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口才全書

第29章 第二十八章不同場景的講話藝術

領導口才全書 李树斌 15981 2018-03-18
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劉向 人們在一定的社會文化中使用語言,社會文化、歷史等因素又滲透在語言之中,制約著語言的運用。社會文化背景,指社會場合,包括時間、地點、場合、氣氛、事件背景、人事關係等。文化環境指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特的風格與傳統。我們在講話中要善於運用這種社會大環境,來襯托自己說話的小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陳毅同志在一次報告中說:“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預見,解放全中國已經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發雷鳴般的掌聲)過不了幾天,阿拉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用生硬的上海話)”台下充滿笑聲,這樣的話在那個社會環境和具體場合顯得十分得體,而且出語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講話的重要條件。陳毅元帥對當時報告的場景氛圍的辯證運用,打破風格的表面統一,從而很好地適應了“行將進入上海”這一題旨情境,應情應景,耐人尋味。 還有一些雖然不屬於大的社會環境,諸如地點、實物,但它們一旦附屬於某種社會力量所能施加影響的範圍,就成了社會環境。例如在國家級的外交談判中,地點的選擇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通常的處理方法是在談判雙方的領土上輪換舉行,或者選擇第三國作為談判地點。為什麼這個問題會成為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問題?人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朋友家裡說話,總有一種客人心態,說話也總是顯得拘謹一些,可在自己家裡接待朋友,就無拘無束了。這種主人心態,就自然形成了一種優勢,人們把它叫做“居家優勢”。

交際中有時地點的改變也可形成不同的環境,從而有利於解決不同的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講話。例如有些領導者發現問題,往往請下屬到自己辦公室談話。辦公室是上級辦公的地方,下屬來到這裡,很容易聯想到上下級關係,於是便產生了一種“必須服從”的心態。這樣,本來是對等的談話,因為地點這一特殊環境的參與,就有利於一方,使對等的雙方,變成主動與被動的兩方。主動一方便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勢頭(當然這只是一種心理差異,絕不是“以勢壓人”)。以此類推,如果顧客與營業員發生糾紛,經理應巧妙地把顧客誘導進自己勢力所能影響的範圍——經理辦公室。這樣既可以避免事態的擴大,也可以使這位顧客與圍觀者隔絕,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應而進一步增強不滿情緒。所以,經理室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利於處理問題的小社會環境。反之,如果為了加強聯絡,增進信任和友誼,領導人員則應走出“領導效應區”,到職工宿舍、食堂、俱樂部等地方去,以便於放開話題,無拘無束。這類非語言因素,有時正像看不見的磁場,有著極其強大的特殊效應。

可見利用合適的社會背景說話,可明顯提高說話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有敏銳的思維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會大背景,並善於利用眼前的實物、身處的地點營造有利於自己說話的環境。 說話的語境,即指語言本身所產生的說話環境、氛圍等,是說話藝術中最不易把握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現象。不同的言語表達不同的內容,產生不同的氣氛,如果不注意說話的語境變化,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不知變通,不僅起不到說話的效果,有時反而會使談話無法進行下去。 一位早年畢業於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退休老同志一併舉行了一個歡送會。 與會同志和領導對他們的工作和為人進行了熱情洋溢而又非常得體的肯定和讚揚,相比之下,對那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老同志的美譽尤多。當輪到兩位受歡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謝辭的時候,他們對大家的讚譽作了深情的感謝。

一時間,會場裡充滿了一種令人動情的溫馨氣氛。作為答謝,話本該說到這里為止;然而,那位老教師卻並未就此打住,卻由人們對另一位“先進”的讚揚引發了感觸,並作了頗為欠妥的聯想和發揮:“說到先進,很遺憾,我從來也沒有得過一次……”話猶未盡,坐在他對面的、平日與他相處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師突然搶過話頭:“不,那是我們不好,不是你不配當先進,是怪我們沒有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一種不肯饒人而又讓人難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師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傷的表情,一時間會場中出現了一種怏怏不悅的尷尬氣氛。 一位領導見勢不對,馬上接過話茬,想把氣氛緩和一下。照理說,這時,他應避開“先進”這個敏感的話題,轉而談論其他。然而,他卻反反复复勸慰那位退休老教師,叫他對“先進”的問題不要在意,說沒有評過先進,並不等於不夠先進,先進不僅在名義,更要看事實。如此等等,一席話等於是把本應避而不談的話題作了重複和引申,使本已尷尬的局面變得更為尷尬。

