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經理人必備商務口才與談判知識

第14章 第十四章辯論口才

辯論賽中的辯題是不會對一方特別有利,而對另一方特別不利的。一般辯題都要考慮到辯論雙方的原始均衡,和雙方基本上的平等。只是由於雙方對辯題的解釋與分析角度不同,或許才會造成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辯論的成敗。辯論中破題的好壞,直接關係甚至決定一場比賽的成敗。不利的一方可以通過破題化不利為有利。在均衡的情況下,一方也可通過巧妙的破題佔據優勢。 那麼,要破好題,第一步做的自然就是分析辯題,而分析辯題主旨就是辨清題意,找出分歧。辨清題意就是把握住辯題的含義,要把辯題中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都搞清楚,同時還要了解辯題提出的背景。因為辯題提出的背景正是其所使用的概念的語境,它直接影響這些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比如“貿易保護主義可以抑制”這個辯題,貿易保護主義的產生、發展、變化及抑制的可能性就有種種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不了解這些背景情況,也就不可能準確全面地把握“貿易保護主義”這一概念的含義,也就無法確定對“可以抑制”是持肯定態度還是否定態度,所以了解背景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題意。辨清題意才能分析它的共識點和爭論點,然後才能準確地找到分歧,形成自己的論點。

雖然論點形成後,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論據,但為了能更好地論證己方的論點,在辯論中能應付自如,得心應手,還須蒐集充分的論據,如事實、理論材料或比喻、類比材料。材料是證明命題、構成辯辭的依據。沒有材料,命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辯辭也就言之無物,怎能令人信服呢? 取材範圍應盡可能廣泛一些,寧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略。否則在構思辯辭時會感到捉襟見肘。凡是有助於對辯題內容做全面、深入了解的資料,以及能增強命題論證說服力的證據,均應廣為蒐集,以備臨場之用。 蒐集論據可以從必需、真實、典型、新穎四個方面著手。 必需。是指論證己方論點或反駁對方論點必不可少的論據材料。它是與己方論點相關的論據,即由此必然能推導出己方論點的論據,或由此必然能推倒對方論點的論據。

真實。真實是論據的生命,只有真實可靠的論據才能證實己方論點的正確。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理論論據,都要鑑別真偽,核實無誤。論據如果失真,則很有可能反為對方所用,這種利害關係不言自明。 典型。論據能否有力地論證論點,關鍵在於是否典型。所謂典型的論據,是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事物本質的論據。這樣的論據說服力很強。 新穎。新穎的論據令人耳目一新,能吸引人,能收到出奇制勝之效。因此選用新穎的論據,在論證中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確定方略是論辯較為關鍵的一環,主要是安排攻守策略。攻就是確定論證己方論點的方法與途徑,反駁對方論點的方法與途徑。守就是確定抵禦對方批駁的方法與任務途徑。要確定攻守策略,必須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要充分估計己方論點是否正確,論據是否充實可靠,論證是否充分嚴密,防守與進攻的方法是否得當,整體配合是否緊密,與辯題有關的資料準備是否充分,運用這些材料時能否做到隨機應變等。這是“知己”。

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對方,不僅了解他們的辯論觀點與策略,甚至對方的個人條件,諸如心理素質、知識素養、興趣愛好、生活經歷、優缺點以及他們整體配合中的強弱環節等,都應瞭如指掌。這是“知彼”。做到知己知彼,方可以己之長,攻人之短。這樣確定謀略,可望百戰不殆。 分析好辯題,確立謀略後,最好進行一次臨戰演習,實地模擬即將展開的辯論。演習,是對實際論辯的模擬,是論辯前知己知彼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演習,可以充分暴露出自己在準備工作中的漏洞,可以比較出哪一種方法和技巧更適合於即將到來的論辯,從而可以進一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論辯方案,使之更充分,更有針對性。同時,演習也是對論辯者臨場實辯的鍛煉。因此,可以說演習本身既是論辯前準備工作的一部分,又是對以前準備工作的一次全面檢查。在演習中,檢查一下已確定的謀略是否切實可行,是否還有漏洞,是否還需修訂或補充,以便進一步完善這些謀略。這種演習可以鍛煉辯者,提高其參辯的自覺性,強化臨場適應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演練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而臨戰演習不失為檢驗並完善辯論前準備工作的一種好方法。

