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帝國的終結

第33章 一、歌未竟,東方白

帝國的終結 易中天 4052 2018-03-16
靠著改朝換代(王朝更替)和不斷輸血(外族入侵),帝國製度風雨兼程走到了20 世紀初,並在這時結果了自己。這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因為帝國並沒有從內部產生顛覆它的力量,它也不認為自己的路已經走完。按照過去的經驗,它完全可以通過自身修復的功能來延續生命,卻被一下斷送了前程,正所謂"歌未竟,東方白"。 的確,清原本是不該亡的。 在中華帝國史上諸王朝中,清的疆域最大,人口最多。漢時的西域,唐時的吐蕃,內外蒙古和台灣,全都被它納入版圖,遠遠超過自秦開始,漢、唐、宋、明因之的"傳統疆域"。清的人口也超過歷朝歷代。據統計,秦代人口不過兩千萬,漢最多六千萬,晉一千六百多萬,唐四五千萬,北宋四千六百萬,元末五千餘萬,明末六千餘萬,清的人口則至少上億。所謂"四萬萬五千萬同胞", 當有不少是大清帝國留給中華民國的"人力資源"或"人口遺產"。

清的軍事力量也很強大(僅次於元)。大清帝國與列強戰爭的失利,常常使人們誤以為它不堪一擊。其實,在傳統戰爭範圍內,它是戰果輝煌的。我們不妨將其與暴秦、強漢和盛唐作一個比較。秦的軍事力量是很強的。秦始皇"南取百粵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賈誼《 過秦論》 )。結果怎麼樣呢? "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杜牧《 阿房宮賦》 )漢的軍事力量也是很強的。漢武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鐵馬金戈,所向披靡。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在漢帝國那裡不是理想,而是現實。結果怎麼樣呢?一個黃巾起義,就使它焦頭爛額;一個董卓之亂,就讓它命若游絲。然而大清帝國即便在遭受重創、國勢衰微之際,仍尚能平定新疆,收復伊犁,鎮壓太平天國。至於前期平三藩、收台灣、對付教門會黨,更是攻無不克。清王朝並不是"紙老虎"。

唐與清比較也相形見細。唐徵高麗,屢徵屢敗,清則人關前即收服朝鮮。唐徵突厥,斷斷續續,清則人關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諸部,入關後屢次討伐準噶爾,皆獲大勝,蒙古族幾乎全部成為大清臣民。唐征西域,勝敗無常,清出兵必勝,平定回疆,將其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唐徵吐蕃,負多勝少,清六次用兵,五次大獲全勝,終其一代,藏不敢叛。一個王朝的軍事力量,其用途無非兩端,一是安內,二是攘外。無論哪一項,清都不遜於歷朝。即便在與列強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也沒有像宋、明那樣至於亡國。 疆域廣闊,人口眾多,武力強大,並不等於這個王朝就一定強盛,更不等於其統治者就一定能坐穩江山。元之疆域既廣,人口亦多,武力更強,卻不過百年而亡。相反,同為"異族"入主中原,清的壽命就長得多。而且,清帝遜位以後,尚能享尊號宮室不變,結局並不太壞。事實上,大清王朝的國運十分長久,即便從1644 年入關算起,也有267 年,僅次於漢(426 年)、唐(289 年)、宋( 319 年)、明(276 年)。但漢有新莽,實為兩代;唐有武周,實為腰斬;宋則後來只有半壁江山,北宋不過167 年。而如果從1616 年建國算起,清之國祚則還要超過明,竟長達295 年之久。這樣算下來,清竟要排在第一。長治久安的秘密不在兵強馬壯,更不在地大物博,而在政治清明。在同為集權政治或專制制度的前提下,清代的狀況至少不能說是最壞的。相反,清之所謂"康雍乾盛世",持續134 年,遠遠超過漢的"文景之治"( 50 年),隋的"開皇之治"( 24 年),唐的"貞觀之治"( 23 年),宋的"太祖太宗之治"( 30 年),明的"仁宣之治"( 11 年)。當然,諸朝還有其他"治世",但斷斷續續,遠不如清之"治世"連續三朝,一貫到底。

事實上,有清一代,無宦官之亂,無外戚之禍,無荒淫昏戾之君,無帝后被廢被殺,應該算是"安定團結"。清代統治者(包括皇帝和攝政人物)也大多勤政。除"三節兩壽"(春節、端午、中秋,皇帝、太后壽辰),幾乎日日辦公,而且"當日事當日畢"。每天披閱奏摺數十上百件,不過尋常之事。清帝國製度相當完善,辦事效率和保密程度也比較高。從中央到地方,體系嚴密,結構完整,號令暢通。因此雖然禍亂不斷,卻從未動搖國本,引起分裂,最後終能以和平方式,將政權完整交出。清之政治,並非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糜爛。 民生和民族也基本不成問題。所謂"基本不成問題",是說其民生狀態和民族關係都不是最壞的,至少沒有壞到官逼民反的程度。實際上清代統治者生活尚屬節儉,皇室年開支不過三萬兩,遠遠低於明的年開支一百六十一萬兩。他們對民生問題相當重視,政策也算寬鬆。自康熙年間實行"攤丁入畝"後,即宣布"永不加賦",以致康熙至道光二百一十餘年間,民生富足,百姓多能維持小康。晚清時雖遭太平天國破壞,民族經濟仍有不俗的表現。 1895 至1913 年間,民族資本工業發展速度竟高達年均百分之十五,這豈是崩潰的跡象?當然,集權統治下廣大平民的生活還是艱難困苦的。但這是歷代王朝之通病,非清朝而獨然。何況,清末民生再苦,也還沒有像秦末、漢末、隋末、唐末、明末那樣天災與人禍並行,災變與民變並舉,餓殍piao遍地,饑民滿國,處處揭竿而起。清王朝,不是因民生問題滅亡的。

