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金口財

第5章 第四章說服力:說話就像是一場場頭腦的較量

領導金口財 水中鱼 13544 2018-03-18
雖然上司在職能和地位上與下屬有所區別,但在人格、尊嚴方面,上司與下屬是平等的。上司要想在下屬面前樹立起形象和聲譽,說服時就必須信守諾言,以身作則,公平待人,平易近人。只有這樣,下屬才會服從領導,配合工作,積極出謀劃策。 對意志消沉、沒有乾勁的職員,最好能讓他參與從未參加過的會議。會議上可以用詢問加討論的方式激發他們,改變其態度。 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會議效率,還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擴大了工作者與經營者的“參與意識”。 所謂“參與意識”,內含有影響一個人幹勁的重要因素。 人的潛在心理經常會對和自己有關的事情,產生一種“想了解得更深”的“參加慾望”,雖然有時想不去理會某事,但這種想法卻違背了潛在心理的要求。

例如,平常總認為參加會議非常無聊而不去參加,但如果想到只有我一個人沒去參加,就會有強烈的被隔離感,這時由於無法滿足參加的慾望,就產生了一種不滿的心理。 讓對方說出意見,充分地滿足其參加慾望,能使對方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一旦人心裡有了這種意識,那麼,不管是集團或組織的目的,就會像是自己的目的一樣,對方會在不知不覺中,使工作態度和乾勁逐漸好轉起來。 美國心理學家雷德,以他擔任多年上司的經驗說道:“對部下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而要用詢問的方式。”這也是希望從聽取對方的意見中,誘導出對方的參與意識。如此一來,可使對方的意見充分錶達出來,使參與意識發揮到最大限度。 其實,誘導對方的干勁,讓他做出決定,不可能總是好的。因為,讓一個能力不足的人下定決心,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持反對意見的人做決定,還會造成組織上的混亂。

因而,這時應以自己決定的事情來誘導對方,使他覺得像在決定自己的事情一樣。 如果能以這種方法順利地誘導對方,才算是一種成功的說服術。 對於一個懶得外出旅行的丈夫,可以嘗試問他:“你是要去國外旅行呢?還是就在國內旅行?” 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對比效果,就可以使部下欣然接受調職命令。當你必須告訴你的部下,他已經被從總公司調到他所不願去的分公司時,你要怎樣去說服他呢?如果你知道他絕不會答應時,你又該如何是好? 如果這時你以公式化的口氣告訴他:“這是命令,你非去不可,否則只有辭職。”那這個部下一定會恨你一輩子。 在這時,假如你能巧妙地運用心理操縱術,一定可以說服這個部下:“其實,在上一次董事會中,我們就曾考慮過要把你調到南部的分公司,但後來想想那邊實在太遠,對你來說太辛苦,所以最後決定還是把你調到離這近一點的中部分公司,怎麼樣?讓你換一個環境,也比較有新鮮感。”

對一個職員來說,把分公司的職務和總公司比較,任何人都不會願意接受的,但如果再給他一個更差的作比較,他就會較容易接受了。尤其是你說要調他到環境更差的地方去,他就會產生“好險”的感覺,對調到好一點的地方也就欣然接受了。 只要先將對方意識不到的前提遮蓋起來,就可以使“對比效果”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說服武器。關於這一點,美國著名的口才研究家赫拉,就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對於始終不願看書的孩子,可以嘗試問他說:“你今天是要復習功課,還是預習功課?” 每年的歲末,一些職業棒球選手,就紛紛向所屬的球隊談論明年的調薪問題。因為在年度的交替期間,如果不將待遇問題談妥的話,到第二年就會是件麻煩事了。 在調薪的談判會議上,那些百戰百勝的王牌選手,往往一口氣就要求將年薪調高一倍。這時如果你是球隊的負責人,應如何去說服這個選手呢?

首先應清楚的一點就是,如果你對這個王牌選手說:“事實上,20萬元對球隊來說並不是問題。”那麼,這項談判就很可能會破裂,雖然你堅持只能給10萬元,但王牌選手一聽到你上面的話,就一定會執意要20萬元。 所以,根據潛在心理操縱術,就必須用下面的說法才能達到說服的目的。 “以你的實力,要求20萬元並不高,是很合理的價錢,但是我們球隊原來只能付8萬元,不過我想10萬元還是值得考慮,也許這件事情你我都應該好好地想想看。” 如果這時這個選手說:“10萬元也可以。” “不,只是說10萬元還有商量的餘地,事實上,如果你真要10萬元還是很困難的,不過,如果是8萬元,我可以馬上和你簽約,怎麼樣?我們是不是彼此都考慮一下?”

