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素質與領導藝術大全集

第5章 第五章謹言慎行,成熟低調

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還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其中包含的一個很顯著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學會謙虛謹慎。謙虛謹慎的領導能夠在世上安居,並能夠達到他的目的。 對於領導者來說,必須學會謙虛。往往不會謙虛的人都是弱者,而強者往往是謙虛的。 晏嬰是戰國時齊景公的宰相,軀體不甚高大,但他很有才幹,名聞諸侯。有一天晏嬰出門,坐著車子,由他的馬車夫駕車。那位馬車夫的妻子很賢淑,當御者駕著車子,經過自己家的門口時,她便從門縫裡偷看,只見她的丈夫揮著馬鞭,顯出洋洋得意的樣子。當天晚上她就責問他的丈夫道:“晏嬰身長不滿六尺,當了齊國的宰相,而且名聞天下,但他是那麼的謙虛;而你身長八尺,外表比他雄偉得多,卻只做了他的駕車人,還洋洋得意。實在為你難為情。”

有些領導者喜歡把別人的成績攬到自己的頭上,進而驕傲起來,這是不應該出現的現象。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行進的路上,車輪子吱吱地叫苦不迭。筋疲力盡的馬十分驚奇地說:“我的朋友啊,你這是怎麼回事?”車輪子說:“難道你沒有看到我拉著滿滿一車東西嗎?哎!日子過得真艱苦……”馬十分疑惑地轉頭看看車輪子說:“我的朋友,好像拉著這車的是我,而不是你吧!你為何要連聲抱怨呢?”現實生活中就是有些人滿腹牢騷,到處吹噓自己的功績。其實,他所謂的功勞是屬於別人的。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已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謙虛的領導者最終會得到眾人的肯定。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格修養。但謙虛的前提是必須為社會付出過艱辛的勞動,而這一種勞動可能已經被社會所認可,可能還不為社會和群眾所理解和接受。想成為謙虛的人就往往不止需要坦蕩的胸懷,更需要一種勇氣。臧克家評價“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時說,只要春風吹過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一個將謙虛謹慎看作是重要的人格修養的領導者,一定會富於生命力和創造力。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一種踏踏實實的學習作風。眾所周知,伴隨著知識經濟的步伐而來的是一場學習的革命。面對著撲面而來的新思想和新知識,領導是應該視而不見、固步自封,還是潛心審視、敢於學習?互聯網的發展使學習的渠道大為拓展,同樣也使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學習體會的深入變得十分複雜和困難,因此每一個領導者都需要踏實地學習。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一種美德,懂得謙虛的領導者必然懂得成功的真正來源。成功並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客觀環境,別人幫助和自我努力的共同結果。謙虛的領導能夠很謙遜地對待他人,能夠為他人的利益著想,而不是過分地關注自己的利益。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思源感恩的一種必要理念。只有認真地思源,才能更好地感恩。謙虛是貫徹於思源感恩過程中的必要理念。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發展的原因,需要有謙虛的態度,這樣就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更重要的是,謙虛有利於人們找准方向、積極進取。因為時代進步的潮流浩浩蕩盪,但身處其中的個人,往往又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類歷史演變的規律就是如此,在繁榮和歌舞昇平中,衰退必將悄然降臨。

領導者做人做得成功的,做事未必做得成功;而做事做得成功的領導者,做人又未必行。 領導者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和做事要分開。做人有做人的策略,做事有做事的策略,做人和做事都必須講究策略,要花心思,而不要簡單思考,犯幼稚的毛病。無論做人做事各有多少原則,它們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原則,這就是低調。華士和少正卯都是不能低調的人,所以最後只能落個被殺的下場。 姜太公因為功高,周王把齊國封給姜太公。齊國有一個叫華士的人,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稱臣,也不與諸侯交往,所有的人都認為華士賢能。於是姜太公讓人去召他為國效力,連去了三次,華士都拒絕了,姜太公便叫人殺了他。周公問姜太公:“這個人是你們齊國的傑出人物,你怎麼殺了他呢?”姜太公說:“這個人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往,難道我還能希望他向我稱臣,並且和我友好交往嗎?肯定是不可能的,這種人是可以放棄的人,也是自我放棄的人。如果不殺這種人,反而縱容他,那麼全國的民眾都會仿效他,誰還會知道君王是誰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孔子的門人三盈三虛,都是少正卯在鼓惑。孔子當了大司寇以後,便立即誅殺了少正卯。子貢對孔子說:“少正卯是魯國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卻殺了他,先生不覺得有些不妥嗎?”孔子說:“沒有什麼不妥當的,人有五惡,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誅殺他,而少正卯卻是五惡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殺。” 華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人高調,但是不向政權低頭,喜歡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殺了這兩個人並不掩蓋他們的光輝,反而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突出,後人稱讚兩人做事有魄力。而華士和少正卯兩個人逐漸被人遺忘,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們。 領導者千萬不要過於高調,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如果為人高調,又和別人私人關係較好,或許別人會在一段時間縱容,但心中已經有了不愉快,遲早會招來禍患。如果為人高調,又喜歡標新立異,自詡不和別人同流合污,那麼肯定也不能和別人相處得長久,而且過得不愉快。

