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金口財

第4章 第三章應變力:根據具體情況決定說話策略

領導金口財 水中鱼 17836 2018-03-18
領導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一定要記住:冷靜、冷靜、再冷靜。只有保持頭腦的清醒才能使思路不受外界干擾,及時想出應對之策。同時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給自己以信心。 在社交場合中,我們總是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或是自己失言失態;或是對方反應不如預料的好;或是周圍環境出現了沒有考慮到的因素等等。這些猝不及防的情況,往往會令人啼笑皆非,狼狽不堪,進退維谷,陷入窘境。身處窘境,如何解脫?那就需要隨機應變。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已經是某連鎖公司的大老闆李總,有一次在社交場所別人諷刺他受教育太低,是暴發戶;譏笑他小時候的窮困潦倒模樣。李總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坦然地開玩笑說:“沒錯,我出身窮苦的家庭。我小的時候,別的小孩做模型飛機,而我是在做模型饅頭。我們從來不窮,也沒有捱過餓,只是有時會把吃飯時間無限延後罷了。”

遇到這種時候,千萬不能保持沉默,否則就等於你默認了別人的譏諷,這將不利於在人際交交往中占主動。如果這些行為是親友、同事的玩笑話,那你不妨以同樣詼諧的話予以“反擊”,不要用氣憤和尖刻的話來反擊,那有失風度。對這些善意的圍攻,通常用幽默的自嘲可以使你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以泰然自若的神情面對別人,不僅不會使你受損,還會平添許多風采。表面上看是自嘲,其實是包含著自嘲者強烈的自尊、自愛的積極的交際手段,會增加你的交際魅力。 對別人惡意的譏刺,反諷要針鋒相對,不留情面,使之氣焰頓消,無法再自鳴得意。如果在各路商界名流匯聚的晚宴前,有一位把你從頭到腳搜索一遍後,然後裝腔作勢地嚷道:“哎呀呀,你就是××集團的王總?真認不出。”你不妨立即駁斥:“站在山的腳邊,自然看不到山。”

在交際場合,人身攻擊之類的不愉快事件是難免的,尤其領導們身處商戰第一線,有意無意中多少也得罪、結怨一些人,遇到對方的譏刺和輕視,如果你不想啞巴吃黃連,那麼,用回諷作為你的應變策略是必要的。 因此隨機應變的口才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站在商海風頭浪尖的領導者,一定要具備隨機應變的交際口才,要達到這一點,必須具備極敏捷的思維,這應得益於長期有意識的訓練、學習和模仿。應急的語言技巧很多,主要有: 1.轉移話題,擺脫窘境 在社交中,有時會遇到自己不想公開或不能公開,而別人又偏偏要打聽的事;或是自己偶然觸及對方的傷痛、忌諱及隱私,出現了尷尬的局面。這時,以場景為媒介,迅速轉移話題便是一種普遍有效的應急措施。

2.不動聲色,應付尷尬 尷尬局面的出現,往往是剎那間的事情,如果缺乏鎮靜,大驚失色,那隻能是手足無措,亂上添亂。如果能在心理上保持平衡與穩定,神色不改、鎮靜自若地面對出現的問題,才有可能巧妙機智地應付尷尬。 3.急中生智,自圓其說 話語脫口而出,一有疏漏,就需在瞬息之間,發揮隨機應變能力,適應變化的情境和話題,修正自己講話的內容,對話語進行快速而嚴密的變換、調整。 4.運用幽默,巧解矛盾 在人際交往中,當矛盾發生時,幽默的語言在某些情形下會產生一種神奇的效果,使僵局冰釋,使一個窘迫難堪的場面在笑語中消失。 做人受歡迎其實就是深諳人際交往中的方圓之術。在需要“圓”的時候圓通一些,便能在復雜的人情關係中,取得順暢生活的通行證。這種做人的技巧就是善於圓場,它的功能可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調解糾紛,化解矛盾,避免尷尬,打破僵局。

從主動的角度說,是別人出乖露醜了主動打打圓場;他人陷入窘境,主動解圍,去給他找個台階讓他下得了台。 從被動的方面講,自己造成失誤時,要善於撲救,自圓其說;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權達變,打破冷場堅冰;與人很有可能產生不快時,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讓對方少丟些面子,保持體面,從而把事情擺平,甚至變壞事為好事。 為人處世欲功德圓滿,有一個良好的人緣資源,少了圓場術的技術支持,很可能會是個“豆腐渣工程”,是只能說說而不能達到的幻覺,頂多像肥皂泡一樣“一圓即滅”。 在社交活動中,能適時地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使人免丟面子,是圓場的一大原則。然而,台階怎麼個給法,圓場應該怎麼打,並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很清楚。下面對怎樣圓場作簡單總結。

1.怎樣替自己打圓場 一旦因自己失誤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聰明的辦法是:多些調侃,少些掩飾;多些自嘲,少些自以為是。為自己打圓場最主要的是不刻意迴避掩飾。如果是細枝末節的問題,不妨用轉移目標或話題的辦法,岔開別人的注意力。如果別人已有所覺察而問題並不嚴重,就稍作解釋。如果性質較嚴重而且引起了別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就要立即誠懇地致歉,然後較為鄭重地做些解釋,當場予以解決,拖得越久,後果越不好。 2.怎樣為別人打圓場 有時雙方處於尷尬的境地時,第三者若是以巧妙的角度為雙方打個圓場,可以變凝滯的氣氛為輕鬆活潑。 戈爾巴喬夫偕夫人賴莎訪問美國時,在赴白宮出席裡根送別宴會途中,他在鬧市突然下車和行人握手問好。前蘇聯保安人員急忙衝下車,圍上前去,喝令站在戈爾巴喬夫身邊的美國人把手從口袋裡抽出來。他怕行人口袋裡有武器,行人一時不知所措。這時,身後的賴莎十分機智,立即出來打圓場,她向周圍的美國人解釋說,保安人員的意思是要人們把手伸出來,跟他丈夫握手。頓時,氣氛變熱烈了,人們親切地同戈爾巴喬夫握手致意。這裡,賴莎機巧應變,妙打圓場緩解了當時尷尬的場面。

