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不容青史盡成灰·春秋戰國卷

第21章 第二十一章戰國中期的齊秦爭霸

公元前342年,應該是整個戰國時代的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裡,齊國通過圍魏救趙的戰術,成功牽著強敵魏國的鼻子走,以減灶之計誘導魏國追擊,最後在馬陵之戰中成功將魏軍全殲,魏國元帥龐涓陣亡。這一戰的結果,標誌著戰國早期的中原最強國——魏國的徹底衰落。魏國在此戰中失去了他們最精銳的“武卒”軍隊,最傑出的統帥龐涓,再也沒有逐鹿中原的本錢了。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取得大捷的齊國,相反,卻是在函谷關遠遠觀望的秦國。魏國的徹底衰落,使秦國少掉了東出函谷關的最大障礙,之後的兩年裡,秦國連續對魏國占有的西河地帶用兵,成功收復西河,迫使魏國向秦國屈服。從那以後,秦國東出函谷關,逐鹿中原的通道,就徹底打通了。這是自春秋時代秦穆公以來秦人的夢想,之後的戰國風雲裡,齊國並沒有因為戰勝魏國,而取得在諸侯中的獨大地位,相反實力迅速膨脹起來的,卻是漁翁得利的秦國。

但在馬陵之戰的早期,齊國依然保持著他們的強勢地位和擴張勢頭。從公元前342年開始,到公元前284年的這58年裡,齊國相繼在位的君王,是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這58年是齊國在戰國時代裡最風光的58年,他們打敗了魏國,之後又擊敗了楚國,壓服了韓國、趙國,儼然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也一度是秦國東出的最大勁敵。而與之相對應的秦國,在位的國君,分別是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這58年裡,齊秦兩國先後擊敗他們共同的對手——魏國。然後同時開始了擴張之路,一度並成為諸侯中兩大最強力量。那麼,面對這個繼魏國而起的最強對手,秦國又是怎樣戰而勝之的呢? 在公元前342年馬陵之戰結束後的早期,觀齊秦兩國的對外政策,幾乎都是各忙各的,很少有交集存在。

秦國方面,在馬陵之戰結束後的兩年,秦國發動了對西河的進攻,生擒了魏太子,殲滅了魏國10萬大軍。魏國最後一股有生力量就這樣消耗殆盡,此後也無力繼續逐鹿中原。這時期的齊威王,也在中原風光了起來,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共同會盟於徐州,魏惠王主動承認了齊威王的國王身份,齊威王也投桃報李,承認了魏惠王的國王身份,這件事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在徐州相王的過程裡,先前強大一時的魏惠王,對齊威王極其恭敬,此後魏王、韓王、趙王三王又在東阿拜見齊威王,對齊威王“北面事之”,這時候的齊威王,儼然已經成為中原諸侯裡的最強者。 這時期齊國和秦國唯一一次沖撞,發生在齊威王在位的晚期。當時的秦國東出函谷關,借道韓地,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結果卻被齊國邊軍打敗,事情最後以秦國遣使者謝罪而告終。但強秦的巨大威脅,已經隱隱地呈現在同樣野心勃勃的齊威王面前。

與齊威王同時期在位的秦孝公,病逝於公元前338年,其子秦惠王即位。這位秦惠王上台後先搞反攻倒算,殺害了商鞅,現代人津津樂道秦惠王殺商鞅其人,用商鞅其法的冷靜。其實在清算完商鞅的初期,秦惠王也曾想過逐漸取締商鞅之法,不得施行一面是因為商鞅變法在秦國百姓心中威望甚高,輕易搞推倒重來,勢必引髮變亂;二來軍隊方面,對商鞅的新法非常擁護,獎勵耕戰以及軍功授爵的製度,給諸多軍將以實惠,槍桿子裡出政權的現實,讓秦惠王也不得不默認了既定事實。但在秦惠王在位的早期,對商鞅新法的繼承是很消極的,甚至因為怨恨商鞅,驅逐了各國來到秦國的人才。但在短暫的倒退之後,秦國的國力上漲之勢,依然不可遏制。秦惠王在位的早期,打擊的對象,主要是臨近秦國的韓趙魏三國。這時候的韓趙魏,實力已經日益削弱,在東面被齊國控制,西面又遭到強秦的威脅,實力日益削弱。秦惠王這時期的另一個大動作,就是南下巴蜀地區,經過多年浴血奮戰,秦國平定了巴蜀,滅掉了當時的巴蜀政權,取得了以後進軍中原的一個後方基地。這一舉動使秦國真正獲得了戰國爭霸中的戰略縱深優勢,物產豐富的巴蜀地區,成為日後秦國天然的大後方。

