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不容青史盡成灰·春秋戰國卷

第24章 第二十四章戰車為什麼消失了

春秋戰國時代的主要內容,是諸侯爭霸。諸侯爭霸的主要方式,是漫長的戰爭。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大變革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的變革,不僅僅表現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遷。更直觀的,是中國軍隊作戰方式的變革。變革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傳統戰車作戰的日益消失。 在周朝乃至春秋的大部分時間裡,戰車作戰,一直是列國諸侯爭霸戰的主要方式。一個諸侯國有多少輛戰車,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的象徵,更重要的是其大國地位的象徵。比如春秋時代的傳統大國晉國、齊國,就被稱為車千乘之國,成語“駟馬難追”,也是以戰車作為形容載體的。曾幾何時,戰車,是奴隸制時代中國戰場決勝的最主要手段。戰車實力的高低,對於列國諸侯的意義,不亞於今天高科技武器對現代國家的意義。

然而,當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後,翻閱浩如煙海的戰爭史料,我們卻不得不驚訝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戰車日益消失了。雖然有關戰車參戰的記錄,依然見諸於各類戰爭中,但是它卻越發不再以主流的身份出現,更不是戰場決勝的關鍵武器。列國諸侯的爭霸戰爭,不再以嚴密的隊形,集團式的戰車衝鋒為主要方式,相反演變成“奇正結合”的多樣化作戰,兵者詭道的思想,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 春秋時代盛極一時的戰車,究竟哪裡去了? 說到傳統的中國戰車,現代人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原因,是在有關春秋戰國時代的影視劇和圖畫裡經常看到,陌生的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古戰車的系統解讀,可謂少之又少。 戰車作戰,興盛於商周時期,到春秋早期,戰車作戰達到了極盛,無論從軍事思想還是作戰方式,都到達一個非常成熟的階段。這是當時最有殺傷力的高科技武器,春秋時代的戰車,由4匹馬來拉動,每輛戰車上配屬3個戰士,一個負責駕車,一個負責射箭,一個負責持長戈和盾牌,能站在戰車上的甲士,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貴族成員。每一輛戰車都有嚴密的裝甲保護,在廣漠的中原大地衝蕩起來,可謂銳不可當。與戰車配合作戰的是步兵,步兵的配合作戰人數,從西周到春秋也日益增多,西周時期,配屬一輛戰車作戰的士兵,大約有10名左右,到了春秋時期,配屬一輛戰車作戰的士兵,卻已經有了100多人。

對比同時期歐洲的戰車,中國戰車無論是在裝備的精良程度,還是設計的精巧程度上,都遠遠強於這時期的歐洲人。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一輛裝甲包裹的戰車,具有高速的衝擊力和強大的戰鬥力,是整個戰場上的最強武器。 與戰車作戰方式相對應的,就是中國人在戰車作戰中各類軍事思想的日益成熟。春秋時代的戰車作戰,已經形成了完備的攻防思想,包括戰車的進攻防禦隊形,戰車的紮營排列,都有非常嚴格的講究。在早期的春秋爭霸中,各國的軍事家都在開動腦筋,考慮怎樣增加戰車的衝擊力,比如晉國和楚國城濮之戰的時候,晉國就故意用蒙上老虎皮的戰車,向楚國軍隊發起衝擊,一舉沖垮了楚國的軍陣,締造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從春秋中期開始,列國諸侯戰車上的武器也日益更新換代,如楚國的戰車,根據有關出土的文物和相關的歷史記載,已經安裝上了防護能力更好的甲胄。晉國人的戰車上,在後來甚至裝上了當時剛剛出現的遠程弩。春秋時期許多著名的戰役,都是大規模的戰車決戰,隨著各國諸侯勢力的強大,戰車的數量也日益增多。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戰楚國時,晉國動用了全部兵力,卻也只有700多輛。但到了春秋晚期吳國與楚國在郢都外圍交鋒時,雙方動用的戰車數量,竟然高達2000多輛。曾幾何時,戰車,是列國諸侯爭霸戰場上最得寵的利器,攻城拔寨,無堅不摧。