3.勸架的原則 沒有矛盾與糾紛,人際交往中就沒什麼場可圓,少了尷尬和僵局,也無須講什麼調解和說和。反之,只要有這些事,就免不了勞駕和事佬們來顯顯身手。事實上,只要圓場有術,世上沒有勸不開的架,沒有解不開的死疙瘩。 那麼在勸架時,怎樣做才有效呢?有三條原則: 原則一:不盲目勸架。講不到點子上,非但無效,還會引起當事人的反感。要從正面、側面盡可能詳盡地把情況摸清,力求把勸架的話講到當事人的心坎上。 原則二:要分清主次。吵架雙方有主次之分,勸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對措辭激烈、吵得過分的一方要重點做工作,這樣才比較容易平息糾紛。 原則三:要客觀公正。勸架要分清是非,不能無原則的“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籠統地對雙方都作批評,這不能使人心服。有些糾紛由於原因複雜,或者由來已久,因而調解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辯證地闡明事理,使雙方產生認同感,達成共識,從而解決糾紛。

4.“和稀泥”的技巧 一般來說,不能“和稀泥”,但對無關大是大非的小爭執,作為第三者,就應該“和稀泥”。 “和稀泥”有三種技巧: 技巧一:支離拆分。如果雙方火氣正旺,大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這時,第三者即可當機立斷,藉口有什麼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電),把其中一人支開,讓他們脫離接觸,等他們消了火氣,頭腦冷靜下來了,爭端也就趨於平息了。 技巧二:擅用虛榮心,以恭維圓場古往今來,君子小人無不愛聽好話,有對當事人十分懊惱或不快時,只要旁人說幾句得體的美言,便霧開雲散了。 一次,解縉陪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整整一個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十分懊喪,便命解縉寫詩記之。沒釣到魚已是夠掃興了,這詩怎麼寫?解縉不愧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踪,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鉤龍。”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

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釣魚,垂釣半天沒有任何收穫,心中不免惆悵。王景見狀便說:“這實在是因為釣魚人太清廉了,所以釣不著貪圖誘餌的魚。”一句話說得宋文帝拿起空桶高興地回宮了。 技巧三:以情制勝。第三者可以拿雙方過去的情分來打動他們,使他們主動“退卻”。或者以自己與他們每個人之間的情誼作籌碼,說:“你們都是我的好朋友,你們鬧僵了,讓我也很難過,就看在我的面子上,握手言和吧。”一般說來,雙方都會領第三者的這個面子的,順梯就下了。 圓場之“圓”沒有一成不變的技術,圓場之“場”也無特定無疑的情形。圓場需要有心人,更需要適應性強的有心人。 攪場就是惡意破壞現場秩序,使發言者不停被打斷,甚至被迫終止。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單向交流中。如上課、作報告、大會發言、演講等場合,聽眾開小會、串座位、隨意進出、喧嘩、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下面就介紹以下攪場出現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1.聽者本身就對發言者有成見,是反對派。之所以來聽,就是想來鑽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麼說,他都要攪。對付這樣的情況,講話者一定要堅定信心、置若罔聞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競選美國總統,在紐約某學會作演講。他到紐約時,當地報紙已發表了許多攻擊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時,還未開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轟聲浪。演講開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亂,一些共和黨人高聲叫嚷要他滾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為所動,十分鎮靜地按事先準備的講下去。漸漸地,會場安靜下來,除了林肯的聲音,只有煤氣燈的燃燒聲,聽眾都聽得入迷了。第二天,報紙又紛紛發表了讚揚林肯演講異常成功的文章。 作為發言人,對攪場的出現只能自己去控制。那種依靠與聽者有利害關係的他人出面乾預、壓制,或者自己憤而退場之舉,都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那樣做,產生的負面效果可能會更差。因此,發言者必須正視攪場,主動實施控制。

2.發言者思想、學術、業務等水平不高,聽者覺得言之無物,聽下去純粹是浪費時間 對這種攪場的人,講話者一定要謙虛謹慎,自剖自責。 1986年菲律賓大選,競選者科?阿基諾夫人曾被人指責為啥也不懂的家庭主婦。她上台發表競選演說,不少人以這種眼光看待她。反對派則公開叫嚷說她只配圍著鍋台轉,要她回去燒飯菜。她一開口便說:“我只是一個家庭主婦,對政治和經濟都不甚了解,也沒有經驗。”這誠懇、真摯的大實話使聽眾一下靜了下來。接著她又說:“對於政治,我雖然外行,但作為圍著鍋台轉的家庭主婦,我精通日常經濟!”聽眾旋即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3.講話內容聽者不感興趣。對第三種原因的攪場,講話者要幽默風趣,生動活潑 某廠宣傳部長按廠的宣傳工作計劃,到一分廠宣傳時事政策。分廠一些工人正為下崗問題憂慮。但在這節骨眼兒上又不敢不來聽。當分廠廠長講了部長要宣講的時事政策內容後,台下一下炸開了鍋,吵吵嚷嚷,不可開交。部長扯開喉嚨大喊道:“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台下頓時靜了下來。部長故意停了一下才說:“我愛人下——崗——了!”台下先是一愣,隨即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接著部長就從自己愛人如何主動要求下崗講起,將夫妻的對話、兒女反對的言辭惟妙惟肖地描述一番。