如果這個王牌選手回答說:“既然如此,那就10萬元,否則我是絕對不干了。” 這時你可以嘆一口氣,表現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然後下結論地說道:“好吧!既然你這麼堅決,我也只好認了,就10萬元吧!” 也許讀者會認為這種方式太過於順利了,但若以人類潛在心理操縱術的觀點來看,這種方式是一定可以達成協議的。因為一般人在談判時,不知不覺中總會將兩件事情拿來作一個比較,所以,如果在這時你給對方一個選擇的範圍,對方的思考能力就會僅限於這個範圍內做比較,當然,他會選擇對自己較有利的一方。 正如前面所說,雖然對方要求20萬元,但你給對方的只有8萬元和10萬元的選擇範圍,如果對方冷靜思考的話,一定會覺得這個範圍表明有商榷的餘地。

但事實不然,因為這就好像當一個人頭昏眼花時,被你的話所蒙蔽,他根本就看不到任何可以商榷的餘地。而且,如果你先提出一個數字(就如前面所提的8萬元),那麼,即使對方所選擇的未必對他有利,但對方卻沒有辦法立刻感覺出來,所以他會立刻接受,尤其是當你提出一個上限和下限的數字,讓對方進行比較而選擇時,對方的潛在心理就會產生一種“對比效果”。 對於沒幹勁的部下,只要告訴他“你和A先生兩個人,成功是指日可待的”,就等於暗示了他競爭對手的存在。 美國最有名的說服術書中,介紹了下面一些有關說服術的故事。 那是某家鑄造廠,該廠的老闆經營了許多工廠,但其中有一個廠效益始終徘徊不前,從業人員也很沒幹勁,不是缺席,就是遲到早退,交貨總是延誤。該廠商品質量低劣,使消費者抱怨不迭。

雖然這個老闆指責過現場管理人員,也想了不少辦法,想激發所有從業人員的工作士氣,但始終不見效果。有一天,這個老闆發現,他交代給現場管理員辦的事,一直沒有解決,於是他就親自出馬了。這個工廠採用晝夜兩班輪流制,他在夜班要下班的時候,在工廠門口攔住一個作業員。 他問:“你們的鑄造流程一天可做幾次?” 作業員答道:“6次。” 這個老闆聽完一句話也不說,就用粉筆在地上寫下“6”。 緊接著早班作業員進入工廠上班,他們看了這個數字後,不明個中原因,竟改變了“6”的標準,做了7次鑄造流程,並在地面上重新寫下“7”。 到了晚上,夜班的作業員為了刷新紀錄,就做了10次鑄造流程,而且也在地面上寫下“10”。

過了1個月,這個工廠變成了他所經營的廠中成績最高的。 這個老闆僅用了一支粉筆,就重整了工廠的士氣,而員工們突然產生的士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相信各位讀者已註意到,這是因為有了競爭的對手所致。 作業人員做事一向都是那麼拖拖拉拉,毫不起勁,可在突然有了競爭的對像後,自然而然就激發了他們的士氣。 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潛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別人更優越的地位上”,或“自己被當成重要的人物”。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潛在心理就是自我優越的慾望。有了這種慾望之後,人類才會努力成長,也就是說這種慾望是構成人類幹勁的基本元素。這種自我優越的慾望,在有特定的競爭對象存在時,其意識會特別鮮明。一個老闆就曾經巧妙地運用過這個技巧。

這個老闆有一個常年為他開車的司機,最近這個司機的工作態度惡劣,不但經常遲到,而且開車時心不在焉,讓這個老闆毫無安全感。然而,這個老闆並不直接責罵他,只是若無其事地說:“你也認識A先生吧?他是你的晚輩,工作態度非常認真,給人的印象非常好,而且從來都不遲到早退。” 這個老闆只說了這些,就不再多說了。 那個司機當時並沒有任何反應,但從此以後,他的工作態度就有了360度的大轉變。因為自己當上老闆的司機,畢竟是一件榮耀的事情。這個資深的司機,心裡一定想不能輸給A先生,所以他才努力工作。 以這種方式去誘導對方,讓他注意到有競爭的對象存在,那麼你的目的就可以達到80%了。 要給一個人定目標時,可以稍微暗示他:“這樣的話就比較簡單了。”

