來上課的憤怒,向他指出處理這種情緒的更好的辦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