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經理人必備商務口才與談判知識

第23章 第二十三章下行溝通(三)——批評與教導下屬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日常工作之中,下屬的工作常常會出現某些偏差和錯誤。 但是囿於外部條件的限制,下屬自身往往難以覺察到這些錯誤。這時領導就必須及時提出批評,來撥正航向,糾正偏差,保證工作目標的順利實現。由此可見,領導適時地、恰當地批評下級是很必要的,但要注意遵守批評的原則。 作為上司,對某一名下屬的工作很不滿意,且必須指出,但又不便當面批評時,你該如何做呢?首先應低調一點,先嘗試改變他的態度,以朋友的口吻去詢問對方:“發生了什麼事?”“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或“為什麼會這樣?”“怎麼回事?”等等。這有助於你對情況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應是上策。你可以直接告訴他你心目中的要求,但不要說:“你們這樣做根本不對!”“這樣做絕對不行。”你可以說:“我希望你能……”“我認為你能做的更好。”“這樣做好像沒真正發揮你的水平。”用提醒的口吻和對方說更好。

然後私下與其交換意見,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他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弊。他就會心悅誠服,真心接受你的批評和幫助。反之,如果你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以上司的口吻責備,那就會引起下屬的反感,批評就會失去效果。可見,批評時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它會使批評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有時可能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時處理矛盾糾紛,你可以先行對矛盾雙方進行慰問,稍事過後再進行處理。這一方面緩解了下屬間由於彼此矛盾或糾紛造成的緊張氣氛,另一方面可以多了解下屬間產生矛盾的原因,以便調整今後的工作。 在對下屬提出批評時,預先要想清楚要說什麼話,大前提應該是“對事不對人”。 批評時切記:不要做人身攻擊。例如:“你這個態度,我很不欣賞。”或“為什麼你總那麼主觀,你就不能客觀點兒嗎?”等等。這樣說會使雙方的關係非常尖銳對立,對解決問題非但沒有幫助,還會使新的矛盾產生。

在發現下屬有錯誤時,要掌握批評的時機。當面批評別人,對誰來說都是一件十分尷尬、為難的事,但作為領導,這是你的工作內容之一。 當你要對下屬進行嚴厲批評時,請預先跟當事人約好一個時間,同時用簡單的話先點他一下,讓對方有心理準備。同時你也可以提前思考一下對事件的處理方法。然後,把你的思路清理一下,重點重申一次,這樣有助你減少不安的感覺。不妨寫下一個大綱,準備隨時翻閱,不致因疏漏而要重講一次。你要經常提醒自己:“把握分寸。” “保持冷靜。不要忙。”態度要自然輕鬆。記著,正面和誠懇的語態,可以令受批評者較易接受和免除尷尬。 在批評時開場白是很重要的,切忌凡事用“我認為”來開頭,給對方過大壓力。可以婉轉地說:“你經常遲到早退,是否有什麼隱衷?”“單位有單位的規矩,你遲到早退,對其他同事的工作有影響,而且不公平!”“我欣賞你做事速戰速決的作風,但希望你能依單位規矩而行,以免阻礙正常工作。”

批評下屬要及時,隨時發現,隨時批評,不要拖延。如果總是想過幾天再說吧,這樣,對方就會想:“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怎麼你過去就沒意見呢?” 有人認為:領導是權威的代表,在與下屬談話時只要使用肯定或提高聲調的語氣就行了,其實不然,作為領導,要首先考慮到對方的自尊心,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去糾正下屬的過失並且批評他。 有的下屬因為本身的原因,常常缺乏幹勁,工作沒有主動性。你批評他一通,想以此來調動他的主動性,往往無濟於事,主動性必須靠內因來調動。對他們的批評最好是隱晦的,在表面上要進行激勵。談話的目的在於讓對方接受,而接受則需要對症下藥,採取攻心策略。 一位哲人說過:“我們只有用放大鏡來看自己的錯誤,而用相反的方法去對待別人的錯誤,才能對自己和別人的錯誤有一個比較公正的評價。”

在領導的工作中,批評也是一種必要的強化手段。它與表揚是相輔相成的。作為領導者,應該盡量減少批評所產生的負作用,減少人們對批評的抵觸情緒,以達到較理想的批評效果。在批評別人的時候,首先應該對自己與別人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想到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想到自己的不足。同時,以理解的態度去看待對方的過失,考慮一下自己在同等條件下是否也會出現過失,不要以一貫正確的口吻去批評別人。尤其是自己也確有或大或小的失誤時,自我批評更應該誠懇。 在批評下屬的時候,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私下與其交換意見,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他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弊,他就會心悅誠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評和幫助。 可見,批評的方法是關鍵,方法不同,效果當然也不同。批評成功的條件。基本概括起來有三條:一是心要誠;二是要有徹底、中肯的分析;三是運用恰當的批評方式。