人類對於一件很難完成的工作缺乏幹勁,主要是由於人的潛在心理中,沒有一股強烈的“達到慾望”。而當這種強烈的慾望起作用時,他本能地就會想辦法促使這項工作完成。 人類在即將完成某項工作時,內心會產生一種喜悅和滿足。 “達到慾望”就是那種完成後喜悅的期待,這種期待是深深埋在心裡的。所以,人類在遇到那種完成後無法嚐到喜悅的事情時,就會失去幹勁。反之,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但完成後的喜悅可以預想得到,那麼“達到慾望”就受到充分的刺激,他就會有完成目標的意願。 在利用這種心理作用時,最好是將目標縮小,這樣誘導對方更具功效。例如,要給小孩子教材時,最高明的做法是不要一次給一本很厚的書,而是分次將頁數少、薄薄的教材給他,然後對他說:“這薄薄的書,你應該可以很容易讀完。”以這種方式來刺激孩子的“達到慾望”,反復不斷地次次如此去做,有一天孩子就能將一冊厚厚的書念完了。 日本幕府時代的豐臣秀吉,是日本首推的會激發別人幹勁的專家。他最善於運用將目標縮小的技巧。 當年,他曾被稱為木下藤吉。他所居住的青州城的城牆,經歷了100多年的風吹雨打,已破舊不堪,急需修補。該城的織田信長請藤吉來幫忙,並故意告訴他:“如果是我的話,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了。” 事實上,這句話並不是吹牛,因為當時修補工作已進行了一個月,只要用三天的時間進行善後,就可以把未完成的工作做完了。 藤吉首先將100個間隔的城牆分成50個部分,然後給每個負責人分兩個間隔,並命令他們要在三天之內,將所負責的兩個城牆修補好。 如果從接受命令的人來看,等於是將100個間隔的城牆,突然減少到只有兩個而已。原來聽到要修補100個間隔的城牆,就覺得很煩,現在突然減少到每個人做兩個,當然會使他們產生幹勁。因此,在他們夜以繼日地修補之後,青州城牆終於在三天內修補好了。 當某人對難以達到的目標失去幹勁時,領導者不需要降低目標,而只要將目標稍微加工一下,然後用誘導的口氣說:“如果這樣做的話,就很容易完成了。” 這樣,最後達到的效果也是相同的。 開會時,如果沒有一個強硬的反對者,你只要輕鬆地說一聲:“已經決定好了。”事情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決定了。 如果問人家:“你最喜歡什麼顏色?” 答案當然是各有不同。 但是如果事先告訴他:“今年流行綠色。” 那麼即使是喜歡“紅色”或“咖啡色”的人,也有可能會轉而喜歡“綠色”了。 “今年流行綠色。”這句話就是一種“提前暗示”。尤其對那些沒有明確想法,頭腦像白紙一樣的人,要讓他們贊成自己,“提前暗示”是極其有力的武器。 有一個經營汽車買賣公司的朋友,他在開會時就常利用人的潛在心理,可以說他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心理誘導者。他在每一次會議開始時,就先提出大綱,然後告訴職員們:“這是我的意見,剩下的就讓你們自己去討論了。”說完他就打瞌睡,讓開會的職員們自己去討論,直到歸納出結論時,他才又發言說:“那麼大家就努力朝這個方向前進吧!” 等他講完,會議就結束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職員們認為,事情好像是他們自己決定的,他們會有一種成就感,而職員們歸納出來的結論,事實上就是按照他所提出的大綱討論出來的,所以說根本就是他自己的構想,因為一開始,他預先提出了大綱,並將這個大綱作為“暗示情報”,留有小部分修正的餘地,就留下來讓職員們提出諮詢和信息,再加以改正和討論。 這種會議的技術,當然不是公司老闆擁有的專利,任何人在會議上,都可以先提出自己的意見作為暗示,再徵求對方的意見。如此一來,對方就會認為你的意見和他的意見相同,而贊成你了。 愈是心態如白紙的人,愈容易被暗示所左右。這就是利用了心理的作用,即所謂的“誤前提暗示”。 總而言之,就是事先提供錯誤的前提信息,來引導對方改變態度,使目標達成一致。 一種苦味的藥丸,外面裹著糖衣,使人先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下肚子裡去。於是,藥物進入腸胃,藥性發生效用,疾病也就好了。我們要對人說規勸的話,在未說之前,先來給人家一番讚譽,使人先嚐一些甜味,然後,你再說上規勸的話,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面子也覺得過得去。 某機關辦公室陳主任,有一天對一位女打字員說:“你今天穿了這樣一套漂亮的衣服,更顯出了你的美麗大方。”那位女打字員突然聽到了主任對她這樣的稱譽,受寵若驚,內心高興萬分,面孔都紅了起來。陳主任於是再接下去說道:“可是,我要告訴你,我說這句話的目的,是要使你的心里高興,我希望你今後打字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標點才好。” 陳主任這樣說話,雖然未免太露骨一些,然而,他的這一種方法,是值得我們仿效的。