介紹性致辭同社會場合的介紹語出於同樣的目的,它要把被介紹者與聽眾帶到一起,為他們建立一種友好的氣氛,建立起連接雙方興趣的紐帶。換言之,一篇介紹詞,應當是向聽眾“推銷”某個題目,“推銷”某個演講人。而且,還應注意用盡可能少的話語來完成介紹的任務。 下面幾點可以幫助你組織好介紹詞。 (1)精心準備 介紹詞儘管很短,常常是不超過一分鐘,但仍然需要作細緻的準備。你要把你所了解的情況集中起來。一般來講,介紹者的職責是正確的給主講者提供報告的題目並且指出它同聽眾的興趣之間有何關聯。假如可能,應爭取直接從主講人那裡獲得這方面的信息。如果中間還要通過第三者,那就應該把這一信息寫下來,在講話前交主講人親自核對。

不過,你準備的重點恐怕還是在有關主講者所具有的主講資格問題上,這往往需要查找有關資料,詢問有關單位,甚至向他的親友進行了解。這樣做的意義就是使你能夠對主講人的介紹正確而且具有權威性。值得注意的是,介紹的情況太多了也會讓人厭煩,特別是瑣碎重複的介紹。如主講人是位博士,你卻介紹起他的學士、碩士頭銜來。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只點明他最近擔任的最高職務,而不必羅列他大學畢業後擔任的所有官職。最重要的是不要本末倒置,忽略了他事業上最傑出的成就而只談他的次要成就。 準備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演講人的姓名。史蒂芬·利科克這位著名的加拿大幽默大師在他有趣的文章《我們今天晚上有……》中為我們描述了他有一次被會議主持人介紹的情形:“我們當中很多人都一直高興地盼望著列羅伊德先生的到來。我們從他的書中似乎看到,他已是我們多年的老朋友了。我告訴列羅伊德先生說他的名字在我們全城已經家喻戶曉,我認為這一點也沒有誇張。我非常高興對你們介紹——列羅伊德先生。”

你的準備工作必須具體,因為具體才能達到介紹的目的——提高聽眾的興趣和注意力,使之樂意聽取主講人要講的內容。會議主講人假如未做好準備便匆匆而來,那就只能作些含糊其辭、不得要領的介紹。 花上點時間,稍做些準備,就可以避免類似的只能給主講人和聽眾帶來遺憾的介紹詞。 (2)即性自然 介紹詞應當發自自然,讓人聽來好像是主持人的即景之作,不必過於嚴肅。有的主持人介紹詞講得太多以致使聽眾不勝其煩;有的則玩弄辭藻,對主講人和聽眾濫加捧場;有的企圖活躍一下氣氛但開的玩笑格調不高。主持人如果希望自己的介紹詞產生動人的效果,就應當避免類似的不當。 在介紹詞中對主講人過譽其美,效果也並不一定很好。 著名的幽默演員湯姆·科林斯曾說:“如果我遇到一位主持人向聽眾許願說他們馬上就會忍俊不禁,甚至會笑得在地上打滾,那可就糟了。因為這會使聽眾對我期望過高,弄得不好反而敗壞聽眾的胃口。”

(3)表現熱情 介紹詞的致辭方式同其內容是一樣重要的。友好之情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假如你能有意識地在宣布主講者的名字時把自己的熱情推向高潮,聽眾就會更熱烈地歡迎主講人,而聽眾表現出來的好感又會反過來激勵主講者更加盡其心力。 當你最後宣布主講人的名字時,不妨記住這幾個字:“停頓”、“間隔”、“有力”。 “停頓”就是在把名字講出來前沉默片刻,這樣更益於使聽眾的注意力集中並產生一種懸念的效果;“間隔”是指在主講人的姓名之間稍事停頓,以使聽眾印象更為深刻;“有力”,是要求把主講人的姓名念得有生氣、有力度。 請務必注意:當你在宣布主講人的名字時,一定要發完了最後一個音才能轉向著他。我們可以常見多數的介紹詞都很不錯,只可惜在最後出了敗筆,他們對著主講人一人念他的名字,卻把整個聽眾撇在一邊。

(4)誠摯有力 誠摯在介紹詞中是至關重要的。不要在介紹詞中刻意追求調侃和幽默,否則稍有不當,就會引起部分聽眾誤解。在這種社交場合,需要特別注意分寸,注意技巧和策略。或許你同主講人十分熟悉,但是,你們平時相互間具有特別含義的用語卻不宜在這裡使用,否則聽眾不僅聽不懂,而且會有被人戲弄的感覺,即便其本身並無惡意,聽眾卻依然會對此產生反感。 致辭,就是在舉行某種儀式時說勉勵、感謝、祝賀、哀悼等的話。 致辭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它同一般交談、賀詞、慰問等交際會話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致辭雖然也發生於主賓雙方之間,但是,致辭更經常發生於一定的集體活動之中,而一般不發生於少數人之間,甚至兩個人之間。

其次,一般交談帶有某種隨意性,而致辭總是以一定活動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的形式出現。 最後,一般交談是即興式的,而致辭雖然也不乏即興,但對於稍為正式、鄭重的活動來說,卻是大多需要事先準備的。 致辭時,無論主辭與賓辭,一般都要重視幾個問題: 開頭要有吸引力。記住:在公眾場合致辭,如果開頭吸引不住聽眾,你就不能有效地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再好的內容,也不會有幾個人聽進去。所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內容要有針對性。致辭作為活動儀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申明活動宗旨,提出活動要求,表明主賓態度等,往往有“開門見山”的作用。 措辭要有激勵性。致辭往往重在祝賀、激勵,因此要多說“好話”。當然,也還是要立足於實事求是,在此基礎上,充分激勵,以增強喜慶氣氛,鼓舞人心。即使在喪儀上致辭,我們也要鼓勵與會者學習死者長處,化悲痛為力量,以實際行動來紀念亡人。 致辭要言簡意賅。