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口才全書

第4章 第三章培養當眾講話的心理素質

領導口才全書 李树斌 8795 2018-03-18
思維能力就像是一架裝備精良的儀器,它控制著你的語言邏輯——肯尼迪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領導處在激烈商戰的前沿,機會總是稍縱即逝,能否經常與人交往決定了你能否不斷獲取新的信息,開闊眼界和思路。在同樣的環境中,難得的機遇往往是口才和交際能力創造出來的。一個領導在廣交朋友、多方交流和相互溝通的過程中,既能表現和檢驗自己的見解,又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信息網絡,既能對一切變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又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思路和目標,因此,他總會獲得意外的收穫,抓住機會、做出成績。 要想真正掌握口才藝術,必須堅持積極的心理態度。口才藝術,雖然可以羅列出無數種理論、知識、教材,但歸根結底,它是一門實踐科學,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實踐中應用與提高。口才鍛煉伊始,你不能滿腦子“面子”思想,想一些諸如“如果我說錯了,大家該怎麼笑話我呀!”“如果我的話不被執行怎麼辦?”等,這樣的想法只會打消我們剛鼓起的勇氣。放棄了實踐的機會,就等於是放棄了提高的機會。

在一個都市化的社會裡,一個領導者不論從事任何職業,當眾說話都不可避免的,如果總是吞吞吐吐、詞不達意,豈能當好一個領導。美國著名教授詹姆士說:“普通人只發展了他蘊藏能力的十分之一。與我們應當成就的相比較,我們不過是半醒著,我們只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而要最大限度地開發潛能,首先要從“有效地說話”開始,進行所謂“語言的突破”,突破恐懼的心理,釋放被束縛的智慧,獲取自信,增強內心與外在世界的交流,而在這種釋放的交流中,沉睡的智能會意想不到地充分發揮出來。 領導口才的心理準備要求領導有膽有識地勇於實踐和進取,進而增長並顯示出自己的本領。俗話說:“藝高人膽大”,但是,藝不很高時,可以膽大;但膽子不大時,卻不可能藝高,膽大才能藝高。

影響激烈的體育比賽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是技能上的差別嗎?不是,事實證明:心理的力量比技能的力量更強大。足球中的“臨門一腳”功夫恐怕更多地在心理素質上,“見了強隊怕贏不了,見了弱隊又怕不小心給輸了”,則更是心理方面的問題了。 197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十項全能金牌的得主詹納,應當說是體育運動技能比較高的運動員了,但在他回答記者詢問的時候,卻說:“奧林匹克水平的比賽,對水平相差不多的運動員來說,大約有20%是身體方面的競技,80%是心理的挑戰與抗衡。”可見心理因素作用之大。 丘吉爾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在口才方面也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天賦,完全與普通人一樣。他初次在國會演講時,為了準備這次演講,他一連幾天寫稿、背誦、對著鏡子反复練習,生怕出點差錯,生怕當眾出醜。但是,演說那天,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很緊張,而且很怕自己會表現不好,他越怕越緊張,腦海裡終於成為一片空白,結果使他尷尬極了。從那以後,他開始了對演講的鍛煉,但與別人不同的是,他不是單純地去抓演講技能,而是改變了心理態度,在心理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他不再害怕失敗,不怕出醜,不論在什麼場合,他都敢於當眾說出自己要說的話,於是,他很快變成了一位頗具感染力的演說家。

領導口才的訓練,第一要點也在於心理素質的培養。要擴大自己的心理開放區域,坦誠、開朗、敢於和樂於表現真實的自我,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點和弱點,並通過人際關係這面鏡子來檢驗和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口才的訓練和培養,也依靠個人的心態積極與開放。現代社會的交際,都是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進行的。禮貌待人,不是為了謹小慎微;讚揚對方,不是恭維拉攏;適應別人,不是可以失去自我;而特立獨行,並不意味著盛氣凌人。像契訶夫筆下的小公務員那樣,自慚形穢、萎萎縮縮,連一點起碼的主體意識都沒有,沒有自己的個性、主見和尊嚴,猶如踩鋼絲似的戰戰兢兢地過日子,怎麼能夠開口、游刃有餘地同別人打交道呢? 在社會交往中,當眾講話無時無處不會出現,用好它可以出人頭地、左右逢源。說話水平高,很多利益呼之即來;說話水平低,很多利益聞聲而去。因為在這個熙來攘往的世界上,利益總是隨著人的願望和意思而流動的。而表達願望和意思的基本工具便是語言,那些說話水平高超的人大都伶牙俐齒、巧舌如簧,把各種願望和意思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把各種利益順理成章地聚攏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上來。可見當眾說話水平對個人價值實現、人生成功的作用是難以估價的。