因為,他如果爽直地告訴女打字員,叫她對於標點要加以注意,她心裡就要感覺到今天受了上司的責備,這是十分羞愧的事,甚至心裡很生氣,她的心裡也許幾天不痛快,有時她也許要為她自己辯護,說她自己很小心,因為原稿上有著錯誤或是不清楚,所以,她不能負這錯誤的全部責任。這一來,陳主任的規勸不但失了效,說不定還會惹來一場沒趣呢,給雙方造成不快。 如果你要人家遵照你的意思去做事情時,得應該用商量的口氣。比如人家說:“我要你這樣那樣的做。”他就不是這麼說,而用商量的口氣說道:“你看這樣做好不好呢?”假使他要他的秘書寫一封信,他把大意講了以後,要再問一下,“你看這樣寫是不是妥當?”他看了要修改的地方,又說道:“如果這樣寫,你看怎樣?”他雖然站在發號施令的地位,可是他懂得人家是不愛聽命令的,所以不用命令的口氣。這可不是軍隊,必須用命令的。 假設在一個盛夏的中午,一群工人正憩息著,一位監工走上去把大家臭罵一頓,說拿了工錢坐著不做工是不對的。工人們怕監工,當然立刻站起來去工作了,可是當監工一走,他們便又停手了,這是肯定無疑的。因為那位監工不了解人們的心理,你用一種強硬的態度,反而使人們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更要與你作對。如果那位監工上前和顏悅色地說道:“天氣真是熱了,坐著休息還是不斷地流汗,這怎麼辦呢?朋友,現在這些工作很要緊了,我們忍耐一下趕一趕好嗎?我們早點干好了,早點回去洗一個澡休息,怎麼樣?”如果這樣,工人們當然會一聲不響地忍著暑熱去工作了。 假如你正興高采烈地跟許多員工暢談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不速之客,東拉西扯,大談一些煞風景的話,把融洽歡快的氣氛擾亂了,這正如有人把你兜頭澆了一盆冷水一樣的感覺。這種不知趣的人便是不懂得看場面、觀顏察色,是非常莽撞的人。人們在他背後一定罵他一聲冒失鬼。所以我們每次接觸到一個人物時,必先看看四周的環境,並明白對方近來的生活情形如何,倘若對方正是很得意的時候,你不可在他面前光說不得意的話,俗話說得好:得意人面前,不要說失意話。 誇獎是一種滿足對方“肯定慾望”的手段,更是一種讓強硬態度軟下來的方法。 在現代社會裡,以“頭銜”為誘導手段處處可見。這誘導包括讓權力意識妥協,讓態度軟化,以達到說服對方的效果。人在一定的位置,如有“頭銜”者,往往權力意識比較強。正因為如此,頭銜的功效,是針對一個人的榮譽感而產生的、推動“肯定慾望”的誘導術,就好像給掛上一個正當的名分一樣,有一家中小企業的櫃檯服務小姐,服務態度一直很不好。有一天,她的上司對她說:“我想我們公司最好再選一位櫃檯小姐,因為公司的櫃檯小姐,就像站在第一線的重要業務員一樣。” 自此以後,這個櫃檯小姐的態度就大大改變了。從前這個小姐總認為櫃檯工作絲毫沒有價值,可上司的話激起了她的干勁。 不管採用什麼方法,只要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和別人做的工作不大一樣”,那麼即使工作的內容沒有改變,薪水沒有增加,也能使他產生幹勁。 說服一個人,可以誠懇地詢問,可以大方地解釋,越是在緊張的氣氛中,越不可以採用質問的方法。否則,對方就極有可能對我們懷恨在心,不僅不會讓我們舒舒服服地得到勝利,還可能會用“更充足的理由”把我們壓倒。 不侵害別人,就是保衛自己,你輕易地進攻別人,假如估計失當,必然慘敗,反而碰得頭破血流。 人們做錯了事,或做了吃虧的事,除了他自動告訴你時,他還會坦白地承認錯誤,如果是你指出,那麼,他必有種種理由為他的錯誤辯護,你可以在你身旁的朋友或家人當中試試看,無論是極小的疏忽或錯誤,沒有幾個人能在一經指正之後,就坦率地、不做解釋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是父與子、兄對弟,或雇主對部屬,乃至知己朋友,也有互相糾正的義務。所以,絕對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研究的就是怎樣批評。 糾正下屬,要具有極大的同情心,這樣你不僅不會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對於別人所犯的錯誤也必能加以諒解。你要時常想著,你是設法和他站在一邊的,不是敵對的。說話要婉轉和藹,不可用刺激的,或使人聽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塗,這件事完全弄錯了!這種說話是無人可以忍受的,說話時先要表示同情對方所犯的錯誤,使對方減少害怕,同時也減少羞憤之心,然後再把錯誤用溫和的方法指出來。