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口才全書

第13章 第十二章做一個會聽話的領導者

領導口才全書 李树斌 9590 2018-03-18
傾聽是我們對任何人的一種至高的恭維——安德魯·卡內基 在一項關於友情的調查中,調查的結果讓調查者感到十分意外。調查結果顯示,擁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於傾聽的人,而不是能言善辯、引人注目的演說者。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渴望表達自己。聰明的聆聽者能夠讓說話者有充分的表達的機會,自然就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有這樣一位經理,他心存好意,請劉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勸服劉某留下來,可是卻沒有收到效果。因為在會談時,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對方的心情放鬆,然後再引出他心中的話。可是經理一開始就在說教,自己這麼嚴肅,讓對方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結果只能與自己所想背道而馳。 一方面,每一個人都喜歡敘述有關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讓對方相信自己的敘述;另一方面,每一個人又想探知別人的秘密,並且都想及早轉告別人。這種現象,也許可以說是人的本性。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會聽話比會說話更為重要。聆聽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聰明,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就會擁有更好的談話夥伴。一個好聽眾總能比一個擅講者贏得更多的好感。當然,成為一名好的聽眾,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注視說話人。對方如果值得你聆聽,便應值得你注視。其次,靠近說話者,專心致志地聽,讓人感覺到你不願漏掉任何一個字。 再次,要學會提問,使說話者知道你在認真地聽。可以說,提問題是一種較高形式的奉承。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吧:上學的時候,如果老師在上面作完演講,聽眾沒有一個問題,場面是多麼的尷尬。 第三,記住不可打斷說話者的話題。無論你多麼渴望一個新的話題,也不要打斷說話者的話題,直到他自己結束為止。最後,還要做到“忘我”。你始終要明白,你是個“傾聽者”,不要使用諸如“我”“我的”等字眼。你這麼說了,就意味著你不得不放棄聆聽的機會,注意力已經從談話者那裡轉移到了你這裡,至少,你要開始“交談”了。

人類文明發展幾千年,向來對“沉默”這一語言形態所能發揮的力量和意義有諸多讚譽。哲學家說:沉默是一種成熟;思想家說:沉默是一種美德;教育家說:沉默一種智慧;藝術家說:沉默是一種魅力;科學家說:沉默是一種發明。 實踐也證明,在人際交往當中,沉默是一種難得的心理素質和可貴的處世之道,因此“沉默是金”便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不言而喻的真理。但也正如人們所言:“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謬誤。”恪守沉默或說信奉沉默的人在享受沉默的正面力量時也無形承受著沉默的反作用力。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生活已經教會我們用相對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那麼面對沉默,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一下自身和周圍的環境再進行選擇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原因很簡單,一個人一味沉默,別人便無法了解他,他當然也無法正常與外界接觸,變成了孤家寡人,生活自然失去滋味,他的世界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小。因此,沉默不是不說話或不想說話、不屑說話。沉默是一種境界,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才會發揮其金子般的作用。