有人說,人的思想猶如禁錮在籠子裡的獅子,而籠子的鑰匙就是語言,不將它釋放出來,就無法發揮其王者的力量。意思是說人的思想需要表達,需要與別人交流,這樣,思想才能如獅子般發出振聾發聵的怒吼。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勢、動作,但更多的、更普遍的、作用更大的,則是口語。 民諺云:“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管子說:“心司慮,慮必順言,言得謂之知。”也就是說,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語來表達,表達出來別人就知道了,這就是思想交流了。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思想是千差萬別的,對人、對事、對問題的認識,不可能都完全正確。通過口語這一工具,便可以與別人切磋、溝通、交換意見,在不斷的修正中,獲得正確的認識。這樣,自己的思想就會進步,境界就會提高。同時,也能被他人充分地了解、認識,從而獲得各種人生的良機。

列寧是一個善於利用當眾講話與群眾進行思想交流的人。前蘇聯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普·凱爾任采夫的《列寧傳》中記載了這麼一段: 1921年列寧來到高爾基城的一個小鄉村,他走進了草房……然後開始和農民談話。他們先是像朋友間那樣風趣地談日常瑣事。當他們已經這樣打趣了半小時左右時,當他們把那些話題諸如糧食、巡邏隊、跑單幫的投機商人談完了的時候——他們在列寧面前拿這些事情說笑,列寧聽了他們敘述的這些欺騙行為也笑。 這一切,作為題材,對他都是有用的——這時,列寧就勢站起來開始清楚地用通俗的語言把新經濟政策告訴給農民。農民用心聽,他們之所以傾聽,是因為他們看到這個人確是為他們開闢了“一個新的未來、一個幸福的生活”。

列寧在同農民的思想交流中,使思想得以表達,調動了農民革命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又獲知農民的要求,為製定更完美的經濟政策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資料。 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1953年7月率隊攻打蒙卡達兵營失敗被捕,10月16日他在審判他的法庭上作了題為“歷史將宣判我無罪”的長篇辯護,慷慨激昂,有理有據,使審判者無言以對。結果卡斯特羅反而從被告變成了原告。他結尾的那句“歷史將宣判我無罪”,突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數十年來一直成為人們交口稱頌並被廣泛效仿的自我辯護的名句。 現實中,不少領導者當眾講話時,除了表情不自然,容易怯場之外,還常常因為情緒不能控制,冒出幾句很不符合身份的話,事後,令他們自己也大為吃驚。其實,導致這種現像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心理準備和實際訓練,通過下列五個方面的訓練方法或許能給你一些幫助。

(1)調整好呼吸 說話時發生不正常情況通常都是這樣的順序:怯場——呼吸紊亂——頭腦反應遲鈍——說支離破碎的話。因此調整呼吸會使這些情況恢復正常。 從某種意義上說,“呼吸”和“氣息”是一個意思,因而調整呼吸就是“使氣息安靜下來”。在人前說話緊張的人大都是想要說話時呼吸紊亂,氧氣的吸入量減少,頭腦一時陷於癡呆狀態,從而不能按照所想的詞語說出來。 說話時全身處於鬆弛狀態,靜靜地進行深呼吸,在吐氣時稍微加進一點力氣。這樣一來,心就踏實了。此外,笑對於緩和全身的緊張狀態有很好的作用。微笑能調整呼吸,還能使頭腦的反應靈活,話語集中。 (2)尋找好話題 在平時應酬中,我們可以隨時注意觀察人們的話題,哪些吸引人而哪些不吸引人?為什麼?原因是什麼?自己開口時,便自覺地練習講一些能引起別人興趣的事情,同時避免引起不良效果的話題。

(3)迴避難題 哪些話題應該避免呢?從你自身來說,首先應該避免你不完全了解的事情。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糊里糊塗地說一遍,不僅不會給別人帶來什麼益處,反而給人留下虛浮的壞印象。若有人就這些對你發起提問而你又回答不出,則更為難堪。其次是要避免你不感興趣的話題,試想連你對自己所談的都不感興趣,怎麼能期望對方隨你的話題而興奮起來呢?如果強打精神故作昂揚,只能是自受疲累之苦,別人還可能看出你的不真誠。 (4)豐富內容 有了話題,還得有言談下去的內容。內容來自於生活,來自於你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人的言談看出他豐富的內涵及對生活的熾烈感情。這樣的人總是對周圍的許多人和事物充滿熱情,很難想像一個冷漠而毫無情致的人會興致勃勃地與你談街上正流行的一種長裙。

