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素質與領導藝術大全集

第12章 第十二章領導形像不止一面

領導的目標需要修正,領導的思想需要變革,這一方面是源自於時代在改變著人們的觀念,我們這個世界己變得非常複雜,現代領導必須適應這些變化,這些變化的核心是要求變革領導和組織的工作方式。隨著全球化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領導者的重要性似乎具有了一種全球性的效應,跨文化領導和終生教育與學習越來越成為領導學關注的主題。今天,社會的發展非但沒有降低領導者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劇了領導者對這個時代所具有的重大意義,領導在新型的社會結構和組織結構中獲得更為廣泛的理解。正如任何結構性的力量不能成為領導者的替代品一樣,全球化和知識化的力量也不能成為領導者的替代品。 領導們周旋於公司各部門之間,周旋於各公司之間,還要與來自各個方面的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不具備一套行之有效的應付各種各樣人的辦法,是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回報的。

這就要求領導們能夠像“千面觀音”一樣,具備不同的面孔來對付不同的人。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果拋開其中的諷刺、揶揄的意思不看,也自有其道理。試問,您若是對鬼也只說人話,它能聽得懂嗎?領導對於公司內部的成員,可以擺出多種面孔,每種面孔適應不同的場合。就如同京劇的臉譜一樣,每種類型的臉譜代表一定的性格。當領導,不能讓人一眼望去就知道是什麼性格,不然豈不是很容易上當受騙?領導大可以看情況的需要,先選一張合適的臉譜戴在臉上,再向企業員工講話。 這樣,憑著領導當時是哪一種面孔,員工就知道領導在想些什麼,要說些什麼話,做些什麼。而實際上,員工所觀察出來的,只是領導希望他們看到的。至於領導真正的深謀遠慮,雄才大略則是不輕易讓別人知道的。一句話,不能讓人摸清底細。

領導可以擺出一張微笑的面孔,點頭向大家說:“可以,很好”,不時地感謝一下員工。也可以說幾句,“辛苦了,謝謝,謝謝!”以使大家工作起來更有勁頭,更加高興。然後,領導也可以再擺出一張嚴肅的面孔,用來指揮大局,共同奮鬥。他(她)可以用一種無可置疑的口氣向員工們講“你去那裡”,“讓他來這裡”,“就這麼辦”,如此才會指揮有方,工作有條不紊,更有效率。 有時,領導又需要擺出一副怒髮衝冠的樣子,或說:“不行!重來?”或說:“不能這麼做!”然後再擺出慈善的面孔,對員工悉心教導,循循善誘:“要吸取教訓”,“對你的責罵實際上是對你的關心”,“你這樣做有不對的地方”,等等。 任何事情,正如“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一樣,通常都不能用“好”“壞”二字來下一個過於簡單和絕對的結論。

衡量一件事情做得正確與否,歸根結底要看“實踐”。實踐證明:在當時多擺幾個面孔是對的,那就是對的,反之就是錯的。而確保所做的事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要學會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擺什麼樣的面孔,擺在什麼時間,完全要看當時的情況,要做的事情是靈活多變的。 有的領導堅持只用一副面孔,說什麼“是就是,否就否”。這就將一切事物簡單化了。這實際上是標準的形而上學。因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每個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的兩個方面。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就是這個道理。也有的領導,面孔千變萬化,讓人莫名其妙,一會兒是“好,很好”,一會兒是“差,很差”。弄得公司員工畏首畏尾,什麼事情也不敢放心大膽地去做,各種工作拖拖拉拉,嚴重影響工作的效率。但歸根結底,責任在於領導。該變時不變,不該變時亂變,這樣什麼事情都不能辦好。