然而當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後,我們卻驚訝地發現,那些重大的戰役中,戰車的使用量越來越少,作用也越來越低,甚至在許多重大的戰役中,完全不見戰車的影子,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論原因,首先當然要從戰車本身找。戰車確實是一種制勝的利器,但這種利器的使用條件太苛刻,必須要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哪怕地理優勢稍微不利,出現陡坡或者丘陵,作用都會大打折扣。即使在最能發揮戰車優勢的平原地區,在騎兵興起之後,戰車在野戰中的劣勢也凸顯了出來。對比靈活機動的騎兵,戰車的作戰方式顯得日益笨重了。尤其是在春秋早期,與竄犯中原的周邊蠻族作戰時,中原諸侯的戰車部隊,時常在游牧民族的騎兵面前顯得無可奈何,追追不上人家,逃也逃不過人家,很多時候,都被人家當做騎射的靶子。

打仗毛病多不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夠資格上戰車的人,也越來越少。 有資格在戰車上擔任甲士的,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奴隸主階級中的貴族,配合戰車作戰的步兵,多是臨時徵募的平民。這樣的搭配方式,不止是一個軍事問題,更是奴隸制度下的等級問題,但在春秋時代中國封建化的過程裡,這個等級問題越發不復存在。奴隸主貴族數量的減少,使得戰車的數量,也就相應的減少,平民地位的上升,也使原來作為戰車僕人的步兵們,很難再聽命於戰車的調度支配。 而這時期中國軍事科技的發展,更讓乘戰車衝鋒越發成了找死。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在遠程冷兵器研發上的突破成就,就是弩的成熟,從春秋晚期開始,幾乎所有強大的諸侯國,都配備了精良的弩箭部隊,在作戰中“射住陣腳”,用殺傷力巨大的弩箭阻遏對手,成為許多軍隊的重要選擇,而且這時期的弩箭,在射程和威力上都有了質的提升。電影裡的一幕或者虛構,但是戰國早期韓國人製造的大型弩箭,就已經可以達到800米的射程。而且先前戰車賴以保護的重甲,也不能阻擋殺傷力巨大的弩箭。這樣的現實面前,想找死的人越來越少,戰車也就越來越少了。

戰車日益邊緣化,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場的擴大。西周時期的戰爭,大多集中於黃河平原地區,那裡是最適合使用戰車的地方。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的戰場,已經由原先的單純平原戰鬥,變成水戰、山地戰,各種作戰條件並存。而且攻堅戰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列國諸侯都把修築城牆,堡壘工事,作為戰爭中越發重要的部分,在野戰中更能發揮用場的古戰車,自然變得無用。 戰國與春秋相比,在軍事上的最大區別,就是規模區別。 春秋時代,能動用上萬人的戰役,就是大規模戰役,早期稱霸諸侯的齊桓公,國內能動用的最多兵馬,也沒有超過6萬人。但到了春秋末期,齊國、晉國這樣的大國,已經有了常備軍數10萬人,秦國和楚國甚至更能募集百萬大軍。作戰的方式也發生轉變,春秋時期的作戰方式很單純,大家把隊伍拉到野地裡打一場,誰輸了活該。可到了戰國時期,勝利方式就複雜多了,幾萬人規模的軍事衝突,有時候更要通過漫長的消耗相持戰。作戰的內容,也更重視地利、堡壘、攻堅,以及在運動戰中通過“兵法”,分散敵人兵力,集中優勢力量打殲滅戰。這樣的局面下,傳統戰車的應用範圍已經越來越窄,死抱著戰車的人,只能越發迎接戰敗的命運。

公元前405年韓趙魏聯合攻齊一戰,給了所有迷信戰車的軍事家以教訓。韓趙魏三國的軍隊,是最早開始“毀車”的部隊,這三家諸侯的作戰方式,已經轉向了步兵、騎兵、戰車協同作戰。而齊國卻依然採取步兵護衛戰車的作戰手段,戰鬥的結果就是齊國3萬人陣亡,兩千輛戰車覆沒,戰車,這個曾經的沙場利器,若用不好,反而會成為行軍打仗的累贅。 戰國時代戰爭規模的擴大,範圍的擴大,讓諸侯們的軍費開支也日益增大,財政負擔更加沉重,原本的政府稅收體系,早就不能滿足戰爭的要求。幾乎所有諸侯進行封建化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是要為國家增加財政收入,提供戰爭的錢糧支持。 《孫子兵法》裡認為,如果一口氣調動10萬軍隊作戰,每天的軍費就要有千金;《戰國策》裡也曾說,一場萬人規模的大戰,無論是勝是敗,僅損失的兵甲、馬匹,就是“十年之田不能補償也”。

