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口才全書

第5章 第四章領導說話修辭學

領導口才全書 李树斌 12274 2018-03-18
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劉勰 一語雙關就是有意識地使用同一個詞或同一句話,在同一個言語環境中兼有兩重意思;也就是利用語言的多義性,使講話含義不僅表現在某個詞或一句話的字面意義上,而隱含在這個詞或這句話的背後的含義才是真正的表達意圖。更通俗一點講,表面上是說這件事,實際上是指另一件事。這種修辭方法對於提升語言的藝術色彩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使講話簡單明了,又含蓄自然、幽默風趣。 1993年3月,“大連-香港經貿合作洽談會”在香港舉行。這是薄熙來新任大連市長後第一次在香港參加的大型招商活動。開幕前舉辦的新聞記者招待會上,一名記者一上來就直截了當地發問:“薄先生,你的父親是中共高官,你做市長,是不是並非主要因為政績,而是沾老子光?”話題一出,會場所有眼睛、攝像鏡頭都對準薄熙來,看他如何回答。

薄熙來微微一笑,說:“我欣賞這位記者先生的直率,也許他提出的問題不止是他一個人想問的。我不否認'沾老子光',而且還樂意告訴諸位,我曾沾的光使我終身受益!當我還是個正在認識社會和人生的中學生時,因為家庭牽連,我被關進了監獄。五年的監獄生活,使我經受了磨難,鍛煉了意志,學會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對一個社會是多麼重要,溫飽、自由、尊嚴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命運在這五年裡給予我的饋贈,並非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沒有一個這樣的老子,我也得不到這份禮物,這豈不是沾了大光?至於個人政績,我不便評價,這是我的市民的事,但有個事實我想在這裡提醒:我是由大連人民推舉的代表選出的市長,而大連人民是不會視他們的權利為兒戲的!”

聽了這番應對,在場的記者們無不對這位尚未熟悉的年輕市長刮目相看。其實在許多場合,薄熙來以他充滿睿智與幽默的談吐,給人留下了經久難忘的印象,是我國當今的“政壇明星”,常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還有一次,大連星海灣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大干五十天,確保11月底封頂”的誓師大會,儀式正在進行,坐在主席台上的星海灣總指揮老宋的坐椅突然倒下,宋總指揮從上面摔下來,很窘。薄熙來說:“今天的誓師大會開得很好,大家決心都很大,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你們看,你們的宋總指揮已經坐不住了。(大笑)望大家團結一致,五十天確保封頂。(長時間鼓掌)”大夥兒都為薄熙來市長隨機應變、妙語解困,並順勢鼓舞士氣的機智而喝彩。

一語雙關,既能化解尷尬,又能使話語含蓄、幽默,饒有風趣,還能加深語意,引人思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經常被人使用,受到許多優秀領導者的青睞。 例如,宋楚瑜在清華大學講演時,開始講道: 尊敬的顧校長,中共中央台辦陳主任,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早安、大家好。聽到顧校長剛才的一番讚美之辭,套句北京人所說的話,聽到之後,忒高興了。昨天天氣預報說可能今天有一些雷陣雨,但今天到清華大學看到的不僅是風和日麗,而且是撥雲見日。這不就是大家所期望兩岸雨過天晴、撥雲見日嗎?這種期待都是大家所共同的。 特別是在一些嚴肅場合下,有些話不便明說,用雙關語則能隱晦曲折地表達出這種想法。 一位青年來到編輯部,遞上自己的作品要求發表。編輯看了他的作品後問:“是你自己寫的小說嗎?”