下面是四條頗有藝術性的批評方式,對領導者俱有較強的啟示作用。 要使對方從根本、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需要批評者從深處挖掘錯誤的原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幫助他認識、改正錯誤。 某單位員工小王要結婚了。工會主任問他:“小王,你們的婚禮準備怎麼辦呢?”小王不好意思地說:“依我意見,簡單點,可是丈母娘說,她就只有這個獨生女……”主任說:“哦,咱們單位的小李、小張都是獨生女!” 這段話雙方都用了隱語。小王的意思是婚禮不得不辦,而主任的意思是:別人也是獨生女,但能新事新辦。 幽默式批評就是在批評過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雙關語、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緩解批評時緊張的情緒,啟發批評者思考,從而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不但達到教育對方的目的,同時也創造出輕鬆愉快的氣氛。

伏爾泰曾有一位僕人,有些懶惰。一天伏爾泰請他把鞋子拿過來。鞋子拿來了,但佈滿泥污。於是伏爾泰問道:“你早晨怎麼不把它擦乾淨呢?”“用不著,先生。路上盡是泥污,兩個小時以後,您的鞋子又要和現在的一樣髒了。” 伏爾泰沒有講話,微笑著走出門去。僕人趕忙追上說:“先生慢走!鑰匙呢?食櫥上的鑰匙,我還要吃午飯呢。”“我的朋友,還吃什麼午飯。反正兩小時以後你又將和現在一樣餓了。” 伏爾泰巧用幽默的話語,批評了僕人的懶惰。如果他厲聲喝斥他、命令他,就不會有這麼好的效果了。 如果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的錯誤,或者不是正在犯錯誤的現場,我們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地對其進行批評。可以用溫和的話語,只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做到點到為止,起到一個警告的作用。

委婉式批評也稱間接批評。一般採用借彼比此的方法,聲東擊西,讓被批評者有一個思考的餘地。其特點是含蓄蘊藉,不傷被批評者的自尊心。 有一次宴會上,一位肥胖出奇的夫人坐在身材瘦削的蕭伯納旁邊,帶著嬌媚的笑容問大作家:“親愛的大作家,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麼辦法嗎?”蕭伯納鄭重地對她說:“有一個辦法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怎麼想也無法把這個詞翻譯給你聽,因為'幹活'這個詞對你來說是外國話呀!” 蕭伯納這種含蓄委婉、柔中帶剛的批評方式,針對性極強。 總之,批評的方法應以教育為主,用事實教育人,用道理開導人,用後果提醒人,從而使對方誠心誠意地接受批評。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因此批評時一定要平等相待,絕不能以審判者自居,更不能幸災樂禍,甚至惡語中傷。否則訓斥不僅是對被批評者自尊心的損傷,甚至是人格的侮辱,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無論任何團體,當員工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時,作為領導無可避免地要對其加以斥責。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批評應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態度上的嚴厲不等於言語上的惡毒,只有無能的領導才去揭人瘡疤。因為這種做法除了讓人勾起一些不愉快的回憶,於事無補;而且除了使被批評者寒心外,旁觀的人也一定不會舒服。因瘡疤人人都有,只是大小不同。 見到同事的慘狀,只要不是幸災樂禍的人,都會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覺。更何況,批評的目的是搞清問題,而不是搞臭下級。而且恰當的批評語言,還牽涉到一個領導的心胸和修養問題,絕不能以審判官自居,惡語相向,不分輕重。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領導者,在嚴厲地批評了下級之後,一定不要忘記立即補上一句安慰或鼓勵的話語,“打一巴掌不忘揉三揉”。因為,任何人在遭受領導的斥責之後,必然垂頭喪氣,對自己喪失信心,如此造成的結果必然使下屬自暴自棄。

