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金口財

第17章 第十六章質樸自然:動真情、講實話、表實態

領導金口財 水中鱼 8130 2018-03-18
托爾斯泰說:“真正的藝術永遠是十分樸素的、明白如話的、幾乎可以用手觸摸到似的。”說話力求通俗化,口語化,如不考慮聽者的接受能力,用那種文縐縐、酸溜溜的語言就既不親切,又艱澀難懂,往往事與願違,弄得不好,還會鬧成笑話。 口頭語言通過耳朵傳入大腦。因語言有同音異義,一音多義,如用晦澀難懂的話,勢必影響聽的效果。而且聽眾文化素養有很大差別,應該“就低不就高”。所以對廣大群眾講話,更應該明白曉暢,通俗易懂。 1940年7月,賀龍同志在晉綏軍區的黨員訓練班講黨課。講課之前,指導員帶人抬來一張舊木桌,一條木板凳,桌子上放了兩個粗瓷大碗和一雙布鞋。這三樣東西,一下子吸引住了學員,大家不明白要幹什麼。賀龍笑瞇瞇地說:“我來講第一課,黨的群眾路線,就是黨和群眾的關係嘍!”然後他端一個大碗問學員,裡面的小米是做啥子用的,大家異口同聲回答,是做飯的。又問哪來的,大家回答,是老百姓的。賀老總由此生髮開,講吃小米容易,種小米難;又講老百姓吃墨石,讓部隊吃小米;講軍民關係,講群眾路線;又批評了有的同志違反群眾紀律的事,講得大家心服口服。大家明白了搞不好群眾關係就會挨餓,打敗仗的道理。說著說著,賀龍同志拿起另一個大碗,裡面盛滿了水,還有一條魚。賀龍把魚從碗裡撈出來,不一會,魚不動了。賀龍乘機問,魚為什麼不動了,回答是離開了水。賀龍總結道,軍隊和群眾,是魚與水的關係,魚離不開水,軍隊離開群眾,就不能生存。根據地的存在,人民軍隊的壯大,都是因為執行了黨的路線,群眾擁護的結果。賀龍的課講得具有真情實感。它不僅重點突出,層次清楚,而且把一個嚴肅的課題講得淺顯形象,通俗易懂。如果賀龍沒有對人民群眾的熱愛之情,沒有對人民子弟兵的熱愛之心,不考慮學員的文化程度、理論水平、接受能力,就不可能講出這些道理,就不可能對黨的群眾路線作如此深入淺出的闡述。

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在講話中過多地使用書面語,而不是口語化,也使人聽了很不是滋味。比如有一個青年在演講中描述他聽到母親被人殺害時的心情說:“我的心海蕩起悲哀的浪潮,兩隻眼睛猶如雙泉,盈滿晶瑩的、清澈見底的淚水,最後我的兩行淚水像斷線的珍珠紛紛落下。”台上講者痛哭失聲,台下卻發出一陣笑聲。這樣的講演自然是不成功的。其失敗原因在於,他不講究語言的實際效果,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華美。不口語化、通俗化,而文學味太濃,遣詞造句過於華麗和艱澀,必然會令人笑話。 社交語言需要用講話者和聽者雙方都習慣,共同感興趣的“大白話”來表達,這樣才容易溝通感情,交流思想。若追求華麗新奇,過分雕琢,聽者就會認為這是在炫耀文采,從而對你的講話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所以,使用語言正像魯迅說的:“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否則,話說得再漂亮也不會有什麼力量。

日常講話力求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那種用“請恕冒昧”之類的話就未免是故作“高雅”,聽眾未必喜歡。羅丹說:“用鉛筆劃些花樣,用色彩塗些炫耀的焰火,或是用古怪的文字寫些光彩的句子,這些空頭作家,就是世界上最機巧的人,然而藝術最大的困難和最高的境地,卻是要自然地、相互地描繪和寫作。”這句話對演說的語言使用也是適用的。 語言是說話的最基本要素,所以,我們有必要廣泛學習語言,以使會話更加通俗易懂。怎樣學習語言?學習語言不可生搬硬套,而應融會貫通;應勤於觀察、體驗,真正熟悉自己所描繪、講述的對象,理解事物的聲調、色彩等。托爾斯泰修改《彼得大帝》時,為了描繪羅斯托夫大鐘樓上7噸多重的大鐘和彼得大帝乘坐過的橡木大船,曾特地爬上鐘樓,親自彈了彈那隻大鐘;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去列斯拉夫湖邊,親自摸了摸那條舊船。這裡儘管舉的是如何運用書面語言的例子,口頭語言的表達也是同理的。