指正的話越少越好,能用一兩句就用一兩句話,使對方明白就行。並立即轉到別的地方,不可囉嗦不絕,使對方陷於窘境,感到無地自容,致生反感,傷害彼此感情。 下屬的不妥當部分,固須加以指正,但妥當部分即須加鄭重讚揚,使對方感到自己有可取之處,達到其心理平衡,而且對於你的批評也會很樂意接受,這是人的本性所決定。而且,你這樣既有讚揚又有批評,使對方感到你是一個公正的人,於是心悅誠服。 改變對方的主張時,最好能設法使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給他,從而使他得到啟發,由他自己去修正,這種修正使他覺得是自己所發現,而不是由別人指點的,因而你的目的達到了改正別人的缺點,而他本人也感到有了發現而高興。對於那些無可挽救的過失,站在朋友的立場,你應當給予懇切正確的指正,而不是嚴厲的責問,使對方本來已傷心的心情更傷心,只要使他知過而改便行。糾正對方時,最好用請教式的語氣,用命令的口吻則效果不好,比如“你不應該用紅色”就不如說“你覺得是否不用紅色會好看一點嗎”。 你自己有興趣,是否下屬也會發生興趣呢?有些人喜歡絮絮不休地說他自己從前在學校的情形,說得津津有味,但卻不會想到對方是否願聽,因為他既非你的同學,頭腦中理所當然不會有你在學校生活學習的印象。最可怕的,無過於把現在風靡全中國的搓麻將的情形告訴別人,凡喜歡打麻將的人,大概都有一個好記憶力,至少是記憶麻將牌的本領。他可以把自己手上的牌,上下兩家的出牌次序,以及自己的如何獲得輝煌勝利或功虧一簣的情形記得爛熟,一絲不苟地對你背出來,這種記憶力,真是使人驚異的。 向部下詢問的時候,以“想請教你一下”的口氣可以觸發對方的優越感和自尊心。 下面一個例子應該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發。 一個年輕人在一家肥皂公司擔任推銷工作,有一天來到一個雜貨店的老闆面前,以非常激動的口氣說道:“非常對不起!但我想我們一定非常有緣。我是新來的業務員,您有何指教?請給我一點建議吧!……把肥皂賣出去是我的責任,您是一個經驗豐富的人,請教我應該怎樣去做。” 雖然這個老闆剛開始時很生氣,但當他被這個年輕人激發優越感和自尊心後,就笑嘻嘻地說道:“那我告訴你,你最好賣便宜一點。”然後,他還對這個年輕人滔滔不絕地說著生意經,並且愈談愈起勁,一直談了約兩小時,到最後,不但他把肥皂推銷術傳授給了這個年輕人,而且臨走時還許諾要購買他推銷的肥皂。 當一個人的優越感被觸及時,他就會不斷地想和對方接近。同樣,當上司和部下談論一件事情時,開頭時與其說:“我想和你談一談。”不如說:“只有你才可以談。”這兩句話給部下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上司在前者的話中好像帶著壓力。會使部下在其內心裡築起一道防禦的牆,而以拒絕的態度來回答;反之,後者“只有你才……”的說法,就可以瓦解對方的警戒之心,使他採取積極的態度。 領導的職責不僅是讓屬下服從,而且要知人善任,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完成指令。 下級對上級領導佈置的任務和下達的命令,總是能夠比較認真負責地完成的。但是也會發生這種情況:主管領導佈置完工作,下級迅速地回答:“我懂了”,領導為此感到很安心。但事實上下級並沒有真正開始去做,又令領導感到傷腦筋。 如果你是領導,怎樣對付這樣的部下? 領導對於部下所說的“我懂了”,應該準確地弄清它的含義,並準備應付的具體措施,通常有幾種情況值得領導注意與借鑒。 第一,有些部下回答所說的“我懂了”,應該準確地弄清它的含義,大膽地讓他放手展開工作。但平時必須注意觀察他的性格,了解他的心理和語言習慣。 第二,有些下級則是漫不經心,不考慮後果,只因為當時領導過問而隨便回答。到了真正工作時,才發現力不能及。難以應付而後悔莫及,所以沒有著手去做。 對於這種下級,領導必須給予明確的指令和命令,並嚴格限定期限,在期限之前嚴加督促,適當給予一些必要的幫助及鼓勵,使他能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第三,有些情況下,下級用抗拒的口吻說:“我懂了”,語氣響亮,態度倔強,似乎在駁斥領導的指示方法和內容有問題,因此自己很不服氣。甚至平時對領導尊敬、服從的下級也會這樣做。 這時領導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的命令和指示是否有問題了。自己是否考慮不周,武斷地下了指示,部下才如此抗拒?