在辯論中,確立論點的必備條件是針對性、鮮明性、科學性和創見性。 辯論是具有對立面的社會語言的互動,所以論點的提出,首先必須與對立方的觀點、主張針鋒相對,要緊緊扣住爭論的焦點。對方是正,我方必反,對方是反,我方必正。這就是論點的針對性。 具有針對性,要求論點必須集中。辯論是針對一定的辯題展開的,辯題總有一定的複雜性,不然,就不必辯論了。複雜的辯題都有各種矛盾。矛盾的各個方面,存在著內部的和外部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具有各種屬性和規律。辯者提出論點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應該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質和核心問題去確立論點。 這樣有利於集中論題,促使辯論更深入地展開。具備針對性,要求提出的論點,必須切中對立方要害。這樣才能集中力量,駁倒對方,使我方處於有利地位,最終摘取勝利的桂冠。

論點的鮮明性,是強化針對性的需要。因為要與對立方展開攻守,這就必須丁是丁、卯是卯,來不得半點含糊,也不能閃爍其詞。我們所說的鮮明性,是指提出論點必須做到:清楚明確,不含糊其辭,不產生歧義;論點中的概念、判斷應始終保持同一;態度明朗,該肯定就肯定,該否定就否定,不模棱兩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遇到說這類話的人,他們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肯定什麼否定什麼,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作為一般的議論,什麼也沒有議論清楚。如果是辯論,對立方肯定不知其所云,怎麼展開“辯論”呢?因此,論點的鮮明性是展開辯論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辯論是一種以辯明真理為最終目的的社會語言的互動,決不能憑著海闊天空的主觀臆斷去隨意宣洩。因此辯論的論點必須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全面的反映和闡發。論點必須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切忌主觀、片面、形而上學。要使論點具有科學性,最根本的在於辯者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因為它是關於自然、社會、人類意識活動的本質與規律的最正確、最科學的概括和反映。只有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在辯論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從而提出並堅持正確的論點。

科學性,首先表現為論點正確,即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果論點不正確,在辯論中就失去了取得勝利的基礎。即使用盡技法,僥倖取勝,亦會造成不良影響,出現負效應。其次表現在知識運用和材料選取的準確上。如果是專業型辯題的辯論,這一點更為突出。如果出現差錯,小則貽笑大方,大則將辯論引向歧途,甚至阻礙辯論的順利進行。如果是專業型以外的其他類辯題的辯論,有關的生活知識、社會知識等也應力求準確,才能使辯論正常進行。再次表現在表述論點的語言上。語言要準確地、恰如其分地將論點表述清楚,使論點不生歧義,一目了然。 創見性是指論點要新穎,有獨創的見解,不人云亦云,不拘泥前說,也不主觀臆斷,能提出新主張、新觀點,解決新問題,表現出遠見卓識。創見性,主要表現為提出新論點,即能提出別人沒有提出過的見解和主張。當然,提出新論點,並不是臆想妄斷、隨意的標新立異,而必須是在繼承前人正確觀點的基礎上,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創新。

這種創新的論點,是符合客觀規律與本質的真知灼見。它是對真理的發展,是人類認識的進步,是能夠解決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而出現的新問題的觀點。 客觀世界不斷發展變化,真理長河永無盡頭。任何一種主張和見解,不論它曾閃爍過多麼燦爛的光輝,它總是在一定客觀條件下產生的,總不免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人類認識的發展,總是需要後人對前人已有的認識加以繼承並不斷創新去推動。 在辯論中,作為探尋和宣傳真理的論點,必須體現出人類認識的發展,要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而有所創新。 日本近代史上的軍事家大村益次郎是一位很善辯的人,甚至因此而養成了一種習慣。有一次,鄰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氣很熱,是不是?”他不說“是”,而是答道:“夏天本來就是熱的。”假若他順著問題答道“是的,的確很熱”,他就失去了自我防衛的態勢。這已成為他慣常的思維模式。