具備優勢的時候需要沉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陽不語自是一種光輝;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藍天不語,自是一種高遠……人也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取得成績的時候需要沉默。面對成績和掌聲,成功者報以深深的一鞠躬。這是無聲的語言,是恰到好處的沉默。 作為領導,處於眾目之下。遭受挫折的時候需要沉默。在失敗和厄運面前,拭去眼淚,咬緊牙關,默默地總結教訓,然後再投入新的戰鬥,不失為上策;等待時機需要沉默。造化總是把機會贈送給有充分準備的人。怨天尤人無濟於事,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承擔痛苦的時候需要沉默。如果親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傷之中,此刻,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過一段時光,默默地為他做一些事情;溝通心靈的時候需要沉默。不是隨便打斷他的話,而是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汲取智慧,彌補紕漏,建立信任,產生滿足。

大港油田某工廠有一批工人因廠裡多年來一直半死不活,紛紛要求調動,對此,新廠長並沒有大驚小怪,更沒有埋怨指責,面對幾百名“請調大軍”,他發出肺腑之言:“咱們廠是有很多困難,希望大家能相信我,給我半年時間,如果半年後咱廠還是那個奶奶樣,我辭職,咱們一塊走!” 這些話語沒有高調,樸實無華,既是人格的表現,又是模糊語言的恰當運用。廠長雖然堅決地表示決心,但語氣中肯。他沒有正面阻止調動,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後咱廠還是那個奶奶樣,我辭職,咱們一塊走”,像是在立“軍令狀”,把話往絕裡說,然而,誰也不會相信,這是一個來“試一試就走”的廠長。相反,人們正是從他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蕩的語言中感受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這個工廠像是一個得了狂躁症的病人吃了鎮靜劑那樣恢復了平靜,一心要幹下去的人增強了信心,失去信心的人振作了精神。模糊語言在這裡發揮了神奇的作用。後來這個廠果然在這位廠長帶領下舊貌換了新顏。

1949年,國共談判時,毛澤東分別接見一些國民黨政府代表。當劉斐和毛澤東談起共同關心的問題時,劉斐表現出對於和談的前景尚有懷疑,就試探著問毛澤東: “您會打麻將嗎?” “曉得些,曉得些。”毛澤東回答道。 “您愛打清一色呢,還是喜歡打平和?” “平和,只要平和就好了。”毛澤東聽出了劉斐話中有話,笑著回答道。 在這裡,我們聽到了一連串的模糊語言,它一語雙關,含不盡之意於言外。在某些特殊場合,不把話說絕,不僅會給自己留有餘地,也表示對別人的尊重。我們在外交事務中,常常用“在適當的時候訪問貴國”來回答國外的邀請,“適當的時候”,就是模糊語言,它既顯得彬彬有禮、十分中肯,又給我們自己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彈性外交”的很好運用。試想若用“不打算去”或“馬上就去”或“某月某日去”即非常確定的語言來回答,其效果都不理想,勢必把自己逼向“絕境”。

在日常工作中,柔性管理和“彈性外交”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一個管理者,要想用好柔性管理,首先要端正思維方式,衝破傳統的、習慣的“非此即彼”的思維約束,尋求兩個對立極端的中間狀態,使其真正與現實問題相吻合。徹底拋棄“非對即錯”、“非社即資”、“非黑即白”等長期困擾我們的違反辯證法的極端觀念。 一位偉人曾針對這種“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指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 那麼,與其如此,我們不如趁早上路,在社交的廣闊領域中,給話語、給自己創造一個真正廣闊的天地。 狄摩西尼曾說:“一條船可以由它發出的聲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個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論知道他是聰明還是愚昧。”

