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當項羽遇到劉邦

第47章 5.從現像看本質

當項羽遇到劉邦 路卫兵 2897 2018-03-16
一個好的領導,總是能激發和調動下屬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質。如何調動下屬的積極性,這其實是門了不起的學問。我們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說的就是如何讓下屬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有的領導事必躬親,誰也信不過,下屬工作起來便放不開手腳,費半天勁,領導還要東挑西挑,最後弄得下屬沒了積極性,做事寡然無味,也就談不上創造性。這種領導心胸一般不會太寬,自然也談不上什麼領導魅力。項羽基本就屬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分析: 首先,項羽在思想上對人才不重視。咱們前面分析過,項羽這人是非常自傲的,做事好憑感覺而不是靠理智,他對自己非常有信心,覺得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人才,無人能出其右,哪還需要別的人才來幫助他呢?

人一自傲,辦事就會武斷,就會剛愎自用,從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就從根本上斷絕了人才的出現。因為人才是要通過意見、建議以及做事來體現的,你總是按照自己的心思辦事,不群策群力,那麼,所謂的人才也就成了你辦事的工具,是你自己的一個複製品,自然發揮不出他們的作用了。 其次,項羽看不起那些身份低賤的人。項羽出身於貴族世家,天生有一種高貴的血統觀念,所以他從骨子裡看不起那些出身寒微的人。比如對韓信,項羽除了和韓信在表達方式和政治理念上難以溝通外,內心看不起韓信也是原因之一。再比如彭越,項羽之所以沒給他封號,除了彭越沒戰功,最根本的還是因為他是個草頭王。對這樣的人,項羽根本不會在腦子裡留位置的,否則即便不封王侯,也可以給予適當的安排吧。

第三,項羽性格上有缺陷。其缺陷有兩個:一是易怒,而且易遷怒於旁人。好動怒,脾氣爆,就很容易傷人,也不容易讓人接近,也就缺少與人的溝通。人才除了使用,還需磨合,才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潛力。項羽動不動就發火,總是用蠻橫的方式讓下屬順從,畏懼則生冷,下屬也許會被暫時嚇住,但絕不會由衷地佩服,所以項羽與下屬間的這種聯繫紐帶是不牢靠的。 二是實誠。項羽腦袋裡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所以他會在反間計下表現得猶豫和茫然。項羽重用的人才,如龍且、季布,都是和他一樣直來直去的人,這些人性格豪爽、打仗勇敢,但在陰謀伎倆面前無一不敗下陣來。 實誠過去是褒義,現在好像變成了貶義,換個詞說就是缺心眼。范增的最終離去就可以說明這一點。范增不屬於劉邦的人,他比項羽還想殺劉邦,但最後項羽卻中了人家的反間計,對一直追隨自己的亞父持懷疑態度,讓范增很傷心。但是話又說回來,從另一方面講,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項羽對范增肯定也沒有太多的好感。就像相親相愛的兩口子,如果不是一方有想法,小三是插不進來的。范增跟了項羽這麼長時間,項羽對他應該是了解的。況且那反間計的手法也很拙劣,有腦子的人就知道不可能,而且消息來自正在火併的敵我雙方的敵方陣營,這就更不可信了。唯一的解釋就是:項羽對范增並不感冒。范增離開,項羽也沒阻攔,說明他並不覺得范增離開是件壞事。

由此可見,項羽在識人、用人、籠絡人才方面是有缺陷的,這也是他底下的人不願跟著他的原因。既然跟著你,總得有些好處,即便不是金銀珠寶,最起碼也要有被重視的快感才行。沒快感也就算了,還要被誤解和懷疑,擱誰誰也受不了。 第四,項羽不注意下屬的思想變化。范增反應強烈,選擇離開,鍾離昩沒有離開,但也不會一點反應都沒有,心裡有疙瘩,對作戰也不會有好處的。這些項羽都沒過多留意,沒有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而說到黥布,那反應就更不正常了。如此明顯,項羽都沒去思考其中的原委,最終導致了黥布的反水,將搖擺著的天平沉向了另一頭。 第五,項羽沒經驗。項羽成為西楚霸王時,年僅27歲。在此之前,他有過帶兵打仗的經驗,卻沒有過從政的經驗。也就是說,項羽可以成長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卻很難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識人、用人上的不成熟。