在辯論中誘使對方說“是”,即指在論辯的開頭切勿涉及有爭議的觀點,而應順應對方的思路,強調彼此有共同語言的一面,從對方的角度提出問題,誘使對方承認你的立場,讓對方連連說“是”,與此同時,一定要避免讓對方說“不”,慢慢就能將對方引入“陷阱”。 商人威爾斯向皮箱行訂購3000只皮箱,取貨時卻說,皮箱內層有木材,不能算是皮箱,並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15%的損失。在威爾斯強詞奪理、法官偏袒威爾斯的情況下,律師羅文錦出庭為被告辯護。羅文錦取出一隻金懷錶問法官:“法官先生,這是什麼表?”法官說:“這是倫敦名牌金表。可是,這與本案沒有關係。”羅文錦堅持說與本案有關,並繼續問:“這是金表,事實上沒有人懷疑。但是,請問內部機件都是(黃)金制的嗎?”法官知道中了“埋伏”,只好啞口無言。

預設埋伏,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又簡潔明了,使對方無話可說,無辭可辯。 借題發揮指的是在論辯中受到攻擊時,可以不直接從正面答辯,而藉助論敵提供的話題進行還擊,從而改變論辯的局勢。 古人說:“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鍋裡的水沸騰,是靠火的力量,而柴草則是產生火的原料。釜即鍋,薪即柴草。止沸的辦法有兩種:一是揚湯止沸,二是釜底抽薪。論辯時,論辯雙方所持的論題,都是由一定的論據支持的,如果將論題的根據——論據抽掉,那麼,論題這座大廈就會像釜底抽薪,其論點必然不攻自破。 在論辯中,有時不急於以眼還眼,針鋒相對地直言對抗,而是先承認對方的分析和指責是對的,讓對方認為自己似乎同意了他論據的合理性,然後出其不意,或指出對方的矛盾,或說出事實的真相,或做出另外的分析,最終達到證明自己論點正確性的目的。