青年人回答:“是我自己寫的,我構思了幾個月,整整寫了三天,才把它完成。” 編輯站起來與他握手:“啊,偉大的契訶夫先生,您什麼時候復活了啊。” 青年臉一紅,拿起了作品稿,不好意思地走了。他的文章是抄襲契訶夫的,但編輯沒有直接指出,而是以契訶夫復活了這種荒誕的感慨讓青年自己知道作品不應發表。語藏機關,一件尷尬的事竟然說得如此風趣,編輯用的就是雙關手法。 運用這種手法,要注意貼切,分清場合與語言環境,注意對方的理解能力,選擇好內容與雙關形式。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導致雙關艱深晦澀,落入低級趣味。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在說明一個事物時,不是直接去說,而是通過描述或說明另一個事物來達到目的。這樣,用人們比較熟悉的東西來描述、解釋人們不熟悉的東西,減少理解的障礙。比如,有人曾問愛因斯坦,究竟什麼是相對論。作為一個非常深奧的理論問題,如果用科學術語來解釋,必定冗長晦澀,讓人難以理解。愛因斯坦是如何解釋的呢? “你同你最親愛的人坐在爐子邊,一個鐘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只過了五分鐘,而如果你一個人孤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只過了五分鐘,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高深的理論,只因為巧用人的感受作比喻,簡單幾句話就說明白了。

具體說,當人們在語言交際中要表達某一事物或道理時,運用聯想或想像,引進另一種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達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體、更貼切、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使聽者愛聽,聽得明白,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劉向的《說苑》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 有人對梁王說:“惠子這個人說話善於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讓他打比喻,那麼,惠子就沒法說話了。” 於是,梁王對惠子說:“希望你今後說話時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說:“假若有個人不知道'彈'為何物,您告訴他彈就是'彈',他能明白嗎?” 梁王說:“當然不明白了。” 惠子說:“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訴不知道這事物的人們,您說不打比喻行嗎?”

梁王說:“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這個故事中,本來梁王是不讓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個比喻,說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用來做比的事物或對象;喻詞則是標明比喻關係的詞語,如“好像”、“恰似”、“像……一樣”等。比如,毛澤東曾說,有些人寫文章長而空洞,就像“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這裡,長而空的文章就是本體,臭而長的“裹腳布”是喻體,“像”是喻詞。 人們說話是為了描繪事物,或闡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這些東西表述得生動具體,使別人印象深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運用貼切的比喻,就能化難為易,話半功倍,具有說服力。 巧妙運用比喻,能給語言塗上一層絢麗色彩,增加講話的形象性、生動性和感染性,讓語言更精彩。前面講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的解釋,不僅能讓人理解相對論的內涵,更讓人覺得風趣可愛。用好比喻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兩者相近 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完全不同、但又有極相似之處的兩種事物。屬性相同的事物,難以激發人們的聯想,沒有比喻的意義;而沒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也不能用來比喻。 (2)通俗易懂 喻體要淺顯,生動具體,與聽眾的生活非常貼近,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形神兼備 這是指對比的兩事物不僅要有外表的共同點,還要有內在特質與神情上的相似點,以便能揭示事物的精神實質。 (4)自然貼切 比喻是增加語言色彩的好方法,但比喻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為了比喻而比喻,不能出於獵奇而矯揉造作、故弄玄虛。比喻應有創造性、不能老用那些已經為人熟知的比喻。不自然的比喻,不但不能為講話添彩,反而會讓聽眾反感。

