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當項羽遇到劉邦

第46章 4.中間派人才

當項羽遇到劉邦 路卫兵 7003 2018-03-16
社會是由無數的圈子組成的。所謂圈子,就是一些利益團體。除了圈子,還有一些中間派,他們不屬於任何圈子,卻是各個圈子都競相爭取的對象。比如美國總統競選,民主黨和共和黨候選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忠誠支持者,但也有一部分人,是持觀望態度的,這部分人就是中間派,他們這一票最後投給誰並不確定,所以候選人會到處演說,以爭取他們的支持。中間派的最後導向,直接關係到選舉的成敗。 人才也是一樣,除了上面所說的始終如一和順勢而為兩種類型的人才外,還有一種,就是中間派人才。這類人對上司不會忠心耿耿,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誰對自己有利他們就跟著誰,誰重視自己他們就為誰效力。 楚漢戰爭期間,也出現過幾個這樣的中間派,最後都被劉邦爭取過去,在戰勝項羽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中間派也分幾種情況:有原屬於其中一方,後來又有了活思想的,比如黥布;有持觀望態度、舉棋不定的,比如彭越;還有朝三暮四、搖擺不定的,比如魏豹。我們來看看劉邦和項羽對這幾類人的不同態度。 〔反戈一擊的黥布〕 黥布這個人和韓信、陳平不一樣,他很受項羽重用,是項羽麾下的一員猛將,然而他最後卻被劉邦成功策反,成為項羽滅亡的一個關鍵所在。 有本事的人,都是講條件的人,他們需要得到認可,需要得到實惠,沒有哪一個人會真正做到無私奉獻。黥布對項羽有意見,應該是從項羽的分封開始的。黥布被封為九江王,按說也不錯,因為跟隨項羽的楚人,除了他,被封的也只有河南王申陽。但人都是這樣,你覺得你對他很公平、很不錯了,他卻不一定認可。黥布即是如此。這取決於幾個關鍵的因素。

一、黥布資格老。黥布原名英布。小時候有人給他算命,說他“當刑而王”,既是說他受刑後才能轉運,而且能成王。後來英布果然因為觸犯秦法而被處以黥刑,就是在臉上刺字,這個情形在裡經常見到,故而人們又習慣稱其為黥布。黥布最早做盜賊,後來投奔了項梁,項梁立了楚懷王后,自號為武信君,封黥佈為當陽君。可見黥布當時的地位是很高的,和項梁差不多。 二、黥布戰功多。跟項梁時,在打敗景駒、秦嘉的戰役中,“布常冠軍”,勇猛異常。黥布後來跟隨項羽,也曾立下赫赫戰功。項羽打敗章邯,靠的是破釜沉舟一役,破釜沉舟之前,項羽“使布先渡河擊秦”,讓黥布做先鋒,先過河打前站。黥布過河後多次打敗秦軍,有了個好開頭,項羽這才破釜沉舟,組織全面進攻。

三、黥布威望高。項羽大敗章邯,諸侯甘願歸於麾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布數以少敗眾也”。黥布多次以少勝多,令人嘆服。可見黥佈在諸侯中的威望之高。 項羽也很信得過黥布,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信。在新安坑殺秦軍的二十萬降卒時,項羽拿不定主意,找兩個手下商量,其中就有黥布(另一個是蒲將軍)。項羽入函谷關,遇劉邦兵把守,於是命令黥布武力衝關,後來一路到咸陽,黥布“常為軍鋒”,都是一馬當先沖在前頭。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項羽尊奉懷王熊心為義帝后,準備將義帝遷到長沙,後來還是不放心,決定在半道上除掉他,於是“陰令九江王布等行擊之”。這麼機密而重要的事情讓黥布去辦,可見黥布是項羽信得過而且很放心的人。