與戰車漸漸淡出戰國擂台不同的是,戰國時代,兩種新的兵種地位日益重要——騎兵、弩兵。在戰國後期的諸侯爭霸中,實力上屬於當時諸侯裡“老大”、“老二”的秦國與趙國,其實各自擁有其中一項兵種的優勢,趙國的優勢在於騎兵,秦國的優勢在於弩兵。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一支實力強大的騎兵,但是在秦國先進的弩箭面前,趙國騎兵經常吃虧。華夏族的科技能力,在弩的研發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是列國諸侯中相對弱小的韓國,其弓弩的製作水準也是相當高的。韓國製造的大型弩,射程達到了800米。但在這方面,體系最完善的還是秦國,秦國弩的種類,平均射程,殺傷力,都是當時列國中最優秀的,秦國弩兵的射殺能力也遠遠強於其他諸侯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在歷次征戰中能夠獲勝,弩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隨著新作戰方式的產生,軍事作戰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秦國在軍事作戰理念上的創舉,就是獨創了弩兵射殺與輕騎兵快速突擊相結合的戰法。秦國軍隊臨陣打仗,第一輪攻擊往往採取弩箭發射的形式,用密集的弩雨壓制住敵人。在敵人被射得陣腳大亂時,再發動最後的總攻。同時秦國的輕騎兵往往採取奔襲敵人後路,兩翼夾擊的方式,完成對敵人的合圍。而胡服騎射後強大起來的趙國,也有自己獨特的戰法,擁有當時中原最強大騎兵的趙國人,往往採取用騎兵佔領戰場製高點,利用步兵牽制對手,騎兵居高臨下發起衝鋒的方式來沖垮對手。趙國和秦國兩種不同的作戰風格,反映到效果上,就是秦國常常做到成功包圍對手,成建制的殲滅對手的有生力量,而趙國往往能做到用迅猛的打擊擊潰對手,迫使對手崩潰,但是很難成建制地消滅對方。

不同國家的軍事戰術,也是相互間學習的,比如秦國就是很善於學習的國家,秦軍之所以強大,正在於他們不斷地吸收別人先進的長處。比如秦孝公變法初期,與韓國發生了戰爭,繳獲了韓國的勁弩之後,立刻自己研究,吸收其長處,開發出了威力更巨大的秦弩。在閼與之戰中敗北於趙國騎兵後,秦國也積極學習騎兵戰術,但他們沒有照搬趙國人利用氣勢衝鋒擊垮對手的作戰方法,相反開發出了輕騎兵大迂迴的戰法,即利用輕騎兵迂迴包抄,切斷敵人後路,形成對敵人的合圍。在長平之戰中,秦軍的輕騎兵包抄合圍戰術,把趙國40万精銳送上了絕路。 戰國時代的戰爭,不再以單純地在野戰中重創對手、確立強者地位為目的,戰國時代的諸侯,追求的更多的是要兼併對手的國土,實現自己的獨大。所以在戰國時期,城防戰和攻堅戰成為另一個重要作戰方式,為了保障自己國土的安全,各國紛紛修築堅固的堡壘,甚至是長城、壕溝作戰,長城作戰等防御手段紛紛盛行起來。為了打破對手的城防,各國也紛紛開發新的攻堅武器,比如可以擊垮對手城牆的投石機,以及穿透對手重甲的重型弩,也都在這一時期出現。

戰國時代的軍事革命,對中國之後王朝的影響,沒有因為戰國的結束而告終,相反更加深遠。 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國冷兵器時代的主戰兵種,從過去的車兵變成了騎兵,特別是強大的王朝,其軍隊都有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而原本作為主戰武器的戰車,其實並沒有退出戰爭舞台,它很快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戰國時代之後,戰車的主要作用,往往在安營扎寨,架設殺傷力巨大的重型弩以及儲存輜重物資。它成為一種合格的活動防禦堡壘,而不再是進攻的坦克。而戰國時代戰爭的演變,對於中國軍事思想的另一個影響是:傳統的“正戰”,不再是戰爭決勝的唯一手段,相反謀略詭道兵法,卻成為戰爭決勝的關鍵。中國人在戰爭方面的思想理解,更加成熟。戰爭成了一種活學活使的學問,而不再是單純的拼蠻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