民族問題亦然。歷朝歷代都有民族問題,但清的情況相對較好。漢、唐征伐不斷,結果兩敗俱傷,只好和親了事;宋、明放任自流,結果無力還手,終於國破家亡。元的情況最壞,公然實行種族歧視和種族滅絕政策,結果是自己也被滅了。只有清,剛柔相濟,軟硬兼施,化敵為友,以少勝多,成功地創造了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局面。蒙古是其親戚(蒙滿貴族長期通婚),漢人是其子民(康熙以後實行"滿漢一體"的政策),西藏是其臣屬(達賴和班禪均由其冊封),新疆是其轄地(後更正式設省)。曾經讓許多王朝都要頭疼的"蠻夷"和"外敵", 連同也曾被視作"蠻夷"和"外敵"的清朝統治者自己,統統變成了"中國人"和"自己人"。這真是何等了得!

當然,民族矛盾總是存在的,"反清復明"和"驅逐韃虜"的呼聲也不絕於耳,但對此要作分析。在我看來,其原因有四。一是"夷夏之辨"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根深蒂固,二是"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傷痛記憶猶新,三是滿漢兩族在許多方面並不平等(尤其是政治待遇不平等),再就是革命造反需要一個直截了當、具有煽動性的口號了。在一個民族情緒甚濃的國家裡,民族主義的口號恰恰是最煽情的,何況漢人原本是多數。但不管怎麼說,清末民族矛盾決沒有發展到元末爆發民族起義的程度。相反,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各族人民都能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共赴國難。清王朝,也不是因民族問題滅亡的(以上綜述,參考了趙無眠先生的研究成果,請參看趙無眠《 中國歷代王朝大排名》 )。

事實上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言,滿清君主之符合中國傳統,遠遠超過前朝本土出生的帝王;而他們所能行使之職權,也勝於歷朝歷代(請參看《 中國大歷史》 )。這多半是因為他們作為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對於政權的顛覆時時懷有戒心,因此居安思危,殫精竭慮,揚己(滿族)之長,避彼(漢族)之短,從而將帝國製度發展到了極致。也就是說,在帝國製度的框架內,他們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並不比歷朝歷代差。清,有什麼理由要滅亡呢? 一般地說,一個王朝所受的致命打擊,無非內亂與外侵。歷史上有亡於內亂的(如漢、唐),有亡於外侵的(如晉、宋),也有亡於內亂和外侵雙重打擊的(如明、清)。亡於外侵的,多因國力不強。比如西晉,原本是戰亂中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脆弱王朝,偏又實行錯誤的政治制度(即門閥制度和分封制度),結果導致八王之亂,自毀長城,最後是"五胡亂華"。北宋(和晉一樣,也是通過宮廷政變獲得政權者),重文輕武,積貧積弱(財富集中於都市,兵力集中於京師,農村貧瘠,邊防力薄), 結果屢戰屢敗,不斷割地求和,最後是"靖康之難"。亡於內亂的,則多因綱紀廢弛。比如漢末,外戚亂朝,宦官亂政,皇帝大權旁落。唐末,藩鎮割據,宦官弄權,皇帝死於非命。他們的滅亡,應該說都是"理所當然"。明清則不同。明清兩代,國力既不弱,綱紀也算嚴整(清又勝於明),因此都是享國日久、中間沒有斷裂的朝代。明代的皇帝問題不少,比如洪武殺人如麻,永樂心狠手辣,正德胡作非為,嘉靖煉丹服藥,萬曆四十年不理朝政。但元首雖有問題,政府卻還不錯。明代的政府,有一個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一套比較嚴密的官僚體系,又有一個基本稱職的官僚集團,可以按部就班地處理軍國大事,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而且,皇帝和朝臣,大體上也都能相安無事。除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外,明代那些"守成之君",一般並不過多干預內閣事務(不像清代皇帝事事乾綱獨斷);朝臣也都能恪守君臣大義,絕少覬覦之心。所以,如果明清兩代時間倒置,則所謂"虛君共和",似乎也並非絕無可能。當然,由於我們後面要講到的原因,也只是"似乎"而已。明之所以亡,原因當然也有多種。其中之一,是太不講人權,太不把官民人等當回事。明代長時間實行特務統治,東廠、西廠,錦衣衛,橫行霸道,草菅人命,正所謂"視民眾為如螻蟻"。明代皇帝,口含天憲,濫施淫威,動不動就當眾廷杖,剝皮實草,正所謂"視人臣如草芥"。再加上宦官用事(如劉瑾),奸臣專權(如嚴嵩), 皇帝自甘墮落(例子很多),官場腐敗成風(例子也很多),百姓走投無路(比如逼反李自成),也就非亡不可。

何況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運氣也不好。他接手這個政權時,大明王朝已經千瘡百孔,江河日下,日薄西山,誰也無法挽狂瀾於既倒。就治亂循環的氣數週期而言,此時已到王朝末日;而政局的糜爛又不可收拾,王朝的弊病已積重難返。更糟糕的是,明代末年,內憂外患一併發生,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朝廷顧此失彼,哪裡經得起這內外夾擊?所以,倒霉的崇禎皇帝雖無亡國之德(並不荒淫,也很勤政),卻有亡國之命。大明不亡在他手上,也要亡在別人手上。果然,李自成一進京,多爾袞一入關,明就亡了。 清卻沒有因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而立即滅亡。因為此時的清,雖非壯年,亦非垂老,生命力並未完全衰竭。但是,明的滅亡不過又一次改朝換代,帝國製度纖毫未損,反倒又延續了二三百年。清卻不亡則已,一旦土崩瓦解,就連同帝國製度一併埋葬,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來者不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