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卡耐基寫給青少年的口才書

第11章 把你的聽眾緊緊聚集在一起

當一個人置身於大眾,很容易失去自我意識,他成了群眾中的一分子,比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更容易受到影響。 我經常在下午對著分坐在大廳裡稀稀落落的聽眾發表演講,有時也在晚上對著擁擠的小房間裡的一大群人演講。在晚上使聽眾們開心大笑的一個笑話,下午的聽眾們聽了臉上只露出淺淺的微笑;晚上的聽眾對每一段落都會熱烈地鼓掌,下午的聽眾們卻毫無反應。為什麼? 原因很多,很明顯的一點是:下午的聽眾大多是年老婦女或是小孩子,他們當然比不上晚上那些精力充沛而且有很高的辨別能力的聽眾有熱烈的反應。 事實上,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聽眾分散開時,他們就不輕易感動。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廣闊的空間、聽眾與聽眾之間那些空椅子更能澆熄聽眾熱情的了。

亨利·畢丘在耶魯大學發表有關講道的演講時稱: 人們經常問我:“你是不是覺得,向一大群人演講,要比向一小群人演講更有意思?”我說不是的。我可以對著十二個人演講,做得和麵對上千人一樣精彩,只要這十二個人能圍繞在我的身邊,緊緊地靠在一起,彼此緊挨著身子。如果一千個人分散開來,每兩人相隔一米遠,那跟在空無一人的房子裡一樣糟糕……把你的聽眾緊緊聚集在一起,那你只需要花一半的精力,就能使他們激動起來。 當一個人置身於大眾,很容易失去自我意識,他成了群眾中的一分子,比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更容易受到影響。他會開懷大笑,熱烈地鼓掌,但是如果他置身於五六個聽眾當中,你雖然說的是同一內容,他也會無動於衷。 人們團結成一個整體時,你很容易讓他們作出反應;相反,要讓一個人有所反應,是比較困難的事。例如,男人們在戰場上,一定會做出最危險也最不顧後果的行動——他們希望大家聚成一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士兵們上戰場時,彼此都緊握住同伴的手不放。

群眾!群眾!群眾!這是一種最奇特的現象。所有大規模的運動和社會改革,都必須通過群眾的協助才能發展開去。對此有一本極為有趣的著作,是由艾佛特·狄恩·馬丁所寫,書名叫“群眾行為”。 如果向一小群人演講,就應該找一間小房間。把聽眾塞進一個狹小的空間,一定要比讓他們分散在寬廣的大廳裡效果好。 如果你的聽眾坐得很分散,一定請他們都到前排來,坐在靠近你的位子上。一定要堅持這麼做,然後再開始你的演講。 除非聽眾的確很多,而且真的需要演講者到講台上去演講,否則就不要這樣做。你要和他們站在同一高度,或者就站在他們的身邊。打破常規地和聽眾親切地打成一片,讓你的演講和日常談話一樣自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