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經理人必備商務口才與談判知識

第5章 第五章提高說話水平要掌握的體態語言

人們的面孔像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內中蘊涵著巨大的感情容量,但神情的表露更在於用眼“說話”,用眼傳神。 目光是人體最鮮明的機器,一個人的嘴只代表他的經歷,眼睛卻代表他的內心。 傳神的目光給人以魅力,寧靜的目光給人以平和,快樂的目光給人以活力,真誠的目光可以贏得尊重和友誼。 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在《筆記》中曾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意思是,透過一個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他的內心深處。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人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也曾把眼睛的活動變化作為人類情緒的表徵。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赫斯博士,曾經用瞳孔變化的大小和規律,來測定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愛好、動機以及對異性的愛慕等心理變化,發現彼此確實相關。中國古代的孟子也說過:“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這就是說人的眼睛是能夠表達思想情感的,甚至能表達用言語難以表達的極其微妙的思想情感。人們內心的隱衷、胸中的秘密,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於多變的眼神中。

一般來說,不同的眼神表現著不同的情感。目光明澈表示胸懷坦蕩;目光狡黠表示心術不正;目光炯炯表示精神煥發;目光如豆表示心胸狹窄;目光執著表示志懷高遠;目光浮動表示輕薄淺陋;目光睿智表示聰明機敏;目光呆滯表示心事重重;目光堅毅表示自強自信;目光衰頹表示自暴自棄。 另外,故弄玄虛的眼神是高傲自大的反映,神秘莫測的眼神則是狡猾姦刁的反映;似匣劍出鞘的灼灼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銳的寫照,如蛇蠍蟄伏的灰冷陰暗的目光是邪惡刁鑽的寫照。坦誠者目光像一泓清泉,悠然見底;英武者目光如電摯雷奔,波瀾驚絕;典雅者目光似白云初晴,幽鳥相逐;俊秀者目光如玉氣藏虹,珠胎含月;嫵媚者目光似素花始香,夏梅初笑;豪放者目光如雲風波浪,海天蒼蒼。

如果你雙眼虛盯前方,旁若無人,那你的眼神昭示著:我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如果你的眼睛頻頻左顧右盼,滴溜溜轉,那你的眼神又告訴別人:我“戒心十足”或“心懷鬼胎”;等等。眼神在交際中具有很大的功用,它可以反映交際者的交際態度,表達交際者豐富多彩的情感意識。在整個交際過程中,人的思想情緒、心理變化以及品德、學識、性格與審美觀等都會毫無保留地通過眼睛表露出來,讓對方看得清楚,讀得準確。 從交際主體分析,平視、正視表示理解、平等、喜歡;俯視表示寬容愛護;仰視表示尊敬、期待。從交際客體分析,對你敬仰的人,目光往往平視;喜歡你的人目光會流露出熱烈的色彩;傲慢而不可一世的人,目光是仰視、輕視;而討厭你的人,目光會無意識地亂轉,甚至會流露出疲倦的色彩。虧心的人,目光總是有躲躲閃閃的東西;正直無邪的人,目光沉靜並給人以誠摯的力量。戀人之間的目光會傳遞甜蜜的情意;朋友之間的目光會表達關切的深情。與戰友離別時,目光裡會流露出美好的祝愿和不盡的眷戀。互相對立的人,言辭儘管漂亮,握手儘管熱烈,但目光與目光在碰撞中會迸發出挑戰的火花來。

在所有的交際語言中,微笑是最有感染力的,微笑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際交往的高招”。往往一個微笑能很快縮短你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表達出你的善意、愉悅,給人春風般的溫暖。一個微笑,鄰座的人就可能成為自己的朋友。一個微笑,會燃起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慕之情。笑暖人心,又能體諒人心,給人以幸福感、自由感。微笑不花費甚麼,卻有意外的收穫。微笑創造家庭快樂,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好感。微笑使疲倦者休息,拘束者輕鬆,悲哀者節哀,就像一種情緒的調和劑,更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但是在運用微笑傳情達意的時候,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笑得自然。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美好心靈的外觀。這樣才能笑得自然,笑得親切,笑得美好、得體。要注意不能為笑而笑,沒笑裝笑。

