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不容青史盡成灰·春秋戰國卷

第25章 第二十五章秦王朝如何一統江山

春秋戰國漫長分裂局面的終結,來自秦始皇平滅六國。平滅六國的起點,來自於秦孝公改革後的東出爭雄。秦國從秦孝公開始,經過了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一直到公元前238年,嬴政正式親政。 這整整123年,是秦王朝吞疆並土的123年。秦惠王時代,秦國徹底收復了西河,打通了東進的道路,向南佔領了巴蜀,擁有了穩固的後方基地,佔領了楚國的關中地區,削弱了楚國的實力。秦國形成了對六國諸侯的獨大局面,打垮了原本是秦國東出勁敵的魏國,壓制住了同樣有吞併中原之心的楚國,佔領了統一天下的製高點。之後的秦昭王時代,是另一個重要時代。這時代的秦國,相繼解決了兩個爭天下的主要對手:齊國和趙國,對一度和秦國並稱為最強國家的齊國,秦國以合縱之道還合縱之身,組織五國聯軍殺入齊國,使遭到重創的齊國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鋒。之後秦國以必勝的決心,發動了對趙國的進攻,用動用全國青壯年男子參戰的方法,在長平消滅了趙國40万精銳軍隊,一度是天下老二的趙國,從此徹底失去了和秦國叫板的本錢。在這期間裡,秦國一共8次擊敗中原諸侯組成的反秦聯盟,累積消滅六國軍隊150萬人,在當時全中國人口不過2000萬的情況下,這是一個非常觸目驚心的天文數字,他意味著中原六國的青壯年,在秦國的歷次戰爭中遭到了沉重的損失。與此同時,秦國還佔有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和五分之三的財富,這時候秦國的控制區域,包括今天的陝西、甘肅、寧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區。公元前238年登基的秦王嬴政,彷彿是一個在球門前捕捉到戰機的射手,他的前代君王們經過一輪輪配合,將皮球很舒服地送到了他的腳下,等待他完成最後臨門一腳——統一天下。

事實上,對於當時的嬴政來說,要做到這個很不容易。因為這時候的他,說了不算。 作為後來君臨天下的秦始皇,這時期登基的嬴政,年齡只有13歲,國家大權掌握在太后以及相國呂不韋手中。尤其是把持朝政的呂不韋,是這時期秦國真正掌權的大人物。 呂不韋和秦王嬴政的關係,各類小說以及戲說的電視劇裡總是津津樂道。許多影視作品都說,呂不韋其實是秦王嬴政的親生父親,這個說法在正史中沒有任何證明,但可以證明的是,對待少年登基的嬴政,呂不韋的表現比爹還爹。 呂不韋的發跡,起於秦莊襄王回國即位後。因為他對秦莊襄王有恩,所以被立為相國,秦莊襄王本人不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君主,這時期的秦國大政,都是由呂不韋來掌握,國家大事的處理都是由他最後做決定。秦莊襄王在位三年裡,呂不韋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於公元前256年滅掉了東周,這等於是宣告了秦國繼周天子之後的正統地位。之後他又在山西北部設立太原郡,重新攻占了當年導致長平浴血的上黨郡。秦國全面進攻中原諸國的戰略態勢已經全面完成了。秦莊襄王僅在位3年就去世了,呂不韋以相國身份把持大權。這時期的他大權獨攬,甚至國家大事的奏摺都拿回到自己家裡去批閱,根本不給嬴政處理政事的機會。與此同時,他又和嬴政的母親——太后私通(倆人本來就是夫妻,當年呂不韋為了巴結公子異人,將老婆送給了他,然後生下了嬴政)。他自己也非常貪婪,在洛陽等地設立壟斷的商舖,壟斷當地的貨物貿易,從中大撈特撈,可以說是集權臣和官倒於一身。這樣的人物,不招嬴政恨是不可能的。

呂不韋在嬴政親政前做的另一個重要事情,就是編書,他找人編纂的《呂氏春秋》,是戰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呂氏春秋一書,全面闡述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改革的思想,書中的許多思想,特別是“世易時移,變法亦宜”的思想,都成為後來嬴政執政的指導思想。比起戰國時期的諸多權臣,呂不韋的行為其實不算過分,在嬴政面前也並不飛揚跋扈,但他真正引起嬴政猜忌的,一是他和太后之間的不清白關係,而且為了掩蓋這個不清白,呂不韋反而越描越黑,介紹了一個假太監繆毐入宮和太后私通,藉此撇清自己和太后之間的不正當關係;二是他對六國的四君子有樣學樣,自己也招納了三千門客,儼然一派獨大勢力,這樣的局面,是高度中央集權的秦帝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呂不韋的命運,也就早早注定了。

