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金三角·荒城

第38章 文化沙漠

金三角·荒城 柏杨 1867 2018-03-16
美斯樂興華中學不是唯一納入泰國教育系統的孤軍子弟學校,據我所知,除了滿星疊張家支持的大同中學外,其他都接受了泰國政府的管轄,升泰國國旗,以泰文為主要語文,華文退居一個非常不主要的位置。 ——滿星疊的大同中學,因“撣邦革命軍”退到緬甸山區,不能再繼續撥款,校長孫斌先生張皇失措(他不能不張皇失措),立即提前兩個星期放假,並要求泰國政府接管,泰國政府馬上就派了兩位泰文教員到校。坤沙先生的助手正猛烈的反對此舉,但他沒有說明用什麼具體方法繼續支援。 興華中學改變,因為它是泰北孤軍子弟學校的首席學校,影響迄今不息,泰國政府把興華中學改稱為“安寧中學”,而在廣場上升起泰國國旗。 雷雨田將軍思想是開放的,他這兩項高瞻遠矚的措施,雖然受到保守派人士的抨擊,但實行不久就獲得全體一致的擁護。蓋在泰國領土上,不會泰語而竟想在那裡落戶生根,真正成了古書上所說的“緣木求魚”。出了難民村便張口結舌的人,如何能跟泰國人做交易?又如何能跟泰國人競爭,闖出一條路,追求發展?雷雨田將軍煩透了中國人只在中國人窩裡廝混爭吵的現象。孤軍上一代,死的已死,老的已老,年輕人應有他們的天下。返回祖國,返回雲南,不過是一個縹緲的願望,不能靠這些生存。他們面對的是泰國現實社會,年輕人必須培養在泰國社會求生的能力。

“不是忘本,”雷雨田將軍說,“只是盼望孩子們活下去。” 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孤軍苗裔已開始求變,他們不是以不變應萬變,而是以萬變應萬變。表明效忠泰皇陛下的立場,和接受被泰國同化的教育,只是一個起步。這從孤軍苗裔中流傳的耳語,可看出趨向。很多人向我起誓保證說,他們握有確切證據——像一九八零年,泰國移民局曾到各個難民村,為每一個人照像等等,可以證明泰國政府早已把每一個孤軍的泰國公民證發下,但一直扣留在三五兩軍的軍部。他們渴望拿到手,好使他們能離開泰北,到首都曼谷謀生。 我不認為軍部會扣留他們的公民證,那是反道義的,也是違法的,而且泰國統帥部曾公開聲明,為泰國作戰的傷兵和陣亡將士的家屬,才發給公民證,這可反證全體都發給的不可能。但這種流言可以說明一項事實,孤軍苗裔渴望著振翅起飛。而雷雨田將軍的措施,正是訓練他們振翅。

然而,阻礙他們振翅的卻是知識的缺乏,所有孤軍子弟學校,都沒有圖書館,只靠著一些殘缺的教科書,打發教室裡有限的時間。中華民族是一個喜歡上學校的民族,卻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民族。擁有五千年傳統文化,自稱為文化大國的中國人,即以台灣而論,家庭中除了床鋪和飯桌外(真正的“食色性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沒有藏書,不要說一個書房,能有一個書架,便會被視為沒有出息的怪物。邊區荒城雖然學校林立,但是整個中華人社會,卻沒有文化氣息。去年(一九八一),女作家張曉風女士以教友身份訪問美斯樂,曾大感震驚,回國後募捐了一批書籍。我到美斯樂時,才運到一批,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幾位團員,正忙著把那批書,以及他們捐出的一些書,在興華中學的一間空無所有的教室裡,搭起書架,為他們成立了恐怕是孤軍子弟學校,甚至是泰國難民聚落群中,第一座圖書館。我沒有細數,但估計不過七八百冊。

一位年輕的教師感慨說:“我們需要書,可是我們沒有錢買。即令有錢也無處買,即令有處買,也買不到我們要看的書。”泰國的中文書店,無論是在曼谷,或在清萊、清邁,清一色的全是從香港輸入的三四流層面的黃色或半黃色,所謂“社會言情”小說。幾乎沒有台灣的一本文學作品,偶爾有一本,也是台灣出版社寄去的樣本,賣掉了就永遠絕跡。張曉風女士是少數的實踐承諾的台灣訪客之一,她許下募書的心願,也確實完成這個心願。現在只不過美斯樂興華中學一個簡陋得不配稱為圖書館的圖書館。泰國三十餘所孤軍子弟學校,還都是一片沙漠,捐贈一本書的愛心,就能使身陷異域的骨肉同胞,如獲甘霖。可是,身在國內的我們,誰又肯向那充滿苦難的群山叢中的孩子們,稍稍展眉?

師資的缺乏,也是孤軍子弟學校的致命傷,小學教師每月才六百銖(新台幣一千餘元),中學教師每月才一千二百銖(新台幣二千餘元),雖然泰國生活水準比台灣低一半,但這待遇也只能使教師飽食地瓜。去年(一九八一),“救總”曾撥出折合黃金三百六十兩的泰幣三百五十萬銖,分配給需要建造校舍和桌椅的二十八所學校,祖國的一縷關切,使他們感動。但他們如果有權在房舍和教師之間選擇的話,他們寧願選擇教師。優良的教師即令在大樹下上課,也可以提高他們的程度。而沒有優良教師,縱使在金屋裡,心靈上和知識上仍然落空。因為教育和圖書的不足,孤軍苗裔已在思想上、意識上,以驚人的速度,遠離祖國,將永遠消失在泰國那個外太空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