第二,要笑得真誠。微笑既是自己愉快心情的外露,也是純真之情的奉送。真誠的微笑讓對方內心產生溫暖,有時候還可能引起對方的共鳴,使之陶醉在歡樂之中,加深雙方的友情。 第三,要笑在合適的場合。微笑並不是不講條件的,也並不是可以用於一切交際環境。它的運用是很有講究的。當你面帶笑容時,你的心情不會差到哪裡去。當你面對一個笑容滿面的人時,你也很難不對他報以微笑。微笑使人覺得自己受到歡迎、心情舒暢,但對人微笑也要看場合,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有時候,微笑讓你看起來緊張、無助,特別是在笑得太誇張的情況下尤其如此。當你出席一個莊嚴的集會,去參加一個追悼會,或是討論重大的政治問題,自然不宜微笑。當你同對方談論一個嚴肅的話題,或者告知對方一個不幸的消息時,或者是你的談話讓對方感到不快時,也不應該微笑,或者要及時收起微笑。

第四,微笑的程度要合適。微笑是向對方表示一種禮節和尊重。但是如果不注意程度,微笑得放肆、過分、沒有節制,就會有失身份,引起對方的反感。 第五,微笑的對像要合適。對不同的交際對象,應使用不同含義的微笑,傳達不同的感情。不然難免會有適得其反的情況出現。 所謂首語就是通過頭部活動傳遞信息。它包括點頭、搖頭、側頭、昂頭、低頭等。 這裡說的首語,僅僅是指頭部的整體活動傳達的信息,而不包括頭部的器官傳遞的信息。 點頭可以表明這樣一些意思:同意、致意、肯定、承認、贊同、感謝、應允、滿意,也可以表示理解、順從等情緒。 搖頭表示這樣一些意思:不滿、懷疑、反對、否定、拒絕、不同意、不理解、無可奈何等。

歪頭(側頭)也有多種含意,可表示思考,表示天真。譬如小孩子在聽大人說話或者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喜歡歪著頭,並託著腮幫。 昂頭可以用來表示充滿信心、勝利在握、目中無人、驕傲自滿等。頭一直向後仰,還表示陶醉。 低頭表示的情緒有:順從、聽話、委屈,也可以表示另有想法等。 在首語的運用方面我們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則。 一是動作要明顯,尤其是它發揮替代功能的時候。如到底是點頭還是搖頭,要讓對方看清楚,正確領會。 二是要注意配合其他交際語言的使用。如點頭的時候配合“嗯”,就不至於產生誤會。也可以配合其他體態語言使用。有很多成語就體現了這一特點,譬如“點頭哈腰”“昂首闊步”等。 三是要注意一些文化差異。如塞爾維亞人表示同意就是將頭向前伸,土耳其人表示否定要把頭抬起來,特別是保加利亞和印度的某些民族,用點頭表示否定,用搖頭表示肯定,與我們的習慣恰好相反。這就要求我們在與這些有文化差異的民族交往之前,先弄清楚他們的習慣。

四是要注意和聲音語言的自然配合,而且還要做到動作明顯。以便對方正確理解以免誤會。 五是首語的使用頻率不能過高。雖然在傾聽對方說話時,適當的點頭或者側頭會讓說話的人覺得你在用心聽,但是過高的使用頻率卻影響了說話者的注意力或者感覺到有點膚淺。 在日常交際中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屬於體態語言,這些動作時刻被人所注視。如果在交際中你想留給別人一個好印象,就要注意自己的姿態。 具體地說,姿態是說話者文化素養和情趣的側面體現。它用自己微妙的作用和效果完成著語言難以完成的任務。如果恰當地運用態勢語這門無聲的語言,可以讓你做得更加端莊、大方,增加你交往的個人魅力,給對方迅速留下一個很好印象。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遇到一個人,只和他接觸了片刻,就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感覺。和某個人見面之後,立刻就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而本能地喜歡或者開始討厭這個人。