領導講話必須有氣勢,讓聽眾感受到語言的壓力,感受到力量。運用排比可使語意表達層次清晰、語勢強勁、節奏鮮明、語意暢達,最能提升語言氣勢,可以讓話語整齊明朗,富於節奏感,讓聽眾感受到一種氣勢如虹、滔滔不絕的語氣力量,給聽眾形成強烈的震撼力。 這種修辭手法一般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密切關聯、語氣一致的詞組或語句排列而成,用以表達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事物,以增強語勢,增強節奏感和旋律美,加強語言的力度。 羅斯福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向國會發表了演講。他說: “昨天,日本對夏威夷群島的進攻,給美國海軍造成了嚴重損害……” “昨天,日本政府發動了對馬來西亞的進攻。” “昨天,日本軍隊攻入了香港。”

“昨天,日本軍隊攻陷了關島。” “昨天,日本軍隊登陸菲律賓群島。” “昨天,日本進攻了威克島。” “昨天,日本人進攻了中途島。” 這裡用排比的手法,將日本軍隊一日內的所作所為一一道來,讓人們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猖狂,認識到美國所面臨的危險,從而激發大家同仇敵愾的勇氣,鼓舞大家戰鬥的決心與信心。這一番排比句,不僅加重了語氣,更讓聽眾的心為之不斷提高,終致憤怒,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又如馬丁·路德·金在1968年8月28日美國華盛頓黑人集會上發表了一場精彩的演說,其中有這樣幾段話。 “一百年前,一位美國偉人簽署了《解放宣言》。現在我們站在他紀念像投下的影子裡,這重要的文獻為千千萬萬在非正義烈焰中煎熬的黑奴點起了一座偉大的希望燈塔。這文獻有如結束囚室中漫漫長夜的一束歡樂的曙光。”

“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黑人依然沒有自由這一可悲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慘地套著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枷鎖;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物質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貧乏的孤島之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國社會的陰暗角落裡艱難掙扎,在自己的國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們今天到這裡來,揭露這駭人聽聞的事實。” ……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這就是我們帶回南方的信念。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把絕望的大山鑿成希望的磐石。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將我國種族不和的喧囂變為一曲友愛的樂章。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一同工作,一同祈禱,一同奮鬥,一同入獄,一同為爭取自由而鬥爭,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終將得到自由。” 在馬丁·路德·金這幾段演講詞中,第二段以“一百年後的今天”領起的排比句,從黑人沒有自由,受著種族隔離和歧視,過著貧乏的生活乃至受虐待遭驅逐的政治、經濟、人生、法律待遇等方面集中地揭露了黑人悲慘嚴酷的生活現狀,給人以心靈的震顫;最後一段以“懷著這個信念”領起的排比句,表述了所要進行的不懈努力、鬥爭原則和奮鬥目標。文中排比句式的運用,如江河奔騰,氣勢磅礴,既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演講者的思想和感情,又產生了激動人心的修辭效果。 當然,排比句的運用,也不是多多益善的,需要注意場合與語境。 (1)從實際需要出發,根據可能條件恰當運用。不能為追求形式美而傷害內容,勉強地去湊排比句。 (2)排比的形式應根據形式靈活選擇,詞的排比、句的排比、段的排比都是可用的形式。排比中每一部分應是平等獨立互不包含的,最好能夠在順序上由輕到重排列,層層深入以達到氣貫如虹的效果。 (3)掌握使用的度,適可而止。 