公元前238年,嬴政正式親政。而這時候的繆毐,在和太后打得火熱的同時,也生出了政治上的野心,他和太后生了兩個兒子,企圖串通太后發動政變,立自己的兒子當小皇帝。年輕的嬴政,屬於少年老成的類型,繆毐的一舉一動早在他的監視之下,結果繆毐還沒有行動,就被嬴政逮捕了,藉著繆毐的案子,嬴政順水推舟宣布了呂不韋的罪狀,解除了他丞相的職務,遠遷他回四川。路上,呂不韋因擔心嬴政追究,服毒自盡了。就這樣,少年登基的嬴政,這才坐穩了秦國的王位。 而嬴政說了不算的這段時期,也是秦帝國的對外擴張暫時停歇,甚至轉入守勢的時期,這段時期趙國正好是趙悼襄王在位,此人很有些想法,在位的早期成功恢復了當年的合縱聯盟,不但擊敗了秦國的進犯,甚至還帶領著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四國聯軍攻打函谷關,驚出了秦國一身冷汗。幸運的是,趙悼襄王雖然有志向,但並非英主,看人眼光無能,寵信小人郭開,隨著趙悼襄王的英年早逝,中原諸侯中,已經再沒有人能夠對秦國構成威脅了。

而韓惠文王這時期為了防止秦國東進,故意派韓國的工匠鄭國來秦國,忽悠嬴政開鑿鄭國渠。嬴政起先上鉤,後來查明了鄭國的身份和來路,一怒之下想要治鄭國的死罪,但是鄭國的肺腑之言卻讓他改了主意:“這個水利工程,也許只能幫韓國多延續幾年的國祚,卻能讓秦國收百年之利。”眼光長遠的嬴政,也因此將這個水利工程繼續了下去。但被忽悠的感覺總是不好的,嬴政一怒之下,就遷怒於那些生活在秦國的外來人們,這些人在當時叫做“客卿”。公元前236年,嬴政發布命令,要求那些滯留在秦國的“客卿”們,限期必須全都要離開秦國,消息一出就炸了鍋,眾客卿怨聲載道,但你埋怨又有什麼辦法,秦國法律森嚴,不聽話就要被嚴懲,還能咋辦?這時候,一個年輕的客卿站了出來,他大膽地抨擊嬴政的政策,認為嬴政這樣做是把人才都趕走,屬於自己拆自己的台。這番大膽的上奏,反而得到了嬴政的賞識。這個年輕的客卿,就是後來的秦國相國李斯。

在李斯的進諫之後,嬴政收回了驅逐秦國客卿的命令,反而從中大力選拔人才,除了李斯之外,另一個得到嬴政重用的重臣,就是來自魏國的尉繚。這個尉繚的師承很有意思,他所在的學派叫做“為商鞅學”,這是因為當時商鞅變法成功,得到了許多法家人士的敬仰,所以許多人就自發地組成了這樣一個研究商鞅變法的學派,尉繚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對尉繚,嬴政非常賞識,經常和他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有機會就拉著攀談。之所以這樣重用,因為尉繚是一個很有長遠眼光的人,他認定六國統一不難,關鍵是要循序漸進,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用遠交近攻的方法完成大業。這時期的秦國,不缺李斯這樣的文臣,也不缺少王翦這樣能征善戰的將軍,真正稀缺的,卻正是尉繚這樣的,具有卓越戰略眼光的統帥,所以嬴政把國尉的職務交給了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尉繚同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之一,他的兵法著作《尉繚子》,是和《孫子兵法》齊名的軍事寶典。作為一個“兵家”,尉繚看人看事的眼光都很準,比如在趙國問題上,他曾經建議嬴政收買趙王身邊的寵臣,施反間計害死李牧,李牧的含冤身死,尉繚其實是始作俑者。對嬴政的看法,尉繚更非常精準,他認為嬴政“缺少恩德,心似虎狼,得天下後會吞食天下人”。後來的事實證明,全被他不幸言中了。