秦惠王在對商鞅進行了短暫清算後,很快又開始了銳意進取。在他即位的早期,曾經驅逐中原各國滯留在秦國的賓客,但他很快意識到了錯誤,開始大量招攬六國里面的人才。比起秦孝公只用了一個商鞅,這時期的秦惠王,身邊是人才薈萃,外交家張儀、公孫衍,名將魏章、司馬錯、甘茂,都在這時期大放光彩。秦國在馬陵之戰後,趁著魏國衰弱的機會,也得以繼續東進,奪取了魏國的上郡,上郡的奪取,使從關中平原進入中原的黃金通道,從此牢牢地抓在了秦國的手中。 比起這時期的秦惠王,晚年的齊威王遜色了很多。齊威王雖然戰勝了魏國,但是齊國的君臣似乎更滿足於列國對齊國的尊奉,至於開疆拓土,獲得戰略要地這些事情,齊國人的興趣不大。齊國君臣的觀念,依然還停留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時代”上,認為只要獲得大家表面上尊重的霸主地位,就恢復祖先的榮光了。這種滯後的觀念,成為齊國沒有趁馬陵之戰的勝利,趁勢崛起的一大關鍵要素。

從個人品德上說,開創齊國霸業的齊威王,與此時的兩代秦國君主秦孝公、秦惠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信用人才。齊威王在位的時候,大量選拔賢才,利用稷下學宮招募英傑。但是秦國的用人,卻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秦國與齊國最大的區別,就是秦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沒有道德上的觀念束縛,更沒有舊制度的束縛,所以在用人上,秦國可以不拘一格,廣招人才。齊國在這一點上就差得遠了,齊國畢竟是一個從舊奴隸制國家內部脫胎而出的封建制國家,這樣的國家性質,導致他們在轉型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帶有舊時代的種種痕跡,齊國人的宗族觀念、門第觀念,比起秦國人來是更重的。如此種種,使得齊威王晚年享受霸主身份的榮耀期,成了齊秦兩大國國力迅速拉大的重要時期。

公元前319年,齊威王病故,其子辟疆即位,就是歷史上的齊宣王。就是在這個時候,齊國與秦國之間國力上的差距,已經顯而易見了。而聯合各諸侯國實力的合縱運動也已經興起,齊宣王在位的第一年,六國就發起了合縱運動,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西進攻打秦國。但楚國和齊國對此都持觀望態度。結果只有韓趙魏三家兵臨函谷關,戰鬥的結果,是韓趙魏三國被殺得大敗,僅遭斬首的就有82000多人,秦國強大的實力,讓本來還沉迷在霸主身份中的齊宣王猛醒了,他必須要作出應對。 在秦惠王第一次擊敗六國合縱之後,齊宣王終於開始意識到強秦的威脅。此時的秦國,不再是齊威王晚年被打得落荒而逃,不得不遣使謝罪的秦國,他們實力膨脹速度之快,是超出齊國人理解的。

齊國此時也有自己的優勢,齊國的優勢是他“中原諸侯”身份。對於中原諸侯來說,齊國要的不過是霸主的榮耀,秦國要的,卻是你的國土和政權,這一點的差別,使當時大部分的諸侯國,在感情上都還是倒向齊國這一邊的。齊宣王登基初期,還是延續了其父“會盟諸侯”的政策,經常和韓國、魏國、趙國舉行會盟,接受他們的朝拜,期間和楚國以及魏國都發生過戰爭。但是秦國的強大,使齊宣王在公元前313年做出了聯合楚國的重要決定。 這時期的楚國,在版圖上也處於一個極盛時期,楚國此時已經完全佔有了江東地區,吞併了越國故地,此時楚國地廣人多,可以募集百萬大軍,而此時的齊國,又擁有富庶的經濟條件,兩家一個有人,一個有錢,自然一拍即合。公元前313年,齊宣王和楚懷王舉行會盟,結成同盟共同對付秦國。但這個如意算盤,卻很快被秦惠王給打散了,秦惠王只派來了一個張儀,憑藉巧舌如簧,以六百里土地作誘餌,就讓楚懷王輕易背盟,撕毀了和齊國的盟約。惱怒之下的齊宣王,反而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抉擇,他主動聯絡秦國,提出結盟共同對付楚國,這個願望在第二年就實現了。楚國在撕毀了和齊國的協議後,才知道被秦國忽悠了,所謂秦國許諾的六百里土地,完全就是哄你玩的。盛怒之下的楚懷王發兵8萬攻打秦國,在丹陽與秦國名將魏章部鏖戰,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原先的盟友齊國竟然也出現在秦國陣營裡,和秦國一道將楚國殺得大敗。齊宣王出了氣,但出氣的後果卻是嚴重的,齊國和楚國之間的聯盟就此破裂,而兩家誰都沒有力量單獨抗衡秦國,齊宣王和秦國聯合大敗楚國的結果,就是秦國趁機奪取了楚國在藍田境內的土地,齊宣王忙活一場,兩手空空。