待聽眾情緒完全調動起來後,才簡要講了講為什麼要下崗、當前下崗的形勢等問題。事後,大家都說部長真會講話。 應變能力是現代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特別是作為一名領導,必須善於適應環境的變化。談話是人與人之間思想的交流,人的思想是世界上最多變的東西,如果你總是用一套自認為最拿手的語言表達方式與他人交談,那就永遠也學不到真正的口才。因此,在談話時就必須掌握這種隨機應變的語言能力。 領導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一定要記住:冷靜、冷靜、再冷靜。只有保持頭腦的清醒才能使思路不受外界干擾,及時想出應對之策。同時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給自己以信心。 當然,有豐富的知識才是隨機應變的資本,在現實中我們往往會學到許多的知識和技巧,這時就應該做到活學活用。你不用太在意自己能不能用對新學來的知識,因為沒人會真的期望你第一次就掌握新知識的精髓。事實上對新知識的現學現賣是一種思維靈活的體現,把握住每一個機會將使自己跟得上談話的變化,這樣才能使環境改變的衝擊降到最低限度,也可以為將來的隨機應變做好必要的準備。 冷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單向交流中,聽的人毫無興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種是雙向交流中,聽眾毫無反應,或者僅以“嗯”、“噢”之類應付。 冷場的根本原因在於發言者的話沒有吸引力。聽眾僅僅出於紀律的約束或處世的禮貌而扮演一個“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場完全應由說話人負責。 冷場的出現,是發言者的失敗,因為它不能達到彼此溝通交流的目的。發言者既要發言,必須實施控制,避免冷場的發生。控制的辦法是: 1.發言簡短 單向交流中那種應景式講話,越短越好。如華達商場舉行開業儀式,邀請了市內各方面的人士參加。總經理只說了兩句話:“女士們,先生們:熱忱歡迎各位光臨!現在我宣布:華達商場正式開業!” 雙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絕地包場,要有意識地給對方留下發言的時間和機會。自己一輪講不完,應待對方有所反應後再講,不要一輪就講得很長。 2.變換話題 當眾講話時遭遇冷場可通過暫時變換話題的辦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目的達到後,仍要回到原有話題的軌道。比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發現學生精力分散,東張西望、打瞌睡、竊竊私語、在桌上亂畫,可以暫停講授,穿插幾句應景、時髦、詼諧的話;或者簡短地講個與教學多少相關的掌故、趣聞,學生的精力便會一下集中起來。之後,再繼續教學。 雙向交流的話題變換是不定的,根據現場情況隨時進行。比如你與別人談今日凌晨看的一場世界杯足球賽電視直播,可別人並不喜歡足球,也沒有在半夜裡爬起來觀看,對你所議顯得毫無興趣,出現冷場。這時,你就應及時轉移話題。 3.中止交談 任何發言者都不願碰到冷場。但若這種情況出現後,自己又採取了諸如簡短髮言、變換話題、加強語氣等控製手段,仍然不能扭轉冷場的局面,那就應中止交談。長時間的冷場對交流雙方都是殘忍且浪費時間的。比如你同他談足球他無興趣後,變換話題他仍無興趣,就不可再談下去。這叫做“話不投機半句多”。 責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所談有疑問或不同意見而提出問題和反對意見。一般來說,這是善意的。另一種則是惡意的,故意刁難,搞惡作劇,以達到讓發言者難堪、出醜的目的。 對責難的控制辦法,也要區別對待: 1.對善意的責難應盡己所知,認真、負責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解答對方的問題,只要不是涉及國家、組織機密和有傷風化等內容的,都應有問必答,不可用“無可奉告”之類的外交辭令搪塞。如果確實回答不了,要老老實實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討的話語。 前文所舉宣傳部長到分廠宣講時事政策,一女工站起來問道:“你老講形勢好,為什麼全國到處都在下崗?”部長說:“下崗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恰恰說明形勢好。現在一些地方、部門人浮於事,沒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門又事多等人做,這正常嗎?一個工廠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產品沒市場,大家都發不出工資,還不如讓一些人下崗轉行,去幹社會需要的事。這樣,既滿足了社會的需求,大家又都有錢可掙,不比要死不活地吊著好嗎?” 2.對惡意的責難應針鋒相對,堅決、果斷地予以駁斥或揭露。手法上可以多樣化:或反唇相譏,或以牙還牙,或幽默風趣。總之,不能讓其企圖得逞。在這種情況下,不予理睬、拒絕回答,或者發火、生氣,或者令其離開或自己離開,都是不恰當的:一是會助長其氣焰;二是混淆其他聽眾的視聽;三是有損自己的形象。 美國總統布什一次在演說時,台下遞上一張紙條,他打開一看,寫的是“傻瓜”。他若無其事地笑道:“以往別人遞紙條都是提出問題,而不落姓名;而這張只落了姓名卻沒有提問題。” 巧妙地將本想辱罵他的惡語,轉移到辱罵者身上。 我們在社交場合中,特別是處境尷尬時,將錯就錯的巧妙開脫往往比一味解釋更具有奇妙的作用,它是機智應變語言的重要內容之一。 清代才子紀曉嵐才華橫溢,深得乾隆皇帝喜愛。有一次,乾隆皇帝突然來到軍機處。此時的紀曉嵐正光著膀子和幾個辦事人員閒聊。其他人老遠就看見皇帝上來了,連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駕。紀曉嵐是高度近視,剛開始沒看見走在最後面的乾隆,等他明白怎麼回事的時候,乾隆就快到了。 紀曉嵐心想:“就這樣光著膀子接駕,豈不是冒犯龍顏?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趁著別人不注意鑽到桌子底下躲起來。” 這一切,早被乾隆看了個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陣好笑,有心想“整整”紀曉嵐。