為人高調很難找到朋友。雖然大多數人喜歡和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們不喜歡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這並不矛盾。比自己聰明優秀是自己心服口服的;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其實是並不心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說,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現得比別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敵人,你盡可能地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為人高調的人是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的人,是難交到很多朋友的。 低調做人,低調做事能夠保證領導者自身的安全,能夠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權力爭奪之中。低調的人還給別人誠穩可信的印象,一些好的機會自然朝自己湧過來。 聒噪的蟬一到夏天就叫個不停,讓人覺得很煩;而報曉的公雞隻在清晨叫上幾聲,人們都稱讚公雞勤快。由此可知是否受到尊重不在於說話多少,而在於是否在關鍵時刻說了關鍵的話。

高調的領導者在事情沒有辦的時候總喜歡信誓旦旦,說自己無所不能,這個我熟悉,那個我精通,肯定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到了最後事情沒有辦成,高調的領導者往往受到奚落。而低調的領導者一開始就辦事低調,如果事情沒有辦成,也不會有人說他什麼,因為在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許諾什麼。如果事情辦成了,大家就越覺得這個領導者可信誠穩。而高調的領導者即使事情辦成了,大家也覺得這個領導者有那麼多關係,辦成這件事情是應該的,也不會給高調的領導者太多的褒揚和認同。 歷史上那些被殺的權臣忠臣,為人可以說不是太高調,但是由於他們的赫赫戰功,使他們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因此不自覺地成為了高調的人,甚至有的人使下屬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君王;只尊崇自己,而不尊崇君王。君王自然要殺了這個人,就像姜太公殺華士一樣。

所以,領導者為人不要刻意高調,那樣容易招來禍患;而一旦在別人的很大關注中成為了一個十分高調的人,那麼要學會及時地退出公眾的視線,而且此時不要發什麼評論,因為已經十分高調,再發評論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盛極必衰。范蠡被越王拜為上將軍時就認為自己居如此高的職位,是很容易樹大招風的,於是他在越王復國後就不辭而別了。 很多領導者認為自己並不高調,不會招來禍患,但是高不高調並不是個人的主觀表現,而是他人對你的印象。如果一個領導者過於低調,結果反而讓別人更加關注結果也會招來禍患。呂不韋就是個十分典型的例子。他被秦王嬴政罷黜後,在家休養,本來想頤養天年的,但是各國的諸侯使節絡繹不絕地來拜會他,請他出山。雖然他拒絕了,但是秦王嬴政知道以後,心裡總是有塊心病,這塊心病只能通過殺了呂不韋才能治得好,於是他賜呂不韋一死。也許呂不韋會覺得自己十分委屈,自己毫無怨言地被罷黜在家,已經十分低調了。那些諸侯使節是自己主動找上門的,他也一一回絕了,從來就沒有想過做什麼對不起秦王嬴政和秦國的事情,為什麼還要殺他?其實他不知道秦王嬴政心裡在害怕,害怕這個重臣有一天會謀反。與其繼續擔憂下去,不如殺了他痛快。總之,做人做事都要低調,如果發現自己變得十分高調,不論是怎麼變成的,都要及時地功成身退,否則就會給自己招來禍患。