誇張能使人或事物的形像或特徵更加突出,給人的感覺更加強烈,從而使人受到話語的感染而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如人們讀到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時,不能不用心去體會廬山瀑布那從天而降的氣勢,因為誇張手法的運用,讓這瀑布的美震撼人心。如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就職演說中有這樣幾句話: 深圳最大的貢獻和成就,也不僅是二十五年來由一個邊陲小鎮,建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創造了“一夜城”的世界城市發展奇蹟,儘管這也是很不一般的成就。 把高速發展的深圳比作“一夜城”,形像生動,雖然做了誇張,但取其建設速度快這個特點,較為得體,效果很好。 誇張是為強調事物的某種特徵而故意言過其實,或者誇大事實,或縮小事實,讓聽者對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楚國大夫申無宇的守門奴僕因偷酒被發覺而畏罪潛逃,為了逃避申無宇的追捕,他投靠楚王一躍成為細腰宮守卒。因為楚國的法律明文規定:任何人都不准到楚王宮裡抓人。那名奴僕自以為有了尚方寶劍,整日囂張狂妄。可是,沒想到申無宇卻在楚王不知道的情況下徑直到宮裡把那位奴僕捉了回來。 楚靈王知道了之後非常氣憤,命令申無宇把那個奴僕放出來。 申無宇說:“天上有十個太陽,人分十個等級,上層統治下層,下層侍奉上層,上下互相維繫,國家才能安定太平。如今臣下的守門奴僕畏罪潛逃,借王宮之地庇護犯罪之身。如果讓他真的得到庇護,那麼其他奴僕便會互相效法,盜賊公行,誰還能禁止得了?長此以往,社會不安,大王江山不保啊?所以,臣下才敢不遵奉王命。” 楚靈王細細琢磨了一番,覺得很有道理,便下令處決那個奴僕。 楚國大夫申無宇把窩藏一個奴僕與天上的太陽、社會不安、江山不保聯繫在一起,顯然是誇大了事實,但卻收到應有的效果。可見他的機智與果敢。 合理地運用誇張技巧,一是便於揭示事物的本質;二是能加強說話的感染力;三是能啟發聽者的想像力。運用誇張,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不能漫無邊際,而應做到言過其實而又合情合理,不似真實而又勝似真實。 誇張既然是在某些方面“言過其實”而又有真實性作為基礎,這就有利於突出事物的特殊性,可以喚起人們的想像,收到突出個性形象的效果。如下面的例子。 有三個人在一起談論如何節約,其中一個人說:“我認識一個人,為了節約墨水,無論寫什麼,字都寫得像芝麻粒儿一樣大小。”第二個人說:“我認識一個人,為了減少手錶的磨損,天一黑,就把手錶給停了。”第三個人說:“你們說的都一般,我認識一位老先生,為了節約眼鏡,連報紙都不看了。” 如果說為了節約眼睛連報紙都不看了,還不為誇張,而為了節約眼鏡連報紙都不看了,就不能不是誇張了。可以想像,這位節約眼鏡的老先生用節約精神去做其他事情時,該又是何等節約啊! 誇張手法的運用,要以客觀實際為基礎,在不失去真實感的前提下進行誇大或縮小,絕不能無中生有,信口開河,把事物誇得過分。誇張也必須結合特定的目的與場合而用,在隨意的場合可以活躍氣氛,增加談話趣味。但在嚴肅場合,不宜用誇張的語句。 為了提醒、加重講話內容,引起觀眾注意,增強語言表達效果,有時需要在講話中進行自問自答。設問能夠產生懸念,引起人的注意力,引發聽眾思考。設問運用得好,會使講話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產生讓人無法辯駁的說理效果。 常用設問,還能幫助講話者抒發情感,曲折含蓄地表達出某些不便明言的信息。 設問的運用,關鍵在於為講話內容設計幾個醒目、巧妙而有分量的問題,給聽眾一種好奇感,激發他們等待答案的期待,然後自己作答,娓娓道來。設問的問話,忌提一些無關緊要、眾人皆知或者缺乏震撼力的問題,也不應問得太頻繁。 反問則是不需要回答的問題,答案就在問話之中,就是對問話的否定。反問的運用,可以表達出非常激烈的情緒,在熱情奔放、情緒激昂的場合最適合運用。一連串設計巧妙的反問句,能使講話具有非常大的氣勢,具有極大的震撼力與感染力,讓聽眾聽了之後情緒高漲,熱血沸騰。如帕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的演講中的一段演講: 迴避現實是毫無用處的。先生們會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實際上,戰爭已經開始,從北方刮來的大風都會將武器的鏗鏘迴響送進我們的耳鼓。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裡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 一連串的反問,如連珠炮接連轟鳴,激情飛揚,氣勢雄勁,激憤之情感染了每位聽眾。 美蘇關於限制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簽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館裡,向隨行美國記者團介紹這方面會談的情況了。