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鐵血戰國

第34章 第一章秦始皇的十二個永恆詞(上)

鐵血戰國 峻峰 4989 2018-03-16
我們先給秦始皇嬴政填寫一份簡歷——公元前二五九年,出生於趙國邯鄲;公元前二四六年,其父秦莊襄王逝世,立為秦王;公元前二三八年,平息朝中叛亂;公元前二三七年,登基加冕,親自執政;公元前二三〇年,滅韓;公元前二二八年,滅趙;公元前二二五年,滅魏;公元前二二四年,滅楚;公元前二二二年,滅燕;公元前二二一年,滅齊,統一中國,稱始皇帝。 再——公元前二二〇年,西巡隴西、北地;公元前二一九年,東巡,上泰山封禪;公元前二一八年,東巡,至陽武博浪沙遇刺;公元前二一六年,在咸陽遇刺;公元前二一三年,焚書;公元前二一二年,坑儒;公元前二一〇年,病逝於東巡路上的沙丘平台,享年五十歲,葬於陝西臨潼驪山北麓。 從公元前二三〇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經過十年的南征北戰,秦王嬴政氣宇軒昂、氣勢磅礴、氣貫長虹、氣吞山河,終於以一個人與一群人凝聚起的偉大意志、豪情、膽魄和實力,滅亡了六國,平定了天下,終結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成就、開創並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賈誼的文字是如此的豪邁。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 ——李白的詩句是如此的快意! 秦王嬴政掃平六國統一天下之後,才發現建立一個體製完備的嶄新的大秦帝國有一系列十分具體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王的稱號或稱呼問題,下令丞相和御史組織有關人員就此進行討論。參加討論的人員先後有朝廷大臣、博士即國家的政治顧問以及文學史學文教方面的官員和專家,最後形成了較為一致的一個意見,上書秦王,曰: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臣等冒死呈上尊號,王號應稱為“泰皇”,其命稱為“制”,其令稱為“詔”,王自稱為“朕”。

秦王批示:“泰皇”除去“泰”字,留用“皇”字;再用上古“帝”位的號,並稱“皇帝”。其他依照你們的建議辦理。 接到王的批示後,那幫大臣和知識分子們才知他們有多麼幼稚、淺薄和笨蛋。王把“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另說為伏羲、神農、燧人或祝融或女媧)、“五帝”(一說是黃帝或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一說是太昊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昊和顓頊)合起來讓“皇”與“帝”集於一身,這才是王者的氣魄,這才是偉人的膽識,而我們還在那裡絞盡腦汁研究琢磨哪個“皇”最顯貴呢。 在確立稱號之後,追認秦莊襄王為太上皇。又考慮過去對死後的君主常常再根據他們的行為定立諡號,會形成兒子評價父親,臣子議論君主的弊端,遂加以廢除,從嬴政開始,稱始皇帝,後世以數字計,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皇帝,傳至無窮。同時根據金、木、水、火、土凡五德循環往復相生相剋的原理,推算週為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遂更改年始,群臣朝賀都在十月初一這一天;衣服、符節和旗幟崇尚黑色;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號陰爻叫做“元”,就把數目改成以六為終極,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匹馬;改黃河為“德水”;國家實行法治,剛毅嚴厲,冷峻刻薄,以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等等,不一而足。

那會兒,興奮、亢奮的秦始皇忙得不可開交。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採用郡縣制,最初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後來增至四十六個。但是秦郡的設置過程和郡的名目長期存有各種說法和爭論,我取公元一九四八年曆史學家譚其驤《秦郡新考》說:內史郡,為秦京師直轄區,體制與外郡不同,不在郡數之內。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按秦置郡先後,為上郡、巴郡、漢中郡、蜀郡、河東郡、隴西郡、北地郡、南郡、黔中郡、南陽郡、上黨郡、三川郡、太原郡、東郡、雲中郡、雁門郡、潁川郡、邯鄲郡、鉅鹿郡、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碭郡、陳郡、泗水郡、薛郡,即泗水郡、九江郡、遼東郡、代郡、會稽郡、閩中郡、長沙郡、臨淄郡、齊郡,即瑯琊郡。