呂僧珍字元瑜,是東幹郡(今山東濟寧市北)範縣人,家世居廣陵(今江蘇揚州)。 從南齊時起,呂僧珍便跟隨蕭衍。蕭衍為豫州刺吏時,他任典篆。蕭衍任領軍時,他補為主簿。建武二年(495年),蕭衍率師援助義陽抗禦北魏,呂僧珍隨軍前往。後蕭衍任雍州刺史,呂僧珍為蕭衍手下中兵參軍,被當作心腹之人。蕭衍起兵後,呂僧珍被任為前鋒大將軍,大破蕭齊軍隊,為蕭衍立下了大功。 呂僧珍有大功於蕭衍,被蕭衍恩遇重用,其所受優待,無人可以相比。但他從未居功自傲,恃寵縱情,而是更加小心謹慎。當值宮禁之中,既使是盛夏也不敢解衣。每次陪伴蕭衍,總是屏氣低聲,不隨意吃桌上的果實。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從桌上拿了一個柑橘,蕭衍笑著說:“卿真是大有進步了。”拿一個柑橘就被認為是大有進步,可見呂僧珍謹慎到什麼程度。

呂僧珍因離鄉日久,上表請求蕭衍讓他回鄉祭掃先人之墓。蕭衍為使其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不但准他辭官,還賜他使持節、任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即管理其家鄉所在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然而,呂僧珍到任後,平心待下,不私親戚,沒有絲毫張狂之舉。呂僧珍的侄子,是個賣蔥的。他聽說自己的叔叔做了大官,便不再賣蔥了,跑到呂僧珍處要求謀個官做。呂僧珍對他說:“我深受國家重恩,還沒有做出什麼事情以為回報,怎敢以公濟私。你們都有自己的事幹,豈可妄求他職,快回蔥市干你的本行吧!” 呂僧珍的舊宅在市北,前面有督郵的官府擋著。鄉人都勸呂僧珍把督郵府遷走,把舊宅擴建。呂僧珍說:“督郵官府自我家蓋房以來一直在北地,怎能為擴建我家而讓他搬家呢?”遂不許。呂僧珍有個姐姐,嫁給當地的一個姓於的人,家就在市西。她家的房子低矮臨街,左鄰右舍都是開買賣的店鋪貨攤,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但呂僧珍常到姐姐家中做客,絲毫不覺以出入這種地方為恥。