(5)自我評價 詞義是否委曲婉轉?話題是否恰到好處?言談是否中肯?是否把握要領?口齒是否清晰明白?說話是否不犯嘮叨瑣碎的毛病?說話音量大小是否適度?說話速度是否不疾不緩?話中是否不帶口頭禪?說話是否簡潔有力?措辭是否恰如其分、不卑不亢?話中是否帶多餘連接詞?說話是否真實具體?是否能充分錶達說話目的?言談時是否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說話是否心無旁騖、專心一致?話中是否含有自我吹噓成分?是否一人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是否出口傷人?是否能真誠地與人寒暄客套?說話是否能參酌量情?是否能掌握說話技巧?是否能巧妙掌握說話契機?是否能專心一意地聽人說話? 雖然,我們在和人應酬交談當中,不可能時時都能使對方感到既愉快又有趣,但是訓練有素的談話方法的確能幫你贏得社交給人留下好印象。在公共場合與人交談是一種社會行為,像其他社會行為一樣,談話也有一定的規矩,每個有教養的人都應該遵從。與人談話,哪些可說,哪些不可說,也都有很多講究。

好口才是以一個人的個性和品德修養為依託的。 如同我們常講一個領導者的個性修養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才能讓人覺得他像個領導。領導要想說服下屬,以語言打動下屬的心,就必須在思想道德、個人品質等方面達到一定的標準和水平。領導者培養自己的性格和品行就是自我修養。一個有口才的領導者應具備哪些修養呢? 概括地說,一個有修養的領導,不僅要具備科學的思想,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個性品格。領導的個性品格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會影響著整個團隊的情緒和行事風格。 領導語言和道德品質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因為一個人的語言會表現出他的想法和性格,當然也可以表現出他的道德水平。領導的道德水平一旦通過語言表現出來,那麼對下屬和整個集體的影響是相當大的。領導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下屬對你更加信服,使整個團隊更加團結。相反,低劣的道德水平會讓下屬對你心灰意冷,同時會助長團隊中的不良作風蔓延,並最終導致團隊人心渙散,直至走向滅亡。 一個團結的集體不但要靠科學、嚴密的管理制度來約束每一個成員的行為規範,更要靠融洽、和睦的環境來激發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領導者的個人品德就是打開這扇門的鑰匙。首先從領導者開始,只有以德服人才能以情感人,若虛情假意,讓團隊中充滿了虛偽與欺騙,到最後只能是分崩離析。 領導者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起到表率和模範的作用,謙虛禮貌地對待自己的下屬,不要以下命令的方式去管理。正人必先正己,“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要求下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別人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據《呂氏春秋·具備》記載:宓子賤治理山東禀父這個地方的時候,實行以德行教化百姓。三年之後,魯國國君派人前往暗訪,在夜晚遇見漁夫把打上來的小魚都統統倒回水中放生。暗訪的人很是不解,問漁夫為什麼這樣做。漁人回答:“宓子賤不想百姓亂打小魚,所以就放了它們。”那人感嘆道:“宓子賤的品德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連普通老百姓都快變成聖人了。” 領導者要時刻謹記“在人之上要視人為人,在人之下要視己為人”這句話,誠懇待人,以身作則,這樣才能使得下屬信服,獲得下屬的支持和愛戴。只有具備高尚的品德,才能有強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夠使下屬發自內心地擁護你,而不是表面上的恭維奉承。 修身養性,領導者要學習儒家“仁者,愛人”的管理思想。儒家所講的“仁”帶有強烈情感,是一種能夠真正考慮到下屬感受的境界。這種管理理念似乎有悖於現代製度化的企業管理理念。現代製度化管理中沒有親情化管理、友情化管理、感情化管理這種管理理念。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剛性的製度化管理與柔性的“以人為本”的管理完全可以有機結合在一起。 《禮記章句》:“天道人情,凝於仁。”領導者在對待下屬時,要體現出真正的關懷與照顧,要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誠待人、與人為善。這樣,在領導者的言談中就一定能夠有所體現。能做到這一點,就能使自己的言談很好地被下屬接受和理解。這也是領導口才藝術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 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我們看人,首先還是要“聽其言”,一個人思想怎樣、水平如何,聽他說話,同他談話,就可得知。當然,檢驗、衡量一個人思想、才能、學識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但那需要時間、條件。在組織、個人需要盡快認識、了解某人時,“聽其言”,則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所謂“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也是在“談”了之後才有的感受。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才濟濟,要想在社會上取得一席之地,或找一份穩定工作,首先要讓別人了解你,而在求職面試中,被人了解的途徑最主要就是言談舉止,正所謂“言之方可知之”。 