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作用,沒做出什麼成績都還要往身上攬些成績,何況黥布確實有著驕人的成績。加上他感覺項羽對他不錯,期望值也就會越高,結果項羽僅僅給了他個九江王,大大低於他心中的底線。比如他覺得九江王的地位不算高,地盤不算大,地域相對偏僻、貧瘠,具體為什麼就不清楚了,總之他很不高興,內心對項羽也產生了一定的抵觸情緒,並很快通過行動表現出來。以前的黥布,唯項羽馬首是瞻。當王之後,便對項羽的命令執行得不那麼徹底了。 項羽攻打齊王田榮,遇到阻力,要求黥佈出兵增援,黥布“稱病不往”,僅僅“遣將將數千人行”,也就是意思一下。劉邦進攻彭城,黥布“又稱病不佐楚”,事關楚國生死存亡,黥布仍舊按兵不動,表現得十分冷漠,也無怪乎項羽“由此怨布”,對黥布的行為很是生氣。

項羽只看到了黥布不積極的表象,絕然不會想到深層次的原因。作為領導,項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力求做到公平、公正,這是責任所在。他封黥佈為九江王,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出於公心,因為黥布是親信,所以反而低調處理;二是將黥布放在九江,挨著自己的封地,也體現了一種信任。項羽根本沒考慮九江這地方好不好,實惠不實惠,黥佈滿意不滿意。 人和人之間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你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對他好,他卻還覺得你對他不公平。黥布和項羽之間即是如此。黥布早就對項羽不滿意了,而項羽還覺得對黥布不錯,怪他不執行命令。項羽對黥布信任有加,其實黥布已然起了異心。義帝被殺,這事做得應該很機密,結果連新城的三老董公都知道了,還將這事告訴給了劉邦,讓劉邦找到了新的討伐項羽的理由。董公聽說義帝被殺的事件可以理解,但還知道項羽指使的細節,這就很蹊蹺了,有人故意洩密也未可知。二人思想產生如此大的偏差,出現矛盾是遲早的事。

有了這個裂痕,就給了劉邦以可乘之機。劉邦兵敗彭城,一路驚魂,逃到下邑後,方才靜下心來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麼。劉邦這次進攻彭城異常順利,完全沒想到結局會如此之慘,否則他便不會在彭城載歌載舞、喝酒吃肉地慶祝了。本來勢在必得的事,結果弄了個雞飛蛋打,劉邦很窩火,很不甘心,很想報這一箭之仇。這時張良向劉邦提到了黥布。 劉邦問張良:“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我想把函谷關以東的地方拿出來作為封賞,你看給誰合適,能讓他和我一起聯手,滅了項羽呢?劉邦這下面子失大了,諸侯聯軍五十六萬,結果卻被項羽的三萬人馬給衝了個稀巴爛,於是決心痛下血本。不過他這個血本本就是鏡子裡的事,你不拿出來,也得讓項羽奪回去,不能說劉邦有多大方。後來楚漢戰爭進入尾聲時,劉邦讓韓信、彭越對項羽實施最後的合圍,二人不聽,最後不得不拿出封地作為獎賞。可見不到萬不得已,劉邦也是個鐵公雞。這次是實在沒辦法了。

張良給他提了三個人:黥布、彭越、韓信。並說“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明確指出,黥布是一員悍將,而且現在和項羽之間有矛盾,是個好機會,可以利用一下。於是劉邦開會,問眾人:“孰能為我使淮南,令之發兵倍楚,留項王於(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淮南指的就是封在淮南一地的九江王黥布。說誰能去趟淮南把黥布給我爭取過來,讓他反項羽,把項羽繼續困在齊地幾個月,我獲取天下就萬無一失了。 劉邦的侍從隨何於是自告奮勇,帶著二十幾個人前往淮南說服黥布。隨何說服黥布,也不是很順利。黥布雖然對項羽有意見,畢竟還是受過項羽恩惠的,有矛盾也屬於內部的矛盾。而投靠劉邦,就是性質問題了,還牽扯到人性和道德,很不好決斷。而且當時劉邦剛剛敗北,形勢處於不利的地位,單從利益上講,一切也都是未知數。劉邦手下不乏伶牙俐齒的說客,而且屢立奇功,不能不說是一種特殊的人才。比如審食其,後來居然靠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國歸順,其能量可見一斑(當然這事後來讓韓信給攪黃了,審食其為此還賠上了一條老命,不過這純屬意外,不是人家沒本事)。這隨何也不是吃素的,通過一番鬥智斗勇,最終讓黥布反戈。