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許出聲,很長時間過去了,紀曉嵐在桌子底下早就待不住了,心中納悶:怎麼進來之後就沒動靜了?這麼長時間了,早該走了,該不是已經走了吧,想到這裡紀曉嵐壓低了嗓門,喊道: “餵,有人嗎?老頭子走了嗎?” 乾隆聽得真真切切,板起臉,厲聲喝道:“紀曉嵐,出來吧。” 紀曉嵐一聽是乾隆的聲音,心想:“完了,完了,這回可完了。”只好無可奈何地從桌子下鑽出來見駕。 乾隆一看紀曉嵐光著膀子,滿身大汗,驚慌失措的樣子,心裡一陣好笑:“紀曉嵐人稱大清第一才子,居然這般模樣。”接著故意裝作生氣的樣子,大聲喝道: “大膽的紀曉嵐,你不見駕也就罷了,居然還敢說朕是'老頭子',你什麼意思?今天你要講不清楚,要了你的腦袋!” 到了這種境地,紀曉嵐反倒鎮靜了許多,一邊擦汗,一邊苦思對策。忽然他靈機一動,反正錯了,錯了就錯說唄,不緊不慢地說道:“萬歲爺請息怒,剛才奴才稱您為'老頭子',只是出於對您老人家的尊敬,別無他意。” 乾隆一聽更來氣了: “尊敬?好,你給朕說說怎麼個尊敬法。” 紀曉嵐慢慢說道:“先說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您說這萬歲、萬萬歲算不算'老'啊?” 乾隆沒作聲,只是點點頭。 紀曉嵐見乾隆有所應允,接著說:“再說這'頭'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國的主事之人,是天下萬民之首,'首'者'頭'也。故此稱您為'頭'。” 乾隆邊聽邊瞇著眼睛笑,很是滿意。 “至於這'子'嘛,意義更為明顯。皇上您貴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您為'子'。這便是我稱您老人家為'老頭子'的原因。”紀曉嵐說完輕輕舒了口氣。 乾隆聽完拍掌大笑:“好一個'老頭子',紀曉嵐你果然是個才子。” 在這裡紀曉嵐將錯就錯使皇上龍顏大悅,巧妙地為自己化解了一次險情。 由此可見,掌握神奇機智的語言應變技巧,無論是在社會交往還是在商業談判、發表演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諧音,是指利用語言的語音相同或相反的關係,有意識地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巧用諧音,往往能使人擺脫困境化險為夷。 從前有個宰相,他有一個名叫薛登的兒子,生得聰明伶俐。當時有個奸臣金盛,總想陷害薛登的父親,苦於無從下手,便往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見薛登正與一群孩童玩耍,於是眉頭一皺,詭計頓生,喊道:“薛登,你像個老鼠一樣膽小,不敢把皇門上的桶砸掉一隻。” 薛登不知是計,一口氣跑到皇門邊上,把立在那裡的雙桶砸碎了一隻。 金盛一看,正中下懷,立即飛報皇上。皇上大怒,立刻傳薛登父子問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卻若無其事地嘻嘻笑著。皇上怒喝道:“大膽薛登!為什麼砸碎皇門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問道:“皇上,您說是一桶(統)天下好,還是兩桶(統)天下好?” “當然是一統天下好。”皇上說。 薛登高興得拍起手來:“皇上說得對!一統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隻多餘的'桶'砸掉了。” 皇上聽了轉怒為喜,稱讚道:“好個聰明的孩子!”又對宰相說:“愛卿教子有方,請起請起。” 金盛一計未成,賊心不死,又進讒言道:“薛登臨時胡編,算不得聰明,讓我再試他一試。”皇上同意了。 金盛對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隻也砸了嗎?” 薛登瞪了他一眼,說了聲“砸就砸”,便頭也不回奔出門外,把皇門邊剩下的那隻木桶也砸了個粉碎。 皇上喝道:“頑童!這又如何解釋?” 薛登不慌不忙地問皇上:“陛下,您說是木桶江山好,還是鐵桶江山好?” “當然是鐵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說得對。既然鐵桶江山好,還要這木桶江山幹什麼?皇上快鑄一個又堅又硬的鐵桶吧,祝吾皇江山堅如鐵桶。” 皇上高興極了,下旨封薛登為“神童”。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話說的是辦事的一種方略,運用在說話中,則更有奇效。 唐憲宗曾問李絳:“諫官中有很多人毀謗朝政,卻沒有事實根據,我想貶斥其中一兩個言辭較激烈的,來儆戒其他人,怎樣?” 李絳回答說:“這恐怕不是陛下的想法,一定是奸邪的臣子用這種話來蒙蔽您的耳目。大臣的生死,取決於君主的喜怒,因此敢開口諫諍的又有多少?即使有勸諫的,事前也要晝思夜慮,把準備說的話早晨刪去一點,晚上又刪去一點,等到呈奏上來時,剩下的根本不到十分之二三。所以君主孜孜不倦地尋找諫言,還怕找不到。何況還要加罪於敢諫的人呢?像陛下剛才所說的那樣去做,就會杜絕天下人的正直言論,這不是社稷之福啊!” 憲宗讚揚了李絳的話,取消了懲辦進諫者的打算。 文中李絳明知這是憲宗的主張,但他怎麼敢與憲宗在觀點上爭論對錯,只有強把憲宗自己的主張引為臣子主張,加以毫不留情的反駁,讓憲宗明白他的想法的利害關係,從而達到規勸的目的。引石攻玉,也可以說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聲東擊西,假錯他人之義,達到自己的目的。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宋太祖奪得天下不久,就問趙普:“從唐末以來,幾十年間,換了十幾個皇帝,征戰不息,其原因何在?” 趙普回答說:“因藩鎮的勢力太強大了,皇帝勢弱而臣子勢強,自然無法控制局面。當今之計,只有稍微削減他們的權力,控制他們的錢糧,收編他們的精兵,天下自然就會安定。” 話未說完,太祖就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已經知道。”過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將石守信等人飲酒,酒酣耳熱之際,命令左右伺候的人退下,對他們說:“我如果不依靠你們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的金殿龍袍,我將永遠銘記你們的恩德,每時每刻都不忘記。然而做天子也十分困難,簡直不如當節度使快樂。我現在整夜寢不安枕啊!” 