如果是這種情況,部下沒有著手去做領導佈置的工作,也不能過於責備他了。 領導下命令給部下時,也應該考慮下級的心理,一廂情願地下命令,容易招致下級的反感和反抗。 比權威和壓服更好的是使屬下心悅誠服,體諒自己的苦心。 做領導的發布命令不可能事事都如下級的意,使下級非常樂意主動去做,有些命令下級不願意執行,有些工作下級不願意去幹,這就需要領導有說服能力來勸說下級去幹他所不願意幹的工作。 先來談談怎樣說服下級幹所不願意幹的事情。首先讓下級感覺到領導讓其乾這份工作的信賴和誠意,但命令是命令,不能用乞求的口氣來求他幹,而用堅決的態度,堅定的口氣來下達指示。其次,適當地提示下級正確的作法,給予適當的照顧和關心,使下級即使為了報答你的關懷,也要干好這項工作。 同上面所說的相反的情況是,遇到棘手複雜的工作而吩咐下級去乾時,以勸服和協商為主。因為職員本來就為自己能否擔任這一工作而惴惴不安,如果採用高壓手段,下極會更恐慌:“萬一干不了或乾壞了,領導會怎麼處置我呢?還是拒絕算了!”或者職員因為工作妨礙到個人的休息和正常生活而不願幹,領導也不能以權力威脅於他或乾脆就放棄了。 如果改變一下方式,用商量的口氣要求對方完成某項棘手的任務,部下也許能心甘情願,將工作做得更好。 當人受到他人強制時,心理上很自然會產生反抗,同樣的事,自願去做和受到強制去做,效果相差很遠。而且,被強制去做心中總是很不情願。 疑問式代替命令式,強制也就不成強制了。例如,要讓對方去乾一些不喜歡幹的工作,就不應說:“你把這件事做下去。”而應該說:“你把這件事做下去,好嗎?”這種說法可以使對方不至於反感。 有些家庭中,只要父母稍作指示,子女就趕快動手幫忙,一點厭惡的情緒也沒有。只要暗暗觀察就會看到,其奧妙在於這些家庭中的父母絕不對子女說:“你去給我洗碗!”而是說:“你幫我洗那些碗,好嗎?”即不用命令口氣,而用疑問式表達。 單位的發展需要職工把一些不喜歡幹的工作做好時,就需要採用這種手法。特別是年輕人當了領導,年長部下去做什麼事情,更需要注意把握他的心理,少用命令語氣,多用商量口吻和祈使語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因為這些年老的部下,過去是你的上級,他們已經習慣於你向他們請示匯報,而現在卻由你下命令,他們在心理感情上往往無法適應,一下子轉不過來,但需要他們幹的事情又必須交待他們去幹,這就要想出某種起緩衝作用的說服辦法,即在向他們下命令時口氣要謙虛一點,使其痛快地按你的要求去幹。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兩種不同的命令辦法: “李科長,你和小張去上海開訂貨會議。” “老李,勞你大駕跑一趟,帶小張去上海開訂貨會議怎麼樣?” 顯然,作為長輩的李科長在聽到第一種命令方式時會心裡很不舒服,會覺得你年少氣盛,頤指氣使,如果氣量小一點,說不定會稱病推託,消極怠工,以發洩不滿。可是,他若聽了第二種命令方式時則會很舒坦,首先,你對他的稱呼是老李,而不是李科長,既比較親切,又避開了他的比較低的職務;其次,用了“勞駕”兩個字,語氣比較客氣,充滿敬意;第三,不是“和小張”一起去上海,而是“帶小張”去上海,說明了你沒有把他看得和小張一樣,給他留下了考慮和否決的餘地。雖然他明知自己不可能抗拒,但聽起來心裡還是非常舒服受用。另外需注意的是,在向長輩下級提出要求時,前面最好加“請”字,如“老李,請您去處理一下這個問題好不好?”“老張,請您明天上午來開一個會。” 再比如,有位男子,在單身時,堅持“大男子主義”,強調男人是一家之主。然而結婚沒多久,卻成了“太太萬歲”的丈夫。 從“大男子主義”到“太太萬歲”,完全是因為他太太攻心有方所至。有關孩子的升學、住宅計劃等問題,太太都和他商量,而且他也以一家之主的身份來下結論。可是,後來發現所有事情的最後決定權仍在太太那裡。 他太太常用的手段是,她每次都以疑問的口氣問她先生:“你有什麼好辦法?”將決定權假裝送給對方。 當一家之主受到信賴,自尊心得到維繫時,心裡就飄飄然,以為決定權在自己掌握中。但是,都是以太太的主張為結論。 他太太高明處就在於巧妙利用人心之盲點,以疑問式代替命令式。 此時,對方自尊心得到滿足,心理上產生優越感,心胸變得相當寬大,抓住這一點,再用一個疑問式:“這個方法不好嗎?”再固執的對象,也會軟化的。他會說:“就這樣吧。” 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的價值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肯定,而在各種價值肯定中,領導的讚許和信任,會使部下感到是對自己價值的最好承認和最大鼓勵,往往會用拼死效力來回報領導的信任。