順水推舟即順著對方的思維邏輯推下去,最後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以證明對方的觀點站不住腳。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寧出生於中國,當時他父親是美國來華的傳教士。小朗寧出生後喝的是中國奶媽的乳汁。後來他三十歲時參加了議員競選,遭到了反對派的攻擊。反對派的邏輯是:“朗寧曾喝中國人的奶長大,身上一定有中國人的血統,因而不能參加加拿大競選。”朗寧反擊道:“你們中有沒有人喝過加拿大牛奶呢?如果有,你們身上不是也有著加拿大牛的血統了嗎?當然,你們可能喝過加拿大的人乳,又難免喝過一些加拿大的牛乳,你們豈不成了人牛血統的混血兒了?也許你們長大了,不僅靠喝,自然還得吃,吃雞脯、吃牛排、吃羊腿……這樣一來,你們的血統一定是很難認定了。” 在論辯中,你可想辦法逼對方把你想了解的東西盡快說出來,以便早點對付之。 其辦法之一是把話說到一半就故意停下來,然後讓對方接下去說。如:“這麼說,您的意思是……”“照您的說法,它的意思是……”當你用這些半截子話去誘發對方時,對方十有八九會不加以思考就把這句話按意思說完。這時,你就輕而易舉地又多了一張“底牌”。 辯論場上誰掌握了主動權,誰就有了取勝的保證。為了掌握主動權,除了要充分利用主動權,搶旗幟以奪人心以外,首先應當在程序發言中力求穩紮穩打,盡量講一些四平八穩、留有餘地的話,不給對方留下可乘之機。 其次在自由辯論中揀對方最薄弱的環節先攻,力求先聲奪人;取得優勢後,乘勝進入下一回合,積小胜為大勝;陷入劣勢時,及時轉入對本方有利的陣地,實施反攻;處於膠著狀態時不糾纏,不硬拼,躍出來拉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從而給評委和觀眾一個鮮明的感覺——是你牢牢掌握了主動權,新的話頭總由你挑起。你挑到哪裡,對方就跟到哪裡,全場牽著對方的鼻子走。 最後不給對方“空子”鑽。一些有威力、出效果,卻又容易讓對方鑽空子的話,可以放在自由辯論對方時間已經用完的時候講,或是安排在正方四辯的程序發言當中講,因為這時對方已經沒有發言的機會,不可能再來鑽空子了。 窮追猛打,是辯論中佔有先機一方慣常採用的方法,其關鍵招式就是有答必有問。 沒有經過專門訓練、不夠老練的隊員,在自由辯論中往往不能處理好答與問的關係:或是只答不問,被對方牽著鼻子走,既先用完了自己的時間,又缺乏對對方的攻擊力;或是只問不答,讓評委和觀眾感到明顯是在迴避對方的問題,導致最終的失敗。有答必問,即以機智的答辭反駁對方觀點從而贏得全場掌聲時,立即“反問”,使對方無任何喘氣機會,最終在你的窮追猛打下,敗下陣來。 對方的矛盾一般分為三類: 首先是對方的論點論據與客觀事實發生了矛盾。這時應當及時運用可靠的事實材料,指出對方的觀點有漏洞,材料不真實。 1990年南京大學隊在同台灣大學隊的比賽中,當台灣大學隊提到全世界軍費開支連年增加,1945年以來每天有十二場戰爭在進行的時候,南京大學隊立即援引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具有權威性的調查報告,強調1988年全世界軍事費用就降低了2%,強調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總共爆發了約三十次戰爭,而八十年代總共只爆發不到十次,以此說明緩和的趨勢。 其次是對方不同辯手的言論相互發生了矛盾。這時應當馬上挑明對手自相矛盾、邏輯混亂。 南京大學隊在同新加坡工藝學院隊辯論時,對方一方面把“經濟聯盟” 嚴格定義為最高形式的經濟一體化,即各成員國相互取消關稅,自由流動各種生產要素,統一貨幣,協調並統一外貿、財政、經濟和社會政策,從而不承認世界上有任何經濟聯盟;另一方面又把歐共體之類的組織當作經濟聯盟來評論。南大隊緊緊抓住對手的這一自相矛盾之處猛攻,終使對手陣腳大亂。 最後是對方的論述與他們應持的立場發生了矛盾。這時可以“真誠”地感謝對方幫助論證了本方的觀點。 反駁是辯論制勝的關鍵,也是辯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藝術魅力往往能給人一種絕佳的享受。 