嬴政統一六國的戰爭,始於公元前230年。他採取的是先易後難的方式,打擊的第一個目標,選擇了當時苟延殘喘的韓國。這一年,他派內史騰兵渡黃河,攻打韓國。這場出兵只不過是例行公事,韓國早已經沒有抵抗能力了,只是和秦國稍微接觸了幾下,就立刻繳械投降,韓國就這樣亡國了。 嬴政之所以第一步先打韓國,也不止因為吃柿子挑軟的,依照尉繚的設計,嬴政統一天下的路線圖應該是這樣的,先佔領韓國作為跳板,然後滅掉韓國南北的兩翼,最後滅掉極東的齊國,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戰術,可以通過包圍的態勢,吞併掉各路諸侯國,更可以讓秦國避免可能遭受的夾擊。 在初戰告捷以後,秦國的第二步卻碰到了小釘子,秦國的第二步是滅趙國。公元前229年秦國出兵,這次秦軍再次受挫,又被李牧大敗。眼見得武力無效,秦軍搞起了反間計,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進讒言,結果李牧被害,秦國搬開了一個攔路虎,後面的事情就沒有懸念了。趙王遷俯首稱臣,趙國公子趙嘉逃跑到了代地,已經不成氣候了。

趙國完了,下一個對手就是燕國,這次嬴政又碰上了一個“插曲”,這就是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燕國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假裝覲見秦始皇,卻趁機拔刀行刺,幸虧秦始皇反應夠快,搶先砍斷了荊軻的腿,這才撿回一條命。大難不死的嬴政立刻下令進攻燕國。公元前226年,秦軍佔領了燕國的都城薊,燕王殺了太子丹請降,隨後逃到了遼東——為了一時的偏安,連親兒子也不要了。秦將王賁在進攻燕國的時候摟草打兔子,順便把盤踞代地的趙王嘉也給滅了。 早期的秦國滅六國戰爭,雖然出了一點小插曲,但總體上還是順利的,秦軍節節勝利,一路勢如破竹。但太順利了,卻未必是好事,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就在眼前——楚國。 在戰國的最後階段,如果說哪個國家還能給秦國製造一些麻煩,那應該只有楚國了,這時期的楚國,國都郢都早就被秦國占領了,他們遷都到了壽春地區。深知楚國巨大經濟軍事潛力的嬴政,決心一定要拔除這個大患。但他一開始並沒有把楚國當盤菜,畢竟這是一個屢敗於秦的國家,還能鬧出多大的風浪,他請手下的將領估算一下,滅楚國需要多少兵馬,結果老將王翦說是60萬,年輕將領李信說是20萬。嬴政一開始圖方便,就听了李信的,結果20萬大軍殺到楚境,沒多長時間就灰飛煙滅了。事實證明王翦的看法是正確的:楚國雖然屢遭重創,但是他們地廣人多,民風彪悍,戰爭潛力非常巨大,輕視他們的結果,就是自己要吃苦頭。

吃了苦頭的嬴政,學乖也快,他立刻向王翦道歉,邀請王翦出馬。王翦還是老樣子,咬死了牙關不鬆口:60萬大軍,一個人也不能少,否則免談。這次王翦要什麼,嬴政就給什麼。出發的時候,王翦的表現卻很奇怪,他一會向嬴政要官,一會向嬴政要賞賜,走一路要一路,可謂獅子大開口。大家都覺得這老頭是不是瘋了,王翦也不爭辯,他心裡卻明白嬴政根本不是一個胸襟寬廣的人,大將領兵在外,不被人妒忌是不可能的,不給國君猜忌更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要擺出一副貪得無厭的樣子,告訴嬴政,我不要權,只要錢。事實正如王翦所料,他的這些行動,嬴政不但沒有生氣,相反非常高興。 王翦進入楚國邊境後,就在楚國的邊境要地駐紮,並不急於發動進攻。對面的楚國大將,就是同樣擁兵幾十萬的楚國名將項燕,兩軍在邊境相持了足足一年,項燕最終支持不住,全軍撤退,王翦趁機追殺,一舉重創項燕部,楚國集結起的百萬大軍就此灰飛煙滅。這一戰打得其實凶險無比,王翦勞師襲遠,本身在補給供應等條件上就不如對方,這種相持戰原本是對“主場”作戰的項燕有利的,但問題是此時秦國的戰爭支持能力已經強大到了可怕,剛剛報銷了20萬軍隊,接著又派來60萬,物資儲備也足夠豐厚,相比之下,失去了郢都的楚國,沒有了傳統的經濟區,戰爭補給能力已經大大下降,王翦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放心大膽地和楚國人磨洋工的。秦國人磨得起,楚國人卻磨不起。