然而此時領導適時利用一兩句溫馨的話語來鼓勵他,或在事後私下對其表示,正是因為看他有前途,才會嚴格要求。如此,受批評的下屬必會深深體會“愛之深,責之切”的道理,而更加發奮圖強。 這樣一來,下屬不僅會牢記錯誤,還會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正確的批評應該做到“對事不對人”。這是一條被無數事例所驗證的法則。固然,“事在人為”,錯誤與犯錯誤的人也是密不可分,但對事不對人的枇評卻更容易為下屬所接受。 當然,在現實當中,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而且被批評的下屬往往會認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你需要和他談一談,進行意見的交流。這種交流不是以上級領導為中心的單向的灌輸,而是要求下屬也積極參與到談話中去。

在談話中,要讓下屬逐漸步人正軌,認識到自己受處罰的合理性,並非是領導有意為難。如果對方確有隱情,應該表示體諒,說一些勸慰性的話。要讓下屬明白,處罰和批評的做法,絕不是專門對人的,而是對事而言的,請他不要引起誤會。 許多下屬認為,受批評就意味著他們的人格受到了侮辱。 這時候,就需要領導者通過列出事實讓他們明白,批評是為了部門和組織的利益和發展,而不是故意損害某人的感情。 可以坦誠地指出對方違反了什麼紀律,並造成了什麼不良影響,還可以舉出性質相同的案例,來說明批評的合理性和對事不對人的特點,使下屬心服口服,不會因為受批評而影響以後工作的熱情。 說到底,這種方法力求實現的就是,在感情上對批評者來說是委婉的,在問題上則是直接的、本質的,是通過事實來做人的工作。 “聞過則喜”是中國的古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愉快地接受別人的批評。上級批評下級,要使下級達到心悅誠服,沒有以權壓人,以勢壓人之感,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 批評本來是改正錯誤、教育人的,因此它的前提必須是下級確實有錯誤存在。沒有錯誤,硬去批評人家,便給下級留下“蓄意整人”的印象。領導者應該心胸豁達,實事求是,最忌神經過敏、疑神疑鬼、聽信流言、無中生有。 在批評之前先考慮一下有幾分的事實根據,這是比批評的態度和方法更為基本的東西。如果事先調查不夠,事實真相與得到的情況有差異,被批評者就難以接受;如果有人提供了假情況,打“小報告”,領導者以此為據,大加批評,那就更難以服人了。 所以,上級批評下級,責任要分清,事實要準確,原因要查明。 從實際出發,弄清事情的本來面目,找出問題的原因,恰當地分清責任,這樣的批評有理有據,既不誇大,又不失察,下級當然口服心服了。所以,上級批評和否定下級,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政策為準繩,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則。 做到實事求是,還必須克服主觀行事的傾向。主觀武斷的領導者容易失去人心。 對於任何事物人們都有自己的主觀印象,但是作為領導,卻不可主觀武斷。例如,領導在主觀上不喜歡一些職員,如有的人脾氣不好,與自己性格不合或者在一些小問題上總有摩擦等。 這時一旦工作出現了偏差,便傾向將責任推到他們身上,從而造成了惡性循環。領導越來越挑剔下屬,而下屬的表現也越來越差。 避免自己的主觀武斷,必須從心理上消除許多障礙。例如你要認識到,身為一名領導,你可能會很敏感,或者你看問題有時會產生片面等等,多找自己心中的“死結”,便會在對人和事的評價上多一份公正。 對於這些領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論斷很值得借鑒。 要做到有效的批評,就必須注意應隨著批評對象和場合的不同改變批評的方式和語言。那種企圖用統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現實的看法,只會處處碰壁。 聰明的領導者往往知道根據不同的場合調整批評的方式,而魯莽的領導者則往往不分場合,簡單粗暴。 一般來說,盡量不要在太公開的場合批評下屬。在公開場合批評某一個下屬的行為,絕對不是高明之舉。採用這種方式批評下屬,就是在踐踏下屬的自尊,不僅打擊士氣,同時也顯示出了領導的冷酷無情。 一質檢經理在進行質量檢查時,對車間主任咆哮道:“看看你讓屬下做了些什麼?這種劣等產品怎麼能出現在我們的流水線上!你這個車間主任是乾什麼吃的?如果再這麼幹,你就別想再待下去了!” 毫無疑問,質檢經理的行為不僅會引起車間主任的難堪和憤恨,同時也會使在場的每一個普通員工感到困惑和不安。他們也許會想:“下一個挨罵的人會不會是我呀!” 在這種人人自危的情緒下,又怎麼能做好工作呢?儘管產品的質量不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質檢經理用這種笨拙的方式處理問題,只會使事態更加嚴重。當著車間工人的面責罵車間主任,會影響車間主任在工人心中的地位,從而直接損害車間主任作為一名管理者的效能。更為嚴重的是,車間主任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可能就此流露出逆反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甚至怠工、舞弊。