同樣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用內心的思想來評斷自己,但是,別人卻會從你口裡說出來的話來評斷你這個人。 一言定江山,一個人的談吐便有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一位民權運動者,在街頭巷尾宣傳“種族平等運動”。他的聲音冷靜,但用字遣詞充滿張力,一波接著一波的言語像一首交響樂,以一種銳利的形勢層層迭上、推進人心。 當他終於以最深沉的嗓音嘶吼出“我有一個夢!我有一個夢!”時,台下的群眾全被震懾住了,他們瘋狂地響應著:“阿門!阿門!” 這個名叫馬丁·路德·金的民權運動者,便以這篇著名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講席捲全國,改寫了美國的歷史。 征服一個人,以至於征服一群人,有很多時候用的往往不是刀劍,而是舌頭。因此可以說,有話好好說,把好話說好,生活無形中就多了一種資本。

領導者在日常社交中,若非演講,或者有意為之,自顧自地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傾瀉著,不給交談另一方任何說話的機會,那麼這種交談,比之講話本身還要失敗。 世界著名記者麥開遜說:“不肯留神去聽別人說話,是不受人歡迎的第一表現。”每一個人都有著他自己的發表欲的,如幾個人聚在一起講述故事,甲一個一個地講了好幾個了,乙和丙誰不都是嘴癢癢的,也想來講述一兩個。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絕地一個一個地講下去,使乙和丙,想講而沒有機會講。我們試想一下,乙和丙的心裡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只好站起來不歡而散了。 一個領導販賣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其實和一個商店的售貨員販賣自己的商品差不多,如果只是拼命地稱讚他的貨物怎樣好,而不給顧客說話的機會,就不能做成這位顧客的生意。因為顧客對你巧舌如簧、天花亂墜的說話,頂多只把你看做一個生意經,決不會因此購買。反過來,你只有給顧客有說話的餘地,使他對貨物有詢問或批評的機會,雙方形成討論和商談才有機會做成你的生意。

你如果能夠給別人有說話的機會,你也就給人留下了一個好印象,在接下來的交談中你就更容易乘風遠揚。順利抵達自己說話的目的地。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道理講得很明白。 有一個賣貨的小店,生意比其他店好,別人問店老闆為什麼,他說:“我只是愛聽客人說話,他們有事願到我這兒來。” 作為領導,日常與人交談並非完全為了分配工作任務,更多還是為了交流思想和溝通想法,謀求工作上的和諧,同時,完成交談的目的。因此,不論是常人還是領導者,交談都不是唱“獨角戲”,它是雙方思想交流的形式之一。無論是交談的哪一方,都應該明白交談的真正含義。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的領導凡事都喜歡插嘴,而且一插上嘴就沒完沒了並認為自己是說話絕對正確,其實這是交談最大的誤區。試想,一個人總是向別人嘮叨一些自己津津有味也以為對別人趣味無窮的話,於是自說自聽自演自唱,那麼有谁愿意聽呢?哪怕他是一位手握權利的領導。所以,交談的重點在於要有一個共同的話題,而不應該像一個雜學博士那樣逢人就想說教。在交談的時候,有些人總是顯得不耐煩,使交談沒有活躍的氣氛。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話題沒有回應的話所造成的。再者,自己若是對這次的交談不感興趣,自然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假如話題豐富、自由,交談就能進入最佳狀態。一般來說,人們皆有自我表現的本能,所以,一旦有說話的機會,就很自然地想開口說話。如果能有來有往、一呼一應,交談氣氛就更活躍,參與者的心情也更加愉悅和歡欣。 所以,作為領導,要想與下屬愉快的溝通,並通過溝通達到相互融洽的目的,最好選擇新鮮有趣、內容豐富的話題作為談話的材料。在談話中,如果對自己聽著不順耳的言論或有損權威的寓意潑冷水,或是“雞蛋裡面挑骨頭”似的故意找碴兒,便無法達到談話的效果。 在與下屬交談的時候,我們應該常常在心裡自問:“這樣說可以嗎?”否則的話,你以為壓下對方自己就能獨占會話的上風,但是別人不買賬,把你的話當耳邊風豈不是枉然?再說,如果你老是依靠強權在話語權上逞能,人們勢必對你“敬而遠之”,到了那種地步你又有什麼意思呢?即使你想與人好好談一談工作,別人也不願奉陪,或者裝腔作勢應付你一下,讓你成為舞會中的“壁花”,這便是自作自受了。 領導者的本事再大,他的知識、經驗、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真正“什麼都懂”、“什麼都能”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凡是高明的領導者,無不把下屬的參謀作用放在重要位置上,注意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 (1)創造有利於下屬發表意見的氛圍 讓下屬充分發表意見,首先需要有一個允許人充分講話的良好環境。