當時已是5月27日凌晨一點,他竟毫無倦意。 “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每年大約二百五十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們,如果在這裡把我當間諜抓起來,我們知道該怪誰啊。” 敏捷的記者們於是接過話頭,探問美國的秘密。 “我們的情況呢?我們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置分導彈頭?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一個記者問道。 基辛格聳聳肩:“我不確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的'民兵'導彈有多少,至於潛艇,我的苦處是,數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記者說:“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問道:“不是保密的嗎?那你說是多少呢?” 記者傻了,只好“嘿嘿”一笑。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內容的修辭方式。反問寓答案於問句之中,思想內容恰與句子的表面意思相反:語句表面意思是肯定的,內容則是否定的;反之亦然。運用反問能夠加強語勢,把原來確定的意思表達得更加鮮明且不容置辯,所以,容易集中聽眾的注意力,給人造成強烈的印象,容易喚起人們的想像和激情,比正面表達更能產生力量。 卡耐基說,如欲說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舉出例證反其問之,它遠比正面辯駁要有更大的說服力。 有一次,拿破崙對他的秘書說:“布里昂,你知道嗎?你也將永垂不朽了。” 布里昂開始不解拿破崙的意思,拿破崙解釋說:“你不是我的秘書嗎?” 布里昂明白後,笑了笑說:“請問,亞歷山大的秘書是誰?” 拿破崙答不上來,讚揚道:“問得好!” 問得好,好在哪? 按拿破崙的意思:永垂不朽者的秘書,也是永垂不朽的,這是大前提。 你是我拿破崙的秘書,這是小前提。 結論:“你也將永垂不朽。” 布里昂明白拿破崙的意思,雖並不寄希望於依靠名人揚名,但仍不忘作為秘書對主帥的尊重,所以採用表面請教,實則反問的方式:“請問,亞歷山大的秘書是誰?”證明了大前提的不可靠性,使拿破崙的結論不攻自破。 引用這種修辭方法用途十分廣泛,是指在語言交際中引用名言警句、熟語、典故等,來證明事物、闡述道理。運用這種修辭手法可以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使語言表達言之有據、生動形象。如下面的例子: 文革初期,在一次批陳大會上,造反派在人民大會堂當眾批判陳毅,讓陳毅作所謂深刻檢查。按照當時盛行的慣例,凡開口講話,必須先高聲朗讀幾條毛主席語錄。陳毅手捧《毛主席語錄》高聲說:“翻到第271頁!”會場上立時響起一片翻語錄本的聲音,接著突然靜場,原來語錄本上只有270頁。人們一時愕然。就在這時,陳毅對著語錄本高聲朗讀:“陳毅是個好同志!”全場人遲疑片刻,立時有人提出懷疑。這時,在場的周恩來總理出面證實,毛主席確實講過這句話。 這樣,一場“批陳大會”,就被陳毅引用的、週總理證實的毛主席的這句話輕鬆化解了。引用可以接通古今中外的多種語言、多種智慧的精華,顯示說話者知識的淵博。因為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無論多麼強,畢竟是有限的,引用就在於借助於多種多樣的表達能力,使其熔為一爐,產生以少勝多、言簡意賅、韻味無窮、寓意深刻的表達效果。 引用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常用的有暗引、正引、反引和擷引。 (1)暗引 暗引即暗示、引用。 “魯迅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做人處事的座右銘。”這句話中引用魯迅的兩句詩作為激勵、警戒自己的格言,簡潔凝練,令人回味。 (2)正引 正引即用其原意原句。如教師節的晚會上,一名女學生在回答教育的作用時說:“'在一個文盲的國家裡,是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列寧語)'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孩童,等於走失了方向。'(肯尼迪語)'知識才是引導人走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李大釗語)所以,'教育是廉價的國防。'(亞里士多德語)'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是甜的。'(約翰遜語)教育的根就是我的根。”這一段話引用了列寧、肯尼迪、李大釗、亞里士多德等著名歷史風雲人物的名言、警句,揭示了教育為本的深刻內涵,生動深刻,效果突出。 