總而言之,面孔的擺放,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毫無根據來回亂變的,領導不能當毫無原則的“千面人”,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加以運用,隨機應變,使得面孔的擺放恰到好處,不慍不火。 古人講:“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指“合乎實際情況,合乎道理”。變是一定要變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信息時代,生活瞬息萬變,想單憑一張面孔就能應付所有的場合,也是癡人說夢。 領導會清醒冷靜地認識自己所處的境地,由此選擇應出現的面孔。擺出笑容,對屬下讚揚和感謝固然很好,自己也落得輕鬆自在。但是也要看準時機,看準場合。 不必要感謝的時候,亂感謝既浪費自己的感情,又貶低自己感謝的價值,久而久之這種感謝在員工那裡就變成了廉價的商品,等同於買大件商品時搭送的小禮物。該批評的時候,要以批評為主,不能變成只讚揚不批評,做事出了差錯當然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適當地批評一下是有積極意義的,如公司上下一團和氣,干好幹壞都差不多,就會嚴重損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滿臉怒氣的責罵固然重要,一臉慈祥的諄諄教誨也不能丟棄,軟硬兼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沒有人犯錯誤的時候,不要罵、不能罵、不必罵。有人犯錯誤的時候,要罵得有理有節。罵過分了,會激起民怨,此時可以單獨召見,責問一下;可以小罵的,不要大罵;可以不罵的,不要去罵,換成教育、引導,讓犯錯誤的人自己去為所犯的錯誤內疚、自責,這比外部的責懲更有效果。他(她)以後就會自己注意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並加倍地努力。 某公司的總經理,因一樁大生意賠了本,使公司蒙受了重大的損失。這個總經理深知罪責很大,於是向董事會遞交了辭呈。但董事會並沒有批准他的辭呈。董事長握住了總經理的手,深情地說:“我們已為你的學習交了這麼多的學費,不希望你就這樣走了,學了不要白學。”總經理立刻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覺得為了挽回自己的過失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果然,在以後的工作中,總經理髮奮圖強,拼命苦幹,為公司賺取了一筆又一筆的巨額利潤,這就是董事長適當地換了一副正確的面孔,讓總經理感恩戴德。

設想一下,如果董事長當時大發脾氣,一腳將總經理踢出門去,換一個新手從頭乾起,那麼今天這個公司未必會有那麼好的業績,企業股東也不能獲那麼多紅利了。 可見,各種面孔的使用都很重要,關鍵是看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用哪一種適合的面孔。決不是用與不用的關係,而是用得多,用得少的區別。 作為領導,親自指揮也罷,讚揚鼓勵也罷,指責批評也罷,關鍵在於時機的把握,時機正確,方能取得決定性的效果。領導可以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需要變,相機而動;變得好,能讓員工跟上領導的步伐,見效果,出成績。 在京劇裡,演員面部化裝,以各種人物不同,在臉上塗有特定的譜式和色彩以寓褒貶:紅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剛烈,白色表示奸詐。不同的臉譜顯示了不同的角色特徵。人際關係學中紅白臉相間就是藉用京劇臉譜的名稱,但它要比京劇中簡單化的臉譜複雜得多。

任何一種單一的方法都只能解決與人相關的特定問題,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對人太寬厚了,便約束不住,結果無法無天;對人太嚴格了,則萬馬齊喑,毫無生氣,有利必有弊,不能兩全。 高明的領導深諳此理,為避此弊,皆運用紅白臉相間之策。有時兩人連檔唱雙簧,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有更高明者,可像高明的演員,根據角色需要變換臉譜。這方面,乾隆皇帝當屬高手中的高手了。 靠著人才濟濟的智力優勢,靠著康熙、雍正給他奠定的豐厚基業,也靠著他本人紅白臉相間的韜略雄才,乾隆做起了中國歷史上福氣最好的皇帝。他晚年寫詩自詡的是“十全大武功”,用漢、滿、蒙、回四體文字把《十全記》鐫刻在避暑山莊里樂滋滋地自我品嚐,這些還不夠,後來乾脆稱自己是“十全老人”。

唱紅臉,乾隆舉重若輕。這在他對待知識分子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乾隆對這些知識分子真是恩愛有加,他甚至親筆諭旨:“儒林是史傳所必須寫入的,只要是經明學粹的學者,就不必拘泥於他的品級。像顧棟高這一類人,切不可使他們淹沒無聞呵!”遵皇帝旨意,史館里特設《儒林傳》名目,來專門編寫大知識分子的學術生平。平時,乾隆對上送的奏章,凡見到鄙視“書生”、“書氣”的議論總是要予以批駁,說:“修己治人之道,備載於書,因此,'書氣'二字,尤可寶貴,沒有書氣,就成了市井俗氣。”而且還說:“我自己就天天讀書論道,因此,也不過書生!”為籠絡讀書人,竟達到如此境地,紅臉唱得似乎前無古人。 乾隆之所以如此做,全是出於維護他們的皇權至上、族權至上、朝廷至上的目的,是要保持“大清”永不“變色”。誰要是在這方面稍有越軌,紅臉馬上轉換成白臉,滿臉堆笑換成殺氣騰騰。管你是有意無意,或是或非,都立即被逮捕入獄,輕者“重譴”或“革職”,重者“立斬”或“立絞”,甚至處死後要“棄市”、“寸磔”,已死的也得開棺戮屍,連朋友、族人也統統跟著倒霉。