將說話比喻成是一部大機器的話,那麼語言、詞彙便是組成這部機器的零部件。就像沒有好的零部件便沒有好的大機器一樣,蒼白貧乏的語言則顯然難以構成成功的演說、講話。中國歷代的豐富語言寶庫,五洲四海的優秀語言財富,鮮明生動的民間語言,精心雕琢的書面詞彙,都是能讓我們大力開發的不盡資源。曹禺說:“哪一天我們對語言著了魔,那才算是進了大門,以後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為語言方面的富翁。”巧用各種語言材料,能使話語通俗易懂。 1、成語 說話時熟練地運用成語,能使語言更加生動。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毛主席在談話中對國民黨提出嚴正警告,便大量使用了成語。其中有一段是: “我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反動派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時我們就愛莫能助了。我們是珍重合作的,但他們必須也珍重合作。老實說,我們的讓步是有限度的……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這是他們自己性命交關的大問題,我們不得不盡最後的忠告。如果他們怙惡不悛,繼續胡鬧,那時全國人民忍無可忍,把他們拋到茅廁裡去,那就悔之無及了……”

這段話裡,毛主席用“禍起蕭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愛莫能助”、“亡羊補牢”、“怙惡不悛”、“忍無可忍”等成語,有一種強大的藝術魅力。同時加重語氣,增強了說服力。 成語是約定俗成的用語,說話時如果換一種方式去理解,也能產生新意。錢鍾書的中就有一個巧用成語的例子:“不是眾叛親離,而是離親叛眾。”這一內部語序的變化,很有辯證意味;主動與被動的錯位,褒貶之間,一目了然。 成語,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成語也會發生內涵的改變,所謂“世易時移,變化宜矣”,別解成語亦如此。 童心田在一次即席“話別”時的開場白說:“我先帶頭'話別','拋玉引磚'(誤會的笑)——引玉磚!”(鼓掌)這就有新意。一般自謙為“拋磚引玉”,他先似不自謙,故招來“誤會”。這種鋪墊更顯出新解之妙。

2、諺語 諺語和成語一樣,也可以為語言增色。諺語經歷了千百年的長期流傳,千錘百煉,凝聚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諺語因其具有寓意深長、語言簡練、朗朗上口、易於記憶的特點,所以常常為講演和談判者使用。 1988年5月,美蘇兩國領導人舉行會談。戈爾巴喬夫和里根經過緊張磋商,在某些問題上縮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繼續對話。戈爾巴喬夫擔心美國言而無信,於是在講話中用諺語提醒:“言不信,行不果。”裡根也送給戈爾巴喬夫一句諺語:“三聖齊努力,森林就茂密。”這些諺語形象鮮明且富於表現力。 在一次我方與外方的商務談判中,談判已進行到尾聲階段,雙方只是就一些細節反复協商。這時,外方有人送來一封信,說外方已經籌備完畢。外方主談打開信封一看,信封內空空如也。原來,送信人一時疏忽,信沒有裝入信封。外方送信人十分尷尬。這時,我方代表為了緩和氣氛,使談判盡快繼續下去,微笑著說道:“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這句話,使外方送信人迅速擺脫了尷尬,沖淡了緊張氣氛。這句話原來是美國人常用的一句諺語,我方代表借用此語使氣氛恢復了正常。

3、比喻 當說到一個聽眾不熟悉或不很熟悉的話題時,成功人士會引用貼切的比喻,便於眾人理解和接受他的觀點。運用比喻,可以把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熔於一爐,使真理變得淺顯通俗。作家秦牧曾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好比喻,常常能有效地吸引人。比如說資本主義社會裡,有的人可以不遵守法律,而有的人非守法不可,有人就比喻說:法律像張蜘蛛網,大昆蟲掙走了,小昆蟲卻給粘住了。”如果直接說資本主義的法律對某些人沒有什麼約束力,意思比較抽象,而拿蜘蛛網打比方,具體形象的意思便從抽象的霧靄中顯露出來了。 比喻貴在抓住事物的特徵。中記載:謝安在一個寒冷的下雪的日子裡,把家裡的子侄們聚集在一起,同他們談論做文章的規律。不一會兒,雪下大了。謝安興致勃勃地說:“白雪紛紛何所似(這紛紛揚揚的雪花像什麼呢)?”侄兒謝朗回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在空中撒鹽大約可以比擬吧)。”侄女謝道蘊卻答道:“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用柳絮隨風飄舞來比喻)。”謝安聽了大笑,感到十分愉快。