始皇二十六年後又增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九原郡。後復分薛郡置東海郡,分邯鄲置恆山郡,分臨淄置濟北郡,分瑯琊置膠東郡,分河東置河內郡,分九江置衡山郡。這樣,自內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是時北邊有胡患,故漁陽、上谷等郡,轄地最少,設戍鎮守;南方水鄉安靖,故九江、會稽等郡轄地最多,皆出李斯調度。 官員的設置為: 中央“三公”:左右丞相(總理政務)、太尉(掌管軍事)、監察禦使(掌管圖籍章奏,監察、彈劾百官)。 下設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衛尉(掌管皇宮保衛)、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宗正(掌管皇族內部事務)、典客(掌管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治粟內史(掌管全國財政稅收)、廷尉(掌管司法)。

郡:郡尉(典兵)、郡守(治民)、監御史(新置郡負責監督百姓及官吏)。 縣:縣令(萬戶以上)、縣長(不滿萬戶)。 鄉:遊徼(治安)、三老(教化)、嗇夫(小鄉司法與稅收)、有秩(大鄉司法與稅收)。 亭:亭長。 裡:裡正。 郡縣的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稱為“上計”;規定俸祿,如郡守二千石,縣令六百石至一千石,縣長三百石至五百石等,徹底改變和廢除了過去的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中央集權的界別階層和階級基礎,保證了中央政令暢通無阻,一直貫徹到基層中去。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通過郡縣組織將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再通過“三公”、“九卿”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裡,徹底實現了韓非“要在中央”的主張。秦始皇不知道,他設計創立的這個封建制度體係有多麼完備,一下在中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幾乎沒有改變!

自周朝東遷洛邑(洛陽)後,歷五百餘年諸侯兼併和七國爭霸。到了秦統一的時候,在意識形態領域,已如《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所言,各國“田疇異,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尤其文字,據說當時“寶”字的寫法,有一百四十九種形態;“眉”字、“壽”字的寫法也都有百種以上。在字的結體上,有的柔婉流動,有的疏密誇張,有的體勢縱長,有的結構狂怪。從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無疑為之提供了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但對統一的中國來說,卻帶來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上的困難與混亂。秦始皇對此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實行“書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命宰相李斯將當時所有字體統一為一種書寫文字,這就是秦篆。即把原來的史籀大篆簡化成小篆,通令全國使用。

從秦小篆字體來看,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體結構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則對字體的結構進行較大的整理加工,使之相對統一和規範。主要的一是各種偏旁形體統一,每字所用偏旁基本固定為一種,而不用別種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對固定,不能隨便移動;三是大致確定每個字的書寫筆數和筆順。 文字的統一,實質是社會生活習俗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的變革,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加之在推廣之初,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也不太熟悉,很難一下寫得得心應手。於是,由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部書既作為學童的識字課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模板,供國人學習臨摹。這種在當時純粹以實用為主、兼輔美觀的文字書體,最後發展成了東方古老的書法藝術之一種。可以說,小篆的出現,不僅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也意外成就了中國書法史最初的輝煌。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東巡至嶧山(今山東嶧縣境內),刻立《嶧山刻石》;後至泰山,刻立《泰山刻石》。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至瑯琊山(今山東膠南),立《瑯琊台刻石》;又至之罘山(今山東煙台西北),立《之罘刻石》。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東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境內),刻立《碣石頌刻石》。公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南巡第五次登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刻立《會稽刻石》。這些刻石所書文字,都是標準的小篆字體,俱出自李斯之手。 殷商之甲骨文刻辭,是早期人類與自然神靈信息溝通的一種企圖,是蒙昧時代認識未知世界的記錄和表達。商周於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即金文或鐘鼎文,用以祭祀神靈、記錄事件、顯示富有、張顯權貴。秦始皇刻石,則是用以歌功頌德,並將其開國大帝的豐功偉績,刻於巨石,立於名山,與天地共存,如日月恆久。而在這一顯而易見的政治目的實現的過程中,不期然使石刻成了一種可以使書法長久留存的載體和形式。秦始皇幾乎一生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終還是死了,而只有那些石刻還殘留至今,也算是一種意義上的恆久與不朽了。