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出現了這種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質檢經理找到車間主任進行私下討論。那樣不但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夠維持車間主任和工人們的士氣,使所有的人都從中獲益。 因此,作為一名領導,切不可在公開場合批評員工,更不能當著你的上司面批評,這樣會使下屬覺得你是有意在告他的狀。 應該說,瑪麗·凱女士在這一點上就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在一次由全美各地的美容顧問參加的業務峰會上,她發現有一位美容顧問的衣著、化妝與美容顧問的職業很不相符。隨後她了解到這位美容顧問是一位剛剛入行的新成員。瑪麗·凱意識到,如果採用一對一的方式直接給這位美容顧問提建議,也許會傷害到她。所以瑪麗·凱決定將自己的意見以一種更巧妙的方式傳遞給對方。 於是,瑪麗·凱在業務會議上做了一次題為“美容顧問的儀容和著裝” 的演講。這樣一來既讓與會人員從演講中學到了東西,又使那位美容顧問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而且又沒有傷害她的自尊心。在整個會議中,瑪麗·凱一再提醒在場的每一位美容顧問,要表現出自己的專業風範。 演講過後的第二天,瑪麗·凱發現原來那名邋遢的美容顧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整潔樸素,而又不失專業風範的職業女性。 實在無法避免在公開場合批評時,也應注意批評的力度。這一點尤為重要。 古代有一位俠客,跟隨他學習的人很多。一次朋友問他:“有那麼多弟子仰慕你、跟隨你,你是否有什麼秘訣呢?”他回答說:“我的秘訣是,當我要責備某一位犯錯誤的弟子時,一定叫他到我的房間裡,在沒有旁人的場合才提醒他,就是如此。” 對領導而言,應該明白,你既身為領導,無論如何你總該對單位的人和事負有責任,這是誰都推諉不掉的。喜歡將“家醜外揚”,反而暴露出你的管理不力,或由你制定的管理體係有缺點、不健全。更不好的是,還會給人留下自私狹隘的印象。 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批評要求,譬如說對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業,批評就應嚴厲一些,而對於一些要求員工自由發揮程度較高的職業,批評則應注重於啟發引導。 不同年齡的人批評也應有所差別:年長者應用商討的語氣,對同齡人則可自由一些,畢竟彼此的共同點較多,而對年輕人則應多給予一些啟發性的批評,促使其提高認識。比如對年長者稱呼前加上謙辭,顯得鄭重有禮,對年少者用“小×”來稱呼,增加親近感,就能增強批評的效果。 就性格上的差別來說,瑞土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將人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類。外傾型開朗活潑,善於交際;內傾型則孤僻恬靜,處事謹慎。對他們領導者就應採取不同的批評方法:對於前者可以直率,對於後者需要委婉;對於前者談話要乾淨利落,對於後者措詞要注意斟酌。至於介乎二者之間的中間性格類型的人,可以隨機應變。因人而異。 知識和閱歷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對水平高的人需要講清道理,必要時只需蜻蜓點水,他們便心領神會;對水平低的人必須講清利害關係,他們看重的是結果如何,而不在意其中的奧秘究竟怎樣;之乎者也、文縐縐的詞句,只能使其如墮五里霧中,辨不出東南西北。 中國有句俗語:“人有臉,樹有皮。”任何人都是有尊嚴的,不能因為你是領導就肆意踐踏下屬的尊嚴,說得更直接點,就是要給人面子。 批評的質量與其數量之間,並不存在正比的關係,有效的批評往往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實質,使下屬心悅誠服,而絮絮叨叨的指責卻會增加下屬的逆反心理,而且即使他能接受,也會因為你缺乏重點的語言而抓不住錯誤的癥結。 更嚴重的是,有些領導似乎就是喜歡“痛打落水狗”。下屬越是認錯,他咆哮得越厲害。這樣的談話進行後會是什麼結果呢?一種可能是被批評者垂頭喪氣。另一種可能則是他忍無可忍,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鬧一場而去。這時候,挨罵下屬的心情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就是認為:“我已經認了錯,還要抓住不放,實在太過分了。”性格怯懦者會因此喪失信心,較剛強者則說不定會發起怒來。 顯然,領導這麼做是不明智的。有些領導認為下屬並非真心認錯。實際上不論認錯態度真假,認錯本身總不是壞事,所以應該先肯定下來,然後再循此思路繼續下去:錯在何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造成了什麼惡劣後果?怎樣彌補損失?如何防止再犯類似錯誤?