石守信等人問:“為什麼呢?” 太祖說:“這不難知道,身居我這個位置的人,誰不想將我幹掉。” 石守信等人惶恐萬分,向太祖叩頭說:“陛下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呢?” 太祖說:“不是這樣嗎?你們雖然沒有這個野心,但你們手下的人想富貴啊!一旦他們將皇袍給你們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是不可能的了。” 石守信等人都叩頭哭泣道:“我們雖愚蠢之至,還未到這種地步,只求陛下憐憫我們,給我們指出一條生路。” 太祖於是說:“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想求富貴的人,不過多得些金錢,使自己優裕享樂,使子孫不受貧乏之苦。你們何不放棄兵權。選擇些好田宅買下來,為子孫創立永久的產業,多多購置一些歌姬舞女,成天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們君臣之間也免去互相猜忌懷疑,不也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謝太祖:“陛下能替臣等考慮得這般周到細緻,真所謂同生死的親骨肉啊!” 第二天,他們幾個人都以自己有病為由,無法繼續任職,請求太祖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引石攻玉,用談判語言來說也叫“引起競爭”,是談判者可資運用、行之有效的基本謀略。 作為一種說話技巧,引石攻玉,不一定要引起競爭,只要能用引來的“石”將“玉”攻開,就已達到目的。但運用之時必須選準自己所需之“石”。 虛張聲勢是以誇張的語言造成嚴重的形勢。給對方造成強烈的震撼,以此說服對方,或脫離險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德國於1941年制定的建造幾十艘潛水艇的計劃很快要成為現實,需要有幾千名德國青年來操縱這些新式秘密武器。正當許多青年把當潛水兵作為一種崇高的職業,爭先報名參加杜尼茲海軍上將的潛水艇部隊時,許多地方出現了一種精心設計的傳單:潛水艇被畫成一個“鋼鐵棺材”,上有這樣的文字: “當潛水兵極其危險,壽命短,長時期同外界隔絕……” 同時,英國人在無線電廣播中,開辦針對德國人的節目,告訴德國人如何假裝患某種疾病以避免當潛水員。原來,這是英國海軍部一個代號為OP-16-W的秘密部門,針對德國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攻擊的特點,運用心理學知識對德國進行的一次“心理戰”。 這樣一來,許多青年對當潛水兵產生了恐懼心理,放棄了報名。 由此可見虛張聲勢,讓對方在心理上受到強烈的震撼,你的說服就會有效果。試想,聰明的英國人將潛水艇描繪成可怕的鋼鐵棺材,還會有谁愿去白白送命呢? 戰國時,有一個名叫張醜的人在燕國當人質。 這一天,張醜聽說燕王想殺死他,便急忙逃走。很快,他便來到燕國的邊境,眼看離自由只有一步之遙了,不料卻被燕國邊境的巡官抓個正著,巡官以為這下立了大功,決定將張醜送回燕王處請賞。張醜心想,如果被送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條,必須想辦法逃走,思來想去,張醜終於想出一條妙計。張醜對看守他的兵士說:“快去叫你們的頭兒,我有話跟他說。” 看守連忙前去禀報。不大一會兒,巡官過來了。 張醜神秘地對巡官說:“你知不知道,你們燕王為何要殺我?” “不知道。” “為什麼?” 張醜故意壓低了聲音說:“燕王之所以要殺我,是因為有人說我有很多珠寶,而燕王卻想要得到它們。事實上那些珠寶已經沒有了,但是燕王不信任我。” “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巡官不解。 “如要你現在把我送給燕王的話,他必定還要問我珠寶藏在何處。到時我就說,你把這些珠寶全吞在肚子裡了。到時候……” 張醜故意抬高了聲音。 “燕王肯定讓你剖腹取珠,你的肚腸將被一寸一寸地割開。” 這時,巡官早已嚇得不住地顫抖,趕緊放了張醜,讓他逃出燕國。 生活中,假如跟你交談的那個人固執己見,盲目自信,志得意滿的話,要想使他改變主張,收回成見,轉向你所設置的既定目標,有時就必須虛張聲勢,充分論述其原有想法或做法的危害,使其猛然警醒,繼而聽從於你。 “人有失足,馬有亂蹄”,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即使辯才如張儀,也難免會陷入詞不達意的尷尬,更不用說偶爾頭腦發昏,舉止失當,做出莫名其妙的蠢事。雖然原因不同,但後果卻相似:貽笑大方,或引起糾紛,有時甚至一發不可收拾。這種時候,你就得讓腦子轉個彎兒,想法子以化解糾紛。我們可以看看他人的一些例子,從中得到啟發。 阮籍有一次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來報告:“有人殺死了母親!”阮籍素來放浪不羈,信口說道:“殺父親也就罷了,怎麼能殺母親呢?”此言一出,滿朝文武大嘩,認為他“抵牾考道”。阮籍也意識到自己措辭不當,連忙解釋說:“我的意思是說,禽獸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殺父就如同禽獸一般;殺母呢?就連禽獸也不如了。”一席話說得面面俱到,眾人無可辯駁,阮籍也免去了殺身之禍。 這四兩撥千斤的方法能夠讓你免去一場爭吵。阮籍巧妙地引了一個比喻,在眾人面前不知不覺中更換了題旨,巧妙地平息了眾怒。當你出言不慎引起眾怒時,不妨試試此招。 前美國總統裡根在問記者談論健康的奧秘時,不自覺信口開河道:“除了運動,我的另一個習慣是不吃鹽。誰要想保持身體健康,最好不吃鹽或少吃鹽。”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全美鹽業界的齊聲抗議,引發了一場“食鹽風波”。在眾怒未平時,鹽業研究所所長出面替總統作了解釋:“吃鹽對人體是有好處的;而裡根總統遵照醫生吩囑不吃鹽也是情非得已。每個人的情形不同,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食鹽的多寡。” 所長既未否定總統的話,也未肯定吃鹽對人體有益,而是作一番頗為客觀的解釋,巧妙和消除了總統言語失誤帶來的風波。這就是圓話的補救術。將失誤之言採取聲東擊西的分析,巧妙挽救了言語失誤。 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一次,他在接受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的採訪時,說起自己成功的外交施政時,竟誇口說道:“美國人崇尚隻身闖蕩的西部牛仔,而單槍匹馬向來是我的作風,或者說是我技能的一部分。”