在這個環境裡,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既可報喜,也可以報憂,不同意見之間可以開展心平氣和的討論和爭辯。 既然準備聽取下屬的意見,那麼在聽取下屬意見時還注意以下三點禁忌,否則不會收到應有效果。 一忌:心不在焉 領導聽取下屬意見時的態度,對下屬的情緒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態度認真,精神專注,下屬會感到領導是重視聽他的意見的,從而把自己的想法無保留地說出來。如果心不在焉,一會兒打個電話,一會兒向別人交代事情,一會兒插進與談話內容不相干的問題,就會使下屬感到領導並不重視他的意見,不是真心誠意聽他講話,從而偷工減料,把一些準備談的重要意見留下不講了。所以,聽取下屬意見時,只要不是臨時倉促確定的,談話之前一定要把其他事情安排好,避免到時發生干擾。 二忌:倉促表態 有的領導者在聽取下屬意見時,往往好當場倉促表態。這對下屬充分發表意見是很不利的。對贊成的意見表了態,其他人有不同意見可能就不談了;對不贊成的意見表了態,發言者就會受到影響,妨礙充分說明自己的想法,甚至話說到一半就草草結束。領導者在聽取意見時,最好是多作啟發,多提問題,不僅使下屬把全部意見毫無保留地談出來,還要引發他談出事先沒有考慮到的一些意見。為了使談話緊緊抓住主題,提高效率,也可以先拋磚引玉,把你對問題的考慮、設想,特別是問題的難點、癥結給大家說說,以啟發下屬的思考。但不應把意見講得太死和過於肯定,以免影響不同意見的充分發表。 三忌:埋頭記錄 埋頭記錄,固然表示領導重視,但不注意思索,往往會把下屬意見中可取之處或蘊涵著的有價值的意見漏掉。下屬意見中,除完全贊成領導意見或應付了事者外,不管是補充性意見或是不同意見,不管是長篇大論或是寥寥數語,多少都會有點可取之處,甚至可能有幫助打開思路、非常值得探討的有價值的內容。所以,領導者在聽取意見時,固然要用筆記下要點,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思索,要善於從下屬發言中捕捉和發現有意義的內容,並及時把它提出來,以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 (2)要正確對待反面意見 領導者徵求下屬意見時,經常會有人提出反面意見,這是正常的現象。但能否正確對待反面意見,則是關係到下屬能否充分發表意見,關係到能否從下屬意見中吸取智慧的十分重要的問題。 通常所說的反面意見,就是指同領導者的意見或居主導地位的多數人的意見相反的意見。反面意見這個詞並不包含有內容是否正確的含義,它可能是錯誤的,也可能是正確的,因此不能將它同錯誤意見混同起來。明確這一點,才有可能正確認識和對待反面意見。 領導者應鼓勵和支持下屬提出不同意見,注意發現反面意見。當討論問題出現反面意見時,既不要斷然拒絕,也不要急於解釋。而應以熱情歡迎的態度,認真地耐心地聽取,要讓提出者詳盡地闡明自己的意見和理由,然後對他們的意見進行認真的分析。對其中合理的部分應肯定,並納入到方案或決議之中,有的合理意見由於某種客觀原因一時不便納入的,也應明確說明,以便提意見者理解。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則應通過討論,從正面說明道理,幫助提意見者提高認識。 (3)要正確識別和對待錯誤意見 在製訂方案和決策的討論中,有些不同意見(包括反對意見)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實際上是錯誤的。管理者必須善於識別這些錯誤意見,並根據它們的不同性質,採取恰當的方法,予以正確的回答。 這些錯誤意見中,有的是由於發言者的具體崗位不同,從自己的角度提問題,犯了忽略整體,以偏概全的錯誤。有的是由於求全責備,抓住方案中的某些缺點和不足大做文章。這就不要對這類意見簡單地加以否定,而是要冷靜地分析這些缺點和不足對方案有多大影響,能否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對這些缺點和不足之處怎樣補充、修改,使方案更趨完善,等等。 總之,對錯誤意見,領導者一定要冷靜,仔細地分析,明確它們錯在哪裡,採取什麼相應的方法,耐心地說明道理,使發言者認識上得到提高,不影響方案和決策的製定;並且盡可能從這些錯誤意見中吸取有益的東西,使製訂的方案和決策更加完善。 (4)對下屬提出的意見要作出反應 為了使下屬發表意見的積極性不受挫傷,能夠持久地保持下去,領導者需要對下屬的意見,不管是正確的或錯誤的、正面的或反面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有價值的或沒價值的,都應有所交代。