內閣大學士胡中藻,寫過一本《堅磨生詩鈔》,乾隆皇帝久候等人告發,無奈無人告發,自己索性上陣“御駕親征”,道:“'一把心腸論濁清',加'濁'字於國號之上,是何肺腑!”又說:“至若'老佛如今無病病,朝門聞說不開開'之句,尤為奇誕!我每天聽政召見臣下,何乃'朝門不開'之語!”還指出:“所出試題,有'乾三爻不像龍'……乾隆乃是我的年號,'隆'與'龍'同音,其詆毀之意可見!”對於“南斗送我南,北斗送我北,南北斗中間,不能一束闊”一詩,他又說:“南北分提,一再反复,是什麼意思?”於是,下詔棄市,族人16歲以上的全部殺掉,甚至於連胡中藻的老師鄂爾泰的靈牌也被撤出“賢良祠”,鄂氏之子、巡撫鄂昌,因曾與胡唱和,也令其自盡。而這也僅是乾隆在位期間眾多文字獄中的一件。

乾隆這一手可夠厲害,只搞得文人學士人人自危,處處小心。因為幾句賞花吟月之詞,一不小心,也往往弄出個“莫須有”的罪名。乾隆就是使用這樣無情的白臉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變臉如翻書”也是一種圓融的處理姿態,否則不易和人相處。 有一些做大生意的成功者,深深地領會“變臉”的功夫。 比如有人在辦公室的會客室等他,隱約聽到他在電話裡怒聲和別人爭吵,也許心想,來得真不是時候!過了一會兒,他出來了,竟然滿臉笑容,看不出任何剛剛和人爭吵的痕跡。坐了不到半盞茶功夫,有員工進來問他事情,他立刻擺上一張嚴肅的面孔,連聲調都充滿了權威。離開他的辦公室,想想看,他用笑臉接待客人,當客人離開後,他會換上哪一張臉?而他用來接待客人的笑臉是真的笑臉嗎,還是根本是皮笑肉不笑的笑臉? 不管如何,變臉功夫有其必要性。試想,如果他用剛剛和人吵架的怒臉來接待客人,話說得下去嗎?沒弄好,客人也要和他吵架!而他若老是和顏悅色,恐怕員工也會失去對他的敬畏吧! 在一般人看來,這種“變臉如翻書”有點讓人覺得不可捉摸,缺乏一種真誠;但從現實來看,隨環境的變化而翻臉,不也是一種圓融的處世姿態嗎?在復雜的社會裡,若無變臉的功夫,怎能同時與許多不同的人相處呢? 總的來說,擁有變臉的功夫,可以避免別人誤會你的情緒,造成人際的反效果。例如,若把剛剛跟人吵架的怒容拿來面對客戶,客戶如果不了解,會誤認為你對他的來訪不耐煩,你若無合理的解釋,恐怕對方會拂袖告辭了!同樣,在不該嚴肅的場合嚴肅,在不該輕鬆的地方輕鬆,也都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這會讓別人誤解你。 隱藏自己的私密,也需要擁有變臉的功夫。你的情緒如果老是寫在臉上,喜怒毫無掩飾,別人一看就知道你心裡想什麼,有心人只要用話一套,你就有可能把事情來龍去脈說出來,這是比較犯忌的。這種人說好聽是率直如赤子,說難聽一點是對情緒秘密缺乏把關力,將給別人“辦事不牢靠”的印象。 具有變臉功夫固然重要,但要學到這功夫並不容易。因為喜怒哀樂這些情緒都是難以掩飾的,有些人可以做到該哭就哭,欲怒則怒的地步,這種變臉的功夫可說已出神入化。 如果你做不到,能做到以下的程度也就可以了:隨時能從哭臉、怒臉轉變成笑臉,以笑臉來面對外面的世界。因為,無論你有多哀傷、多憤怒,除非你的至親好友,否則不會有人對你的喜怒哀樂有興趣,並進一步表示關懷,更不可能傾聽你的哀傷或是憤怒。你若不知此點,不但會造成極大的壓力,也會留給對方極壞的印象,對方會下意識地看輕你。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例子的確驚險生動,但這已經是不得已的戰術,成熟的政治領導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會鋌而走險的。尋找佔據主動的策略才是上上之策,那便是彈性策略。 “彈性策略”不軟不硬,在應付下屬時常能使你佔據主動地位,立於不敗之地。 1.彈性語言 領導在辦具體事的時候,運用靈活的語言,可將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盡量地留有餘地。如遇非明確答復不可的事,但又不好答复時,可以“考慮考慮”、“研究研究”(再作答复)為盾牌,好為自己爭取迂迴的時間。 如遇下屬問:“有些外債需要清償,對方催得很緊,你看怎麼辦?”上級答說:“我們應盡快增加收入。每個人都應負起還債的責任,債要盡快給人家清償。你覺得還有什麼辦法?”這即是彈性語言。領導運用它時,同時又在思考良策,用以擺脫已臨的危機,設若事情不濟,領導仍然留有讓部下一次解決問題的餘地。 高明的彈性語言,是高超政治藝術的一部分,不可以輕易學到手的。彈性語言奇就奇在可以迴旋。 領導者學習彈性語言,必須堅守適中純正的規則,不可失之偏頗。領導者運用彈性語言,可免遭部下怨恨,也免遭政治失利的境地。