此番話一經報章發表,馬上引起軒然大波,連一貫讚賞季辛吉的人們也不滿於他自大喜功的輕率言論。然而,季辛吉畢竟是季辛吉,他不但沉住了氣,還明智地主動接受采訪並乘機聲明:“當初接見法拉奇是我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她曲解了我的話,拿我來做文章罷了。” 季、法兩人的話,究竟誰真誰假,外人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便是一種轉移別人注意力的方法。它可以減輕失誤的嚴重性,但在一般情況下,應用此法應該謹慎,因為它實際上是委過於人,不到萬不得已最好少用,以免損於自己聲譽,失去他人的信任。 前美國總統裡根訪問巴西時,由於旅途疲乏,在歡迎宴會上,他竟鬧出不可原諒的笑話:“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為能訪問玻利維亞人民而感到非常高興。”頓時場內一片寂然,眾人面面相覷,不明就裡。有人低聲提醒總統說溜了嘴,裡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們是不久前訪問過玻利維亞。”儘管當時他並未去過玻利維亞,但聽眾還未反應過來,他的口誤就已經淹沒在他接下來的滔滔大論之中了。 “及時改口”是補救言語失的妙法。只要及時發現錯誤,就能掩飾言語失誤,避免出醜。 勇於承認錯誤的人永遠都是受歡迎的,以坦率道歉來援救過錯,以真誠檢討來贏得寬恕,比遮遮掩掩、文過飾非要高明很多。當你不小心說錯話,不妨公開承認錯誤,相信大家都會欣然接受。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美國總統杜魯門身上。 他的女兒瑪格麗特開演唱會,被評論家休姆批評得一文不值。杜魯門一氣之下寫了封信去責罵休姆,稱他是“蹩腳的評論家”,“希望有朝一日遇上你,那時,小心你的鼻樑。”這封信被休姆公開於世,總統形像一落千丈,杜魯門明智地選擇了公開道歉的方式,他誠懇地對人民說:“我的感情十分脆弱,有時候會控制不了自己。” 總統這樣的作為非常難得。他不僅不因上次的出言不遜而失去民眾的支持,更因自己的一腔真情換來了更多的支持者。這也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將自己說過的“錯話”添言減字,讓意思改變,是巧妙改口的另一個招數。 隋唐時,秦瓊貧病交加暈倒在單家莊。單雄信救起他,說起自己久仰秦瓊的大名,但苦於不曾謀面。秦瓊脫口而出:“正是在下。”話一出口他便後悔了——怎麼能在一個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份?於是他又很快在後面添了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朋友”,巧妙地掩飾了自己的身份。 民國初,東三省所向披靡的大帥張作霖,曾留有一段巧解歧義的佳話。一次,他在會上為日本人題字,字題完後,落款本應寫作“張作霖手墨”,但大帥一時疏忽大意,將“手墨”寫成了“手黑”。秘書見狀忙暗示大帥更改,他卻哈哈大笑,對秘書喝道:“我怎會不知道這'墨'字底下有個'土'?就是因為這個'土'是某些人寐以求的東西,所以絕不能給他們!這叫寸土不讓!” 這幾句話既巧妙掩飾了自己把字寫錯的尷尬,又出人意表地駁斥日本軍國主義者,一時傳為美談。 補救言語失誤或舉止失當,應視場合而採取不同手段。靈活運用,方能百戰百勝。如果拘泥形式,只會雪上加霜。以上所介紹的只是普通情況下應採取的應對之法,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善於拒絕,也是一門藝術。當人們向你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但一時辦不到,或時機不成熟,或悖理違章、不能辦的事等等,該拒絕的,還得拒絕。人都是有自尊的,當別人有求於你時,千萬不能過於生硬地拒絕,不能傷了人家的面子,要使對方心理保持平衡,才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如果我們能夠在拒絕別人的同時,尊重他人的願望,也就能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對方會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也不會再糾纏不休。 在人際交往中,如何才能既不違背自己的心意和原則又不傷害對方的自尊或感情呢?可以用下面這幾種方法: 1.巧妙地運用謊言 謊言是人們所譴責的,但有時恰當地說一點謊也可以很委婉地拒絕他人的好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三巨頭之一的羅斯福,曾擔任過海軍部的一個要職。有一次一個跟自己關係密切的部下向他打聽海軍部在加勒比海建潛艇基地的計劃。 這個部下的要求或許只是出於好奇,但還是讓羅斯福感到為難,告訴他吧,就違反了工作原則;不告訴他呢,又可能傷了對方的自尊心。羅斯福不愧是羅斯福,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來,我告訴你!”羅斯福故作神秘地向周圍看了看,壓低了聲音。 對方見狀,連忙把頭湊了過來。 “你能保密嗎?”羅斯福好像不放心地問。 “當然能!”那人趕忙回答。 “那我也能。”羅斯福笑著輕聲地對他說。 對方愣了一下,接著與羅斯福對視了一眼,兩人都爽快地大笑起來。 當然,在有些情況下,直言代謊言更好。例如,一個喜歡到處借錢而又不還的人來找你借錢,該怎麼辦?俗話說:好藉好還,再藉不難。碰到這種只借不還的人,你就可以客氣地拒絕他:“實在對不起,我恐怕幫不了你這個忙。”明確表示無意借給他錢就行了別的什麼都不用講。如果他繼續纏住你,你就把已經講過的話再客氣地重複一遍,他若明事,也就知難而退了。如果你解釋說:“實在對不起,這個月的工資都用完了。”那麼他可能問:“怎麼用得這麼快?工資才發了一個星期呀!”這樣你就不得不解釋你買了什麼東西,反倒使自己陷入被動的、說不清的境地。所以,無需解釋理由的時候,不如一口拒絕的好。 2.耐心傾聽 作為對拒絕者的基本尊重,首先就是要先耐心傾聽對方的要求。即使在對方述說中途就已經知道必須加以拒絕,也要聽人把話說完,即表達對其尊重,也可更加確切地了解其請求的主要含義。然後,要明白地告訴對方你要考慮的時間。我們經常以“需要考慮考慮”為托詞而不願意當面拒絕請求。內心希望通過拖延時間使對方知難而退,這是錯誤的。