致辭應顧及在場人的情緒和活動的氣氛,即使已有事先準備好的致辭,也要隨機應變,以切合當時人們的情緒和周圍的氣氛。 總之,只有宗旨明確,旗幟鮮明,策勵人心,簡潔合宜,富有魅力的致辭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在不同的交際場合下,致辭應當有自己鮮明的“個性”: (1)迎送致辭 歡迎時,主辭可代表組織者或在場者表達對新成員的喜悅與日後團結共事的願望;賓辭則要對熱忱的歡迎表示感謝,申明自己希望在大家的支持和幫助下作出貢獻的決心。歡送時,主辭應當充分肯定被送者的成績和優點,勉勵被送者繼續進步,表示依依不捨的心情;賓辭則要以感謝大家長期以來的關懷和幫助為主,以惜別之情寄意於未來。 (2)賀慶致辭 通常先致賓辭,表示祝賀與勉勵,再致主辭,表示感謝與“百尺竿頭,更進一層”的決心。有時客主辭發言順序也可以倒過來。 (3)婚喪致辭 祝賀新婚,賓辭可以突出婚姻之美滿,並賀夫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主辭則要陳謝意贊友情,由衷而出,落落大方。 喪事上,賓辭可深情緬懷死者,激勵後人;主辭於答謝之外,要讓人看到從悲痛中振作精神的姿態。 (4)聯誼致辭 主辭、賓辭要分別為客人的蒞臨與主人的盛情表示榮幸或感謝。 (5)參觀、檢查致辭 一般的說,主辭先致,賓辭後致。主辭表示歡迎,希望參觀者、檢查者多提批評意見,措辭要誠懇;賓辭貴在實事求是,多予以讚揚,以公正的語言評是論非,同時勿忘感謝熱情的接待或對被檢查者提出希望。 致辭時,神態要自然、落落大方,不可扭扭捏捏,也不要故意賣弄,要減少或不講口頭禪。 作報告是各級領導宣傳下屬,組織下屬的有效工作方法之一。精彩的報告往往能吸引聽眾,產生反響,澄清模糊認識,統一思想,統一步調,推動工作,為下屬喜聞樂見。領導者作報告常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領導者的報告講得乾乾巴巴,讓人聽得索然無味;另一種情況是領導者的報告內容豐富,語言生動,領導者講得繪聲繪色,非常有吸引力。這裡除了領導者的知識素養之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作報告的語言藝術問題。同樣的報告內容,語言藝術運用得好,就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效果就好;否則,效果就差。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報告的語言藝術呢? (1)吃透精神 就報告的內容而言,領導作報告大多是傳達上級指示,貫徹會議精神,說明時事政策,介紹經驗體會。如果領導僅僅拿文件在大會上宣讀一遍,這就算不上作報告。因為作報告是一種帶有個性特色的創造性的講話方式。它是對上級精神學習理解、融會貫通後,由報告人將內容重新組織而再表達出來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因此,只有理解了、吃透了上級精神,才能抓住重點要害,條理清楚地將精神概括起來,形成具有個性的報告內容和完整的格局、體系。這樣的報告才能達到既符合上級精神,又不是原件的翻版、複製。 (2)語言鮮明 作報告的語言應有鮮明的針對性,這是報告的生命之所在。領導者作報告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抓住難點、疑點、熱點,要敢於觸及現實問題。對於那些下屬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對於那些下屬中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領導者在報告中必須給以有說服力的回答。如果領導者摸不准下屬的思想脈搏,抓不住問題存在的癥結,無的放矢,照本宣科地只講一些籠而統之的空話,是很難受到下屬歡迎的。 (3)準確精練 語言的準確性來自思維的準確性,只有想得明白,思考得周密,才能講得準確,講得恰如其分;要根據不同的聽眾,挑選精當的語言,動用各種比喻和具體事例緊緊圍繞所要闡述的內容,講清說透,信口開河或泛泛而談是不會抓住聽眾的。報告中不要講大話,就是不講言過其實的話,不唱冠冕堂皇的高調,不違背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語言真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講的事必須具實,不能顛倒黑白;二是要講出聽眾的肺腑之言。 作報告的語言不僅要準確,還要精練。斯大林曾這樣稱讚列寧:只有列寧才善於把最複雜的事情描述得這樣簡單和明確,這樣扼要和大膽——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一顆子彈。精練的語言,不僅可以準確鮮明的表情達意,而且能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有的領導作報告,好囉唆重複,多冗詞贅語,這就好像人手上長出了“六指”,臉上長出了肉瘤,不但顯得多餘,而且帶來害處。為了作報告精練,對於那些應景的話,對於那些重複的話,要統統刪去,不可吝惜。 (4)富有新意 領導都作報告,不論是宣傳上面的新精神,還是反映下面新事物,都要力求運用富有新意的語言,就是時代感最強、代表性最廣,給人以新的信息和感觸的語言。尤其是要有自己的總結和提煉,盡量避免講那些別人早就說過的、被磨光了棱角的、生搬硬套的、下屬不愛聽的套話。語言的內容要言之有物,切忌空話連篇。 (5)通俗易懂 語言通俗,就是人人皆懂、下屬喜聞樂見、有地方特色的下屬語言。下屬語言就是能反映下屬的感情、呼聲和心願的心裡話。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通行的說法是大多數人用來傳達意思的,是大多數人說慣聽慣了的,咱們拿來用,就一絲兒不隔。語言出在咱們心裡,意思透進人家的耳裡心裡。不太通行的說法、繞一些彎子的說法就不然,即使意思沒有錯,人家總覺得有些生分、不自然,這多少就是隔。”這些話很有道理。俗話說:“話需通俗方傳遠。”領導者作報告是讓人聽的。