君子立身處世,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這是封建社會中大丈夫的做人準則。然而,這並非常人可以做到。仍有些人貴而忘賤,得志便猖狂,恣意妄為,最終身敗名裂。呂僧珍可謂深知立身之道的智者,他功高不自居,身貴不自傲,從而使皇帝對他更加信任。呂僧珍58歲時病死,梁武帝蕭衍下詔說:“大業初構,茂勳克舉,及居禁衛,朝夕盡誠。方參任台槐,式隆朝寄;奄致喪逝,傷慟於懷。宜加優典,以隆寵命,可贈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常侍、鼓吹、侯如故。”不但如此,呂僧珍還被加謚為忠敬侯。呂僧珍善有善終,當和他的立身謹慎是分不開的。 謹慎立身,是對立身的價值有了充分認識。有了功勞,不要經常說起;有了恩寵,注意不可張揚;有了權力,注意不要濫用;有了做高官的朋友,注意不要趨炎附勢;有過去的不得志的朋友,注意不要嫌棄。志當高遠,事當謹慎,這是歷史指示的做人原則。 漢景帝初年,晁錯建議削藩,使早就圖謀不軌的吳、楚等七國聯合叛亂。危機之時,漢景帝便授於周亞夫太尉之職,要他指揮軍隊前去平叛。周亞夫既未推辭,又未謙讓,只是接受任務,更無其他言語。漢景帝雖然覺得高興,但同時又覺得周亞夫有些傲慢,可能有點不大尊重或是看不起自己這個年輕的皇帝。 周亞夫出兵之後,屢設奇謀,僅三個月,吳王劉濞被殺,吳、楚叛亂被平定。吳、楚是叛軍主力,其餘五國也節節敗退,沒用多久,作亂藩王或是自殺,或是伏誅,七國叛亂很快就平定了。平定七國叛亂,周亞夫功勞很大,贏得了人們的一致稱譽,漢景帝也重用了他。 漢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周亞夫被擢升為丞相,丞相為文官之長,但由於他得罪了人,便有人尋機報復。 首先找周亞夫麻煩的人就是梁王劉武。劉武與漢景帝同為竇太后所生,竇太后十分寵愛小兒子劉武,對他“賞賜不可勝道”,但他恨上了周亞夫。當時,周亞夫主持平叛,率領軍隊開到了河南一帶。吳、楚聯軍正全力攻梁,周亞夫等人分析了形勢,認為吳、楚聯軍銳氣正盛,漢軍難與爭鋒,決定把梁交給吳、楚聯軍,任由他們攻打。梁王向漢景帝求救,漢景帝也命周亞夫援梁,但周亞夫給他來了個“不奉詔”,而是派騎兵截斷了吳、楚聯軍的糧道。吳、楚聯軍久攻不下,銳氣盡失,又被斷了糧草,被迫找漢軍主力決戰,周亞夫則深溝壁壘,養精蓄銳,一舉打敗了吳、楚聯軍。 周亞夫只知謀國,不知謀身,雖然平叛勝利了,但卻與梁國結怨,終使梁王怨恨。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經常與母親竇太后說起周亞夫,極盡中傷誣陷之能事。時間一長,假話也成了真話,何況梁王所說的並非假話,只是對事實的理解不合實際而已。竇太后聽信了梁王的讒毀,經常向漢景帝說周亞夫的壞話。 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立長子劉榮為皇太子,但因其母栗姬逐漸失寵,漢景帝就想廢掉太子,另立王皇后之子劉徹為太子。周亞夫秉性直爽,不懂勸諫藝術,與漢景帝發生了爭執。後來漢景帝說廢立太子是家事,不需外人插手,周亞夫這才無奈罷休。周亞夫的勸諫不僅未能說服漢景帝,反而蔑視皇帝,因而皇帝深為憤怒。 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王皇后要求封自己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斷然否決,他說:“高祖皇帝曾經與諸大臣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擊之。”這還罷了,他還直言不諱地說:“王信雖是皇后的哥哥,但並無功勞,如果把他封了侯,那就是違犯了高祖的規約。”這自然使漢景帝十分惱怒,只是周亞夫持之有故,言辭確鑿,漢景帝才不便發火,只能“默然而沮”。但從此加深了他與景帝之間的矛盾,更得罪了王信。 梁王與王信過從甚密,都恨極周亞夫,於是,兩人聯手,內外夾攻,一起陷害周亞夫。後來又由於其他事情,漢景帝對他產生了一定的懷疑。一次,景帝專門宣召周亞夫,想“考驗”一下,看他是不是個知足的人。 一日,漢景帝特賜食於周亞夫。周亞夫趨入宮中,見漢景帝兀自獨坐在那裡,漢景帝跟他隨便說了幾句話,就命擺席。漢景帝讓周亞夫一起吃飯,只是席間並無他人,只有一君一臣,周亞夫就感到有些惶惑。等他到了席前,發現自己面前只有一隻酒杯,並無筷子,菜餚又只是一整塊大肉,無法進食。周亞夫覺得這是漢景帝在戲弄他,忍不住地就想發火。轉頭看見了主席官,便對他說:“請拿雙筷子來!”主席官早受了漢景帝的囑咐,裝聾作啞,站著不動。周亞夫正要再說,漢景帝忽然插話道:“這還未滿君意嗎?”周亞夫一聽,又愧又恨,被迫起座下跪,脫下帽子謝罪。漢景帝只說了一個“起”字,周亞夫就起身而去,再也沒有說話。 幾天過後,突然有使者到來,叫他入廷對簿。對簿就是當面質問,澄清事實,核實錯誤罪行。周亞夫一聽,就知末日已到,但還不知犯了什麼罪。等周亞夫到了廷尉府,廷尉交給他一封信,周亞夫閱後,全無頭緒。 原來周亞夫年老,要準備葬器之類,就讓兒子去操辦。周亞夫的兒子買了五百副甲盾,原是為護喪使用,出於貪圖便宜,買下了許多朝廷使用的木料等。他使傭工拉回去,又未給錢,使得傭工懷恨上書誣陷。 漢景帝見書十分惱怒,正好藉機找茬,派人訊問。周亞夫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無從對答。問官還以為他倔強不服,就報告了景帝。 景帝怒罵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對答呢!”就把他交大理寺審訊。周亞夫入獄,其子驚問何故,等弄清了原委,才慌忙禀告父親。周亞夫聽了以後,什麼話也沒說,只是長嘆了一口氣。 下面這段問答是千古有名的。 大理寺當堂審訊,問道:“你為什麼要謀反?”周亞夫說:“我的兒子所買的東西全系喪葬所用,怎能談得上謀反呢?”主審官說:“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謀反,也想死了以後在地下謀反!”這真是石破天驚之判詞,周亞夫一聽,完全明白了,再也無話可說。被關入獄中後,他五日不食,絕食而亡。 為人處世,須謹言慎行,不可得罪人太多。否則他人容易記過在心,關鍵時刻這些人不會幫你說話,反而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將你推至絕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