1999年4月,朱鎔基總理到美國訪問期間,在與克林頓總統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以其出色的表現,征服了在場的所有記者。香港《文匯報》記者首先發問:“朱總理,為什麼會在美中關係出現諸多新矛盾之際仍然如期訪美?”朱鎔基開門見山地說:“我是不想來的!是江主席讓我一定要來,江主席是中國的NO.1(第一號人物),我當然要服從江主席的命令。”接著朱鎔基解釋說,不想來美國的原因是擔心被美國人打得鼻青臉腫。朱鎔基介紹說:“美駐華大使尚慕杰曾告訴我,他回美國後將做好被打得鼻青臉腫的準備。尚慕杰還特意給了我一個善意的忠告,到美國後一定要笑臉常開(SmilingFace)。我當時回答尚慕杰說,你是美國人,都可能被打得鼻青臉腫,我是中國人,我擔心我的Smiling Face會變成Bloody Face(血臉)。”朱鎔基這番話令台下記者無不哈哈大笑。緊接著,一位美國媒體的記者請朱鎔基就所謂“中國竊取美核機密一事”作出評論。朱鎔基說:“克林頓先生講中國有二十枚導彈,而美國有六千枚,我都不知道中國有多少導彈,不知克林頓先生是從何種途徑得到的消息。”全場大笑。當朱鎔基正在回答一名記者提出的有關“中國威脅論的問題”時,朱鎔基說:“你們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你們擁有的核武器數量是中國的幾百倍,武器裝備是世界上最精良的,高科技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手段也是最先進的,你們還擔心什麼?”話至此時,麥克風突然出了點小毛病,喜歡幽默的朱鎔基開了個玩笑,他說:“可是你們美國的麥克風不是最先進的。”此言一出,台下哄然大笑,原本有些緊張的氣氛一下子又輕鬆了起來。 (3)反引 反引即反其意而用之。如毛澤東同志在《質問國民黨》一文中講道:“照你們的說法,'破壞團結'的也是共產黨,你們則是如何如何的'精誠團結'主義者,那麼,你們以三個集團軍的大兵,手持刺刀,配以重砲,向著邊區人民前進,也可以算做'精誠團結'了!”毛澤東同志這一段反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沒有比這精妙的反引更具說服力的了。 (4)擷引 擷引是擷取原句中部分詞語而用之。 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這篇著名演講中將“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王,王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句,巧妙地擷用成“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這一閃爍著真理光芒的名句。 這樣的擷引精練地闡述了人民內部對於批評所應採取的正確的態度,倡導和張揚了民主作風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不但言簡意賅,而且通俗易懂。 運用引用技巧時,要力求精當,多少適宜;所引用的內容必須對闡述問題確有價值,其內容既具有權威性、說服力,又不是老生常談。 運用引用應注意兩點:一是保持引文的完整性,切忌斷章取義;二是將引文與所要表達的意思融為一體,成為論說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硬湊生拼,甚至“貼標籤”。 把兩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通過比較可使事物的性質、狀態和特徵等更加鮮明突出,並且鮮明地表現出說話人的立場和觀點。這就是對照。 魯迅在《戰士和蒼蠅》一文中這樣說過:“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竟不過是蒼蠅。”這裡魯迅把“戰士”和“蒼蠅”拿來對照比較,尖銳地諷刺了那些誣衊革命者的可恥奴才,堅決地支持了堅持革命的勇敢戰士。 聞一多先生在《最後一次講演》中多次運用這種技巧,如講到國民黨特務暗殺李公樸,還嫁禍於共產黨,並說是什麼桃花事件時,聞先生說:“這是某集團的無恥,恰是李先生的光榮。”把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恥和李公樸為革命而獻身的光榮相對比,鮮明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愛憎感情。 戰國時期,有一次齊宣王召見顏鐲。 齊王對顏鐲說:“鐲,你過來?” 顏鐲以同樣的語氣對齊王說:“王,你過來?” 齊王很不高興。齊王左右的人指責顏鐲說:“齊王是國君,你是國君的臣下,你這樣跟齊王說話成何體統?” 顏鐲不慌不忙地說:“我到國君面前是趨炎附勢;國君到我面前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趨炎附勢,不如讓齊王禮賢下士。” 齊王怒容滿面,氣勢洶洶地質問:“到底是國王高貴還是士高貴?” 顏鐲說:“士高貴,國王不高貴。從前秦國出兵攻打齊國,他們的軍隊路過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時,發布一道命令說:'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範圍內打柴煮飯,割草餵馬的,殺無赦!'