如果說的話,讓人聽不明白,盡用一些生疏的行業術語和專業名詞,或濫用方言土語,又不能細緻介紹一下,那就必然影響宣傳效果。 (6)談吐有致 作報告雖然要依靠內容吸引人,但是,為了提高報告的效果,有些表達技巧是值得借鑒的。首先,要注意吐字清晰,聲音洪亮,節奏適度。作報告最好使用普通話,或稍帶地方口音的普通話。其次,作報告還要注意克服不良談吐習慣。有的領導說話速度太快,像放鞭炮;有的太慢,如老牛拉車;有的則拖長腔;也有的口頭禪太多,等等。所以,這些領導在平時就應有意識地註意糾正自己的某些不良談吐習慣。再次,作報告切忌講“錯別字”。否則,聽眾竊竊私語,傳為笑語,看起來事不大,影響卻不小。 (1)一忌空談 空談是指報告人不結合當時、當地、歷史、現狀和聽眾的實際,光發空頭議論。有的單位常開些一年一度的會,會議的開幕詞卻是用陳年的講話稿,只把第一屆改成第二屆,第三次改成第四次,內容照舊,年年如此,這就是空對空的典型例子。 要戒空談就要: ①蒐集、選取確鑿、典型、新鮮、生動的材料; ②要做到內容充實,言之有物。 (2)忌雜亂 作報告光有充足的材料還不夠。有人作報告並非沒有新鮮材料,而是材料過於龐雜,講起來又雜亂無章,像開無軌電車,開到哪裡,算到哪裡,叫人摸不著頭緒。要戒雜亂就要: ①講得有條有理,有主有次; ②要講得有先有後; ③要講得有詳有略; ④要做到語言流暢,言之有序。 (3)忌冷漠 有的領導人作報告時毫無表情,呆若木雞,甚至肌肉繃緊,臉色鐵青,使聽眾無所適從,整個會場氣氛與報告內容格格不入,聽多了還會生氣。有的人說話語調冷淡,沒有抑揚頓挫,實質上也是由於沒有真情實感。要戒冷漠就要: ①在情緒、心理上與聽眾息息相通; ②在語言上來一點修辭色彩; ③做到言之有情,與人共鳴。 (4)忌武斷 武斷就是不合邏輯,妄加論斷;或者不顧事實,主觀臆斷。上得台來,不問青紅皂白,先大講特講一通,這是某些官僚主義者的症候之一。 要戒武斷,就要設身處地,推心置腹,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綜合各種判斷。 (5)忌乏味 做菜要有味,講話也要有味,作報告乏味,如同嚼蠟。嚴肅的道理同樣在笑聲中講,而且往往要比乏味的說教更易使人接受。所以,作報告要詼諧、幽默一點,引人發笑,甚至能讓人在笑聲中品出深長的意味來,這樣誰還會顧得打瞌睡呢?寓莊于諧,言之有趣,是值得提倡的。 (6)忌晦澀 有人作報告用的是書面語言,有的作報告還充滿了行話術語,使人感到晦澀難懂。殊不知報告是倏忽即逝的,聽眾遇到陌生的詞語,別說不可能查找工具書,甚至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因此,如果報告必須涉及聽眾難懂的內容,就必須當場解釋清楚,而且盡量避免使用書面用語,更不要“文夾白”。 總之,報告不是供人讀,而是讓人聽的,所以要用口語語體,正如列寧說的:“應當善於用簡單、明了、下屬易懂的語言講話,應當堅決拋棄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外來的字眼”,這就叫言之有體。 (7)忌冗長 文章貴短,作報告更應該長話短說。開會作報告面對更多的人,廢話浪費的時間也更多,聽眾不是讀者,他得陪著你坐失時間。 發言講話有時間的限制,發言稿、講話稿也應該有字數的限制。一般來說,中速的大會發言每分鐘可以講200個印刷符號,可以據此來估算發言稿的字數,以便做到要言不煩,言之有時。 (8)忌廢話 作報告要講效用。 “用”是講話的目的,所以講話稿是一種實用文體,旨在對一次會議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套話成堆,廢話連篇,只能起消極作用,如果說假話、大話,那就更要起副作用,甚至起反作用了。講話不單是“講什麼”、“怎麼講”,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講”,要解決問題,言之有用。 (9)忌失禮 有的人作報告不了解聽眾的職務、水平,不注意會議的環境和背景,甚至不顧及本人的身份和在會議上的地位,這就難免在內容、措辭、語氣、口吻等方面不妥善、不貼切、不禮貌、不恰當。作報告也要知己知彼的。只有知己知彼,不卑不亢,才能言之有禮,言之有度。 (10)忌離題 知己知彼的“彼”,還應該包括會議的宗旨,也就是會議需要解決的中心議題。會議上的報告,既要有個性,又要有共性,也就是既有自己的鮮明主題、獨特風格,又共同形成會議的主旋律。知己知彼,言之有宗,是講話成功的關鍵;而不知己不知彼,游離於大會主題以外的講話,是十次有十次要失敗的。 在工作中,領導者要花費大量精力在會議上,成功的會議在管理上起著協調成員思想的作用。協調組織中的所有人、群體、單位的思想能夠相互和諧,以便達到共同的最終的目的。如果一個團體不能經常組織會議,那麼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就會減弱。 總的來看,會議的意義和作用在於: (1)會議可以使團隊成員產生歸屬感 凡是參加會議的人,都應該被認為是會議必不可少的一員,這種參與感可以增加與會者的歸屬感。 (2)會議是集思廣益、交流意見的場所 通過會議中與會者的意見交流,能夠產生一種共同的目標和信念。這些會促使成員更緊密地聯繫,工作更有效率。 (3)會議能夠產生約束力 會議的決議對每個與會者產生約束力,一旦形成了決議,每個成員都必須服從集體的意志。每位成員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成功的會議需要成功的交流。領導者是會議的主導,因此領導的發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會議的成敗。好的領導者在會議開始時,會十分明確地把開會的目的告訴與會者。開會的過程中,他應該以得體的言行舉止增強感染力,引導會議進行。同時,他會細心觀察和巧妙處理冷場、離題、爭執等困難情況,想方設法引導與會者始終圍繞議題來進行討論。當會議快要結束時,他會回到開場宣布的主題上來,使會議的結果和主題相符,保證會議宗旨的實現。 這種對領導者的要求,體現在領導會議語言的特點和風格上。領導主持會議的語言表達,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中心 無論開什麼樣的會議,都必須事先擬定好一項或幾項議題這是會議的核心和靈魂。