對正確的和有價值的意見,不僅口頭上接受,工作中採納,還要給予表揚甚至獎勵。一切意見中的可取之處,都應吸收到方案或工作中去,並且告知提意見者。對沒有可取之處和錯誤的意見,也應對提意見的人表示感謝,說明提意見就是對集體的關心,而關心就值得感謝,鼓勵他們以後繼續關心集體的事業,發現了問題和有什麼想法及時提出來。 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說,如果一個人說起話來長篇大論,這就說明他也不甚明了自己說些什麼。 在公共場合演講,有的人滔滔不絕,用語言的觸角抓住了每一位聽眾,自然令人欽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濃縮成幾句話,猶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聽眾平靜的心湖里激起層層波浪,同樣值得稱道。換個角度說,如果簡短更有力,或同樣有力,又何必長篇大論呢? 說話簡短有力,不拐彎抹角,旁生枝節,必須抓住精髓,巧作對比,才能一語中的。 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新聞記者、政治家、出版家鄒韜奮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魯迅先生的大會上發表了一句話演講: “今天天色不早,我願用一句話來紀念先生: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鄒韜奮先生這只有一句話的演講,在當時被人們譽為最具特色的演講。即便是現在人們仍感嘆鄒韜奮先生演講的簡練有力。 我國有句俗語說得好,“蛤蟆從晚叫到天亮,不會引人注意;公雞隻啼一聲,人們就起身乾活”。的確,會說話的人,不一定是說話最多的人,話貴在精,多說無益。 日本一家大汽車公司的經理,想訂購大批用於車廂內坐墊的絨布。有三家商店,送來了貨樣,想承攬這筆大生意。經理看過這三家商店的樣品,便約定一個日期,請這三家商店派人去商談。 因為這是一筆大生意,所以這三家商店,當然各自選取口才好的職員前去。甲、乙兩店派去的人,都是長於言談的中層領導人員,丙店所派的人口才也很伶俐,然而這一天他竟不幸得了喉病。 他要是因病請假,那麼眼看一筆巨大的生意因自己而失去,未免有些對不起店主;如果前去應命,那麼,他患著喉病,又不能開口說話。猶豫半天,他還是去了。到了後,他看到甲、乙兩店所派的職員,口若懸河似的說著話,把他們自己的商品,形容得天上少有地下絕無。他沒有辦法,只好用紙寫道:“我今天有著喉病,我不能說話,就不說了,反正貨您已看過了,我說多了也無用處。”可沒想到那家汽車公司的經理竟說:“那不要緊,我來試代你說吧。” 真想不到,這位經理竟幫他把自己店的貨物分析得一清二楚。於是,丙店最後自然而然地接下了這筆巨大的生意。 上面這個例子,雖然有些偶然,但也並不是全無道理,我們常講“言為心聲”,“真心”自然不需要過多“表白”。 社交中我們常常遇到沉默,有些沉默是對雙方或多方有益的,有些則是某方不慎或話題不合造成的不正常的沉默,那麼處於後者的這種沉默出現以後,我們該怎麼辦呢?下面我們介紹幾種打破沉默的方法。 一般來講,打破沉默局面有兩個基本要求。 一是深入分析引起沉默的真實原因。如下屬小王因患急性咽喉炎而不願說話,你去探望他,想听他說點什麼,結果適得其反,卻以為小王對你的關心不感興趣,於是轉換話題想打破對方的沉默狀態,那肯定是難以奏效的。 二是在打破沉默的過程中,不要給對方以壓迫感。只有巧妙地打破沉默,才能給雙方帶來語言溝通的熱情和感受到社交的樂趣。例如: 你的下屬第一次參加某社團的集體活動,也許會因拘謹而沉默寡言,這時你可主動向他介紹有關的情況,並引見諸位,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使你的下屬不知不覺地消除拘束感,沉默也就被打破了。 當然,打破沉默局面,應該從許多方面著手。 (1)打破自己造成的沉默 如果是自己領導味重、架子大,使人敬而遠之,而造成了對方的沉默,則應積極地檢查自己,在社交場合中盡量主動些、熱情些、隨和些。 如果是自己太盛氣凌人,使對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則要注意培養謙虛謹慎的品德,在社交場合中適當褒揚對方的長處,並真誠地表示向對方學習。 如果是自己口若懸河,講起話來漫無邊際、無休無止而導致了對方的沉默,則要注意自己講話應適可而止,並主動徵求對方的看法和意見,讓對方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千萬不要讓人覺得你是在單方面地“說教”,而應讓人覺得彼此在進行雙向溝通,讓對方產生你很重視他的觀點的印象,引起他的交談慾望,從而使談話不致陷於沉默之中。 (2)打破對方的沉默 如果對方流露出對此話題不感興趣而長時間不願開口,那最好是馬上轉移話題,選擇對方樂於談論的事情進行交談,或故意創造機會讓對方自己轉移話題。 