隨何採取了以下幾個步驟: 一是攻心,讓黥布召見。隨何到了淮南,黥布三天沒召見他(可見黥布對這事確實猶豫),但也沒有過分冷落,派太宰每天好吃好喝招呼他們。見不到黥布,你有什麼本事也使不出來。於是隨何便採取攻心戰,對太宰說:大王三天不見我,肯定覺得我們現在處於下風,不過聽聽意見也無妨,我說得對,你們就听,覺得不對,可以把我們拉出去斬了,這樣對楚國那邊也有個交代,何樂而不為呢?既然一點壞處沒有,又給黥布留了一個懸念,於是黥布便召見了他。 二是鎖喉,抓住黥布的要害。黥布聽命於項羽,卻兩次失職,先是項羽攻打齊地,向黥布徵兵,黥布“稱病不往”;隨後劉邦攻入彭城,黥布“垂拱而觀其孰勝”,未派一兵一卒,作壁上觀。隨何把這兩件事一擺,便點到了黥布的死穴。項羽眼裡是揉不進沙子的,對這種行為絕不能容忍。言外之意,項羽絕饒不了他,還不如趁早想出路。

三是利誘,讓黥布看到好處。黥布不支持項羽,是對項羽有看法,但這並不等於就傾向於劉邦。如果沒有相當的好處,黥布是不會冒此風險的。所以隨何又說:“大王提劍而歸漢,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況淮南。”你歸順了漢王,漢王一定會封賞土地,到時候就不僅限於小小的淮南了(這本就是劉邦的許諾)。用封地的誘惑燙了黥布一下。 四是釜底抽薪,切斷黥布的退路。黥布動了心,“陰許畔(叛)楚與漢,未敢洩也”,與隨何悄悄達成君子協定,但依舊持觀望態度。隨何對這個結果自然不滿意,因為這只能說明黥布有反楚聯漢的意向,並無實質的行動。如果劉邦佔上風,他可以歸漢,如果劉邦失利,他還可以選擇支持項羽。一切都還在鏡子裡。於是隨何來了個釜底抽薪。當時項羽也派使者過來,讓黥佈出兵相助,隨何直闖進去,對楚國使者說:“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發兵?”黥布已經投降我們了,怎麼還會發兵救楚呢?隨何這招事出突然,黥布始料不及,所以一下子驚呆了。但事已至此,也沒有退路了,於是黥布殺了楚國使者,正式宣布起兵反楚。