領導講話的內容和思路都必須突出強調中心議題,為中心議題服務。 (2)表達明確 領導如果在會議上語言把握不准,影響思想的表達,就會使與會人員產生歧義和誤解。所以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領導者的遣詞造句應該確切地表情達意,如實地、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實際面貌。而鮮明則要求領導盡可能地把要說的意思更突出、更清晰地表達出來,使與會人員更好地把握會議精神。 (3)用詞精練 精練是要求領導在用詞上要注意簡潔,做到“要言不繁,言簡意賅”;概括是注意對事例的歸納整理,找出規律性、本質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使與會者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4)靈活嚴謹 領導者在會議上講話要力求周全而沒有漏洞。靈活,是指臨場隨機應變,以適應意想不到的情況。嚴謹,是要求在會議過程中,領導不可輕易離開提綱隨意說話,但可以根據會議的實際情況和與會人員的意見及時加以適當發揮。 (5)通俗易懂 領導在會議上發言,要讓全部參加會議的成員都能聽懂你的意思,就應該用樸實無華、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內容,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通俗易懂的語言不但便於理解,而且會給人一種親切樸實、平易近人的感覺,能縮短主持者同與會者的距離。但要注意,通俗決不是淺薄庸俗的代名詞。 (6)幽默生動 領導在講話中,適當插入幽默、風趣的語言材料,能增強講話的生動性和趣味性,產生感染力,還能使與會人員精神放鬆,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領導者的思想觀點和施政主張。生動主要是講話感情色彩強烈、豐富,使與會人員對主持人表達的各種思想觀點和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7)符合情緒 領導的會議發言應當發音標準,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自然。語調的變化關係到講話內容和講話情緒,同時表情舉止還要適合於會議環境。 除了會議的語言特點,領導在會議上的語言風格,也是應該好好領會的: (1)有話直說的語言風格,切忌含混模糊 領導者在會議一開始,就應明確會議主題,這樣才能集中與會者的注意力,使其有針對性地思考。表達主題不可含混模糊,否則容易造成會議討論的離題。 (2)清新活力的語言風格,切忌陳詞濫調 由於各種原因,很多領導者在會議中會表現出一種老氣橫秋的態度,講話晦澀難懂,官僚味道濃厚。這種講話常使與會者心生反感,精神不振。清新而有活力的講話,要開門見山,與會議無關的話一概不說。這樣才能調動與會者的積極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3)簡明精練的語言風格,切忌拖泥帶水 領導者要學會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才能讓與會者聽得進去。語言拖泥帶水必然使與會者疲憊鬆散,說話過於囉唆,會使與會者的注意力分散,會場紀律也會難以維持。 (4)引導啟發的語言風格,切忌獨斷專行 領導的講話應該喚起大家的思考與討論,將不同的思想向討論並解決問題的方面引導。不要只注意自己的想法,過分自我。在會議中,領導者要學會多利用設問句的句式,給與會者以啟發,而不要使用肯定句的句式貫穿始終,這在討論會上尤為重要。 (5)親和感染的語言風格,切忌冷若冰霜 領導者要善於營造討論氣氛。在討論會上決不能語言刻板,而應穩重且含蓄、詼諧。使會議氣氛富有鼓動性,具有號召力,不要照本宣科,態度死板。應該通過感情飽滿的語言和生動的表情表現出領導的信心和魄力,以此感染與會者,達到鼓舞人心的目的。 會議講話是領導者必須掌握的場景講話,要充分意識到會議講話的本質,並且能在講話中合理髮揮自己的講話才能,選擇適合會議場合的語言特點和風格,使講話達到目的。 說起喝酒,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過切身體會,“酒文化”也是一個既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酒對於現代人在交際過程中,已經越來越重要。因此,身為一名領導要深諳酒桌上的說話奧妙。的確,酒作為一種交際媒介,迎賓送客,朋友聚會,彼此溝通,傳遞友情,發揮了獨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奧妙”,可以有助於您求人交際的成功。 (1)主題明確,把握大局 大多數酒宴都有一個主題,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時首先應環視一下各位的神態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單純地為了喝酒而喝酒,從而失去交友的好機會,更不要讓某些譁眾取寵的酒徒攪亂東道主的意思。 (2)眾歡同樂,切忌私語 大多數酒宴賓客都較多,所以應盡量多談論一些大部分人能夠參與的話題,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知識面不同,所以話題盡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獨尊,天南海北,神侃無邊,出現跑題現象,而忽略了眾人。特別是盡量不要與人貼耳小聲私語,給別人一種神秘感,往往會產生“就你倆好”的嫉妒心理,影響喝酒的效果。 (3)語言得當,詼諧幽默 酒桌上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才華、學識、修養和交際風度,有時一句詼諧幽默的語言,會給別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無形中對你產生好感。