在這則故事中,謝朗把紛飛的白雪比做空中撒鹽,謝道蘊則比做風捲柳絮。兩個比喻都符合“像”的要求,但後者顯然優於前者。前者僅僅抓住了雪與鹽顏色上的相似,後者則不僅顧及了顏色,而且還抓住了柳絮與雪花輕柔飄飛的形態上的相似之處,這就比以鹽喻雪高明得多。所以謝道蘊的比喻受到了謝安的稱許。 說話使用比喻,有必要注意比喻的技巧。比喻有兩個成分:一個是被描繪、被比喻的事物,叫“本體”;一個是用來打比方的事物或現象,叫“喻體”。本體、喻體是不同的東西,有本質差別,但兩者之間又有一定相似之處。本體大多比較抽象、深奧,或是生疏而不易理解;喻體則具體、淺顯,為人們所熟悉。比喻形式通常有: 明喻。明喻,通常用“像”、“好像”、“如同”、“一樣”等詞來聯結本體和喻體。如“她的眼睛像兩汪清清的山泉”,這個比喻就是個明喻。

暗喻。暗喻,也叫隱喻,通常用“是”、“變成”、“當成”一類詞來聯繫本體和喻體。如“這個人總要看'頭頭'臉色行事,給根雞毛也要當成令箭”,這用的是暗喻。 借喻。借喻,通常是本體不出現,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如“真令人倒胃口,好像吃了個蒼蠅”,這裡使用的是藉喻,形容心情很不愉快。 倒喻。倒喻,即把本體和喻體的關係倒過來,如:“這種動物好吃懶做,真像生活中的一些人。”還有用否定語氣構成的反喻:“我又不是老虎,為什麼總是躲著我?” 4、名言 世界上的許多成功人士,不僅為人類的文明發達、繁榮進步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也為後人留下了廣博的精神財富。他們創造的許多名言名句,膾炙人口,富有哲理,耐人尋味,發人深省,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激勵著後人奮發向上。在講話中適當引用這些名言,可大大增強講話的感染力。

毛主席非常喜歡古典文學作品,擅長從中汲取營養,並註意把其精華,如一些名言佳句融會貫通於自己講話藝術中,因此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說話風格。他引用《林沖夜奔》唱詞裡說的“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來批評某些領導幹部為評級而鬧情緒,說他們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評級時”。他引用司馬遷《報任安書》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名言,來說明“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的道理。他引用孟子的話“心之官則思”,來說明腦筋這個機器的作用是專門思想的,教育我們的干部學會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每件事應該用腦筋好好想一想。 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人人都喜歡,因為它凝練、深刻、上口,給人以美感,令人回味,發人深省。一個人講話是否具有哲理性,能反映其思想是否深刻和成熟。名人名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特定的含義,其正確性是被無數事實證明、被後人所公認的,在講話中適當引用,能增強講話的哲理性。