而做領導的一定要認識人的這一心理特點,善用信任來贏得部下的心。 曾經有一家公司的創業者,是個很高明的上司。他最得意的話就是“不要怕失敗”,因為人一怕失敗,就會產生“不做不錯”的心理,什麼都不做。然而,新技術發明,常要經過好多次失敗才能完成。此位先生當時是以赤手空拳打天下,所以這句話更顯得有一定的分量。 一個常犯些小錯誤的人,當他獨當一面時,對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鼓勵他放手去做,不要怕失敗,那麼,在受重視,被信任的情況下工作,會使其更加奮發,更有責任感。因此,就能減少因疏忽而造成的失敗,做出富有創造性的事。 無論哪位負責人都怕部下失敗,要成為有領導能力的上司,則看你怎樣對待部下的失敗。 以蔣子龍的報告文學體小說《燕趙悲歌》改編的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場面:大趙莊要辦工業,需要一個精明強幹的人帶著數千元現款出外跑供銷,購買設備。農民企業家武樹新選中了張萬崑,此人曾在天津一家企業當過副科長,精明能幹,業務熟悉,同時,又有門路。故此任非此人擔當不可。但張萬崑從前曾犯過貪污盜竊的錯誤,一向被認為是品質惡劣的人。武樹新找到張萬崑,向他交代了任務,並將一筆巨款交給了他。張萬崑半信半疑地問:“你真信得過我?”武樹新胸有成竹地回答:“讓你去就得相信你。”張萬崑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場發誓不完成使命無顏回來。果然,張萬崑在外面披肝瀝膽,不負眾望,為大趙莊的工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張萬崑又當了廠長,他讓弟弟跑供銷,兒子搞財務,有人說他們搞“張家店”,怕他們合夥搞鬼,可武樹新對此回答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張家店也沒關係,上陣父子兵,心齊好辦事。” 把一件事交給部下去辦,但又對他放心不下,處處提防,這實在是非常愚蠢的。如果你不信任他,那麼不如乾脆易人,如果非他不可,那麼你疑又有何用?聰明的辦法還不如用“信任”去換人心。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何為“知己”,知己就是信任,給人信任吧,他會為你赴湯蹈火! 有一個反面的例子也能證明這一點。 美國百老匯名演員湯姆先生曾經演過一個膾炙人口的連續劇《總經理》。這是一部刻畫靠薪水生活的喜劇,重點在以輕鬆活潑的演技表現出職員的心理,得到一般靠薪水生活的人們的共鳴。此劇中,總經理被塑造成一個管理不高明者,他吩咐部下做事,最後總要說句“別失敗”,再加上一句“要上心”。正是這兩句話經常對部下產生反作用。因為,這兩句話是對部下不利的暗示,更容易導致失敗。而且部下會產生出“他雖然託付了我,但卻不信任我”的想法。而這想法會令人變得消極起來,心想,“反正上司也不信任我”,索性自暴自棄,對任何事漠不關心,也就根本不去為成功而付出努力。 培根說:“沒有友誼,則世界不過是一片荒野。”這說明每個人都需要友情,需要一個融洽和諧的外部世界。 對一個公司來說,融洽可能更為主要。因為管理實踐表明,集體情趣和觀念的和諧一致,可以調節集體行動,創造最佳氣氛,提高勞動生產率。 而理解,是融洽的基礎,融洽的前導。因而,要想獲得融洽的環境,必須先學會理解。所謂理解,就是交際雙方在某一方面達成共同的認識。理解激起心靈火花,產生善良、容忍,產生信任、動力。 作為一廠之長,你能理解你的員工嗎?你能理解他們之所需嗎?他能!他,就是一家連續三個月只發百分之六十工資的電子元件廠的新廠長。迎接這位新廠長的,是員工們劈頭蓋臉的請調報告。 於是,在全廠職工大會上,他發表了就職演說: “我一上任,就接到劈頭蓋臉的請調報告。我對大家的心情表示理解。要是我遇到這死不死、活不活的狀況,我也會像大家那樣做的。我們這個廠子是有三十多年曆史的老廠,今天弄成這個樣子,怎不叫人寒心呢? “據我所知,你們中間的不少人,是這個廠的開廠元勳或是他們的子孫,我們老一輩能在一片亂崗上建起一座機械化的工廠,為什麼我們今天不能把這個廠建成一個現代化的工廠呢?老一輩能辦到的,我們為什麼辦不到? “有人說,我來的不是時候,也有人說,我是來給前任領導'擦屁股'的,事實上我是主動爭取來的。因為,我父親是這個廠的第一代工人,我是這個廠的後裔。先輩是好樣的,我們也不能當孬種! “願意走的,會後可以到勞資科辦理手續,我們決不強留,願意留下來同我一道共患難的,我感謝你們!” 