所以,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語言得當,詼諧幽默很關鍵。 (4)勸酒適度,切莫強求 在酒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想方設法勸別人多喝幾杯,認為不喝到量就是不實在。 “以酒論英雄”,對酒量大的人還可以,酒量小的可就犯難了,有時過分地勸酒,會將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壞。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門學問。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即使與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如何稱呼,這一點心中要有數,避免尷尬或傷感情。敬酒時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順序。有求於席上的某位客人,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則不應只對能幫你忙的人畢恭畢敬,也要先給尊者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都很難為情。 (6)察言觀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讚賞,就必須學會察言觀色。因為與人交際,就要了解人的內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鋒芒漸射,穩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場合,正確估價自己的實力,不要太衝動,盡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說話的分寸,既不讓別人小看自己又不要過分地表露自身,選擇適當的機會,逐漸放射自己的鋒芒,才能穩坐泰山,不致給別人產生“就這點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實力。 一個成功的領導,在任何時候,都能同職員打成一片。酒席上氣氛活躍,你要投入到這種氣氛中,比如向職員們敬酒,說一些祝愿的話,或藉這個機會對職員稱讚一番,再加上適當的鼓勵。比如你可以說:“前一段干得不錯,再加把勁!”“祝賀你為公司爭得了榮譽,再好好乾,來,乾了這杯。”或者和職員們聊一些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易消除距離感。但是,領導在喝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形象,要適可而止。切忌開懷大飲,一醉方休。酒醉之後容易生事,而且醉酒本身也影響到旁人對你的形象評價。 總而言之,考察一個人的說話能力,關鍵在於他在關鍵時刻的關鍵的一兩句話。比如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酒局”,比如面對競爭對手的針鋒相對,在這些人面前,語言應酬是必要的。但這類場合的語言應酬卻不像平常說話那樣簡單,而是要看你臨場把握講話時機的水平。平常能說會道者算不上好口才,真正有好口才的領導者,是那些在各種特殊場合都善於把握住相應的機會進行巧妙應酬的人。 身為一名領導,經常會參加一些慶祝的場合,這時領導往往要發言表示對社會生活中有喜慶意義的人或事表示良好的祝愿和熱烈的祝賀。祝賀語言對於一名領導而言是一種常用交際用語,一般是指通過祝賀表達你對對方的理解、支持、關心、鼓勵和祝愿,以抒發情懷,增進友誼。 從語言的表達形式看,祝賀詞可以分為祝詞和賀詞兩大類,祝詞是指對尚未實現的活動、事件、功業表示良好的祝愿和祝福之意;賀詞是指對於已完成的事件、業績表示慶賀的祝頌。 祝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情景性 祝賀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進行的,因此一定要考慮到特定的環境、特定的對象、特定的目的,使之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2)情感性 祝賀語要達到抒發感情、增進友誼的目的,必須有較強的鼓動性與感染力,因此要求語言富有感情色彩,語氣、語調、表情、姿態等都要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大多數成功的祝詞本身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抒情獨白。 (3)簡括性 祝賀詞可以事先做些準備,但多數是針對現場實際,有感而發,講完即止,切忌旁徵博引,東拉西扯。語言要明快熱情、簡潔有力,才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有些祝詞、賀詞要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由景生情的發揮,但必須緊扣中心,點到為止,給聽眾留下咀嚼回味的餘地。 (4)禮節性 祝賀詞在喜慶場合發表,要格外注意禮節。一般需站立發言,稱呼要恰當。不要看稿子,雙目要根據講話內容時而緻禮於祝賀對象,時而含笑環視其他聽眾。要同聽眾作感情的交流。還可以用鼓掌、致敬等動作加強同聽眾心靈的溝通,以增強表達效果。 其實,喜慶活動本身就很講究禮儀,“祝賀”是其中一個環節,要適時地穿插進去。例如:祝酒。在飲第一杯酒之前,主人要致祝酒詞。祝酒詞內容要圍繞此次邀請的主旨。一般包括:感謝來賓光臨酒宴;闡明宴請的目的;對未來的美好祝愿。話語要簡短,最好要有點幽默感,要使人歡愉、使人快慰、使人興奮。為此,辭藻可稍加修飾,但不要矯揉造作。致祝酒詞時要起立,致辭後與客人們輕輕碰杯,然後乾杯。 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領導者,經常需要作即席講話。