只要這些問題,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解決了,批評指責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須知一千個犯錯誤的下屬,就有一千條辯護的理由。下屬能自我反省,承認錯誤,就不應太過苛求。總之,犯錯是第一階段。認錯是第二階段,改錯是第三階段。 無論如何在下屬認錯之後,領導者只能努力幫助他邁向第三階段,而不是其他。 用激勵代替批評,是史金納教學的基本觀點。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以動物和人的實驗來證明:當減少批評,多多激勵對方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比較不好的事會因受忽視而逐漸萎縮。 許多年以前,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在工廠裡做工。他一直喜歡唱歌,夢想當一名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師卻不但沒給他鼓勵,反而使他洩氣。他說:“你不適宜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簡直就像風在吹百葉窗一樣。” 但他的母親,一位窮苦的農婦卻不以為然。她接著自己的孩子,激勵他說:“孩子,你能唱歌,你一定能把歌唱好。瞧你現在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她節省下每一分錢,給她的兒子用來上音樂課。這位母親的嘉許,給了孩子無窮的力量,也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那個時代最偉大、最知名的歌劇演唱家。 假若在這個小男孩的童年,沒有母親的激勵與讚許,只有那位老師的無情打擊,這個世界上也許就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歌劇家。 生活中,少一分指責,多一點嘉許,不僅令事情做起來得心應手,也給予對方愉悅的心情,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不應當懷著自已的私心或對事物不感興趣,就對他人的行為採取貶低或批評的態度。沒有愛迪生母親對兒子孵雞蛋行為的肯定與讚許,也許愛迪生就沒有後來的輝煌成就。也許就是那一句微不足道的激勵,給了那些需要動力的人無窮的力量,給那些身處逆境的人奮鬥的信心。誰又能小視它呢? 在《孩子,我並不完美,這只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裡,著名心理學家傑絲·雷耳評論道:“激勵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吝於把激勵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那麼身為領導,在看完上面這些話之後,就別吝嗇你的那份陽光,讓它普照周圍的每一個人吧! 指出別人的缺點,可能因與對方意思相違而傷害到對方,又可能因對方態度蠻橫傷及自己。這時,需要用讚美的話語做中和劑,令對方反駁不是,發怒也不是,再加上批評得有理有據,可令其心悅誠服地接受。 首先必須設想一個限度,否則你的忠告也許會適得其反。當你要指出別人的缺點時,必須先認識到人類的脆弱及不完美,且保持著自我反省的心態和與對方一同背負過失的謙虛態度,讓對方發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其次,為了免於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必須要事先準備些稱讚的話,在批評他人之前,先將這副“靈丹妙藥”給對方服下,然後再轉入正題。當對方因你指出的缺點而感到難過和難以接受時,表揚就起了很大的中和作用。 某部門經理有一天一大早見到他的一位女祕書,便誇她:“你昨天擬的那份報告很好,我很喜歡。”那位女祕書聽了受寵若驚,很高興。這位經理又不急不忙地接著說:“今後打字的時候多加註意,不要有錯別字。” 這位經理的方法值得效仿。就像一種很苦的藥丸,外面裹上糖衣,先讓人感到甜味,容易一下子吞到肚裡。於是藥物進入腸胃,藥性再發生作用。病人既不會感到藥苦,難以下嚥,又把病治好了。如果經理直截了當地指出“以後注意錯別字”,那位女祕書可能會覺得羞愧、難過,難以接受,或者還要爭辯幾句。這樣,對秘書的規勸就失去了效果,還可能引起下屬的不滿,令雙方不愉快。 良藥未必苦口,批評也要講究方法。不顧時間、地點、對方心理,直截了當、劈頭蓋臉的一陣冷言惡語,達不到批評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學會和風細雨地指出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好處多多! 瑪麗·凱在《談人的管理》一書中寫道:不要光批評而不讚美。這是我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不管你要批評的是什麼,都必須找出對方的長處來讚美。批評前和批評後都要這麼做。這就是我所謂的“三明治式”批評法——夾在兩大讚美中的小批評。 