我們往往在7—20秒內就判斷了他人,而他人也是這樣判斷你的。這就是彼此在雙方心中留下的印象。這種印像極難改變並且可以延續一輩子!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本能地喜歡和討厭一些人。 雖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是最先判斷一個人就是從外在的“相”,去揣測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儘管這種以貌取人很片面甚至是很不科學,但卻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人們留給他人印象和獲得印象的基本途徑,而且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 因此,為留給他人一個良好印象,不可忽視說話的姿態。 如果你和人見面無精打采,對方就會猜想也許你不歡迎他;如果你左顧右盼不正視對方,對方就可能懷疑你是否有交際的誠意;如果你趾高氣揚,對方可能會認為你目中無人;如果你點頭哈腰、謙虛過分,對方可能懷疑你別有用心。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和人見面時,你的姿態應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主動欠身、握手錶示歡迎問候,眼睛正視前方。 觀察別人的姿勢也能了解對方的心理,有利於交際的成功。如果對方重重坐下去,並不自覺地晃動著身子,可能他情緒煩躁,心神不安;如果他不時地晃腿或腳尖擊地,可能是用這些動作來減輕內心緊張;如果他雙肘支在雙膝上,上身略微向你傾過來,說明他對你的交談極感興趣;如果他有意識地挪開身體,說明他想與你保持一定的距離,對你有所戒備;如果他坐著慢慢地向後靠,斜成一個半躺的姿勢,可能他很自負,有強烈的優越感,這時,你就要小心應對了。 手勢語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體態語言。它通過手和手指的活動變化使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內容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為此,有人稱:“手勢是口語表達的第二語言。”