因為,事之媒介必是言,言的來源又是心,心之所思,原始於個人。 2.彈性人事 高明的領導者懂得:彈性最能給自己以主動,對人對事彈性處理,迴旋餘地自然也很大。 例如,對一個人既不要把他看作敵人,也不要把他看得太親密。親而不可太近,疏而不宜過遠,取其彈性中段較宜。對一件事,從理論上講,要辦它就要想一定能辦成,辦的過程中可能遇到麻煩,但從不定死哪件事不可辦,叫做不見老底不回頭。這就是對人對事彈性為本的策略。這個策略起碼留有餘地,保存實力,達到時時主動的功效。 3.彈性政策 制定彈性政策的目的在於從原則上相對保證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為領導者開闢一個大的迴旋餘地。像武俠小說中的迴旋鏢,擊中目標就擊中了,擊不中,鏢還回到自己手上,絕不至於陷入被動。 這方面,諸葛亮可算典型的用人高手。你看他,以一名“村夫”身份,參加無權、無勢、無錢、無地盤而且缺兵少將的以劉備為首的政治集團,一下子從因為占得天時而勢不可擋的曹操手裡虎口拔牙,奪取了荊州、益州、漢中,在三分天下的角逐中占得一席之地,憑藉的完全是劉備自己的那一點人馬。這一過程既好比用很少的一點本金賺了大錢,又好像一個臨時成立的個體戶同仁組織和財大氣粗的大企業平起平坐,共同瓜分市場。 從“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角度看,諸葛亮也無疑是個大贏家,他的成功不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他們提供瞭如何跳龍門的寶貴經驗。 管理學家們也對諸葛亮感興趣,對他的用人智慧感興趣,特別是對他在爭取人才、使用人才、領導人才上的上乘之作感興趣。 早在隆中時,諸葛亮就注意到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即劉備雖然沒有多少本錢,卻有許多人所不及的無形資產。首先,劉備是漢室甲胄,被皇帝認作皇叔,有奉衣帶詔書討伐奸臣曹操的合法身份,這樣便有名正言順做事的理由。其次,劉備有寬厚待人的名聲,對於在動亂時期追求政治前途與穩定生活的天下大眾有強大的號召力。最後,劉備用結義的辦法,搜羅到了關羽、張飛這樣的人才做幫手,這就是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 在諸葛亮看來,只要用好這一組人力資源,《隆中對》中的計劃就可以實現。 劉備在這個政治集團中相當於公司董事長的地位,他既然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做軍師——相當於聘請諸葛亮做公司的總經理,自然對諸葛亮的經營方針和措施全力支持。諸葛亮於是發揮劉備的兩個作用,一是作為漢室合法經營人的招牌作用,另一是作為這個組織的領導,也就是這個集團的家長作用。所以,諸葛亮發布一切命令,總是在劉備身邊進行,並不自作主張。 關羽是劉備桃園結義的兄弟,相當於公司的副董事長,他有極高的武藝,有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等戰績,有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辭曹歸漢的名聲,在任何情況下都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不過他又過於驕傲,對諸葛亮這樣的白面書生更是不大看得起。諸葛亮不得不一方面做出點實際成績讓關羽承認,一方面盡量說些恭維話助長關羽為劉備出力的雄心,同時還讓關羽在華容道攔截曹操這樣的難題前丟點小丑,以提醒他不能過於自負。 張飛的地位雖然次於關羽,但本領卻與關羽相差不多。他那快人快語的性格暴露出懷疑諸葛亮能力的心態。諸葛亮認為這是需要發掘的人力資源,先在博望坡用兵使他折服,再屢次激勵他動腦筋解決難題,因為被人認為頭腦簡單的張飛一旦用計,就會使對手防不勝防。 趙雲沒有參加桃園結義,為了爭取政治前途,只能是忠誠地為劉備效力。諸葛亮看準了趙雲這一背景,總是把最關鍵的任務交給他來完成。而且一有機會,就要當眾肯定趙雲的功勞和貢獻,使得趙雲在諸葛亮經營蜀漢事業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可見,諸葛亮的用人秘訣是十分考究的,對關羽既恭維又打擊,對張飛不恭維只激勵,對趙雲則經常表揚。對人的管理不做出統一的標準,千人千面,這就是諸葛亮的用人智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