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觀察中國

第17章 13、江青:一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

觀察中國 费正清 2914 2018-03-16
許多記者發現在中國大眾身上有許多個性卻很少有個人主義精神,而羅克西恩·威特克在江青身上卻同時發現了這兩種品質。作為一個公認的漢學專家(曾在賓漢頓、斯坦佛、芝加哥和伯克利等大學從事研究),威特克為研究中國的婦女運動,於1972年7月來到北京。江青把她看成女埃德加·斯諾,花了6個小時向她敘述自己的經歷。但威特克遇到了麻煩:那些記錄稿只譯了個開頭,便沒下文了。幸好,她與江青在廣州做過一個星期馬拉松式的交談,並做了大量記錄,拍了許多照片。在此後一年中,又得到一些有關江青的材料。中國官方告誡江青不要接受此次採訪,可她仍堅持,並想讓人為她寫本傳記,記錄她30年代在上海舞台和電影界、40年代在延安,特別是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歷。

埃德加·斯諾在1936年寫毛的英雄傳奇時進展順利,而威特克的傳記則較為冗長,敘述也不明晰。 《江青同志》是一本裝瀟精美、篇幅很長的著作,書中收有珍貴的照片,是一本有價值的編年史,並列有人名、專有術語和研究批註。在江青當政10年倒台後6個月,《時代》周刊發表了該書簡介。無論失望還是振奮,批評家們都不能否認此書的獨到之處,但要確定其中的史料價值尚需一定時間。 首先,有關江青生涯的記錄是一份不完整的政治文獻,真實的成份只佔江青隱秘經歷中的一小部分。試想,的歷史依據,只是基於國會記錄和哈羅特·艾克斯片面的回憶錄!江青的傳記雖經過周恩來及其他一些人審閱,但它所記錄的,顯然只是個人的經歷而不是就如何評價過去所做出的集體判斷。書中未提及被江青清除的四人集團(周揚、田漢、夏衍和陽翰笙),他們在她之前壟斷著文化界的大權。江青沒有直接或間接談論權勢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未就她簽署或立案的決定做任何評論。此書不像《赫魯曉夫回憶錄》那樣根據談話錄音編寫,而是在1972年將江青的口頭敘說和回憶,通過翻譯由羅克西恩·威特克錄音,然後由威特克結合自己的研究和理解編輯而成。錄音裡有兩個聲音,但把江青的話加上引號顯然不恰當。作者只是把她記錄的江青的話呈現在讀者面前,並加以評論。因此,讀者只能跟著作者的思維走。

江青成了反黨叛徒,人們可以想見江青如何用秘密形式對北京的前領導人口誅筆伐。處在更為開放和多元世界,試圖揭開中國政治之迷的美國人,無疑將感謝羅克西恩花費大量心血編寫了江青的故事,儘管其可信度值得懷疑。 簡言之,江青的早期生涯是在貧困艱辛中度過的,她想當女影星,後來參加了革命。 1933年她19歲時加人共產黨。她並不了解這一組織,但她在上海從事著危險的共產主義地下工作。當時,她只是一個名叫李雲鶴的女演員,後來,成為影星藍萍。她說在1933年被國民黨關押了8個月(現在這成為她的一條罪證),後來經一個與基督教青年會有關係的外國人交涉才得以釋放。 1937年8月,她帶著這一革命歷史來到延安,取名江青(淡青色的大河)。毛澤東當時44歲,很快對她發生興趣,不久倆人就結婚了。江青豐富的城市經驗彌補了毛由農村背景帶來的不足。她在23歲時就有了充分的女權主義思想,並且有足夠的精力了解毛的農民生活方式。 1947年至1948年內戰期間,她一直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住在農民的茅舍中,還要經常夜行軍,以牽制國民黨軍隊。這段艱難困苦的歲月,使她的健康受到很大傷害(得過肺結核、癌症、肝腫大等)。 50年代,她幾乎一直病魔纏身,不得不先後四次到蘇聯治病療養。她只是在50年代末,才以一個領導人的面目出現在黨中央和歷次運動的舞台上。