結果如何?到勞資科的寥寥無幾。幾年後,這個廠不但扭轉了虧損,還開發出十幾種新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區,有的產品還打入國際市場。是什麼東西使工人們改變初衷,鬥志昂揚呢?是理解。這個聰明的廠長是靠理解挽留了工人,救治了工廠。 理解,需要找到共鳴點。心理學證實,共同的觀點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礎。共同點使交際雙方產生“自己人效應”,因而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整體。這位廠長就準確地找到了三個共鳴點。 第一個是對工廠現狀的寒心、失望。廠長一下子就透過請調報告多的現象,看到了隱藏其後的這一心理本質。所以他開場就表示理解大家的心情。理解,使他和工人們的心相通了,緊接著,他話鋒一轉,轉到第二個共鳴點:與工廠的感情關係。你們中間的不少人,是這個廠的開廠元勳或是他們的子孫,“而”我父親是這個廠的第一代工人,我是這個廠的後裔。 “我”和大家都與工廠存在“親緣”關係,我們是自己人。瞧,典型的“自己人效應”。在形成了這兩處共鳴的基礎上,廠長又一個回鋒,用反問和自我表態去激出第三個共鳴點:重新振興工廠的慾望。這個慾望比較潛在,但廠長通過“為什麼我們今天不能把這個廠建成一個現代化的工廠呢?老一輩能辦到的,我們為什麼辦不到呢”這些帶有激將色彩的語句,還是暗示並激起了工人們那隱藏在“失望”後面的強烈願望:先輩是好樣的,我們也不能當孬種! 要找到共鳴點,就要善於抓住對方的心理,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這樣說服,攻無不克。 “難得糊塗”是鄭板橋的一條處世格言。不過,“糊塗”在鄭板橋那裡,主要表現為忍讓,如他所說:“退一步天地寬,讓一招前途廣……糊塗而已。”我們這裡,是在說服與反說服的意義上來講“糊塗”的,它不再是消極地忍讓,而是一種贏得人心的法術。即在別人有愧于你時,你糊塗些,反而會感動人,從而改變人。 公元200年10月的一天,官渡之戰剛剛打完,曹軍正在清點戰果的時候,一位官員抱著一大捆信件急匆匆地來向曹操匯報,袁紹倉皇逃走,扔下不少東西,其中有一批書信,是京城許都和曹營中的一些人,暗地寫給袁紹的。曹操接過信,翻了一下,這些信大都是吹捧袁紹的,有的干脆表示要離開曹營,投奔袁紹。 曹操的親信得知這些信的內容,都很生氣,有的說:“吃裡爬外,這還了得!就該把他們抓起來。” 曹操微微一笑,說:“把這信統統燒掉。” 這個命令使在場的人都愣住了:“不查了?”有人輕聲地問。 “是的,不查了。”曹操說。不查“內奸”,似乎糊塗,但實質是精明。曹操是很會洞察人心的,照他的看法,在形勢未明朗時,一般人都會想到給自己留條後路,以備一旦曹軍失敗好到袁紹那里幹事,但現在其後路已隨袁紹的失敗而被堵死,那些三心二意者現在也只有一心一意了。而如果把他們寫給袁紹的效忠信查清楚裝進其“袋子”裡,這些人就會永遠心存疑慮,擔心自己會遭猜疑,甚至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挨整。曹操把這些信都燒掉,那些暗通袁紹的人才把心裡的一塊大石頭放下,旁人也會覺得曹操的度量大,願意在他的屬下效力。 任何人犯下嚴重錯誤時,都會強烈地反省,例如在爭奪冠軍的各種體育比賽中,運動員在連連失利的情況下,情緒一定十分沮喪。此時,如果教練員當著所有隊員責罵他,這位運動員肯定會自慚自愧無地自容。相反的,如果教練以“沒關係”安慰他、鼓勵他,這位運動員在感激之下,必能不負眾望,努力在最後的時刻裡贏得勝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上述事例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即在與人交往中,為了能接近對方,進而引導交往的發展方向,在發現對方出現一些失誤時,可採取視而不見、難得糊塗的態度,使對方不致過於緊張,以鼓勵對方做事的信心和穩定其不安的情緒。因為一般情況下,任何人犯了大錯都會自責,如果失誤之後受到的不是責備,而是安慰和鼓勵,那麼,感激之情和由此而產生的將功補過之心自然不在話下,以後即使又犯了別的錯誤而受到責罵,也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反而會使你贏得一顆耿耿忠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