即在批評別人時,先找出對方的長處讚美一番,然後再提出批評,而且力圖使談話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最後再使用一些讚揚的詞語。這種兩頭讚揚、中間批評的方式,很像三明治這種中間夾餡的食品,故以此為名。 用這種方式處理問題,對方可能不會太難為情,減少了因被激怒而引起的衝突。 這種方法在很多情況下也是比較有效的。其優點就在於由批評者講對方的長處,起到了替對方辯護的作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批評行為時,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人在聽到批評時,總不像聽到讚揚那樣舒服。人在本能上對批評有一種抵觸心理。人們喜歡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尤其是一個人在工作中已付出很大努力時,對批評會更為敏感,也更喜歡為自己辯解。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也是認知不協調的一種表現。即在認識上,人們確信自己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而在行為上卻試圖為每一次過失辯解。解決這種認知不協調的方法,就是批評者替對方進行辯解或創造條件使對方覺得無法辯解。 批評者首先讚揚對方,就是避免對方的誤會,表明上級、同事對他所做工作的承認,使他知道批評是對具體事而不是對人的,自然也就放棄了用辯解來維護自尊心的做法。有些領導者不喜歡這種方式,認為先讚美再批評,是一種軟弱的表現,領導者應該是強者的形象。在日益強調人的作用的今天,這種批評方法完全以領導者自居,以嚴厲維護威信,更不足取。 從“三明治策略”的表達形式看,讚揚一批評一讚揚,也是符合人的心理適應能力的。 人們希望別人的讚賞,讚揚就應該在他的心裡留下比較深的印象。兩頭讚揚就能起到這種作用。 當批評者在誠懇而客觀的讚揚之後再進行批評時,受批評者會因為讚揚首因效應的作用,而覺得批評不那麼刺耳。但是,如果你需要比較透徹地分析他的錯誤時,讚揚的作用可能會被沖淡,批評又會產生比較強的近因效應,被批評者可能會產生一種被戲弄的感覺。注意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所謂人緣好的領導者都比較喜歡“三明治”式的批評方法。當然,這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自覺或不自覺地去做的,並非“進口”的技術。 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和領導工作的傳統,就是要求採取“同志式”的批評,要“治病救人”。 比較典型的“三明治”式,就是標準的三段論:小張,這份工作報告寫得很好,看來你下了一番功夫。思路很清楚,裡面有幾點寫得比較精彩。要說不足,我看是不是把這幾處改一下。這種說法不太妥當,言辭過於尖銳會剌傷別人的積極性。好,就這樣。好好乾,小伙子挺聰明,文筆很好,希望再接再厲。 這樣說,小張聽後會覺得領導對自己充滿期望,不足的地方點得很清楚,合情合理。他就會盡最大努力去改正不妥當的地方。 有時,人們也會把“三明治”變成“雙色糕”讓讚揚與批評交錯出現,其目的也是維持聽者的心理平衡。如果批評是三言兩語便可結束,只需“三明治”即可,如果要分析,談話時間校長,就應在大“三段論”中套上小“三段論”,時時談起別人的優點,這樣效果會好得多。 身為領導者,批評下屬的過失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在註重自己批評方式的同時,不要忘記批評之後還要及時地安慰下屬。這是身為一名成功的領導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人與人之間,不論地位尊卑,人格是平等的。領導在批評下屬時,不論批評的怎樣高明,總是要傷人的,只是傷人有輕有重而已。因此,發火傷人後,需要做及時的善後處理,即進行感情補償。妥當的善後要選時機、看火候。過早了對方火氣正盛,效果不佳;過晚則對方鬱積已久的感情不好解開。因而,宜選擇對方略為消氣、情緒開始回复的時候為佳。 正確的善後,要視不同對象採用不同的方法,有人性格大大咧咧,是個粗人,領導發火他也不會往心裡去,故善後工作只需三言兩語,象徵性地表示就能解決問題;有的人心細明理,領導發火他也能諒解,則不需下大功夫去善後;而有的人死要面子,對領導向他發火會耿耿於懷,甚至刻骨銘心,則需要善後工作細緻而誠懇,對這種人要好言安撫,並在以後尋機通過表揚等方式予以彌補;還有的人量小氣盛,則不妨使善後拖延進行,以天長日久見人心的功夫去逐漸感化他。 藝術地善後還應體現出明暗相濟的特點。 所謂“明”是領導人親自登門進行談心、解釋甚至“道歉”,對方有了面子,一般都會順勢和解。 所謂“暗”是指對器量小者發火過了頭,單純面談也不易挽回時,便採用“拐彎抹角”或“借東風”法。 例如,在其他場合,故意對第三者講他的好話,並適當說些自責之言,使這種善後語言間接傳人他的耳中。這種背後好言很容易使他被打動、被感化。另外,也可以在他困難時暗中幫忙。這些非當面的表示,待他明白真相後,會對領導由衷感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