如果不願意立刻當面拒絕,應該明確告知對方考慮的時間,表示自己的誠信。 拒絕的話不要脫口而出。要站在對方立場上嚴肅地思考,一定要顯示出明白這個請求對其的重要性。拒絕的時候要和顏悅色。首先感謝對方在需要幫助時可以想到你,並且略表歉意。注意,過分的歉意會造成不誠實的印象,因為如果你真的感到非常抱歉的話,就應該接受對方的請求。 3.態度堅決,理由明確 對一些不適宜、明顯應該拒絕的事,在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拒絕。這種拒絕一定要明確、堅定,不似是而非、模棱兩可。但同時語氣又一定要誠懇、含有歉意。要耐心解釋你的處境,這樣更能得到對方諒解。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的明君,而魏徵則是敢於向皇帝說“不”的名臣。 有一次,“大逆不道”的魏徵竟然指責皇上李世民失信。 “陛下曾說:'朕以誠信禦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但陛下言而無信,自己就失信過好幾回了。”魏徵對李世民說。 “寡人甚麼時候失信於人了?”李世民心中有幾分不悅。 “且聽微臣細細道來。”魏徵不慌不忙地說,“陛下登基之初,曾下令免去所有百姓欠官家的債務。可如今朝廷仍然追索秦王府的舊債,理由是秦王府的債權不屬朝廷。陛下過去是秦王府的主人,現在雖貴為天子,秦王府的財物也應該屬於官家所有。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追索呢?” 李世民低頭不語,顯出沉思的神色。 魏徵見狀,接著說:“剛才只是一例。陛下又曾降旨免除關內外兩年之賦稅,百姓聞之歡欣鼓舞。而今又降旨說今年照常徵收賦稅。朝令夕改,只會失人心於天下。臣以為,若想以誠信禦天下,當從陛下始。” 面對這種觸犯龍顏的行為,李世民非但沒有降罪魏徵,還高興地說:“愛卿說得好。寡人確實言而無信,幸好讓卿家給點了出來,否則失信於天下,那就不妙了。” 魏徵毫不隱瞞,一針見血地向李世民失信於民的行為說“不”,李世民不僅不生氣,還對他大加讚賞,並且心存感激地給予魏徵很高的評價:“貞觀以來,盡心於主,獻納忠讜,安國利人,犯顏正諫,匡朕之違,以唯見魏徵一人。”李世民之所以這樣做,是他認識到魏徵雖然對自己說“不”,其實是從反面激勵自己當一個明君。因為只有明君,才可能接受臣子的諍諫。同時,李世民明白魏徵是為自己的江山著想,君王的過失,臣子及時指出來,有利於治理國家。 作為一個領導者,當你拒絕別人的時候,最好要講清楚拒絕的理由。指出真誠的並且符合邏輯的拒絕理由最好,有助於維持原有的關係。如果你覺得拒絕的理由不充分,也可以直接拒絕,不說明理由。千萬不可編造理由,因為謊言終究會被揭穿。當你說明理由後,對方試圖反駁,你千萬不可與之爭辯,只要重申拒絕就行了。爭辯會把理性轉化為感性。 在拒絕他人的時候,一定要表明一個思想,那就是:對事不對人。一定要讓對方知道你拒絕的是他的請求,而不是他本身。拒絕之後,最好可以為對方指出處理其請求的其他可行辦法。千萬不可通過第三方加以拒絕。通過第三方拒絕,足以顯示自己懦弱的心態,並且非常缺乏誠意。 4.考慮對方的利益 成功地拒絕他人的不實之請可以節省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可以免除由不情願行為所帶來的心理壓力。關鍵在於:拒絕前必須將對方的利益放在考慮之內,才能做到兩全。 大凡來求你辦事的人,都相信你能解決這個問題,抱有很高的期待心理。一般來說,抱的期望越高,越是難以拒絕。在拒絕要求時,倘若多講自己的長處,或是過分誇耀自己,就會在無意中提高對方的期望,增大拒絕的難度。如果適當地講一些自己的短處,抓住適當的機會多講講別人的長處。就能把對方的求助目標自然地轉移過去。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而且使被拒絕者因而得到一個更好的歸宿,而減少了失望之感。 總之,學會說“不”,實質也就是學會自如地表達否定的、不願意的感受,以直率、誠實和恰當的方式表達你此刻的感覺。學會合理的拒絕,你就掌握了工作生活的主動權,你就會生活得更加輕鬆自如。你既不擔心與人接近,又不害怕與人爭辯,你的行為完全出於自然,有多少能力就表現多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這種能夠使自己自我維護的改變使你有更多的時間專心於自己該做的事,也使他人能夠意識到你的權利,真正理解並尊重你。 身為一名領導在人際交往中,總難免碰到一些無理的語言。如果出面勸,無異於對牛彈琴;如果進行直接責備,他自然會與你頂撞。 這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反駁,當你想要駁倒對方時,除了必須理由充分,還要靠說話的技巧。反駁得好可以使對方啞口無言,不好則勢必成為一場口爭,甚至是破口大罵,大打出手。 因此,真正的反駁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口舌之戰,而是行其道反其言,使對方巧妙落入自己話語的陷阱,理屈詞窮,無言以對。在反擊中,以下四點必須注意。 1.心平氣和 遇到無理的言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激動,要控制情緒,態度必須從容,說話必須穩當。古人曰:“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對方對此不但不會懼怕,反而會對你的失態感到得意。這個時候心境平和,對反駁對方有重要作用。先把他的話總括扼要地提出,問他是否是這些意思,再從他對的方面,表示適當的讚同,使他高興。說到後來,用“但是”兩字一轉,逐層反駁,把輕的放在前面,重的留在後面,越說越緊,越說越硬,直使他無法置辯。 2.綿里藏針 對無理行為進行反擊,可直言相告,但有時不宜鋒芒畢露,露則太剛,剛則易折。有時,旁敲側擊,綿里藏針,反而更見力量,它使對方無辮子可抓,只得自己種的苦果往自己肚裡吞,在心中暗暗叫苦,就像蘇格蘭詩人彭斯那樣。 有一天,彭斯在泰晤士河畔見到一個富翁被人從河裡救起。富翁給了那個冒著生命危險救他的人一塊錢作為報酬。圍觀的路人都為這種無恥行徑所激怒,要把富翁再投到河裡。彭斯上前阻止道:“放了他吧,他自己很了解他生命的價值。” 3.旁敲側擊 對無理的行為進行反擊,是正義的語言與無理的語言的對抗。所以,反擊的語言一定要與對方的語言表現出某種關聯,正是在這種關聯中,才會充分錶現出自己的機智與力量。 4.反駁有力 對無理言行進行語言反擊,不能說了半天,不得要領,或詞軟話綿。而要做到打擊點要準,一下子擊中要害;反擊力量要猛,一下子就使對方啞口無言。 