之後王翦趁熱打鐵,不但打得項燕全軍覆沒,更一舉拿下了楚國的都城壽春,楚國的國君也被王翦俘虜。春秋戰國時代的超級大國楚國也亡國了。楚國的亡國,也意味著秦國滅六國的大局,此時已經成為定局了。因為殘存的齊國,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了秦國的。 公元前221年,秦國由王賁率軍,殺奔了最後一個目標齊國。這時候齊國的末代國君,是在位44年的齊王建。因為秦國長期搞“遠交近攻”政策,所以齊王建也一直錯覺,認為秦國是他的友好鄰邦,多年以來,凡是找上門來,請求齊國伸出援手,抵抗強秦的,齊王建都一概不理,這下報應來了,所有的諸侯都滅亡了,誰還能救他?結果王賁兵不血刃地平定了齊國。就這樣,中國歷史迎來了一個劃時代的時刻:戰亂分裂上百年的中國,終於重歸一統了,而且,不再是當年鬆散的諸侯國分封,而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公元前221年,嬴政滅齊國,這一直被看做春秋戰國局面的結束,中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事實上,在嬴政的眼裡,統一尚未完全到來,因為還有一片國土需要劃入大秦帝國的治下:南方百越地區。 所謂南方百越地區,就是楚國以南的廣袤國土,包括今天東南的福建、廣東,西南的雲南、廣西。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生活著大大小小的越族部落,楚國之所以勢力壯大,就是因為楚國世世代代,都在吞併著南方的越族部落,從而可以獲得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人口資源,作為他們北上爭霸的本錢,等到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這時秦帝國的版圖,向南包括了今天浙江、江西、湖南一部,更南方的領土,尚未在秦帝國的治下。 所以在嬴政滅楚國之後,秦軍並沒有刀槍入庫,參加滅楚戰爭的60萬秦軍,就地在楚地整編,時刻等待著即將到來的下一場戰爭。公元前220年,在徹底平定了中原地區後,50萬秦軍揮師南下,開始了他們大規模對中國南部征伐。秦軍首先進入福建地區,滅掉了當地的閩越政權,在此地設立閩中郡,南方的福建省,第一次歸附到中國的版圖之中。與此同時,秦軍又經湖南進入廣東地區,滅掉了當地的南越各部落,將今天的廣東、廣西,乃至海南島,都統統劃到秦帝國版圖之中。 對於天下無敵的秦軍來說,這個過程卻是比平定六國更曲折。在早期的順利進軍後,秦軍很快遭到了頑強的抵抗。秦軍的主將屠睢性格殘暴,在當地殘忍好殺,激起了當地部落的劇烈反抗,許多地區都是平定了之後又叛亂。與此同時,常年生活在北方的秦軍士兵,也不習慣南方潮濕的天氣,許多士兵因此病倒了。瘟疫的流行,戰局的不利,都讓秦軍這次南征陷入了膠著之中。 但嬴政的決心是堅定的,既然開弓就沒有回頭箭,經過了3年浴血奮戰,秦軍在撤換了主將屠睢之後,由任囂、趙佗等人,在當地採取籠絡百越的政策,終於爭取到了當地越族部落的支持,誠心歸附到秦帝國的統治之下。此後,秦帝國在當地設立南海、象郡、桂林三個郡縣,這同樣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中國東南的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各省,歷史性的被收入中華的版圖之中,且從此連成一片。 在平定南越地區後,秦帝國在廣西興安縣開鑿靈渠。這條30公里長的運河,解決了當地秦國駐軍的吃水和運輸問題。其獨特的水閘式河道,是人類運河開鑿歷史上的創舉,西方國家一直到了19世紀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才採用了類似的辦法。 在修築運河的同時,秦帝國更在今天廣東、廣西和湖南之間,開鑿了四條驛道,這四條驛道一直可以延伸到秦帝國的國都咸陽。從此以後,中原和南方的交通開始連接了起來。對於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來說,這是一件和結束戰國分裂同樣有意義的“國家統一”事件。 在秦帝國成功平定南越之後,秦帝國的疆土也大體成型,北方包括了中原地區和遼東地區,向西抵達甘肅,向南抵達了海南島和越南北部。這個領土版圖,也是後世中國封建王朝的雛形版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