語言學家們認為,手勢是人類進化歷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際工具,是先於有聲語言的。手勢語在當時的交際中,使用頻率之高,範圍之廣,非今日可比。 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羅馬的政治家、雄辯家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隨著指手畫腳等動作。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華講學的心理學教授與一群聾啞兒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歐美流行的手勢語言同他們順利交流。事後,這位教授風趣地說:“用手勢語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勢比劃更方便、更省事。”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環球旅行時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調查。在一小時的談判中,芬蘭人做手勢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國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國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時較為矜持,如果說話時指手畫腳,會被看做缺乏教養。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國家,在說話時特別喜歡用手指點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手勢來增強口語的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興時常常會拍桌子、捶腿、摸鬍子、揉眼睛;悲痛時搥胸脯;為難時會搓手;悔恨時自拍腦門;緊張時摸頭髮;稱讚時豎起大拇指;蔑視、小看人時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結束電視演講時,舉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構成“V”形,以像徵英文“勝利”一詞的開頭字母,結果引起了全場歡呼。至今人們還常用它來表示祝愿和信心。 在人們日常交談中,說話者手掌伸開手心朝上,表示他誠實、直率;如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指點點,那麼他可能相當自負;如果他一邊說話,一邊擺弄手指,或用手指彈桌子,表明他內心緊張;如果在談話中他用單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樣子,這時你可得小心點,他雖然表面上裝得老實,內心卻可能打著什麼主意。 握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運用最廣泛的交往禮儀,同人見面時的握手,分別時的握手,兩手一經接觸,所有的思想情感便滲透其中。 這看似簡單的常用的動作,因所要表達感情的微妙變化,背後也隱藏著深厚的學問。 首先,握手要注意起碼的禮節。握手一定要用右手握手,要緊握對方的手,時間一般以1—3秒為宜。當然,過緊地握手,或是只用手指部分漫不經心地接觸對方的手都是不禮貌的。被介紹之後,最好不要立即主動伸手。年輕者、職務低者被介紹給年長者、職務高者時,應根據年長者、職務高者的反應行事,即當年長者、職務高者用點頭致意代替握手時,年輕者、職務低者也應隨之點頭致意。和年輕女性或異國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握手時,年輕者對年長者、職務低者對職務高者都應稍稍欠身相握。有時為了表示特別尊敬,可用雙手迎握。 其次,握手要分清對象。男士與女士握手時,一般只宜輕輕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時應脫帽,切忌戴手套握手。握手時雙目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或問好,與多人同時握手時應順序進行,切忌交叉握手。同外賓握手,應該照顧到對方的風俗習慣,同時又要熱情、友好、大方、不卑不亢。為表示尊重對方,不要戴著手套和他人握手。 最後,握手要把握分寸。在任何情況下拒絕對方主動要求握手的舉動都是無禮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淨時,應謝絕握手,同時必須解釋並致歉。握手的力度要因人而異。初次見面,彼此不大熟悉的人握手,不宜用力。如雙方是熟人,又是偶爾相見,可適當用力或延長相握時間。不管雙方生熟與否,都不宜用力過大。 握手的作用有很多,如表示友情、誠意、祝愿、諒解、合作、期待、鼓勵、歡迎、告別、熱情、充滿信心、達成協議、消除誤會等。 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儀表就是一張活生生的“名片”。它往往是先於語言而給人一個鮮明的印象,對語言交際的順利開展和優化效果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形:一個儀表很好的人,即使他沒主動同別人打招呼或交談,周圍也有不少人對他產生好感,願意親近他,同他攀談、交際。這樣,他的語言交際自然就有了良好的前提,未開口便有了成功的基礎。 儀表是一個人自我形象的外部表現,也是一種能傳遞信息的態勢語。 一個人的美有內在美和外在美之分。其中內在美包括思想情操、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等方面的因素。抽象的內在美的本質,只有通過外在美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外表美不僅是物質軀體的外殼,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修養、精神風貌,反映社會文明發展的狀況。人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因此,無論你是在外交場合,在公關場合,在求職的口試場合,還是在談戀愛的初次約會場合,都應該非常重視儀表美。人的儀表,主要包括身材、長相、容貌、服飾等方面。