後來與齊國軍隊交戰時,秦軍又發布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齊王腦袋的,封地萬戶侯,同時賞黃金萬兩!'從這兩道軍事命令就可以看出,一個活著的國君的腦袋,還比不上死掉了的士人墳堆上的一根柴草!” 齊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顏鐲用同樣的語氣呼“王,你過來”,這是需要一定的膽量和氣魄的。 “趨炎附勢”與“禮賢下士”的對照,說明他胸有成竹,同時把說話的基點放在國王身上,即為國王考慮,重視士人,興國利民,可惜齊王仍不能體察其良苦用心,竟還要提出國王與士相比誰高貴的問題。士人墓的柴草與活著的國王的腦袋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論證了他的觀點。 在生活中我們將兩種不同事物進行對比,通常是為了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大的顯得更大,小的顯得更小;將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比,往往是為了把事物說得更透徹、更全面、更鮮明。 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作為領導,學會藉代的修辭手法,會給你的講話增色不少。 三國時期,馬家有五兄弟,這五個兄弟的名字裡都有一個常字。五兄弟中,以馬良的才學最高,劉備派他去辦理外交事務,他每次都不辱使命地載譽而歸。 因此,當時就流傳一句話,叫做:“馬家的五個常,白眉毛最優良。”原來,馬良的長相有個特點,眉毛像雪一樣白得閃光。這裡不說“馬良最優良”,而是說“白眉毛最優良”,用“白眉毛”這個長相特徵來代指馬良。 借代就是不直接說出該人或該事物,而藉與要說的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其他事物來代替所說的修辭技巧。借代的客觀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運用這種技巧可以使語言具體形象,富於變化。 “1949年在這個地方(北京)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位將軍主張軍隊要增加薪水,有許多同志贊成,我就反對。他舉的例子是資本家吃飯五個碗,解放軍吃飯是鹽水加一點酸菜,他說這不行。我說這恰恰是好事。你五個碗,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裡面就出政治,就出模範。解放軍得人心就是這個酸菜,當然,還有別的。” 這段話是毛澤東在中共中央一次大會上講的。 “酸菜”,是一種表面性的個別事物,但實質上代表艱苦的生活,引申為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用具體代抽象的借代方式講述,不僅生動有趣,通俗易懂,還可以產生強化激勵、深入人心的效果。如果不用借代的方式,作一番解釋,說吃酸菜雖然過的是艱苦的生活,但保持了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明確是明確,但缺少自然風趣的生動意蘊,也低估了聽者的領悟能力。 運用借代需要注意:必須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徵,對於所借代的事物一般應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體和本體事物不能同時出現。 象徵是比喻的延伸和擴大,它是藉助於特定的具體事物,來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道理的修辭手法。 一位在醫學院裡任職的教授,正在給剛入學的新生們講第一堂課。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到海邊散步。 沙灘上有許多被昨夜暴風雨卷上岸的小魚,被困在淺水坑里,掙扎著,想要回到大海的懷抱。 走著走著這個男人發現遠方有一條瘦小的身影,不知疲倦地忙碌著。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他正彎腰撿起水窪裡的小魚,然後再用力地扔回大海,一條又一條不停地重複著相同的動作。 男人問道:“孩子,這海灘上有成千上萬條小魚,你一個人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著,但並沒有停止動作。 “既然知道,幹嗎還乾傻事呢?”男人又問。 小男孩只是默默地撿起小魚,再把它們扔回大海,並不回答。 男人忍不住又問了一句:“你這麼做,又有誰在乎?” 小男孩邊扔邊說:“這條小魚在乎!這條,還有這條……” 講完這個故事,教授接著說: “今天,你們在這裡開始了大學生活,從此每一個人都將在這裡學會如何去拯救生命。雖然你們救不了所有的病人,但是你們可以救一部分人,為他們減輕痛苦。 “因為你們的存在,人們的生活從此有所不同——你們可以使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你們能夠而且必須做到的。” 這位教授在演說中,先是講述一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然後藉助這個小故事所喻示的精神品質,告誡他的學生們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應該具有起碼的職業道德。 毛澤東同志在陝北時,有一天夜間進入田次灣,住在一個老大娘家裡,大娘見毛澤東與十幾個同志擠在一座窯裡睡,心裡不安,一再說:“這窯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對不住首長了。”毛澤東聽了這話,依著房東大嫂說話的節律喃喃道:“我們隊伍太多了,人馬太多了,對不住大嫂了。”房東大嫂和大家聽罷都哈哈大笑起來。一陣會心的笑聲,打消了房東大嫂的顧慮。 恩格斯說:“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上優越的表現。”列寧則認為,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 幽默按照其修辭表現手段的不同,常見的有六種,下面我們一一舉例進行說明。 (1)借代 鄧小平同志在講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時說:“要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專長,用非所學不好。有人建議:對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養前途,可以沒收一批回來。這意見是好的。'四人幫'創造了一個名詞叫'臭老九','老九'並不壞,《智取威虎山》裡的'老九'楊子榮是好人嘛!選錯就錯在那個'臭'字上。毛澤東同志說,'老九'不能走。這就對了,知識分子的名譽要恢復。” 在這裡鄧小平把“老九”借代為“知識分子”,並引用毛澤東“老九不能走”這句話,風趣幽默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2)擬人 南唐時,苛稅繁重,民不聊生。恰逢京師大旱,烈祖問群臣道: “外地都下了雨,為什麼京城不下?” 大臣申漸高說:“因為雨怕抽稅,所以不敢入京城。” 列祖聽後大笑,並決定減輕賦稅。 申漸高巧借話題,把“雨”擬人化,從而委婉地道出了“稅收繁重,令人生畏”的意思,機智地諷諫烈祖減稅,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3)誇張 誇張意即言過其實,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 裡根競選加州州長時,針對當時加州的經濟情況,對物價上漲加以猛烈抨擊,他說:“夫人們,你們都知道,最近當你們站在超級市場賣蘆筍的櫃檯前,你們就會感到吃鈔票比吃蘆筍還便宜些。”還有一次,他說:“你們還記得當初你們曾經認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美元嗎?而今天美元卻真的幾乎代替不了什麼東西了?” (4)諷喻 所謂諷喻,是用富有機智和幽默情趣並寄寓深刻哲理的虛構的故事,來闡明某種道理。有一個單位組織退休老幹部乘大客車外出旅遊,上車時你謙我讓,耽誤了不少時間。開車後,一位老同志朗聲打趣道:“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助興:從前有一位婦女,懷孕十年才生下一對雙胞胎。問這對雙胞胎為何遲遲不肯面世,他們說,根據禮節,年長位尊者應該先行,但他們兩個不知誰是兄長,就這樣互相推讓了十年,把媽媽生孩子的事給耽擱了。”這番話引得車上的老幹部們面面相覷,繼而哄堂大笑。 (5)仿擬 仿擬即故意模仿套用已有的固定語言形式來敘說的一種表達方式,主要特點是套用現有的詞、句、篇等語言形式來揭示所描述事物的內在矛盾,創造出新的意境。 蘇軾有位姓劉的朋友,因晚年患病,鬢髮、眉毛盡皆脫落,鼻樑也快要斷了。一天,蘇軾同許多朋友相聚飲酒,這位姓劉的朋友建議大家各引古人語相戲。蘇軾對這位姓劉的朋友說:“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壯士兮守鼻樑?”滿座大笑。 蘇軾仿的是漢高祖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首尾兩句,兩相對照、趣味盎然。 (6)反射 反射是現場套用對方的話語來戲謔、反駁對方,是一種語言回歸,目的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小約翰放學回來,把成績單交給爸爸,爸爸一看有兩門功課不及格,就衝著約翰怒氣沖沖地喊道: “你知道嗎?華盛頓像你這個年齡時是全校最優秀的學生。” 約翰不慌不忙地回答: “你知道嗎?爸爸,像你這個年齡時華盛頓已經是美國總統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