這次項羽對黥布徹底失望了,之前雖然對黥布也有看法,但當時“北憂齊、趙,西患漢”,形勢不容樂觀,加上對黥布才能的欣賞,所以並沒採取什麼措施,只是派使者不停地過來傳命催促。黥布正式反水,項羽也不客氣了,於是派大將龍且帶兵討伐黥布,徹底將黥布推向了劉邦那邊。 〔有奶便是娘的彭越〕 彭越是對楚漢戰爭的勝負起了關鍵作用的一個人,要是沒有彭越,劉邦在滎陽拉鋸戰中,便不會支撐那麼久,甚至不會有後來反敗為勝的機會。項羽與劉邦在前線對峙,彭越則繞道項羽的后防線上打游擊,截斷項羽的糧草供給,讓項羽顧頭難顧尾,最終為劉邦爭取了時間。彭越的功勞可謂大矣。 彭越本是個草寇,他最初誰也不想跟。陳勝、項梁起事,天下豪傑四起,風起雲湧,有人對彭越說:“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來,亦效之。”讓彭越也趕緊行動起來,加入反秦隊伍,彭越說:“兩龍方鬥,且待之。”意思是,勝負還不知怎樣,看看再說,不急。作壁上觀的人,心裡都有個小九九,他的這種態度也多次體現在楚漢戰爭期間。 彭越最初與反秦義軍發生聯繫,始於劉邦。劉邦西進關中時,攻打昌邑,遇見了彭越,彭越於是幫劉邦一起攻打昌邑,但沒有打下來,劉邦向西退卻,二人也就此分手。彭越帶著他的人,又收了些魏國的散兵,繼續當他的草寇去了。 由此可見,彭越是個喜歡獨來獨往、樂得逍遙自在的人。他並不想依附誰,或者說,在他覺得沒完全的把握時,他不會依附誰。他幫劉邦,也許是覺得劉邦有實力,可以依靠,結果卻並不理想,所以也就繼續選擇觀望了。 其實彭越後來有想跟項羽的意思,因為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已是實際意義上的老大了。結果項羽在分封諸侯時,沒有封彭越,這讓彭越心裡很不爽。這事其實怪不得項羽:一則,你彭越自己覺得做個盜首了不起,項羽未必會拿你當根蔥;二則,項羽本就是論功行賞的,你彭越沒有戰功,自然沒法封侯。 但人才都是有個性的,也是有自尊心的,項羽不拿彭越當回事兒,就是對他最大的侮辱。如此,彭越對項羽就有了意見,於是率領“萬馀(餘)人毋所屬”,不聽項羽的,還當他的草頭王。這也是後來楚漢戰爭時,彭越傾向於劉邦的一個重要原因。 項羽看不上,不等於別人看不上。彭越在項羽眼裡不算什麼,但畢竟也是一股勢力,有著自己獨立的一票人馬,自然會有人打他的主意。彭越第一次嚐到甜頭,是田榮給的。田榮沒有被項羽封王,於是自立為齊王,平定了三齊之地,公開與項羽作對。為了增強實力,田榮想到了彭越,於是“使人賜彭越將軍印”,封彭越為將軍,自此,彭越在名義上算是脫離了草寇的頭銜。項羽派蕭公角攻打彭越,結果反被彭越打敗。彭越這人打仗還是有兩下子的,草寇當慣了,作戰比較靈活,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反正也不想安下心來搞什麼建設。 漢王二年春(公元前205年),劉邦和諸侯聯軍揮師伐楚,聲勢浩大,勢在必得。彭越似乎看到了“兩龍相鬥”的勝敗結果,於是在外黃“將其兵三萬馀人歸漢”,算是正式歸屬在劉邦麾下。不過這時劉邦也沒發現彭越的過人之處,因為彭越是魏國人,想擁立魏國的後人,劉邦沒答應,說魏國現在有君主,那西魏王魏豹不就是現成的嗎?於是讓彭越當了魏國的相國,還領著他的人馬,讓他去攻打梁地。 儘管沒有達到目的,彭越還是很感激劉邦的,畢竟他現在徹底完成了從草寇到政府軍的轉變,而且還成了魏國的高官。所以在劉邦兵敗彭城後,彭越也沒有離開劉邦,而是“將其兵北居河上”,將人馬拉到黃河沿線,打游擊對付項羽,並切斷項羽的糧草供給,不斷騷擾著項羽的后防。彭越這招很厲害。一來,他讓項羽有了後顧之憂,放緩了進攻劉邦的速度,後來因為糧草供應不濟,項羽還一度陷入焦頭爛額的境地;二來,也讓劉邦獲得了喘息的機會,為劉邦實施反撲創造了條件。成皋對峙時,彭越一舉攻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池,徹底截斷項羽的后防線,迫使項羽親自帶兵回防,也因此丟掉了成皋。漢五年秋(公元前202年),項羽南走陽夏,彭越又攻下昌邑等二十餘座城池,得到許多糧草,解了劉邦的燃眉之急。 儘管彭越積極配合劉邦作戰,但也並非完全死心塌地,他打游擊也好,給劉邦提供糧食也好,其實也是在撈取政治資本,因為駐守滎陽的魏豹被周苛等人殺死後,魏國的掌門人便出現了空缺,彭越想當魏王。但劉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彭越在後來的行動中便不積極了。 鴻溝議和後,項羽回軍彭城,劉邦隨後撕毀合約,追擊項羽,命韓信、彭越對項羽實施合圍。