5、方言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固然大有利於交際,但在適當的場合上講點語言寶庫中的“土特產”——方言,也有其獨特的魅力。新中國成立前夕,陳毅在一次報告中說:“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預見,解放全中國已經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發雷鳴般的掌聲)過不了幾天(用生硬的上海話)阿拉(我們)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玩)白相了!”(台下充滿笑聲)這樣的話在那個社會環境和具體場合顯得十分得體,通俗易懂,而且出語幽默,又鼓舞人心。 口才學專家詹曉明在談到方言的作用時說:“喜歡人家說他的方言,這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對廣東人說廣東話,對福建人說福建話,對寧波人說寧波話,對上海人說上海話,如果你是他們的同鄉,當然產生同鄉的好感,彼此易於接近;如果你不是他們的同鄉,而能說很純熟流利的對方方言,他一定會覺得你特別聰明,雖然初次相見,印象卻可能很好,對於你的請求,本來不答應,或許可以因此而通融些,你的交際,本來不為人注意,或許因此而使人樂於與你接近。”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詩,無一字雕琢,無一絲斧鑿,活畫出一幅明麗、恬淡、幽雅、質樸的田園生活圖。難怪金代的元好問盛讚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嚴羽《滄浪詩話》也稱譽:“明之詩,質而自然。”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無論在藝術領域內,還是社會生活中,純樸、自然,都可稱得上最美的境界之一。藝術大師們往往把樸素作為美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列夫?托爾斯泰在1851年中宣稱:樸素,是他一生“夢寐以求的品質”;詩仙李白主張:最好的詩文應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老舍在談到說話藝術時也曾形像地比喻說:“真正美麗的人是不亂施朱粉、不亂穿衣服的。”作為人類社會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言語交際活動,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藝術活動。因此,真正富有魅力的話語,也應該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表現為樸素、自然之美的。 2、樸素的語言體現美好的情感 樸實無華的語言是真誠心靈的表露,是美好情感的折射,因此,常常有著巨大的感染力。有一年,中國電影的最高獎“金雞獎”與“百花獎”在北京同時揭曉。著名演員李雪健因飾演《焦裕祿》的主角焦裕祿,而同獲這兩個大獎的“最佳男主角”。李雪健在獲獎後致答謝詞時說:“苦和累都讓一個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一個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話音剛落,全場掌聲雷動。李雪健這裡雖然只說了不到30個字的獲獎感言,卻非常有感染力,言語中既歌頌了焦裕祿的高尚品質,又體現了自己謙虛的心懷,純樸實在,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樸素絕不等於簡單貧乏 有人說:“樸素就是簡單而實在唄。”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樸素的話當然必須是實實在在的,但樸素絕不等於簡單貧乏。言語的真正的樸素美,應如蘇東坡所言:“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 “簡古”與“淡泊”即簡潔、樸拙、平淡、清純,不僅僅是樸素美的表現形式,而細膩豐富、蘊藏深厚的內涵,才能使樸素“挺直美的脊梁”。人們常說:“墨有五彩”,這正是講的在功力深厚的丹青筆下,單純的墨色與豐富的表現力的和諧統一。在一個平庸的畫匠手裡,單色的墨儘管也被塗得深淺不一,但那依然只是單調、平板,根本談不上“五彩”,更談不上什麼真正的“樸素美”。樸素的魅力首先在於它豐富的內涵。 李瑞環同志講話一貫以樸實、幽默而著稱。聽眾感到輕鬆自然,而他自己卻為推敲每一次的演講,不知熬了多少夜,流了多少汗。他對前去採訪的記者深有感觸地說:“看鴨子鳧水,上邊平靜,下邊爪子忙得可邪乎呢!”言語的樸素美,實際上是經過許多有形、無形的提煉加工而呈現出的一種“大巧而若拙”的美,是一種讓人聽來舒暢自然而又韻味深長的美。 言語的樸素美貴在保持個性。話該怎麼說,就怎麼說,或嚴肅、或幽默、或直率、或委婉,只要出口,皆發自內心,保持本色。 言語的樸素美最忌追慕虛榮和時髦。一般情況下,人們做到“怎樣想就怎樣說”並不難,而在講台上,在陌生人面前,在某些特殊環境下,就不容易樸素自然地講話。有些人見某種語言、語調時髦,便爭相效仿,弄成了邯鄲學步;還有的人在某種場合,唯恐別人小看自己,便故意地裝腔作勢、賣弄博學,反倒增加了別人的反感。追慕虛榮和時髦並不能增進言語交際的效果,應當堅決摒棄。 大部分言語交際的場合,需要我們把話說得自然、通暢,因此,要盡量拋棄那些造作的、文縐縐的詞彙,代之以平易新鮮的語言。例如,“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朝得見尊容,實乃三生有幸”等,這種說法如果不是針對特殊對象、特殊場合,只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虛偽之感。不如這樣說“今天能認識您,我真高興啊!早就听××說起過您,今天終於見到了,真榮幸!” 樸素的言語給人的是淳美,帶給交際的是成功。 有些同志提出,社情民意應該怎樣正確理解,能否有個通俗的解釋?要我說,社情民意就是指社會生活的基本情況和人民群眾的意見願望。