韓信最早曾投靠項羽,但懷才不遇不為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漢王劉邦;因未得與劉邦言,也不得重用,只做了個管理糧食的小官。他又走了,被丞相蕭何追回,力荐給劉邦。劉邦無奈,只好召見他:“丞相數薦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韓信終於有了一吐胸中經綸的機會,他向劉邦分析了楚漢之間的形勢優劣,指出劉邦雖弱,但具備戰勝項羽的條件,言之鑿鑿,頭頭是道。於是漢王大喜,相見恨晚,遂拜韓信為大將。韓信果然不負聖望,運籌帷幄,決胜千裡,為成就漢室霸業,立下頭功。試想,韓信如無一吐經綸的機會,或許此生將碌碌無為,歷史也會因此改變。 一代宗師徐悲鴻,1920年二十一歲時報考復旦大學,校長召見新生,徐悲鴻優雅的談吐讓校長驚嘆不止,認為徐悲鴻是可造之才,後給予諸多勉勵與幫助。 1920年他留學法國,在一次茶話會上被介紹給法國當代最大的畫家達仰·布佛萊。久慕達仰·布佛萊大名的徐悲鴻當即說道: “先生!我很盼望能得到您的教誨。” 一句話便讓達仰·布佛萊感到這個中國青年的誠懇樸實,立即將自己畫室的地址給了徐悲鴻,囑咐他每星期天的早晨到自己的畫室去。在第一個星期天,徐悲鴻去見達仰·布佛萊,同達仰·布佛萊談起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心,達仰·布佛萊了解其天賦和抱負異常歡喜,開心地同徐悲鴻談起五十餘年來的往事。得益於達仰·布佛萊的慧眼,徐悲鴻終成一代大師。 林肯說:“不論人們如何仇視我,只要他們肯給我一個略說幾句的機會,我就可以把他們說服。”這是何等的自信。大凡歷史上能言善辯的領袖人物都具有這種強烈的自信意識,很多革命領袖尤其如此。 “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來自於對自己的軍隊堅定的信任。有了這種堅定的信任才會對自己的觀點,對自己的表述目的堅信不疑,表述時才會神態自若、思維敏捷、記憶精確,興奮與抑製過程才會處於最佳狀態,表述才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才會毫無做作,真切動人,從而產生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實現。一個沒有目標、膽小猶豫的人是沒法發揮當眾講話的力量的,其講話的目的更是無從實現。 “知識就是力量”要有豐富的學識、閱歷,對錶述材料要充分熟知,“問佢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像毛澤東、周恩來等許多偉人那樣談吐睿智、幽默,都是以學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為基礎的。所以要有好的口才,必須多讀書、多參加實踐,並且用做卡片之類的方法把知識儲備起來,這樣說話時才有材料可供調遣。在具體說話時,則應當對錶述的材料充分熟知。這裡所說的熟知,不僅指對材料的明確理解和清晰記憶,還包括根據表述類型所作的不同選擇和準備。例如在“以事告人”為目的的表述中,主要依靠運用記憶,精確地說明和解釋有關人或事的狀況、特徵等,使對方確切理解你所傳達的信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就要求說出自己的精湛理解,以便有說服力,影響對方,使人們建立起新的觀點,或強化已有的觀念;在“以情動人”的表述中,就需要真摯地表達出豐富情感,以便極大地感染聽眾,使其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總之,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可使人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當眾講話,聽眾能從中獲取有益的信息,表述者也可從容不迫,揮灑自如,充分佔有材料。熟知材料是培養自信的基礎條件,正所謂“充實,是自信的前提”,而“自信,就是力量的源泉”。 任何領導在當眾講話時,都是以自我身份表達思想,傳遞信息。而要想使彼此交流達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對象意識外,還要有清醒的自我身份意識,就是說話要得體,言語形式的選擇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因此,我們在說話前首先應認識自己。 說自己該說的話。如以下級的身份向上級匯報思想工作,當持敬重的態度,注意措辭的嚴肅性和應有的禮節性。與同級同輩親友交談,則以親切、自然為宜,不宜過於“一本正經”,否則便有疏遠之感。以上級身份佈置工作,當簡潔明了,以下屬能接受為準,切莫只顧自己表達,不管下屬感受。 總之,說話不得體,不注意身份,聽的人總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這肯定達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事與願違。當眾發言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首先就要做到稱謂、口氣適合。 一位因改革而在全國頗有影響的企業家,在一次代表本廠與另一廠家廠長洽談業務時,姍姍來遲。且一見面就一本正經地說: “我忙得不得了,只能用很少的一點時間接見你。” 此話一出,舉座皆驚。對方廠長更不是滋味,一筆幾十萬元的生意,便一語告吹。廠家洽談生意,雙方的地位是均等的。姍姍來遲便是不禮貌,而“我實在忙得不得了”及“接見”等語氣的潛信息則是傲慢和盛氣凌人。 其次,當眾發言時要注意自己的多重身份,針對不同環境,選擇相應的表達方式,使表達與自身思想情感的表達相符合。 常言說,“言為心聲”,魯迅先生也說:“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出來的都是血。”