江青最終是以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倡導者踏人歷史舞台的。她曾參與土地改革,1959年回到上海,並從1962年開始在表演藝術界抨擊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殘餘。 “她使主席相信,必須在文藝界確立無產階級的絕對領導地位,以控制意識形態(她為此與毛爭論了好幾年)。”她認為中國的文化生活與經濟和政體不同,尚未清除解放前的餘孽。 江青試圖建立革命的教育、藝術和文學的文化上層建築的努力,起源於40年代毛在延安所發動的思想改造運動的設想和方法。但如威特克指出的:“獨裁的政治統治和獨立的創造性之間的矛盾衝突,永遠是不可調和的。在毛統治時期,這一不可調和的矛盾被簡化為'兩條路線的鬥爭':毛的正確路線……和與他對立的錯誤路線。”簡言之,毛用政治上的思想改造來說明,“在認識上與他相左這一事實本身,即是對他個人的不忠”。這一邏輯同樣為江青所用,她在30年代不為黨的文化委員們所賞識,對此始終耿耿於懷。到60年代,她把他們都打成反革命,並取代了他們的位置(30年來,他們一直控制著文藝界)。

當毛髮動文化大革命時,江青起草了關鍵性的文件,開始改革京劇,並很快公開露面,甚至發表講話,成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軍隊的文化顧問,最後,在1966年成為引導整個運動的文革領導小組成員。 1969年,她達到權力的頂峰——當上政治局委員,負責所有文化工作。她本人只有8年學歷,其中包括5年小學。她使大學關閉了5年,停止了非官方書籍和電影的出版、發行,主持創作了8部革命樣板戲。這種人物形象黑白分明、男女主人公戰勝敵人的模式化的樣板戲統治了全國的舞台。英雄人物總是緊握雙拳,意志堅定,雙目炯炯有神,正氣浩然。這種無產階級的道德觀念,在1976年10月即毛去世後一個月他的遺孀被捕以前,一直支配著整個文藝界。

如何評價江青在歷史中的作用,取決於人們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外國對文化大革命的評論多持貶義。我們從照片上見過狂熱的青年揮動著毛主席語錄的小紅寶書。毛動員這麼多青少年紅衛兵,為的是肅清黨內官僚主義。但在這之後,幾百萬紅衛兵被疏散到了農村。這些混亂最終有何收益呢? 我們美國人對毛髮動的第二場革命迷惑不解,我想,這是由於我們對中國古代統治階級傳統的無知。在古代,一切組織形式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不幸的是,毛所追求的要把中國大眾引人現代生活的那種平均主義,與鼓勵由中央控制的大眾交流技術恰好一致。革命所追求的社會關係和生活條件的平等,並未減弱人民對最高權威的需要。因此,與過去儒家用孔夫子的教條管理約束老百姓相比,一黨專政可以更為積極主動地操縱政治和群眾。

共產黨認為傑出人物產生於廣大群眾之中,江青贊同這種觀點,認為到群眾中去,與群眾打成一片,贏得群眾的信任並且領導群眾,是革命者的最高職責。如毛月成兌:“只有虛心當群眾的學生,才能當群眾的先生,如果他自認為是群眾的主人……群眾就不需要他。”話雖如此,中國仍實行獨裁政治,而且,這個管理8億中國人的龐雜的精英政府,近期內不會改觀。從這一角度看,我們誰能說江青搞的模式化的樣板戲在中國大眾中不是有效的?我們仍然缺乏足夠的材料,來全面評價江青當政的10年。 就目前而論,有個結論是明確的:一個被選出來用平均主義統治大眾、維持現政權統治的傑出人物,不可能擁護外國資產階級的民權信條。在我們敲響對華政策的人權之鼓以前,需要從文化差異中找出共性,並尋求共同的基礎。對許多中國人而言,我們的自由大概更接近放縱。我們應該承認,雙方都不能成為彼此的楷模。讓我們共同來研究人類的生存問題吧。

此篇評論的是羅克西恩·威特克的《江青同志》(波士頓,小布朗出版社,1977年),發表於1977年5月12日《紐約書評》,題為《毛夫人與群眾》。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