所謂即席講話,是指在一定場合,沒有充分準備、沒有現成稿子的情況下,由他人提議或自認為有必要而當眾臨場發表的講話。 在日益開放的現代經濟社會,即席講話是領導者綜合素質的一面鏡子,是群眾評價領導者能力、水平的一把尺子。即席講話若能講得生動精彩、引人入勝、打動人心,無疑會給聽眾留下難以忘卻的印象。而成功的即席講話,不僅可以塑造良好的領導形象,提高領導者在群眾中的威信,更能有效地促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如果一個領導人員,經常能根據現場主題,針對氣氛,圍繞某個問題,迅速組織一篇精彩的即席講話,運用大量的事實和例證,旁徵博引,侃侃而談,且能做到觀點鮮明,聲情並茂,邏輯嚴密,聽眾就會從內心佩服這樣的領導。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善於即席講話,是作為領導者應具備的一項基本功。 正因為如此,作為一個緊張而又復雜的語言表達過程,即席講話要想很好地掌握,是非常困難的。它與一個人的思想、思維、生活、閱歷、知識、口才等諸多因素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即席講話作為領導工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講話形式,也並不是高深莫測無法掌握的,自身也有一定的技巧和規律。 (1)必須學會充分把握主題的能力。當領導者應邀進行即席演說時,應能立刻對會議主題加以論說,並由此而將聽眾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2)必須具備別人無可比擬的組織能力。當領導者一開口講話時,便能將聽眾的興趣和情緒調動起來。 (3)必須具備一邊講,一邊就能思考下一步話題的能力。如此一來,領導者在即席演說的同時就在為後面的下一步內容作準備。 (4)必須具備特別強的記憶力,同時還要精通多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說,領導者自己不但要做到詞彙豐富,語言流暢,更重要的是,還必須不斷地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並對生活充滿信心。 領導者要想使即興講話達到良好效果,還應該嘗試使用“即興生髮點”技巧,即因人生髮、因景生髮、因物生髮和因事生髮。 因人生髮,就是說領導者在演說時看到眼前某個具體的人,而產生即興類比,用以說明某種觀點。具體講,可以因眼前人的性別、年齡、外貌、性格、職業、愛好,以至在場人數的多少等各種信息,作為類比的起點。 因景生髮,也就是觸景生情,產生類比聯想。比如有一年,某校歡送幹部班的學生畢業,外面忽然響起了雷聲,接著是暴雨頓至。正在演說的教師代表靈機一動,臨時加進了幾句話:“你們聽,外面雷聲隆隆,這是歡送你們畢業的禮炮!”可謂機智適當。 因物生髮,就是說領導者看到眼前某種物體,想到這種物體的某方面特點、特性與要闡述的道理有相似性時,很容易以這種物體作為喻體;或者反過來,看到眼前某種物體的某方面特點特性,而引申出一個論點來。 因事生髮,即指在演說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出乎意料的事,如果對闡發某種觀點有利,說話的領導者也可即興把它作為類比的生髮點。當然,即席講話的技巧還有其他形式,需要領導者在實踐中努力培養自己對語言的敏感力,並靈活掌握。 有篇報告文學記載了王震同志幫助詩人艾青的感人故事,其間王震與艾青的幾次談話,很能說明特定的交際場合需要用特定的話語形式來表達。 1957年後期,王震找到被錯劃為右派的艾青,一見面就說:“老艾,我又愛你又恨你。選你是不反對社會主義的,你是擁護真理的嘛!離開文藝界,你到我們那裡去吧!”艾青到了王震兵團所在的密山安定下來後,王震誠懇而嚴肅地對艾青說:“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罵你的。等我死了你再寫文章罵我!”這些都是在背地裡談的話,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法又不一樣了。艾青剛到密山,參加向荒原進軍的動員大會,王震站在卡車上對大家說:“有個大詩人,艾青,你們知道不知道?他也來了,他是我的朋友。他要歌頌你們,歡迎不歡迎呀?”還有一次,艾青不在身邊時,王震對農場領導說:“政治上要幫助老艾,趕快讓他摘掉帽子,回到黨內來。要讓他接近群眾,了解戰士。”前兩次講話,均為個別交談的場合,王震的話語既有信任,亦有批評;既有鼓勵,又嚴格要求,也不乏朋友間的坦誠直率。後兩例,交際場合為當事人不在場或大庭廣眾之下,話語更多熱情、愛護與幫助,這對當時的艾青來說,真可謂久旱逢甘霖,使他一直半吊著的心安穩了,他覺得自己“開始了生命的新旅程”。沒有老將軍這些恰如其分的講說,或許就不會有艾青的新生,這就是特定場合的說話藝術所產生的巨大魅力。 在特定場合講話可利用以下幾種技巧和原則,以達到理想的說話效果。 (1)多角度 某些場合的變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應對不好,會使自己陷於某種困境。這就要求說話者必須善於變換切入角度,靈活地應對和駕馭各種局面和場合。 裡根就任美國總統後,第一次出訪加拿大,時值加拿大正舉行反美示威遊行。一次,裡根總統的演說為反美示威遊行的人群打斷。只見裡根總統面帶笑容對陪同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說:“這種事情在美國時常發生,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他們是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雙眉緊鎖的特魯多眉開眼笑了。裡根高超的說話水平,故作曲解、歪解,解脫了主人的窘迫,又體現了一位大國總統的胸襟與氣度。 (2)正話反說 利用情境的參與,正話反說,擺脫不利的話語交際環境。例如,蕭何以謀反罪誅殺韓信後,又召集群臣,設下油鍋,要韓信的謀士蒯通當眾供認和韓信謀反的罪行。