如果對方事先沒有準備,對話題有興趣但不知從何談起,那麼應以簡明的、富有啟發性的交談來開闊對方的視野,活躍對方的思想,從而引起對方的談話興趣。 如果對方自我防衛的意識太重,不輕易開口,就要努力創造非正式的交談氣氛,鼓勵對方無顧忌地交談,對其一些合理的看法給予讚許,促其進入交談。 (3)打破雙方關係造成的沉默 如果是因為雙方互不了解,不知談什麼好,那麼就應當主動作自我介紹,並使交談涉及盡可能廣泛的領域,從中發現雙方的共同話題。 如果因雙方過去曾經發生的摩擦或隔閡而造成了沉默,那麼就應該高姿態,求大同存小異,或者乾脆把過去的隔閡拋在腦後,熱情地與之攀談,增強信任和友善的氣氛。 如果是剛剛發生了爭論而出現了沉默,那麼就應當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談些無分歧的問題;如果局勢太僵,則可暗示在場的第三者出面調解,打破沉默。 (4)打破環境造成的沉默 如果對方覺得這個環境不適合說話,那麼可以換個環境,也許他就願意敞開思想和你交流。如果對方認為環境中的個別因素妨礙了交談,在可能的條件下,可以排除這些干擾因素,使對方積極地參與交談。 與別人進行談話時,要正確理解對方所說的含義,就要仔細聽清聽懂對方所說的話,這是成功交談的第一步。如何做到呢? (1)專心致志 專心致志地傾聽講話者講話,要求領導在聽對方講話時,特別聚精會神,同時,還要配以積極的態度去傾聽。 為了專心致志,就要避免出現心不在焉、“開小差”的現象發生。即使自己已經熟知的話題,也不可充耳不聞,萬萬不可將注意力分散到研究對策問題上去,因為這樣非常容易出現萬一講話者的講話內容有蘊涵意義時,我們沒有領悟到或理解錯誤,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精力集中 這是傾聽藝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據心理學家統計證明,一般人說話的速度為每分鐘120~180個字,而聽話及思維的速度,則大約要比說話的速度快4倍左右。因此,往往是說話者話還沒有說完,聽話者就大部分都能夠理解了。這樣一來,聽者常常由於精力的富餘而“開小差”。那麼萬一這時對方講話的內容與我們理解的內容有偏差,或是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後悔已來不及了。 因此,身為領導,必須注意時刻集中精力地傾聽對方講話。用積極的態度去聽,而不是消極地去聽,這樣的傾聽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在傾聽時注視講話者,主動地與講話者進行目光接觸,並做出相應的表情,以鼓勵講話者。比如,可揚一下頭,或是微微一笑,或是讚同地點點頭,抑或否定地搖搖頭,也可不解地皺皺眉頭等,這些動作配合,可幫助我們精力集中,幫助起到良好的收聽效果。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交談過程中,當對方的發言有時讓我們不太理解,甚至令人難以接受時,萬萬不可塞住自己的耳朵,表示出拒絕的態度,因為這樣的做法對談話非常不利。 作為一名領導,應該養成有耐心地傾聽對方講話的習慣,這也是一個成功領導個人修養的標誌。 (3)鑑別取捨 在專心傾聽的基礎上,領導為了達到良好的傾聽效果,可以採取有鑑別的方法來傾聽別人的發言。通常情況下,人們說話時是邊說邊想、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有時表達一個意思要繞著彎子講許多內容,從表面上聽,根本談不上什麼重點突出。因此,領導就需要在用心傾聽的基礎上,鑑別傳遞過來的信息的真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樣即可抓住重點、收到良好的傾聽效果。 (4)克服先入為主 領導先入為主地傾聽,往往會扭曲說話者的本意,忽視或拒絕與自己不符的意見,這種做法實為不利。因為這種領導不是從談話者的立場出發來分析對方的講話,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框框來聽取對方的談話。其結果往往是聽到的信息變形地反映到自己的腦中,導致領導接受的信息不准確、判斷失誤,從而造成行為選擇上的失誤。所以必須克服先入為主的傾聽做法,將講話者的意思聽全、聽透。 (5)不輕視對方 人們在輕視他人時,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在行為上。比如,對別人的存在不屑一顧,或對對方的談話充耳不聞,等等。在談話中,這種輕視的做法有百害而無一益。因為這不僅表現了領導的狹隘,更重要的是難以從別人的話中獲得你所需要的信息,同時,輕視對方還可招致別人的敵意,甚至導致關係破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