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最後的可汗

第3章 序幕帝國的兩次崩潰

最後的可汗 班布尔汗 2469 2018-03-16
尼羅河,蒙哥汗交給了自己的弟弟旭烈兀。 1252年,旭烈兀率兩萬名蒙古騎兵出發西征,擋在路上的亦思馬恩派宗教國、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亞美尼亞、安條克等國家要么被蕩平,要么主動歸附。隨後,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也被攻陷,向埃及前進的道路已經暢通無阻。 而長江,蒙哥汗留給了自己。躲在長江身後的,是無比富庶而又歷來柔弱的南宋,這是一場勢在必得的戰爭。 1258年,蒙哥汗兵分兩路大舉南征。宗王塔察兒(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子)統率東路軍攻打荊襄、兩淮,而攻打四川的西路軍,則由他親自率領。 這是一支4萬人的勁旅,在當時的世界上,超過2萬人的蒙古軍隊,就足以讓任何敵人遭到毀滅。何況,這還只是兩路大軍的一路而已。

躊躇滿志的蒙哥汗在進軍的路上就已經開始考慮戰後的繳獲分配了。 踏上征程的時刻,沒有人會告訴他,從祖父開始的輝煌會在這次看似必勝的征服戰爭中走向黯淡。 可汗的榮耀,結束在一個名叫“釣魚城”的彈丸之地。 在蒙哥汗一路強攻之下,從七月到十二月,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今四川廣元西南)、蓬州運山城、閬州大獲城、李居山(今四川南充市)、大良山、隆州(今四川仁壽)、雅州(今四川雅安)先後陷落。 而此時,塔察兒率東路軍攻打長江中游的樊城,卻幾乎無功而返。於是,蒙哥汗改命弟弟忽必烈統率東路軍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派遣元帥兀良哈台自云南包抄南宋。 兩路大軍成為三路,而且是戰略大包圍,南宋命運岌岌可危。

1259年初,蒙哥汗的兵鋒,迫近四川東大門合州釣魚城。 釣魚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縣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極為險要。 這座要塞是南宋名將余玠創建的山城防禦體系中的核心堡壘,並經過現任守將王堅的進一步完善。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都係條石壘成,堅固無比。外城之外還修建有“一”字牆,守軍可以用來阻礙城外敵軍運動,而自己卻可通過外城牆運動至“一”字城牆拒敵,與外城牆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 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可謂外有天險可抵禦大軍強攻,內有糧秣可供長期堅持。

在南宋將士的心中,這裡是堅不可摧的。 守將王堅斬殺了蒙哥汗派來的勸降使者,督率所部準備決一死戰。 從成吉思汗以來,不知有多少城池的守將寧死不降,而最後的結局,都是人與城玉石俱焚。對這樣的強硬,蒙哥汗毫不在意,下令攻城。 2月7日,戰鬥開始。 隨著炮聲轟鳴,飛箭如蝗,蒙古軍如潮湧般攻向釣魚城。他們首先遇到了“一”字城牆的阻截,死傷慘重,被迫退兵。 2月9日,蒙古軍又猛攻鎮西門,依然不克。同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城下蒙古軍已增加至七萬之眾。 人數上的增加並沒有使攻城變得順利,越來越多的人戰死城下,釣魚城仍未攻破。 3月,蒙軍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均失利。

4月,大雷雨持續二十余天。雨停後,蒙古軍重新組織進攻護國門。 24日夜登上外城,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雙方死傷枕籍,蒙古軍因後援不繼,被推出城外。 5月,攻城戰繼續進行,蒙古軍傷亡日甚一日,而釣魚城仍然屹立不倒。 時間一天天過去,蒙哥汗的惱怒和焦躁也一天天累積,他不斷的指揮部隊進攻,可除了留下更多的屍體,戰局沒有任何進展。 大將汪德臣、董文蔚相繼死於軍中,硬攻已經明顯行不通了。到了6月,天氣逐漸炎熱,軍中瘧癘、霍亂橫行,士氣低落。蒙哥汗無奈,召集眾將商討對策。 大將術速忽裡提議留少量軍隊困擾,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 這是比頓兵堅城之下好得多的策略,但蒙哥汗沒有採納,他無法容忍一個小小的要塞竟然讓自己無計可施,無論打上多久,死傷多少人,他也要拿下釣魚城。

這個決定,讓蒙哥汗付出了的生命代價。 是年7月,蒙古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此次南征的總指揮蒙哥汗死於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 有記載說他是身患痢疾,有記載說他是被炮石所傷。但重要不是原因,而是結果。 隨著蒙哥汗的死,蒙古帝國的征服巨浪迅速退潮,率東路軍包圍鄂州的忽必烈,從雲南經廣西北上進至潭州(今長沙)城下的兀良合台相繼退軍。遠在西亞的旭烈兀聽說大汗死訊後,也率主力東返,留守在敘利亞的部隊被埃及馬布留克王朝軍殲滅。 蒙古軍沒能挺進尼羅河,也沒能跨過長江。非但如此,蒙古帝國自己卻開始分崩離析。 分裂,源於同時舉辦的兩個“忽裡台大會”。 蒙古沒有先王指認繼承人的傳統,每位大汗的即位都要由貴族宗王召開“忽裡台大會”進行推舉。

這樣的民主形式,在小國寡民時還能勉強運行,而來決定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往往出現危機。成吉思汗而後的三位大汗,或多或少都要有些麻煩,甚至要有人喪命。 這一次,危機是最嚴重的。 蒙哥汗死後,其留守帝國都城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在留鎮漠北的宗王阿速台(窩闊台後王)、玉龍答失(蒙哥之子)、昔里吉(蒙哥之子)、阿魯忽(察合台後王)、木哈兒(旭烈兀之子)、阿蘭答兒、脫里赤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即大汗位。 而與此同時,與蒙哥汗一同南征的忽必烈返回開平,在合丹(窩闊台之子)、阿只吉(察合台之子)等西道諸王和忽必烈弟末哥、諸王塔察兒、移相哥(成吉思汗弟哈撒兒之子)、忽剌忽兒(成吉思汗弟哈赤溫之子)、爪都(成吉思汗弟別勒古台之子)等東道諸王的推舉下,即大汗位。

一夜之間,帝國出現了兩位大汗。按照蒙古傳統,選汗的“忽裡台大會”應在斡難河之地舉行,而且必須有各系宗王參加。阿里不哥沒有召集所有宗王會議,有違傳統,而忽必烈在漢地自行集會選汗也有違傳統。兩個都不太名正言順的大汗,只能要靠實力來證明誰是正統了。 兄弟二人同室操戈,各汗國、宗王也分別加入雙方陣營,經過四年內戰,阿里不哥敗北,被忽必烈終身監禁。 大汗總算只剩下了一個,但經過這場動亂,蒙古四大汗國中的三個都開始各自為政。除了親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兒汗國堅持臣屬之外,忽必烈統治區域僅限於中國、蒙古本土和西藏。西方很多史家乾脆稱其統治的區域為“忽必烈汗國”,降格到與其他汗國平等的位置。 這是蒙古帝國的第一次崩潰,那座小小的釣魚城,是名副其實的“上帝折鞭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