1990年第三屆亞洲大專辯論會,南京大學對澳門東亞大學隊。賽題是:“儒家思想是亞洲四小龍經濟快速成長的主要推動因素”。 南京大學隊持反方,也就是要說明儒家思想不是主要推動因素。針對這場比賽,南京大學隊設計了一個令對手頭痛的問題:“儒家思想在東亞存在了幾千年,為什麼偏偏到了近一三十年才推動經濟的快速成長呢?” 這是他們掌握了亞洲四小龍經濟快速成長的許多資料後反駁對方的一個綱領性問題,目的自然是要說明儒家思想不是亞洲四小龍經濟快速成長的重要推動因素,從而使澳門東亞大學隊的反駁無立足之地。 此外南京大學隊在這場比賽中還設置瞭如下問題供對方回答,並以此反駁,如“新加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七八十年代又提倡高科技產業發展,請問儒家思想到底主張發展哪種行業?”“四小龍中有的注重政府乾預經濟生活,如韓國、新加坡;有的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如中國香港,請問儒家思想是提倡自由放任政策呢,還是政府乾預?” 接著南京大學隊在講了新加坡1985年經濟衰退後召開了一千多位學者參加的“經濟對策討論會”後,馬上幽默地反駁道:“如果儒家思想真有對方所說的功效,那麼他們召開的不就應該是儒家思想研討會了嗎?”在指出了四小龍都奉行著“出口導向戰略”時,連帶著反駁道:“如果儒家思想能夠推動經濟的快速成長,那麼其他國家只要多進口幾本、《孟子》,保證人手一冊,經濟快速成長不就十拿九穩、萬事大吉了嗎?”而當對方指出“儒家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和齊家雖然不能推動經濟增長,可是它也有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啊!”南京大學隊則反駁:“還是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儒家所謂的天下大治吧。按照孔子的說法,無非是行周代的禮法,乘商代的車子,戴夏代的帽子,再來上一段堯舜時期的歌舞,這怎麼能帶來經濟快速增長呢?” 一陣掌聲過後,南京大學隊又說:“據我們所知,新加坡用的是公元曆法,愛乘的是奔馳和三菱牌轎車,並沒有戴帽子的習慣,這怎麼能說是儒家的天下大治呢?”一席話博得了台下一片掌聲和笑聲。南京大學隊的設問、反問、追問,形成的反駁,如“排炮攻擊”之勢,可以說每一個小層次的結束處,都發出一枚反駁的“砲彈”。因此評委稱讚有“排山倒海之勢”。 提問直接構成了辯論的過程,無論有疑而問,還是無疑而問,或者明知故問。都是為了通過“問”達到論辯的目的。這個目的或“問”本身就是對對方的反駁,或是為進一步去駁倒對方掃除障礙。因此,“問”本身就是論辯的一種重要方式。 目的是使對方落入自己設計的圈套,從而迫使對方承認或否定某種觀點。除了利用概念不明確來使對方陷入圈套的提問法外,還有兩種方法。 一是“複雜問語”法。就是不能肯定或否定回答的問語。 “複雜問語”中預設著回答者不能接受的前提,無論對它做肯定的回答或做否定的回答,都意味著回答者承認了問語中所預設的前提。 二是由遠及近、步步逼問法。即在提問時,不立刻說出自己真正要問的內容,而是從遠離實質的內容問起,從那些看起來與所問內容沒有關係的小事問起,由遠及近,層層推進,步步逼問,從而牽著對方的鼻子進入自己的伏擊圈。 對方對所提問題不管做肯定回答,還是做否定回答,都感到為難,都與其願望、要求相背離。使對方左右為難提問的高妙之處,在於利用對方觀點或行為的矛盾之處,通過設問使其陷入進退兩難、不能自拔的困境,逼迫對方自己否定自己的觀點或行為。 有時在開始反駁之前先發問,讓對方說出自己希望他說的話,然後以此為話題,尋找漏洞去反駁對方,這樣做更有力。在運用引出反駁話題提問法時應注意:既要使自己提出的設問與下面的反駁直接相連,又要使對方能按自己要求的去回答。這樣,下面的反駁才能得以進行。 直問。所謂“直問”,是指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直接抓住要害的反駁設問。 曲問。即轉彎抹角、迂迴設問,來誘使對方說出前後矛盾的話,從而迫使其承認自一己觀點的荒謬。 反問。反問可以說是明知故問。