在這種特殊環境的製約下,蒯通無法直陳其詞,便用正話反說的方式先數了韓信的“十罪”,接著又列舉了韓信的“三愚”:“韓信收燕、趙,破三秦,有精兵四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漢王駕了成皋,韓信在修武,統大將二百餘員,雄兵八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韓信九里山前大會戰,兵權百萬,皆歸掌握,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韓信負著十罪,又有此三愚,豈不自取其禍?”蒯通名為數說韓信的罪狀和愚蠢,實為韓信鳴冤叫屈,致使滿朝文武為之動容,贏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蕭何難以下手烹殺。 (3)利用歧義 利用特定場合,造成情境歧義。例如,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校方曾召開一次專門會議,無理削減一半經費,遭到了與會人員的反對。校長林文慶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陰陽怪氣地說:“關於這件事,不能聽你們的。學校的經費是有錢人付出來的,只有有錢人,才有發言權。”他剛說完,魯迅立即從口袋裡摸出兩個銀幣,“叭”的一聲“拍”到桌子上,鏗鏘有力地說:“我有錢,我有發言權?”致使林文慶措手不及,狼狽不堪。魯迅講的“有錢”和林文慶說的“有錢”是兩個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語意相差甚遠,魯迅正是巧妙地利用交際環境造成的歧義,給林文慶當頭棒喝,壓下了他的氣焰,打亂了他的陣腳,實現了當眾講話的目的。 (4)言此意彼 利用情境的微妙關係,言此意彼,使雙方心領神會,從而實現交際目的。 身為領導,有時避免不了與外國友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這就要求領導掌握一些同國外友人交流的禮儀。伴隨著我國加入WTO,跨國交際也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禮儀有著較大的差異,在交際中有可能會因不同的習慣、生活方式而產生距離,怎樣才能盡量避免這些中外交際的隔閡呢?作為領導者就得學習、解讀中西方不同的禮儀,才能順利地進行中外交流。 (1)招呼語 在我們國家,日常打招呼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嗎?”、“上哪呀?”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啊!”這是因為英國終年受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濕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報也沒準,因此人們最關心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局限於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 (2)稱謂 在漢語裡,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裡的範圍要廣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了婚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稱謂上似乎不拘禮節,習慣於對等式的稱呼。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分上下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暱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係,否則就會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 對於家庭成員以外的稱呼,中國人往往尊稱對方為“李老師”、“陳師傅”,有時在姓後面加上此人當時所擔任的職務,如“黃局長”、“王經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幾個傳統慣用的稱呼——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對“李老師”、“陳師傅”一類的稱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聽他們稱呼別人為“黃局長”“王經理”等。因為這一類稱呼還沒有變為像“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一樣成為傳統常用的稱呼。 (3)告別語 中西方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一位美國人在和他的中國朋友告別時說:“我們保持聯繫”。可是這位中國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只言片語,便抱怨他不講信用。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於“再見”,說話人並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別,通常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並徵得同意,然後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時間不早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認為不禮貌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