美國在費城舉行憲法會議的時候,會議中分為贊成派和反對派,討論相當白熱化。出席者的言論都非常尖銳,甚至演變成人身攻擊。 由於出席者有著人種、宗教方面的差異,利害關係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會議充滿了火藥味和互不信任的氣氛。 眼看會議即將決裂時,持贊成意見的富蘭克林適時地出面收拾了紊亂的場面,終於促使憲法成立。 面對反對派猛烈的攻擊,富蘭克林不慌不忙地對他們說:“老實說,對這個憲法我也並非完全贊成。” 這句話一出,會議紛亂的情形霎時停止了,反對派人士不禁感到懷疑:富蘭克林既然是讚成派,為什麼不完全贊成自己所提的憲法呢? 富蘭克林頓了一會兒,才繼續說:“我對於自己贊成的這個憲法並沒有信心,出席本會議的各位,也許對於細則還有些異議,但不瞞各位,我此時也和你們一樣,對這個憲法是否正確抱有懷疑態度,我就是在這種心境下來簽署憲法的。” 富蘭克林的這番話,使得反對派的激動和不信任態度終於平靜下來,美國的憲法終於順利通過。 一般人要化解對方的不信任感,往往會以強硬的口氣說“請你相信我的話”,或者說“根本沒有那回事”,結果反而使對方的不信任感更加強烈。 因為這樣說,就像是要將對方的不信任全面否定,只保留自己單方面的主張,實際是一種正面的攻擊,這樣做是不會產生任何效果的。 對於一件事情,如果光是強調好的一面,那麼對方對於你所說的話,就會存有不信任的潛在心理。 如果為了讓對方相信自己,消除他的不信任感,而一再強調自己的優點,這樣反而缺乏說服力。還不如利用人類潛在心理的“彆扭心態”,來取得對方的信任。 例如,你可以先給對方一些不利於自己的消息,使對方覺得你“還蠻老實的”,這樣一來,他就會產生想听你繼續說話的意願,你便可以附帶地為自己說些好話,在不知不覺中,對方就會順利地接受你的誘導。 富蘭克林就是利用了這個技巧,先說一些對自己不利的話,使對方反而產生了信任感。 1943年,蔣介石借共產國際解散之機,命胡宗南迅速部署兵力,企圖突擊延安,一舉攻占陝甘寧邊區。 7月9日,周恩來從重慶回延安途經西安。胡宗南一面通知有關人士在與周恩來交談時不得透露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意圖,一面讓人安排酒會,宴請周恩來夫婦,營造友好氣氛,要求最好將周恩來灌醉。 7月10日下午,鄧穎超身體不適,周恩來單獨赴宴。 當時出席宴會作陪的還有黃埔軍校畢業的30名上將級軍官和他們的夫人。宴會開始時,胡宗南的政治部主任王凡任致歡迎辭,之後提議:“黃埔的同學先敬周先生三杯酒,歡迎周先生光臨。請周先生和我們一起,祝領導全國抗戰的蔣委員長身體健康!”蔣介石當時是全國抗戰名義上的領袖,公開場合我黨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拒絕這杯酒,似乎沒有道理;但不拒絕,這種居高臨下的勢態,卻分明有蔑視共產黨之意,以老大自居,欺人太甚。周恩來舉杯起立,微笑作答:“王主任提到全國抗戰,我很欣賞。全國抗戰的基礎是國共合作。蔣委員長是國民黨總裁,為了表示國共合作抗日的誠意,我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也請為毛澤東主席的健康乾杯!”周恩來的答辭相當得體,既點明了抗日是國共兩黨共同之事,也表明了自己的誠意,同時以兩黨對等原則,提出合理要求。這一招使胡宗南和作陪者不知所措。周恩來趁勢搬梯子讓他們下台,說:“看來各位有為難之處,我不強人所難,這杯酒就免了罷。”於是,周恩來放下酒杯,泰然自若地和胡宗南繼續敘談。 隔了一會,十幾位花枝招展的夫人向周恩來敬酒。其中一位說:“我們知道周先生在黃埔軍校倡導黃埔精神,為了發揚黃埔精神,我們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周恩來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這杯酒看來不好拒絕,但他風趣地說:“各位夫人好漂亮,這位夫人的講話更漂亮。我想問,我提倡的黃埔精神是什麼?誰答得對,我就同誰乾杯。”此話一出,情勢直轉,夫人們張口結舌。胡宗南連忙打圓場:“今天只敘舊誼,不談政治。”周恩來於是同這些夫人分別寒暄幾句,送她們回原座。夫人們不覺尷尬,反而笑逐顏開。 接著,十幾位將軍排成一行,舉杯敬酒。領頭的說:“我們在黃埔軍校學習,周先生是政治部主任,同我們有師生之誼,作為周先生的弟子,我們每人向老師敬一杯。”這是藉師生之誼敬酒,而周恩來卻抓住剛才胡宗南“不談政治”這句話,說:“這位將軍提到我當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不能不談政治,請問胡副長官,這杯酒該不該喝?”胡宗南說:“他們都是年輕人,沒有政治頭腦,酒讓他們喝,算是罰酒。”將軍們只好從命乾杯。周恩來與他們一一握手詢問情況。他們回到座位時都面露喜色。 不久,又幾位夫人前來敬酒。其中一位看著稿子說:“我們久仰週夫人,原以為今天能看到她的風采,想不到她因身體不適沒有光臨。我們各敬週夫人一杯酒,表示敬意,祝康復,回延安一路順風。我們請求周先生代表週夫人分別和我們乾一杯。周先生一向尊重婦女,一定會尊重我們的請求。”這位夫人的話可謂滴水不漏,盛情難卻。周恩來巧借她說到的延安提起話頭。他嚴肅地說:“這位夫人提到延安,我順便談幾句。前幾年,延安人民連小米都吃不上,經過自力更生,發展生產,日子雖比過去好了,但仍然很艱難。如果讓鄧穎超喝這樣好的酒,她會感到於心不安。我尊重婦女,也尊重鄧穎超同志的心情,請各位喝酒,我代表她喝茶。我們彼此尊重。”周恩來說完,舉茶杯碰她們的酒杯。她們喝了酒,周恩來喝了茶。 宴會即將結束時,周恩來舉杯致謝說:“感謝胡副長官盛情款待。我昨天到西安,看到牛德總司令7月4日給胡副長官的電報。裡頭說,胡副長官已將河防大軍向西調動,內戰危機有一觸即發之勢。今天我問胡副長官是怎麼回事?胡副長官告訴我,那都是謠傳,他沒有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意圖。他指揮的部隊不會採取這樣的行動。我聽了很高興。我相信,大家聽了都會高興。我藉這個機會,向胡副長官、向各位將軍和夫人敬一杯酒,希望我們一起努力,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打敗日本侵略者,收復所有被日寇侵占的中國山河大地,徹底實現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獨立、自由、幸福的偉大國家。同意的請乾杯,不同意的不勉強。”說完一飲而盡。胡宗南被迫一飲而盡,所有作陪者也只能無奈地一飲而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