其特點有二:一是用問句表達自己確定的思想;二是反問不要求回答。 在論辯中,如能靈活運用以上問話技巧來反駁對方,會比陳述性的反駁更有力,更有助於攻壘破敵。 在論辯中,有些觀點表面上看不出自相矛盾,但通過提出一個問題,就可以使內在矛盾暴露無遺,為我們駁倒對方提供有利依據。 在辯論中,詭辯是最難應付的一種論辯,但只要仔細審視推敲,就會發現其前提、推理、結論,都是有著虛假的成分。而此時,你若能及時擺出事實,詭辯自然不攻自破。 《紐倫堡:1945年審判納粹主要戰犯實錄》一書的作者艾雷·尼夫,曾參加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工作。他生動翔實地記錄了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希特勒第三帝國二十餘名活著的納粹黨頭目作為戰犯審判的事實,其中對德軍元帥、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的審訊有下面一段記載:當盟國檢察當局開始審訊戈林時,他已經在證人席上呆了一個星期。第一個起訴人是美國方面的羅伯特·傑克遜。審訊開始不到十分鐘,傑克遜就陷入了困境。他很快就被文件搞得暈頭轉向。而戈林則看出了每個問題後面的企圖,他甚至用洪亮的聲音表示願意幫助傑克遜。在整個審訊中,戈林越來越主動,而傑克遜則越來越被動。他多次在法庭上出現失態的舉動,怒氣沖沖地摔耳機。有一次幾乎要哭了。而戈林則彷彿仍然是第三帝國的元帥。在這個鬥爭回合裡,戈林獲勝了。他先在證人席上呆了一個星期,對審訊程序特點有所了解,也有所準備。同時,他熟悉了盟國所繳獲的全部文件,知道自己的弱點在什麼地方。相比之下,傑克遜對文件沒有準確的把握,同時主動權掌握得也不好,不僅沒有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誘使證人陷入預先設好的圈套,反而允許他長時間地誇誇其談。結果,本當以雄辯獲勝的傑克遜反而敗在了戈林的詭辯之下。 在下一個星期天,戈林故伎重演。在作證時,戈林堅持說,當五十名英國皇家空軍的戰俘軍官於1944年春被槍殺時,他正在休假。此事是對這位前帝國元帥最明確的戰爭罪行的指控之一。可是他聲稱,在他們被處死之前,他對此事一無所知。 但是,英國的起訴人戴維·馬克思韋爾·法伊夫爵士對材料爛熟於心,他像審訊小偷似地套出了戈林的一個“口供”。戈林聲稱他是3月29日到達大本營的,這時越獄發生已有五天。法伊夫當即指出,槍殺飛行員是分批進行的,一直持續到4月13日(針鋒相對,以事實戳穿謊言),接著他向戈林出示了文件。文件證明,德國空軍作戰部曾就此事告知他們的總司令戈林(以物證、事實進一步戳穿謊言)。至此,戈林陣腳已亂,而法伊夫則不慌不忙,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將其逼進了死胡同。 作為詭辯的老手,戈林對盟國掌握的材料非常熟悉。不難想像,僅憑一般性審問是難以製服他的。法伊夫憑著對材料的高度熟悉,以戈林難以否認的文件和他自己口供的矛盾,用事實最後擊敗了戈林的詭辯。 論辯的特點,決定了論辯的訓練內容。只要辯手多在表達流暢、語言純正、思路敏捷、即席發揮等幾個方面下功夫,論辯能力自然會有很大的提高。 誦讀訓練法主要是訓練辯手的語言、語調、語氣等基本功。所選的誦讀材料一般以議論文為主,也可用散文、詩歌等較易發揮感情的材料。 讓兩個辯手互相問答,提問只能用一句話,回答也只能用一句話。互相問答不能超過一定的時間。這其實也是一種自由論辯的模擬訓練,只是省卻了雙方的陳述。一旦辯手在規定的時間沒有表達完整,可以讓他立即悟到自己語言的缺陷,同時也給予了積極的鍛煉。 論辯要求辯手有不同一般的悟性,即在極短的時間內對對方的語言做出歸納、判斷,同時也組織反攻。這一系列的過程當然牽涉到邏輯、反應能力,但不可否認如何將對方主題歸謬抓漏,再正確表達己方觀點也是表達的任務。提煉主題法即是為這一目標設計的。 即興演講在各種論辯訓練中無疑是最有挑戰性的。它能鍛煉辯手在短時間內語言的組織、表達以及儀態等各方面的能力。論辯隊的主力——四辯尤其要進行此項訓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