一個人用什麼身份說話,很容易反映他的思想境界,處世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態度。如何把握好交談雙方特定的關係而作語言的修飾調整,以更好地傳情達意,這正是提高說話水平要研究的課題。如一位湘籍著名歌星,應邀在長沙做嘉賓主持“情系三湘”的賑災義演節目串聯時,只見她手持話筒,朗聲說道: “那次中央電視台舉行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我給'娘屋裡'的參賽選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裡'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參賽,我還要給他們打最高分。” 這樣的話不無失體之嫌。若是在私下場合對“娘屋裡”的說說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這義演的嚴肅場合,說的又是嚴肅莊重的大獎賽評委打分問題,如此的偏重於“情感”而疏於“理智”的話語,人們不禁會問:作為評委,其公正何在? 再次,話雖是說給聽眾聽的,但話說得好不好,能否為聽眾所接受,還要看發言人是否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個人的思想性格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而一個人的心情則是和他的思想、處境分不開的。這種不同處境下的不同心境,同樣會在人們的表達中自然流露,顯示出說話者的本色身份。 人類知識包羅萬象、紛繁複雜,也是當眾講話者侃侃而談的力量之源。知識在於厚積而薄發,有深厚知識積累的人,講起話來,也底氣十足,成竹在胸。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說話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豐厚的知識積累。胸有成竹,欲發則出;積之愈深,言之愈佳。 對講話者來說,知識是多方面的;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要求;不同的人,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也不盡相同。但作為講話者應當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有以下幾方面。 (1)處世知識 處世就是指處理人情世故、社會活動、與人交往。每個人與社會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沒有基本為人處世之道,是無法在社會立足的。 (2)世事知識 世事知識指的是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識、經驗、教訓、風土、人情、習俗、掌故等。這種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一般無須潛心去學;只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都會逐步體會、感悟得到。人們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修養,實現當眾講話的溝通目的,必須具備這類知識。曹雪芹就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不諳世事的人,所發言辭要么造成笑話,要么釀成苦酒。 1974年美國康寧公司將一件製作精巧的蝸牛工藝品贈送給中國政府。當時中國正在搞“批林批孔”,****臆斷這是對中國有侮辱,旨在譏諷中國像蝸牛一樣龜縮、爬行。周恩來指示外交部,急電中國駐美聯絡處調查,時任聯絡處對內參贊,又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冀朝鑄說:“不用調查,蝸牛象徵有耐心,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聯絡處將冀朝鑄這權威性的世事知識報回國內,****這才悻悻地收斂起發難的嘴臉。這事既說明冀朝鑄熟諳世事,也成為****不懂世事的笑柄。 (3)文化知識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製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諸如天文、地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經濟、法律等。這些知識往往以成語、典故、佳作、名言、警句為載體。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開闊視野,從而使表達者的言辭也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吸引力。這種知識不能從實踐中獲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在人生路上,不斷積累學習,當眾講話時便會充滿活力,如滔滔江水連綿不斷。 長期擔任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英語翻譯的冀朝鑄,從小到美國,缺少對中國文化的詳細了解。周恩來對他說: “你是當翻譯的,中國歷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讀歷史書籍,才能當好翻譯……你有時常做毛主席的翻譯,毛主席最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古代詩詞,如果你不懂歷史,不讀詩詞,就沒法做好自己的工作。” 為此,周恩來給冀朝鑄開了一張長長的書單要他去讀。經過幾年鍥而不捨的學習,冀朝鑄終以博聞強記在外交部聞名,以至有“老夫子”的雅稱。人們每有不解的知識,常說:“去問問冀老夫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