韓信、彭越均未動。彭越回复說:“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我這剛穩定下來,將士們還心有餘悸,去不了。沒有發兵相助。結果劉邦又在固陵被項羽打敗。 劉邦很納悶,問張良:“諸侯兵不從,為之奈何?”這幫人怎麼都不聽話了?張良說,因為他們看到項羽馬上要敗了,到了你該給封賞的時候了。彭越平定梁地,功勞甚大,當初封他為魏相,是因為魏豹還在,現在魏豹死了,彭越自然想當魏王,你只要答應他,勝了楚國,“睢陽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相國”就行了。劉邦依計,彭越果然出兵。 彭越是個有奶便是娘的人,張良把這點看得很透,所以他才會向劉邦那樣建議。而劉邦也能根據彭越的需要,盡量地滿足他,讓這個悠忽不定的中間派始終為己所用,這便是劉邦的高明之處。 〔左右搖擺的魏豹〕 魏豹是魏國的公子。陳勝起事後,派魏人周市平定了魏地,人們想擁護週市為魏王,週市不當,想立一個魏國的後人,於是迎立了魏豹的哥哥魏咎為魏王。章邯打敗陳勝後,又圍攻魏地,魏咎自殺,魏豹則逃到了楚地。楚懷王於是撥給魏豹幾千人馬,讓他重新收復魏地。由於項羽大破章邯,牽制住了秦軍主力,魏豹也就順利收復了魏地,被立為魏王。後來魏豹隨項羽入關。項羽大封諸侯時,將魏豹封於河東,定都平陽,稱西魏王。 從魏豹隨項羽入關,以及後來項羽將他封於河東這兩點來看,魏豹是聽命於項羽的。但是劉邦還定三秦後,又東伐楚國,到達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地時,魏豹見劉邦來勢洶洶,便舉國投靠了劉邦,而後跟隨劉邦一起東進彭城。劉邦彭城兵敗後,退守滎陽,魏豹見勢不妙,便請求“歸視親病”,請事假回家。等魏豹回到封地後,即刻“絕河津畔(叛)漢”,毫不猶豫地舉起反漢大旗,又重新倒向了項羽這邊。 魏豹反水,劉邦正被項羽所困,自顧不暇,於是讓酈食其去說服魏豹,並許願:你要能說服他,我封你為萬戶侯。酈食其大受鼓舞,滿懷信心上路,結果這次卻栽了面子,魏豹根本不買他的賬,說:“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復見也。”說劉邦這人太愛罵街,且罵起來不管不顧,在他嘴裡,我們就是豬狗不如的奴才,一點也不懂禮貌,我受夠了。這些毛病劉邦一直都有,這只不過是魏豹的一個說辭罷了,要不是見劉邦不行了,他還會毫無怨言地繼續受著的。 劉邦見說不下來,這才派韓信平了河東,然後把魏豹帶回了滎陽。劉邦對魏豹還不錯,讓他做滎陽的郡主,駐守滎陽。從劉邦不殺魏豹、還繼續任用他這一點看,劉邦這人考慮問題確實比較周全。因為魏國雖滅,魏豹的威信尚在,魏地好多人還是支持魏豹的,有魏豹在,這些人就不會投奔項羽。 後來魏豹被殺,也和劉邦沒有關係,而是滎陽的另外兩位守將周苛、樅公所為。項羽圍攻滎陽,這倆人看魏豹不順眼,商量說:“反國之王,難與守城。”這人反复無常,跟他在一塊兒守城後怕,說不定哪天就把咱們給賣了。為了安全起見,“乃共殺魏豹”。 可以看出,魏豹和彭越一樣,也是有自己的活思想的。所不同的是:彭越看的是利益,魏豹看的是風向。所以彭越一直受利於劉邦,也就一直為劉邦出力。魏豹則會根據戰事的進展,選擇自己的歸屬方向,左搖右擺不定。魏豹後來並不想跟著劉邦了,只是被韓信打敗,不得已才又回到了劉邦陣營。這也是後來週苛殺掉魏豹的原因。 通過對以上幾類人才的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以下四個問題: 一是項羽和劉邦身邊都不乏忠心耿耿、從一而終的人才。 二是最初投靠項羽的人才比劉邦多,而最後劉邦的人才卻比項羽多。 三是在項羽這邊不是人才的人,到了劉邦那邊就成了人才。 四是中間派人才都被劉邦拉攏了過去。 其中最關鍵是第三點:在項羽這邊不是人才的人,到了劉邦那邊就成了人才。這個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比如韓信和陳平,他們都是人才,而且是出類拔萃的人才,這點沒人懷疑。但他們並不是因為跟了劉邦才成為人才的,而是自始至終都是人才,在項羽手下混事時也不例外。那為什麼他們在項羽處表現得平庸,而在劉邦處卻出手不凡呢?前後差異如此之大,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劉邦在用人方面確實比項羽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