其實,項羽的追隨者一點不比劉邦少,而且本事也不小。范增、黥布、韓信、陳平,以及各路諸侯,這些人能追隨項羽,是被項羽的魄力所折服。但是,這僅僅體現了一種傾向,能否讓他們死心塌地,讓他們發揮最大作用,還要懂得經營。而項羽恰恰不知道這些人最需要什麼,也給不了他們想要的,他們自然會很失望。如果一個人疏遠你、離開你,不好說是誰的原因。如果兩個人、三個人,甚至更多的人疏遠你、離開你,那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了。項羽身邊人才的流失,恰恰暴露了項羽的弱點:不善於經營,不善於籠絡。 有的領導很會當官,放手讓下屬去幹,並時常投以讚許的目光,做下屬的覺得領導信任自己,有一種被重視的快感,幹起工作來就有勁,效率自然也就高。這種領導在具體工作上未必有多大能力,但他們會當領導,眼界開闊,心裡能藏事,就顯得特別有魅力。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帥才。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身上的閃光點是很多的。

首先,劉邦會放手。劉邦這人本事不大,本事不大不是說他不行,而是說他做具體事不行。正因為如此,他才會聽得進別人的意見,才會依靠別人,放手讓別人去做事。一個能力太強的領導,手下往往不會太突出,因為他們很難有顯示的機會。劉邦自己沒什麼本事,所以他就會依賴下面,人多力量大,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群策群力永遠勝過單槍匹馬。 其次,劉邦能包容。是領導,就要面對下屬,而且是形形色色的下屬,故而心胸很重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領導下面的人,不但性格各異,而且還可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如果你只看到下屬的那些毛病,就會忽略他的優點,從而也會抑制他特長的發揮。所以,一個能包容下屬的領導,才是被下屬信賴的領導,才是可親可敬的領導。劉邦這點做得很好,不但能利用下屬的優點,還能包容他們的缺點,比如,酈食其的能言善辯,比如陳平的小貪小占。

第三,劉邦敢下本錢。要調動下屬的積極性,除了信任、使用,還要給他一定的權限。拜韓信為大將軍不用說了,那是放手一搏。陳平用反間計時,劉邦給了他“黃金四萬斤”,出手可謂闊綽。陳平有了這麼多的錢,辦起事來自然就事半功倍。再比如垓下合圍時,為了讓韓信、彭越過來支援,對他們許以王侯和封地的承諾。 除了在金錢、封地上不吝嗇,劉邦不吝嗇的還有態度。對人才重視的態度。比如爭取黥布,在並無十分把握的情況下,劉邦仍會派出使團,做最大努力的爭取。劉邦捨得下本錢,對方就有被重視的感覺。人都是喜歡被稱讚、被欣賞的,人越被稱讚、越被欣賞,就會越興奮,就會刺激才智的發揮,甚至會超水平發揮。這個很好理解,對孩子鼓勵總比挖苦來得管用。大人和孩子是一樣的,沒有哪一個人一天不受點氣就不舒服,除非他大腦短路。

第四,劉邦性格大眾。關於這一點,現在有個詞,使用極其廣泛,就是親和力。其實親和力就是大眾化的一種體現。領導用的人,永遠是性格對路的人。劉邦脾氣隨性,這就讓他的選擇範圍變得十分廣泛。劉邦的追隨者可謂多矣。有老百姓(徙人)、有小吏(蕭何、曹參),有儒生(酈食其)、有草寇(彭越)、有世家子弟(張良),各色人等,不一而足。劉邦的性格如果不大眾化,是不會有這麼好的人緣和親和力的。劉邦和誰都能在一起共事。不像項羽,性格孤傲,一般人根本不敢靠近。 第五,劉邦有行政經驗。劉邦曾經為吏,做過秦朝的泗水亭長,雖說不起眼,但也屬於官差,是少不了和官府打交道的,耳濡目染,也頗得為政之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