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儀表實際由兩方面的因素組成。 一是先天的,或者自然形成無法改變的,如長相、身材。 二是後天的,通過修飾、打扮等可以加以改變和優化的,如通過美化容貌和講究服飾等。此外還有氣質,氣質是指人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風格和氣度,是人的心理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動作特徵,是一個人儀表的總和。通俗地說,人所具有的氣質,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脾氣或秉性。 培養氣質首先要堅信自身氣質是可以培養造就的。其次要充分地認識自我氣質的類型,深刻地分析自我氣質的特性,發展積極的品質,限制消極的品質,揚長避短,擇優互補,以完善和優化自身的氣質。人的氣質的培養還需要在文雅情趣的建立、文明舉止的培養,特別是文化素養的提高上狠下工夫。實踐說明,一個人的文化素養越高,就越容易觀察並吸收各類氣質的長處,來豐富和美化自我。這樣,就會在他身上集中顯現出各種氣質的優點,從而使儀表特徵更為突出,更為豐滿。 體姿對一個人整體形象的塑造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人的體姿與人的相貌有著同等的重要性,共同顯示出一個人的氣質和風度。如果“站無站相”、“坐無坐相”、“走無走相”,即使相貌再漂亮也會大打折扣。外表相貌是天生的,而體姿卻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向理想姿態轉變。 坐姿語就是通過各種坐的姿勢來傳遞信息的語言。 坐姿包括就座和坐定的姿勢。入座時要輕而緩,走到座位前轉身,輕穩地坐下,不應發出嘈雜的聲音。坐下後,上身保持挺直,頭部端正,目光平視前方或交談對象。腰背稍靠椅背,在正式場合,或有尊者在座,不能坐滿座位,兩手掌心向下,疊放在兩腿之上,兩腿自然彎曲,小腿與地面基本垂直,兩腳平落地面,兩膝間的距離,男子以鬆開一拳或二拳為宜,女子則以不鬆開為好。非正式場合,允許坐定後雙腿疊放或斜放,交叉疊放時,力求做到膝部以上併攏。 無論哪一種坐姿,都要自然放鬆,面帶微笑。在社交場合,不可仰頭靠在座位背上或低著頭注視地面;身體不可前俯後仰,或歪向一側;雙手不應有多餘的動作;雙腿不宜分開過大,也不要把小腿擱在大腿上,更不要把兩腿直伸開去,或反復不斷抖動。這些都是缺乏教養和傲慢的表現。 站姿語就是通過站立的姿態傳遞信息的語言。從一個人的站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狀態,有很多人站立時喜歡用一隻腿做支撐,有的人喜歡倚靠在什麼東西上。這些都不是可以在正式場合運用的站姿,讓人感覺鬆懈、不禮貌。我們一定要注意挺身直立,脊背挺直,目光平視,表現出愉悅、自信的感覺。 站立是人們生活、工作及交往中最基本的舉止之一。正確的站姿是站得端正、穩重、自然、親切。上身正直,頭正目平,面帶微笑,微收下頜,肩平胸挺,直腰收腹,兩臂自然下垂,兩腿相靠直立,兩腿靠攏,腳尖呈“V”形。女性兩腳可併攏,肌肉略有收縮感。如果站立過久,可以將左腳或右腳交替後撤一步,但上身仍須挺直,伸出的腳不可伸得太遠,雙腿不可叉開過大,變換也不能過於頻繁。站立時,如有全身不夠端正、雙腳叉開過大、雙腳隨意亂動、無精打采、自由傲慢的姿勢,都會被看做不雅或失禮。 步姿或者說是走姿,就是通過行走的步態傳遞信息的語言。與坐姿語和立姿語不同,步姿語是動態的,所以要放到動態中來研究。 步姿有三種類型。 穩健自得型。行走的時候,步履穩健,昂首挺胸,仰視闊步,步伐較緩,步幅較大。 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愉快、自得、有驕傲感”。 自如輕鬆型。行走時心情輕鬆,步子的幅度適中,步速不緊不慢,上身直立,兩眼平視,兩手擺動自然。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自如輕鬆,比較平靜”。 莊重禮儀型。行走的時候,上身挺直,步伐矯健,雙膝彎曲度小,步姿幅度和速度都適中,步伐和手的擺動有強烈的節奏感,眼睛正視前方。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莊重、熱情、有禮”。 第一,自然是對體態語的首要要求。有的人說話時,動作生硬、刻板木訥;有的則刻意表演,動作和姿態做作,像在“背台詞”。這都會使人覺得不真實,也缺乏誠意。 孫中山曾這樣告誡人們,“處處出於自然”,即使“有時詞拙”,也“不可故作驚人模樣”,這樣才能博得人們的信賴。因此有人說,寧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二,體態動作簡單精練。舉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習慣,簡潔明了,易於被人們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煩瑣複雜,拖泥帶水,不要齜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戲劇。否則,不僅會喧賓奪主,妨礙有聲語言的正常表達,也會使聽的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要注意克服不良的習慣動作,多餘的體態語必須去掉。 第三,運用要適度得體。所謂適度,就是要求動作要適量,以不影響聽者對你說話的注意力為度,不要用得過多。有的人做的動作比說的話還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謂適宜,即要求動作必須與說話內容、情緒、氣氛協調一致,不要故作姿態、故弄玄虛甚至手口不一。據說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一次招待會上舉起雙手招呼記者們站起來,嘴上卻說“大家請坐”,使記者們大傷腦筋。於是,這一說話與動作的不協調成了逸聞。 第四,要生動有活力。生動是對體態語的細節要求,使它在運用中富有活力,能夠感人。只有生動的體態語,才能藝術地表情達意,才能給人以美感,從而產生感染力和征服力。事實上,體態語也是豐富多彩的。如“看”這個動作就有三百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有正視、斜視、注視、凝視、仰視、輕視、鄙視等,每一種都代表不同感情,而之間的區別就在眉眼的細節上。因此靈活運用體態語技巧,充分展示其表情達意的活力,才能取得優美、生動的表達效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