通過和秦國的接觸,齊宣王真正意識到秦國的強大,讓他感慨萬分的,就是六國的人才怎麼都跑到秦國去了。為了能夠招攬人才,齊宣王加大了對稷下學宮的投入,結果諸子百家的英傑在此薈萃,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的各路代表,都曾在稷下學宮遊學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傑出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初到齊國時,曾經非常興奮,他對外宣告說:“管仲只讓齊國成為了霸主,我要讓齊國統一天下。”對於孟子所堅持的儒家思想,齊宣王卻不感興趣,戰國時代刀兵無情,儒家那一套是不吃香的。孟子在遊學齊國幾年後,最後黯然離開了。比起秦惠王招納的實用型人才,齊宣王身邊的英傑們,學者居多,文化人士居多,他自己也喜歡詩文唱和,但安邦定國的人才,卻鳳毛麟角。

齊宣王在位的初期,秦惠王完成了他人生中對外擴張的重要一步,於公元前312年徹底擊敗了匈奴義渠部落。義渠部落是匈奴的一支,在戰國早期經常侵擾中原。在這一年,秦惠王決定解決義渠侵擾問題,消除東進中原的後顧之憂,秦國採取焦土政策,用層層推進的辦法,最終重創義渠部落。也正是在這一年,秦惠王和齊宣王還發生了兩次“對話”,都以齊宣王的失敗而告終。一次是秦國聯合曾經尊奉齊國的韓國和魏國一道討伐楚國,在擊敗了楚國,奪取了楚國江漢平原的大片國土之後,突然改弦易轍,向齊國發起了進攻,結果齊國在蘇北地區大片國土丟失,遭到了挫敗。另一次對話,是齊宣王自己挑起來的。趁燕國內亂的機會,齊宣王對燕國發動了閃電戰,僅用了50天就打下了燕國的國都。可是燕國此時的易王后,是秦惠王的女兒,這正好給了秦惠王出兵的口實。結果秦國兩路大軍,一路攻伐燕國本土,一路攻伐齊國,皆獲得了勝利。齊軍在短暫佔領燕國後,不但被趕了出來,本國也遭到了秦國的侵擾。在這時期的齊秦爭霸中,齊宣王是處於下風的。