中國書法藝術分碑、帖兩大系統,而秦刻石則是在此前秦石鼓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碑系開山之作,對後世的影響巨大而深刻。 《嶧山刻石》當是秦篆早期的代表作,字的點劃均為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收,表現圓渾流麗之風格。字體端莊嚴謹,有實有虛,疏密得當,從容平和且勁健有力,有人評之為“畫如鐵石,千鈞強弩”。其結構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須仰視而觀之。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有人分析這種整齊化一的風格,與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而總體上的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風範,從相當程度上則表現了秦王朝統一時代的精神內涵與指向。 《嶧山刻石》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見到的是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藏於西安碑林。

《瑯琊台刻石》現存於山東諸城海神祠內,始皇頌詩及從臣諸名已剝落,尚存二世從官名和詔書十三行。書體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線為主,字體皆為長方,筆劃粗細如一,顯現出雍容典雅之風格。 《泰山刻石》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本質特徵,更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流暢,疏密勻停,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最具秦小篆的特點和風貌。故唐張懷瓘對其大加稱頌,贊其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 小篆在當時一般用於秦朝政府公佈的公文、法令、詔書等,而在民間,因其實在是結構複雜,書寫困難,速寫就更是不易,一種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並能急就的字體就誕生了,這就是隸書。相傳當時有一個叫程邈的縣吏得罪始皇,關在獄中,見當時獄官的腰牌用小篆書寫很麻煩,經十年悉心鑽研,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創立了這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大為欣賞,不僅赦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體普遍運用於官獄文字事物之中。因程邈是個徒隸,該書體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就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到了漢魏,已臻完善完美,從筆勢到結構都成了與秦篆完全不同的一種書體,並為其後楷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書法專業術語稱秦隸為“古隸”,漢隸為“今隸”。 至此,便有了後來許慎《說文解字》對秦書八體的概括:一曰大篆:廣義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史籀文和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除秦以外的六國的古文,狹義上單指籀文。二曰小篆:如上所述,李嗣真《書後品》便贊曰:小篆之精,古今妙絕。秦望諸山及皇帝古璽,猶夫千鈞強弩,萬古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遺寶。三曰刻符:此類篆體專刻於符節上,因係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如意,故筆劃近於平直,形體近於方正,現存有陽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四曰蟲書:也稱鳥蟲書,篆書中的花體,秦以前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鍾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劃,似書似畫,饒有情趣。也書於旗幟和符信,而漢代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五曰摹印:也稱繆篆,其實是漢代摹製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繆之義,故名。六曰署書:也稱榜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七曰殳書:也稱史書,佐書,即秦古隸。稱之為佐書,段玉裁認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來有學者首先認為隸書之名隸,是起於徒隸所書;其佐書之佐,或是起於書佐(漢代職掌起草和繕寫的低級官吏)所書而名。八曰隸書:為我國文字由古體轉為今體的重要里程碑。再細分,小篆當還有玉筯篆、玉箸篆、鐵線篆、草篆等。 漢字在漫長的歷史演進和發展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書寫造型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而秦始皇帝為統一的文字,命李斯等獨創秦篆、秦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為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存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世漢隸、楷書、草書、行書的變革、發展和繁榮,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後人盛讚,斯之法也,馳妙思而變古,立後學之宗祖。 秦之後,統一的漢文字始終沒有改變,這真是一個讓人驚嘆的奇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