社情不等同於民意,但社情包含著民意;民意不等同於社情,但民意是最重要的社情。在許多情況下,社情就是民情。因此,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最主要的是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 任何個人、任何政黨、任何國家,要想贏得主動、有所作為,都必須放眼世界、放眼未來,都必須提倡思考、提倡探索,做到與時俱進。要具體地思考、深入地思考、連貫系統地思考,思考現在、過去和未來,思考自己、他人和整個世界,思考實踐、理論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如果只研究中國,不研究世界,就會落後世界潮流;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國,就會脫離中國國情。 簡單地說別人的東西都不好,或簡單地說我們的東西都不行,都是十分錯誤的。吸收別人好的東西,保持自己特有的東西,把他的好與我的好相加,等於比他更好。 一個時期對發展起積極作用而被肯定的東西,在另一個時期就可能成為製約發展而被否定的東西。我們要敢於自以為非,善於超越自我。 中國是一個巨人,只要穩步走,步子就是大的;只要不摔跤,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最可怕的是自己折騰自己,自身先發起燒來。 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講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飯,就沒有理由。 “民以食為天”,“飯”字半邊是“食”字,半邊是“反”字,沒有食就會反。 按鎖配鑰匙,銹鎖先膏油。把思想問題比做鎖,是先有鎖,鑰匙後配。對很落後、難辦的人,轉化得有個過程,得先點一點兒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鎖捅壞了,就是把鑰匙弄斷了。 假如你對群眾講的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後”,而群眾看到你的行為卻是“好處全佔,吃虧不干”;你對群眾講的是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而群眾看到你的行為卻是揮霍浪費、鋪張排場,群眾怎麼能信服你,你講的還有什麼用? 真實、全面、及時地弄清群眾在想什麼,並不容易。如果沒有民主、和諧的氣氛,就不容易聽到真話;如果缺乏聞過則喜的胸懷,就不容易聽進真話;如果對聽到的情況不作科學的綜合分析,就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質和主流。 只有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你。 要經常想想群眾在我們心目中佔什麼位置,我們在群眾心目中是什麼形象。 人民群眾是我們的生存之本、勝利之本,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就一事無成、一無所有。對共產黨的領導幹部來說,心裡沒有群眾,就是忘本;對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就是變質;濫用手中的權力欺壓群眾,就是對黨的背叛。 群眾最可敬,他們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社會的財富靠他們來創造;群眾最可愛,只要你真心實意地為他們服務,他們就真心實意地支持你;群眾最可憐,他們確有許多實際困難,而對我們的要求並不高;群眾最可畏,不管什麼人,惹怒了他們就可以使你垮台。 存在差異並不都是壞事,差異使世界豐富多彩,差異使交流與合作成為必需。 冷靜地想一想,掌聲、歌頌未必真幫忙,批評、反對不是都添亂。 一塊木頭是什麼?就是一塊木頭。這個回答並沒有錯,但它還是什麼?這就要看具體情況。拿它來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來燒火就是燃料,拿它來挑水就是工具,拿它來和壞人鬥爭就是武器,拿它來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證據,但還是那塊木頭。這就是質的多樣性。 要辦成事,就要找一批想辦事、肯辦事、敢辦事、會辦事的人。想辦事是願望,肯辦事是熱情,敢辦事是勇氣,會辦事是本領。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在領導面前是奴才,幹起工作來是庸才,一切活動為了升官發財,一旦掌權就搞獨裁。我們必須防止這種人投機上來。 我們領導者,在工作中常常碰到兩種人:一種是順著捧的,一種是頂著幹的。一般來說,對頂著幹的,我們比較注意;對順著捧的,我們則常常上當吃虧。不信可以回頭想想看。 自己滿臉臟東西,怎麼號召人家講衛生?你在台上講人,人在台下講你,你講的還管什麼用? 中國人只要自己不內耗,別人是打不垮的。 有的人不琢磨事,光捉摸人,專門捉摸幹事的人,你在前邊幹,他在後邊看,幹對了,他說早該如此,幹錯了,他說意料之中,“常有理”。 我們是歷史中的人,我們也是歷史中的一段,我們現在評價歷史,將來歷史也會評價我們。 我常講歷史的人要辦歷史的事,這包含兩個意思,既不要超越歷史,去干那些辦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推卸歷史的責任,該干的事情也不去辦。 歷史給領導者提供了充分施展才智的機會,而領導者的所作所為又影響著歷史的發展,或給人類帶來福音,或給人類造成災難。歷史最終都將無情地對每個領導人作出評判。 人民是桿秤,歷史是桿秤,政治家的分量最終都是由他們來衡量的。 (李瑞環簡介:1934年9月生,天津寶坻人,195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天津市委書記、市長等職。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政協主席。著有:《為人民辦實事隨談》、《學哲學用哲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