當秦惠王連年用兵的時候,他卻於公元前311年英年早逝,年僅46歲。之後即位的秦武王,是一個赳赳武夫,天生神力,是個霸王角色。在做國君上,他粗中有細,暫時停止了對齊國的大規模用兵,轉而開始對六國的分化瓦解政策。對魏王,他主動修好,拉攏魏國倒向秦國;對楚國,他扶植楚國治下的越國部落,掣肘楚國。這時期的齊宣王,在經過了兩次對秦國戰爭的失敗後,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內政上,他在位的最後五年,對內發展生產,倡導文教,訓練士卒,對外對魏國、韓國、趙國,採取或打或拉的政策,將其盡可能地拉在齊國一邊。在齊宣王的晚年,秦武王英年早逝,秦昭襄王即位,他即位的早期,大權掌握在太后以及穰侯魏冉的手中。在齊宣王臨終前的倒數第二年,即公元前302年,在魏冉的奔走下,齊秦之間結成了聯盟。這時候的齊秦兩國,暫時實現了“和諧”。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過世,其子齊湣王即位,這位齊王在位的17年,既是齊國霸業的最後絕唱,也是齊國衰落的開始。 經過齊宣王晚年的休養生息,早期的齊湣王擁有強大的實力。這時候“連橫”、“合縱”兩大團隊奔走於列國,要么聯合抗秦,要么依附於秦,成為大多數諸侯必須作出選擇的“二選一”難題,此時楚國屢敗北於秦國,無力北上,魏國早已衰弱,“合縱”的大旗,也就被齊湣王扛了起來。 齊湣王即位初期,遇到了和秦昭襄王類似的形勢,這時候齊國的大權,被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所掌握,銳意進取的孟嘗君,開始頻繁地發動對外戰爭,積極介入到各國的內部事務之中。公元前301年,齊湣王先是介入到韓國的內部爭位鬥爭中,憑藉著齊國的軍事力量,扶持韓國太子咎登基,使韓國成為聽命於齊國的傀儡政權。之後又動兵楚國,以楚國與秦國結盟,違反合縱協議為由,在垂沙與楚國交鋒,雙方沿著楚國的方城對峙六個月,最後齊國趁著江水退潮的機會,從淺灘處發動猛攻,一舉擊潰楚軍,此戰消滅楚軍2萬多人,殺楚將唐昧,一時之間,楚國很難再對齊國構成威脅。 齊國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是為了大舉進攻秦國做準備。經過在中原地區的擴張,齊國終於建立起了以自己為核心的反秦同盟。公元前298年,齊國會同韓魏聯軍猛攻函谷關,秦國依託有利地形拼命抵抗,雙方鏖戰長達3年。結果,齊國主將匡章選派敢死隊進行偷襲,終於在公元前296年佔領函谷關。秦國的關中平原,已然在齊國面前一馬平川。但在這關鍵時刻,齊國卻再次見好就收,滿足於秦國向齊國謝罪,隨即拔兵東撤了。合縱聯盟成立以來最好的擊敗秦國的機會,就這樣被齊國自己放棄了。 齊湣王顯然不這麼想,相反,他認為自己已經為父親齊宣王雪恥。齊湣王主動放棄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戰爭主要是由此時主持齊國國政的孟嘗君田文發動的,對於齊湣王來說,他不願意看到田文通過這些戰爭來擴展勢力,兩人的矛盾也日益公開化。為了對付田文,齊湣王重用從燕國投奔來的蘇秦。蘇秦是合縱運動裡的重要人物,最擅長舌辯,而且他在齊國沒有根基,在齊湣王眼裡是好控制的。但齊湣王不知道,蘇秦來齊國,是為燕國做臥底的,燕國在齊宣公時代差點遭齊國滅國,這時期的燕國,是燕昭王在位的時候,一直在銳意復仇,蘇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通過蘇秦,齊國的內部矛盾、軍事情況,源源不斷地被燕國得知了。而且燕國同時和秦國也有姻親,所以當齊湣王對秦國不斷採取攻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頭上已經懸掛著一把凶器。 公元前294年,正銳意擴張的齊國發生了內訌。因為貴族田甲發動劫持齊湣王的事件,齊湣王趁機對齊國的田氏貴族進行打壓,孟嘗君田文的相國職務也被剝奪了。接替孟嘗君職務的,就是蘇秦。和孟嘗君拉攏東方六國,全力對付秦國的國策不同,蘇秦為了完成燕昭王交付的臥底使命,反而反其道而行之,竭力勸說齊湣王四處擴張,尤其是拿著自己的盟友下手。這時期也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崛起的時期,之後的幾年,蘇秦竭力挑撥齊國和趙國的關係,讓這兩個鐵桿盟友逐漸交惡,同時積極勸說齊湣王攻打韓國、宋國等國家。齊湣王一連串的軍事征戰的勝利,使秦國不得不對齊國側目。這時期是秦國處於守勢,齊國咄咄逼人的時期,為了籠絡齊國,秦昭襄王主動要求和齊國並稱為帝,秦昭襄王稱西帝,齊湣王稱東帝,這幾乎就是春秋末年晉國楚國平分霸權的翻版。對平分霸權的要求,齊湣王很高興,但蘇秦知道,如果此舉成功,齊國和秦國聯手,其實力將更加強大。因此在蘇秦的勸說下,齊湣王主動取消了帝號,把秦昭襄王結結實實地“閃”了一把,示好不成的秦國,與齊國的交惡也就是必然了。 公元前287年至286年的齊湣王,是自我感覺非常良好的。這時期,他通過對趙國和韓國的戰爭,把胡服騎射後軍力日益強大的趙國打得落花流水,又進一步削弱了韓國,這其實是幫了秦國的忙。公元前286年,齊湣王又滅掉了宋國,滅宋一事激起秦國大怒,宋國是秦國當時在中原的重要盟友,宋國被滅等於拔掉了秦國安插在中原的釘子。這時期齊湣王身邊的鄰居們,無論是北邊的燕國、趙國,還是東邊的魏國、秦國,沒有不被他打過的,盟友都得罪光了的齊湣王,很快招來了報應。公元前286年,齊國剛剛滅掉宋國,秦國就在西線發動了進攻,借韓國的道路突襲齊國,將齊國打得大敗,之後秦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五國聯合伐齊,在濟水邊與齊國決戰,經過連年征戰,已經強弩之末的齊國大潰。之後齊湣王被楚將殺死,齊國70多個城市淪陷,雖然後來田單用火牛陣擊退聯軍,擁戴齊襄王復國,但遭到這一輪滅頂之災的齊國,也就徹底失去了爭霸的資本。秦國,在與齊國經過58年的“兩極格局”之後,終於借中原諸侯之手,搬掉了他們東進中原的最大障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